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廠歷史故事
❶ 李白有什麼好玩的歷史故事啊 。。。
給你說說李白的家事吧 。。。。都說他有四個妻子,很有意思。
一、第一次調戲婦女
李白701年出生在大唐西域的碎葉城,5歲隨父親到四川的青蓮鄉。24歲或25歲的時候出川。出川之前,李白沒有婚配,至於有沒有像毛GG當年15歲的時候就搞定了鄰村的阿嬌,就無法查證了。不過,從這廝手刃數人的經歷看,年輕時絕對一有文化的流氓,流氓可以沒有女人,但不能不經歷女人。
有傳說,李GG白年輕時在縣官家當過放牛娃。也許是天生的放盪不羈,也許是存心想在官太太面前展示其豐滿的胸大肌,一天,李白竟然將牛牽到了縣官正堂門口,太太大怒,出來質問。李白賦詩一首:
素麵倚欄鉤
嬌聲出外頭
若非是織女
何得問牽牛
靠,可見是存心調戲。
二、老婆基本不用
李白雖然一輩子連個真正的正處級都沒有熬上,但是與宰相的孫女們卻很有緣份。第一個和第三個太太,都是前宰相的孫女。
大約是727年前後,李白27歲的時候,在今天的湖北安陸,娶了老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為妻。然後,這鳥人度過了十年穩定的生活,並搞出了一女一兒。這期間,李白去了一次長安,希望利用老婆家的關繫到官場里弄個名份,但是終於沒有結果。除此之外,李白還算安分,基本上與老婆同居。
但是李白對性生活顯然興趣不是很大,至少不如學劍、求仙和飲酒。他曾經因為「老婆基本不用」,專門為宰相的孫女寫過檢討:
三百六十日
日日醉如泥
雖為李白婦
何異太常妻
李白寫詩愛用典故,這一點他比吊書袋的辛棄疾有過之而無不及。「太常妻」就是一個典故。說在後漢的時候,周澤官居太常,常常以各種理由,住在齋宮里。老婆不放心去看他,他以威脅國家安全為名,將老婆收監。靠!周澤這鳥人,要麼是微軟了,想通過非常之為來獲得皇帝歡心,然後謀非常之位;要麼是看老婆美人遲暮,自己在齋宮里金屋藏嬌。反正,絕對不是個好東西。
但是李白則不然,俺相信,他愛酒超過女人。
李白第二個老婆據說不是明媒正娶的。許夫人死後多年,李白才在江南與一個姓劉的女人同居了,應該是個浙江人。這個女人顯然看不起「萬言不值一杯水」的李白。在二入長安前,李白與這個女人分手了。郭GG沫若曾經考證說,李白某首詩歌里惡毒咒罵的那個女人就是劉姓。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個女人顯然還紅杏出牆了。但是俺考察了一下,應該是罵楊貴妃的吧。
三、第三個老婆是「同志」
第三個老婆是在開封娶的,時間在李白被賜金還山之後,大約在他43歲的時候。MM姓宗,估計不會太年輕,可能是二鍋頭了,因為唐朝的時候,女人改嫁、再嫁很平常。
宗夫人與李白感情很好,李白全集里目前保存的「贈內」的詩有十來首,除了上面的「檢討」,基本上全是寫給她的。
這個出身豪門的女人,對世象人生有著充分清醒的認識(估計與玫瑰成灰律師有一比),並且遠遠超過了李白。宗夫人的奶奶,或者是祖奶奶(靠,來不及查了),是武則天的表妹。所以,宗家最輝煌的時候,幾乎把持朝政。玄宗GG政變後,宗家多人被殺。雖然後來恢復了名譽,但是慘烈的家族歷史,使宗家對政治始終保持一種警惕。
宗夫人篤信道教,他與同樣看夠了興衰成敗的李林甫的女兒李騰空,一起在廬山修道。所以李白才可以「日」照香爐生紫煙。
李白晚年之所以被流放,是因為他在玄宗、肅宗、永王父子兄弟三人中站錯了隊。安史之亂後,玄宗入蜀,他的兒子李亨趁著混亂稱帝,搶到了偉大旗幟。結果,玄宗只能順水推舟,當了太上皇。遠在江南的另外一個兒子永王李磷當然也不能閑著。他乘機在江南招兵買馬,准備將來爭天下。永王聽說大才子李白在廬山附近閑逛,決定請他出山,以裝點門面。但是,宗夫人竭力反對。
李白當然不能聽老婆的,否則就不是李白了。所以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
出門妻子強牽衣
問我西行幾日歸
歸時倘佩黃金印
莫學蘇秦不下機
永王從起兵到眾叛親離,前後也就三個月時間。其實,還沒有等官府來捉拿「叛國者李白」,這流氓就已經很寂寞了。因為永王很快發現,李白這廝除了起草文告,在聯歡會上唱卡拉OK,其實也沒有什麼更大的用途。所以,李白很快就感受到了當年在翰林院里待詔的寂寞。那時,他除了在樓船上觀JI,其實沒有別的事情好乾。
這也是看網上別人總結的,希望能夠幫到你。。。。。
❷ 說出一個關於李白的歷史故事s
汪倫之情
唐天寶年間,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便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說:「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素好飲酒,又聞有如此美景,欣然應邀而至,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汪倫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並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並無十里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並非有萬家酒店。」