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故事讀後感400字小學
① 史記故事讀後感
史記讀後感
這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讀《史記》這本名著。它不像有些書華而不實,《史記》這本書很吸引人,爸爸媽媽和我爭著看。
《史記》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忍辱負重,真實地記錄了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論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彷彿再現了歷史社會畫面。書中有許多我們認識的人物,如孔子、晏子、廉頗、藺相如、屈原等,記敘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時間跨越了三千多年。
讀了這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我想到了很多。我的見解不可能和專業人員相比,但是我的真實體會。我的體會有兩點,第一點是古代的君王分兩種,一種是一心為民的君王,一種是貪圖利益、沉迷於酒色之中的君王。而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心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熱愛和後人的贊揚,而後者則讓百姓唾棄,最終致使國家滅亡。雖然經歷了幾千年,但道理是一樣的,我們常在電視上看的那些貪贓受賄的官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的第二點感受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老百姓不能過上安穩的生活,每天都有戰爭。各國諸侯你掙我搶,都想一統天下,而不顧及百姓死活。沒了錢,就加大稅款;沒了糧,就逼迫百姓交糧食;沒了打仗的人,就到各家各戶去找年輕力壯的人。弄得百姓妻離子散、民不聊生。
然而,我們現在的生活多麼美好。不用擔心發生戰爭,不用怕吃不飽穿不暖。在這種環境中,我們更要努力學習。
這就是我讀《史記》的感受,希望大家也看一看這本史學巨著。
② 史記中的一個故事讀後感,聯系實際談感想400
西漢時期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了一部偉大回的史學著作—《史記》,它記答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變遷。
我懷著濃厚的興趣,利用假期的時間閱讀了這本《史記故事》。裡面除了我熟知的《指鹿為馬》、《鴻門宴》、《姜太公釣魚》、《毛遂自薦》、《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王》等故事以外,還有許多我不了解的歷史故事。其中《趙氏孤兒》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晉景公年間,趙氏家族的權利和威望隨著戰功赫赫而不斷壯大,所以奸臣屠岸賈欲除掉忠烈名門趙氏家族。程嬰為報恩採取了調包計,含淚用親生兒子替換了孤兒,並且含辛茹苦把孤兒撫養成人,為趙家報仇雪恨,趙氏孤兒恢復本姓,被賜名趙武。
整個故事盪氣回腸,我被故事中程嬰這個人物深深感動,他為維護正義而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是多麼的感人肺腑啊!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忠義之士最終沉冤得雪,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我們中華民族懲惡揚善的思想在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華。
③ 史記 孔子世家 讀後感400字
孔子說:「仁者愛山,智者樂水。」仁者何以樂山,智者何以樂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徵,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萬物棲息之所;是仁者對生命的寄託,是智者對自然的依戀。這是孔子對天人相結合境界的最高體驗。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為他更鍾情於水。
孔子觀賞東流的水,子貢問道:「君子只要看見大水都要觀賞,原因是什麼?」孔子答道:「因為大水流動永不停息,而且滋潤世間萬物卻不自認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樣。水有時在低處流動,有時在高處流動,這都有其遵循的規律,就像人的仁義一樣。大水浩浩盪盪,永不枯竭,這就像人的道德一樣。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懼怕,這就像人的勇敢一樣。裝滿了卻用不著用蓋子削平,這就像人的正直一樣。水的柔弱無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樣。水從源頭必定流向東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樣,所以君子看見了必定要觀賞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勵我們進德修業應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晝夜不舍,永不停息。這不僅體現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嗎?
④ 《少年讀史記》讀後感400字
今年我讀了《史記》中的《項羽本紀》,深有感觸,無不佩服項羽的英雄氣概。
項羽,名籍,字羽,是楚將項燕之後,他從小便胸懷今人難以想像的宏圖大志。秦始皇巡遊時,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讓古往今來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遠。可想而知,當時說這種話是要被滿門抄斬的,小項羽能有如此之勇氣,也深深地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種子。
巨鹿一戰,主將宋義久不出戰,局勢危在旦夕,項羽毅然殺之,破釜沉舟,殺得秦軍望風而靡。由此看來,項羽非有勇無謀之輩耳。就其軍事統率能力來看,絕非等閑之輩。如果再算上其萬夫不當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斷行事、講義氣,他是一位將門虎子,天下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項羽事實上和李自成、黃巢等人是半斤八兩啊!他剛愎自用、易聽信讒言、手段狠毒、極端自負。「鴻門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這些缺點,沒有殺掉心腹大患劉邦,反而認為他忠心可靠,這導致他走下坡路,最後又從下坡路走向了失敗。
項羽在鴻門宴後血洗咸陽:殺秦降王、燒阿宮房、搶劫財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諸侯,把農民起義軍辛辛苦苦打來的天下分得亂七八糟。
最終,項羽終被劉邦擊敗,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突圍至烏江時僅剩26騎,他將烏騅馬託付給烏江亭長後與追兵一場血戰,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血流成河,屍積如山……項羽自刎而亡……。哀哉!這位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聲中帶著最後的自負踏上了不歸路。
項羽一生十分短暫,有如一顆流星,劃破長空,閃爍光輝而又轉瞬即逝。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一生,由於他勇敢、剛果、胸懷大志創造了一番宏圖大業,又因為自負、殘暴、獨斷專行葬送了自己的錦綉前程。
希望親親採納,你的採納是對我的支持,謝謝祝2016好運
⑤ 史記故事 讀後感 400字左右
史記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作的,司馬遷(前145—?),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夏陽龍門(今陝西韓城南)人。司馬遷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就這樣,史記塑造了一個一個的經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漢高祖劉邦,春秋首霸齊桓公還有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
