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緘其口的故事
三緘其口
【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解釋】:
緘:封。三,泛指多次。在他嘴上多次貼了封條。形容說話謹慎。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出處】:
《太公金匱》:「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雲: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舉例造句】:
但他們又會時常安慰自己,說自己的那些兒難以啟齒的事兒別人不會知曉,就是知情的人也會三緘其口替他保守秘密。
【成語典故】:
孔子崇尚周禮,曾專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禮儀 制度。據《說苑.敬慎》載,孔子在參觀周王祭先祖的太廟時,看到台階右側立著一個銅鑄的 人,但嘴被扎了三道封條,在這個銅人的背面。刻著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是:這是古代一位說話極其慎重的人。大概這給孔子以極大的震動和啟發,所以孔子在諄諄教誨弟子時,總是十分強調「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後來人們便以「三緘其口」比喻「慎言」了。人們常用的「緘默不語」也是由此演化而來的。
❷ 幾百年間最博學的才子,他的一生有哪些傳奇故事
18歲的嘉靖皇帝不上朝了。一個人在文華殿吃齋,宅著。他要尊稱自己的父親為“皇帝”,但遭到朝臣們的集體抗議。他只能以罷朝實行反抗議。吏部高官何孟春於是號召百官“哭諫”。大家情緒激動,躍躍欲試。翰林修撰、經筵講官楊慎這時站出來,大聲疾呼:“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楊慎,一個憤青,完全忘記了此前剛剛退休的父親、內閣大學士楊廷和對他的告誡:朝廷現在情況險惡,一定要三緘其口,做個閑官就好!然後,他的命運急轉直下,一手好牌都被收回。
4
一個正直、博學之人,後半生困頓於流放地,歲月蹉跎,前程無望,這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悲劇。
但是,這正是最愛君最尊崇楊慎的地方。
如果他死於左順門事件,我不會對他有特別的好感。雖然可以看出他的骨氣,但畢竟所爭之事,隨著時代變化,已經全無意義。
楊慎的偉大,在於他的詩意和尊嚴。
這兩樣東西,在正常人中已經夠稀缺了,何況一個終生的流放者?
從被流放的第一天起,他就在盼歸。但他仍然保持了他的硬氣,不向皇帝乞饒。
古今許多人,在丟失了名望與地位之後,主動把尊嚴也讓出去了。一臉真誠地扇起自己的嘴巴,就像大糞澆到自己頭上還以為在洗熱水澡,舒服得不得了。
楊慎是與尊嚴共生死的人。他甚至沒有把自己當成罪犯。雲南當地土司叛亂,他不顧自己的身份,帶著人就去戰斗。完了,還寫詩詞揭露官吏們在事變時畏畏縮縮的丑態,表達自己怒發沖冠的悲痛之情。
當地一些官吏以修工程的名義來剝削民脂民膏,但沒有人敢站出來揭露、聲討,又是他,一個“罪犯”,給巡按上書講出真相。
他的正義感,就是他死死守住的尊嚴感。
一個人可以被剝奪身體的自由,但內心的高貴,沒有人可以奪走,只要他願意守住。
在被放逐的30多年中,他無數次表達他的痛苦感受,但都是通過懷念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詩人的形式,使得他的感受不那麼怨怨艾艾,而是有了一種含蓄的詩意。
這層詩意,無疑也是他自我保護的塗層。
前幾天,我看到北大退休教授錢理群的一個演講,他說:
“我們對大環境無能為力,但我們是可以自己創造小環境的。我一直相信梭羅的話:人類無疑是有力量來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生命質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詩意而又神聖的。”
如果不幸身處黑暗,請永遠活出詩意和尊嚴。
楊慎正是這樣的人。所以,他最終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活成了明代的文化種子,被譽為“明朝第一博學才子”。
閣臣們都跟嘉靖報告說,楊慎這個人徹底廢掉了。沒有人想到,一個“廢人”在文化的園地上澆灌出了最絢爛的花朵。
他的博學是公認的。《明史》本傳記載:
“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
(楊)
慎第一。”
陳寅恪也說,
楊慎才高學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他擅長的研究領域覆蓋了經學、史學、哲學、語言學、音韻學、金石學、書法繪畫、戲曲音樂和民俗文藝等,據說平生著作有400餘種,存詩約2300首。關鍵是,這些著述往往有獨到主見,或可補史闕,或提供線索,有相當大的學術價值。
明朝的文化人想過一個問題,如果本朝出一個文化人和其他朝代相比,要能不遜色,至少不被比下去,應該選誰呢?
很多人的答案是楊慎。
著名的心學大師李贄,就把楊慎當作自己的精神偶像之一。他不僅極力稱贊楊慎的人品、學問,還說
“岷江不出人則已,一出人則為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為唐宋並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意思是,李白、蘇軾和楊慎分別是唐宋明文化界的扛把子,而這三人恰好都是四川人。四川要麼不出人才,一出就出大牛人,此地真奇怪!
