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故事讀後感700字
『壹』 童年每一章的讀後感600-700字
第一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母。她善良、聰明、能幹、充滿愛心,是千千萬萬俄羅斯女性的優秀代表,對「我」的一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本章末尾用充滿詩意的美好語言描寫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形象。年過花甲的外婆跟三、四歲的「我」見面時的第一次「對話「生動活潑,風趣盎然。早已過不惑之年的高爾基,以三、四歲兒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為,真實而生動地描寫、反映當時的客觀現實,深刻而准確地表達自己十分成熟的思想、觀點和感情。語言簡潔生動,非常口語化,非常適合人物的口吻和當時的語言環境;情節畫龍點睛,人物栩栩如生。不僅本章,而且全部《童年》,具有這個顯著的特點和優點。《童年》開篇就寫得十分精彩。它可以摘出來絕不止一篇優美的散文。從譯者加的標題就可以大體知道本章內容:一、「外祖母的出現」;二、 「父親的去世和弟弟的降生」;三、「父親的安葬」;四、「伏爾加河上的風光」。《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許多篇這樣的優美散文組成的。《童年》可以比擬為一串珍珠項鏈,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比如本章就藏著好幾顆這樣的珍珠。
●第二章可以分三大塊,也就是三篇優美、精彩的散文。它們可以分別標題為:「兄弟斗毆」、「兇殘的外祖父」、「外祖父來病床看我」。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父。小說寫外祖父毒打外孫們的兇殘,令人慘不忍睹,毛骨悚然。後來他來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覺得此老頭兒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雖然他的兇狠不能原諒,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別是在讀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我」識字和講人生哲理以後。
●第三章分四大塊,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說組成。它們也可以有明確的標題。一、「一雙金不換的手」。伊萬是一把幹活的能手,去市場購物時也會替外祖父省錢當小偷;二、「熱鬧的家庭舞會」,主角是伊萬和外婆;三、「雅科夫的吉他」。他當然也是舞會的核心;四、「小茨岡的慘死」。別號「小茨岡」的伊萬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養子,從他生下來被遺棄到他的慘死,寫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愛。小茨岡是個善良、勤勞、能乾的小夥子,是「我」童年時最好的朋友。他的慘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兩人直接有關,但根原還在於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會頑症。
●第四章著重寫外婆,寫她對上帝的虔誠,對人的良善、忠厚,對丈夫的容忍、體諒;寫她的聰明, 能幹,健談,會跳舞,會講童話;火災里指揮若定,火災後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婦和頂樑柱,是「我「最貼心最親愛的朋友。小說對火災場面的描寫非常精彩。
●第五章可分上、下兩篇: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講自己的苦難身世。兩人都是早年喪父的孤兒,都曾跟著母親沿街乞討,後來也都憑著聰明能幹、吃苦耐勞而自立,最後共同掙到目前這種小康家境;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識字和給「我」講述自己的人生體念和生活哲理。他對「我」的好奇心有問必答,道理講得深入淺出,形象生動,透徹明了。
●第六章寫大舅米哈伊爾為了爭奪家產帶領流氓沖擊、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這不僅深刻地揭露了這個逆子的凶惡嘴臉和丑惡行徑,也客觀地暴露了千千萬萬小市民家庭的尖銳矛盾。在這次父子短兵相接的「戰斗」中,阿廖沙「我」擔任了火線偵察兵的腳色,寫得有聲有色,相當精彩,可以推出一篇標題為「我注視街上的敵情」的優美散文。這次「戰斗」中善良的外婆由於「勸架」被醉酒的逆子的磚頭咂傷了手,造成了骨折。
●第七章也可以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寫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兩個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為懷,賜福人類,主宰一切,洞察萬物,外祖父的上帝專橫跋扈,法力無邊,嚴厲殘酷,人人害怕。這種對比通過生動的文學描寫展現出來,絲毫沒有概念化的說教,寫得十分精彩,耐人尋味。下篇主要寫街上的所見所聞後的痛苦感受,順便也重提留在家裡的苦惱。「我」就是在這種家庭和社會環境下生活和成長的。上篇是寫「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環境,下篇是寫「我」家裡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環境。兩方面都是明顯影響我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客觀因素。這顯然是上、下兩篇合成一章的主要理由。
