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哲學家的遺憾
Ⅰ 心理小故事
漁夫與哲學家的故事
一位哲學家搭乘一個漁夫的小船過河。行船之際,這位哲學家向漁夫問道:「你懂數學嗎?」漁夫回答:「不懂。」哲學家又問:「你懂得物理嗎?」漁夫回答:「不懂。」哲學家再問:「你懂化學嗎?」漁夫回答「不懂。」哲學家嘆道:「真遺憾!這樣你就等於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這時,水面上颳起一陣狂風,把小船掀翻了。漁夫和哲學家都掉進了水裡。漁夫向哲學家喊道:「先生,你會游泳嗎?」哲學家回答說:「不會。」漁夫非常遺憾地說:「那你就要失去整個生命了!」
這個故事寓含了一個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一個沒有學會在人生長河中游泳的人,即使其它的東西學得再多,他也無法在這人生的長河中生存下來。因為他缺乏基本的適應和生存的能力。
Ⅱ 哲學小故事(急需)
一個人打賭
德國哲學家A·叔本華(1788--1860年)某年住在法蘭克福的旅館出租套房裡。緊靠旅館有一家小飯館,他常去那裡吃飯,那也是英國軍事人員常去的地方。
一個飯店侍從目睹了一件有趣的事:每次飯前,叔本華總要把一枚金幣放在自己面前的桌上,飯後又把金幣收回自己的口袋裡。
有一天,這位侍從忍不住問這位哲學家他在干什麼。叔本華解釋說:他每天在心裡與那些軍官們打賭,只要他們哪一天會除了馬呀、狗呀、女人呀之外還能談點別的話題,我就把金幣放進教學的施捨箱去。
並非都來聽布
F·D·E·施萊艾爾馬赫(1768--1834年),德國哲學家和神學家,他的神職工作做得尤其出色。
有人稱頌他和他的佈道具有少有的廣泛性,他的教義宣講能吸引社會各個階層的廣大聽眾,不僅有大學生,還有婦女和各級官員。
對此,施萊艾爾馬赫解釋說:"我的聽眾確實由學生、婦女和官員組成,學生們來是為了聽我講道,女人們來是為了看學生,而官員們來則是為了看女人。"
挖苦尼采
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尼采(1844--1900年)對女性特別仇視,他一生不接觸女人,曾經這樣說過:"男子應受戰爭的訓練,女子則應受再創造戰士的訓練。"又說:"你到女人那裡去嗎?可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
英國哲學家羅素(1872--1970年)對尼採的哲學極為不滿,挖苦他說:"十個女人,有九個女人會使他把鞭子丟掉的,因為他明白了這一點,所以他才要避開女人啊!"
報復記者
羅素於1920年曾來過中國。可到中國後生了一場大病。病後,他拒絕任何報人的采訪,一家對此很不滿意的日本報刊謊登了羅素已去世的消息,後雖交涉,他們仍不願收回此消息。
在他回國的路上,羅素取道日本,這家報社又設法采訪他。作為報復,羅素讓他的秘書給每個記者分發印好的字條,紙上寫著:"由於羅素先生已死,他無法接受采訪。"
人生的幸福
有一天,羅素的一位年輕朋友來看他。走進門後,只見羅素正雙眼視房屋外邊的花園,陷入了沉思。
這位朋友問他:"您在苦思冥想什麼?"
"每當我和一位大科學家談話,我就肯定自己此生的幸福已經沒有希望。但每當我和我的花園談天,我就深信人生充滿了陽光。"
獨身的解釋
著名的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終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兩個朋友。
一個朋友問他,"你不為你的獨身主義後悔嗎?"
期賓塞愉快地答道:"人們應該滿意自己所做出的決定。我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滿意。我常常這樣寬慰我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某個地方有個女人,因為沒有做我的妻子而獲得了幸福。"
難成親戚
英國著名的哲學愛弗蘭斯·培根(1561--1626年)家裡來了個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慣匪。法院正在對他進行偵訊起訴,看來非判死刑不可,他請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 (hog,意為"豬")和培根(bacoh,意為"熏肉")有親屬關系!培根笑著回答說:"朋友,你若不被弔死,我們是沒法成為親戚的,因為豬要死後才能變成熏肉!"
