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自卑的故事
A. 求一個關於 產生自卑,然後戰勝自卑成功的名人事例 要名人的啊 一個就行。詳細些~~
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岩松,年輕時曾非常自卑。他從一個北方小鎮考進了北京的大學,上學的第一天,他鄰桌的女同學第一句話就問他:「你從哪裡來?」而這個問題正是他最忌諱的,因為在他的邏輯里,出生於小城,就意味著沒見過世面。就因為這個女同學的問話,使他一個學期都不敢和女同學說話!很長一段時間,自卑的陰影一直占據著他的心靈。每次照相,他都要下意識地戴上一個大墨鏡,以掩飾自己的自卑心理。
同樣是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張越,當年也曾為自己的肥胖而自卑。20年前,她在北京上大學,幾乎每天都在自卑中度過。她疑心同學會在暗地裡嘲笑她的肥胖樣子太難看,因此不敢穿裙子,不敢上體育課。大學畢業時,她差點領不到畢業證,不是因為功課,而是因為她不敢參加體育長跑測試!老師說:「只要你跑了,不管多慢,都算你及格。」可她就是不跑。因為恐懼,恐懼自己肥胖的身體跑步一定非常愚笨。可是她連對老師解釋的勇氣都沒有。
著名歌星王菲說,她也曾自卑過很多年。因為她覺得自己不聰明,18歲時勉強考上福建一個很不出名的大學,又沒有去上,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正經學歷;她覺得自己沒有毅力,減肥通常不超過一周就要打退堂鼓,明知抽煙不好,卻總也戒不掉;她覺得自己不擅長交際,尤其不會講話,所以一見記者就著急,不善於和媒體溝通,老給人家一個耍大牌的感覺……
德國天才哲學家尼采,出生於勒肯的一個牧師之家,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又矮又瘦,纖弱的身體使他總是有一種自卑感。他曾追求過一個美麗的姑娘,但因為太笨拙,沒有成功,這使他更加自卑。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尋一種強有力的人生哲學來彌補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
即便是雄才大略、「糞土當年萬戶侯」的一代偉人毛澤東,早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臨時工」的時候,也是相當的自卑。快到而立之年了,卻一事無成,工資也只有區區的8元,而比他大不了幾歲的李大釗、胡適都是每月400元大洋;還因為說一口鄉音很重別人很難聽懂的湖南話,想和蔡元培、傅斯年、羅家倫等北大名流交往,卻被人家婉言拒絕……
但是,後來他們都成功了。白岩松、張越成了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經常對著全國幾億電視觀眾侃侃而談。特別是張越,還是第一個完全靠才氣,絲毫沒有憑借外貌走進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王菲如今被稱為歌壇天後,擁有無數粉絲,演戲唱歌都很成功,所到之處萬人空巷;尼采成了著名哲學家,「超人哲學」的奠基者,他打破了以往哲學演變的邏輯秩序,憑的是自己的靈感來做出獨到的理解,寫了許多文筆優美,寓意深刻的著作,並大膽宣稱:上帝死了!至於毛澤東的歷史功勞和地位,早已彪炳史冊,自然不必贅言。
因為他們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超越了自卑,戰勝了自卑;因為自卑而產生的動力使他們比別人更努力,付出更多。所以,自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永遠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B. 關於自卑、自信、自負的小故事
一個是尼克松敗於自信的故事。
尼克松是我們極為熟悉的美國總統,但就是這樣一個大人物,卻因為一個缺乏自信的錯誤而毀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1972年,尼克松競選連任。由於他在第一任期內政績斐然,所以大多數政治評論家都預測尼克松將以絕對優勢獲得勝利。