●第八章也可分為上、下篇。上篇描繪了外婆講童話的情景、本領和記錄下來《隱士和勇士》這篇優美迷人的童話;下篇介紹了「我」的第一個知識分子朋友,一個不知真名實姓、只知外號「好啊」的「外人」和「怪人」,並且著重敘述了他們之間的友誼。上、下篇之間的內容通過「怪人」聽外婆講童話的場面聯系起來。小說故意用若明若暗的手法,巧妙地讓讀者心領神會「好啊」和外婆的某種尷尬關系。「好啊」是他的口頭禪,直譯是:「好事情」。(93——109頁)
●第九章也可以分成上、下篇。上篇寫「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小說很重視大人講故事對兒童的影響。馬車夫就常給「我」講故事,雖然他的講故事本領比外婆、外公差多了。本章最精彩的情節是「我」與三兄弟的友誼。下篇寫「我」和 「三個小少爺」的友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對一個人「心靈面貌「和世界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小說如實地寫了「我」對三個小少爺的好感和羨慕。外婆支持「我」和三兄弟的友誼,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親上校奧夫相尼科夫禁止他們交往,甚至馬車夫彼得也堅決反對。馬車夫跟「我」因此發生了爭吵,這次「爭吵」成了聯結上、下兩篇的紐帶。
●第十章寫「我」母親的突然回家和新產生的家庭矛盾。一個年輕喪夫、留有幼子、任性好強的不幸女人,在多年離家之後帶著痛苦回到替她撫養兒子的、孤苦年邁的父母家長住,由此帶來的家庭矛盾和沖突,是不言而渝的。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過去就是、現在仍然是父女矛盾、沖突、爭吵、鬧架的焦點和導火線。小說先是詳細地寫了母親和「我」第一次見面的情景,接著寫了母子之間因為「背詩」而爆發的一次爭吵;最後又重點寫了父女之間因婚姻問題而爆發的一次大鬧架,外祖父氣得跪在女兒面前,接著又無故把外婆打傷。爭吵和鬧架成了家常便飯;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這樣打發日子!
●第十一章主要寫母親回來後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親與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雖然用筆不多,寫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說又止;其次寫表哥薩沙的逃學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憐的孤兒,他沒有親母,繼母對他不好。小說對他的逃學寫得非常生動具體。但本章的重點內容還是外婆給「我」講父親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第十二章寫母親再嫁和再嫁後的生活,寫「我」的這個「傷心事件」對自己心靈造成的創傷,寫這兩年裡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產,搬家不斷,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幾乎真的要上街討飯了。「我」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母親再嫁的事實。可以說,家庭矛盾主要表現在「我」和母親之間。也重點寫了上學讀書,特別寫到一位熱愛兒童、循循善誘的教育家。
●第十三章寫外祖父與外婆分家過日子,寫「我」檢破爛為生,寫「我」與幾個小朋友去河邊偷木板賣錢,寫這些小夥伴們艱難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誼,寫母親的死,最後,寫「我」不得不走向「人間」。所有這些內容,乍看很零亂,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邏輯,因為它們都在寫一個「窮」字。《童年》的悲劇是以母親之死這悲慘的一幕結束的。
『貳』 《人生》讀後感700字左右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一直以來,我都比較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說的主人公高加林,一個才貌雙全、文武皆備的農村青年高中畢業後沒能跳進夢寐以求的城市,回到農村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那時的他已經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當上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然而,心性極高的他又怎能安於現狀呢?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時,他義無反顧地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當上了縣里的通訊幹事,一個有頭有臉,風風光光的「記者」,成了城裡引人矚目的人才。事實上,他確實也是相當出色的,他辛勤、朴實,他勇敢、自信,他熱愛生活,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憑著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裡大顯身手。但是終於有一天,高加林進城的背後原因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後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
