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故事讀書記錄500字作文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一:兵不厭詐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二:濫竽充數
爸爸在《成語故事》這本書中給我讀了濫竽充數的故事,它講的是戰國時,齊宣王很喜歡聽吹芋,但他喜歡聽大家一齊吹,那裡面有個南郭先生混在裡面,不會吹但裝成會吹的樣子。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他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和他的父親不一樣,他喜歡聽一個人吹,南郭先生聽說以後,急忙收拾行李逃回了家。
爸爸說,這個成語故事是告訴人們,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矇混一時,但是無法矇混一世,他們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諷刺了混入內行,冒充有本領而無真才實學的人。社會需要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真才實學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刻苦學習鑽研,努力拚搏得來的。「濫竽充數」的人在事業上、學習上混,只是暫時的、短暫的,最後還是要被時代前進的洪流所淘汰。
爸爸問我,你在平時的學習中是甘當「濫竽充數」的南郭,還是做奮力搏擊的雄鷹?二者必擇其一。我想,南郭先是好混,最後還是混不下去。我要努力、刻苦、頑強學好知識,掌握本領,做一個真才實學的人。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三:守株待兔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腳下住著一個農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裡幹活,特別辛苦。
有一天,農夫正在地里幹活,突然一隻野兔從草叢里跑了出來,野兔因見到有人而受到了驚嚇。它拚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顆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便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頓。第二天,農夫照舊在地里幹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麼專心了。
他幹了一會兒就朝草叢里瞄一瞄。聽一聽,希望再有一隻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幹了一天活,該鋤的地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有見到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後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但農田裡的苗因為他而枯萎了。農夫因此成了別人議論的笑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否則終將一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謝謝大家!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四:玉汝於成
張載年輕時喜歡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賞他的才學,勸他說:「讀書人有自己的事業可做,何必非要談兵呢?」張載便專心致志做學問。後來張載中了進士,先後當過幾任地方官,因為他敢於直言,觸犯了執政大臣,49歲就辭官回家,在家讀書治學。
橫渠是個窮鄉僻壤,張載雖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夠維持生計,還必須省吃儉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掛在心上。每天起來,他一頭鑽進書房,關起門來,整日苦讀,時常思考問題而忘記吃飯和休息。深夜,妻兒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還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筆。遠近許多青年紛紛前來從師求學。有些學生家境貧寒,沒有學費,他反而補貼他們茶飯,和他們同甘共苦。
張載在一篇文章中說:「貧窮卑賤和令人憂傷的客觀條件,其實可以磨練人的意志,用來幫助你達到成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
「玉汝於成」是說象玉一樣愛護,來幫助你成功。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五:不恥下問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古代的一個教育家,還被人們稱為「聖人」。他為人學識淵博,但還是虛心地向別人學習請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廟祭祖,有不明的地方就向別人發問,旁邊的人看見了,忍不住說:「難道你不是聖人嗎?為什麼還要別人呢?」孔子聽了謙虛地說:「不懂就問嘛,有什麼不好呢?」
還有一次,一個弟子問孔子:「為什麼孔圉死後被人們稱為「孔文」呢?」孔子回說:「因為他不恥下問,還聰明好學呢!」
我讀完這兩個故事,才知道成語中的心不恥下問的意思是:即使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也不會覺的恥辱。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成績好的同學能放下架子虛心請教成績不好的同學,老師也能向學生請教,長輩能向孩子請教的好觀象,我覺得他們一點不會覺得恥辱,因為他們也有不恥下問的精神。毛主席也曾經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覺的是千真萬確的,我要緊緊記住這個真理。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六:買櫝還珠
春秋時候有個楚國人,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賣點錢,想盡了辦法。他用名貴的木蘭香木做了個木匣子,里邊裝上珍珠在大街上叫賣。立刻吸引來不少顧客,但沒有一個人來買。
一會兒走過來一個鄭國人,給了賣珠人許多錢,急忙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賣珠人,只托著木匣子走了。有許多看熱鬧的人都驚呆了。原來這個買主不是買珍珠的而是買木匣子啊!