然而,尼克松本人卻很不自信,他走不出過去幾次失敗的心理陰影,極度擔心再次出現失敗。在這種潛意識的驅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後悔終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潛入競選對手總部的水門飯店,在對手的辦公室里安裝了竊聽器。事發之後,他又連連阻止調查,推卸責任,在選舉勝利後不久便被迫辭職。本來穩操勝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導致慘敗。
C. 自信.自卑的名人故事
自信:索拉利奧的「自言自語」
流浪街頭的吉卜賽修補匠索拉利奧,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聲地對自己說:「你一定能成為一個像安東尼奧那樣偉大的畫家。」說了這句話後,他就感到自己真的有了這樣的能力和智慧,他就滿懷激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學習之中。十年後,他成為了一個超過安東尼奧的著名畫家。
自卑:弗蘭克林的自卑
1951年,英國人弗蘭克林從自己拍得極為清晰的DNA(脫氧核酸)的X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的螺旋結構,就此還舉行了一次報告會。然而弗蘭克林生性自卑多疑,總是懷疑自己論點的可靠性,後來竟然放棄了自己先前的假說。可是就在兩年之後,霍森和克里克也從照片上發現了DNA分子結構,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的假說。這一假說的提出標志著生物時代的開端,因此而獲得1962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假如弗蘭克林是個積極自信的人,堅信自己的假說,並繼續進行深入研究,那麼這一偉大的發現將永遠記載在他的英名之下。
D. 求名人克服自卑的例子,詳細
克服自卑的名人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
1918年5月4日,田中角榮出生在日本新潟縣二田村,是家中七個子女中唯一的男孩。父親為開辦大農場,幾乎傾家盪產籌措45000日元錢,進口了三頭荷蘭種牛。
這些牛不堪長途航運之苦,剛運到家便先後染病而死。田中家因此大賠血本,從此一蹶不振,此後便主要靠田中母親經營七八反(日本土地面積單位,1反=992平方米)地養家糊口。
田中角榮在兩歲的時候因患白喉而高燒,留下了口吃的後遺症。從此,患有口吃的田中角榮就開始抗拒與長輩說話。貧窮加上身體原因,致使年少的田中角榮十分自卑。
母親一直鼓勵他克服口吃的毛病,在母親的激勵下,田中角榮決心改掉口吃的壞毛病。田中角榮把克服口吃的第一個關鍵點放在舞台上,即演戲。
田中角榮開始苦練台詞,將台詞倒背如流。經歷過一次成功的舞台表演後,田中角榮開始有意識地去尋找各種可以鍛煉自己的機會,他的口才也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他也漸漸走出了自卑。
(4)關於人自卑的故事擴展閱讀:
自卑猶如孤獨的孿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擺脫不了孤獨的陰霾。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但孤獨並不意味著就是獨來獨往。孤獨就是對周圍一切缺乏了解,對所處環境及周圍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一個人長期沉浸於孤獨的心理狀態,將對智力發展、情緒、語言交流等方面產生障礙。
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說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諸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
自卑就如泥潭,倘若深陷其中,就很難自拔。最後強調指出: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腳下。
E. 自卑而敬人的故事50字
