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讀書的故事1000字
① 求冰心、白居易、泰戈爾各1000字資料
冰心
(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歲,籍貫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壺」為意。被稱為「世紀老人」。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1926年,冰心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執教於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此後著有散文《南歸》,小說《冬兒姑娘》等,表現了更為深厚的社會內涵。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重慶等地從事創作和文化救亡活動。1946年赴日本,曾任東京大學教授。1951年回國,先後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散文集《歸來以後》、《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櫻花贊》、《拾穗小札》和《晚晴集》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藝術上仍保持著她的獨特風格。其中《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者》,表現了她對兒童的愛,她希望兒童們能有一個美好的心。她的作品還有詩集《繁星·春水》,為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以「自然」「童真」與「母愛」為主題,以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對自然的贊頌以及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為主要內容,表達了她對母親的情感、對孩子的喜愛、對自然的贊嘆及對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稱為繁星格與春水體。她的短篇小說《空巢》獲1980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獎。兒童文學作品選集《小桔燈》於同年在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榮譽獎。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還出版有小說集《超人》《去國》《冬兒姑娘》,小說散文集《往事》《南歸》,散文集《關於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譯選集》等。她的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
冰心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愛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聖的人」,認為他們是祖國的花朵,應該好好呵護,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與贊美。
白居易
(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座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谷縣,後遷下邽(今天的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白居易的祖父後來在河 南鞏縣當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於新鄭縣(今河南新鄭)東郭宅,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便發生了戰事。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公元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度過了童年時光。白居易與符離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和符離人劉翕習、張仲遠、張美退、賈握中、賈沅犀並稱「符離五子」,他們同泛陴湖,游流溝寺,登武里山,詩酒盤桓,稱盛會焉。後為躲避中原戰亂轉移到江南。遷居卒於武宗會昌六年。是另一文學家白行簡的兄長。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都白了。至今還有他出生七個月「略識之無」和初到長安「顧況戲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詩不僅在中國有巨大影響,在日本和朝鮮等國也有廣泛影響,他還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極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較為有名。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影響最大,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晚年與「詩豪」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刺諷喻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風格明麗見長,為後世詞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問劉十九》《買花》《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等。
泰戈爾
泰戈爾是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生於加爾各答市一個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屬於婆羅門種姓。1913年他憑借宗教抒情詩《吉檀迦利》(英文版,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人(也是首個亞洲人)。他與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齊名,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的兩位巨人」。
著詩集有《故事詩集》(1900)《園丁集》(1913)《新月集》(1913)《采果集》《邊緣集》(1938)《飛鳥集》(1916)《吉檀伽利》(1910)《愛者之禮物》《流螢集》(1928)《岐道》《生辰集》(1941);劇本有《犧牲及其他》《郵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環》;論文集有《生之實現》《人格》;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 《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曾經到中國教學。
在孟加拉文里,據印度人說:他的詩較英文寫的尤為美麗,他是我們聖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絕生命,而能說出生命之本身的,這就是我們所以愛他的原因了。
他的散文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教育,他的詩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內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寫自然和生命。在泰戈爾的詩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樣性就是歡樂的原因。同時,他所表達的愛也是他的詩歌的內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都是使用泰戈爾的詩歌。其中印度的國歌就是《人民的意志》,孟加拉國的國歌是《金色的孟加拉》。
他的散文詩《金色花》被選入初中一年級人教版語文課本,短篇《金香木花》被選入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新月集》中的《對岸》、《職業》,也入選了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學期的課本中。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造詣很深的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他一生共創作了二千餘首激動人心、優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創作的不少熱情洋溢的愛國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義統治進行斗爭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這首歌,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70高齡時學習作畫,繪制的1500幀畫,曾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② 白居易簡介1000字左右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1][2],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3]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4]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③ 對李白,杜甫以及白居易的評價作文,1000字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1],被後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今安徽境內,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越州(會稽郡),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後由高天師如貴道士授錄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的道觀紫極宮.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士,過著飄盪四方的漫遊生活.後世將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間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軼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他是屈原之後我國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與杜莆齊名,也稱「李杜」.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在我們的心中,是一個飽經滄桑,關