李白聽後大笑不止,並不以為被愚弄,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適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汪倫留李白連住數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別時送名馬八匹、官錦十端。李白在東園古渡乘舟欲往萬村,登旱路去廬山,汪倫在古岸閣上設宴為李白餞行,並拍手踏腳,歌唱民間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盛意,作《贈汪倫》詩一首: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❸ 關於李白的歷史故事
1、天寶初年,唐玄宗剛寵楊玉環時,李白結識了賀知章。賀知章將李白引見給唐玄宗,皇帝見了李白的詩也贊嘆不已,就在金鑾殿上召見李白,當詩人遠遠步上台階時,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談起當時的政事。
李白能當場根據唐玄宗的意思,寫下一篇「和番書」,而且一面口若懸河地與玄宗談話,一面手不停筆地寫下來,唐玄宗大為高興,親手調制了一碗羹送給李白吃,從此任命他為翰林。
❹ 李白短的歷史故事
黃鶴樓擱筆
在黃鶴樓公園東邊,有一亭名為「擱筆亭」,亭名取自「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一拳捶碎黃鶴樓, 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後來,李白也仿照《黃鶴樓》寫下《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❺ 李白有什麼歷史成語故事
別有天地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27歲的詩人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輾轉來到安陸。在這里,他與唐高宗時的宰相許圉師孫女結婚。隨後,居住於離許宅10華里的碧山中。
李白為何落腳安陸,不僅是現代,即使在當時,都有許多人不理解。至今民間還流傳一個故事:有一天,安陸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閣老回到碧山腳下的老家,聽到鄉親們介紹李白生得英俊瀟灑,博覽群書,一目十行,吟詩作賦,揮筆成章,十分欣賞。於是,吩咐家人准備名餚佳釀,請李白來家作客。
李白來後,閣老一見果然氣象不凡。又談詩書,李白都能對答如流,閣老更為佩服。於是忍不住發問:「李學士,天下名山那麼多,緣何單單看中了我們的碧山呢?」李白聽了,不假思索,隨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閣老一聽,大聲稱贊,立即讓家人取出筆墨紙硯,請李白錄下。李白當即再補兩句,並取名《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山中問答》不脛而走,廣為傳誦。「別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語,意為一種新的境界。
輕財好施
李白「辭親遠游」,並不是直接來到安陸的,而是「南穹參梧,東涉溟海」,過了三年的游俠生活。在東游維楊(楊州)時,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餘萬」。然而,「黃金散盡交不成」,促使詩人結束了游俠生活,寓居安陸。
在與許氏結婚後的第三年,李白寫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長史書》。詩人為了讓裴長史了解並且重視自己,向他介紹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陸之前的情況,其中關於楊州的一段是這樣表述的:「曩昔東游維楊,不逾一年,散盡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惠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輕財好施,由此而來。
聲價十倍
李白在上書裴長史無果的第二年,前往長安尋找機會,仍是屢屢碰壁。於是發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長嘆,頹喪地踏上歸程。其間,聽到韓朝宗出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消息後,又「心雄萬夫」,希望「一登龍門」。因而,揮筆寫下了《與韓荊州書》。
《與韓荊州書》開篇即是:「白聞天下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賓中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這就是成語「聲價十倍」的出處。
