李四光爺爺的故事作文
1. 作文我要對李四光爺爺說些什麼
四光在他的家鄉抄發現了襲奇怪的大石頭。這塊大石頭可真是奇怪的不得了!李四光跑去問老師和爸爸,你猜怎麼著?居然大人們也弄不明白這塊大石頭的真正來歷!但是李四光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而氣餒,他下定決心,要弄明白,於是他更加刻苦的學習,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弄明白了。
其實,我也有這樣的經歷:有一個下雨的下午,我閑著無聊,搬了一把小木椅坐在家門口,不知不覺,我發現一個一個很小的小坑,我並不知道這個小坑是從哪裡來的,於是我跑去問媽媽,媽媽不明白,我又跑去問爸爸,爸爸更加不懂了。於是我上網網路查資料,才明白是由於雨水的沖刷,漸漸形成的。
李四光,我想對你說:「我也有你這樣的勤思考,善提問的品質,我會堅持下去!」
2. 李四光小時候的故事
李四光是農村中一位窮教書先生的兒子。
他的祖父母更窮。他們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於什麼原因,在清朝光緒年間, 沿途乞討,流落到湖北黃岡的回龍山旁。
回龍山,蜿蜒起伏,氣象不凡。人們傳說回龍山原有九條龍蟄伏在這里,後來 都乘著雲雨回到龍宮去了,獨有那第九條小龍,捨不得這個地方,又返了回來,後 來變成回龍山。它確實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這個去處靠山有水,不願再四處流浪,就帶著妻兒在一座破 廟里住了下來。
白天,他帶著兒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換點糧食、零錢養家活口。晚上,他 帶著兒子在燈光下讀四書五經。
清朝的時候設有科舉考試。李卓候在父親的教誨下進府應考,倒也考上了一個 秀才,只可借家中無錢無勢,因此也並沒有得到什麼出路,只得在離家比較遠的另 一座破廟里,設了一個館,靠著教幾個農村的學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這回龍山下的下張灣里誕生,因為他是父親李卓 侯的第二個兒子,父親給他起名叫仲揆。
六歲,小仲揆跟著一位名叫陳二爹的老先生發蒙了,他學習很用功,經常受到 陳二爹的誇獎。
爸爸讓他這么早就讀書,也是抱著「早發蒙、早出息」的希望。家裡雖然貧寒, 但是,他交代給小仲揆的媽媽,家裡寧可少吃點油,每天晚上也要給孩子們一盞燈 油,讓他們可以在晚上讀點書。
那個時候農村裡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 一根鐵皮管蓋上,就著瓶里的煤油燃燒著。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著 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 就會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 熏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對面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打開自己的書包,卻先 看了看油盞里的燈芯。媽媽在裡面放了兩根燈芯,小仲揆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根, 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說,「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別省這 點兒油了。」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哥哥,是吧?」 小仲揆說著,抬起頭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實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 誰,一直堅持到燈盞里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著這一根燈芯所發出來的亮光,搖著她的紡車。 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 筆墨紙張。
3. 李四光的小故事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新中國的政協委員職務,否則予以扣留……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4. 李四光的故事200字
[李四光的故事]1、1948年,李四光接受國際地質學會的邀請來到美國,發表了《新華夏海的誕生,轟動了歐州。一天清晨,李四光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12月2日沈陽解放,……」他激動得熱淚盈眶,多年的夢想就要成真了,新中國就誕生了!在劍橋大學中國留學生舉行的年會上,他激動地說:「我雖然60歲了,身體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到祖國去,把自己的餘生貢獻給新中國!」但是此舉觸怒了國民黨當局。國民黨駐英國大使館秘書找到李四光,掏出了一張五千美金的支票,說:「你向世界發表個公開聲明,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威脅說:「你如果不肯,我將採取必要措施,將你扣留在國外》。」李四光聽罷氣憤至極,當即嚴厲斥責,:「我歸國之心能用金錢收買嗎?我要回國,不要美金!」經歷了千辛萬苦,李四光終於踏上了祖國的土地,實現了他為中國效力的願望。
