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以幼兒為主
⑴ 兒童故事與童話有什麼區別
兒童故事是說給兒童聽的。
童話不是,童話的范圍更廣些。
兩者的主體不同。
1、兒童故事:指具有故事基本特徵的內容單純、篇幅短小,與兒童的接受相適應,供兒童閱讀和聆聽的敘事性文學體裁。
兒童故事(children』s stories)是指 以敘述事件的過程為中心,適合兒童聽或看的篇幅短小的文學作品。題材廣泛,直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特別是兒童熟悉的現實生活,內容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從生活中提煉、概括後虛構的。主題單純、鮮明,情節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以敘事為主,語言淺顯、簡潔、口語化,適合口頭講述。種類較多,從創作過程分,有民間故事和創作故事;從題材分,有生活故事、動物故事、歷史故事;從表現形式分,有文字故事和圖畫故事。
2、「童話故事」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誇張來編寫適合於兒童欣賞的故事」。「童話故事」一詞在《辭海》中的基本解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經過想像、幻想和誇張來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生活,增進兒童性格的成長」。
童話故事的主旨是教人勇敢、熱情、善良、樂觀、慈愛,反對卑鄙、怯懦、邪惡、虛偽。
童話故事是指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童話中豐富的想像和誇張可以活躍你的思維;那生動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幫你認識社會、理解人生,引導你做一個通達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1)童話故事以幼兒為主擴展閱讀
童話是一種比較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體裁,它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通過豐富的幻想,想像和誇張來塑造鮮明的形象,用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和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現實生活,抑惡揚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童話一般有四種:「擬人體」童話、「人物體」童話、「超人體」童話、「知識體」童話。閱讀時,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有的童話在文章中借主人公之口或用總結性語言把要說的道理直接說出來了,有的則須認真閱讀理解,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閱讀童話時,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領悟生活真諦。 而且童話表現出了我們對美好的嚮往和追求,因此那往往與生活的現實是相違背的。
⑵ 少年兒童童話故事怎麼寫
狐狸和葡萄
飢餓的狐狸看見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來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會兒,無可奈何地走了,他邊走邊自己安慰自己說:「這葡萄沒有熟,肯定是酸的。」
這就是說,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說時機未成熟。
--------------------------------------------------------------------------------
狼與鷺鷥
狼誤吞下了一塊骨頭,十分難受,四處奔走,尋訪醫生。他遇見了鷺鷥,談定酬金請他取出骨頭,鷺鷥把自己的頭伸進狼的喉嚨里,叼出了骨頭,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狼回答說:「喂,朋友,你能從狼嘴裡平安無事地收回頭來,難道還不滿足,怎麼還要講報酬?」
這故事說明,對壞人行善的報酬,就是認識壞人不講信用的本質。