然而,韓朝宗並沒有重視李白,甚至連理也沒有理他。李白在安陸期間,屢屢上偈不遇,政治上十分失意,只有無可奈何地「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這種境遇造就了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骨氣,使中國文壇多了一個偉大詩人。
❻ 李白被唐玄宗招進長安的歷史故事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漢族,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人物生平
供奉翰林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於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
❼ 裘慧英跟李白的故事 《密戰》蘭芳歷史原型是誰
11月4日,諜戰動作大片《密戰》上映第一天口碑飄紅,郭富城飾演的「地下黨」有勇有謀,高能打戲、智斗敵人的大場景炫酷畫面,讓人贊嘆這部國產良心劇的質量堪比《諜影重重》。但與「諜影」的最大不同則是:《密戰》男一號郭富城的「特工」故事,是根據...
1958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的《永不消逝的電波》曾風靡一時,著名演員孫道臨在影片中扮演李俠的形象深入人心。影片中李俠被捕前鎮定地向戰友發出緊急信號:「同志們,永別了!」就在他將密電碼塞進嘴裡吞下去的時候,一個穿著黑色衣服的國民黨特務...
❽ 李白`,陶淵明都有那些歷史故事
關於李白的故事
天寶初年,唐玄宗剛寵楊玉環時,李白結識了賀知章.賀知章將李白引見給唐玄宗,皇帝見了李白的詩也贊嘆不已,就在金鑾殿上召見李白,當詩人遠遠步上台階時,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談起當時的政事,李白能當場根據唐玄宗的意思,寫下一篇「和番書」,而且一面口若懸河地與玄宗談話,一面手不停筆地寫下來,唐玄宗大為高興,親手調制了一碗羹送給李白吃,從此任命他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帶著他的寵妃楊玉環,乘月色觀賞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貴牡丹.興慶湖畔,他們漫步長堤,身後是空輦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園弟子.他們在花香月色之中,擺下歌舞.李龜年正張羅著管弦班子准備唱的時候,唐玄宗說:「賞名花,對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舊詞?」叫李龜年拿著金花箋賜給李白,讓李白趕緊寫詞(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詩).哪想到這時李白正和幾個朋友躺在酒樓里呢.李龜年趕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進興慶宮,半醉半醒的李白,寫下了三首《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曾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唐玄宗見新詞不錯,當然高興,但想李白古體詩超凡脫俗,律詩不大多見,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詩,不知五言詩寫得怎麼樣,於是讓李白以「宮中行樂」為題寫十首五言律詩.
李白醉意朦朧中,也明白皇帝在試他的本事,就對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賜給我無畏的膽子,這才能盡情發揮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兩個內侍扶住搖搖晃晃的李白,再讓兩個內侍按住朱絲為欄的稿紙.
李白命令道:「楊國忠,快給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脫了!
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哥哥,高力士是當時最得寵的宦官,這兩位是皇上的心腹寵臣,朝中大臣也沒資格這樣無禮,李白豈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腦袋了!但唐玄宗當時心情特別暢快,又見到李白的律詩能在醉意中寫得那麼完美,就讓楊國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給李白脫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楊國忠捧過研好的墨來.李白拿過筆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筆地又寫了十首《宮中行樂詞》.
唐玄宗讀了很高興,馬上讓樂師譜曲,讓樂工演唱.
楊國忠和高力士哪兒能忍下這口氣,雖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裡早把李白咒了無數遍,准備伺機收拾李白.
