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著名故事800
⑴ 孟母三遷故事八百字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祝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⑵ 祭奠孔子的作文800字
今天下午,我們到多媒體教室觀看了四年三班的共讀《孔子學堂》紀念日活動。活動中,他們表演了許多節目,有樂曲演奏、時裝表演……知識競答,還有小品——《給孔子老師拜壽》……其中,有一個活動表演的既生動又搞笑。那就是小品《給孔子老師拜壽》中的「曾子殺豬」。
這時,「曾子」牽著一頭胖乎乎的「豬」,大搖大擺地出場了。他生氣地說道:「都怪家裡那個笨媳婦,答應要給孩子吃豬肉……」接著,他伸出手,輕輕地撫摸著
那頭「豬」,做出很可惜的樣子嘆息道:「哎,我這一頭豬毛色發亮,四肢健壯,就這樣把它給殺了,真是太可惜了……」看到這,我心想:這頭「豬」一直這樣彎
著腰,一定很累吧!曾子又接著說道:「今天是孔子老師的壽辰,我不如把這只『豬』給剁了,送給孔子老師吃吧……」看到這里,台下傳來了猶如春潮一般的笑
聲,洶涌而來。有的同學笑得久久直不起腰來,有的同學則仰著頭直拍大腿哈哈大笑,我也忍不住捧腹大笑。
還有一個最精彩的節目,那就是古箏演奏。我一看大屏幕,看到是兩個人一起演奏。我很驚訝:兩個人一起演奏,那難度可就大了,如果兩個人的速度不一致的話,
那樣就很容易出錯。開始演奏了,優美的琴聲傳入我的耳朵,我被那琴聲吸引住了,陶醉在音樂里。演奏完後,我不禁贊嘆道:「這首曲子真動聽啊!」
到了最後,黃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祭拜孔子,接著再分紅雞蛋吃。
這場活動真有趣!我想四年三班的同學和黃老師為了這場活動,肯定也花了不少心思去排練吧!
⑶ 請教『寫有關孔子的作文』800字有關孔子的作文
二千五百年前,來自泰山山脈的北風吹動著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風中這位魯國的國公依舊一絲不苟,這種庄嚴在風動的夕陽中與相鄰的泰山輝映在一起,多少個斗轉星移後迎送著一個個朝陽.他就是萬世師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偉人的誕生,都伴隨著天將降大任前的磨礪與洗禮.孔子的一生無疑是一次人世間的苦行.他出身於曾經的貴族,卻必須面對家族沒落的現實,他創造了以仁為本的思想,卻要應對爾虞我詐的世事.年少的貧困病未泯滅他遠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動搖他那不去的鬥志,晚年的離喪沒能阻擋他思想的升華!他三十而立辦教育,開私塾,使貧困人民得以走進知識的殿堂,他「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知識傳播突破了出生,階級的鴻溝,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識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知識走進民間,面向大眾.是他讓中華民族成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這個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壯舉,是我們的民族的知識水平遠遠超越了當時任何以出生決定知識走向的民族,為中華民族若干年後各個盛世的騰飛積蓄了雄厚的知識力量.
這位慈祥的老人,不僅告訴他的學生以及他身後千千萬萬的華夏兒女,學習知識的目的,同時也交給了世人學習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夠治國經世,小的方面可以凈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義」和「禮」來闡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來傳播「仁」的觀念.學習方法上要「溫故知新」,要「舉一反三」,在細微處體現出偉人不朽的智慧光輝!