楊慎寫過一闕詞,因被羅貫中謄錄為《三國演義》的卷首而天下皆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這闕詞中讀出不同的味道。而我想到的是,也許只有像楊慎這樣洞穿世俗成敗的人,才能在半輩子的逆境中活出了一個人該有的尊嚴和詩意。
❸ 有關孔子的故事名稱
孔子的故事篇一:孔子學琴
眾所周知孔子是一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的好,她一定請他再唱一遍,自己洗耳恭聽,然後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針並不是培養一些死讀書的獃子,而是一些全面發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某天師襄教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己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任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道:「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回答「我還沒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問,孔子就先說到:「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孔子也可以說是位一流的音樂鑒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後在齊國的某次宮廷宴樂中終於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庄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孔子的故事篇二:孔子改錯
孔子帶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學生周遊各地,講學傳道。一天,他們來到朐陽山下,師生們下了馬車,子貢在前,孔子隨後,子路、顏淵等幾個學生也都跟著登山。孔子一鼓作
氣攀登到山頂,向東一看,只見天連水,水連天,一望無邊好大的海喲!這時,天空中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迎面撲了過來。子路大聲叫道:「糟了糟了,到哪兒躲雨呀!」只見一個老漁民,左手提著漁網,右手拿著魚叉,肩後背著魚簍,腰間系著葫蘆,迎著他們走過來,邊走邊說:「不要慌,跟我來!」
老漁民把孔子和他的學生領進了一個山洞裡。這山洞面對著大海,是老漁民藏魚落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里有點兒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詩興大發,不由得吟誦起來: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老漁民聽了這兩句詩,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孔子問:「怎們不對呢?」老漁民說:「『千層浪、萬點坑』都不妥當。難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層,沙灘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孔子有心聽聽高見,急忙問道:「老兄弟,你看怎麼改呢?」老漁民說:「最好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對不?」
孔子一聽,心服口服,正想贊嘆幾句,不了子路在一旁火了,沖著老漁民說:「哎哎,聖人作詩,你怎能亂改!」老漁民也火了,厲聲問道:「誰是聖人?」子路指著孔子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就是孔夫子、孔聖人!」孔子阻止道:「子路,不可傲慢!不可無禮!」老漁民拍著子路的肩膀說:「小夥子,聖人有聖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事事都比別人高明啊!」孔子把學生招攏在一起,嚴肅的說:「我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說完,順口吟出小詩一首: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聖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從這以後,山裡人就把朐陽山改名叫孔望山了。
孔子的故事篇三:遵為素王
孔子是個通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華和能力。他的智慧超出常人,他的勇敢要一般人,他的腿腳快速靈敏的程度能趕得上狡兔,他的力氣之大能舉起城門上的杠子。可是人並不了解孔子有這些才能,不知道他竟然還是勇敢的力大無比的人。因為孔子只選了一樣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傳道授業。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這上面了,專心致志,培養出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被尊稱為「素王」。
春秋時代242年,滅亡了52個國家,被臣子殺掉的國君有36位。對發生在春秋時代的這些事情,孔子採集善事,隱去惡行,編著成一部《春秋》。他對歷史了解得很深,主張弘揚王道,施行仁義。
為了宣傳和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孔子周遊列國。在宋國時候,被匡人圍困。身處危難,孔子面不改色,據理行事;生死之間,孔子彈琴唱歌,毫無懼色。
孔子晚年擔任魯國司寇,處理案件案非常謹慎細致,魯國在他的治理下,出現了路不拾遺、市場上沒有高抬物價的現象。這個時期的魯國,年輕人處處都讓著年長的,老年人不用肩背手提重東西。社會安定,長幼有序。
❹ 孔子學問於老子的故事,孔子是怎麼評價老子的
孔子學生中有兩個貴族子弟: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南宮敬叔。這兩人的地位非常特殊,是魯國最有名也最有權勢的三大家族(三桓)中孟孫氏家族的兩個同胞兄弟。
他們之所以拜於孔子門下,還要從他們的父親孟僖子說起。魯昭公七年,楚靈王造章華台落成,想請各國諸侯參加典禮。魯昭公就去了,同時帶了大夫孟僖子負責外交禮儀。可偏偏孟僖子不懂禮儀。途經鄭國,鄭簡公在國都城門慰勞魯昭公時,孟僖子竟不知如何答禮。到了楚國後,楚靈王在城郊舉行郊勞禮歡迎魯昭公時,孟僖子又不知如何應對。在楚國,甚至遭到對方戲弄。
要知道,魯國的始封君是周公,周公是周禮的制訂者。魯昭公、孟僖子這一趟外交之旅,簡直就是轉著圈子丟老祖宗的人。好在孟僖子還有羞恥心,回國以後,下決心研究禮儀,向懂禮的人學習。誰懂禮,他就向誰學習。臨終之際,他囑咐自己的兩個兒子說:
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聖人之後也……我若獲沒,必屬說(南宮敬叔)與何忌(孟懿子)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
於是,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這一年是魯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四歲,這兩個小兄弟十三歲。弟兄二人同生於昭公十二年,可能是雙胞胎。
孟僖子兩個兒子的到來,還給孔子帶來了一次很好的問學機會。
一車兩馬
孔子曾經到宋國去學習殷商之禮,曾經到鄭國向子產學習,入魯國的太廟做助祭,也能做到「每事問」。他在魯國學的主要是周禮,但是周禮的大本營,首善之地,畢竟是在周王朝的國都啊!此時的周王朝國都在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陽附近。而且在那裡,還有一個高人,誰呢?老子。