這個故事設定的含義是: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七:一言為重
商鞅,姓公孫,名鞅,衛國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因幫助秦孝公實行變法,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被孝公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號商君,故又稱為商鞅。
公元前365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的新法將要公布時,為了讓人們相信新法必定施行,他在京都南門外,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聲言誰能將此木柱搬到北門,就賞給黃金十金。開始,人們不相信這是真的,沒有人響應。商鞅又宣布,誰能將木柱搬到北門,賞給黃金五十金。這時,有一個年輕人壯著膽子把木柱搬到北門,果真得到了五十金。這件事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百姓認為商鞅說話算數,都相信新法,服從新法。
宋朝的王安石極力主張改革政治,宋神宗在位時,他被任命為宰相,大力推行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等新法,但遇到重重阻力。在此種情形下,他寫了《商鞅》這首詩:「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決心,也說明了自己要像商鞅那樣,說話算數,取信於民,使新法繼續貫徹下去。
根據商鞅變法的故事和王安石的詩,人們便引申出「一言為重」這個成語,比喻說話算數,言行一致。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八:對牛彈琴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裡卻無動於衷,仍然一個勁地低頭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最後,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於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你不要生氣了!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後,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九:一毛不拔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項放踵,利天下,為之。
釋義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嗇自私。
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
差不多與墨子同一時期,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已」,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離滑厘問楊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干不幹?」
「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離滑厘又說:「假使能的話,你願意嗎?」
楊朱默不作答。
當時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願的。」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十: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⑵ 成語故事作文500字 15篇
我從小到大度過很多很多的書,其中,我最喜歡《成語故事》,《成語故事》里有許多的故事,比如說拔苗助長、百步穿楊、班門弄斧、杯弓蛇影、閉門思過、不可救葯、狐假虎威等等,我最喜歡拔苗助長和杯弓蛇影。
拔苗助長講的是宋國有個農夫性子很急,他插下秧苗後便天天去看秧苗長了沒有,可秧苗還是老樣子,一點也沒長。有一天,他想了一個辦法,把秧苗一棵棵往上拔,回到家中,他還告訴兒子秧苗都長高了。兒子一聽,居然還有這樣的事,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看蠻田的秧苗全都耷拉著腦袋枯死了。
「拔苗助長」這一成語,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也叫做「揠苗助長」。我覺得這個農夫真想秧苗長大,應該除草、施肥、除蟲,這樣才能讓秧苗長大。
杯弓蛇影講的是西晉時,有個叫樂廣的人,有一次,他請朋友到自己家喝酒,喝著喝著,朋友忽然說自己有點不舒服,就先回家了。樂廣想:難道是我招待不周,朋友生氣了?應該不會吧!樂廣決定去看一看。到了朋友家裡他才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樂廣覺得納悶,回家仔細觀察,忽然看見客廳的牆上掛著一張弓,樣子就想彎曲的蛇一樣。樂廣明白過來,他再次把朋友請到家中喝酒,還是坐在那人位置上。他又看見了蛇。樂廣笑著說:」杯中的蛇就是牆上的弓。」朋友這才明白。
「杯弓蛇影」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疑神疑鬼,自驚自擾。
⑶ 讀歷史里的成語故事有感作文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書名是《中華成語故事》。《中華成語故事》中有許多從未聽說過的成語,比如說:二桃殺三士、一龍一豬、三畔三淋、下車泣罪……四本書中,有一百多個成語我沒聽說過,還有二百多個我不理解,這本書給我長了不少知識。