2、14歲那年,因他學業優秀,被保送去日本學習。在填寫出國護照時,他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里。怎麼辦?李仲揆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氣了;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他開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兄弟姐妹7人,爺爺又卧床不起。父親是教書先生,收入微薄,媽媽一人種田,日子很艱難。李四光排行老二,年歲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時看到媽媽一人幹活,心裡難過,就千方百計幫助媽媽幹活。天剛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裝得滿滿的;上山砍柴,總要挑得滿滿的才回家。
李四光從小愛動腦。他幫媽媽舂米,用腳踩踏板,人小踩不動,他動腦筋用繩子綁在石杵那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時,同時用手使勁拉繩子,這樣石杵就動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夥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鬧取樂,半天只能采幾節斷藕帶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幹,他先順葉踩到藕,再用腳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後依著它生長的方向一點點把泥踩去,收獲一根根完整的鮮藕。
後來,李四光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官辦小學堂。考試發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學堂,他勤奮攻讀,刻苦鑽研,成為小學堂一位優等生。14歲那年,他被學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學期間,他對地質學發生了興趣,立志探索地質構造的奧秘。
幾十年來,他在地質構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並用這個理論去尋找石油天然氣資源、礦產,預測地震,開發地熱,在中國地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5. 李四光爺爺的三件事
李四光還是個會隨機應變的人。他的原名並不叫李四光。他為什麼會改名呢?事情是這樣版的。在一次考試中權,他無意中在名字一欄里寫上了自己的年齡十四,他把「十」改成了「李」,心想:叫「李四」太不文雅了。於是,他開始四處張望起來,找呀找,忽然他看見了一塊牌匾上「光明正大」四個字。一想,就叫李四光吧。
6. 李四光爺爺找回了石頭寫一篇作文
我的爺爺是一位退休的軍人.雖然頭發斑白,已過六旬,但背一點也不駝,挺直的腰板加上高高的鼻樑,顯得夕陽更精神.透出一股軍人的英氣.帶著笑臉的臉上給人一種嚴肅而又和藹的感覺.
爺爺奶奶闖過許多地方,吃守很多苦.他經常對我提起年輕時的故事.這些故事的酸甜苦辣全包含在他深深的皺紋里.奶奶伴著爺爺慈愛地坐在木板凳上,說:「那些都是過去的事兒了,我們都老了,敢該好好享清福了。」說的也是。可爺爺一刻也不肯歇停。教堂里的樣樣活動都有他的份。什麼打大鼓,吹小號,唱詩歌……俺爺爺樣樣精通。特別是他唱歌時的表情十分豐富。瞧,我爺爺手拿一本《贊美歌》,清清嗓子,准備引吭高歌了。音調低沉時,爺爺鎖著眉,壓著嗓子,隨著音調逐漸進入高潮,低沉的音量極力放大,也許是老來力不從心了,爺爺便竭力用帶著嘶啞的聲音大聲唱,俗話說想唱就唱,唱的響亮,爺爺漲得滿臉通紅,我真擔心他已經把心提到喉嚨眼了,半天緩不過來似的,可有趣了。
我爺爺還有個愛好——看書。他只有一坐下來,總是手不釋卷,進入了「走火入魔」的境界。記得有一次我舅舅從長沙回來,帶了許多好吃的,大家一哄而上,可爺爺不稀罕,瞞過奶奶的眼睛,灰溜溜地鑽入了書房。戴著老花鏡吃力地讀著書,完全入迷了,彷彿與外界隔絕。奶奶回過神來,發現爺爺不見了,便猜準是到書房去了。奶奶大聲叫喚爺爺,可他仍然無動於衷。奶奶只有親自來到書房,埋怨爺爺。「活到老,學到老嘛!」爺爺又使出了使用率最高的口頭禪。奶奶無言可對。爺爺真是個名副其實的書迷呀。
我的爺爺童心未眠,人老了,但心沒有老,永遠裝著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難怪奶奶常說爺爺是個老頑童。一天中午,奶奶外出。爺爺盯著桌子上的幾個蘋果發呆,不知又在打什麼主意。忽然他眼前一亮,拍著桌子跳了起來。只見他手忙腳亂地拿起蘋果洗呀,削呀,不知在搞什麼名堂。過了許久,奶奶回家吃中飯了。剛揭開飯蓋,一股清香的蘋果味撲鼻而來。只見飯上蒸著一些蘋果,奶奶疑惑不解地看著爺爺,爺爺也笑嘻嘻地望著奶奶,催促道:「趕忙嘗嘗味道吧!」奶奶吃了一口白米飯,哇,真是不錯,香香的,甜甜的,軟軟的。「嗯,不錯!」奶奶脫口而出。得到了奶奶的贊許,爺爺一蹦三尺高:「YER!我的新產品得了獎啦!」
我的爺爺就是這樣與眾不同,趣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7. 關於李四光的作文