孔子早就想到洛邑向老子求教,可是距離太遠,沒有人贊助,他自己不能步行前去。現在有貴族來做弟子了,機會也就來了。他就跟南宮敬叔說:「我想訪問周,向老子請教,你能不能夠跟國君說一說,讓他支持一下?」南宮敬叔找到了魯昭公,把孔子的意願說了。魯昭公當即決定給他一輛馬車,兩匹馬,還給他派了一個人,除了一路上照顧孔子之外,兼做保鏢,以確保出行安全。孔子另外還帶了一個人,《史記》說帶的就是南宮敬叔。現在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說南宮敬叔當時才十三歲,不大可能,應該是另外一個學生。就這樣,三個人出發到洛邑去了。
魯昭公對孔子的確非常好,他在孔子人生的兩個最關鍵的時刻,都幫了孔子。孔子二十歲生了兒子的時候,魯昭公給他送了一條鯉魚。現在,又給他支持,讓他去周問道於老子。
魯昭公的這兩次相助,都是在孔子特別需要的時候,而且都有象徵意味:
「一條鯉魚」,象徵著國家、政府對孔子身份、地位的肯定。由此奠定了孔子在魯國的地位,並為他以後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搭起了上升的階梯。
「一乘車、兩匹馬、一豎子」,象徵著國家、政府對孔子創辦的私學的肯定、承認和支持。孔子所辦,雖為私學,卻獲得了公家的首肯。
更重要的是,孔子得到老子這樣飽經風霜、閱歷豐富的高人指點,對於他這么一個三十而立、雄心勃勃、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來說,非常重要,非常及時。
魯昭公實際上是一個很軟弱的國君,他後來還被「三桓」趕出國,流亡在外七年,最後客死他邦。但死後被謚為昭。昭的意思就是明白人。我們看他幫助孔子,說明他在一些事情上還是很明白的。魯昭公被「三桓」掣肘,實在是他人生的悲劇。而孔子對魯昭公,一直心存感激。
把智慧藏起來
孔子到了周,見到了老子,向他學禮。
據說,孔子見老子,向他求教,大概是孔子先侃侃而談,向老子展示了一下自己對於歷史文化的見解。老子說:「你所說的那些人,他們的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是他們的言論還在罷了。君子如果時運好,得到明君的幫助,就可以出來做官,做一番事業;可是如果時運不濟,沒有明君,那就不妨隨波逐流,一切聽之於命運。」
這是老子對孔子講的第一句話。
這話對三十四歲的孔子而言,不啻是醍醐灌頂,又如同當頭棒喝。此前的孔子,以孤貧之身銳意進取,不折不撓地向著既定目標前行。老子這樣的話,一定是他以前沒有想到的。
老子提醒他:知道進,還要學會退;知道勇,還要學會怯;知道直行,還要學會迂迴;知道堅定,還要學會靈活……
孔子能夠有今天,就是靠他那一股不屈不撓的精神。但是到了這個境界,就必須由老子這樣的人,來給他講生活這枚硬幣的另一面。這種教導,對孔子來說是及時而又非常有益的。從此以後,孔子思想裡面,可見諸多老子的痕跡。我們讀《論語》,讀著讀著就會發現老子的影子。
《論語?泰伯》:
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論語?衛靈公》:
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論語?憲問》: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
老子接著對孔子說: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這句話里,有兩個關鍵詞:藏和愚。什麼叫愚?愚就是藏。把智慧藏起來不就像愚了嗎?所以孔子後來對顏回講過一句話,就是: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把智慧藏起來,把才華藏起來,把志向藏起來,把理想藏起來,韜光養晦,和光同塵。這是老子的道家智慧,孔子也有這種智慧。我們不能不說,這個跟老子有關。
不過,《老子》中「愚」字共出現三處三次,全是褒義詞。《論語》里,「愚」字出現七處九次,基本上都是否定的貶義詞,但是唯有一處兩次,卻是褒義詞: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說,衛國大夫寧武子這個人,在國家有道的時候,就聰明;當國家無道的時候,就愚笨。他那聰明,別人趕得上;他那裝傻的功夫,別人可就趕不上了。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聰明,就是愚笨;有一種愚笨,實際上是一種別人難以企及的聰明——愚不可及。顯然,孔子對「愚」字的褒義用法,與老子有關。
最後,老子教導孔子: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傲慢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戒除自己身上的驕氣、傲氣,戒除自己身上過多的慾望、過大的志向。慾望太多了不好,志向太大了不好。太驕傲了不好,太傲慢了不好,太鋒芒畢露了不好。
句句都是針對孔子當時的狀態和心態。我們可以從中想像到,三十而立的孔子,是何等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是何等志向遠大、理想崇高!是何等意志堅定、自信自負……這都是年輕人的優點,沒有這些,註定不會有所成就。但是,如果僅僅這樣,而缺少適度的彈性、適度的退守、適度的淡泊,也不會成為大才。
一個人,二十來歲時如果不意氣風發銳意進取,不會有出息。一個人,到了三十來歲,還只是意氣風發而沒有理性冷靜的頭腦,也不會有出息。
後來,孔子骨子裡的從容淡定,何嘗不是受老子的啟發?老子提倡損之又損之道,孔子也一樣贊成。
學做減法
有一天,孔子帶著弟子到魯桓公的廟里去參觀,看到廟里有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傾斜在那裡。孔子就問管廟的人:「這是什麼?」
管廟的人告訴孔子:「這是宥(yòu)坐之器。」
什麼叫宥坐之器?就是國君座位右邊放的一個器具。我們都知道有座右銘,其實古代除了座右銘之外還有宥坐器。座右銘是通過文字來對我們進行提醒、告誡,宥坐器是通過這種器物的形象來對我們進行告誡。
當孔子得知這是宥坐之器後,就說:「哦,既然是宥坐之器,那我知道,當它裡面沒有裝水的時候,它是傾斜的;你把水裝到一半,裝到正中間的時候,它是端正的;裝滿的時候,它就傾覆了。」
孔子轉身對弟子們說:「試驗一下,往裡面裝水。」
當水裝到一半時,這個宥坐器果然端端正正地立了起來。
孔子說:「再往裡面裝。」
水滿的時候,宥坐之器果然一下子又傾倒了。
於是,孔子對弟子們說:「小心啊,萬物都是這樣。一旦自滿就一定要傾覆,一旦驕傲就一定要倒台。」
子路說:「老師啊,既然這樣,我們如何才能讓人生完滿,並保持完滿而不傾覆呢?」
孔子說:「你記住四句話: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聰明要用愚笨來守;功勞要用謙讓來守;勇敢要用畏怯來守;富有要用謙卑來守。
孔子說:「這就是損之又損之道。」
什麼叫損?損,就是減損。孔子實際上在告訴我們,人生要學會做減法。我們總是想著往我們的人生中填充什麼,務求填滿,做加法;實際上人生更重要的是做減法。一個完滿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麼,更多的是看你沒有了什麼。
一個人有了錢就幸福嗎?有了權就幸福嗎?這些東西有了未必就幸福。但是,有一些東西沒有了,我們就會幸福。這東西就是浮躁、焦慮、貪欲、嗔怪,蠅頭小利的競爭之念,種種庸俗人生的得失之憂。這些東西沒有了,心裏面達到一種平靜,那可能真是幸福。所以我們說人生要學會做減法,這就是損之又損之道,這是道家告訴我們的,是老子告訴我們的,同時,也是孔子告訴我們的。
孔子性格中的彈性,與世周旋,何嘗沒有老子的影響?孟子至剛,莊子至柔,唯孔子至剛而至柔。其剛,乃自身氣質;其柔,老子有以教之。
優秀更危險
孔子要回魯國了,臨走之前向老子辭別,老子給孔子送行,說:「我聽說有錢的人就給別人送財產,仁德的人就給別人送教導。我沒錢,我就冒充一下仁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第一句話是: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
一個人很聰明,能明察秋毫,很好。可是老子說,聰明深察的人,往往比那些笨人更容易招來殺身之禍。為什麼?他喜歡議論別人。為什麼聰明人好議論人呢?因為他聰明,他明察秋毫,別人一點毛病,他就看見了,看見了就忍不住要說,說了就得罪人,這不就很危險嗎?