李白寫完詩就睡著了.李龜年配著李白的詩唱著清平調,楊玉環見那些詩寫的全是稱贊自己的美麗,也與玄宗盡情賞花才回去.
過了兩天,楊玉環一個人唱那幾支清平調玩的時候,高力士乘機說:「我還以為娘娘對李白恨之入骨呢,怎麼您會唱他的詞?」
楊玉環很奇怪地問:「他一個翰林學士,怎麼能使我恨他到這個地步呢?」
高力士說:「第二首《清平調》里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那不是把您比作穢亂漢宮的趙飛燕了嗎?」
楊玉環想想也有道理,從此,每當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時,楊玉環總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長時間不見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從中作梗,就乾脆向唐玄宗辭去那隻能逗君王開心的翰林差事.唐玄宗雖然愛惜李白的才能,但什麼事也比不上楊玉環重要,既然她討厭李白,就只好賞給李白許多黃金讓他出京游歷.
從此,李白騎著毛驢雲游四方,到華陰時,醉醺醺地想登山,走過華陰縣衙門口卻沒有下驢.縣令不認識李白,見一個小百姓竟敢騎驢闖縣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問他:「你是什麼人?膽敢如此無禮?」
李白當時接筆寫下一紙奇怪的供狀,上面沒寫姓名籍貫,只寫著:「曾經用皇上的手帕抹嘴;皇帝親自為我調制羹湯;楊國忠為我捧硯;高力士替我脫靴;天子的門前我尚能騎馬,華陰縣門口卻騎不得驢.」
縣令又驚訝又羞愧,忙向李白作揖拜謝道:「不知翰林到此,失敬,失敬!」
李白高聲笑著,騎上他的驢繼續浪跡天涯去了.
唐肅宗乾元年間,年過花甲的李白仍在騎著毛驢浪跡天涯.一天,他正行走在至金陵途中,炎熱的天氣使他渴得七竅生煙,忽見前邊一家門前挑著一面小旗,上書「佳醋」二字.李白到了門前,見是一醋店.他想,沒有酒喝,喝點醋解解渴也不錯.
李白把毛驢拴在樹上,緩步走進店來,一看,店內早已坐著一人,看穿戴象個七品芝麻官.李白懶得理他,就直奔櫃台,對店家說:
一人一口加一丁,竹林有寺沒有僧,
女人懷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時生.
店家是個落泊文人,一聽就知道這是一首詩謎,不一會兒,他就琢磨出了謎底是「何等好醋」.於是忙拱手笑答:「此乃山西陳醋,北國佳品,客官盡可品嘗!」
李白很高興,醋店遇知音,就邊喝邊與店家聊起來.一會兒,李白飲完了醋,把醋壺還給店家後說:
鵝山一鳥鳥不在,西下一女人人愛,
大口一張吞小口,法去三點水不來.
店家馬上就解出了謎底是「我要回去」,便與李白告別「客官,祝你一路平安!」李白頷首笑道「謝謝!」
縣官見李白從進店到走,都與店家說說笑笑,說的什麼他不明白,可是把他冷落在一邊,理也不理,他可受不了.見李白轉身要出門,就站起來叫道:「且慢,你是何許人也,竟敢在我面前咬文嚼字!」
李白回過頭來,說:
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掛,
打柴不見木,王里是一家.
說完,解下毛驢騎上,揚長而去.
李白走得看不見蹤影了,縣官還在那裡琢磨這首詩呢.
店家心裡知道是「豈有此理」,也假裝不明白,讓縣官琢磨去吧!
