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屈原的歷史名人故事
① 愛國歷史人物屈原故事短的
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屈原的故事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② 關於名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懷王的左徒。(他)知識廣博,記憶力很強,明了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對內,同楚王謀劃商討國家大事,頒發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答對各國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職位相等,想爭得楚王對他的寵愛,便心裡嫉妒屈原的賢能。楚懷王派屈原制定國家的法令,屈原編寫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給。上官大夫就讒毀他說:"君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聽了很生氣,因而疏遠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諂媚國君的人遮蔽了楚懷王的明見,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無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讒臣所容,所以憂愁深思,就創作了《離騷》。"離騷",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境困難時,總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給以援助),所以勞累疲倦時,沒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內心悲傷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為正直,竭盡忠心用盡智慧來侍奉他的國君,卻被小人離間,可以說處境很困難。誠信而被懷疑,盡忠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憤嗎?屈原作《離騷》,是從怨憤引起的。(他)遠古提到帝嚳,近古提到齊桓公,中古提道商湯、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這些事用來諷刺當世社會。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治亂的條理,沒有不全表現出來的。他的文章簡約,語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潔,行為正直。就其文字來看,不過是尋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列舉的雖是肯前事物,但是表達意思很深遠。他的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於世。他自動地遠離污泥濁水,象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環境,以便超脫世俗之外,不沾染塵世的污垢,出於污泥而不染,依舊保持高潔的品德,推究這種志行,即使同日月爭光都可以。 屈原已(被)免官,這以後秦國想進攻齊國,齊國與楚國聯合抗秦。秦惠王以為這是憂患,便派張儀假裝離開秦國,拿著豐厚的禮物送給楚國作為信物,表示願意侍奉楚王,說:"秦國很憎恨齊國,齊國卻同楚國聯合,如果楚國真能同齊國斷絕外交關系,秦國願意獻上商於一帶六百里地方。"楚懷王貪得土地就相信了張儀,於是同齊國絕齊,派使者到秦國,接受秦國所允許割讓的土地。張儀欺騙楚國使者說:"我同楚王約定是六里的地方,沒聽說給六百里。"楚國的使者生氣地離開,回來報告給楚懷王。懷王很生氣,便大規模調動軍隊去打秦國。秦國派兵迎擊楚國軍隊,在丹水、淅水,把楚軍打得大敗,殺死八萬人,俘虜楚大將屈匄,於是奪取楚國的漢中地區。楚懷王就調動全國軍隊,深入秦地作戰,在藍田開戰。魏國聽說這消息,偷襲楚國鄧地,楚軍害怕了,從秦撤回。但是齊國始終怨恨楚國絕交,不救楚國,楚國處境十分困難。 第二年,秦國割還漢中土地來同楚國講和。楚王說:"不願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情願了。"張儀聽說了,就說:"用一個張儀可抵當漢中土地,臣請求前往到楚國。"到楚國後,張儀又憑借豐厚的禮物賄賂楚國當權的大臣靳尚,還讓他對懷王的寵妃鄭袖編造了一套騙人的假話。懷王終於聽信了鄭袖的話,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齊國,回來後,勸諫懷說:"為什麼不殺張儀?"懷王後悔了,派人追趕張儀,沒有追上。 在這以後,諸侯聯合進攻楚國,把楚國打得大敗,殺死楚國的大將唐眜。 這時秦昭王和楚國通婚,要同懷王會見。懷王打算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楚王去:"為會么要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系?"懷王終於去了。進入武關後,秦國的伏兵截斷了歸楚的後路。便扣留懷王來求得割讓土地。懷王很生氣,不答應。逃跑到趙國,趙國不敢接納。又回到秦國,終於死在秦國,屍體被運回(楚國)埋葬。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做國君,用他的弟弟子蘭做令尹。 楚國人全抱怨子蘭,因為他勸說懷王去秦國卻未回來;屈原也痛恨他,雖然被流放,仍然眷戀楚國,關心懷王,不忘祖國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夠一旦覺悟,楚國壞的習俗一旦改變。他關心君王振興國家,想把楚國從衰弱的局勢中挽救過來,在(《離騷》)一篇作品裡再三表達這種意願。然而終於無濟於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後從這些事情看出懷王始終沒有醒悟了。 做君王的無論愚昧的、聰明的、賢良的,不賢良的,沒有不想得到忠臣來幫助自己做好國君,選拔賢良的人輔佐自己;但是亡國破家的事一件接著一件,而聖明治國的君主好幾代都沒見到過,正是他們所謂忠臣不忠,所謂賢人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應盡的職責本分,所以在內為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結果)軍隊被打敗,國土被割削,丟失漢中六個郡的地方,自己遠離故國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所恥笑。這就是不識人的禍害了。 令尹子蘭聽說屈原憤恨他的話後,很生氣,馬上派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頃襄王聽了很生氣,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走到江邊,披散著頭發沿著水邊邊走邊吟唱,臉色憔悴,形體和容貌都象乾枯的樹木一樣。一個漁翁看見就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里?"屈原說:"全世混濁卻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卻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翁說:"聰明賢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順隨世俗的變化。