--------------------------------------------------------------------------------
小男孩與蠍子
有個小孩在城牆前捉蚱蜢,一會兒就捉了許多。忽然看見一隻蠍子,他以為也是蚱蜢,便著兩手去捕捉他。蠍子舉起他的毒刺,說道:「來吧,如果你真敢這樣做,就連你捉的蚱蜢也會統統失掉。」
這故事告誡人們,要分辨清好人和壞人,區別對待他們。
--------------------------------------------------------------------------------
掉在井裡的狐狸和公山羊
一隻狐狸失足掉到了井裡,不論他如何掙扎仍沒法爬上去,只好獃在那裡。公山羊覺得口渴極了,來到這井邊,看見狐狸在井下,便問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覺得機會來了,心中暗喜,馬上鎮靜下來,極力贊美井水好喝,說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並勸山羊趕快下來,與他痛飲。一心只想喝水信以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當他咕咚咕咚痛飲完後,就不得不與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辦法。狐狸早有準備,他狡猾地說:「我倒有一個方法。你用前腳扒在井牆上,再把角豎直了,我從你後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來,我們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議,狐狸踩著他的後腳,跳到他背上,然後再從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後,准備獨自逃離。公山羊指責狐狸不信守諾言。狐狸回過頭對公山羊說:「喂,朋友,你的頭腦如果像你的胡須那樣完美,你就不至於在沒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這故事說明,聰明的人應當事先考慮清楚事情的結果,然後才去做。
⑶ 如何以一個童話故事設計幼兒教學活動及其方案
幼兒園教育是通過教育活動來實現的,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保證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不只為幼兒系統地提供新的學習經驗,而且是協商幼兒把學習經驗系統化、引導其心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活動如何達到有效性?這是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研討的核心問題。所謂有效,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同學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的教學,需要教師採取相應的教學准備戰略、教學實施戰略和教學評價戰略。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對一個活動的具體行動規劃,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藍圖,也是教師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十分必要的准備工作,它是構成教師教學准備戰略的重要內容。可見,教學活動設計的好壞,是教學活動是否有效果的關鍵。
⑷ 神話故事和童話故事有什麼區別
⑸ 兒童短童話故事
1、一小松鼠總是向小熊討蜂蜜吃。冬天來臨之前,小熊給了小松鼠一整罐蜂蜜。小松鼠說,「謝謝你哦。」然後就蹦蹦跳跳的走了。小熊憨憨地笑了笑,打了一個哈欠,睡著了。
冬眠結束後,小熊伸了一個很長的懶腰。他突然看到樹洞門口堆滿了栗子。小熊撓了撓頭,「我不吃栗子啊。」不過他還是很開心地笑了。
2、貓頭鷹先生喜歡上了月亮姑娘,他每晚都睜大眼睛抬頭看著月亮,一夜都不合眼。月亮姑娘很傷心地對他說,我們是不可能的,我們隔得太遠了。貓頭鷹先生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飛到小河邊,對著月亮的倒影,悄悄的親了一口。
3、「你不用遷就我的,」小金銀花對變色龍說道「你只要變成你自己的顏色就好啦」。
「可是,」變色龍彷彿下了很大決心似的,紅著臉道,「你就是我的顏色呀。」
4、蘑菇天天都很開心,她自己總是晃來晃去,還有一隻小烏龜陪她聊天,她覺得世界上的幸福就是這樣無憂無慮了。直到有一天。她碰到了超級瑪麗。