李白賦李花
據說李白周歲抓周時,抓了一本詩經.他父親很高興,認為兒子長大後可能成為有名的詩人,就想為李白取一個好名字.以免後人笑自己沒有學問.由於他對兒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來.直到兒子七歲,還沒想好合適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親對妻兒說:「我想寫一首春日絕句,只寫兩句,你母子一人給我添一句,湊合湊合.一句是『春風送暖百花開』,一句是『迎春綻金它先來』.」 母親想了好一陣子,說:「火燒杏林紅霞落.」
李白等母親說罷,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開的李樹一指,脫口說道:「李花怒放一樹白.」 父親一聽,拍手叫好,果然兒子有詩才.他越念心裡越喜歡,念著念著,忽然心想這句詩的開頭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這最後一個白字用得真好,正說出一樹李花聖潔如雪.於是,他就給兒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謫仙人
李白初到長安,遇到秘書監賀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難》一篇呈上,賀知章邊讀邊點頭,一遍未完,已稱嘆數次,最後,他翹起大姆指向李白說:「先生,您真是天上謫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帶的金龜,呼喚店家換來美酒,與李白傾杯盡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賀知章的贊語具體化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賀知章是文壇元老,《蜀道難》得到他如此推許,所以,不久之後,這首詩連同「謫仙」的名號就傳遍天下.
唐人李綽《尚書故實》記載貞元年間有一個叫陸暢的詩人,為了報答西川節度使韋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贈,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韋皋大喜,贈羅八百匹.但事實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較之太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遠!更遑論實際上蜀道著實不易行走.因為其平淡無奇,《蜀道易》全詩未能流傳下來,這一句還是靠李綽的記載才得以倖存.
夢筆生花
據天寶遺事記載,李白年少之時,曾夢見自己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來果然天才橫溢,名聞天下.又記載李白嗜酒,不拘小節,但沉酣中所撰寫之文章,未曾錯誤;與人議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論,所以時人稱之為醉聖.除了高力士脫靴,楊國忠磨墨的有名傳說外,天寶遺事亦有記載李白曾於便殿為明皇撰詔誥,時十月大寒,筆凍莫能書寫,明皇命妃嬪數十人侍立在旁,各執筆呵之,李白再取筆書寫,可見他頗受皇帝寵信.
海上釣鰲客
據說李白曾在開元年間謁當時宰相,署名海上釣鰲客李白.宰相問他:[先生臨滄海,釣巨鰲,以何物為鉤線?]李白回答:[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鉤.]宰相再問:[以何物為餌?]李白回答:[以天下無義丈夫為餌.]果然氣勢不凡.
李白與杜甫
李白與杜甫二人詩風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樣,但是卻結為知心好友.杜甫贈送給李白的詩總計有十四首之多,可見他們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氣高,作起詩來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杜甫卻屬於苦吟一派,總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傳說李白曾寫詩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詩辛苦.詩作如下:
沉香亭醉賦《清平調》
天寶初年,正閑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書.原來,由於玉真公主、賀知章等的推薦,連當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詩名!李白喜出望外,覺得自己大展宏圖的時機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匆匆安頓好一雙兒女,便束裝進京了.
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了他.李白「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若懸河,筆不停輟」,玄宗大為嘆賞,特命以七寶床賜食,並且親手為他調羹,對他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道義,何以得此!」其寵遇之厚,世所稀見.從此,李白就待詔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筆為朝廷潤色鴻業,點綴太平,偶爾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宮中侍宴時吟詩作賦,佐酒助興.
李白漸漸地對這種文學侍從的生活感到厭倦,於是經常沉飲酒肆,後來乾脆興賀知章、汝陽王李�\、李適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等結為「八仙」之游,縱酒狂飲,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內侍們四處尋找.杜甫曾寫過一首《飲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態,其對李白的描寫是:
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覺冷水沃面,睜眼一看,宮中樂師李龜年正手持金花箋站在面前.原來,當時正值牡丹盛開,宮中興慶池東沉香亭前,玄宗親命移植的紅、紫、淺紅、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開放了.玄宗與楊妃前往賞花,李龜年照例率領著梨園弟子上前歌唱助興,誰知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於是便命李龜年持金箋宣賜李白,要他立進《清平調》詞三章.李白欣然承旨,盡管醉意未消,還是援筆立就:
三詩皆既詠牡丹,又贊楊妃,卻沒想到也因這三首詩而得罪了楊貴妃.據說玄宗好幾次想給李白封官,還曾經答應給他做中書舍人,皆因楊貴妃的阻撓而作罷.
