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看完孔融讓梨的故事有哪些感想作文

看完孔融讓梨的故事有哪些感想作文

發布時間: 2020-11-18 10:42:41

❶ 用孔融讓梨的故事寫一篇作文不少於200個字

從前有一戶人家,孔融,奶奶和她的爺爺,有一天恐龍請她的朋友們一起來她家吃梨,孔融早就准備好了,切了幾個梨,請同學們到她家一起吃梨,到了他家以後,他同學們都搶著大的吃,誰也不很是小的?幸虧孔融懂事,他把幾塊最大的給祖母,最小的給他們同學,他們的同學一下就明白了,要尊敬,要尊敬長輩,把小的留給同學,父母一下子笑了誇,誇孔融懂事,同學們,把剛才搶的大塊給恐龍的祖母,他們一起去吃梨,都笑了

❷ 讓或不讓作文,如當孔融讓梨的故事並寫心得

當孔融讓梨的故事早已成為千古美談,當六尺微巷已為眾人所
稱頌。贊揚,面對那一枚枚閃爍著金光的世乒賽金牌,我不禁問道
,我們是否應該讓出他們,我們到底該讓出什麼?
誠然,當乒賽的現場奏響一次次國歌,國人是那麼自豪,驕傲
,然而面對所謂「壟斷」的質疑層出不窮,我們也會焦慮,反思,
那麼,我們又是否該讓?
在我看來,我們可以讓出技術,而不是讓出獎牌,我們可以讓
出科學的訓練方法,卻絕不可以故意削弱自己的實力,以求他國獲
得金牌,粉飾出世界經濟水平的一片繁榮多元的假象。
時光匆匆而逝,一百年前的中國剛剛放生了劇變,一次驚天的
變革剛剛開始。一百年來,我們感受到了中國生機勃勃的改變,我
們要自豪的說,這些改變是靠中國人的手創造出來的,我們何時要
求過英美國家讓出一片天地呢?
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當我們先進的乒乓球訓練方法達到
世界領先水平時,我們有理由與他國做技術交流,讓出技術。而當
我們的水稻種植技術,因袁隆平的成果而提高時,我們也主動提出
讓他為世界水稻種植培養人才。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糧食問題,而
不只是一味的讓出糧食,救濟飢餓人口。
孔融讓梨,六尺微巷,讓出的是一種傳統美德,讓出的,是一
種人性的美好。而讓獎牌卻非如此,讓糧食讓錢,讓一切一切的物
質,僅僅只能救一時之需,甚至有時違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則。只有
當先進的技術為世人所共享時。我們才真的可以看到高水平的比賽
,我們才真的可以看到這世上再無飢餓啼哭的孩子,我們才真的可
以看到那人們的笑臉綻放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你讓或不讓世界都會因此而改變;你讓或不讓,沒有人會強迫
。然而當你思考讓或不讓之前,請一定記得考慮,是讓出一時的榮
譽,換那世界一時的「榮光」,還是讓出技術,讓出科學,換那世
界陣陣爽朗明快的笑聲,換那幸福生活萬年長?

❸ 孔融讓梨讀後感 800~900字的高中作文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千古流傳。今天,我翻開《修雅集》看到了小孔融拿著梨送給爸爸的圖片,我迫不及待地讀起了《孔融讓梨》故事。呵,孔融是一個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歲的一天,小孔融的媽媽從集市上買來了許多金黃的鴨梨,她讓孔融先吃一個,可是孔融在籃子里挑了許久,卻撿了一個最小的留給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姐姐吃。

讀到這里,我才知道,「年紀小,應該吃小的」,說得太好了,我很贊同小孔融的做法。以前,我總覺得,我是小孩子,應該多吃點。每次媽媽讓我選吃的,我總會比了又比,選了又選,哪怕只大一點點,也是好的啊!但是從現在起,我決定向小孔融學習,因此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點。每一次餐桌上有什麼好菜,我就先夾給媽媽,對她說:「媽媽,請吃!」每次爸爸從上海回來帶一大推零食回來時我總是迫不及待地遞給媽媽,對她說:「媽媽,你吃吧。」直到看著媽媽吃下,我才放心地離開。每天晚上,我總是把熱水袋沖足電,交給媽媽,對媽媽說:「媽媽,請你捂腳。」

在我表姐十歲生日的宴會上,服務員端上了一大盤烤鴨。我拿起一塊面,夾了一些鴨肉和蔥,蘸了醬,把兩頭裹起,卷好。大家都眼巴巴地看著我。我想:你們可別以為我是個「饞嘴貓」,我可不是做給自己吃的!我放下筷子,用雙手將烤鴨遞給媽媽,大聲地說:「媽媽,您吃!」在眾目睽睽之下,媽媽接過我遞給她的烤鴨,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一桌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都贊不絕口,說:「黃浩洋真孝順啊!」「我也要讓我的孩子向浩洋學習。」我聽了,心裡美滋滋的:看來,我已成為大家學習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樣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現在,我才知道,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謙讓,而我已經九歲了,這么做也是完全應該的。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後,我要用一顆善良的心去關心、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要做一個當代的小孔融。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只要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一定會尊重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學會這種美德吧!這樣你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生命也會更加絢麗多姿。同時讓我想起了一首歌《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❹ 作文學講一個傳統文化故事: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歲,能讓梨。」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原文: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❺ 孔融讓梨給你的啟發英語作文

Be humble in everything you do. Humble and courteous from an early age. We have to respect the old and love the young since we were young.