懷國計民生的一個現實主義的詩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河南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1]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東郭宅(今新鄭市東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曾祖父移居下邽(今陝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市)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遂移家於河南新鄭.[2]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於洛陽去世,葬於香山.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④ 賞析白居易《長恨歌》1000字左右
下面,詩人具體的描述了安史之亂發生後,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於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一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後,他們的愛情才成為一場悲劇,接著,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起至「魂魄不曾來入夢」,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裡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回腸盪氣。正由於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後面道士的到來,仙境的出現,便給人一種真實感,不以為純粹是一種空中樓閣了。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採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開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餘」,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餘地。
⑤ 白居易的(長恨歌)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求一千字以上的論文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埋在詩里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認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據全詩的內容和情節發展,可將詩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紀。貴紀進宮後恃寵而嬌,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後完全沉湎於歌舞酒色。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為此詩的寫作動機。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長安收復以後回朝時,重過馬克,「不見玉顏空死處」。回宮後,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盪氣回腸。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楊妃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後終在虛無縹渺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於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脫於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並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范圍,將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沖突表現無余。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於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 所以,我們認為《長恨歌>並非是一篇政治諷諭詩,而是一篇歌頌愛情的詩篇。如果說李、楊的生離死別是個愛情悲劇的話,那麼,這個悲劇的製造者最終成為悲劇的主人公,無法不叫人遺憾。《長恨歌》所寫的歷史題材是依照史實想像而成的帝紀間的愛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歷史興衰轉折期中的關鍵人物。由於受重道德而視愛情為罪惡的傳統觀念之根深蒂固,讀者對於《長恨歌》的認識,便常常游移在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或者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同文學批評混淆起來,或者以倫理的批評取代審美評價,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困惑與分歧。這種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即已存在。當時,白居易、陳鴻、王質夫閑談玄宗與楊妃的故事,王質夫說:「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述愛情。陳鴻則不然,他認為,白居易寫《長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也。」②賦予《長恨歌》以倫理說教的意義。白居易本人則認為,該詩表現的是「風情」,並非如同《秦中吟》、《新樂府》那樣的正聲。唯其如此,他在編集時才把它歸入感傷詩,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③《長恨歌》以「情」為中心的主旋律始終迴旋激盪於全詩之中,當白居易把「情」作為描寫對象時,那種被他承認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會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於筆端而無從遏制,即使他心存諷諭,只要著意深入感情的領域,作品便不會以諷諭說教的面貌出現。《長恨歌》寫作之初,未嘗不曾出現過如陳鴻所說的「懲尤物,窒亂階」的念頭,寫作的結果卻是傾注著作者感情的愛情描寫。依照正常的藝術感受,讀者是很難從中感受到女人是禍水,李、楊之戀是唐帝國衰亡根由的。假若白居易真的把這個故事寫成諷偷詩,使全詩充滿了「尤物惑人」的諷刺與說教,其價值將如何,我想,是很難與此篇分庭抗禮的。詩人以歷史為素材,又不拘囿於史實,在文學與歷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時空局限,並與人們普遍意義上的情感產生共鳴,因而取得審美意義上的成功。讀者掩卷之餘,甚至會忽略造成這一愛情悲劇的根源,而完全將審美意識集中於李、楊之間纏綿悱惻、難舍難分的感情渲染。生離死別的悲痛、綿綿長恨的情思、宛轉動人的傳說、虛無緣渺的仙境完全將讀者帶進一個透明的純情世界,它沒有塵世間的喧囂與齷齪,其中凝聚著詩人的理念,也層層積淀著歷代讀者的理想,一種對真情嚮往的共鳴使這首詩獲得了永恆的魅力。 由《長恨歌》故事的展開來看, 「人宮專寵」、 「馬嵬驚變」兩段情節都有歷史記載可據,涉及的主要是一個「專寵」問題,以及與之相連的「女禍」之類歷史觀念。在中唐時代,執拗地回顧這段歷史還反映著一種對開元盛世無比懷念的情緒。與其他專寵故事相比,李、楊故事的特殊魅力確實與它包含的政治內容有關。這個故事恰恰成為安史之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中心和導火索。由於封建社會的權力結構、政治制度將皇帝置於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興亡系於君主一人,給君主造成問題的又不外乎寵信奸侯、耽於享樂。因此,當時人們在總結這一歷史事件的教訓時,基本上只能著眼於宮廷政治史,李、楊關系於是也成為議論 的中心話題。然而,在推出這兩位事件的中心人物和確定了被譴責的對象楊妃之後,李、楊故事並沒有順利地向失德荒政、女色禍國的政治解釋模式發展,而是轉向贊嘆女性美、歌頌忠貞愛情這一主題,這基本上是屬於民間傳說的。因此,在這種主題轉變中,民間敘事模式和其中所反映的社會大眾心理,起丁關鍵作用。當然,這一主題變化還包含著楊貴妃形象的變遷這一重要問題。這也是《長恨歌》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它遵循了美婦題材和愛情題材作品的一般趨勢,滿足了人類感情的一般需要,而沒有違背這種趨勢去過分強調故事的政治涵義。 正是由於詩人追求功利的淡化與藝術的深化,以「情」為中心,描繪了中國版的「人鬼情末了」的動人場景,是一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作品。其中凝聚著詩人的理念,也層層積演著歷代讀者的美好理想,人性的贊美使作者與讀者之間產生了互動。惟其綿綿「長根」的豆古主題和對真情的嚮往與追求, 使此詩獲得了永恆的魅力。
⑥ 求《長恨歌》的賞析 1000字左右
《長恨歌》賞析
作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謂是一個成功者。他的現實主義的筆,寫出了多少個凄冷的場面,敲響了一次又一次警鍾。他的《長恨歌》,可謂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詩以喜劇開頭而轉成悲劇,雖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懲尤物」,卻成了一首愛情的頌歌。這首敘事詩的最成功處就是抒情,相當復雜的情節只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著力在情的渲染,細致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後雙方的思念之情.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里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我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里。那麼,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於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藉助想像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於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不斷發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回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採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託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復抒情,回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麼感染和誘惑著讀者呢?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
一篇《長恨》有風情!
