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蟬兒童故事

關於蟬兒童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22:45:43

A.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老人捉蟬(跪求)

《莊子·達生》孔子到楚國,路過樹林,見一駝背老人粘蟬,如同拾物一般。孔子版問:「你的技術這么權好,是你有竅門呢,還是你有道呢?」老人回答:「我有道也,我粘蟬的技術在於累丸,我在竿上能重疊兩個泥丸而不倒,則粘蟬失者十之二三,重疊三個泥丸而不倒,失者十之有一。重疊五個泥丸而不倒,粘蟬如同拾物一般。此時我的身體如同有根的樹樁一樣穩固,臂如同枯木一樣絲毫不動。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我心中只有蟬翼。我專心致志,不以世界萬物來換蟬的翅翼,又怎能粘不住這小小的蟬呢?」
孔子轉身對弟子們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

B. 蟬的寓言故事

蟬的幼蟲從它蟄居的土洞里爬出來,一身土黃色的硬殼緊緊地束縛著它嬌小的軀體,有翅不能飛,有嘴不能唱,可憐巴巴的,只能默默地爬呀爬。

它笨拙地爬上一棵小樹,六隻足抓住一根細枝。一動也不動,彷彿一丸黃泥。

慢慢地,它的脊背上裂開一道縫兒,並逐漸增大、增大……露出一抹象牙般潔白的玉肌。蟬痛苦地顫栗著,扭動著,掙扎著,似乎有一把鋼刀在剝皮剔骨。

裂縫越來越大,痛苦愈來愈劇,那可惡的硬殼力圖窒息它,但蟬咬緊牙關,頑強地扭動著、掙扎著……終於,它用盡力氣從舊軀殼中抽出最後一隻足。

啊!自由啦!蟬如釋重負,伸伸軀體,抖抖雙翅,一隻漂亮的蟬出現在樹枝上。

它高興地飛起來,舒展歌喉,驚喜地發出第一聲長鳴:「知了!」

叫聲驚醒了一條昏睡中的蝸牛,它從螺旋形的房子中探出頭來:「你知道了什麼?」

「誰怕忍受擺脫舊的束縛的痛苦,誰就不能獲得新生!」

C. 三隻蟬的童話故事五十字

.小熊茫然地走在大街上,他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到底在哪裡。小熊決定背井離鄉,離開傷心地,到其它的城市再謀生路。小熊來到火車站,本想買卧鋪票,可手裡的錢包特別無奈,他有點悲哀。
十點半,小熊坐上了硬座火車,他毫無睡意,心裡就像有二十五隻小老鼠——百爪撓心。朦朧之中,小熊看見一個小偷正在偷東西,他大吼一聲:「住手!有小偷!」車上的旅客都被驚醒了,紛紛翻看自己的錢包。野豬哭道:「我的錢包不見了!有五萬米幣呀!」小熊急忙扭動著胖胖的身體追了上去。剛追到車廂接頭處,閃過來了兩個戴墨鏡的黑山羊,手裡拿著明晃晃的匕首,一看就知道是黑道上混的。他們威脅小熊道:「你少管閑事,再敢走過來一步,老子就捅死你。」小熊毫無懼色,渾身充滿正義的力量,推開他們繼續追。俗話說,好虎鬥不過群狼,小熊只覺得背後一涼,眼前一黑,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小熊醒來後,發現自己躺在醫院里,周圍圍著一群人,看小熊醒來,都欣慰的笑了。一個身穿制服,首長模樣的大象發話了:「小熊先生,出於您這種見義勇為的精神,我們決定授予您『見義勇為模範』,並特聘您為火車站片警,再獎給您一個紅包,好好養傷吧。」說完,遞給小熊一個紅包。
小熊心想,自己只是追小偷,不讓小偷得逞,這是一個公民應該做的。