人生變幻真是難以預料,誰又能知道自己今天以後會發生什麼呢?對於高加林的才華我是佩服的,對於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變遷我是同情的,對於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對於高加林的愛情我卻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初戀是美麗,初戀也是激情彭湃的。正如小說中描述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美麗、善良,她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朴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就在高加林離開講台,失意無奈的時候。她的愛給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僅此而已。因為,這愛實在是太單純、太無助了。雖然,那時的劉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傾慕以久的、多才多藝的、強壯標致的「先生」所愛著;那時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所愛著。但實際上呢,這愛的天平能平衡嗎?不能。當高加林重新離開土地,走進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時,這天平就一下子傾斜了。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柔的愛。當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說的復雜的感情一下子表現了出來。在經過反復考慮後,他終於接受了黃亞萍的愛,無情地拒絕了深深愛著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傷的是,當高加林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沒有任何言語含淚接受了,她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更擔心高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淌著。
我被這無私的愛而感動著,也被巧珍那堅強和豁達而感動著。但也僅僅是感動而已,我又能說什麼呢?退一部想想,一字不識的農村姑娘巧珍能和才華橫溢、心性高遠的高加林生活到一起嗎? 如果說高加林當時選擇了巧珍,以他躁動的個性又能安於現狀嗎?兩個世界中的他和她,即使生活到了一起又能有共同的語言嗎?我不敢回答。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吧!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我想,人生就如這段話一樣,讓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嘴角能流淌出幾個小小的故事。不也無憾嗎
『叄』 安徒生童話讀後感700字,急
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我只覺得故事很有趣,很生動,讀完之後,只是為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遭遇感到同情,為海的女兒痴情而感到傷心……然而當今天我把這本書又重溫一遍後,有著太多太多的話要說。《安徒生童話》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包含著一個深刻的哲理。
先來說說安徒生的〈丑小鴨〉,這是一篇看似普通卻是如此寓意深刻的故事,說的是一隻長得又大又丑的小鴨子,打從出生就受到其他動物的岐視和欺侮,後來還被自己的親生母親及兄弟姐妹拋棄,從此孤苦伶仃的流浪在外,飽受了風吹雨打、嚴寒酷暑的折磨。有一次,它發現了湖中來了一群美麗的天鵝,無比地羨慕著天鵝的優雅和華麗,同時,也更為自己的醜陋感到自卑,它連做夢都不敢去奢望有一天能變成像它們一樣。可是,又有誰會想到,後來正是這只又丑又大的鴨子,當它鼓起勇氣朝天鵝們游去的時候,竟受到了它們的歡迎,因為自己竟夢想成真地變成了一隻更為美麗的白天鵝!於是,它回憶起此前遭受的種種痛苦與不幸,覺得非常有益,可使它更珍惜今天的幸福,並看到了更為美好的未來。
這讓我不得不想起一個人,那就是張海迪,一個堅強的女性。她是一個殘疾人,對於正常的人來說是不完美的,甚至還可以說是一個有生理缺陷的人。但她不是克服了生理缺陷造成的心理障礙,頑強地與生活抗爭,拚命地吸收知識,最終取得了成功嗎?而且,她還成為了一個名人,其光輝的形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真正的成為了眾人所崇拜的「天鵝」。所以,〈丑小鴨〉這篇童話不但讓自卑的人充滿信心,還告誡人們,千萬不可輕易小看那些曾經比自己條件差的人,說不準哪一天他會你更優秀呢!
再說說〈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這則故事雖然是發生在遙遠的西方時代,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也可屢見不鮮。故事中的皇帝其實是一個虛榮的、自欺欺人的傻瓜。但是,他非常自命不凡,才讓兩個騙子可以乘虛而入,最後把皇帝騙得大出了洋相。皇帝相信了那兩個騙子的話,認為他們能織出神奇美妙的布帛來,只有愚蠢至極的人才看不見它。沒想到,皇帝與他的大臣們一樣,聰明反被聰明誤,當他光著身子在街上遊行,卻被一個小男孩誠實地說出他根本什麼都沒穿時,他才醒悟過來,這真是可悲!
