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屈原和端午節的故事 400字左右 急!!!!!!!!
屈原與端午節
端午節的起源(包括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遠在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之先。對屈原的歷史記載,最早及最重要的是《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其中並沒有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敘述與描寫,屈原的投江也是簡單的一筆帶過:「於是懷石遂(投)[沈]汨羅以死。」(《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2版 P二四九○,下同)。且屈原傳也以此句結束。看來,當時屈原的投江而死並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來到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5)時代,就是說過了近200年,也可能沒有端午節祭祀屈原的內容,如果有,也可能只是汨羅一帶的局部現象,要是像現在這么隆重,且是全國性的,司馬遷一定會大書特書的。
大致在晉朝開始,端午節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尤以南朝梁國人吳均(469-520)所著《續齊諧記》較為具體生動,漸漸的演變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並流傳至當今,且越來越隆重,以至於變成全國性的節日。
與端午節有關的文化載體表現一般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其中尤以賽龍舟、吃粽子最為流行;不僅在華人區,東南亞各國受華文化的影響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賽龍舟則變成一項國際性的體育競技項目。
賽龍舟
傳統的說法是:眾鄉親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馬上劃船想打撈或搶救屈原,因為要趕快,所以形成競渡,可能因為仍打撈不到屈原的遺體,一連幾天以至於來年仍痛心不過在這一天仍要競渡,漸漸的演變成一種賽事,因為是「龍的傳人」,賽漁船總不雅吧,某一年在某位文人的提議下改為「賽龍舟」,獲得國人全體舉手通過(全體鼓掌通過也可以),這不,賽龍舟漸漸的由區域性變成全國性以至於國際性。
吃粽子
傳統的說法是「喂魚蝦蟹說」:屈原投江後,眾鄉親得知屈原投江前對漁父說:「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P二四八六),這還得了,所以邊劃船邊投米飯等食物到江中喂魚蝦蟹,免得它們吃了屈原的遺體。但此說並沒有具體的古文獻記載。
另一種說法是「祭祀說」,據《史記》《正義》(《正義》為唐·張守節對《史記》的解釋)的註解:{故羅縣城在岳州湘陰縣東北六十里。...縣北有汨水及屈原廟。《續齊諧記》雲:「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聞君常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練樹葉塞上,以五色絲轉縛之,此物蛟龍所憚。』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練葉,皆汨羅之逸風」}。(P二四九一)可見,至少在1500年前,端午節包粽子祭祀屈原已流行開來。
兩者對比,前者顯得高尚,後者顯得俗氣。堂堂屈原那有得不到祭品而化身來求告的,因而人們也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選擇性的留下來美好的傳說。
但是,國民甚是有趣,原本是喂魚蝦蟹的粽子,看看投在江里可惜,既污染了環境,又暴殄天物(想想看,全體潮州人民每人一個粽子投在韓江,不用一二天韓江就臭死啦),那不如自己吃了,又有紀念意義,又不浪費食物。
(由此可見,無論是官方的歷史記載,或是民間的歷史傳說,都帶有傾向性的選擇性的記載的,所謂「七分事實,三分虛構」。)
後人對其敬仰不僅是他的才華,更是他憂國憂民,耿直不阿的品德;概嘆他悲涼的人生,凄美的結局,紀念也就理所當然。
附:屈原流傳至今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魂兮歸來!
目極千里兮,傷心悲。
其他鏈接:
介紹屈原的著作甚多,著名的有郭沫若的話劇《屈原》(帶有強烈的革命色彩和政治傾向)
Ⅱ 屈原投江的故事簡寫400字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國貴族,年輕時就表現出傑出的才能,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官名),協助懷王籌劃國家大事,發布政令;對外接待各國使者,處理外交事務,很得懷王信任。這樣就招來一些人的妒忌。他的政敵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造他的謠,說屈原居功自傲,連懷王也不放在眼裡,懷王就怒而疏遠了屈原。
當時在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是秦、齊、楚三國,「合縱」、「連橫」的斗爭非常激烈,最後誰能取勝,就由這三國的內政外交的得失來決定。屈原在楚國內政上主張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企圖建立一個理想的如堯舜禹湯時代的社會;在外交上則主張聯齊合縱,對抗強秦的連橫。由於懷王疏遠了他,屈原這些正確的主張都未能實行。
懷王是個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離間和誘惑下,接連上當,斷絕了和齊國的聯盟關系,結果損兵折將,丟失土地,國勢漸漸衰弱下來。秦昭王繼位後,提出和楚通婚,約懷王相會,屈原極力勸阻懷王不要再上當。但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的慫恿下還是去了,結果遭到秦國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國。懷王的長子頃襄王繼位,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頃襄王面前構陷屈原,頃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長期過著流放生活,眼看祖國日益衰弱,即將被秦滅亡,自己報效君王的抱負不得施展,憂心如焚,無日可了,寫了大量抒發憂憤的詩作,最後在絕望中投汨羅江自盡。
Ⅲ 關於屈原的故事
Ⅳ 關於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作文450字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Ⅳ 愛國歷史人物屈原故事短的
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屈原的故事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Ⅵ 屈原愛國的故事