D. 關於蟬的故事和外形

凡夫瘸蟬<br> <br>一場大雨過後,孩子們摳開濕地上的小洞,把手指伸進去。蟄居在小洞中的蟬的幼蟲不知是計,張開前爪,把手指緊緊抱住。結果,便被孩子們拖出來,放進了知了籠中。<br> 蟬的幼蟲身上裹著一層角質的鎧甲,就像一團黃泥,在籠中笨拙地爬行著。這些醜陋的小東西是如何變成美麗的蟬的,這可真是一個謎!<br> 蘇格拉底同孩子們商量,請他們把知了籠交給他,讓他保管一夜,答應第二天一大早就把它還給他們。<br> 孩子們爽快地答應了。<br> 於是,蘇格拉底獲得了一次機會,一次觀察蟬是如何從「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機會。<br> 蟬蛻殼總是在夜間進行的,蘇格拉底決定徹夜不眠,不讓這神秘的過程從眼底錯過。他沏了一杯釅釅的咖啡,瞪大雙眼,守候在知了籠旁邊。<br> 那些醜陋的小東西開始沿著知了籠的柵欄,一步一步慢吞吞地往上爬行,爬到一定的位置後,便停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就像泥塑的一樣。<br> 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過去了,這些泥塑一樣的小東西始終一動也不動,似乎沒有一點變化。一直到天快亮的時候,蘇格拉底發現,其中有一隻背部裂開了一道細細的縫兒,就像有誰在泥塑上劃了一刀。接著,其他幼蟲的背上先後都出現了細縫兒。蟲兒的身體開始顫抖,細縫開始變大,漸漸,露出了一抹象牙般的玉肌。<br> 蟲兒痛苦地顫栗著,背部弓起就像一個駝子。這駝的背越弓越高,蟲兒的顫栗也越來越劇烈。<br> 是刀在剝皮么?是火在燒身么?是劍在剔骨么?是針在穿心么?蘇格拉底看到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著顫栗起來。<br> 該幫幫這些可憐的蟲兒們了!蘇格拉底打開知了籠,非常小心地從籠中取出一隻蟲兒,以極其輕柔的動作剝開束縛蟲兒的硬殼,幫助它抬起頭,伸出尾巴,蛻出翅膀,抽出六隻腿。這工作是這么難做,蘇格拉底完成這套程序,足足用了近20分鍾。<br> 蘇格拉底渾身浸透了汗水。他本來還想再幫一隻蟲兒的忙,但已經沒有這個勇氣了。<br> 更為糟糕的是,蘇格拉底後來發現,那些憑自己的力量完成蛻變過程的蟬兒們,雖然多經歷了一些痛苦的煎熬,抖一抖,都展開了美麗的翅膀,變成真正的蟬;而經他幫助的那隻蟬兒,翅膀卻始終縮成一團,怎麼也展不開,而且它的六條腿也是瘸的,爬動起來左搖右晃,要多難看有多難看。<br> 第二天,孩子們看見爬滿籠子的美麗的蟬,高興得又蹦又跳。他們實在不忍心讓這美麗的小東西再關在籠子里,打開籠門,讓它們恢復自由。蟬兒們鳴叫著從籠中飛出,飛進了綠陰。末了,籠中只剩下了一隻蟬,一隻縮著翅膀瘸著腿的蟬。

E. 關於蟬的暖心小故事

讀懂禪的故事,感悟人生平常心

將禪的啟示用平常心解讀一番,有了平常心,就有了一份可貴的平靜、一份淡定的心態。
從前有座山,
山裡有座廟,
廟里兩個和尚講故事……

弟子問慧海禪師:「師父,您到底有何與眾不同之處,活得如此瀟灑自在?」
慧海回答道:「就是困了睡覺,餓了吃飯;吃得心安,睡得放鬆。」
弟子大吃一驚道:「這似乎沒什麼與眾不同,每個人都這樣的呀。」
慧海笑著說:「並不是這樣。我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什麼也不多想,所以吃得舒坦,睡得安心。而世間芸芸眾生,吃飯的時候多為瑣事煩惱,睡覺的時候又尋思著算計別人,怎麼能活得輕松自在呢?」
弟子聽完之後感悟道:「如此看來,平常的生活守住一份平常心,就是真正的禪。」
禪非深不可測的玄機,只是普通人的平常心態而已,就是吃飯好好吃,睡覺好好睡,做事認真做,為人不計較。

人生總有苦樂兩面。太苦了,要常喚起內心的快樂;太樂了,要常想人生苦的一面。將禪的啟示用平常心解讀一番,有了平常心,就有了一份可貴的平靜、一份淡定的心態。

佛道:禪的故事
1. 莊周夢蝶
小和尚向禪師請教快樂之事,禪師對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天黃昏,莊周一個人來到城外的草地上,他很久都沒有這樣放鬆了,他一直被迫在痛苦中生活,因為沒有人能夠真正了解他。他必須強迫自己摒除雜念,因為只有那樣他才能不去想別的事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狀態中。
他仰天躺在草地上,聞著青草和泥土的芳香,盡情地享受著,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他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變成了一隻蝴蝶,身上色彩斑斕,在花叢中快樂地飛舞。上有藍天白雲,下有金色的土地,還有和煦的春風吹拂著柳絮,花兒爭奇斗艷,湖水盪漾著陣陣漣漪……他沉浸在這種美妙的夢境中,完全忘記了自己。