5、海龜先生喜歡貝殼小姐,他總是游上沙灘找她聊天。
有一天,海龜先生在海里睡著了,他被海浪沖上了沙灘,本來這沒什麼,可是他是肚皮朝上的,他努力了很久,想要翻過來。
「你在干什麼呀?」貝殼小姐笑眯眯望著滿頭大汗的海龜先生。
「哦,我只是想做個仰卧起坐。」他氣喘吁吁但假裝很愜意地說道。
6、「咦,這個綠綠的是什麼?不管了先吃下吧。」捕蠅草對著小主人遞過來的東西。啊,好難吃啊,看上去像上次吃的牙膏一樣,為什麼這么辣呀。捕蠅草皺了皺眉。小主人抱歉地看著捕蠅草。「這是芥末。」
7、小鴨子問小丹頂鶴。「你們晚上睡覺都是一隻腿嗎?」小丹頂鶴不假思索地點點頭。「那麼,你是用哪只腳呢?」小鴨子好奇道。小丹頂鶴想了好久,因為他之前沒想過這個問題。他只好說,「抱歉,我也不知道。」小鴨子失望地走了。而今天晚上,小丹頂鶴失眠了。
8、小兔子今天喝了一包咖啡,睡不著了。她去找果子狸聊天。她覺得和果子狸聊天好開心,但是咖啡勁過了,她很困,不停地打著瞌睡。果子狸看著心疼。說道,你回去睡覺吧,我晚上又不用睡得,明天再聊啦。
小兔子打著呵欠點點頭。第二天晚上,小兔子又來找果子狸。「我今天喝了四包咖啡哦。」小兔子眼睛亮閃閃的。
9、她對著晚飯發愁,她不愛吃湯圓。突然,她發現一個湯圓自己流出了黑芝麻餡兒。她「撲哧」一下笑了。她問「你幹嘛呀?」
湯圓先生趕緊擦擦嘴,不好意思道,「沒啥,看你看的流口水了。」
10、鴕鳥成立了一個搭順風車活動。任何小動物都可以坐到鴕鳥的背上順路回家。有一天在送完所有的小動物後,她發現背上還有一隻小蝸牛。
她便問「你家在哪裡啊?我送你過去。」蝸牛說,「我家就在我身上。我只是害怕總是一個人。」
⑹ 哪些童話故事對兒童產生了個人主義的影響
兒童故事是開啟兒童智慧大門的一把鑰匙。聽故事可以豐富兒童知識,同時提升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促進兒童的思維更加細微准確,想像更加斑斕、開闊。
如果給「童話」下一個明確的定義,筆者以為:童話就是為兒童編撰的、表達某種思想聲音的、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正如陳伯吹在《童話研究》中所說的「童話者,兒童所喜聞之話也。」在童話的百花園中,千事生蹊,萬物有靈。幼兒聽著童話故事,不僅能與故事中的主人公產生心靈意義的互動,還常常情不自禁地進人情境、進入角色去想像和創造,與自己喜愛的形象同呼吸、共命運。本文從幼兒對童話的「審美偏愛傾向」著手,談談童話對幼兒成長的意義。
一、童話世界中,幼兒和「形象」共同創造著意義
當孩子游歷於童話的王國,與小鹿、小烏龜、小老鼠或小公主、小王子等可愛的形象進行著心靈的互動時,他們所產生的精神活動是全身心的,並由此共同創造著意義。
童話世界是兒童心靈暢游的境地。在這個世界中,兒童的感性認識開始向系統化和邏輯性方向發展。例如,在欣賞《龜兔賽跑》後,四五歲的幼兒便能分析賽跑成敗的原因:「小白兔失敗了,因為它驕傲了,睡大覺了;小烏龜勝利了,因為小烏龜很努力,不松勁兒……」(李淼,4歲)隨著童話情節的起、承、轉、合,兒童初淺的再造想像,甚至創造想像能力也隨之生成。例如,有幼兒欣賞故事後想像:「小白兔失敗了,它後悔得哭了起來,下回它一定不會睡大覺了;可是小烏龜怎麼辦呢?怎樣還能戰勝小白兔呢?我想,小烏龜應該給自己插上翅膀……」(朱小芸,4歲)由此可見,形象和事件在兒童的頭腦中是鮮活的,更是運動和發展著的。
童話世界也是兒童精神成長的樂園。由於童話在兒童幼小的心靈中能打下深刻的烙印,所以,童話又與人的情感發育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當童話的形象美、情感美和情境美如甘甜的雨露滋潤幼兒的心田時,它便演繹為一種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力量。從這個角度上說,幼兒和「形象」共同創造著意義。筆者還認為:幼兒和「形象」所共同創造的意義,如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仍然與個體伴隨的話,那麼,這個「意義」甚至可以作為個體的一種「情結」而存在著的。