第二句話是: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一個人知識廣博,能言善辯,胸襟開闊,知識豐富,很好。可是老子又說「危其身」,它會經常讓你處在危險之中。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人,喜歡揭發別人的隱私啊。
可以說,孔子從十有五而志於學,到三十而立,在這一個過程裡面,就是在讓自己成為一個聰明深察、博辯廣大的人。所以,老子對孔子臨別贈言中的「聰明深察,博辯廣大」八個字,講的就是孔子。
人生需要有這么幾個過程:首先要讓自己聰明起來,接著就是要善於把這個聰明藏起來。三十歲以前,孔子讓自己達到了「聰明深察,博辯廣大」;到這個時候,老子告訴他,做到這一點很了不起,但是要注意它背後隱藏的危險。
緊接著老子又對孔子講了第三句話: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不要太堅持自己。做兒子,要學會聽父親的;做臣子,要學會聽國君的。
老子對孔子的這些教導,孔子後來也教導給了他的弟子。孔子弟子子貢,就特別聰明,特別善辯,也有「聰明深察好議人」的毛病。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貢喜歡批評別人。孔子說:「你端木賜天天說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不好,你就那麼好?我可沒有時間盯住別人的弱點,我自己改正自己的弱點還來不及呢。」在孔子對子貢的教導里,我們是不是看到了老子的影子?所以,孔子要求我們修養自己,對別人私德上的缺點一般不做過分的批評。公德不好要批評,私德有缺要寬容。
老子是龍
比如孔子講過這樣的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比自己強的人應該想著跟他學;看到比自己差的人不是去指責他,而是要趕緊反省自己:自己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毛病?矛頭對自己,不要對別人。
實際上,這還是老子的思想。老子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不是我們批評的對象,而是我們用來對照的鏡子。在鏡子中看到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孔子離開老子,回來的路上,學生問他:「老師,您這次見了老子,覺得老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啊?」
孔子說:「天上的鳥會飛,地上的獸會跑,水中的魚會游。飛的鳥,我知道怎麼辦,用箭射;游的魚,我知道怎麼辦,用鉤釣;跑的野獸,我也知道怎麼辦,用網抓。可是對老子,我真的沒辦法,因為他既不是天上的飛鳥,又不是地上的走獸,還不是水中的游魚。他是什麼呢?他是一條龍。」
這就是孔子對老子的評價。
孔子在周,不僅見到了老子、萇弘,虛心受教,有一天他在周始祖後稷的廟中還見到一個金人,也讓他大為感慨。他們看見廟堂右邊的台階前有銅鑄的人像,嘴巴被封了三層。銅人的背上刻著:「這是古代言語謹慎的人。警戒啊!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就多招致失敗;不要多生事,多生事就會招致更多的禍患。」
孔子從洛邑學成歸來後,有什麼樣的變化呢?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說:「弟子稍益進焉。」就是說孔子的私學辦得更好了,來求學的人更多了。也說明孔子的學問又提高了,境界又提升了,名聲更響亮了,私學的規模更大了。
可是,不久魯國就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大事直接跟孔子特別感激的人魯昭公有關。剛剛看過三緘其口金人的孔子,卻並沒有沉默。
❺ 具有奉獻精神的古代名人及其事跡
1、岳飛:南宋時期,湯陰縣岳飛自幼由母親悉心教導,習文練武,一心報效國家。岳飛從戎,岳母於其背刺以「精忠報國」四字訓誡。
2、大禹:大禹治水13年,3過家門而不入,終於疏通水道使人們遠離洪水的困擾.
3、墨子
墨子聽說楚國要攻打宋國,自己趕了10天10夜的路到楚國勸阻,魯班為楚國製造了多種攻城器械,墨子說自己也製造了多種守城器械,與魯班進行演練,魯班不能取勝。魯班意欲殺墨子,而墨子說自己的300弟子已經帶著自己的守城器械在宋國了,殺了他也沒用。楚王放棄伐宋,而墨子回國經過宋國,宋國人不認識他,不讓他進城。他不是宋國人,而為了宋國的百姓,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蘇轍
蘇轍主動要求辭官只為減輕哥哥蘇軾的罪行。「烏台詩案」,是當時「變法派」對「守舊派」的政治陷害,「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爾,自然做了首遭打擊的「出頭鳥」。
常言道,「患難見真情」.蘇軾入獄,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頭為他說話.蘇轍也因受牽連而日子難過,但他不僅未有絲毫怨言,還將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頓,並一再上奏神宗皇帝,欲學漢代「提縈救父」典故,願免一身官職為兄贖罪.
蘇軾無辜下獄,時不時地被拉出去嚴審,感到「變法派」絕不會善罷甘休.他前半生風調雨順、風光無限,哪受過這等罪?自覺前景黯淡,心理嚴重受傷,對形勢估計十分悲觀,甚至一度差點自殺!
《孔氏談苑》記載,蘇軾與送飯的長子蘇邁約定:如風聲不妙,便送來一條魚.某日,蘇邁出城,託人送飯;那人不明就裡,特地送了幾條熏魚.蘇軾一見,驚出一身冷汗:「完了,完了,我死定了!」一陣傷心,一陣恐懼,頓時跌坐在地。
摸到身下又涼又硬的地板,蘇軾想到自己死後,妻兒家小的凄涼情景,心頭驀地一痛,潸然淚下:「閏之和孩子,可怎麼辦?只能跟著子由了……」
想到子由,突然「哎呀」叫了一聲,情不自禁的站起,在牢房裡來回走動,心中怦怦亂跳:「子由怎樣了?不知是否也遭了罪?我為甚麼只想他來救我,卻不曾為他處身設想過?可憐我們兄弟一場,到死不能見面,少年時還約好要『對床夜雨聽蕭瑟』呢……」
悲痛絕望之意,又深了一層:「子由,我先走了,你的情誼,我只有來世報答了.」隨即寫了「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的絕命詩,叮囑獄卒轉交蘇轍.看著獄卒的背影離去,蘇軾長嘆一聲,慢慢陶出藏在胸口的青金丹,那是「有尊嚴地死去」的備用葯物.
他望空中拜了兩拜,祈禱菩薩,保佑弟弟及家人健康長壽.這時,他想到蘇轍以前對自己「謹慎擇友」的忠告,今日果然栽倒在一些「好友」的身上,頓時對子由洞悉人情的能力深表佩服.自己曾經得意地說,「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泛愛天下之士,無賢不肖歡如」,如今又如何?思來想去,不由得苦笑:「放眼望去,只覺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今日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他無意中暼到一旁的飯菜,登時覺得肚子餓得干癟,乾渴更是難忍,毫不躊躇地端起就吃,心想:「要死也要做個飽死鬼,怎好進了陰間地府,向閻王陛下討飯吃!」
待到吃飽喝足,連那魚骨頭都嚼著吃了,蘇軾精神振作起來,隨手將青金丹扔掉,心想:「即使要死,死前也可能跟子由見上一面.反正在劫難逃,他們要殺便殺,要剮便剮,悉聽尊便!」
心裡更加無所謂了,忽然摸到臉上的淚痕,忍不住自嘲:「蘇軾啊蘇軾,你這人忒也無用,適才竟然嚇哭了,要是給人知道,臉往哪裡擱去?」
他再不去想那些生死攸關的事,倒頭便睡,鼾聲如雷.這是蘇軾在困境中的唯一一次自殺念頭,自那以後,他徹底豁然,即便後來被貶到海南儋州,也不再絕望苦惱,總是設法尋找樂趣,開慰自己.