白樂天如是說。可見詩人的內心裡,實在給《長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白樂天一生感時傷世,傳世之句多有力陳百姓之苦,苛政之弊,如「一吟悲一事」的《秦中吟》,就是這樣一位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詩人,卻將一段宮闈畸戀寫得凄切婉轉,盪氣回腸.由此我想到了白居易自己的感情生活.原來他少年時曾與一民女湘靈相知相說,苦於家庭阻力不能結合,這種深深的痛苦寓於《長恨歌》的創作中,正是借詠史感懷自身的際遇。白居易雖然仕途坎坷,鬱郁寡歡,甚至借佛道來麻木自己,尋找靈魂上的解脫,痛恨當時的朝政腐敗.但我覺得,在這首詩里,更多的是對愛情的歌頌,或者說對自己曾經情感的影射.
而另一方面,自古帝王不愛江山愛美人,聲色犬馬也像是他們的專利。於是一個王朝沒落的身影便隨著一個女人冤屈的腳步,向著一個終點,慢慢地走著。「紅顏禍水」便是一個絕好的理由,讓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國度走遠之時,給後人一個開脫的借口。女人,只不過是一個悲劇的犧牲品.她們只是用自己的脂粉為了自己的地位利益而去爭得一點點寵愛和一個男人的懷抱.而最終卻被賜死.這也告誡她們,在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同時,也別忘記過度的開采帶來的後果.
最後的浪漫主義的筆,給我們一點點慰藉,也讓我在時間的埠,始終相信真正愛情的美麗.
⑦ 急求白居易《長恨歌》里的歷史理性和人文關懷,一千字左右的小論文
《長恨歌》的敘事藝術,既有對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賡續,又有拓展與突破。《長恨歌》對敘事藝術的創新和發展,表現出與現代審美觀念驚人的契合,其敘事策略與敘事話語,穿越千年歲月,具有某種現代品質和價值的美感特徵。其美感特徵在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詩藝之間彰顯著「不同之同」、「同而不同」,具有一種「堅奧的美」([英]鮑桑葵)。這是《長恨歌》研究尚未觸及的闡釋空間。因此,在現代審美理念的觀照下,我們將在重讀中收獲新的審美感悟和文化信息,作品也會在重讀中煥發新的藝術生命和價值。換個角度說,文本在形成中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也會重現在後世的審視中。這種解讀所發掘的內涵和價值,對創作和批評都是很有意義的,而不是僅僅印證西方文論、現代文論的有效閾限。
敘事意識的多元性
《長恨歌》被譽為「古今長歌第一」(《四友齋叢說》卷二五),其引人入勝,令人激賞,不只是故事和人物,還有其敘事態度和敘事方式。而決定其敘事態度和方式的是敘事意識。正是敘事意識的多元性,使得《長恨歌》的創作在審美范疇突破了傳統的樊籬。
l、疏遠「載道」、「言志」、「明理」的詩學傳統,在古代文人最有心理障礙的題材中,挑落了君臣綱紀神聖不可侵犯的面紗。在《長恨歌》大膽縱情的書寫中,耽入愛河的帝妃與世俗紅塵男女沒有本質區別。男女主人公情的痴絕乃至性的沉湎,在毀滅中的無可奈何,在心靈創傷中難以自拔,在幻滅無助時憧憬超自然的力量,「生命情調」的體驗盡顯於詩人筆下。把「生命情調」表現得如此大膽、坦率、執著、真實,這在中國古代敘事詩中是前無古人,也是後無來者的。「載道」、「言志」、「明理」的詩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古代的文學「工具論」。國人直到20世紀末才算是掙脫了「工具論」的枷鎖。白居易竟然在千年之前沖破了「工具論」的桎梏,不能不讓人敬佩其文學上的膽氣和識見。詩人對歷史中的玄宗和楊妃並非沒有腹誹和諷喻,我們只要檢索《長恨歌》以外的白詩就可以感受到這一點。但是,在以民間傳說為素材來塑造新的文學人物時,詩人不但疏遠了傳統詩道,也否定了慣於諷喻的自我。正是這種疏遠和否定,催生了新的文學典型。這里,對美的理想形態的憧憬、想像與追求,打破了傳統的思維定式和創作定式。
2、背離「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聖人之規,在中國封建時代視為文學正統的詩歌領域,將筆觸伸入到神靈世界,不僅寫了「不見玉顏空死處」的怪異,又寫了碧落仙界的神奇。這在詩中不是作為典故偶而涉及,而是建構了人天生死形魂離合的敘事框架。其構思立意從總體上背離了孔子之說。在封建時代的主流文化中,這種敘事意識並不被認可。唐朝孟棨《本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