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江西紅色故事小學一年級作文

江西紅色故事小學一年級作文

發布時間: 2020-11-19 02:45:31

㈠ 我家的紅色故事作文一篇急急急

冬天,毫不遙遠的詞。北風呼呼的刮著,樹上也只剩下殘留的黃葉在甩動。白色的雪覆蓋在冰涼的的大地上,一切都是那麼的白。

瞧,遠處紅色的房子稀稀疏疏的在雪裡靜默著。門口站著一位七旬的老人家,她裹著厚厚的棉衣,臉上布滿了皺紋,雖然我們隔得很遠,但是還能依稀看見那被風雨吹過的滄桑的面孔。她向我招招手,我踩著白色的雪走了過去。她對我說:「小姑娘,你知道我家的嘎達(雞)到哪去了嗎?」我不忍心拒絕她,就讓她等我一下。我跑到後面的小山上去,看到那唯一一家住在山上的人家,我跑過去朝家裡喊道:「XXX的嘎達您看到了嗎?」只見從家裡走出來一個小姑娘,她說:「在我這,它剛才在樹干下躲著,我見它渾身都被淋濕了,便把它抱了進來,但是它好像不中意我。」我見她說完便連忙道聲謝謝,我抱著雞,踩著紅色的雪,飛奔了回去。只見那七旬的老人家在那毫無葉子的樹干下坐著,我把雞遞給她,並說:「你的嘎達找回來了。」她朝我笑笑,用已經乾涸的嘴巴對我說:「謝謝你呀,小姑娘,你真是個好人啊!」說完她便接過雞轉身走回去。這時天上飄著鵝毛雪,我看著她一步步的走回去,雪落在她已經馱著的背,手裡的雞乖乖的在她的懷里。我不禁鼻子一酸。

雖然現在她已經不在了,但是我仍是很清楚的記得她對我那溫暖的笑容,記得她的雞在她的懷里是多麼的幸福,我想就是因為這一點,這一天才是我永遠也抹不掉的記憶吧。

㈡ 江西三色文化作文300

江西三色文化
紅色,是贛鄱文化的近現代特質。江西是一片紅土地,不僅孕育了千萬贛鄱人民,也孕育了獨具歷史底蘊的贛鄱紅色文化。上世紀初,中國人民在在追求當家作主的歷史進程中,贛鄱大地為中國紅色革命點燃了星星之火,而燎原燃燒的不僅僅有中國革命的偉大征程,還有不屈不撓、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百年歷史之中,中國共產黨正是啟程於江西,領導了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鋪就了中國特色的革命之路、建設之路、改革開放之路。如今,紅色文化已經成為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斗爭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其在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讀懂紅色文化,才能感知「江西精神」和「江西力量」,才能感知和表現紅色贛鄱文化的近現代特質之美。
綠色,是贛鄱文化的當代氣質。江西山、水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優美:境內的廬山、三清山、井岡山、龍虎山世界知名,武功山、明月山、大覺山等各具特色;境內的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國際重要濕地、世界候鳥越冬的天堂;高達64%的森林覆蓋率讓青山綠水的江西「風光獨好」。十八大以來,中國已經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全新的高度,而江西省也明確了「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的施政綱領。在全新 的發展戰略指引之下,江西已經全面開啟建成中部地區綠色崛起先行區、大湖流域生態保護與科學開發典範區、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區的發展步伐,並走出了一條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只有讀懂江西的綠色文化,才能感知江西綠色崛起的文明密碼,才能感受贛鄱文化的當代氣質。
古色,是贛鄱文化的古韻內涵。江西素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悠久的江西歷史,名人輩出,贛鄱古文化更是璀璨如花。儺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書院文化、民居文化、戲劇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區域色彩濃厚的豫章文化、客家文化、廬陵文化、臨川文化等等,不僅構成了具有獨特魅力的贛鄱古文化,也使之成為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佛教文化、道教聖地的輝煌成就更是讓禪宗文化的「五家七宗」的「三家五宗」源於江西,成為古今中外不可多得的宗教文化勝地。對於我們,只有將藝術創作融於江西地方特點、歷史傳統的大視野下,才能感知江西古色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感受江西古色文化的魅力無窮!