原來,李白用「可憐飛燕倚新妝」來襯托、贊美楊貴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為李白脫靴為恥的高力士卻故意在楊貴妃面前歪曲說:「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因為趙飛燕是個出身微賤,得勢後又驕縱放盪,最後被廢自殺的女人,雖然貴為漢成帝的皇後,名聲實在太差,因此,當楊貴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這樣的女子後,十分生氣,也就多方阻撓李白的做官機會.不過,對於這段故事,後人多持懷疑的態度.
天寶三載(七四四),李白被賜金放歸,結束他的文學侍從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調》以及圍繞著這三首詩的傳奇故事,卻一直流傳到今天.
捶碎黃鶴樓
歷代文人歌詠黃鶴樓的詩篇,最著名的當數唐朝崔顥那首七律《黃鶴樓》.因為有了這首詩,詩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們是找不到登臨黃鶴樓的詩篇的.李白倒寫過「捶碎黃鶴樓」的詩句,為此還引起了一場風波.
肅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長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時遇到當時任南陵縣令的故人韋冰,兩人對飲敘舊.詩人有滿腹心事,於是即席寫下了著名的長篇政治抒情詩《江夏贈韋南陵冰》.詩中的「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二句,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為狂人,有些人還寫詩文來譏笑他.為此,李白又寫了《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予捶碎黃鶴樓》一詩:在這首詩中,李白用詼諧的筆調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驚動你的「逸興」,作詩問罪,可是黃鶴樓已經被我捶碎,黃鶴仙人也無處棲止了.好在黃鶴可以上天向玉帝訴告,玉帝會放黃鶴歸來,黃鶴樓也會重建起來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來陪你同游.
雖有人不信此詩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黃鶴樓」的故事卻已不脛而走.宋代有個和尚曾用此事戲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顯題詩在上頭.」另一個和尚覺得此偈還不足以寫出太白風韻,又把後兩句改為:「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明代解縉作《吊太白》詩也有「也曾捶碎黃鶴樓,也曾倒卻鸚鵡洲」之句,足見此詩影響之大.不過,這些人都只是將這看作李白的風流故事,卻很少想到詩人胸中的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雖因服氣崔顥作品而擱筆,未寫出登黃鶴樓的詩,但他心中總覺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鸚鵡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學崔顥,也作一首這種格調的詩呢?於是,題為《鸚鵡洲》的七律就這樣誕生了:
但這樣的詩,顯然還無法與《黃鶴樓》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鳳凰台,面對滔滔東流的長江水,有感於六朝的興廢和國運的衰落,才觸發靈感,寫出那首氣象格律皆堪與《黃鶴樓》相匹敵的《登金陵鳳凰台》:
這首詩與《黃鶴樓》都稱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擬作在後,後人議論紛紛,崔顥和《黃鶴樓》的名氣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實,崔顥《黃鶴樓》的風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龍池篇》.而且,崔顥先已仿效作過一首《雁門胡人歌》.但《龍池篇》和《雁門胡人歌》皆未著稱於世,《黃鶴樓》卻被後人推為唐人七律壓卷,這與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傳說不能說沒有關系.
李白是飼鳥高手
據史料記載,唐朝大詩人李白還是一位著手於訓養禽鳥的高手.
李白20歲左右時,曾一度隱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讀書,練劍之外,就是精心馴養一大群禽鳥.他在他後來所作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一文中說:「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可見他飼養的禽鳥不僅數量驚人,而且他能令禽鳥聽從他的號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說明他的馴養禽鳥的技術是相當高超的.當地刺史知道這件事後很感舉,曾到山上拜訪李白並以李白「身懷道術」為名向朝延舉薦了他.可是李白不願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師」,不屑以此為進身之階,終於沒有應召.