元豐二年(1079年)12月,「烏台詩案」終於結案,蘇軾死罪赦免,但活罪難逃,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蘇轍也被貶為筠州監酒.《蓼花洲閑錄》記載,蘇軾出獄時,蘇轍來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對這次「口舌之禍」引以為戒.
隨後,蘇轍在小客棧里為他餞行.時值隆冬,寒風凜冽,蘇轍拿起筷子,吃了幾口面條,心中凄苦,難以下咽,連連停下.而蘇軾重見天日,早將入獄的悲痛扔到爪哇國去了,狼吞虎咽地吃著面,完了拍拍肚皮,大呼「好,好」。
蘇轍臉色一變,一邊向仔細四周查看,一邊急忙暗示蘇軾要「三緘其口」,不要深談.蘇軾喏喏點頭.
拓展資料:
1、"奉獻精神"
"奉獻精神"是一種愛,是對自己事業的不求回報的愛和全身心的付出。
對個人而言,就是要在這份愛的召喚之下,把本職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熱愛和完成,從點點滴滴中尋找樂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認真善待每一個人,全心全意為機關事務工作服務,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職責。
努力地用這份愛去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大家的無私奉獻編織出事業的美麗藍圖。
2、相關詩句
01.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02.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0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
04.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05.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06.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07.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蜂》
08.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09.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❻ 成語三緘其口的意思和解釋,用三緘其口造句及其故事典故
故事典故: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周觀於太廟右階前金焉三緘其口銘其背曰:『古慎言戒哉戒哉言言敗』
❼ 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故事
徐志摩一生有過兩次婚姻,第一位夫人是張幼儀,是那個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背景下包辦的婚姻。徐志摩覺得這只是婚姻,並不是愛情。他離婚之後去尋找精神伴林徽因,但林徽因已成了梁思成的愛人。
1922年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常與好友王庚相聚,而王庚的妻子便是陸小曼。陸小曼與徐志摩在舞會上相識並且相戀,期間互贈情詩,愛的情深意切。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在北京的北海公園舉辦了一場轟動當時的婚禮,在被他的老師梁啟超當眾訓斥,罵的狗血淋頭之後,徐志摩終於掀開了陸小曼的紅蓋頭。
徐志摩與陸小曼婚後有過一段甜美的生活,可是浪漫的愛情還是需要面對現實的,浪漫與現實總是相距甚遠。隨著時間的流逝,二人的激情有所減退.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去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協和小禮堂為外國使者舉辦中國建築藝術的演講會。飛機在途中失事,徐志摩遇難。
徐志摩死後,陸小曼痛改前非,她開始懷念徐志摩,致力於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遺作,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難盡。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愛情,雖也曾彼此傷害,但也相愛至深。
(7)關於三緘其口的故事擴展閱讀:
原配張幼儀
張幼儀和徐志摩是一次面都沒有見過就已經被定了婚的傳統婚姻。這段婚姻徐志摩本人是不願意的,後來聽從母親的願望和她結了婚。其實他們婚後並沒有什麼交流。徐志摩從來不會主動到張幼儀說話。後來徐志摩選擇了出國留學。這是他的第一段感情。
摯愛林徽因
在國外徐志摩遇到了心中的白月光林徽因。第一眼見到林徽因,徐志摩就愛上了她。徐志摩經常和林徽因一起遊玩,互相交流看過的書籍。很快他就跟林徽因表白了。可是他們註定不會在一起,林徽因在國內有婚約,徐志摩也已娶妻,並且妻子已經懷孕。林徽因不會介入,於是就分開了。這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感情。
❽ 孔子的故事,要簡練,要真實
1孔子還有一個弟子叫顏回,很有名的一個。當時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是魯國人,就是現在的山東人。戰亂紛飛的當時,一個國家俘虜了別國的士兵就將他們臉上刺字變成奴隸使用,魯國有很多戰俘在別國當奴隸。魯國政府為了解救這些奴隸就出台一個優惠政策,如果人們將魯國籍的奴隸贖回的話,不但可以到政府報銷贖金還可以領賞。但是顏回在齊國贖回了很多奴隸既不去報銷也不去領賞,贏得了人們的稱贊,但是孔子卻很生氣地告訴他,你這個舉動將魯國的俘虜們害苦了,以後么有人敢贖他們了。顏回很吃驚,孔子說,你是富有階層能有大批的錢贖奴隸不要報酬,但是大部分的魯國人沒有這些錢,如果他們以後贖回奴隸後去報銷領賞的時候人們肯定會拿你作比較會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報銷領賞的話經濟上又負擔不起。顏回醒悟後馬上去報銷領賞了。
2.孔丘六歲時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禮容」的游戲,這是媽媽徵在教給他的。孔丘扮演相國,阿牛扮演國君。在街上擺出各種陶制的豆、盤等東西——這還是媽媽托臨巷的陶匠伍浮子專門給做的,為此媽媽還給他織了半匹布表示感謝。
陽光照在孔丘的臉上,胖乎乎的有點像蘋果,但卻很嚴肅的樣子,一本正經地對著阿牛鞠躬。忽然阿牛從國君的位置上跳了起來,指著孔丘的背後笑了起來,他正想說話,孔丘抬起頭來,嚴厲地瞪了他一眼,說:「國君怎麼可以在祭祀的時候不守禮節,隨便離座呢?並且還嘻嘻哈哈的,成何體統!」阿牛卻也不管他,仍在笑著,說:「好怪的一個人吶。」孔丘正待再說什麼,卻感到一雙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過頭去。