李四光是湖北黃岡人,原名李仲揆。14歲那年,因他學業優秀,被保送去日本學習。在填寫版出國護照時,他權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里。怎麼辦?李仲揆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氣了;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他開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兄弟姐妹7人,爺爺又卧床不起。父親是教書先生,收入微薄,媽媽一人種田,日子很艱難。李四光排行老二,年歲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時看到媽媽一人幹活,心裡難過,就千方百計幫助媽媽幹活。天剛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裝得滿滿的;上山砍柴,總要挑得滿滿的才回家。
李四光從小愛動腦。他幫媽媽舂米,用腳踩踏板,人小踩不動,他動腦筋用繩子綁在石杵那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時,同時用手使勁拉繩子,這樣石杵就動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夥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鬧取樂,半天只能采幾節斷藕帶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幹,他先順葉踩到藕,再用腳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後依著它生長的方向一點點把泥踩去,收獲一根根完整的鮮藕。
8. 搜索地質學家李四光爺爺的感人事跡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農村的一個貧寒家庭。他勤奮好學,13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學校,但當時他並未想到要學地質。離開家鄉坐船到武昌去上學時,他看見帝國主義軍艦在長江里橫沖直撞,激起的大浪掀翻了中國的小木船,非常氣憤,發誓一定要學造船,造出大兵艦,把洋人趕出長江,趕出中國!後來,他果然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被保送去日本,學造船工業。可是,造船需要鋼鐵,鋼鐵又要礦石作原料,於是,李四光又遠渡重洋,去英國考上了伯明翰大學預科學采礦。學了兩年,他又考慮到造船、造機器需要鐵礦、燃料,可鐵礦、燃料全都埋在地下。中國地大物博,礦藏一定很豐富。因此,第一重要的是要找到鐵礦、煤礦、石油,而要掌握打開地下寶庫的鑰匙,就得學地質學,於是他進了地質系學習地質,同時還兼學物理系的課程。這期間,他獲得了學士、碩士的學位。
20年代,李四光在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教授。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解放後,李四光對我國的能源、地震、礦產資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推動了我國地質工作的開展。他還非常精通於古生物學、第四紀冰川地質和地質力學。李四光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打破了「中國貧油論」的錯誤論斷,為中國人民找到了大油田。
長期以來,中外地質學家總是一致認為「中國貧油」,這是因為在當時世界上已經發現的大油田的地層在幾億年前大多是海洋形成的,因此認為只有海相地層才有生油的條件。而中國的地層在幾億年前大多是陸地,所以斷定中國是個貧油的國家。李四光不同意這個觀點,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考察,認為不論是海相地層還是陸相地層,只要具備了生油的條件和儲油的地質構造,就能找到大油田。在他的考察和研究下,陸續發現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李四光為我國的地質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創建同盟會,16歲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孫中山勉勵他說道:「努力向學,蔚為國用。」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協主席,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主張用力學研究地殼現象、探索地殼運動與礦產分布的規律,把各種構造形跡看作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從而創立了「構造體系」的基本理論。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用此理論分析中國東部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大面積儲油層。在地震地質工作方面,主張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觀測地應力的變化,為實現地震預報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李四光的研究涉獵廣泛,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研究上取得很大的成績。他對第四紀冰川遺跡的研究推翻了過去的「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斷言。
