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事讀後感300字
『壹』 屈原的故事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和感想
我為屈原感到惋惜,雖然胸懷大志,但是機遇甚少。他愛國憂民,但老天弄專人,有了用武之地屬,卻又似夢一場。英雄無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遠埋在地下,再無發光之時。
我敬佩他那顆愛國之心。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為了國家能富強,他嘔心瀝血;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絞盡腦汁。
他的文采也令人驚嘆,以詩抒情,以詩來表達自己堅持正義,遭受打擊,信念絕不動搖的堅定決心。
而我們呢?現在的人,哪個不是好吃懶做?哪個能完全做到不愛錢愛利?學生們也一樣,胸無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說過:現在的我們沒有進化,反而退化了。
我們要有恆心,有毅力,有愛心,有激情,有夢想。這樣,我們人類文明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讓我們竭盡全力的去努力,去創造那個頂峰吧!
『貳』 愛國詩人屈原讀後感250字
呼倫貝爾的春天,來得似乎有些晚,冰雪尚未消融,但陽光依舊明媚。這樣的日子,我沐浴著陽光的溫暖,與你的文字相遇,同賞隔岸的風景,同聽彼岸的雨聲,同看紅塵的滄桑。你用一腔深情,研一池墨香婉約成的《北國情韻》,玲瓏了我人生的整個春天…..
這里有高山流水的朗潤,有和風細雨的優雅,有暮雪千山的風情,有草原風物的清淺。有對親情.友情.愛情的贊美,有無畏.向上.平凡的謳歌,有華夏文明的厚重。亦有追求的快樂,奉獻的艱辛,有花開花落的淡然,有雲卷雲舒的飄逸……很難想像,一個滄桑的詩者,一個飽受苦難的歌者,是憑借怎樣的堅忍成就了今天。一行行,一首首書寫著人間大愛和深情。
《北國情韻》分《春天的歌》,《礦山韻律》,《太陽河之戀》三輯,共收錄八十多首詩歌。質朴恬淡是詩集的特點之一,例如「春意盎然的山野披綠/我是一眼初生的小溪/在春的懷抱奔騰豪放/在春的陽光滋潤綠地/我飽蘸心血獻給你的/是遊子一顆赤誠心的寫意/用雙手捧給你仔細閱讀/當你讀懂的時候/你才會悟出/在浩瀚冰封的林海/在蒼茫雪飄的草原/有愛的真諦……《春天的歌》。每一句都是作者從心裡流淌的清泉,這份情,像一泓湖水,讀懂了明艷的春夏秋冬,靈犀了綠意。讓連綿的群山讀你吧?把你的故事,滄桑成琴弦褶皺心湖。讓飄飛的白雲讀你吧?把你的情思灑向蔚藍。全詩質朴中融合著恬淡,靜謐中飽蘸著深情。讓人彷彿看到了綠草青青,流水潺潺,陽光暖暖的初春,空靈而美好,詩句透著作者的文思與寧靜迷離的意境。
本色天然是《北國情韻》的特點之二,如「礦靴踏著井下的泥濘/與礦石碰撞出的和諧節奏/風鎬私語伴隨流水潺潺/與人熱的心融為一體/燃燒紅杏般的礦燈/催開千米巷道的火樹銀花/編織地心裡永不凋謝的烈焰/風鑽開懷暢笑/放飛雄鷹的戀歌/越過波光閃閃的太陽河/黑瀑在肩臂頂崖上發源/沿著心壁源遠流長/-----《礦山星光》這首詩從礦工採煤寫起,以小見大,讓人深思。陰暗的巷道,是生命的巷道,因為無悔,因為希冀:陰暗的巷道,是價值的巷道,因為執著,因為奉獻。一分分,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他們走在夜黑與黎明之間。陰暗的巷道,灑滿了礦工的汗水,昭示著頑強與奉獻。頭上的礦燈,照亮了巷道,也照亮了人性。這本色天然的描述與情感融合在一起,讓思想得到凈化,讓人格得到提升,也讓人心生敬意。