比如「一暴十寒」,原來我還以為是一天炎熱,十天寒冷。看了著本書後我才明白,一暴時寒原來是比喻學習或工作沒有恆心,使而勤奮,時而懈怠。這個成語還有一個故事呢:孟子經常去各國游歷,拜見各國軍王,藉以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次,孟子來到齊國。當時在位的齊宣王昏庸無能,經常被一些奸臣利用。故此,許多忠義之士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深感憂慮。聞知孟子來到了齊國,這些人大受鼓舞。可是,過了很長時間,也不見孟子前去勸諫齊王。這些人非常生氣地找到孟子,責備他不為齊國盡力。孟子聽後認真地回答說:「天下雖有一些很不容易生長的東西,但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他們就不會生存。同樣道理,我平時規勸齊王大的機會少,而宮中的奸佞小人卻一天到晚地圍著他轉,這樣我又怎麼能讓他真正明智起來呢?」從這個故事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習如果不堅持,那就會一事無成,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獲得。
以前我不太喜歡成語故事,覺得它枯燥、乏味,但現在覺得,成語故事中會有很多戰國時期的人物出現,可以讓我們長一些歷史知識。從這本書中,我了解了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大禹是我國上古時代夏後氏的部落領袖,在舜作部落聯盟領袖的時候,他曾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十三年。從這些歷史知識中,我真正喜歡上了成語故事。在看書的過程中,我還可以從典故中知道許多做人、做事應該怎樣的道理,看清自己身上的缺點,並改正它們。
啊!《中華成語故事》真是一本好書!同學們,當你在苦苦尋找歷史的蹤跡,當你渴望沐浴在傳統文化的陽光下時,不妨拿出這本《中華成語故事》看看,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參考參考吧,採納
⑷ 讀《中華成語故事》有感作文 400字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書名是《中華成語故事》。《中華成語故事》中有許多從未聽說過的成語,比如說:二桃殺三士、一龍一豬、三畔三淋、下車泣罪……四本書中,有一百多個成語我沒聽說過,還有二百多個我不理解,這本書給我長了不少知識。
比如「一暴十寒」,原來我還以為是一天炎熱,十天寒冷。看了著本書後我才明白,一暴時寒原來是比喻學習或工作沒有恆心,使而勤奮,時而懈怠。這個成語還有一個故事呢:孟子經常去各國游歷,拜見各國軍王,藉以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次,孟子來到齊國。當時在位的齊宣王昏庸無能,經常被一些奸臣利用。故此,許多忠義之士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深感憂慮。聞知孟子來到了齊國,這些人大受鼓舞。可是,過了很長時間,也不見孟子前去勸諫齊王。這些人非常生氣地找到孟子,責備他不為齊國盡力。孟子聽後認真地回答說:「天下雖有一些很不容易生長的東西,但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他們就不會生存。同樣道理,我平時規勸齊王大的機會少,而宮中的奸佞小人卻一天到晚地圍著他轉,這樣我又怎麼能讓他真正明智起來呢?」從這個故事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習如果不堅持,那就會一事無成,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獲得。
以前我不太喜歡成語故事,覺得它枯燥、乏味,但現在覺得,成語故事中會有很多戰國時期的人物出現,可以讓我們長一些歷史知識。從這本書中,我了解了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大禹是我國上古時代夏後氏的部落領袖,在舜作部落聯盟領袖的時候,他曾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十三年。從這些歷史知識中,我真正喜歡上了成語故事。在看書的過程中,我還可以從典故中知道許多做人、做事應該怎樣的道理,看清自己身上的缺點,並改正它們。
啊!《中華成語故事》真是一本好書!同學們,當你在苦苦尋找歷史的蹤跡,當你渴望沐浴在傳統文化的陽光下時,不妨拿出這本《中華成語故事》看看,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⑸ 求關於中國成語故事的作文,400字
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
讀了《中華成語故事》,我再一次被漢語的奇妙所震撼,為它的魅力折服。成語是人們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簡潔而精闢的詞語或短句。它是我國語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為,每個成語的形成一般都有一個典故,每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通過這一個個的成語故事,我們不僅理解了成語的意思,還可以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寶貴的文化遺產、高超的智慧。
有一個濫竽充數的成語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戰國時期,齊宣王喜歡聽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隻吹竽樂隊,並受到了優厚的待遇。有個叫南郭的人根本不會吹竽,但也混了進去。每次合奏吹竽的時候都只是做做樣子。齊宣王去世後,他兒子齊湣王偏喜歡聽樂師們單獨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聽說後十分害怕,趕緊溜走了。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的意思,它是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充數,或是以次充好。同時,我也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弄虛作假,靠僥幸取勝。