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史記故事600字

史記故事6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18 10:07:05

『壹』 我讀史記 或 我和史記 500~600字

《史記》讀後感

《史記》。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好人經常倒霉,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

《史記》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多德之於希臘,我們也是把司馬遷當「史學之父」。但此書之意義,我理解,卻並不在於它是開了紀傳體的頭。相反,它的意義在哪兒?我看,倒是在於它不是一部以朝代為斷限,乾巴巴羅列帝王將相,孳孳於一姓興亡的狹義史書,像晚於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現在稱為「正史」的書。我欣賞它,是因為它視野開闊,胸襟博大,早於它的事,它做了總結;晚於它的事,它開了頭。它是一部上起軒轅,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的「大歷史」。當時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當代史」,它都講到了。特別是他敘事生動,筆端熔鑄感情,讓人讀著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馬遷作《史記》,利用材料很多。它們不僅有「石室金匱」(漢代的國家圖書館兼檔案館)收藏的圖書檔案,也有他調查采訪的故老傳聞,包含社會調查和口頭史學的成分。學者對《史記》引書做詳細查證,僅就明確可考者而言,已相當可觀。我們現在還能看得到的早期古書,它幾乎都看過。我們現在看不到的古書,即大家講的佚書,更是多了去。這些早期史料,按後世分類,主要屬於經、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經書,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官書舊檔,年代最古老。它們經戰國思想過濾,同諸子傳記一起,積淀為漢代的「六藝之書」和「六家之學」。司馬遷「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是我們從漢代思想進窺先秦歷史的重要門徑。不僅如此,它還涉及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包含後世集部和子部中屬於專門之學的許多重要內容,同時又是網路全書式的知識總匯。它於四部僅居其一,但對研究其他三部實有承上啟下(承經、子,啟史、集)的關鍵作用。借用一句老話,就是「舉一隅而三隅反」。據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舉時代的老先生,而是風氣轉移後的老先生,他們就是拿《史記》當閱讀古書的門徑,甚至讓自己的孩子從這里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國維和楊樹達,他們的古書底子就是《史》、《漢》。所以,我一直認為,這是讀古書的一把鑰匙,特別是對研究早期的學者,更是如此。

讀《史記》,除史料依據,編纂體例也很重要。這本書的體例,按一般講法,是叫「紀傳體」,而有別於「編年體」(如魯《春秋》、《左傳》、《紀年》及後世的《通鑒》)和「紀事本末體」(如《國語》、《國策》和後人編的各種紀事本末)。但更准確地說,它卻是以「世系為經」,「編年」、「紀事」為緯,帶有綜合性,並不簡單是由傳記而構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貴族的譜牒。司馬遷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譜」。它是照《世本》和漢代保存的大量譜牒,按世系分衍,來講「空間」(國別、地域、郡望)和「時間」(朝代史、國別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間」、「時間」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是講「本」,即族譜的「根」或「主幹」;「世家」是講「世」,即族譜的「分枝」;「列傳」是講「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譜的「葉」。這是全書的主體。它的本紀、世家都是分國敘事、編年敘事,用以統攝後面的列傳。本紀、世家之外,還有「十表」互見,作全書的時空框架。其「紀傳五體」,其中只有「八書」是講典章制度,時空觀念較差,屬於結構性描述。原始人類有「尋根癖」,古代貴族有「血統論」,春秋戰國「禮壞樂崩」,但「擺譜」的風氣更盛(「世」在當時是貴族子弟的必修課),很多銅器銘文,都是一上來就「自報家門」,說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孫」。司馬遷雖生於布衣可取卿相的漢代,但他是作「大歷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聯貫,還是以這樣的體裁最方便。這是我們應該理解他的地方。