突然,他醒了過來,完全不能區分現實和夢境。當他認識到這只是一個夢的時候,他說:「莊周還是莊周,蝴蝶還是蝴蝶。」
很長時間以後,他終於幡然醒悟:原來那舞動著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蝶兒就是他自己。然而現在他還是原來的莊周,和原來沒有任何的變化,只不過現在,他的心態和原來不一樣了。但就是享受那片刻的夢境,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禪師說:「一隻小小的蝴蝶飛入了莊周的心。這樣的小事也能讓他快樂,還有什麼事能讓他憂愁呢?」小和尚聽完禪師的話,終於明白了快樂的道理。

生活禪理1 人生處處有快樂

2. 禪師送餅子
龍潭崇信禪師未出家前在道悟禪師的寺旁擺了一個攤,靠賣餅子為生,生活十分貧困,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天黑了就在別人的屋檐下睡覺。
道悟禪師見他生活如此艱苦,就把寺中的一間小屋讓出來給他住,崇信為了感謝道悟禪師,每天送給道悟禪師10個餅子。每當崇信送餅子給道悟禪師的時候,道悟禪師總是非常高興地收下了,等崇信回去了,道悟禪師就叫人從10個餅子中取出一個還給崇信。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兩天時間。

兩年後,崇信終於忍耐不住了,他問道悟禪師:「我既然送你餅子,你為什麼要每天還我一個呢?你這樣做是因為看不起我嗎?」
道悟禪師聽了他的話,向他解釋道:「你能每天送我10個,我為什麼不能每天換你一個呢?」
崇信辯道:「我既然能每天送你10個,難道還在乎你還給我的這一個嗎?」
道悟禪師哈哈大笑說:「我不嫌你的10個多,難道你嫌我的一個少嗎?」
這幾句話讓崇信頓有所悟,從此以後他決定出家,不在沉迷在世俗的籠罩之下了,他要去尋找真正的禪理,來詮釋生命的真正意義。
道悟禪師說道:「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萬,萬物皆從一而生。」
崇信應道:「一生萬物,萬物皆一!」

生活禪理2 萬物皆從一而生

3. 求子殺子
有一位中年婦女,曾經養育了一個兒子,還想再生一子,苦於不知求子的方法。她問其他的女人:「誰有本領使我能再生養一個兒子?」
女人中有一位老夫人,回答她說:「我可以使你心想事成,再生一個兒子。但是,你必須去行祀天之禮。」
她見有希望,忙不迭地又問老婦人,「祀天只禮一定要行的,但以何物來做祀品呢?」
老婦人不緊不慢地告訴她:「把你兒子殺死,取其血以祀天,肯定可以再生幾個兒子。」
這位中年婦女信以為真,求子心切,准備殺死她的兒子來祀天。一位禪師知曉此事,忍不住嘲笑地說:「世界上也真還有這樣的愚人,傻到這種地步,為了求生一子,為了一個未出生的兒子,而去殺死身旁活著的兒子。」

愚蠢的人就是這樣,為了轉瞬即逝的快樂,竟然作繭自縛,自投火坑。他們正在做著形形色色損理害己的事情。卻又痴心地以為這是去往凈土西天的途徑。

生活禪理3 不要為了轉瞬即逝的快樂而作繭自縛

4. 佛就是自我
有一次,一位學僧問惟寬禪師:「狗有佛性嗎?」
惟寬禪師答道:「狗是有佛性的。」
「馬有佛性嗎?」
「馬是有佛性的。」
「為什麼這些動物都有佛性呢?」
「因為它們都是眾生,眾生均有佛性。」
「既然這樣,那麼你有佛性嗎?」
「我沒有佛性。」
「那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你沒有?」,
「因為我不是你所說的眾生。」
「你不是眾生,是佛嗎?」
「我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麼?」
「我不是一個『什麼』!」
「佛性到底是什麼?是我們能看,或是能想到,或是能感覺到的嗎?」
「什麼也不能,只能悟到。」
惟寬禪師反過來問學僧:「荒天沒有水,瘠田沒有肥,能耕嗎?」
學僧答道:「不能。」
「往荒田裡注水,往瘠田上施肥,就一定能種出糧食嗎?」
「恐怕不能吧!」
「香里有沒有佛?油里有沒有佛?」
「沒有。」
「買香油,買油燒能燒出佛嗎?」
「當然不能!佛到底是什麼?」
惟寬禪師最後說:「真正的佛,是一種澄靜的智慧,一種明亮的作為,不是燒香磕頭就能得到的。事事妙圓,處處空寂,無爭執,無慾望,一切都可以放下或者犧牲。這就是真佛!自我就是佛,佛就是自我。」