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孔子這位魯國的老人,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奮斗的偉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煥發著著耀眼的光芒,同時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當今的世界「文明的沖突」隨處可見,局部的戰火彌漫著硝煙,紛亂的動盪使生靈塗炭.我國國內因社會轉型而帶來的問題亦急需解決.當今的時代最需要什麼?需要「和諧」!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貧富平均.重視民生的個守本分的和諧社會嗎?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與我國現階段追求的縮小貧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時光彈指一揮,孔子的思想卻永立東方,並已走向世界!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為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
⑷ 孔子其人作文800字(開頭用排比)
孔子是「先秦諸子」,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家。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幼年時的孔子家裡十分貧窮,而他的父親是名士兵,卻不幸在戰爭中被打死,幼小的孔子和母親為了生活只能四處乞討。孔子從小受母親的熏陶和教育,在十五歲時,孔子已學會「十五志於學」,大概在十六七歲時,已懂得一些禮節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孔子自己說:「三十而立。」就是說,孔子在一生學習的道路上,從十五歲立志於學,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打下堅固的基礎。後來孔子又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他所描述自己一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不同年齡階段的思想境界。這個基礎,對孔子一生的事業,一生的為人處世,都是有著決定的意義。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從中看出,孔子對「仁」有一定見解。孔子認為,一個人想要達到仁義的境界,必須做到孝,忠,恭,義這四方面。孝,主要指尊敬長輩,尊敬兄長。忠,指對人,特別是對上盡心盡力,誠實負責的態度。恭,即對已莊重嚴肅,對人謙虛和順。義,就是仁的中心思想,子曰:「見義不為,無勇為」。以勇即見以勇為。其中很多可以用社會主義原則加以改造,從而成為我們今天的有利於工作學習修養的美德。孔子把體現了個性的道德品質的人叫君子,他認為君子是個人道德發展的高峰。孔子認為要想成為君子,必須懂得道德,懂得道義,懂得仁,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君子。
⑸ 孔子電影觀後感800
要點:
1、大致敘述電影的內容
2、選取幾個經典的片段談談自己的感悟
範文:
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於魯國一個沒落的貴族裡,但他堅持自己的思想,開班教學,創立了私學,改寫了只有貴族才能上學的歷史。途中因弟子子路救了季府准備殉葬的小奴「期斯弓」而發生的故事,導致孔子受連累被逐出魯國。
孔子在諸侯各國游說講學,推崇仁政思想,企圖改變各國戰爭紛爭的局面,改變這個戰火紛飛的時代,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後來他在外漂泊十四年後,又被魯君召回國,在此期間創作出《春秋》等著作。
在這部影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孔子的幾條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名言對我們教育很多,比如說:朽木不可雕也。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本身不喜歡學,不會學,再好的老師也教不好他,也沒有教他的必要。
這句話給我們的教義是十分大的,告訴我們,要主動學習,態度端正,要對學習抱著喜歡的態度,不做「朽木」要做一根「好木」。
這樣老師才會對你抱有希望,然而老師見你學習態度好,必定會想:「他(她)是一個有希望的學生」,也會因此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你的身上,你就會有更多學習新知識的機會,也不會讓老師天天一副「苦瓜臉」對著你,豈不是一舉兩得!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我同樣記憶深刻,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這句話讓我終身受用,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講仁義的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然後再做到「己所欲,施予人」這樣的人,以後必定會受人尊敬、受人敬佩,千古流芳。我們雖然談不上「千古流芳」,但這樣做至少不會「遺臭萬年」。
所以,《孔子》這部影片對我們的教益是很大的,不論是孔子的政治思想還是他的教育理念,或是他的名言,都給了我們後人很大的啟發!
曾幾何時,他為了傳播這正確美好的思想而到處顛沛流離!為了改變這紛爭世界還老百姓一個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他又是努力了多久!為了對後人的正確教育、啟迪,他又承受了多少磨難、傾注了多少心血!