❻ 孔融讓梨的故事作文評語

一份快樂如果乘以十三億,就是更大的快樂;一份過悲傷如果除以十三億,就是渺小的悲傷。這就是分享的真蒂!

分享它就像是一座天平,你給予他人多少,他人便回報你多少。而我們身邊時常會有彼此間的分享,成功時的那份喜悅,處於困境時的悲傷和些許氣餒,有的時候,當你試著去和身邊的人分享這一切的一切,就會發現,世界是那麼明亮,它充滿了溫暖,溫馨,讓人覺得時刻處在分享,處在愛的光暈之中。

古時候就有孔融讓梨之說,從一個角度而言,說的是孔融孝順長輩,尊敬兄長,是謙讓。但我覺得,這未嘗不是一種分享的體現。在孩子的世界裡,一切都是那麼美好而純真,孔融在拿起大梨子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將大梨子給予父母和兄長,而不是自己吃掉,這就是一種分享的小小體現。在「爸爸去哪之中」也是如此,那些尚未懂得太多世事的孩子,他們並沒有學過分享是什麼,但是當兩人面臨著有無早餐的抉擇時,有些孩子選擇獨自享受美味,也有一些懂的兩人之間的均攤,那便是一種小小的分享。可能有的人在看見fyman只顧自己的時候,會忍不住垂手,覺得他太自私,可是朋友們,你有捫心自問,你會比那些孩子好多少呢?多多是個乖孩子,他明白分享,也懂得和別人一起共享。但是多爸有句話說的對,分享並不是只是好的東西就要,才去分享。而當我們面臨的是糟糕的情況時,我們卻也要學會分擔,這也是分享,所以說,分享與我們一直同在。

相比,我們都是大孩子或者說是大人,我們更應該懂得分享的意義。我們分享快樂,分享悲傷,分享文學,分享過去的歷史……如果分享的是悲傷的,自己也好把它輕聲的傾訴;如果分享的是快樂的,被給予的人也會為你而快樂。所以,行動起來吧,與身邊的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學會分享,懂得分享,在分享中不斷成長。

❼ 從孔融讓梨想到的作文800字

從前,有一戶人家,家裡有一位白發蒼蒼的祖母和一位慈祥的父親,還有三位帥氣的小少爺,寒冷的冬天 ,祖母剛剛過完生日,由於天氣乾燥,祖母上火了,於是,父親請人幫忙買來梨.為祖母去火.這個時候,孔融給祖母選了一個又大又好的梨,准備給祖母送去,他心想;祖母是老人,牙齒咬不動,如果能把它熬成梨兒水,那該多好啊!於是,孔融來到櫥房,把梨熬成了梨兒水,送到祖母的房間,祖母誇他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幾天以後,甘甜的梨水,讓祖母的病痊癒了.孔融心想;父親和哥哥那麼辛苦,還是給他們送過去吧!而他自己確留下了一個很小的梨,父親問他:"你為什麼吃那麼小的呢?孔融說:"長者先,幼者後嘛:"父親滿意的笑了.孔融真是一個好孩子,我應該好好向他學習