全世上都混濁,為什麼不順著潮流推波助瀾?眾人都醉了,為什麼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為什麼要保持高尚的節操志向,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用手彈去冠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塵土。一個人,誰又能用清凈潔白的身體,去受臟物的污染呢?(我)寧願跳入水中,葬身魚腹,又怎能用高尚純結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塵垢呢?"於是寫下了《懷沙》賦,便抱著石頭,自己跳到汨羅江死了。 屈原死了以後,楚國(還)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愛好文學,由於擅長寫賦受到人們稱贊;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辭,始終沒有人敢於直諫。從這以後,楚國一天比一天縮小,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所滅亡。
③ 屈原故事歷史典故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楚國的內外政策也發生了變化。
楚國的大夫屈原屢次三番勸楚懷王聯合齊國共同抗秦,可是楚懷王專聽接受秦國張儀賄(huì)賂(lù)過的靳尚和公子蘭這一夥人的話,受秦王的騙,到秦國去,被扣押在咸陽,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國。太子橫立為國君,就是楚頃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蘭這批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擔心楚國要亡在這批人手裡,心裡非常苦悶。他不斷地勸楚頃襄王遠離小人,收羅人才,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爭氣,替先王報仇。靳尚、公子蘭就怕楚頃襄王反抗秦國,自己不能過好日子。他們把屈原看作眼中釘,非拔去不可。他們勾搭起來在楚頃襄王跟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帶)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的打算,反倒給排擠出去,他簡直要氣瘋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著一肚子憂憤沒處去說。他在洞庭湖邊、汨(mì)羅江(在今湖南東北部)上,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頭散發,骨瘦如柴。
有個漁父勸他:「你何必這樣呢?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你為什麼不跟世人一樣呢?」
屈原說:「國王他們是糊塗人,只有我清醒啊!我傷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裡像刀割一般。我怎麼能夠眼看著國家的危險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願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國家大事我沒法兒管,我的主張沒處去說,我大聲呼喊君王,君王也聽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瘋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著這樣的想法,經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歷史故事)。他看到恨秦國搶楚國的土地的人民,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常受凍挨餓,生病沒錢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把他的歌寫下來,這會兒寫得更多了。《離騷》這首有名的長長的詩歌,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日子過得挺快,十幾年過去了,屈原還沒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憂慮國家的前途,日里夢里,老想回楚國的國都郢都。他想借山川景物來排解他的愛國憂愁,結果反而更加傷心。楚國的政治這么腐敗,秀麗的河山逐漸被秦國搶去,楚國太危險了。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勸楚王,事實上已不太可能。有人對他說:「你何必留在楚國受這份罪呢!」屈原說:「我怎能扔了家鄉、扔了父母之邦啊!鳥飛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啊;狐狸死了,頭還向著土山啊!救國的道路漫長漫長啊,我不能離開楚國,我要上下尋找救國之路啊!」
壞人掌權,楚國的大難終於臨頭了。公元前278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楚國,打下了楚國的國都。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傷心得放聲大哭。這時,他已經是六十二歲的老人了。他知道楚國已經沒有希望了,可不願意眼看楚國被毀,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敵人手裡,他要和楚國同存亡,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以身殉國了。
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趕緊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子呢?他們劃著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里的米飯撒在水裡獻給他。他們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來啊!」後來,人們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一天稱為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為龍船在江面上競賽,用這樣的儀式來紀念屈原。再後來,逐漸就變成全中國的一種風俗了。
楚國的屈原死了,趙國呢?趙主父死後,趙惠文王拜他的弟弟趙勝為相國,封為平原君。平原君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結交天下各種人物,把他們收留到門下供養著。這種收養門客的做法,當時成了風氣。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都像平原君那樣收養著門客。他們每家都有幾千名門客。連秦昭襄王聽說平原君收養門客,都想跟他結交呢。
望採納 !謝謝
④ 屈原的故事 簡短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屈原的故事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拓展資料: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⑤ 屈原的名人事例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