相形顯小
有一次,伊麗莎白女工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於女王生活在詫深牆高的宮庭大院里,平時也多來往於達官顯貴們奢侈華貴的住宅,當她看到簡朴普通的大法官的宅第時,不禁驚嘆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培根站在女王身邊,仔細端詳了自己的房舍後,聳聳肩說:"陛下,我的住宅其實並不錯,只是因為陛下抬舉我,光臨寒舍,才使它顯得小了。"
剽竊罪
約翰·沃德爵士於1599年出版了著名的傳記小說《亨利四世》。然而這幾乎招來了他的殺身之禍,因為當時的伊麗莎白女王認為作者是借古諷今,含沙射影地抨擊她的現行政策。
女王很快召來了司法官員,建議以謀反罪對沃德提起訴訟。培根讀過此書並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他站起來表示異議,為作者開脫。他說:"我不敢說書里有謀反的證據,但毫無疑問,該書確有不少重罪的證據。"
"何以見得?在什麼地方?"女王急切地問。
"在他從泰西塔斯(55--117年),古羅馬歷史學家,那兒剽竊來的好多段落中,便可找到這類罪證。"培根認真地回答說。
河面上告示
英國哲學家威廉·休厄爾(1794--1866年)是一位幽默能手。
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劍橋的卡姆河只是一條被用作城區排水的排水溝。有一次,女王訪問劍橋,在河上的一座橋上停了下來,對族擁著她的劍橋在學的要人說,河裡漂著的廢紙太多了。威廉·休厄爾介面說:"陛下,它們並不完全是廢紙,它們的每一頁上都寫著告示,通知來訪者這條河是不適於游泳的。"
富翁的價值
英國哲學家、詩人貝恩斯(1823--1887年)在泰晤士河上看見一個富翁被人從河裡救了起來。那個冒著生命危險營救富翁的窮人,竟只得到一個銅元的報酬。圍觀的人被這富翁的吝嗇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裡去。
這時,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說:"放了這位先生吧,他十分了解自己的價值!"
無需再錦上添花
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休謨(1711--1776年)也是一位經濟學家、歷史學家。他晚年退休後,每年還能拿到1000英鎊的退休金和印書稿費。他在愛丁堡圖書館做管理員時寫的《大不顛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暢銷書。
周圍的人勸他再寫續集,一直寫到當代。哲學家攤開兩手說:"你們已經給了我太多的榮譽,先生們,但我不想再寫了,理由有四點: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懶了,太富了。"
剩下誰呢
休謨去逝前不久還出席過一次晚宴。宴會上一個客人抱怨世界充滿了敵意,人跟人之間的對立太深了。老哲學家頗不以為然。"不,並非如你所說。"他語重心長地說,"你看,我以前寫過能引起敵意的各種題目。道德的,政治的,經濟的,還有宗教的,可除了輝格黨人、托利黨人以及基督教徒以外,我卻沒有任何敵人。"
死而復生
一個邊遠省份的讀者給法國哲學家、作家伏爾泰(1694--1778年)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長信,表示仰慕之情。
伏爾泰回了信,感謝他的深情厚意。從那以後,每隔10來天,此人就給伏爾泰寫封信。伏爾泰回信越來越短,終於有一天,這位哲學家再也忍耐不住,回了一封僅一行字的信:"讀者閣下,我已經死了。"
不料幾天後,回信又到,信封上寫著:"謹呈在九泉之下的、偉大的伏爾泰先生。"
伏爾泰趕忙回信:"望眼欲穿,請您快來。"
區別
誰也沒有料到,受人尊敬的大學問家伏爾泰竟參加了一個為人不齒的團伙的狂歡。他為自己找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理由。可第二天晚上,他們又邀請他參加。
"噢,伙計,"伏爾泰神秘地說,"去一次,不失為一個哲學家;去兩次,就跟你們同流合污啦。"
豈可再乎
1717年,伏爾泰因為譏諷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監獄11個月之久。出獄後,吃夠了苦頭的哲學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謝他的寬宏大量,不計前嫌。攝政王深知伏爾泰的影響,也急於同他化干戈為玉帛。於是兩人都講了許多恰到好處的抱歉之辭。最後伏爾泰再一次表示感激說:"陛下,您真是助人為樂,為我解決了這么長時間的食宿問題,我衷心地再次向您表示感謝。可今後,您就不必再為這件事替我操心啦。"
慢性毒葯
伏爾泰的咖啡癮很大,一生中喝了數量驚人的咖啡。有個好心人曾告誡他說:"別再喝這種飲料了,這是一種慢性毒葯,你是在慢性自殺!"
"你說得很對,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這位年邁的哲學家說,"要不然,為什麼我已經喝了65年還沒有死呢。"
錯誤的贊揚
性格放盪不羈並一貫譏諷當時大人物的伏爾泰,有一天將一名同輩作家贊揚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當即指出:"聽到您這樣慷慨地贊揚這位先生,我真遺憾。要知道,就是這位先生在背後經常說您的不是。"
"這樣看來,我們兩個人都說錯了。"伏爾泰說道。
驗明牧師正身
當伏爾泰到了84歲高齡卧床不起等待死神降臨的時候,一位牧師自作多情,走到他的床邊,為他祈禱懺悔——這是為垂死者訂購天國飛機票或入場券的一貫作業,但是,這位老頑固非但不領情,反而追根究底,盤問起人家的身份來:"牧師先生,是誰叫你來的?"