有一個小孩,有一次在田埂間看到一隻瞪眼的青蛙,就調皮地向青蛙的眼瞼撤了一泡尿.卻發現青蛙的眼瞼非但沒有閉起來,而且還一直張眼瞪著。
長大後,他成了一個推銷員,當遭到客戶的拒絕時,他每每便想到童年時那隻被尿澆也不才眼的青蛙。用「青蛙法則」來對待銷售,客戶的拒絕猶如尿撤在青蛙的眼瞼,要逆來順受,張眼面對客戶傾聽,不必驚慌失措。這位推銷中後來榮獲日本日產汽車16年銷售冠寶座。他就是奧城良治。
每個人要想干出一番驚人的業績,一定要具有面對失敗坦然自如的積極態度,千萬不可一避挫折便落荒而逃。否則,你永遠和成功無緣。
勵志哲理小故事:別在冬天裡砍樹
曾聽說過一個故事。父親在冬天砍掉一棵枯樹,到了春天,他驚奇地發現樹樁上又萌發了一圈新綠。於是父親對孩子說:當時我真的以為這棵樹已經死了,樹葉掉得一片不剩,光禿禿的枝丫也不斷地往地上落。現在才知道,它看似枯死的軀干還蘊藏著活力。孩子,不要忘了這個教訓,不要在冬天裡砍樹。對於處於逆境中的事物,決不要事先得出消極的結論。耐心等待,冬天會過去,春天會到來。
在冬天看見春天,是一種智慧,但這種智慧往往被我們忽略。人生所遭受的心靈砍伐總是屢見不鮮的,這從我們的孩童時期就開始了。一有過錯,家長就會發怒:你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成績不好,老師會指責:你蠢笨如驢,不會有什麼作為……這些簡單武斷的否定,無形之中就扼殺了孩童與生俱來的天分,讓本來很有潛力的孩子,過早就失去了活力,倒在自卑的陰影里。這與在冬天砍伐一棵樹有著一樣的道理。
卡耐基小時候是一個公認的非常淘氣的壞男孩。在他9歲的時候,父親把繼母娶進家門。當時他們是居住在弗吉尼亞州鄉下的貧苦人家,而繼母則來自較好的家庭。他父親一邊向她介紹卡耐基,一邊說:「親愛的,希望你注意這個全縣最壞的男孩,他可讓我頭疼死了,說不定會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頭扔向你,或者做出別的什麼壞事,總之讓你防不勝防。」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繼母微笑著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頭看著他,接著又看著丈夫說:「你錯了,他不是全縣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有找到發泄熱忱地方的男孩。」繼母說得卡耐基心裡熱乎乎的,眼淚幾乎滾落下來。就憑著她這一句話,他和繼母開始建立友誼。也就是這一句話,成為激勵他的一種動力,使他日後創造了成功的28項黃金法則,幫助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因為在她來之前沒有一個人稱贊過他聰明。
所以說,最殘酷的傷害是對一個人的自信心的傷害,最大的幫助是給人以能支撐起人生信念風帆的信任和贊美。不論你的孩子現在是多麼的「差」,你都要多鼓勵孩子,並善於鼓勵孩子,充分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在人生的長河中做到信念永存,腳踏實地,你的孩子就一定會步入成功的殿堂。
勵志哲理小故事:飛蛾的痛苦經歷
生物學家說,飛蛾在由蛹變繭時,翅膀萎縮,十分柔軟;在破繭而出時,必須要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身體中的體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充實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飛翔。
一天有個人湊巧看到樹上有一隻繭開始活動,好象有蛾要從裡面破繭而出,於是他饒有興趣地准備見識一下由蛹變蛾的過程。
但隨著時間的一點點過去,他變得不耐煩了,只見蛾在繭里奮力掙扎,將繭扭來扭去的,但卻一直不能掙脫繭的束縛,似乎是再也不可能破繭而出了。
最後,他的耐心用盡,就用一把小剪刀,把繭上的絲剪了一個小洞,讓蛾出來可以容易一些。果然,不一會兒,蛾就從繭里很容易地爬了出來,但是那身體非常臃腫,翅膀也異常萎縮,耷拉在兩邊伸展不起來。