在現實生活中,不難見到有這樣一些人,一些虛榮的、自以為是和唯利是圖的人,他們為了眼前的小恩小利,不惜上當受騙,結果付出了更大的代價。騙子們在現今社會上仍然絡繹不絕,任何人都該吸取〈皇帝的新裝〉這則童話的教訓,提高警惕,免得最終落得後悔不及的下場。
《安徒生童話》中,我最喜歡的故事還是〈海的女兒〉,它不僅描寫了美奐美倫的海底童話世界,還有最凄美、最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最小的海公主是一條最漂亮的美人魚,她的皮膚像玫瑰花瓣一樣柔嫩,還有一對像湖水一樣湛藍的雙眸。她雖然生活在神奇而絢麗的海底宮殿,卻十分嚮往著岸上的世界。當她從幾位姐姐口中得知海面上那燈光閃爍的大城市、美麗的天空、青翠的樹林時,她顯得是那樣的興奮。而她浮上水面看到的卻是一個英俊的王子,還是一個令她一見鍾情的王子。暴風雨的襲來擊毀了王子所在的船幟,是她歇盡全力救了王子的生命。可是當王子從昏迷中醒來,看到的卻是一位路過的公主。美人魚深深地愛上了王子,她不惜為了王子拋棄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放棄了寵愛自己的親人,還舍棄了自己甜美的聲音,忍著巨痛換到了一雙人類的雙腿。可是,王子並不認識她,只是把她當成一個會用眼睛說話的侍童罷了,他愛上的是那位以為是自己救命恩人的公主。美人魚卻還是這樣默默無聞地愛著王子,心甘情願地討他歡心,最終還為了成全王子的幸福變成了泡沫,消失在偌大的空氣中了。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其實愛一個並不一定要佔有他的身體,或者掠奪他的靈魂,只要他能夠幸福,自己付出的犧牲也是值得的。只有在美人魚的身上,才讓我們看到了真愛的光環在眩目地閃耀。
現代科技時代面臨著童話故事幻滅和消亡的危險,其實童話不僅可以培養兒童的想像力和陶冶他們的性情,而成年人也是同樣需要童話的!不是有很多成年人希望自己變成一隻自由飛翔的小鳥,或是一條無憂無慮的小魚嗎?這便是一種童話式的嚮往,有多少成年人希望回到童年時代,和鳥獸樹木一起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只用承受一些想像出來的痛苦罷了。正是這種脫離現實的嚮往,卻能給他們帶來了片刻的輕松,並緩解了生活的壓力。
成年人為生計奔波勞碌,沒有多少時間體味現時生活,也沒有多少時間想像未來的生活,他們活得很累,他們的想像力和生活情趣面臨日益枯竭的危險。也許成年人還認為異想天開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卻不知道其實也是他衰老的另一種表現,因為一旦喪失了好奇心和想像力,一個人就老了。如果,成年人也能時不時讀點童話,那麼他既有成人的成熟,又有孩子的童心,那麼他的生活該是多麼豐富、多麼有生氣啊!童年和成年一起過,這是人生的一種極高的境界,這樣的我們才能活得更年輕、更具有活力,相信童話能給我們帶來這一切
『肆』 兵的故事讀後感700字
今天,我讀了《兵的故事》。兵的行為讓我敬佩。我感動了。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在一個暴風專雪的夜晚,車屬被堵了。黑魆魆的車廂內寒風刺骨。兵將自己的衣物獻給了人們,溫暖了他人,受凍了自己。突然,兵感到車要下滑,於是用他那嬌小的身軀頂住車,挽救了一車人,自己卻犧牲的故事。
兵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事令我感動。這時,我想起了老師們。他們也是這樣的。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已進入夢鄉,老師卻在備課;早晨,老師們早早地來到學校,十分細致地為我們上課。正像陶行知所說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啊!老師就是蜜蜂,默默奉獻著……
兵舍己為人的精神令我敬佩!因為他犧牲小我,救了大家。我還看見有一次,電視上,幾名村民被困橋底,洪水像餓虎撲食般洶涌,猛然,一位軍人好像青龍縱身跳入水中,當他救上了所有的人自己卻筋疲力盡犧牲了。這讓我肅然起敬!
兵的心靈是美麗的;品德是高尚的;精神是偉大的!