生活禪理4 肯定自我就是真我

5. 敬鍾如佛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房中出來就聽到陣陣悠揚的鍾聲,禪師立刻被那種與眾不同的鍾聲吸引了,他仔細聆聽,神態極其專注。鍾聲停了以後,他向侍者詢問道:「今天早上敲鍾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他是新來的,才來了沒幾天。」
奕尚禪師說:「你去把他找來,我有話要問他。」那個新來的和尚來了,奕尚禪師問道:「今天早上你敲鍾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他回答道:「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只是為了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鍾。」
奕尚禪師道:「我看不是這樣的,敲鍾的時候你一定是想著什麼,否則,你不會敲出這樣的鍾聲的。我仔細聽過了,今天的鍾聲格外高貴響亮,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敲出這樣的聲音。」

小和尚想了想然後說到:「我沒有刻意要想著什麼,在我還沒有出家以前,我的老師告訴我說:『做什麼事都要用心,打鍾的時候想到的只能是鍾,因為鍾即是佛,只有虔誠、齋戒、敬鍾如佛,才配去敲鍾。』」

奕尚禪師面露喜色,提醒他道:「敲鍾是這樣的,做任何事也要這樣。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鍾的禪心,以後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這位小和尚從此事事恭謹,無論做任何事都牢記禪師的教誨,保持敲鍾的禪心,終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後來的悟由禪師。

生活禪理5 凡事用心定可成功

6. 佛祖與侍者
有個人為南陽慧忠國師做了30年的侍者,慧忠國師看他一直任勞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要對他有所報答,幫助他早日開悟。
有一天,慧忠國師像往常一樣喊道:「侍者!」
侍者聽到國師叫他,以為慧忠國師有什麼事要他幫忙,於是立刻回答道:「國師!要我做什麼事嗎?」
國師聽到他這樣的回答感到無可奈何,說道:「沒什麼事要你做的!」
過了一會,國師有喊道:「侍者!」
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樣的回答。
慧忠國師又回答他道:「沒什麼事要你做!」
這樣反復了幾次以後,國師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聽到慧忠國師這樣喊,感到非常不解,於是問道:「國師!您在叫誰呀?」
國師看他愚笨,萬般無奈地啟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說道:「國師,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你糊塗了嗎?」
慧忠國師看到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說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實在你太辜負我了呀!」
侍者回答道:「國師!不管到什麼時候,我永遠都不會辜負你,我永遠是你最忠實的侍者,任何時間都不會改變!」
慧忠的眼光暗了下去。有的人為什麼只會應聲,被動?進退都跟著別人走,就不會想到自己的存在!難道他不能感覺自己的心魂,接觸自己的真正的生命嗎?

慧忠國師道:「還說不辜負我,事實上你已經辜負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認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認自己是佛祖,佛祖與眾生其實並沒有區別。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因為眾生不承認自己是佛祖。實在是太遺憾了!」

生活禪理6 失敗是因為自己輕視自己

7. 磨磚與靜坐
馬祖是懷讓禪師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時候,整天盤腿靜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有一次,懷讓禪師路過禪房,看見馬祖坐在那裡神情專注,便向弟子問道:「你這樣是在做什麼?」

馬祖馬上起身答道:「我在修行,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聽他這樣說,就順上從地上撿起一塊磚,然後在一塊平滑的上頭上磨了起來,神情是那麼的專注和堅毅,和馬祖的神情是一樣的,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感覺。

馬祖非常疑惑地問道:「禪師,你在做什麼呀?」
懷讓禪師答道:「我在磨磚呀,難道你看不見我在做什麼嗎?」
馬祖又問:「磨磚有什麼用呢?」
懷讓禪師說:「我在磨磚,我想把它磨成鏡子。」
馬祖說:「磚本身是沒有光的,就算磨得再平,它也不會成為鏡子的,你就不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了。」
懷讓禪師就說:「磚不能磨成鏡子,靜坐又怎麼能夠成佛呢?」
馬祖慚愧地問道:「弟子愚笨,請師傅指點,怎麼才能成佛呢?」
懷讓答道:「有一個人在趕車,可是那個車子就是不走,於是他就拿起鞭子拚命地打車,馬兒在那裡低著頭吃草,車子還是不動。你說是應該打車,還是應該打馬兒呢?」