他等著蛾飛起來,但那隻蛾卻只是跌跌撞撞地爬著,怎麼也飛不起來,又過了一會兒,它就死了。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任何一種本領的獲得都要經由艱苦的磨練,「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任何投機取巧或妄圖減少奮斗而達到目的的做法都是見識短淺的行為,那隻飛不起來的飛蛾的經歷就證明了這一切。
勵志哲理小故事:在腳下多墊一塊磚頭
大學剛畢業那會兒,我被分配到一個偏遠的林區小鎮當教師,工資低得可憐。其實我有著不少優勢呢,教學基本功不錯,還擅長寫作。於是,我一邊抱怨命運不公, 一邊羨慕那些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那一份優厚的薪水的同窗。這樣一來,不僅對工作沒了熱情,而且連寫作也沒興趣。我整天琢磨著「跳槽」,幻想能有機會調一個好的工作環境,也拿一份優厚的報酬。
就這樣兩年時間匆匆過去了,我的本質工作乾的一塌糊塗,寫作上也沒有什麼收獲。這期間,我試著聯系了幾個自己喜歡的單位,但最終沒有一個接納我。
然而,就是這樣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變了我一直想改變的命運。
那天學校開運動會,這在文化活動極其貧乏的小鎮,無疑是件大事,因而前來觀看的人特別多。小小的操場四周很快圍出一道密不透風的環形人牆。
我來晚了,站在人牆後面,翹起腳也看不到裡面熱鬧的情景。這時,身旁一個很矮的小男孩吸引了我的視線。只見他一趟趟地從不遠處搬來磚頭,在那厚厚的人牆後面,耐心地壘著一個檯子,一層又一層,足有半米高。我不知道他壘這個檯子花了多長時間,不知道他因此少看到多少精彩的比賽,但他登上那個自己壘起的檯子時,沖我粲然一笑。那成功的喜悅和自豪,卻是那樣的清楚。
剎那間,我的心被震了一下--多麼簡單的事情啊:要想越過密密 的人牆看到精彩的比賽,只要在腳下多墊些磚頭。
從此以後,我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很快,我便成了遠近聞名的教學能手,編輯的各類教材接連出版,各種令人羨慕的榮譽紛紛落到我的頭上。業余時間,我不輟筆耕,各類文學作品頻繁地見諸報刊,成了多家報刊的特約撰稿人。如今,我已被調至自己頗喜歡的中專學校任職。
其實,一個有理想的人只要不辭辛苦,默默地在自己腳下多墊些「磚頭」,就一定能夠看到自己渴望看到的風景,摘到掛在高處的那些誘人的果實。
F. 關於自卑失敗的小故事
中國六,七十年代乒壇上有過一顆新星,叫韓玉珍.她刻苦訓練,曾獲得過"練不倒的韓玉珍,打不回垮的銅牆鐵壁答"的盛譽.她曾兩度逼近世界冠軍的顛峰,又兩次垮了下來.第一次,因比賽前過於緊張臨陣脫逃,用小刀刺破自己的手,卻謊稱有襲擊破壞.第二次則在她已經領先兩局的情況下,僅僅因為對手追上幾分,心慌手軟,敗下陣來,她越怕越輸,越輸越怕,終於又抑制不住,謊稱闌尾炎,腹部劇痛,想躲過比賽.這兩件事成了國際乒壇丑聞.
G. 求三則關於自卑失敗的故事
在人們的印象中,名人都是非常自信的,像毛澤東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如李太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其實不然,許多名人早期都曾經自卑過,或很長時間在自卑的泥潭中掙扎。
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岩松年輕時曾非常自卑。他從一個北方小鎮考進北京的大學,上學的第一天,鄰桌的女同學問他:「你從哪裡來?」而這個問題正是他最忌諱的,因為在他的邏輯里,出生於小城鎮,就意味著沒見過世面。就因為這個女同學的問話,他一個學期都不敢和女同學說話!很長一段時間,自卑的陰影占據著他的心靈,每次照相,他都要下意識地戴上一個大墨鏡,以掩飾自己的自卑。
同樣是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張越,當年也曾為自己的肥胖而自卑。20年前,她在北京上大學,總是疑心同學們暗地裡嘲笑她胖,她因此不敢穿裙子,不敢上體育課。大學畢業時,她差點領不到畢業證,不是因為功課,而是因為她不敢參加體育長跑測試!老師說:「只要你跑了,不管多慢,都算你及格。」可她就是不跑,因為害怕別人看到自己肥胖的身體跑步時的樣子,她甚至連向老師解釋的勇氣都沒有。