❽ 孔融讓梨和羅馬分麵包作文的話題可以這什麼

「羅馬規則」曾被視為制度設計的典範 ,讓人對制度的力量信心大增,完美的制度設計似乎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然而,作者的分析卻告訴我們:作為已經失去了「孔融讓梨」(道德自律) 土壤的現實中國,強化制度設計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值得警惕的恰恰在於,如果既得利益者可以左右制度設計的權力,而又沒有「孔融讓梨」似的道德約束,則可能產生最壞的結果。
一塊烙好的餅,如何公平的分配給每個人?中西方有不同的做法。
「完美」的「羅馬規則」?
西方的做法是靠規則。美國著名財經專欄作家約翰·斯蒂爾·戈登(John Steele Gordon)曾經在《美國傳統》(American Heritage)雜志上發表一篇文章,通過分麵包的傳說回溯了西方保證公平分配規則的起源。據說,在古羅馬軍隊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塊麵包充當全天的口糧,而這塊麵包是從更大塊的麵包上切割下來的。一開始,切割麵包與分配麵包的任務是由類似班長這樣的長官一人擔任,於是,長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塊留給自己,然後按關系親疏決定切割下麵包的大小進行分配。由於分配不公平造成軍隊內部矛盾甚至內訌的事不少。因為在古羅馬軍隊中,「除了女人和賭博之外,沒有比食物更合適的東西可以使無事可做的軍隊產生劇烈的爭鬥了。」
但正如戈登所言,「羅馬人不僅具有軍事天才,還具有法律的天才」。為了防止因爭奪食物產生的爭斗,羅馬人很快找到了一個極好的規章:「當兩個士兵拿到了一塊麵包後,規則要求一個士兵來分割,而另一個士兵首先出來選擇屬於他的一半。」可以設想,在這種規則下,分割麵包的士兵出於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平均分配!寫到這里,戈登很激動:「這是自律法的完美例證:這種法律是從每個人的自利角度來制訂的,以使其行為公平合理。自律法考慮到了每個人的利益,而不是一個集團的利益,不是那些制訂和執行這些法律的人的利益。」這當然也是西方以制度保證公平分配的傳統。
但中國人保證公平的分配也有自己的做法:靠倫理道德約束。有一個關於「孔融讓梨」的故事。在孔融四歲時,有一次,爸爸拿回來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弟弟妹妹,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這個簡單的故事之所以一直流傳到今天,絕不僅僅是為了教育小孩懂得謙讓與禮貌,還體現了傳統中國人關於公平分配的一些基本思想:公平分配的順序是要照顧到老幼尊卑,體現傳統倫常;而主持分配的人也應該是像孔融這樣的有道德的人!如果把「孔融讓梨」這個發生在家庭內部的故事放大到國家——在傳統中國人那裡,家與國本來就是一體的:公平分配的秩序必定體現了儒家綱常,而皇帝因「順天承命」是最高的道德代表與化身,同時作為最大的「家長」當然應該為所有的「子民」進行公平分配。
「孔融讓梨」的現實尷尬
不要天然地認為「孔融讓梨」落後於古羅馬分麵包!
古羅馬軍隊發展起的分麵包規則其實一開始是「相互執行」,其基礎是契約的雙方必須有對等的實力,發現對方不遵守契約時有實力進行懲罰。於是導致了兩個結果:首先,這是一種在強者之間執行的規則,因為弱者沒有實力加入這種游戲。也正因此,羅馬式民主僅僅是貴族的民主,且這種民主在對待弱者上殘酷異常:比如,貴族通過投票決定修建了古羅馬斗獸場,將奴隸、犯人與戰俘投入其中與猛獸搏鬥,死亡者高達27萬多!這是典型的「狐狸聯合起來決定分散的雞的命運」!直到「雞聯合起來成為斗雞」, 民主才逐漸蔓延至全社會,這也恰是馬克思倡導「階級斗爭」與「階級分析法」的原因!其次,即使是強者之間,尤其是利益分配並非如分麵包那麼簡單的情況時,有時還會有毀約情況發生,於是,需要一個更強大的中立的第三方進行裁決,於是,衍生出一套紛繁而巨大的國家官僚系統,消耗巨大的資源!
相比較而言,中國靠倫理道德約束的公平分配是一種「自我執行」:發乎「仁」的規則使得「抑強扶弱」成為一種社會自覺;同時交易成本最低,不需要外在監督。當然,這種倫理道德約束有時會出現問題,但它有一套糾正系統:比如改朝換代。但即使是改朝換代,替代者也往往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我是要恢復「道」!也正因此,總體上,這套保證公平的體系持續了幾千年不倒。
中國幾千年的「道」面臨全面喪失始於近代以來西方船堅利炮下現代化的輸入,李鴻章稱之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狐狸面前,中國不甘心做小雞,於是也學習做狐狸。「國已不古,人心自然不古。」再以在強勢的「羅馬規則」面前自漸形穢了的「孔融讓梨」來保證社會公平,不僅可笑,而且不可行。因為「道德」在競技場中淪落為強者壓迫弱者的面紗與工具:在戰場上,有優良火器的入侵者把赤手空拳靠信念抵抗的中國農民說成是「沒有道德、不講規則」的「匪類」;在市場上,依靠「政治經濟學」賺得缽滿盆溢、打扮得衣冠楚楚有仁有義的富人,把剝奪得一無所有的貧民斥之為「墮落與沒有教養」。在這種背景下,誰還相信道德的力量能保證公平呢?庶幾保證公平的也只有「羅馬規則」了。此時回想起孔子幾千年前說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就有一種宿命的味道:當古老中國「道」徹底失落時,要維護這個社會基本秩序的只有引進西方的邏輯——每個人都是魔鬼,只能靠他律實現自律!

❾ 以孔融讓梨為材料任選角度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作文

啄木鳥與病樹
草原上,一隻啄木鳥決定在病樹上充飢,它看到樹上的蟲子少,難以飽腹,就沒有動口,希望蟲子多了再吃。一天天過去,病樹的葉子黃了落了,啄木鳥的身子瘦了弱了。啄木鳥覺得樹上的蟲子足夠多了,便開始使勁兒啄病樹的皮,期待著大飽口福,樹皮卻沒有一點裂開的跡象。可憐的啄木鳥這才意識到,不是樹皮太硬,而是自己的身子太瘦弱了,再沒有啄開樹皮的力氣了。
請根據這則寓言的內容,或敘寫生活中曾經發生的類似的事情,或談談讀後的感想,或發揮聯想和想像擴寫寓言。

❿ 孔融讓梨的故事 400字以上

寫的很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裡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