二、童話的「情結」對人格態型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有孩提時代「迷戀童話」的記憶,如果沿著記憶的軌跡摸索和探尋,我們甚至會進入某個童話的情境之中。據周作人回憶,魯迅小時候就很迷戀兒童故事,而且極富幻想,常常構思「赤蟻如象」之類的故事講給弟輩們聽(《魯迅的故家》)。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散文中,不難窺見作者兒時的「美女蛇情結」——人生險惡。該情結是否對魯迅先生的人格態型產生了久遠的影響,筆者不敢妄言,但他的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時隱時現著「人生險惡」的感慨,這是無須爭辯的事實。一位女作家曾經坦言:自己終生都懷著小時候所知曉的「海的女兒」的情結。這位女作家從年輕時開始寫作,幾乎所有的故事裡都貫穿著一個少女般的夢幻,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有《海的女兒》中那個美麗的小人魚的影子。筆者於兒時曾在《小白兔與大灰狼》的童話劇中扮演過小白兔。劇情大意是:小白兔在生死攸關時刻,是山羊公公捨生忘死挽救了小白兔。幾十年來,山羊公公的情結在我的心靈中一直是根深蒂固的;就是在平常的生活中遇見一個熱心人,我的腦海中也會自然反射出「山羊公公」這個詞彙。
三、童話的價值取向與幼兒的成長
如果說童話與人的成長有著重要關聯的話,那麼,對童話的價值理性思考就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了。
在對市場鋪天蓋地的紙制傳媒及電子傳媒承載的童話進行深入研究之後,筆者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有相當數量的童話故事情節,在一些固化了的、迷人臉譜的遮蓋下,內容卻是很不健康的,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幼兒與作品形象的融合是不以教育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此說來,面對一個由美麗的臉譜遮擋著的、難以識別的不健康的童話,幼兒也會很輕易與「形象」共鳴,這就生成了負面的意義。有一則流入我國的瑞典童話《農夫與蛇和狐狸的故事》,其梗概是:一個農夫救了一條蛇,蛇反過來要咬他,農夫請一匹老馬評理,問:「做了一件好事該得到什麼報答呢?」老馬回答說:「做了好事有惡報。你瞧我,忠實地為主人效勞了一輩子,現在我老了,干不動活了,主人就不再給我草吃,讓我餓死……」農夫很傷心,又讓綿羊評理,沒曾想得到了和老馬同樣的答案。農夫更傷心了,眼看著蛇要來咬自己了,農夫很著急。忽然,走來一隻狐狸,農夫便請狐狸評理,並偷偷委託狐狸設法幫助他,還許願給狐狸一頭小豬、一隻小羊羔和一隻鵝作為回報。狐狸答應了,並且真的將蛇置於了死地。農夫得救了。可是在狐狸到農夫家來取獎賞的時候,農夫向狐狸舉起了獵槍……
《農夫與蛇和狐狸的故事》後面藏著什麼?這是一個很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受心理定勢的影響,在幼兒的眼裡,「好人」做什麼都是對的,「壞人」做什麼都是錯的。幼兒心目中的好人,就是童話故事中的正面形象,也是幼兒羨慕、擁護、稱贊及模仿的對象。故事中的主人公「農夫」,其稱謂就暗示著是一個正面形象。但實質上卻是一個因做好事沒得到好報而導致心理扭曲的形象,成了恩將仇報的「蛇第二」,這對幼兒而言,無疑是具有蒙蔽性的。
故事中的老馬和綿羊被扭曲了的形象也具有蒙蔽性——在幼兒的心目中,老馬、綿羊是善良、老實、厚道的象徵,既然老實善良的人都說「做好事遭惡報」了,那能有錯么?——這是一種不良的暗示。
為深入調查《農夫與蛇和狐狸的故事》是否對幼兒構成負面影響,筆者進行了一次幼兒訪談:對南京市第三幼兒園以及鼓樓社區的50名幼兒一對一地講述這個故事後,幼兒在不受暗示的情況下回答筆者設計的三個問題:(1)你最喜歡故事中的誰?為什麼?回答結果:96%的幼兒喜歡農夫,理由是「農夫是好人」;4%的幼兒喜歡狐狸,理由是「狐狸救了農夫」。(2)農夫、馬、綿羊和狐狸還會不會幫助他人了?為什麼?回答結果:98%的幼兒認為「不會了」,理由大體是「幫助別人要有惡報」;2%的幼兒回答是「說不準」。(3)你還會幫助別人嗎?為什麼?回答結果:78%的幼兒回答「會的」,理由大體是「應該幫助他人,應該做好事」;18%的幼兒回答「不會」,理由大體是「做了好事要倒霉」;4%的幼兒回答「說不準」。
上述三個問題中,幼兒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結果是預料之中的,正如前文所述,「農夫」的「好人」形象已成幼兒的心理定勢;幼兒對第三個問題的回答也是預料之中的,因為幼兒有時為了順應教育期待往往會將「原聲音」藏起來,用「代聲音」(不是發自個體內心的聲音)來回答問題。
其實,筆者主要想通過第二個問題「農夫、馬、綿羊和狐狸還會不會幫助他人了?」的訪談來探究實質。如前所述,50名被試幼兒中,有49名肯定地回答「不會了」,因為「幫助別人要有惡報」。從心理學意義上講,幼兒在判斷他人「會與不會」的問題時,常常是建立在個人「會與不會」的自我判斷之上,「言他」僅僅是一種表象,而「言己」則是幼兒無法自察的實質,即代他人之言的實質是發自己之言。如果這個觀點成立的話,那麼,50名被試幼兒中,有49名已經接受了這種「做好事有惡報」的、破壞人文環境和心理環境的危言。