馬祖終於醒悟了:「坐禪只是成佛的一種手段,若想真正地成佛,只坐禪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從心裏面感悟。」

生活禪理7 不追求形式 要真正理解

8. 尋找鑽石
有一個叫哈費特的人做了一個夢,夢里有一個老僧告訴他說:「如果你能夠找到第一塊鑽石,你將得到整個鑽石礦!鑽石就在淌著白沙的河裡。」
第二天早上醒來,他的腦子里都是鑽石的影子。
於是,哈費特把他所有的家產全部換成了錢,然後就走上了尋找鑽石的路。他風餐露宿,在外面找了很多年,當一切希望都泯滅的時候,他自殺了。
買下哈費特房子的那個人,有一次在後院的河水中洗衣服。太陽照過來,河裡的沙子突然變成了白色的,河沙中有什麼東西在閃閃發光,他挖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塊天然的鑽石。於是他就拿來鐵鍬和篩子,把河水中的沙子全部挖了出來,用篩子篩過以後,各種大大小小的鑽石紛紛呈現在他的面前,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那個人想:「哈費特辛辛苦苦地去尋找鑽石,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他哪裡想得到,其實鑽石就在他家的後院里!」
後來那個人把其中的幾個大的鑽石獻給了維多利亞女王,女王封他作了大官,從此他過上了豐裕的生活。

生活中處處都有寶藏,關鍵在於你如何去發現它。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認為好的東西總在別人手中,不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旦失去了就後悔莫及了。

生活禪理8 鑽石就在你家後院

9. 盲人的燈籠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增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到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嘆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來你是為了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我了。」

僧人頓悟,感到道:「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身邊啊!」

生活禪理9 點燈照亮別人更照亮自己

10. 禪師與強盜
一個年輕人去拜訪一位住在大山裡的禪師,他們討論關於美德的問題。這時候,一個強盜也找到了禪師,他跪在禪師面前說:「禪師,我的罪過太大了,很多年來我一直寢食難安,難以擺脫心魔的困擾,所以我才來找你,請你為我澄清心靈。」

禪師對他說:「你找我可能找錯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強盜說:「我做過很多壞事。」
禪師說:「我曾經做的壞事肯定比你還要多。」
強盜又說:「我殺過很多人,閉上眼睛我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禪師回答說:「我也殺過很多人,我不用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強盜說:「我做的一些事簡直沒有人性。」
禪師回答:「我都不敢想那些以前我做的那些沒有人性的事。」
強盜聽禪師這么說,就用一種鄙夷的眼神看了看禪師,說:「既然你是這么一個人,為什麼還在這里自稱為禪師,還在這里騙人做什麼!」於是他起身輕松地下山去了。

年輕人在旁邊一直沒有說話,等到那個強盜離去以後,滿臉疑惑地向禪師問道:「你為什麼要這樣說,我很了解你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從未殺生。你為什麼要把自己說成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呢?難道你沒有從那個強盜的眼中看到他已經對你失去信任了嗎?」

禪師說到:「他的確已經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難道沒有從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釋重負的感覺嗎?還有什麼比這樣更能讓他棄惡從善呢?」
年輕人激動地說:「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美德!」
遠處傳來那個強盜歡樂的叫喊聲:「我以後再也不做壞人了!」這個聲音響徹了山谷。

生活禪理10 讓別人因自己而感到快樂

11. 克契的謙讓
克契到佛光禪師那裡學禪也有好一段時間了,由於個性客氣,遇事總會想辦法自己打理,盡可能不麻煩別人,就連修行,也是一個人悶著頭默默地進行。
一天,佛光禪師問他說:「你來我這兒也有12個年頭了,有沒有什麼問題?要不要坐下來聊聊?」
克契連忙回答:「禪師您已經很忙了,學僧怎好隨便打擾呢?」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眼,又是三個秋冬。
這天,佛光禪師在路上碰到克契,又有意點他,主動問道:「克契啊!你在參禪修道上可有遇到些什麼問題嗎?有的話就要開口問。」
克契答道:「禪師您那麼忙,學僧不好耽誤您的時間!」
一年後,克契經過佛光禪師禪房外,禪師再對克契語道:「克契你過來,今天我有空,不妨進禪室來談談禪道。」
克契禪僧趕忙合掌作禮,不好意思地說:「禪師很忙,我怎能隨便浪費您的時間?」佛光禪師知道克契過分謙虛,這樣的話,再怎樣參禪,也是無法開悟的,得採取更直接的態度不可了,所以當佛光禪師再次遇到克契的時候,便明白地對克契說:「學道坐禪,要不斷參究,你為何老是不來問我呢?」