沒有真才實學,最終是站不住腳的。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我學管樂時的情形。有一次,濫竽充數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管樂課學了新曲子,老師讓我們回家多練練,我也沒在意,只練了一遍,心想到時候做做樣子就行了。上課了,老師先讓我們合奏了一遍,我不停的按單簧管上的按鍵,搖頭晃腦,好像吹的很陶醉,其實我根本就沒吹出來音。終於吹完了,我長嘆一口氣,以為這樣就完了,沒想到,老師對我們吹得不太滿意,竟讓我們一個一個吹。我的心一下子懸到了嗓子眼裡,急得抓耳撓腮。輪到我了,我沒吹幾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紅著臉老老實實說了實話。結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師的一陣數落,受同學們的一頓嘲笑。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濫竽充數是不行的。
我喜歡《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它真的讓我領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一個詞語竟然隱藏著這么一個內涵豐富的故事。這些故事,或可笑或感人,但都讓我們學到了知識,明白了事理。
⑹ 親子讀書 500字作文 主要內容是以一個家長的角度寫,寫自己與女兒讀書時的故事以及心得
親子讀書? 我只能說這個命題很個性。(本人文筆很一般,只能試試) 作為母親,(我不太清楚您和您的孩子具體是什麼關系.當然,如果我錯了,抱歉啊.您改一下好了.),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一個可愛、乖巧、懂事的孩子。 平常我很忙,偶爾休息下來了,也會被好多工作所困,難得會有時間來陪陪孩子,對於照片里那張純真的笑臉,更多的,是對她的歉疚. 能和孩子一起看看書,這樣的經歷太少.所以我倍加珍惜.孩子知道我能夠陪她看書,笑容在臉上,像朵花一樣的綻放. 記得她還很小的時候,常常依偎在我懷里,指著我正在給她講的故事書中的插圖,問這問那,她是誰?她的裙子好漂亮!媽媽,等我長大了,你能不能也送給我一條和她一樣的裙子?我看著她可愛的、又充滿期待的眼神,覺得她的心像是寶石一樣的潔凈透明.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現在的她比起小時候,真的有了幾分亭亭玉立的姿態,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有驚喜,有羞澀,有期待. 同樣是在看一本書,甚至是同樣的一段話,也許我的理解更顯得深沉與現實,而她,或許就會帶給我或是給她自己些許的驚喜. 她絲毫沒有發現我的心思不在書上,而是一直在悄悄地觀察著她.她更不會發現,她的唇角有一抹淺淺的微笑在綻放,如同隱藏在綠葉中的小花,有著一種美好的氣息. 孩子就是孩子,她的心永遠都不會有雜質. 這,就是大人們想要擁有卻永遠丟失的純真. 大人們不會為一朵花開了而驚喜.但,孩子們會. 大人們不會為一條連衣裙臟了而悲傷.但,孩子們會. 大人們不懂得天上的那朵雲有它自己的故事.但,孩子們會天真地望著它給你講一個又一個你聽說過或是沒聽說過的故事,你的心,是驚訝與喜悅…… 孩子們就是孩子們. 我希望,孩子綻放在唇角的微笑不要凋謝,保存在心裡的故事不會溜走.孩子擁有的單純和天真能給她帶來幸福. (根據.......曾經的一段隨筆改編而成,因為不清楚您希望的心得具體內容是什麼,所以也只能…,額…,抱歉.!)
⑺ 成語故事500字作文
「乘人之危」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趁別人危難之時去要挾或打擊。
這個成語來源於《後漢書。蓋勛傳》,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東漢時,蓋勛因為人正直,很有才幹,被舉為孝廉,當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屬官——長史。蓋勛所在的郡屬涼州刺史梁鵠(hu)管轄,而梁鵠又是蓋勛的朋友。
當時,受涼州刺史管轄的武威太守橫行霸道,干盡了壞事,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鵠的屬官蘇正和卻不畏強霸,敢於碰硬,依法查辦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鴿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會涉及到高層權貴,連罪自己,焦慮不安。他甚至想殺了蘇正和滅口,但又吃不準這樣做是否妥當,於是打算去找好友蓋勛商量究竟該怎麼辦。
也正巧,蓋勛與蘇正和是一對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將要和他商量如何處置蘇正和,並且建議他乘此機會,勸刺史殺了蘇正和,來個公報私仇。蓋勛聽了斷然拒絕說:「為個人的私事殺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現;趁別人危難的時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為。」
之後,梁鵠果然來與他商議處置蘇正和的事。蓋勛打比方規勸梁鵠說:「喂養鷹鳶(yuan),要使它兇猛,這樣才能為您捕獲獵物。如今它已經很兇猛了,您卻想把它殺掉。既然如此養它又有什麼用呢?」
⑻ 《成語故事》讀後感作文450字
點評:成語,四字一語,這四個字意味深長,情深義重,每一個成語都呈現出自己的故事,呈現出自己的思想,我想,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喜歡的成語故事吧!
小作者的這篇文章,就是呈現自己對於《成語故事》的思想情感和感受,小作者不僅為我們呈現了《成語故事》的學習過程,同時,也為我們呈現了自己所看到的主要故事內容,從這些故事之中,我們感受到小作者的思想情感,還是值得肯定的哦!
看到小作者寫的這篇讀後感,我也是滿心歡喜的,也希望能夠認真的去閱讀這本書,去感觸成語故事,希望未來能夠看到更多的書籍,最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