司馬遷作《史記》,其特點不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能以「互文相足之法」,節省筆墨,存真闕疑,盡量保存史料的「鮮活」。比如初讀《史記》的人,誰都不難發現,它的記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與篇之間會有這種問題,就是一篇之內也能擺好幾種說法,讓人覺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記》體例的人,他們都知道,這是作者「兼存異說」,故意如此。它講秦就以秦的史料為主,講楚就以楚的史料為主,盡量讓「角色」按「本色」講話。這非但不是《史記》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謹慎。如果吹毛求疵,給《史記》挑錯,當然會有大豐收,但找錯誤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記》這部書偉大,它的作者更偉大。我們「讀其書而想見其為人」,一定要讀他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當然很重要,因為只有讀這篇東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學術背景和創作過程,知道他有家學淵源、名師傳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筆也老道。但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他還有一封《報任安書》。如果我們說《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的「學術史」,那麼《報任安書》就是他的「心靈史」。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將就死」之人的心靈對話,每句話都掏心窩子,裡面浸透著生之熱戀和死之痛苦。其輾轉於生死之際的羞辱、恐懼和悲憤,五內俱焚、汗發沾背的心理創傷,非身臨其境者,絕難體會。小時候讀《古文觀止》,我總以為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一篇。

司馬遷為「牆倒眾人推」的李將軍(李陵)打抱不平,慘遭宮刑,在我看來,正是屬於魯迅所說敢於「撫哭叛徒」的「脊樑」。他和李將軍,一個是文官,一個是武將,趣舍異路,素無杯酒交歡,竟能舍飯碗、性命不顧,仗義執言,已是諸、劌之勇不能當。而更難的是,他還能在這場「飛來橫禍」之後,從命運的泥潭中撐拄自拔,發憤著書,成就其名山事業。讀《報任安書》,我有一點感想:歷史並不僅僅是一種由死人積累的知識,也是一種由活人塑造的體驗。這種人生體驗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貫穿於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歷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類「超越」中尤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虛有數」的眾多生命匯為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首先就在於,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馬遷之為司馬遷,《史記》之為《史記》,人有俠氣,書有俠氣,實與這種人生經歷有關。一帆風順,缺乏人生體驗,要當歷史學家,可以;但要當大歷史學家,難(我以為,「大歷史」的意義就在通古今,齊生死)。

以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贊語中發點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歷史,寫史和評史,絕不亂摻乎。

對司馬遷的贊語和文學性描寫,我很欣賞。因為恰好是在這樣的話語之中,我們才能窺見其個性,進而理解他的傳神之筆。例如,在他筆下,即使是「成者為王」的漢高祖也大有流氓氣,即使是「敗者為賊」的項羽也不失英雄相。就連當時的恐怖分子,他也會說「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就連李斯這樣的「大壞蛋」,他也會描寫其臨死之際,父子相哭,遙想當年,牽黃犬,逐狡兔的天倫之樂。很多「大人物」寫得就像「小人物」一樣。

同司馬遷的「發憤著書」有關,《李將軍傳》也值得一讀(有趣的是,它是放在《匈奴傳》和《衛將軍傳》的前邊)。他講李陵之禍,著墨不多,對比《漢書》,好像一筆帶過。這種省略是出於「不敢言」還是「不忍言」,我們很難猜測。但他在贊語中說:

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司馬遷說的「李將軍」是李廣而不是李陵,然陵為廣孫,有其家風,就連命運的悲慘都一模一樣。讀者若拿這段話去對比一下蘇建評衛青的話,所謂「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衛將軍傳》贊引),他的「無言」不是更勝於「有言」嗎?

漢代以後,「衛將軍」只見稱於記錄漢代武功的史乘,而無聞於民間。相反,李將軍卻借詩文的傳誦而大出其名。199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全國考古新發現精品展,其中有塊敦煌市博物館送展的西晉壁畫磚(圖一),上面有個騎馬的人物,正在回頭射箭,上有榜題為證,不是別人,正是李廣其人。