㈢ 紅色的故事作文600字

我們班的故事小時候,我總是問媽媽:文明是什麼?然後,媽媽就笑著告訴我:文明是你被別人幫助了之後的一聲感謝,是心與心溝通的橋梁,更是一個民族強大的象徵。我又問道:那要怎樣才能做到文明呢?媽媽又摸摸我的頭,親切地說:怎樣做到文明,就要你自己去領會了!這句話讓我銘記在心,可是,怎樣做才能算得上是文明呢?上學以後,從我們班同學前後的一些細小變化上,我感觸到了文明的存在。這學期剛開學的一段時間里,我們班在上早讀課時,如果沒有老師在教室,那將是十分混亂的場面:一些同學尤其是男生在玩耍打鬧,在教室里跑來跑去,以至於使早讀無法進行。現在,經過班主任和輔導員耐心細致的教育和管理,班上發生了很大變化。早讀課上再也看不到玩耍打鬧不學習的現象了,同學們早晨來到教室後,都安靜地坐在座位上,打開語文或英語課本,認真地學習起來。教室里秩序井然,不一會便傳出一陣陣朗朗的讀書聲。這一重大變化,不正是體現了文明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班上的一些不良習氣也在逐漸的消失了。你瞧,以前如果有那位同學不小心碰翻了另一位同學的鉛筆盒或書本,這兩人肯定會吵得面紅耳赤,有時甚至於打起架來。而現在你再看,偶爾有同學不小心碰到了身旁的課桌,便會聽到一聲「對不起」、「沒關系」,看到兩人會心的一笑……我們班上這樣的一幕一幕變化,讓我真真切切地領會到了文明的含義。