真摯舒緩是《北國情韻》的特點之三。作者用簡潔,真摯的語言,把情揉進一種舒緩的氛圍,讓輕柔的心境飄逸出優雅的情調,如「今夜無眠/淚水濺濕了紙上的故鄉/讓啼血的秭歸/奔波起了皺紋/牽情的郵戳/在舉目眺望的故鄉歲月/閃爍成烏金的光芒/月圓的故鄉/在落雨紛紛的信封上/急切地呼喚遠方的遊子的神往/《遙望故鄉》。這該是一種何樣的情結啊!一種心情?一個心境?細細品來,淡然中有著些許的惆悵況味。詩情在筆下翔飛,情感在心中縈回。那疊起的憂傷啊!讓文字芬芳了情懷。
雋永深情是《北國情韻》的特點之四。雲水路長,阡陌斜陽,作者用一支瘦筆,繪就了詩行。「夜鶯抽出一根發了芽的嫩枝/做成相思相戀的柳笛/用心靈輕輕地吹/把青春的韻律揉進夜色里/把林海染綠/笛聲打破了冰冷的寂靜/湧出春天的氣息/呼喚大地復甦的美麗……《柳笛》。如果說斷橋殘雪是一種凄婉,一夢千年是一種纏綿,那柳笛唱響的就是人世清歡。柳笛聲聲,春的腳步在鷹翅上柳綠花紅。柳笛聲聲,這頭牽著情思,那頭牽著情濃。那柳笛把層林盡染,那笛聲飛越千山,而那奏響愛戀的笛聲依舊深情的響徹風中……
有人說寫文字的人是孤獨寂寞的,而我覺得,能用一箋筆墨書寫的人是睿智的。在文字里行走,你可以領略文字的墨香,亦可以在微風中痴狂。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內蒙古分會會員,呼倫貝爾市攝影家協會理事,作家協會會員的江紅光,他不畏艱辛,紮根草原,用手中的筆描摹著呼倫貝爾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
詩意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這幸福,花香四季,香飄流年。任憑風吹雨打,依舊明艷,他就像大漠上屹立不倒的胡楊,閃耀著恆久的光芒,他就像草原上的雄鷹,追逐著太陽飛翔。即便歲月老了,他的執著依舊會在路上,因為你的生命底蘊總在季節深處豐盈著夢想。而我,站在三月的草原,祝福你,攜著一襲清淺,夢醉草原.......
『叄』 端午節懷念屈原讀後感400字左右
你好
汨羅江邊,披頭散發,一代賢臣,置身潮水.
"舉世渾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滿載豪情慾報國,卻鬱郁不得志,君主無能,奸臣當道,如此的世風,怎能不讓他痛心,為了區區楚地,他付出了所有,結果卻不是他所預料的.
他的忠心,他的正直卻將他推向了死亡.長嘆息,止不住心中種種哀愁,黎民百姓,流離失所.緊緊的牽動著他的心弦,或許他的存在就是為了這個國家,為了楚地千千萬萬黎民.
他無法想通,為何楚王不相信他,為什麼上天會這樣對待楚人.一切的一切,都讓他不理解.作為臣子,他明白自己的職責.他尊重自己的君王,從一開始的與楚王舉杯論政,到最後縱身填汨羅江.
這期間,他經歷的太多,曾經某個時候,楚王懂他,信任他,而如今,一切都已成了飄渺的回憶,他不在是楚王的寵臣,不在是三閭大夫,為了他的國人,他終於遭到了放逐.
也許他說的對,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身上的灰塵.為了不讓自己潔白的身體不受到塵世的的染及,他選擇了逃避.
當他抱著那塊石頭,他猶豫了,他真的就能放棄楚地千萬黎民嗎?反復間,那千古忠臣的身影一點點消失在汨羅江面.江水依舊那樣的流,而他去了哪裡?可能成了江魚的食物,可能置身於污泥.