看見「李將軍」,我就想到了司馬遷,想到了史學中的文學力量。

『貳』 史記隨便一個人物的人物分析!600字!非常急!還剩5小時就明天開學了!有沒有哪個熱心的網友幫幫忙

我眼中的項羽
知道項羽,是因為看了《史記》,'虞兮虞兮奈若何!',七個字,把一個深情男子的形象刻入我的腦海,成為烙印,成了所有男子的典範.一直都在為霸王別姬的故事感動著,一直都在想,怎樣的一個男子才能讓虞姬那樣奮不顧身的去愛,所以我開始走近了他.
慢慢的,我了解到,鴻門宴上,他的不忍.范增幾次向他示意,他卻無動於衷,他不是沒有看到,他更不是傻子,他當然知道放虎歸山的後果有多麼的嚴重,可是,在他對面坐的那個人是他的兄弟啊,他怎麼忍心?在范增生氣的時候,可曾看見了他內心的干凈,透明?
解兵東歸,他的信任,對方是和他打了那麼多大大小小場仗的人,他居然可以如此的信任他,是因為黎民百姓,還是因為他相信人性的單純?我至今仍不清楚,但是,我知道的是,他被騙了,被騙的很慘,他的離開,卻換來了小人的背信棄義,項羽,你怎會如此輕易的去相信一個人? 霸王別姬,他的深情.'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每一個字,都如同鼓錘隱忍的敲進我的心中,我想,虞姬的內心一定和我一樣,不然,她一個弱女子怎麼會有勇氣在吟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後引頸自刎?當項羽抱這虞姬逐漸冰冷的身體的那一刻,他的深情足以讓天地動容.烏江亭旁,他的簡單.他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至死不願意渡江,他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人,哪怕自己無罪,也要攬過所有的責任,用他自以為最好的東西去償還.比如生命.他沒有錯,錯的,只是他的簡單啊!
烏江自刎,他的勇敢,我以為自刎就已經需要很多的勇氣了,我實在想不到項羽把頭拋給呂馬童的那一瞬間,他又需要多少勇氣的堆積,他的死,都如此壯烈,他用他的勇敢,把一群漢兵的膽怯逼得無處盾形. 這就是項羽,不忍,信任,深情,簡單,勇敢的化身的他,所以,也就不用奇怪為什麼虞姬那樣的死心塌地了.若是我,也一定會為了這顆亂世之中干凈的心心甘情願的付出!

『叄』 《史記》的讀後感500至600字 要根據書中個人事跡來談

讀者,其用心專也,韻者,其美極而觸魂也!——題記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閱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艷,帶著成熟穩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
那是歷經磨難才重生的鳳凰;那是千錘百煉的堅強;那是靈魂沖擊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史書,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記。
初讀《史記》,讀出一個頂天立地堅強的男子漢,或許一開始他就不該站出來,頂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沒有停止在憤怒上,而是還在此基礎上對他所要加以敘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為止的一部中國通史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思考,並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結論,這是司馬遷之所以不僅成功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成為一位偉大的歷史家的原因所在。魯迅有一句名言:「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司馬遷不正是在「痛定之後」,以史記這部大作長歌當哭嗎?很難想像,如果司馬遷在巨大的悲痛之後不繼之以理智的思考,而會成文學家兼歷史家。晚清的劉鄂在《老殘游記.自敘》中指出:「《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史公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後主以詞哭泣,八大山人以畫哭泣,王實甫寄哭泣於《西廂》,雪芹寄哭泣於《紅樓夢》。」於是,在報任安書中,我看到一個無奈而又理智的司馬遷,一個身心俱殘而又頂天立地的司馬遷。司馬遷一腔抑鬱,發之《史記》,將悲痛而屈辱的靈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於是,絕代文章橫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堅強的身軀,化作天邊耀眼的彩虹,霎得,紅遍了整個天空。
再次捧起那泛黃的《史記》,讀出一個報國無門賢能者的憂傷。司馬遷是憂傷的,他的心痛漢武帝不聽諫的小肚雞腸,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會將屈子愁悶的心情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他又怎麼會有抒一肚子的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當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一個憂傷的靈魂與另一個無助的靈魂悄無聲息的碰撞,不禁發問,那僅僅是一部述史的史書嗎?
無法控制不安的思緒,帶著靈魂的觸動與顫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記》,這一次,我讀出了一個中華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不變的精神。無論是太史令,還是屈平,還是項王與信陵,我都看到他們人性的善良,一諾千金的男兒形象。是司馬遷完美的追求,還是他本來已經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筆下,閃閃發亮,是《史記》,讓我看到一種人性的韻味,人性的光輝,那麼美好,那麼燦爛!我不禁怦然震動
《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凄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
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著一絲不羈,帶著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春秋,反復咀嚼,齒留余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
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斗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
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心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