9. 走近名人李四光的故事作文兩百字
史家之絕唱——司馬遷 司馬遷(約前~前87),陝西韓城人.他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 學家和思想家.他寫的《史記》,計130篇,約50萬字,記述了從黃帝到漢 武帝太初元年約三千年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傑出的歷史人物,是中國古代歷 史的總結,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學著作. 司馬遷幼年是在韓城龍門度過的.龍門在黃河邊上,山嶽起伏,河流奔 騰,風景十分壯麗.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滋養了幼年的司馬遷.他常常 幫助家裡耕種莊稼,放牧牛羊,從小就積累了一定的農牧知識,養成了勤勞 艱苦的習慣.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司馬遷10歲就閱讀古代的史書.他一邊 讀一邊做摘記,不懂的地方就請教父親.由於他格外的勤奮和絕頂的聰穎, 有影響的史書都讀過了,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歷史在頭腦中有了大致輪廓.後 來,他又拜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人為師.他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 題,總要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在父親的熏陶下,他從小立志做一名 歷史學家. 一天,快吃晚飯了,父親把司馬遷叫到跟前,指著一本書說:"孩子, 近幾個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沒工夫學習.我也公務纏身,抽不出空來教 你.現在趁飯還不熟,我教你讀書吧."司馬遷看了看那本書,又感激地望 瞭望父親,說:"爸爸,這本書我讀過了,請你檢查一下,看我讀得對不對 " 說完把書從頭至尾背誦了一遍. 聽完司馬遷的背誦,父親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 相信無師自通,也不相信傳說中的神人點化.可是,司馬遷是怎麼會背誦的 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馬遷趕著羊群在前面走,父親在後邊偷偷地跟著.羊群翻過 村東的小山,過了山下的溪水,來到一片窪地.窪地上水草豐美,綠油油的 惹人喜愛.司馬遷把羊群趕到草地中央,等羊開始吃草後,他就從懷中掏出 一本書來讀,那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地在草地上縈繞回盪.看著這一切,父親 全明白了.他高興地點點頭,說:"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從20歲起,司馬遷開始到各地游歷,考察歷史和風土人情,為他日後編 寫史書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後,他常有機會隨從皇帝在全國巡遊, 又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還了解到統治集團的許多內幕.他還如飢似渴地 閱讀宮廷收藏的大量書籍,收集了各種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寫《史記》的時 候,為李陵說情觸犯了漢武帝,被關入監獄,判處了重刑. 司馬遷出獄後繼續寫作,經過前後10年艱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史 記》.這部巨著,對後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博學多能——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 的出生地在現在的河南省南陽縣的石橋鎮.他的祖父張堪做過太守,為官清 廉.父親早逝,因此張衡家裡很貧窮.張衡從小就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穎, 很早就聞名鄉里. 據史書記載,他10歲時就"能五經貫六藝",過目成誦.他興趣很廣泛, 常常涉獵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而且寫得一手好辭賦. 一天,張衡從一本詩集里讀到四句詩,描述了北斗星在各個季節傍晚時 的變化:"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 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覺得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閃爍,有的 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們的運行又各有怎樣的規律呢 這簡直是太美妙了.於是張衡根據詩的內容又參考別的書籍畫成了天象圖, 每夜只要是沒有雲彩,他就默默地對著天象圖仔細觀察著夜空.