只見克契仍然應道:「老禪師,您忙!學僧實在是不敢打擾!」
這時,佛光禪師大聲喝道:「忙!忙!我究竟是為誰在忙呢?除了別人,我也可以為你忙呀!」佛光禪師這一句「我也可以為你忙」的話,頓時打入了克契的心中。

謙遜固然是種美德,然而過度執著於謙遜,卻可能使你錯失了開悟的契機。
閉門苦思數年,也許不如與禪師的一席對談,能使你茅塞頓開,恍然大悟。看來進退取捨的智能與節度,也是生活與修行的重要功課了。

生活禪理11 過度謙遜會失去機會

12. 丹霞禪師
丹霞禪師未出家時曾一度追求功名。有一天,有人對他說:「做官還不如做佛。」於是他就來到了馬祖那裡,請求他收留。
可是馬祖禪師不肯收留他,對他說:「每個人都有因緣,你的因緣不在我這里,你還是到別的地方去吧!」於是,丹霞就來到了石頭禪師那裡,石頭禪師收留了丹霞,命他每日做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一做就是好幾年,丹霞從無怨言。

有一天,石頭禪師命大家除草,讓大家都回去拿除草的工具,可是丹霞卻拿了一把剃刀。石頭禪師看他已經開悟,便為其剃度。
過了一段時間,丹霞去見馬祖,感謝他指點之恩。他直接進入大殿,騎在祖師的聖像上,眾人大驚,急忙向馬祖稟報。馬祖出來看到他這樣,歡喜地說,「我子天然!」從此,丹霞即以「天然」為名。

嚴冬的時候,大雪紛飛,天氣異常寒冷,寺中沒有足夠的木材了,丹霞便把大殿上的木雕佛像丟入火種取暖。眾僧紛紛斥責丹霞對佛大不敬!
丹霞說道:「我是在燒取捨利子,而不是在燒火!」
眾人厲聲斥責說:「木刻的佛像里怎會有舍利子?」
丹霞說:「既然是木頭,拿來燒火又有何妨?」眾人啞然。
有一天,下了一天的雨,雨剛停,丹霞禪師與另一位道友欲趕往某地,他們遇到一位美麗的女子,她穿著綢布衣服,系著絲質的衣帶,沒有辦法走過那條泥濘的小路。

丹霞說:「來,我抱你過去。」然後就把那位女子抱過了小路。然後他們繼續趕路,直到天黑時,道友才對丹霞說:「出家人不近女色,你的行為不檢點,為什麼要那麼做呢?」

丹霞驚異地說:「什麼?那個女人嗎?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
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管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至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么大的脾氣?」
本文轉自《中華勵志網》 http://www.zhlzw.com ,轉載請註明出處。

(64)

有個新來的和尚對趙州說道:「我從長安來,橫扛著一條拄杖,卻不曾碰著一個人。」

趙州答道:「不是因為沒人,是因為你的禪杖太短。」

和尚頓時就傻了眼。

(158)滿了嗎

一位學僧對無德禪師說:「禪師!在您座下參學,我感到已經夠了,現在想告假雲游四方。」

禪師問道:「夠了是什麼意思?」

學僧一本正經地答道:「夠了就是滿了,裝不下去了。」

禪師說道:「那好吧。不過在你走之前,先幫我裝一盆石子來吧!」

學僧很快就裝了一大盆石子拿來。 l

禪師指著盆里的石子問學僧:「這一盆石子滿了嗎?」

學僧答道:「滿了。」

禪師隨手抓了好幾把沙放進盆里,沙子滲進縫隙,並沒有溢出來。

禪師問學僧道:「滿了嗎?」

「滿了!」學僧肯定地說。

禪師又抓起一把石灰摻入盆里,石灰也沒有溢出來。

禪師再問道:「滿了嗎?」

學僧想這回可放不下東西了吧,把我十足地說道:「滿了!」

禪師順手又再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也滲了下去。

「滿了嗎?」禪師又問。

(174)

多少重

蘇東坡經常與照覺禪師論道,當談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話時,忽有省悟,做了「未參禪前」、「參禪時」、「參禪悟道後」三偈,以表心得。未參禪前的境界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到了參禪時,其心得是: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及至參禪悟道以後,其心境是: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東坡自覺禪悟後,對佛法更是自視很高。曾聽到荊南玉泉寺承皓禪師禪門高峻,機鋒難觸,非常不服。因此,他微服求見,想探究承皓禪師的禪功。剛見面,蘇東坡就說道:「聞禪師禪悟功高,請問禪悟是什麼?」

承皓禪師不答反問道:「請問尊官貴姓?」

蘇東坡答道:「姓秤,乃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禪師大喝一聲,說道:「請問這一喝有多少重?」

蘇東坡無以對答

F. 寓言故事邯蟬()()

邯鄲學步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 成語漫畫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G. 知了的故事.