就在他回過頭的瞬間,孔丘看到了一個今生今世再也沒有忘記的臉孔,這臉孔是這樣的:頭發一綹一綹地沒有綰在一起,額頭上滿是皺紋但下半邊臉很平滑,只是左頰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沒有鬍子,眉毛卻很長,一張大圓臉象臉盆一樣,嘴巴楞大。這是臉,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爛,左袖子乾脆就沒有了。肩上斜背著一個干癟的袋子。頭上、臉上、衣服上沾滿了土,象剛剛從土堆里打過滾又爬了出來一樣。孔丘當即小臉一呆但馬上又鎮定下來,撫著那人的頭說:「叔叔,你一定走了很遠的路吧?不然你的頭發怎麼這么亂呢?你一定是從蠻夷地區過來的,不然你怎麼會這么窮困呢?」那人微微一笑,兩顆七零八落的門牙凄慘地露了出來,說道:「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孔丘不答話,卻反問道:「叔叔,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呢,這是不合禮節的。」那人當即一楞,轉而一笑回答說:「叔叔確實走了很遠的路,但並不是從蠻夷地區來的,叔叔這么貧困只是因為叔叔不會理財罷了。好了,叔叔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你說你的名字吧。」
孔丘說:「我叫孔丘。今年六歲。」那人又轉向阿牛,說:「你呢?」阿牛往後退了一步,說:「我叫阿牛。」那人說:「你們剛才在玩什麼呢?」「禮容,」孔丘露出了笑容,「還是我媽媽教的呢。可好玩了。」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贏他,我才不玩這個呢;還不如捉迷藏好玩。」那人聽了說:「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歡呼了一聲,跑了。孔丘大聲說:「不行,祭祀還沒完呢,怎麼能走呢。」卻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動彈不得。
等阿牛走遠了,那人放鬆了手。孔丘一下子掙開了,大聲說道:「你為什麼不讓我追他?還沒祭祀完呢。」那人也不答他,問道:「孔丘,你喜歡這個游戲嗎?跟叔叔說說原因好嗎?現在基本上沒有小朋友願意玩這種游戲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歡。」孔丘板起臉來,說道:「這是媽媽教我的,媽媽說『禮』是文王、周公兩個大聖人制訂的,應該好好學習,她還編了『禮容』的游戲讓我玩,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們就是不喜歡。」說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聲,大聲說道:「什麼文王周公,什麼周禮,全是騙人的鬼話;小孩子鳥事不懂,在這里裝模作樣,實在可惡!」說完,一張臉變得猙獰可怖,瞪了孔丘一眼,雖然是在大白天,孔丘還是嚇得「媽呀」一聲,轉頭就跑。剛跑到街角,被一個人抱個正著。抬頭一看,正是母親徵在。
孔丘這才定下神來。只聽母親說道:「這位先生貴姓?為何當街作此等模樣,嚇唬小孩子么?」這時再看那人,已經恢復了常態,聽到徵在發問,好象也覺得不太好意思,低了頭,對徵在行了個禮,說:「對不起夫人,剛才一時發狂,喪失本性,實在也有自己的苦衷,請這位夫人原諒;這位應該是令郎吧?我看他雖是兒童,在玩耍時卻有一種雍容的氣度,所以多說了幾句。請問夫人,令郎玩的游戲是您教他的么?」
徵在微微一笑,說:「正是我教的。」那人面色一整,又對徵在行了個禮,說:「夫人真是大智大賢之人;不過我有一句話不得不說。夫人這樣賢明,應該知道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努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所需要的都是實用型的人才,周禮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諸侯之間爾虞我詐,只有辯士、謀士等人才會吃香,讓孩子學周禮是沒有什麼前途的。」徵在臉色一沉,說:「先生錯了。我雖然是個女人,卻也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無愧於心。實用和真理並不是等同的概念;周禮雖然暫時勢微,卻代表著當今世界的良心之所在,和眼下流行的趨利之學分別執掌著社會生活的的兩端,本來周禮就有被淹沒的危險,我怎麼能夠看著這個社會被烏煙瘴氣所吞沒呢?聽先生談吐不凡,肯定也是一個知識分子,難道沒有聽到過『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這句話嗎?」說完,徵在拉著孔丘就往家走。
走了十來步,只聽後面喊道:「夫人留步!」徵在回過頭來,那人說道:「小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剛才出言冒犯,請夫人原諒。小子雖然不才,對周禮卻略知一二,願意為令郎做指引;夫人雖是大賢,恐怕對周禮還不如小子知道的多。」
說老實話,徵在對周禮僅僅知道一點點,讓孔丘學習它僅僅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一直發愁給孩子找不到好老師,聽到這句話,著實歡喜,連忙回了個禮,極力壓抑著卻也禁不住露出了笑容。說:「那就有勞李先生了。」
* * *
一個周後,孔丘因為有老師指點,學的很快,整天樂呵呵的很興奮的樣子,徵在看了很高興,李耳也對他贊不絕口,原本醜陋陰沉的臉也漸漸有了光彩;顏徵在又給他縫了一件衣服,為他買了牙刷肥皂,打扮好的李耳漸漸顯露出他溫文儒雅的一面,言談舉止之間,自然透露出一股貴族氣息。讓顏徵在很驚詫。
這天下午,顏徵在織完了布,走到孔丘學習的房間,見兩人正在休息,就說道:「這些日子李先生辛苦了。李先生的學識這么淵博,應該是家學吧?」
李耳正在笑著的臉一下子陰沉了下來,露出一種很痛苦的表情,低下頭去,放開了原本按著孔丘肩膀的手,沒有說話。徵在連忙說:「對不起,李先生。」說完就要退出去,只聽見李耳說:「孔夫人請等一等,」徵在停住腳步,「孔夫人,我已經在您家裡住了一個多周,卻還沒有告訴您我的出身來歷,實在很失禮。今天我就給夫人講一下吧。」
李耳出生在一個魯國大族,小的時候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父母一心想讓他成為自己家族的繼承者,就給他僱傭了最好的周禮老師,讓他學六藝,讓他學習各種各樣一個貴族必須具備的品質;李耳也沒有讓父母失望,十六七歲的時候就成為貴族圈子裡最出名的學識淵博者,被人們稱為「周禮之星」、「復興者」、「周公第二」。李耳自己也非常得意,一心想著要在各國貴族中推廣已經沒人理會的周禮,恢復周禮昔日的榮光。可是正當他躊躇滿志的時候,一場變故發生了。
李家的政敵,大夫仲米是一個堅決的反周禮主義者,他原來是個大商人,因為替魯國國君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而被封為大夫,他一直鼓動魯君把商人的地位抬高,但遭到了以李耳父親為首的老貴族的堅決反對。仲米非常想把李氏一家消滅,但卻一直沒有機會。
魯國儲君行冠禮成年的時候,魯君舉辦了一次盛大的狩獵活動,在這次活動中,仲米指使他手下的一名箭手往魯君的旁邊射了一箭。事後,魯君追查此事,仲米便指使手下誣告是李耳的父親所為。就這樣,李家遭到了致命的打擊。李耳的父親被殺頭,母親不久就因為悲傷過度而去世,李耳逃出了魯國。