⑹ 孔子的人生傳記1000字
孔子--至聖先師
曲阜,東臨蒙山,北靠岱嶽,南阻峰山,西繞沂泗。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天然糧倉,很早就成了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四千
多年,這里便出現了「大汶口文化」等原始文明。稍後這里又是傳說中古帝少吳氏
定都之處,號稱「少昊之墟」。歷夏經商,曲阜又成為魯周公封國的首都,肩負起
鎮撫東夷,拱衛王室的歷史重任。在春秋時期,曲阜以其所保存的西周禮樂資料,
逐漸成為中國文化造型的搖籃。利用這些豐富的歷史遺產,完成這種造型工程的總
設計師,便是世界文化名人、儒學宗師——孔子。
一、艱難困苦 玉汝於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一生並不顯赫,但司馬遷的《史記》,為他作有《孔
子世家》,與諸侯同列,以示對他的特殊優待。司馬遷說:「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
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
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古往今來君王賢人不少,在生時顯赫一世,
風光一時,不可一世,但是死後就消聲匿跡,形同糞土。孔子則相反,在世坎坷,
死後卻十分尊榮。歷代統治者對他加號進爵,黃屋左蠢,有王者之尊。其後代享其
余澤,至今世世不絕。在中國所有宗法家譜中,可能只有孔氏家譜才是貨真價實、
一脈傳衍的第一家族。其原因何在呢?正如太史公揭示的那樣:孔子刪定了六經,
為天下萬世提供了研之不盡的絕代經典;孔子一生嘉言效范,為天下萬世樹立了仰
之行之的不朽榜樣。他是先師,他是聖人!立德立言,足以垂法後世,宜其子子孫
孫傳行無窮也。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商紂王的哥哥、殷末「三仁」(即箕子、微子、比干)
之一微子啟,即其遠祖。西周初年,微子受封於宋,都於商丘。五傳至於弗父何,
禮讓其國於其弟宋厲公,自為宋國大夫(《孔子家語》),弗父何即孔子十世祖。
從此,厲公一繫世掌宋國君權,維系著並不出色的世襲統治;弗父何一系則成為宋
國輔政公族,保持著宋國高水平的文化素養。再三傳為正考父。正考父知書識禮,
以謙謙君子知名後世。他熟悉商代文獻,曾校「商之名頌」於周太史氏。他受君委
命,一命而俯,再命而樓背,三命而籌折,鞠躬如也。他連走路也靠牆循邊,不爭
於人。然而至其子孔父嘉時,情況則大為惡化。嘉作來較公大司馬,窮兵領武,
「十年而十一戰」,民怨沸騰。可巧政敵太宰看上他年輕美貌的妻子,與之相遇於
途,「目逆而送之,曰:美麗艷」(《左傳》桓公二年)。太宰督假公濟私,利用
國人的不滿情緒,捍然發動政變,殺孔父嘉。鼓公出面干涉,被就。太宰督納其妻
而逐其子,孔子祖先結束世為大夫的貴族生涯,一落千丈,淪為平民。孔父嘉之子
木金父逃難於魯,卜居於曲阜東昌平鄉之販邑。子孫襲姓孔氏,遂為魯人。心有餘
悸的孔氏子孫,隱姓埋名,一連四世皆不顯,一直到孔子父親叔梁紇(he2),才稍有事跡
見載於史冊。
叔梁紇是個武士。叔梁乃字,紇是其名,稱「叔梁紇」是尊稱。長於吸邑,又
稱販人給,或瞰叔紹。叔梁給腰圓體壯,雷力過人。嘗為大夫孟獻子武士,頗以勇
武聞名於時。《左傳》襄公十年載:公元前563年,叔梁約隨諸侯軍討伐伯陽。倡陽
雖是個附庸小國,卻長於詭計。當諸侯軍兵臨城下四面楚歌之時,倡陽人大開城門,
妄稱受降。諸侯軍不知其詐,狠然爭入,軍人方半,伯陽人猛然放下高懸的城門,
諸侯軍有被攔腰截斷,各個殲滅的危險。叔梁給見勢不妙,雙手托住千斤城門,呼
令諸侯軍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場重大災難。七年後,叔梁紇與大夫臧孫紀同守防邑,
被齊軍團團圍困,眾寡懸殊,動彈不得。一天夜裡,叔梁給偵察好敵情,挑選精壯
三百,披堅執銳,乘間突圍。將臧孫給送出重圍,然後又神不知鬼不覺地重返防邑
堅守。一往一來,如入無人之境(《左傳》襄公十七年)。由於他有謀有勇,遂以
武功知名諸侯。後升為吸邑大夫。孔氏子孫終於向久違了的貴族集團邁進了一大步。
叔梁紇先娶施氏,連生9子,都是千金;再娶一妾,生子孟皮,又破其腳。叔梁
給為使先人香火有後,以便重振家業。於是,在60餘歲的翩翩老矣之年,還向顏氏
求婚。顏氏是曲阜大族,家有三女,大女二女都不願意嫁給這位盡管是英雄的老人,
但三女徽在卻慨然允婚,並很快有了身孕。十月大期,產下一男,便是孔子。孔子
生時頭頂內凹(圩頂),有似阿丘,故名孔丘;生前父母曾禱於尼山,因字仲尼。
關於孔子出生,還有一個公案。《史記》說:「絕與徽在野合而生孔子。」野合,
《史記》三家注,說是給年長,徽在少,不合「壯室初等」之禮,非禮曰野,故曰
「野合」。或曰,野合為野外結合,則孔子為私生子。今存異焉。
⑺ 孔子名言為題目的啟發作文800字
1.「己所不欲,匆施於人。」[孔子待人名言]