傳說在很久以前,知了是不會飛的。一天,它看見一群大雁在空中自由的飛翔,十分羨慕。於是就請求大雁教它學習飛翔,大雁高興地答應了。

剛開始,知了學習很認真,大雁教它飛翔的姿勢,知了很認真地聽,漸漸已經能飛離樹梢到另一個樹梢上去了。知了很滿足,覺得這樣就可以了,從那以後大雁再教它的時候,它就不認真學習了,一會兒東張西望,一會兒爬來爬去。

大雁教它怎樣掌握平衡,知了不耐煩的說:「知了!知了!」大雁教它飛翔的技巧,並告訴它:「想飛的高又快最重要的是勤練習……」知了沒聽完就嚷嚷:「知了!知了!」

知了說:「這樹蔭里多涼快,外面熱死了,等天氣變得涼爽了我再出去練吧!」大雁看著它無可奈何的搖了搖頭飛走了。

秋天來了,樹葉黃了,天氣涼了,大雁要飛到南方去了。知了說:「帶上我吧!」大雁說:「你行嗎?」知了努力的扇動著翅膀,可是它能飛行的距離還只是這棵樹的樹梢到那棵樹的樹梢。

這時候,知瞭望著大雁在萬里長空飛翔,真懊悔自己當初沒有努力學習,懈怠自滿。可是,已經晚了,它只好嘆著氣,唱道:「遲了!遲了!」

蟬叫主要是求偶。炎熱的夏季,成年的蟬棲息於高高的樹枝上,雄蟬腹部有專門的發聲器官,靠震動鼓膜來產生響亮的聲音,可傳遞一公里之遙。而雌蟬不會鳴叫,當它聽到雄蟬的「召喚」之後,馬上飛去,前來相會,完成交配,之後雄蟬就悄然死去,雌蟬在產完卵後也相繼死去。

(7)關於蟬兒童故事擴展閱讀

蟬的生活習性

蟬的幼蟲生活在土中,有一對強壯的開掘前足。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削弱樹勢,使枝梢枯死,影響樹木生長。通常會在土中待上幾年甚至十幾年,如3年、5年,還會有17年,這些數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質數。這是因為質數的因數很少,在鑽出泥土時可以防止和別的蟬類一起鑽出,爭奪領土、食物。

將要羽化時,於黃昏及夜間鑽出土表,爬到樹上,然後抓緊樹皮,蛻皮羽化。當蟬蛹的背上出現一條黑色的裂縫時,蛻皮的過程就開始了,頭先出來,緊接著露出綠色的身體和褶皺的翅膀,停留片刻,使翅膀變硬,顏色變深,便開始起飛。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6月末,幼蟲開始羽化為成蟲,剛羽化的蟬呈綠色,最長壽命長約60~70天。7月下旬,雌成蟲開始產卵,8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卵多產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夏天在樹上叫聲響亮,用針刺口器吸取樹汁,幼蟲棲息土中,吸取樹根液汁,對樹木有害。

蛻皮是由一種激素控制的。蟬蛹的前腿呈勾狀,這樣,當成蟲從空殼中出來時,它就可以牢牢地掛在樹上。蟬蛹必須垂直面對樹身,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為了成蟲兩翅的正常發育,否則翅膀就會發育畸形。

蟬將蛹的外殼作為基礎,慢慢地自行解脫,就像從一副盔甲中爬出來。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當蟬的上半身獲得自由以後,它又倒掛著使其雙翼展開。在這個階段,蟬的雙翼很軟,它們通過其中的體液管使之展開。體液管由液體壓力而使雙翼伸開。當液體被抽回蟬體內時,展開的雙翼就已經變硬了。