「做好事有惡報」,這是撒向幼兒心田的一顆不良的種子。然而,令人不安的是,當今還有不少有精神污染之嫌的童話流人了市場,並在公主、王子、獵人、老奶奶、老爺爺等「美麗」或「慈祥」臉譜的遮掩下,流向了幼兒的心田,它同市場上有毒的奶粉一樣傷害著我們的幼兒。其實,當某些童話的價值取向與幼兒的和諧健康發展相悖時,教育者首先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責任心,在選擇供幼兒欣賞的童話故事時,應該精心選擇那些不僅娛樂性強,而且易於使幼兒生成美感、有助於兒童精神成長與情感發育的精品。
好的童話好似陽光,照耀著每一條童年的路;好的童話似雨露,滋潤著每一個幼小的心靈。為此,教育者應以生態教育理念關注童話,這是對幼兒的重要關懷與扶助。
⑺ 適合幼兒園小班的童話故事有哪些
·幼兒園小班故事:好餓的小蛇 (含課件) ·幼兒園小班故事:狐狸和仙鶴 ·幼兒園小班故事:「咕 咚」 ·幼兒園小班故事:地鼠種蘿卜 ·幼兒園小班故事:奇怪的鏡子 ·幼兒園小班故事:豬八戒吃西瓜 ·幼兒園小班故事:小象一家 ·幼兒園小班故事:農夫和蛇 ·幼兒園小班故事:小猴穿鞋 ·幼兒園小班故事:運西瓜 ·幼兒園小班故事:美麗的尾巴 ·幼兒園小班故事:最好吃的蛋糕 ·幼兒園小班故事:大欺小的狗熊 ·幼兒園小班故事:甜甜的小嘴巴 ·幼兒園小班故事:不肯洗澡的小豬 ·幼兒園小班故事:唱歌比賽 ·幼兒園小班故事:怪東西 ·幼兒園小班故事:雞媽媽和她的寶寶 ·幼兒園小班故事:孤獨的小熊 ·幼兒園小班故事:雨天里的多多 ·幼兒園小班故事:小烏龜找朋友 ·幼兒園小班故事:小猴請客 ·幼兒園小班故事:老鼠報恩 ·幼兒園小班故事:小芽芽 ·幼兒園小班故事:孔融讓梨 ·幼兒園小班故事:小貓釣魚 ·幼兒園小班故事:三隻小豬 ·幼兒園小班故事:小紅帽 ·幼兒園小班故事:猴子撈月 ·幼兒園小班童話:生日快樂 ·幼兒園小班兒童繪本故事:我愛媽媽 ·幼兒園小班故事教案:小兔乖乖(二) ·幼兒園小班故事教案:小兔乖乖 (一) ·幼兒園小班故事教案:紅紅的小東西 (二) ·幼兒園小班故事教案:紅紅的小東西(一) ·幼兒園小班故事教案:水果屋(二) ·幼兒園小班故事教案:水果屋 (一) ·幼兒園小班故事教案:半個蛋殼 ·幼兒園小班故事教案:貪吃的小豬 (含課件)
⑻ 童話故事有什麼特點
童話故事的特點是幻想,要具有豐富的想像力。童話主要描繪的事物和人物都是虛擬的。但是童話故事又要植根於現實,童話創作一般運用誇張和擬人化手法,並遵循一定的事理邏輯去開展離奇的情節,此外,它也會常常採用象徵手法去塑造幻想形象來概括現實中的人事關系。
童話故事中的幻想中可寫仙子妖魔,如《美人與野獸》,死而復生,如《白雪公主》,甚至連蟲魚鳥獸都能有人的思想和人的行為,例如《丑小鴨》。童話故事就是以『幻想』為一方面,以『真實』為另一方面,中間流淌著對兒童充滿誘惑的奇妙故事,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閱讀樂趣。
(8)童話故事以幼兒為主擴展閱讀:
童話故事是指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以美妙的故事幫助孩子認識社會、理解人生,引導你做一個通達事理、明辨是非的人。童話故事的主旨是教人勇敢、熱情、善良、樂觀、慈愛,反對卑鄙、怯懦、邪惡、虛偽。
著名的童話書有《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快樂王子》、《一千零一夜》。
1.《安徒生童話》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創作的童話集,共由166篇故事組成。該作愛憎分明,熱情歌頌勞動人民、贊美他們的善良和純潔的優秀品德,其中較為聞名的故事有:《小人魚》、《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等。
2.《格林童話》是由德國語言學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國民間文學。《格林童話》大部分源自民間的口頭傳說,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青蛙王子》等童話故事較為聞名。
3.《快樂王子》是英國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創作的童話作品,收錄於《快樂王子及其他故事》。故事講述了生前不知憂愁為何物的快樂王子死後目睹種種人世間的苦難,和燕子犧牲自我幫助他人的故事。
4.《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譚》。因其內容豐富,規模宏大,故被高爾基譽為世界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