滿意請採納
『肆』 屈原投江 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一篇司馬遷寫的名著---《史記》。其中,我有一篇記憶深刻內的故事:《屈原投江》。容
《屈原投江》,這講的是一位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當時,屈原的國家快滅亡了,於是,愛國的他,便向皇帝傳上了他的幾個改革方法。不料,皇上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反而將他降了職,屈原十分憤怒。過了一段日子,他們的國家國土淪落,屈原滿懷悲憤,投江自盡了。人們非常懷念屈原,他們怕小魚吃掉了屈原的屍體,便每天往江里仍粽子,這便成了現在的端午節,端午節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很是感動。屈原的這種愛國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么?故事中,屈原向皇上提出他的改革方法,昏庸的皇上居然不知採納,還降了屈原的職,能不讓他憤怒么?尤其是最後國土淪落,這讓愛國的他怎麼接受得住?所以,我們應該對這位愛國詩人表示無限的敬佩。
聯系現在想一想,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我們的愛國之情不能變,我們也不用向屈原一樣,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回報祖國,這就是我們愛國的表現。
『伍』 端午節懷念屈原讀後感200字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聽到這首歌謠,眼前浮現的,是香噴噴的粽子,碧綠的艾葉,還有一隻只喜氣洋洋的龍舟。
又到端午節了,這是一個紀念先人的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日子。我早早的起了床,捧起了一支艾葉,輕輕的放到了門前。據說,這樣可以辟邪。但我覺得,它只是人們心中的一種託付罷了。
坐在桌前,剝開碧綠的棕葉,一股清香迎面撲來,是糯米的清香,是豆沙的香甜。趁熱咬上一口,一種無法比喻的香糯在嘴裡蔓延開來。吃到嘴裡,才發現,原來,在糯米里,早就融進了棕葉的清香,可謂畫龍點睛之筆。聞著艾葉的清香,讓糯米在嘴裡慢慢融化,這種情調,只有在端午才能體會到吧。
接著,上網,搜索關於劃龍舟的視頻,竟搜到了幾萬個,看著龍舟在水上競賽,我的心裡就充滿了感慨:「倘若屈原看到了這個情景,是否會感到十分欣慰呢?他會知道,因為他的壯舉,在幾千年後,他的子孫會這樣懷念他嗎?不,不會的。人死如燈滅,百年之後,試問有哪個人可以永存世上,不死不滅呢?」答案是:沒有。沒有一個人能逃脫生老病死。想到這里,我的心中就充滿了悲哀,百年時間,只是瞬間。百年之後,我也要步入墳墓了。端午啊,你竟勾起了我的無限悲哀!
但不管怎樣,這是上天的安排,每個人都是這樣,在歲月中慢慢衰老。與其在哀愁中等待死亡還不如坦然面對,在有生之年做出讓後輩敬仰的事,即使身死, 也死而無憾了。
『陸』 讀《屈原》有感
青銅的屈原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雖然 屈原離開人世已經二千二百多年了,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卻一直在人間閃耀著晶瑩奪目的光彩。
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相傳裹粽子是為了防止蛟龍奪食投祭屈原的祭品,賽龍舟則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
讀《屈原》有感
魯光
屈原,這位生存在戰國時期的傑出的愛國主義者,為我們喊出了千古最強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為了祖國的生存和強大,在外交上主張聯齊抗秦,在內政上主張舉賢授能,鏟除奸佞,建立法度。但是他滿腔的愛國熱忱,卻遭到國內外黑暗勢力的摧殘,終於以身殉國。他對祖國那種強烈而深沉的愛,是中華民族高貴精神的光輝典範。我們也該「位卑未敢忘憂國」。祖國之母養育我們我們,我們只有求索、開拓,創出新時代的愛國之路,才是本分。
愛國,就必須先了解自己的祖國。我們的祖國,有過那麼多的世界第一,有過那麼多的發明創造;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祖國遇到為難之時,有那麼多的仁人志士投身祖國。但是,歷史也有很多使人傷心的地方。比如,我們中華民族遭受外賊凌辱的年代,洋人罵我們為「東亞病夫」……正因為這些我們更應為祖國爭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硬漢。
愛國,該以屈原為一面明鏡,記取他雖九死一生而愛國之志不便的銘訓,無論何時都要忠貞不渝的追求正義。什麼是正義呢?就是對祖國深沉的愛,對國情保持清醒的認識,為祖國的強大獻出自己光和熱。當前我們的祖國正處在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整體來看,發展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建設的速度是令人震驚的。但是,她仍然很貧窮,很落後,因而不應忘記憂國,要努力求索、奮斗。比如說我吧,即將走上工作崗位,僅憑學到的這點知識是不適應改革大潮需要的,只有像故人那樣,不斷追求新知,才能更好的報效祖國。
昔日古人報國無門,今日海闊憑魚、天高任鳥飛,祖國為我們展現了廣闊的報國機緣,讓我們加倍的珍惜吧!