李白喜養禽鳥終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處漂泊之時,也樂此不疲,黃山隱士胡公養有一對白鷳,是由家雞孵化,從小飼養長大的,十分馴服.李白在青城山時曾養過此鳥,但因此鳥野性較強而沒有馴養成功.所以他對胡公的白鷳掩飾不住鍾愛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奪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應奉送雙鷳,但要求「謫仙人」親筆題詩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馬上寫了帶有序文的《贈黃山胡公求白鷳》王言律詩一首,並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熱衷此道的心情:「此鳥耿介,尤難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輟贈於我,唯求一詩,聞之欣然.適合宿意,因援筆三叫,文不加點以贈之.「在詩中他以白鷳與白壁相提並論,以白錦喻白鷳毛色之美,表達出自己得到珍禽後的欣喜之情.
李白對馴養禽鳥的濃厚興趣,折射出他熱愛生命、崇尚自然的積極的人生觀.
李白軼事兩則
唐天寶末年,李白漫遊到南陵、宣城,曾在涇縣桃花潭受到隱士汪倫的盛情款待,對此李白還留下詩作,寫了兩首《過汪氏別業》五言古風(見《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詩里對主人別墅幽雅,美麗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間酒酣耳熱之際的盡情歌舞,都作了生動的描繪和細致的刻畫.
汪倫款留數日,臨別贈以厚禮,並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贈汪倫》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抒發情懷、膾炙人口的《贈汪倫》,被後人廣為傳誦,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詩人和汪倫的深情厚意,成為友人相送的絕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倫「騙」到桃花潭去的.
汪倫是什麼樣的人呢?據清嘉慶年間編纂的《涇縣志》記載,汪倫是住在桃花潭岸邊的隱士,是個不圖仕途的知識分子.
汪倫得知李白東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詩名而修書「騙」他來作客,這個趣聞佳話不光是當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隨園詩話》(卷六《補遺》第十一)中也曾有記載:
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雲:「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雲:「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絕句》一首.
這桃花潭絕句即指《贈汪倫》詩.
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時也未免懷有些許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還,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逗留的日子裡,登上屹立於蛇山的黃鶴樓,面對滔滔江水,詩興大發,欲題詩於上,猛見崔顥的《黃鶴樓》詩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題詩的李白,觀此詩後不敢題了,遂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但太白對崔顥詩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鳳凰台》,欲與崔顥的《黃鶴樓》較勝負: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鳳台山.此事在《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有載:「李太白負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欲擬之較勝負,乃作《金陵登鳳凰台》詩.」在計有功的《唐詩記事·卷二十一》亦載:「世傳太白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作《鳳凰台》詩以較勝負.」
可是經李白與崔顥一決高下的舉動,卻愈增崔顥此詩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嚴羽《滄浪詩話》雲:唐人七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後人的評價也隨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際的方回在《瀛奎律髓》雲李詩與崔詩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但清人紀昀卻不同意方回之說,直抒己見雲:「氣魄遠遜崔詩,雲未易甲乙,誤也.」吳昌祺《唐詩解》評李白《登金陵鳳凰台》雲:「起句失利,豈能比肩《黃鶴》……」
看來李白大可不必與崔顥較勁,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為人處事,何必時時處處爭第一呢.
陶淵明的故事:任彭澤令
彭澤是個在藉人口只有2萬多人的小縣, 這里水網稠密,沼澤湖泊星羅棋布,氣溫冷熱適中 ,土地肥沃,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因此物產豐富,各種資源繁多,人民的生活也較為安 定.陶淵明來到彭澤任職,開始心裡是很滿意的,因為這里離家不遠,只要從彭澤乘船,僅 二天時間就可抵達上京里附近的內河渡口;按照當時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個縣令可以擁有 三百畝公田收支的支配權,收入也歸縣令所有,足以維持家裡生活.同時,憑他的才能,治 理一個小小彭澤縣,他也是躊躇滿志,信心十足的.他憧憬自己到了彭澤縣,一定要體恤民 情,愛護人民,盡自己的所能,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生活幸福.
當時彭澤縣,自從孝武帝太元年間起,由於實行了每個成年男丁收租米五石的口稅制以後, 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一般農民的負擔大大增加,農民們不願意更多的擁有土地.一些荒蕪 的山林沼澤地也無人願意開墾,甚至有的農戶還將一些貧瘠的土地丟棄,拋荒不種.二是隱 匿人口情況嚴重,出現了在藉人口遠遠少於實際人口的怪現象,導致了政府稅收減少,官府 負擔轉嫁到了普通農民身上.面臨這種情況,陶淵明上任後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戶口 .