廣漠的星空 有多少難解之謎呀,他觀察著,記錄著,思考著,他的腦袋裡裝滿了各式各 樣的問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幻想.後來,他終於確認那四句詩里描述得不 夠准確,事實上早春斗柄指東北,暮春卻指東南. 少年時代對日月星辰的觀察,激發了張衡努力探索天文奧秘的決心.後 來他兩度出任中央政府專管天文的太史令,在這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據 《辭海》所記:他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觀測和記錄 詩聖——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 湖北).他是唐朝著名大詩人,他的詩作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 有"詩聖"之稱. 杜甫的家庭是書香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晉代著名學者,軍事家,祖父 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著名詩人.在這樣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 育,早在咿呀學語時,母親就教他背誦古代詩歌,從《詩經》到《楚辭》再 到漢代樂府.他記憶力特別強,一天能背幾首詩.不幾年,胸中已裝了幾百 篇詩文. 7歲那年的一天,父親教他背誦古代的賦,其中有"鳳凰"之名.杜甫 早就聽說過有鳳凰鳥,但就是沒見過,於是抬起頭來問父親:"鳳凰鳥是什 么樣的 "父親告訴他:"這鳥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為鳳,雌為凰.它 頭像雞,頸如蛇,領似燕,背如龜,尾如魚.這種鳥不與其他凡鳥為群,是 高潔的象徵."杜甫聽了深深地印在腦中,過了一會兒他對父親說:"有志 的人也應該像鳳凰,對不對."父親高興地撫摸著他的頭說:"對,對." "那我就作一首鳳凰詩吧."杜甫說.父親驚喜地睜大眼睛:"好,念出來 我聽聽."於是杜甫吟誦起來.詩中把他理想中的鳳凰盡情謳歌了一番,最 後抒發懷抱:做人一定要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父親聽了非常高興,從此以 後就更加用心培養他了. 到了9歲,杜甫已經能寫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詩作寫給 大人們看.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當地詩人聚會的時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場, 有時人們還是把他從樹上叫下來的呢!當時在長安有一個名人匯聚的中心, 那就是歧王的家裡,詩人,學者,藝術家常常是濟濟一堂.最使杜甫難忘的 是,他承先輩們的介紹,到過歧王的王宮,在那裡結識了許多名流,有幸欣 賞了名噪一時的歌唱家李龜年的演出. 杜甫20歲離家漫遊,他游吳越,登泰山,訪燕趙,增長了很多見識.他 33歲這一年,在洛陽與另一個詩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歲時 國家發生動亂,自己也離鄉背井,流離失所,生活無著,卻用血淚寫出千古 傳誦的詩篇. 飛行先驅——馮如 馮如(1883~1912),我國早期傑出的飛機設計師和愛國飛行家,為我 國航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並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馮如出生於廣東恩平縣一個農民家庭,由於家裡窮,4個哥哥先後夭折 了.小時候,馮如做過無數個夢:他夢見自己像有錢人家的孩子一樣走進學 堂讀書,夢見自己像鳥兒一樣在藍天飛翔…….那時候,家裡買不起玩具, 小小年紀的他總是自己動手做玩具.用火柴盒做個輪船啦,用硬紙片做個小 飛機啦,用幾塊鐵皮做個工具箱啦.日久天長,他練得心靈手巧,每當有新 的"傑作",他總會拿給村裡的小朋友們觀看,那可是他最為得意之時.1895 年只有12歲的馮如告別雙親,隨表兄赴美國舊金山謀生.在那裡,他邊做工 邊參加教會學校的學習.以後,他又轉赴紐約學習機械.這期間,馮如深感 中國科技的落後,以致處處受別國的欺凌.他發誓要為中國人爭口氣,要用 自己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實現自己童年的夢想. 在很短的時間里,馮如先後掌握了30多種機器的操作,維修等本領.他 利用在華僑中募集到的捐款,在舊金山租了一間廠房,並請了3位華僑青年 作為助手,開始了艱難的飛機設計和研製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沒有 氣餒.為了試飛,他先後8次從飛機上墜地,也沒有畏縮,他堅信自己會成 功. 終於,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苦幹,這一天,馮如就要駕駛自己設計製造 的飛機進行飛行試驗了.許多記者都懷疑:這架飛機能順利地飛上藍天嗎 能比美國萊特兄弟的飛機飛得更遠嗎 然而,令西方世界震驚的是:馮如駕 駛的飛機不僅順利地飛行了,而且試飛的航程是萊特兄弟首次試飛航程的3 倍多.在當時的航空史上,開創了一個奇跡.26歲的馮如用自己的雙手揭開 了中國航空史的第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