在中國歷史上史記 後漢書 漢書 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這是我最喜歡的故事,卧薪嘗膽,這是卧薪嘗膽的節選,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⑥ 寫一篇《史記》當中的故事的讀後感50字就可以了!採納哦
抄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襲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⑦ 史記故事讀後感250字
最近,我讀了一本傳體通史,中華民族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共約三千年間的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史記故事》這本書,我懂得了古人是聰明、智慧的人。
最令我喜歡讀的是《破釜沉舟》這段故事,其中的重要人物項羽。我覺得他在打仗方面特別強,百戰百勝,叱吒風雲、氣吞山河的性格!對兵書上的內容融會貫通,運用自如。第一:他帶兵救趙國時,為了加快速度,把飯鍋砸了。過了河,把船毀了,這表示不取勝就只有死。這也是兵書上的一條,這讓士兵更加奮勇殺敵。因為已經沒有後路了。第二:他打敗秦朝多個大將。如張邯投靠了他,李由、王離被他殺死,這都可以看出打仗是他的強項。
這是一個精彩的歷史典故。現在,人們用成語「破釜沉舟」來形容一個人干某種事情的決心很大,甚至切斷退路,不顧一切將事情辦到底。
⑧ 史記讀後感300字
淺讀《史記》有感
在浩瀚如煙的中華古典名著中,歷史著作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歷史記錄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正因為如此才給我們留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生息,發展的清晰脈絡,也留下了一部部浸透著古人的心血和智慧的歷史典籍。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史記》共130篇,52萬字,包括「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中經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史記》包羅廣泛,體大思精,被列為「二十四史的開篇之作。我在假期學習之餘,通覽了《史記》收獲不少,讀了它彷彿自己置身其中,從夏開始到漢朝,歷史事件人物都歷歷在目。通過這本書我看到了繁榮的唐朝、殘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漢武帝……我彷彿真的看到了皇宮的真奇異寶,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秦始皇焚書坑儒的銷煙、漢武帝揮兵抗擊匈奴的戰爭場面;有的看著令人心曠神怡《史記》,有的看著令人神情緊張,有的看著令人無可奈何……
作為一部歷史著作,由於它能夠比較全面、客觀的反映歷史面貌,人們一直譽之為「實錄」,稱贊作者「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史記》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作者在歷史的寫作中寄託了自己的理想,表達了他對於歷史和現實的清醒認識和強烈的愛憎,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一系列歷史人物,使之成為科學歷史著作和優美傳記文學的巧妙結合,魯迅所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恰當地指出《史記》這一特點。描寫緊張斗爭的場面,讓人物在具體矛盾斗爭的沖突中,各自表現他們的優點和弱點,這是司馬遷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在《項羽本紀》中,作者連續寫了項羽殺宋義救趙、鴻門宴、垓下之戰等一系列緊張斗爭的場面,使項羽的形象更加豐滿。特別是垓下之戰,寫項羽在漢軍數重包圍之中,慷慨別姬,潰圍、斬將、刈旗、□目叱漢將、以頭贈故人,雖然形勢危殆,仍然那樣豪邁而從容。這些激烈場面的描寫,成功地展現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壯形象,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灌夫使酒罵座和東朝廷辯的描寫,也是運用緊張場面表現人物性格的很好的例子。其中項羽是我最愛的之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上面這個小故事說明的好學和目光的遠大,雖然是悲劇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績。我覺的《項羽本紀》是《史記》傳記中最精彩的一篇,達到了思想和藝術的高度統一。它猶如一幅逼真傳神的英雄肖像畫,色彩鮮明;又像一張秦漢之際的政治軍事形勢圖,錯綜有序。通篇文章氣勢磅礴,情節起伏,場面壯闊,脈絡清楚,疏密相間,語言生動,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歷代傳誦。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市)人,生活在西漢武帝時代,前後曾為郎中、太史令、中書令等職。他因為李陵辯解被劉徹定為死罪,但他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羽毛」,但他想到了父親的遺命,想到了畢生的使命還未完成,他不能就此去死;那麼只剩最後一條路——接受宮刑。這可是奇恥大辱,過去說,「刑不上大夫」,更何況是宮刑呢!但為了事業,司馬遷忍辱偷生。出獄以後,劉徹還封他為「中書令」,名義上比「太史令」職務要高,可卻是宦官擔任的啊!為了完成《史記》的創作,司馬遷把這一切都忍受了下來。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史記》讓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華民族淵源歷史,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了解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懂得了一些歷史典故,知道一些歷史事件發生背景、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的深刻歷史影響。司馬遷的博學、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中國人引以自豪,在中華民族復興的今天古為今用以史為鑒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你從這篇里摘抄一點就能保證你不會和同學重復喲~
⑨ 史記讀後感,400字
你好!按照你的要求400字左右,希望採納!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傾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它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故事》中所選的故事都是《史記》中的精華,它按照時間順序,從傳說中的皇帝一直寫到西漢武帝時期。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而且還我們打開了了解歷史的一扇大門。
通過這本書我結識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如聰明的晏子、文武雙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計的孫武、還有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卧薪嘗膽,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
《史記故事》真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它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讓我們從小就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這本書也告訴我們遇到困難不退縮,要持之以恆,才能完成我們美好的理想!
⑩ 400字史記讀後感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准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