著名歌星王菲說,她也曾自卑過,因為她覺得自己不聰明,18歲時勉強考上一個不出名的大學,沒有去上,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正經學歷。她覺得自己沒有毅力,減肥通常不超過一周就打退堂鼓,明知抽煙不好,卻總也戒不掉。她覺得自己不擅長交際,尤其不會講話,不善於和媒體溝通,因此總給人耍大牌的感覺。
德國天才哲學家尼采出生於一個牧師之家,自幼性情孤僻,多愁善感,纖弱的身體使他總是有一種自卑感。他曾狂熱地追求過一個美麗的姑娘,但因為表達感情時太笨拙,最終沒有成功,這使他更加自卑。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尋一種強有力的人生哲學,來彌補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
但是,後來他們都大獲成功了。白岩松、張越成了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經常對著全國幾億電視觀眾侃侃而談。特別是張越,還是第一個完全靠才氣、靠本事、絲毫沒有憑借外貌走進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王菲如今被稱為歌壇天後,擁有無數「粉絲」,唱歌演戲都很成功,所到之處萬人追捧。尼采成了著名哲學家,他打破了以往哲學演變的邏輯秩序,憑自己的靈感作出獨到的理解,寫了許多文筆優美、寓意雋永的著作,並大膽宣稱:上帝死了!
因為他們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勇敢地走出自卑,超越自卑,戰勝自卑,因為自卑而產生的壓力和動力使他們比別人更努力,更發奮,付出更多,也收獲更多。所以,曾經有過自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永遠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H. 關於自卑自信的故事 名人普通人都行
兩個關於自信的故事
一個是尼克松敗於自信的故事。
尼克松是我們極為熟悉的美國總統,但就是這樣一個大人物,卻因為一個缺乏自信的錯誤而毀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1972年,尼克松競選連任。由於他在第一任期內政績斐然,所以大多數政治評論家都預測尼克松將以絕對優勢獲得勝利。
然而,尼克松本人卻很不自信,他走不出過去幾次失敗的心理陰影,極度擔心再次出現失敗。在這種潛意識的驅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後悔終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潛入競選對手總部的水門飯店,在對手的辦公室里安裝了竊聽器。事發之後,他又連連阻止調查,推卸責任,在選舉勝利後不久便被迫辭職。本來穩操勝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導致慘敗。
另一個是小澤征爾勝於自信的故事。
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在一次世界優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他按照評委會給的樂譜指揮演奏,敏銳地發現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出了錯誤,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還是不對。他覺得是樂譜有問題。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面對一大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後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現樂譜錯誤並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前兩位參加決賽的指揮家雖然也發現了錯誤,但終因隨聲附和權威們的意見而被淘汰。小澤征爾卻因充滿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回答者: 00閻魔彩00 - 魔法學徒 一級 6-18 20:03