『伍』 《成語故事》讀後感作文 700字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好書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暑假期間,我在農家書屋讀了《成語故事》(中國少年出版社出版)這本書。
我覺得要把一本書讀透,那肯定要熟讀,要反復地讀,要讀出其中的味道。我讀《成語故事》這本書的時候也是這樣讀的,我首先是把這本書全部看下來,大概有了印象後,就開始讀第二遍,讀第二遍的時候要了解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又什麼言外之意,之後就讀第三、第四遍,反復地讀。如果你讀出來其中的味道,那就證明你把書讀透了。
我讀了《成語故事》後,對歷史有了新的認識,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世的方式。了解到每個成語背後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杯弓蛇影》這個故事。故事裡的主人公在他朋友家喝酒的時候,誤以為自己喝了一杯裝有小蛇的酒,於是他卧床半個月,一病不起。後來當他的朋友來探望他的時候,他指著他朋友大罵說:你為什麼要給我一杯裡面裝有一條小蛇的酒給我喝,害我半個多月卧病在床。他的朋友想了想說:你誤會了,因為那時候牆上掛著一隻弓。加上當時的燈光暗,弓的影子剛好影入你的酒杯里,所以你當時看到的蛇?。他聽完他朋友說後,立即精神起來,病症完全消失了。
我看完《杯弓蛇影》這個故事後,才明白完全是故事裡的主人公的心理在作怪。此外還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捧腹大笑』這些比較經典的故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完《成語故事》這本書後,我獲益良多,豐富了自己的詞彙,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故事生動有趣,讓讀者看起來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我覺得《成語故事》這本書是讓我受益一生的書
『陸』 讀後感700字
讀《昆蟲記》有感
最近,我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感觸很深。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致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仔細觀察,細致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致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里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致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只捕小的,這樣每隻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麼樣?聰明吧!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里,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刻體會到的。
『柒』 金角鹿讀後感700字
在喧囂躁動的時代,當一個作家能夠把自己的寫字台安放到原始森林中,就顯示出他的另類,胡冬林幾十年深入長白山,甘與自然為伴。
在文學評論家張未民看來,「胡冬林的心態和角度,對自然、對那些地球之上的生命,不是一種發自人的膚淺的欣賞,而是發自心底的艷羨。」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最新出版他的《金角鹿》,追隨原始森林中金角鹿的足跡並忠實地記錄它們獨特的生活,可以說,是長白山原始森林中金角鹿生命之光與影的一次華美綻放。
《金角鹿》以兩條線索編織故事,一條主線索是美麗的鹿王坎坷受難的一生,它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及天敵斗爭、與本族群中其他鹿戰斗而取得王位、與人類的捕獵者進行生死存亡的搏擊。另一條輔助的線索是動物保護者與偷獵者之間的交惡。「鹿王盛年斗群鹿獲得交配權,又守護群妻生產育兒,智力膽色果然超群」。在與人類的斗爭中,其幾次險些喪命,第一次鹿王就中了槍彈,被打得皮開肉綻,憑借著驚人的求生欲和智慧生存了下來。過了兩年,鹿王又被獵人用槍擊中,它沒有忘記保護鹿群,還趁機逃出了獵人的魔掌,但是,傷口滴血不止,「借大塊卧牛石遮擋趴下,讓冰冷的河水寒凝流血的傷口,待止血並恢復體力後跳起奔逃」。這種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品質,感天動地。獵人從未放棄對鹿王的追殺,4年後,獵人帶著一大批獵狗圍剿鹿王,鹿王努力尋找逃脫的機會,終於奔向原始森林的深處。