Ⅶ 屈原愛國故事佳句精彩語段
屈原很牛逼
Ⅷ 有哪些愛國故事人物故事400~450字
第一章 愛國詩人的一生
盪氣回腸的愛國情懷
嚴復的憂國之心
李宗仁的愛國情懷
華羅庚,祖國母親的孩子
中國人,永不下跪
一代戰神張自忠
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
戎馬一生,以死報國的佟麟閣
愛國詩人的一生
戰斗英雄王海
偉人之師--徐特立
曠古奇冤袁崇煥
焦裕祿:民眾的貼心人
第二章 愛國名將霍去病
永遠的戰士江雪芹
英雄葉挺
愛國名將霍去病
志向遠大的周恩來
著名大將蒙恬
英勇的捷克民族
玄奘西遊
英雄不滅
傳奇蔡鍔
巾幗英雄秦良玉
立警為民--任長霞
霍元甲:雪洗「東亞病夫」之恥的英雄
第三章 楊靖宇堅持抗日
蔡廷鍇:抗日愛國將領
傅作義:不流血斗爭方式的創造者
永不屈服的心
英勇就義的李公朴
徐悲鴻:沒有人可以嘲笑我是中國人
王二小:革命小英雄
楊靖宇堅持抗日
蘇步青:一心只為她服務
吉鴻昌:我是中國人
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
吳玉章:國家尊嚴必須維護
第四章 大禹治水的故事
勤儉愛民的召信臣
「香玉劇社號」的由來
水利專家李儀祉
地質學家李四光
愛國的安徒生和肖邦
大禹治水的故事
董存瑞的故事
馮子才大敗法軍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關天培的故事
戊戌變法
林則徐虎門銷煙
國歌聲中懷念聶耳
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
愛國華僑陳嘉庚
第五章 鐵血男兒林覺民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女俠秋瑾
秦始皇統一九州
三元里人民的故事
張騫和絲綢之路
昭君出塞
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世昌與致遠號共存亡
左宗棠收復新疆
詹天佑
鐵血男兒林覺民
鐵人王進喜
一個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一生的清末秀才
抗洪英雄--李向群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劉胡蘭
第六章 烈火英雄邱少雲
宋教仁與二次革命
烈火英雄邱少雲
革命先驅李大釗
陳天華憤然投海
蔡元培與北大精神
岳飛精忠報國
愛國詩人屈原
陸游的故事
千古功臣張學良
科學巨擘阿基米德
一代忠臣史可法
人民英雄劉志丹
愛國之心從分毫開始
鄧稼先:愛國要從娃娃抓起
行醫仁者盧世璧
買書也是一種愛國體現
清官裴俠
Ⅸ 屈原的故事讀後感400字
這是個謬論啊。屈原一生都奉獻在改革上。屈原從小就懷著振興楚國的遠大志向。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館教育,飽覽當時能夠搜集到的詩書。
楚懷王十一年,屈原由文學侍臣晉升為左徒。這職務相當高,僅次於楚國最高行政長官令尹,相當於後來的副宰相。這時候,屈原才22歲。
屈原在楚國政壇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張的提出,在楚宮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老百姓拍手叫好,卻引起了貴族勢力的一片恐慌。因為屈原的政治主張特別是改革主張,跟楚國早年的改革家吳起有許多共同之處,對舊貴族勢力顯然不利,對楚國內部的親秦派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兩股勢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現後鄭袖、上官大夫靳尚和稍後的公子子蘭。他們結成死黨,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用惡語中傷屈原。
懷王雖然對屈原十分賞識,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卻表現為孤傲自大,頭腦簡單,無一定主見。懷王經不起鄭袖、靳尚一夥的挑唆,一氣之下疏遠了屈原,撤掉屈原左徒職務,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務,不讓他參與國家大事。 從此屈原鬱郁而行。
楚懷王三十三年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見親秦派已經得勢,趁著懷子欞柩運回郢都,舉國默哀致祭的機會,拚死揭露了那批禍國殃民的親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擊。他被流放了,標志著他的政治生涯的結束
可以說屈原的一生都是個悲劇。他一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為何「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他把滿腔憤怒化為詩歌。著《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作品20多篇,抒發了他熱愛祖國、同情人民、嚮往光明、憎恨黑暗的熾熱感情。這些詩作如今萬古流芳。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克楚國郢都,長期在洞庭湖流域過著流放生活的屈原,深知楚國大勢已去,他絕無回天之力,只好以身殉國,於當年五月初月懷石投汩羅江而死,終年62歲。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於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後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後世楷模,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近代學者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網路全書·文學》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Ⅹ 屈原生平事跡400字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內創立者和代表作者。容
屈原的身世記載屈原身世的材料,以《史記·屈原列傳》較早而具體。司馬遷之前,賈誼在貶謫長沙途經湘水時,曾作賦以吊屈原。文中引用了屈原《離騷》及《九章》中的一些篇章,轉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與《史記》所載完全契合。和司馬遷同時代而年輩稍早的有東方朔作《七諫》,庄(東漢人避諱作嚴)忌作《哀時命》,都是摹仿屈原的作品,文中所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也與《史記》所述相接近,所以《史記》所載屈原事跡是基本可信的。當然,傳中也有偶然失敘或史實錯記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