轉
I. 誰有關於自卑的事例,急!!!!
法國偉大的思想家盧梭,曾為自己是孤兒,從小流落街頭而自卑; 法國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曾為自己的身材矮小和家庭貧困而自卑; 日本著名的企業家松下幸之助,4歲家敗,9歲輟學謀生,11歲亡父,自卑成為他一生奮斗的動力…… 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岩松,年輕時曾非常自卑。當他從一個北方小鎮考進了北京的大學,上學的第一天,他鄰桌的女同學第一句話就問他:「你從哪裡來?」而這個問題正是他最忌諱的,因為在他的邏輯里,出生於小城,就意味著沒見過世面。就因為這個女同學的問話,使他一個學期都不敢和女同學說話!很長一段時間,自卑的陰影占據著他的心靈。每次照相,他都要下意識地戴上一個大墨鏡,以掩飾自己的自卑心理。 同樣是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張越,當年也曾為自己的肥胖而自卑。20年前,她在北京上大學,幾乎每天都在自卑中度過。她疑心同學會在暗地裡嘲笑她的肥胖樣子太難看,因此不敢穿裙子,不敢上體育課。大學畢業時,她差點領不到畢業證,不是因為功課差,而是因為她不敢參加體育長跑測試!老師說:「只要你跑了,不管多慢,都算你及格。」可她就是不跑。因為恐懼,恐懼自己肥胖的身體跑步一定非常愚笨。可是她連向老師解釋的勇氣都沒有 《東方女性》第3期 。 著名歌星王菲說,她也曾自卑過很多年。因為她覺得自己不聰明,18歲時勉強考上福建一所並不出名的大學,又沒有去上,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正經學歷;她覺得自己沒有毅力,減肥通常不超過一周就要打退堂鼓,明知抽煙不好,卻總也戒不掉;她覺得自己不擅長交際,尤其不會講話,所以一見記者就著急,不善於和媒體溝通,老給人家一個耍大牌的感覺…… 德國天才哲學家尼采,出身於勒肯的一個牧師之家,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又矮又瘦,纖弱的身體使他總是有一種自卑感。他曾追求過一個美麗的姑娘,但因為太笨拙,沒有成功,這使他更加自卑。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尋一種強有力的人生哲學來彌補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 即便是一代偉人毛澤東,早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臨時工」的時候,也是相當自卑。快到而立之年了,卻一事無成,工資也只有區區8元,而比他大不了幾歲的李大釗、胡適都是每月400元大洋;還因為說一口鄉音很重別人很難聽懂的湖南話,想和蔡元培、傅斯年、羅家倫等北大名流交往,卻被人家拒絕…… 多舉了些例子,希望對你有幫助
J. 有關自卑的人如何走出自卑並成功的故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 Alfred Adler (1870~1937)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家。1870年2月7日生於維也納,1937年5月28日卒於蘇格蘭的阿伯丁。
阿德勒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近郊的一個富裕的糧食商家庭,不過,在阿德勒的記憶中,家境的富裕似乎並沒有給他的童年帶來多少快樂的感覺。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從小駝背,行動不便,這使他在蹦跳活躍的哥哥面前總感到自慚形穢,老覺得自己又小有丑,樣樣不如別人;5歲那年,一場大病幾乎使他丟掉小命,痊癒以後,他便決心要當一名醫生,在後來的回憶中,他曾說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進學校讀書以後,開始他的成績很差,以至老師覺得他明顯不具備從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議及早訓練他做個鞋匠才是明智之舉。應該說,阿德勒在心理學上的許多觀點都可以從他童年時代的這些記憶中尋找某些蛛絲馬跡。
1895年阿德勒獲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眼科和內科醫生。1902年,他被弗洛伊德邀請加入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曾任精神分析小組的主席。後因強調社會因素和意識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並把補償缺陷的作用看作神經症的根本原因而與弗洛伊德發生明顯的分歧。1912年,阿德勒自成一派,稱為「個體心理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阿德勒作為醫生在奧地利軍隊中服務,以後他在維也納成立兒童指導診療所。1926年到美國,受到熱烈的歡迎。192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講學。1934年定居美國,並成為長島醫學院的醫學心理學教授。1937年赴阿伯丁作演講旅行。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主張人生而具有一種把人格統一於某個總目標的內驅力。他把這種內驅力叫作「追求優越」,意思是說,每個人生下來存在身心的缺陷,因而產生補償這種缺陷的欲求,而且補償往往是超額的,即不僅抵償了缺陷,還發展為優點。他還認為每個人都有追求優越的獨特方式,或稱「生活風格」。生活風格這個概念對當代主張心理學採用特殊規律研究法的心理學家有影響。阿德勒晚期還提出所謂「創造性自我」的概念,主張人在塑造自己人格和命運的過程中是一種有意識的主動力量。主要著作有:《論神經症性格》(1914)、《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1919)、《理解人類本性》(1918)、《神經症問題》(193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