『肆』 《史記》的內容簡介600字左右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回體通史,被列為答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伍』 《史記》或《資治通鑒》里的任意一個人或歷史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600字以上

嗯,這是對劉邦的看法
一是籠絡手段極為高明。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善於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系,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史記載:劉邦先行入關後,項羽聞訊,欲擊之。是時,劉邦自忖以十萬軍不敵項羽之四十萬軍,乃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並「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項伯遂感於厚愛,力勸項羽「善遇」劉邦,並於鴻門宴上拔劍與項庄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
從表面看,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寬容、仁慈、有大量。
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史記載: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
項羽兵敗死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三是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

攻打宛城時,為免強攻損兵之弊,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許原宛守為殷侯(相當於現在的港人治港)。其後劉邦以此法引兵西,「無不下者」。

四是堅忍克己。劉邦入關後,從樊噲、張良諫,封秦重財物於府庫,不取分文。並當眾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秦人大喜,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沛公又推辭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唯恐沛公不為王。這一點,聰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變得很能剋制自己。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後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准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絕不只是靠運氣得來的。

『陸』 關於史記的讀後感,600字左右,初中生水平。

讀者,其用心專也,韻者,其美極而觸魂也!——題記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閱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艷,帶著成熟穩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

那是歷經磨難才重生的鳳凰;那是千錘百煉的堅強;那是靈魂沖擊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史書,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記。

初讀《史記》,讀出一個頂天立地堅強的男子漢,或許一開始他就不該站出來,頂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沒有停止在憤怒上,而是還在此基礎上對他所要加以敘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為止的一部中國通史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思考,並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結論,這是司馬遷之所以不僅成功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成為一位偉大的歷史家的原因所在。魯迅有一句名言:「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司馬遷不正是在「痛定之後」,以史記這部大作長歌當哭嗎?很難想像,如果司馬遷在巨大的悲痛之後不繼之以理智的思考,而會成文學家兼歷史家。晚清的劉鄂在《老殘游記.自敘》中指出:「《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史公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後主以詞哭泣,八大山人以畫哭泣,王實甫寄哭泣於《西廂》,雪芹寄哭泣於《紅樓夢》。」於是,在報任安書中,我看到一個無奈而又理智的司馬遷,一個身心俱殘而又頂天立地的司馬遷。司馬遷一腔抑鬱,發之《史記》,將悲痛而屈辱的靈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於是,絕代文章橫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堅強的身軀,化作天邊耀眼的彩虹,霎得,紅遍了整個天空。

再次捧起那泛黃的《史記》,讀出一個報國無門賢能者的憂傷。司馬遷是憂傷的,他的心痛漢武帝不聽諫的小肚雞腸,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會將屈子愁悶的心情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他又怎麼會有抒一肚子的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當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一個憂傷的靈魂與另一個無助的靈魂悄無聲息的碰撞,不禁發問,那僅僅是一部述史的史書嗎?