如果在一隻蟬雙翼展開的過程中受到了干擾,這只蟬將終生殘廢,也許根本無法飛行,並且無法發聲。

每當蟬口渴,飢餓之際,總會用自己堅硬的口器插入樹干一天到晚的吮吸汁液,把大量的營養與水分吸入自己的身體中,用來延長自己的壽命。蟬在未成熟之前在土裡成長,後慢慢掏洞爬於樹幹上,如發現有稀泥的盜土洞里必有幼蟬,蟬是在夜間趴在樹幹上脫殼,脫完殼就有了翅膀。

H. 關於蟬生命意義的小故事(短點)急!!!

聽見外面有斷斷續續的蟬聲了。
記得某的夏日,在樹下拾得蟬蛻,蟬都飛走了,只剩下張牙舞爪的殼,空空如也,沒有聲響。它就是在樹上知知不休過日子的小東西的殼。後來查網路資料知道蟬蛹在地底下潛伏17年,才能鑽出泥土,從蟬蛻里掙脫。會鳴的蟬是雄蟬,它的發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層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由於鳴肌每秒能伸縮約1萬次,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起共鳴的作用,所以其鳴聲特別響亮。並且能輪流利用各種不用的聲調激昂高歌。雌蟬的樂器構造不完全,不能發聲,所以它是「啞巴蟬」。
雄蟬每天唱個不停,是為了吸引雌蟬,雄蟬的叫聲,雌蟬聽來像一首美妙的樂曲。然後它們交尾,在交尾後雄蟬就死了,雌蟬就用像劍一樣的產卵管在樹枝上刺成一排小孔,把卵產在小孔里,幾周之後雌蟬也死了。再然後,卵孵化,成小蟲,落在地上,鑽進土裡靠樹根的養分過活。
蟬的蛹在地下度過17年漫長的歲月。在這段時間里,它吸食樹木根部的液體。然後在某一天破土而出,憑著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樹爬上去。蟬蛹在地底下潛伏17年,經過多年緩慢的生長,作為一個能量的儲存體爬出地面。它用來挖洞的前爪還可以用以攀援。
每年仲夏出現為人們高唱一曲又一曲輕快的蟬歌,那麼小,聲音卻那麼的響,竟響徹一個夏天!為大自然增添了濃厚的情意。
知道嗎?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真正能飛,能鳴就只有這個夏天一個多月,它從泥土裡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麼呢?
它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名的延續,必須好好的活著。不管是幾年,幾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用人類大約80歲的壽命推算,如果我們也要像蟬一樣有這樣的等待期,那將是16000年啊!我不得不敬佩蟬這樣一個小生命!

I. 昆蟲備忘錄怎麼做(蟬寶寶)蟬寶寶的故事

金蟬又名蚱蟬一般3~5年完成1代,也有記載5~6年或12~13年完成1代的情況。以卵群體在當年生或二年生的幼小枝條上和各齡若蟲集中於土壤中植物根繫上越冬,即越冬蟲態為兩種,卵和大小不同的若蟲;越冬場所也分為地上和地下兩種環境。 越冬卵於翌年5月中旬開始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孵化盛期,6月下旬孵化活動結束。卵多在白天下午孵化,佔80%左右,夜間孵化的較少,約為20%。卵期接近300天。越冬若蟲的活動受地溫和寄主植物樹液的影響最大,在低溫高於10℃~15℃時,樹體汁液開始流動,越冬若蟲隨之開始刺吸取食活動。從越冬卵中孵化的若蟲(稱之為蟬蟻),潛入土中,在寄主植物根部吸食汁液,活動性較小。隨著齡期的增長,營造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土室,棲居其中。土室外表粗糙,內壁光滑濕潤,壁的一部分附著在植物根上,以便取食。秋後溫度下降,便鑽入深土層中越冬,春暖後又向上遷移至樹根附近活動。一年中以5月份在土中的若蟲數量最多,此時正值越冬卵大量孵化入土,又是末齡若蟲即將出土蛻皮變為成蟲的時期。

J. 蟬翻譯成小故事

蟬,是一種壽命很短的蟲子,又經常聒聒,吵得人很煩,所以我很不喜歡它。

可就在今天我對它產生了由衷的敬佩。我在網上看了一則資料——在土裡等了17年,只為了一個夏天;蟬在土裡等了6205天,卻只為一個90天。到了夏天,蟬就不斷的聒聒,它為了什麼?它是為了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的精彩啊!蟬尚且如此,那麼人呢?那我們小學生是不是更應該向蟬學習呢?我們如蟬一樣,在這16中學習著;在這16年中孕育著。然後,我們再向蟬一樣,在大好年華中;在人生最美麗時。唱出你最美妙,最動聽的「歌聲」。我們應當向蟬一樣,應當向蟬學習。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