鹿王與獵人幾次對決,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最後一次,年老的鹿王還是沒有躲過獵人的追逐,中槍倒下,生命危在旦夕,獵人覺得這次大功告成,當向獵物走近的時候,發現鹿王「又翻身爬起,搖搖晃晃向密林跑去」,沿著鹿王血跡巡查追捕,一直到懸崖邊上,那鹿王竟然「用盡最後力氣縱身一躍,跳下懸崖」。這種生命的寧死不屈,令人肅然起敬。暗合著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硬漢精神,「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鹿王的英雄主義行為如雕塑一般高聳入雲,面對金角鹿如此高貴的靈魂,比對著人類的自私、貪婪、怯懦、卑劣、殘暴與殺戮等,毫無疑問,人類真的需要「低到塵埃里」,進行反省與懺悔。
胡冬林不愧是野生動物的朋友,更不愧是一位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作品結尾,胡冬林驚喜地發現,「漸漸地,樹縫間現蒼灰身影,一對鹿角在拐彎處露頭,它的身後隱約有多頭鹿影。哇,一大家子。」多年後,金角鹿王一生保護族群的願望變成了現實,亦說明長白山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胡冬林等冒著生命危險保護野生動物的努力結下了豐碩的成果,「歸途中我滿心歡喜,腳下生風。今後,它們再不會有老鹿王的遭遇,都能活著,一代代活著,快樂自由。」胡冬林以寫實主義細膩入微的筆法,懷著浪漫主義的激情譜寫著生命力之頑強,他從生生不息原始森林的大宇宙中,探索著生命的秘密和文學的資源,堅定不移地守護著文學的夢想。
胡冬林曾十分篤定地說:「中國如果有一萬個作家在探求人生的真諦,那我這第一萬零一個作家,便要執拗地、百折不回地探求構成原始森林的那些千姿百態的野生生命的生存真諦。」如果說這是他的生態觀,莫不如說是他的生命觀、世界觀、人生觀與創作觀,自然萬物的生生不息,已然成為他敬畏自然的永恆緣由,更成為他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宗教。
在這個意義上講,胡冬林從第一篇大自然森林筆記算起,他40多年的創作一直向現代人認真地講述著自然帶給他的神奇力量。人是不可以對原始森林講人的道理的,他把自我作為長白山原始森林中的一個微塵般的存在,表達「純粹個人的生命體驗」,他的表達具有胡冬林式的鮮明個性,這個性屬於長白山原始森林中的一切生靈,要多豐富有多豐富,要多博大有多博大,要多深邃有多深邃,因為這是「地球上的文學」。
不可替代的長白山矗立在地球上。不可復制的胡冬林書寫的長白山也會當之無愧地高高矗立在中國兒童文學和生態文學的版圖上。也許,這是中國當代作家向加拿大動物文學之父西頓敬獻的一份沉甸甸的大禮,中國作家以動物本來的面目來書寫的長白山的金角鹿。金角鹿的一生應該是胡冬林文學生命的象徵與隱喻。
2017年的5月4日,作家已駕鶴西去,世間再無胡冬林,長白山的日月星辰、雪線冰川、花鳥蟲魚,甚至松鼠、野豬、金角鹿、蝲蛄和松茸……再也不會看到這位作家對著它們圍爐夜話、側耳聆聽、舞之蹈之。
『捌』 泰迪的故事讀後感700字
新學期伊始,在李園長的帶領下觀看了視頻「泰迪的故事」。故事中泰迪的成長歷程讓我感動,而湯普森老師的那句「我會平等地關愛你們每一個人」更是深深觸動了我的心。是啊,我們永遠無法預知自己的作為或者無為,對孩子的人生產生怎樣的影響,但是,看了這個故事,我們真的都該學著善用自己的能量,為每個孩子的生命帶來一絲溫暖的改變……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他們有的大方,有的膽小,有的活潑,有的文靜……但所有的孩子也都一樣,需要師長的鼓勵,只是有的孩子需要給予更多的愛。在我們的視野里可能就有泰迪這樣的孩子,他們或是調皮淘氣,或是反應遲鈍,他們不時地給我們製造麻煩,讓我們難堪,但只要我們關愛他們,他們都可能變成美麗的「白天鵝」。愛是感動的,愛是堅持的,愛是心底的,愛是付出的,愛是偉大的,愛創造了奇跡。陽光之愛可以熔化冰雪,春風之愛可以萌發草木,雨露之愛可以滋潤禾苗……愛是無處不在的!這就是「愛」真正的含義。
正因為愛,教育才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讓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愛,每個孩子心裡都充滿了溫暖。幼兒園的孩子天真活潑,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唯有把我們愛融進日常的保教工作中,才能真正實現平等關愛每個孩子。
一、愛在保育中流淌
我們要圍繞幼兒一日生活各個環節,結合班級每個孩子的情況,有一雙慧眼、一顆慧心,將保育工作落在研究幼兒上。如喝水、午睡,用餐的習慣、情緒變化,孩子身體姿勢等,從保育細節處體現愛與現代保育觀念。學習優秀保育教師的金點子、好方法,立足本職崗位,善於觀察孩子,在安排與開展工作時更能站在孩子發展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行為。讓我們的愛在保育工作中流淌進每個孩子的心中。