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意思是說,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名言故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非洲某個國家內。那個國家白人政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不允許黑皮膚人進入白人專用的公共場所。白人也不喜歡與黑人來往,認為他們是低賤的種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個長發的洋妞在沙灘上日光浴,由於過度疲勞,她睡著了。當她醒來時,太陽已經下山了。
此時.她覺得肚子餓,便走進沙灘附近的一家餐館。
她推門而入,選了張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約15分鍾。沒有侍者前來招待她。她看著那些招待員都忙著侍候比她來的還遲的顧客,對她則不屑一顧。她頓時怒氣滿腔。想走向前去責問那些招待員。
當她站起身來,正想向前時,眼前有一面大鏡子。她看著鏡中的自己,眼淚不由奪眶而出。
原來,她已被太陽曬黑了。
此時,她才真正體會到黑人被白人歧視的滋味!
無論做任何事,我們都要設身處地去為他人著想。正如孔子所言: 「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2.「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學習名言]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多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一個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
名言故事:這里介紹一則中國乒乓球隊關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故事:
當中國隊蟬聯世乒賽男女團體冠軍後,「中國獨霸影響乒乓球發展」的老調再次響起,對此中國國家隊總教練蔡振華笑著駁斥說:「這個說法不成立。三人行,必有我師。」
蔡振華指出,國際乒聯進行的大球、11分制以及無遮擋發球等改革並不是為了照顧中國而「專門」設計的。他說:「新規則對大家都很公平,剛出台時對我們的沖擊也非常大。但關鍵的是如何適應那些規則、虛心地去學習、研究應對策略,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自上台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被不少國內球迷批評說「偏心」、故意遏制中國。他日前也表示「中國獨霸不足畏」,他本人並沒有對中國選手連續奪冠感到憂慮,相信觀眾也不會。
蔡振華說,中國乒乓球歷來戰績不俗,是因為始終虛心向其它國家學習,在技術上保持領先。
「早些年,我們鼓勵退役的運動員到國外打球,就是想通過他們作為窗口,了解國外的獨特訓練模式。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學習,例如我們要學習韓國選手敏捷的步法等。」
「其實,我們領先於世界的原因在於我們有高素質的教練組,多年來能夠在技術上不斷創新、研究、發展,給運動員進行非常細致的技術指導,」蔡振華說,「我們在技術創新上不怕冒險,可以說始終走在世界最前列。比如說王皓的直拍橫打,我們就敢於讓他去嘗試。」
「至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人才儲備,我們從去年起就已經准備好了,屆時的奧運人選都已在國家隊里,在我們的視線之內了。當然,我們也歡迎多冒出一些新人來充實隊伍。」蔡振華說
⑻ 求孔子的某個故事`800字左右啦`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冉有曾告訴過孔子:「不是不喜歡你講的道理,就是實行起來力量夠不上呢。」孔子說:「力量夠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來,也還罷了;可是你現在根本沒想走!」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個痛快人,孔子曾說他三言兩語就能斷明一個案子。有一次,孔子開玩笑地說:「我的理想在中國不能實現的話,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願意跟著我的準是仲由了。」子路當了真,便歡喜起來。孔子卻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沒有什麼可取的了!」這就是子路的脾氣。孔子對他們說的話,都是對症下葯.