清查戶口在彭澤縣已有十幾年沒有開展過了,原因是前幾任的地方官員,有的不深入民間探 訪民情,對其中內情不甚了解,故而熟視無睹,聽之任之.有的是看出了問題,也抓了,但 由於種種干擾而中途夭折.其主要干擾者有兩種人,一是財大氣粗的大地主,因為有錢,就 用錢賄賂清查的衙役,幫他們隱瞞人口;二是當地的土豪劣紳,或與執法人員胡攪蠻纏,使 其無法清查,或利用家族中有人在洲衙做官,以勢壓人,使清查人員不敢進行正常工作,只 是象徵性的登記完事.例如城北的何泰,有良田數百頃,家中成年奴僕有幾百人.因為何泰 的弟弟何隆長期擔任尋陽郡的郡丞,是太守的副職,所以歷任縣令都對何家格外優待,只登 記在藉男丁20名,與實際數字懸殊很大.所以其它大地主也效而仿之,清查人口工作只能半 途而廢.而陶淵明在這次清查人口工作中,卻是「擒賊先擒王」,敢啃硬骨頭,第一下子就 從何家開刀,他通過突然拜會何泰,帶領衙役進何府,當場責成何泰管家拿出花名冊,逐一 核對,共查出何泰家隱瞞成年男丁200餘名,一舉震動了全縣,僅半個月的時間就清查出被 財主豪紳隱瞞的成年男丁3000多名.初戰告捷之後,他又布告周知各地,宣布從次年開始, 每個成年男丁所繳納的稅米由原來的五石減少為三石,縣民齊聲歡呼,紛紛贊揚新縣令的英 明和愛民如子的美德.
而陶淵明就因為這次清查戶口,得罪了尋陽郡丞何隆.何隆為出胸中一口惡氣,便設計利用 督郵劉雲的手去懲戒一下陶淵明,督郵是郡中的屬官,負責具體監察和考核郡中所屬各縣官 員的政績,對各縣官員的升降任免有著直接的影響.尋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 近,每年冬夏二季,他都要巡視各縣,稱作行部,而每次行部,都是滿載而歸.劉雲受何隆 之命,依計來到彭澤,他事先沒有行文通知,而是突然闖進縣衙,以便給陶淵明一個措手不 及.恰在這時,陶淵明正和幾個幕僚喝酒閑聊,聽說何雲駕到,立即撤席出迎,不料劉雲卻 怒氣沖沖,不僅不還禮,還喝斥道:「本官行部來到貴縣,你等衣冠不整,形態懶散,是何 道理?目前國家正是多事之秋,你等不思國恩,勵精圖治,為民造福,反而白日聚眾豪飲, 不理政事,朝庭要你等濫官污吏何用?」說罷揚長而去,給了陶淵明一個下馬威.劉雲走後 ,淵明問眾「督郵今日發怒,不知究竟為了何事?」一幕僚答:「督郵一向貪婪,照卑職看 來,他不過是借題發揮,索要賄賂罷了」.淵明聽後憤然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 里小人!索要賄賂,他是找錯人了」.
恰在這天的晚上,武昌來人報喪.陶淵明的妹妹不幸突發疾病去世,淵明心中頓時升起了一 種莫名的悲哀.他回想白天所發生的一切,以及官場爾虞我詐的黑暗現狀,又進而聯想多年 以來自己所追求的歸隱田園的願望始終未能真正實現,不由得使他最終下定了退出官場、歸 隱田園的決心,遂即吩咐陶興到城外找來船隻,自己收拾了一下行李,又獨自一人踏進了縣 衙大門,望著「明鏡高懸」的金匾,冷笑了幾聲,接著將大印放在案桌上,大步走出了縣衙 ,向著江邊碼頭走去,乘著溶溶月色,與陶興乘船回到了上京里.
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後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的生活.
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麼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