二、愛在教育中升華
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培訓課上我看了《 泰迪的故事》,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鍾,卻在不知不覺中留下了眼淚,這是一個平凡的小故事,卻在國外教育界流傳至今,這個故事讓人深思。
故事是這樣的:湯普森是泰迪的學生,泰迪不但骯臟,功課總是落後。她不喜歡泰迪,每次批改他作業時,總是用一支大大的紅筆,狠狠的劃了一個大叉。
一次湯普森老師看到了泰迪以前的教師評語,知道了他曾經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學生,之所以現在這樣,是因為他的媽媽得了絕症晚期後因病去世了,家境艱難。時間飛快的溜過,轉眼已到聖誕節,依照習俗,所有的學生都會准備一份聖誕禮物送給老師。泰迪的禮物是用普通褐色紙包裝起來的,當老師打開禮物,是一個缺了幾顆細小鑽石的手鏈,和只剩四分之一香水。她將手鏈戴上,並噴了香水。下課了,泰迪沒有馬上離開,他走到湯普森老師身旁,輕輕的說:「你身上的香水味就像當年母親身上的氣味一樣。」說完,一溜煙的飛奔出教室。湯普森老師再也忍不住了,她把自己反鎖在教室里,坐下來痛哭足有一個小時,身為老師,在過去的數月里,她都做了些什麼啊?從那天起,她從「教書」轉而「育人」。
從此湯普森改變了教育方法。一年後,湯普森老師收到泰迪的第一封信,信中稱她是自己一生中遇到過的最好的老師。以後的幾年裡她陸續收到泰迪字條,並告訴她,她是他一生中最好的老師。時間飛逝,幾年後,泰迪又給老師寄來一封信,告訴她取得了學士學位後,他選擇了繼續深造。並在信中再次稱她是自己最好的老師,這次的簽名比較長——醫學博士。(親愛的湯普森老師,我希望您是第一個知道的人。從今天開始,我就是泰迪醫生了,您覺得如何?我將要結婚,我想請您來參加我的婚禮,坐在我母親該坐的位子,我已經沒有親人了,父親去年離世了……)
這是一個「丑小鴨」的故事。這個故事引人深思,身為老師,教書是其次,育人才最重要。每位教師都應對自己的言行進行深刻地反思。在我們的視野里可能就有泰迪這樣的「丑小鴨」,他們或是調皮淘氣,或是反應遲鈍,他們不時地給我們製造麻煩,讓我們難堪,令我們厭惡,但是,只要我們不「嫌貧愛富」, 關愛他們,他們都可能變成美麗的「白天鵝」!
『玖』 抗戰故事讀後感700字急!!!謝謝!!
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過,現在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這可是戰士用自己滾燙滾燙的鮮血換來的。這個代價太大了!今天,讓我們來顧過去的點點滴滴吧!在抗日戰爭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連天、濃煙滾滾的戰場。一個個滿身鮮血、汗流浹背、奮力拚搏的八路軍戰士們。萬山叢中,青紗帳里,中國gcd領導的敵後抗日游擊健兒到處逞英豪;雁翎隊、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使驕狂一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敵後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我還看到了19路軍組織的「敢死隊」出發前接受長官的指示。我還看到抗戰1月27日午後,日軍准備開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帶的上海居民紛紛湧向租界避難。最後,蔡延鍇軍長親臨前線指揮……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的忠貞獎章,「血戰台兒庄」的殺敵大刀,「武漢會戰」中斃敵3000餘人的萬家嶺大捷中繳獲的戰利品……抗戰初期,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對日軍進攻進行了正面作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速戰速決」的美夢。「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國gcd,率先吹響抗戰的號角。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在中國gcd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國共兩黨拋棄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華民族全面神聖抗戰從此以燎原之勢燃燒起來。作為一名中國學生,建設祖國,無疑是責無旁貸,卻又是一件難以承載的任務。戰士們就是這樣拋頭顱,灑熱血,用汗水和鮮血換來的新中國。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將來振興中華!革命戰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