無法控制不安的思緒,帶著靈魂的觸動與顫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記》,這一次,我讀出了一個中華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不變的精神。無論是太史令,還是屈平,還是項王與信陵,我都看到他們人性的善良,一諾千金的男兒形象。是司馬遷完美的追求,還是他本來已經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筆下,閃閃發亮,是《史記》,讓我看到一種人性的韻味,人性的光輝,那麼美好,那麼燦爛!我不禁怦然震動

《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凄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

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著一絲不羈,帶著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春秋,反復咀嚼,齒留余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

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斗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

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心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

『柒』 史記刺客列傳(只要寫一個刺客的故事)600字讀後感 答好了加分~

夠了吧

『捌』 讀史記的心得 600字以上 急需

我敬佩司馬遷能把《史記》寫得那麼深動,敬佩《史記》當中的每一個英雄人物,敬佩中國擁有那麼豐厚悠久的歷史。今天,我終於把厚厚的一本《史記》讀完了,讀完這本書後,我的收獲還真是不小。
《史記》這本書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敘事簡明生動,非常得吸引人。《史記》是歷史的「實錄」,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它的文學價值表現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並且成功地塑造出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真正做到了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個人物就出現在我的眼前。他還非常善於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來完成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我覺得,《史記》的語言真不愧後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成就。
在《史記》這本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歷史故事是:《五張羊皮的故事》。這則故事主要講了:春秋戰國時候,愛惜人才的秦穆公為了贖回聰明才乾的百里奚,用五張羊皮去跟楚人交換他,最後,秦穆公贖回了自己最喜歡的大臣百里奚。讀了這篇故事後,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樣,他如果用重金去贖回百里奚的話,楚人覺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會輕易交換。但是如果用五張羊皮去交換的話,楚人必定會很輕視百里奚而同意交換。聰明的秦穆公就換了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最終如願以償。我覺得我應該向秦穆公學習。
總而言之,在《史記》這本書中,我了解到了中國偉大的五千年的歷史,同時,我還懂得了不少的知識,收獲了不少碩果。我認為,《史記》這本書值得一看。

『玖』 求歷史故事裡的好詞好句600字(最好是多一點詞少一點句子)

網開一面 出自《史記·殷本紀》
囊血射天 出自《史記·殷本紀》
酒肉池林 出自《史記·殷本紀》
左支右絀 出自《史記·周本紀》
焚書坑儒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指鹿為馬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拔山扛鼎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先發制人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破釜沉舟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沐猴而冠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別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四面楚歌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無顏見江東父老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一敗塗地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約法三章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高屋建瓴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卧薪嘗膽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鳥盡弓藏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記·趙世家》
招搖過市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韋編三絕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鴻鵠之志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
積毀銷骨 出自《史記·張儀列傳》
毛遂自薦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脫穎而出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歃血為盟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因人成事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一言九鼎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完璧歸趙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負荊請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怒發沖冠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膠柱鼓瑟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紙上談兵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字千金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奇貨可居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圖窮匕見 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背水一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肝腦塗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多多益善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雞鳴狗盜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狡兔三窟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
《史記》中的好詞:
《李將軍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8會說話,數下自然形成小徑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這句話說的雖然是桃李一類的小事,卻可以用它來比喻大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自己本身正派,沒有政令也會照做,本身如果不正,雖然有嚴令也不會遵守
《項羽本紀》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沾板,而我們好比是魚是肉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是上天要使我滅忘,不是我用兵的錯誤.
力拔山兮氣蓋世
力大可以拔山 豪氣蓋世無雙
《屈原賈生列傳》
蓋自怨生也
是因為怨憤引起的啊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人在困難的時候就會追念本源,所以人在操勞,辛苦,睏倦,疲憊時,沒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疼痛,凄慘,驚懼時,沒有不呼喊爹娘的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這世道上所有有人都是在混濁中只有我是干凈的,大家都醉(糊塗)了只有我是清醒的
《廉頗藺相如列傳》
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國家的危急放在前面,然後才是個人恩怨
《史記》十大名篇:
梁啟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
大江東去 楚王流芳——《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 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 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 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 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 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 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 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葯苦口利於病.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拾』 史記讀後感600字 對一個小故事的感受,要生活實例。 急需!!!!!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的神秘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歷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
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
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一個人可謂為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為豪傑請他渡江再待卷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於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
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為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為權勢而活的梟雄。
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為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著另一個人的成功。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為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正義」二字,為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為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為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為的是維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卧薪嘗膽,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爭亦有和平,事物總有兩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