開始的時候,李耳並沒有絕望,除了悲傷之外,他一心想的就是到別的國家去推行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偉大報復。但他游歷了很多國家,很少有國君願意推行他的政策,即便有那麼一兩個小國,也是不多長時間就失敗。
在一個叫堍的小國,他和掌權的一派政敵發生了沖突,結果一敗塗地,險些喪了性命,臉上還留下了一個刀疤。這使得李耳心灰意懶,再也不想過問政治,於是就想回到魯國,死在家鄉。在曲阜城外遭到一夥強盜的打劫,情急之下把衣服的左袖子給撕掉了。進城之後,就碰到了孔丘和阿牛在一起玩游戲。
孔丘對周禮的執著和徵在對周禮的信心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時代,也把他心底的一絲希望重新點燃,這才主動要教授孔丘的周禮課程。
* * *
李耳在孔丘家已經呆了有六個月了,外面的流言蜚語漸漸地多了起來。說顏徵在終於耐不住寂寞,開始勾引男人了。顏徵在也不在乎。倒是孔丘有一次在外面被一群小孩子圍攻了一番,說他是風流寡婦的兒子。孔丘仗著自己個子比較高,沖了出來。回家以後,抽抽搭搭地跟母親說了,正好李耳也在旁邊,感覺很郁悶。
第二天下午,徵在到李耳房裡找他吃飯的時候,發現房間里空空如也,收拾地乾乾凈凈,一張紙條躺在桌子上,寫著:
「孔夫人:令郎孔丘,師從本人李耳,時逾半載,其藝已成;近日李耳有事在身,不敢請辭,請夫人見諒。」
徵在看了很久。沒有說話。
3.一天,伴隨著陣陣蹄聲,漫漫塵煙,他們來到了新洲道觀河南面的舊街境內。只見大崎山似美女橫卧於藍天白雲之下,風高林茂;沙河漪瀾清清流水潺潺;獅子岩如猛獅踞伏,氣吞日月。這里山色迷濛,湖光瀲艷,鳥語花香,好一片人間仙境。走出街南不遠,車夫突然勒住韁繩,馬兒長嘯一聲,車子停下了。
孔子問道:「何故停車?」
車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擋道,夫子。」
「讓他們讓道。」
「小孩,你們見馬車來了,為什麼還不讓道?」子貢跳下車,沒好氣地說。
「憑什麼要我們讓道,你們不能走其它的道嗎?「一個似乎是領頭的小孩答道。
子貢怒目圓睜地吼道:「你知道這是誰的車嗎?告訴你,這是孔夫子的車!」
聽到子貢與小孩發生爭執,孔子無奈只得親自下車瞧個究竟。見到儀表堂堂、儒衫飄逸\舉止優雅的一位長者,小孩們毫無懼色,不以為然,繼續用石塊壘築他們的「城池」。
孔子撫摸著一個俊俏的小男孩的頭,和顏悅色地說:「小公子,請你們將石塊搬開,讓我們過去行嗎?」
小孩仰望著孔子說:「我們正在築城,恕難從命。」
「那好,我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答不出來,你就給我們讓道。」孔子思忖,要以「禮」服人,對小孩一視同仁。
「你出吧,」這個小孩心想,我是東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還能難倒我?
「你聽好了,」孔子問:「父母與夫妻熟親?」
「夫妻親。」小孩答道。
「不對,父母親。沒有父母哪有後代!」
「夫妻親,沒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們各執一理,誰也說服不了誰。「父母親」、「夫妻親」反復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從小撫育兒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傳道授業,那樣不操心!父母當然親。
項橐還之以顏色:夫妻也,恩恩愛愛,男耕女織,同眠共枕,相濡以沫,愛意綿長,白頭偕老,永不分離。一日夫妻還白日恩呢!當然夫妻親。
……。
孔子想,我孔丘名聞天下,稱聖華夏,今天還說服不了一個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轉念一想,「君子無所爭」,我氣度如海,有容乃大,不與小孩一般見識。便拿掉大儒的身價,搭躬施禮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禮了。我們有要事在身,萬望高抬貴手,給我們借道。」
小孩理直氣壯地說:「請問先生,自古以來,是城應讓車,還是車應讓城?」
子路說:「你這是什麼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戲!」
「就是城池!」
韁持了一會兒。小孩自知理虧,便問道:「你們有什麼要事嗎?」
「周遊列國,傳道授業啊。」孔子說。
「傳道授業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學,那您知道一些什麼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誇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麼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說:「天文地理無所不知。那我問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說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見,怎麼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靈機一動,接著問:「嫌看不風,天上的星星能看見,您說有多少顆?」
「天上的星星浩如煙海、多如牛毛,怎麼數得過來呢?」孔子為難地說。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陽只有一個,早晨像冰盤,晌午賽玉環,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說:「這個,這個……還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還望多多指教。」
小孩說:「指教不敢,我現在正忙著呢,咱們後會有期。」
這時弟子們都在嚷道:「師傅,咱們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後會有期!」心裡想著,這些知識還真沒好好研究過呢!隨即令車夫調轉車頭,繞道而行。
不料,行進約一公里後,因剛才轉彎過急,車軲轆折斷了。孔子無奈,讓子路到前邊的村莊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來到前邊的村莊,見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屋裡織布。子路恭敬地說:「大嬸,請向你借一件東西。」那女子還未等子路把話說完,已轉身從裡屋拿出一把鋥亮的斧子,「給你!」子路驚呀不已,她怎麼知道這是要借用斧子!婦人微笑著說道:「你不是要借一個「東西」嗎?『東』是東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鐵做的,『金』乃鐵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著斧子跑回停車處,並將剛才的事情訴與孔子。
孔子聽後,慨嘆不已。剛才遇一聰穎孩童,現又遇一村婦,不僅樂於助人,還十分聰敏。不禁贊曰:楚乃藏龍卧虎之地也!