孔子對其他弟子也同樣有中肯的批評。顏淵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為顏淵太順從他了,便說道:「顏回不是幫助我的,因為他對我什麼話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張全面發展的,如果單方面發展,他認為那就像只限於某一種用處的器具了,所以說:「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樣。」可是子貢就有陷於一偏的傾向,所以他就批評子貢說:「你只是個器具啊!」子貢問道:「什麼器具呢?」孔子說:「還好,是祭祀時用的器具。」意思是說,從個別的場合看來,子貢是個體面的器具,卻沒有注意到全面的發展。
孔子注重啟發,他善於選擇人容易接受的機會給予提醒。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發憤求知,我是不開導他的;如果一個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鑽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覺困難的時候,我也不會引導他更深入一層。譬如一張四方桌在這里,假使我告訴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點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餘的三隻角也是方的,我就不會再向他廢話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來的想法上更進一步。子貢有一次問道:「一般人都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不夠。」子貢又問:「那麼,一般人都不喜歡這個人呢?」孔子說:「也不夠。要一切好人都喜歡他,一切壞人都不喜歡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虛心的榜樣來教育弟子。他曾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什麼的,我不過是喜歡古代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很勤懇、很不放鬆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說:「三個人一塊兒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師。」還說:「我知道什麼?我什麼也不知道。有人來問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們提的問題弄清楚,我盡我的力量幫他思索。」
⑼ 我心目中的孔子800字作文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聖人離我們已經有兩千多年了。雖然他已經不在我的這個高度文明的時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們的身邊。
通過《論語》、《史記》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實鮮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達、風趣、積極、率性、無私,看到一個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可以看到一個真實鮮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達、風趣、積極、率性、無私,看到一個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讀書人作文網:
孔子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英雄。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測,莊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於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裡堅持為理想而奮爭的孔子最為可親可敬。
孔子出生貧賤,身份卑微,是那時候社會的最底層。但孔子性情開朗,是一個充滿人情的人。
我們心目中的孔聖人已經不在了,他已經永遠離開我們,但他依然存在,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聖人,也暗含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兩千多年的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現在還影響著我所在的時代的人。沒有他的文化,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沒有禮道,我也會變得不那麼精彩。是他,時時刻刻教育著我們中華兒女,使他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是孔子使中國的文化變得格外燦爛,我們心目中的孔子。
在我看來,堅強是孔子的化身。孔子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飽經人生的苦難,卻始終堅強樂道。他仍然開開心心得過著每一天,這就是孔子的堅強,這就是教會我堅強的孔子。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聖人,也暗含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兩千多年的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現在還影響著我所在的時代的人。沒有他的文化,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沒有禮道,我也會變得不那麼精彩。
孔子的一言一行時時刻刻教育著我,每一次,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孔子的某一句話,這才會指引我正確的方向,使我做好每一件事情。老師在上課時也會教我們一些做人的道理,孔子的一言一行是我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樓主,這已經有800字了,希望採納!祝你學習更上一層樓
⑽ 孟子的感人故事(800)字
孟子的感人故事: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引自《韓詩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