"伏爾泰先生,我受上帝的差遣來為你祈禱懺悔的。"
"那麼你拿證件給我看看,驗明正身,以防假冒。"
哲學語言
一個天氣晴朗的下午,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約翰·杜威(1859--1952年)和幾位哲學界的同事在百老匯大街上閑逛。突然有人提議去看一場露天電影,剛才還在思考和討論的頭腦還未來得及細想,他們便舉步向一家露天電影院走去。等這伙哲學家抵達了目的地,才開始意識到托馬斯·鮑威爾的話:"電影要求黑暗,可黑暗在世界這個角落的白天里,並不那麼猖獗。"
哲學的責任
出生於俄國的美國哲學家莫里斯·拉斐爾·科恩(1880--1947年)。在美國哲學界和教育界都很有聲譽,曾任紐約學院和芝加哥大學哲學教授。
一次,在他上完哲學導論課後,一名女學生向他抱怨:"科恩教授,聽完您的課,我覺得您在我深信不疑的每一件事上都戳了一個孔,可又沒有提供替代品來填補,我真有點無所適從了。"
"小姐,"科恩嚴肅地說,"你該記得,大力神赫爾克里斯干過許多差事,他清洗了奧吉亞斯王的3000年來打掃的牛廄,難道非得再用什麼把它填滿嗎?"
Ⅲ 求一篇哲學小故事
哲學家的故事
一位哲學家搭乘一個漁夫的小船過河。行船之際,這位哲學家向漁夫問專道:「你懂屬數學嗎?」漁夫回答:「不懂。」哲學家又問:「你懂得物理嗎?」漁夫回答:「不懂。」哲學家再問:「你懂化學嗎?」漁夫回答「不懂。」哲學家嘆道:「真遺憾!這樣你就等於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這時,水面上颳起一陣狂風,把小船掀翻了。漁夫和哲學家都掉進了水裡。漁夫向哲學家喊道:「先生,你會游泳嗎?」哲學家回答說:「不會。」漁夫非常遺憾地說:「那你就要失去整個生命了!」
他給大家講的哲學道理是:空談是害死人的。只有真實的本領才能夠生存。
Ⅳ 演講用的勵志哲理小故事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哲理】: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裡,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他想遷到越國去。友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的。」「為什麼?」「草鞋,是用來穿著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於赤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於披頭散發。憑著你的長處,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這樣,要使自己不貧窮,難道可能嗎?」
【哲理】:一個人要發揮其專長,就必須適合社會環境需要。如果脫離社會環境的需要,其專長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得需要,決定自己的行動,更好去發揮自己的專長。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葯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哲理】: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裡做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沒有作任何錶示。 不久主人家裡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後火被撲滅了,於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並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材移走,煙囪改曲的人。 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准備筵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頓時省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
【哲理】:預防重於治療,能防患於未然之前,更勝於治亂於已成之後。
在一場激烈的戰斗中,上尉忽然發現一架敵機向陣地俯沖下來。照常理,發現敵機俯沖時要毫不猶豫地卧倒。可上尉並沒有立刻卧倒,他發現離他四五米遠處有一個小戰士還站在哪兒。他顧不上多想,一個魚躍飛身將小戰士緊緊地壓在了身下。此時一聲巨響,飛濺起來的泥土紛紛落在他們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塵土,回頭一看,頓時驚呆了:剛才自己所處的那個位置被炸成了一個大坑。
【哲理】: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
Ⅳ 哲學小故事
馬克思語:「過去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實踐相對於認識來說是第一位的。
Ⅵ 請問故事中是哪位大哲學家
我找到原文了!
這個故事在管理上經常引用:
余世維在中國人壽講座實錄講座:
大哲學家兼大數學家羅素有二個小孩,一個男的一個女的,他們二個小孩小的時候羅素先生帶他們二個到海邊去玩,她那個兒子看到很漂亮的珊瑚石,爸幫我抱一下吧!羅素說,我不是告訴過你嗎?每個人都要負起自己的責任,你喜歡你就抱嗎,我不喜歡。他的兒子只好自己抱,抱到一半就抱不動了,給他妹妹說,妹,幫哥哥抱一下吧!他妹妹哭起來說,哥哥我沒法幫你。兄妹二個只好放下珊瑚石,跟爸爸回來。沒有想到長大以後伊利加就再也不回頭,羅素晚年寫回憶錄寫到這一點,我太迷信管理理論,傷了我那二個孩子的心,沒有想到他們一去永不回頭。
http://www.51e.cc/wenzhang.asp?id=150
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