4.孔子使子路問津
問津遺跡今尤在,
鐫得豐碑立古岑。
約一個小時後,馬車修好了。帶著「惟楚有才,楚地藏龍卧虎」 的喟嘆,孔子師徒一行繼續往舊街的東南方向馳行。約走了3公里,前邊一條山谷河流擋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闊,不知津口在哪兒。孔子一行躊躇岸邊,忽見河的上游有兩名身材高大頎碩的男子正在田間並頭而耕,便叫子路去問渡口之處。
子路來到那兩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問道:「先生,請問這條河流的渡口在何處?」
一農夫答非所問,反問道:「車上坐著的執轡的人是誰呀?」
「是孔丘。」
「是魯國的孔丘嗎?」
「是。」
「那麼,他應該知道渡口在何處。」
另一農夫又問道:「你又是誰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農夫說:「你看,天下哪兒都是一樣的動盪不安,誰可以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這種避人之人四處奔波,不如跟著我們這種避世之人還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僅未問到津口,反而還遭一番奚落、教訓,沮喪地回告孔子。孔子聽說後,悵然長嘆。說道:「人是應該有社會責任的,怎麼能夠隱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蒼生於不顧,而終日與鳥獸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話,那也用不著我孔丘四處奔波了。」
這兩位在田間耕作的農夫便是當時有名的隱者長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張入世,匡時濟世,「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隱者認為天下大亂,已無可救葯,只能自保。因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問津於長沮與桀溺,人們便將那條擋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稱作孔子河。在河流的兩旁,長沮、桀溺耕種過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壟,一邊稱之為長沮沖,一邊稱之不桀溺畈。
5. 一天,夕陽已經西下,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孔子還依然畢恭畢敬地盤坐著,一遍又一遍地彈奏著同一首曲子,興致勃勃,絲毫沒有厭倦的樣子。他的老師師襄子對他說:「這首曲子,你已經練了足足十天了,可以再學一首新的曲子了!」
孔子站起身來,認真地說:「我雖然練了這么長的時間,可只學會了曲譜,還沒有真正弄懂其中的技巧啊!」
好多天以後,師襄子看到孔子的指法更加熟練了,樂曲也彈奏得更加和諧悅耳了,便說:「你已經掌握了彈奏的技巧,可以再學一首新的曲子了!」
可孔子又說:「我雖然掌握了這首曲子的彈奏技巧,可還沒有真正領會這首曲子的思想感情呢!」
又過了許多日子,師襄子來到孔子家裡聽他彈琴。一曲終了,師襄子已經完全被孔子那洋溢著激情的彈奏所吸引,聽得出神入味。曲畢,才深深吸了一口氣說:「你已經彈奏出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可以再學一首新的曲子了。」
可是,孔子還是像第一次那樣認真地回答說:「我雖然彈得像點樣子了,可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樣的人啊!」說完,孔子還像開始學習時那樣,一點兒也沒有厭倦,又畢恭畢敬地盤座下來,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彈奏起來。
不知又過了多少日子,孔子又邀請師襄子來驗聽曲子。孔子彈完後,師襄子對他說:「功到自然成,這次你應該知道作曲者是誰了吧!」
孔子眼睛一亮,興奮地說:「我已經知道作曲者了。此人魁梧的身軀,黝黑的臉龐,兩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此曲非文王莫屬,不知對否,還請老師指教。」
師襄子臉上浮起了微笑,激動地說:「你說的很對,我的老師講過,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文王操』。你勤學苦練才能達到如此境界啊!」
6.春秋時期,魯國推行一則法律:如有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被賣為奴隸,可出錢贖回,國家將給予補償。這道法令被執行了很多年,許多流落國外的魯國人因此得救重返故國。
子貢是一個很有錢的商人,從國外贖回了很多國人,卻拒絕國家補償,他認為自己不需要這錢,情願為國負累!
當時眾人稱頌!!!
孔子知道後卻大罵子貢:禍害無數落難的魯國同胞。傷天害理。
世上萬事,不過義利二字。魯國法律,所求人們心中一個『義』字,只要國人有一側隱之心,不怕麻煩,就可完成一善舉,自己也沒有損失。也會因為這心中之『義』而受贊揚。實是利國利民之法。長此以往,做好事之人必會越來越多。
孔子認為:子貢雖得到贊頌,但同時也提高了眾人對『義』的要求,而後贖回國人而又向國家要補償的人就會被怪責:為何不能像子貢一樣為國分憂。
孔子認為:子貢此舉報『義』和『利』對立起來,這種行為不但不是好事,而是最大的惡行。
事實是:之後大部分魯國人在外見到落難同胞視而不見。因為他們不像子貢那樣有錢,也不像子貢那樣愛出風頭!
7.孔子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
8.相傳,老子復職後,孔子到周朝王都來學習周禮。此時的孔子學識已大長,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老子耐心地解答了孔子的問題。
但在周朝做了三十年官員之久的老子,熟睹了奴隸官場的腐敗,開始對周禮的實質有所認識,他彷彿看到周禮成了某些人謀取漂亮名聲和官爵利祿的手段。對於孔子,從他的眼神和舉止上看,都隱約可以看出一種驕矜之意和急於從政的勁頭。於是,老子又誠懇地對孔子說:「我送你幾句忠言吧。你在廟堂階前看到一尊『三緘其口』的金人,其背後的銘文能背下來嗎?」孔子說,背下來了,其中有幾句正在揣摩,如「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等等。老子說:「這正是我時常思考的人生問題,也是我要送你的良言。一個人自以為聰明,好議論別人的長短,以為自己的認識深刻,這種人也就接近死亡了;一個人自以為知識淵博,懂得一切,這種人已經身處危境了。希望你去掉身上過多的驕氣與功名利慾,及自我表現的毛病。這就是我要說的。」
❾ 三個金人的哲理故事 為什麼我看不懂為什麼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因果關系不明顯啊
第三個來金人,稻草從金自人的耳朵里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意思是說:一個人不管他聽到了什麼話都不會去到處亂說~~~而是悶在自己的肚子里----這樣的人值得信任~~~~
而前面的1是這個耳朵聽進去,那個耳朵就出來了。
第2個呢,是從耳朵進去就從嘴巴里說出來了~~~
其實這個故事是在告訴人們怎麼樣去做人的道理或者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