『柒』 屈原的故事和讀後感。(故事短一點,讀後感200到300字)急!!!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後因小人在楚王面版前花言巧語,使權楚王疏遠屈原。後來楚懷王被秦王誘騙,囚禁在了秦國三年,三年後,楚懷王悲憤而死,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後,萬念俱灰,投江自盡。
屈原的這種愛國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么?故事中,屈原向皇上提出他的改革方法,昏庸的皇上居然不知採納,還降了屈原的職,能不讓他憤怒么?尤其是最後國土淪落,這讓愛國的他怎麼接受得住?所以,我們應該對這位愛國詩人表示無限的敬佩。
聯系現在想一想,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我們的愛國之情不能變,我們也不用向屈原一樣,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回報祖國,這就是我們愛國的表現。
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困難和挫折是正常的,關鍵是面對挫折時,應當拿出勇氣和毅力迎接挑戰,直面挫折,戰勝自我,把每次挫折當作前進的動力,最終走向成功。
作為一個學生我們應該從小樹立愛祖國、愛人民的遠大理想,擁護世界和平,強烈反對破壞、分裂祖國的行為。我們要在祖國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挺身而出,為祖國做出更大的奉獻。
『捌』 屈原的故事讀後感400字
這是個謬論啊。屈原一生都奉獻在改革上。屈原從小就懷著振興楚國的遠大志向。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館教育,飽覽當時能夠搜集到的詩書。
楚懷王十一年,屈原由文學侍臣晉升為左徒。這職務相當高,僅次於楚國最高行政長官令尹,相當於後來的副宰相。這時候,屈原才22歲。
屈原在楚國政壇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張的提出,在楚宮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老百姓拍手叫好,卻引起了貴族勢力的一片恐慌。因為屈原的政治主張特別是改革主張,跟楚國早年的改革家吳起有許多共同之處,對舊貴族勢力顯然不利,對楚國內部的親秦派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兩股勢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現後鄭袖、上官大夫靳尚和稍後的公子子蘭。他們結成死黨,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用惡語中傷屈原。
懷王雖然對屈原十分賞識,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卻表現為孤傲自大,頭腦簡單,無一定主見。懷王經不起鄭袖、靳尚一夥的挑唆,一氣之下疏遠了屈原,撤掉屈原左徒職務,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務,不讓他參與國家大事。 從此屈原鬱郁而行。
楚懷王三十三年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見親秦派已經得勢,趁著懷子欞柩運回郢都,舉國默哀致祭的機會,拚死揭露了那批禍國殃民的親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擊。他被流放了,標志著他的政治生涯的結束
可以說屈原的一生都是個悲劇。他一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為何「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他把滿腔憤怒化為詩歌。著《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作品20多篇,抒發了他熱愛祖國、同情人民、嚮往光明、憎恨黑暗的熾熱感情。這些詩作如今萬古流芳。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克楚國郢都,長期在洞庭湖流域過著流放生活的屈原,深知楚國大勢已去,他絕無回天之力,只好以身殉國,於當年五月初月懷石投汩羅江而死,終年62歲。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於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後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後世楷模,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近代學者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網路全書·文學》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玖』 屈原投江讀後感 (400字 要獨一無二的)
最近,我讀了一篇司馬遷寫的名著---《史記》。其中,我有一篇記憶深刻的故事:《版屈原投權江》。
《屈原投江》,這講的是一位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當時,屈原的國家快滅亡了,於是,愛國的他,便向皇帝傳上了他的幾個改革方法。不料,皇上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反而將他降了職,屈原十分憤怒。過了一段日子,他們的國家國土淪落,屈原滿懷悲憤,投江自盡了。人們非常懷念屈原,他們怕小魚吃掉了屈原的屍體,便每天往江里仍粽子,這便成了現在的端午節,端午節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很是感動。屈原的這種愛國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么?故事中,屈原向皇上提出他的改革方法,昏庸的皇上居然不知採納,還降了屈原的職,能不讓他憤怒么?尤其是最後國土淪落,這讓愛國的他怎麼接受得住?所以,我們應該對這位愛國詩人表示無限的敬佩。
聯系現在想一想,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我們的愛國之情不能變,我們也不用向屈原一樣,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回報祖國,這就是我們愛國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