㈣ 井岡山革命故事320個字的作文

毛委員挑糧在井岡
井岡山是個山多田少,紅軍來到井岡山後,人口激增,糧食不夠吃,軍民用糧主要靠山下寧岡供給.因此,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經常上寧岡運糧,毛委員和朱軍長也常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和戰士們一道上寧岡運糧.至今,毛委員挑米的故事還在井岡山傳播,毛澤東,朱德挑糧走過的小路也是井岡山的一大勝跡.其實毛主席挑糧的故事還有一個並不廣為人知,這就是毛主席在高灘的挑糧故事.
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的秋收暴動遭受重大挫折.在瀏陽文家市召開的前委會上,毛澤東決定放棄進攻長沙,退往萍鄉等地.但他們行至萍鄉蘆溪時,行軍路線被敵人偵悉,致使第三團在白泥嶺遭萍鄉駐敵突襲,死傷500餘人,出師未捷,損兵折將,使革命軍士氣低落,悲觀的情緒充斥在這支工農革命軍隊伍中,特別中不少知識分子和舊軍隊出身的人,認為失敗似乎已成定局,紛紛不辭而別.有些沒有骨氣的共產黨員也在這時走上了叛變的道路.,使得蘆溪白泥嶺一戰後的部隊由1000多人一下銳減到700餘人.此時,大家心情很沉重.特別是盧德銘的陣亡,官兵們都十分悲慟,毛澤東更是心痛不已.因為盧德銘生前在秋收起義的一系列重大決策上,曾給予他很大的支持.毛澤東所率領的工農革命軍陷入了空前的困境.9月25日,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翻過高步嶺進入蓮萍交界之高洲鄉.途中遇到青年農民王萬榮,王珠幾,通過他倆介紹部隊找到村裡黨組織負責人王佐和王任,王佐將工農革命軍從雜溪接到了蓮花的高洲鄉高灘村.
到達高灘村後,毛委員要求部隊全部停留在村口不得進村,讓王佐和王任先進村向村民們宣傳工農革命軍不拉夫不擾民,大家不要驚慌,然後才引部隊進駐高灘.時屆中午,毛委員等部隊領導人急著向王佐他們了解了當地黨組織和革命斗爭的情況都趕不上吃飯,誰知王佐才剛開始匯報,就聽見外面士兵大聲的喧嘩.原來部隊經過休整後在村裡里長房祠前休息吃中飯.可開飯時炊事員抬出的竟是一甑黑糊糊的薯絲.雖然連日的急行軍讓戰士們都已是飢腸轆轆了,可士兵們都吃慣了白米飯,揭開甑蓋見裡面盡是黑糊糊的,一粒米飯也沒有,都不敢盛.毛委員見狀,隨手拿了個粗瓷飯碗,滿滿地盛了一碗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吃了一碗又添一碗,大家見毛委員帶了頭,也就紛紛拿起碗來盛薯絲吃.戰士小王忍不住地問:「毛委員,這黑糊糊的薯絲我吞都吞不下,你怎麼吃得這樣甜?」毛委員一邊用筷子扒了扒碗里的薯絲,一邊用低沉的語調,一板一眼地說:「小兄弟,在山裡吃碗薯絲好不容易啊!要挖土、做畦、打秧、栽薯、鋤草、施肥,還要牽幾次藤;薯大了挖回家趁晴天刨絲、洗粉、曬絲.薯絲幹了還要交租納捐,留下的就不多了.有一年這里遭旱,薯乾死了,老百姓沒有吃,只得摘樹葉、野藤充飢.前邊那家房東的妻子,就是為了一勺薯絲被劣紳一腳踢死了.我們紅軍是為窮苦老百姓打天下的,想到這些苦事,我覺得有薯絲吃就是蠻不錯了,所以我吃起來就象摻了糖一樣甜.」聽到毛委員這樣一講,大家吃起來也特別香.
當天下午,略作修整的紅軍戰士們又投入了一場熱火朝天的戰斗中,為村民們收割水稻.碰到了驚慌失措的村民們,戰士們都笑容可掬的說出這樣一句話:「好甜的薯絲.」而在這熱火朝天的戰爭中還有一個更加高興的人,那就是毛委員,他親自出馬將第一擔糧食挑了出來給了村長.本來夠全村老幼忙碌半個月的的工作在一天下午的工夫就完成了,毛委員也整整挑了一下午的糧食,可是他興致不減的站在祠前台階上給村民們發表了演說.
聽說是毛委員要講話,人們都使勁鼓掌,巴掌都拍紅了還是不停.「各位父老鄉親、各位大嬸大嫂、各位兄弟姐妹:我們工農紅軍是共產黨領導下為工農打天下的軍隊.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打倒土豪劣紳,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建立蘇維埃政權,讓人們真正當家作主.
大家看看今天我們的生活吧,青壯年都讓反動派拉了壯丁,還有反動派無數的苛捐雜稅鄉丁谷、灶頭谷、學谷、豬頭谷、公耕超產谷、壯丁谷、屠宰稅、使用營業牌照稅、契稅、土地稅、、、、、我們還不進來反抗我們嗎?
讓人們真正當家作主靠幾個人,幾百人都是不得的,要靠千千萬萬的老百姓.一盞燈籠照不亮,千盞燈籠合在一起才亮堂堂.鄉親們,你們都來支持紅軍,父老鄉親,只要有你們的支持,我們的革命是一定會成功的!」
這正是,毛委員挑糧在高灘,紅軍傳統不能忘.

㈤ 紅色經典故事1000字

1、《少年游擊隊》

1934年,紅軍長征離開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留下的赤衛隊員們,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決定到山裡去堅持游擊斗爭。

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細妹、冬牙子都想跟赤衛隊去打游擊,但因年紀太小,李主席與李公公都不讓他們去。天黑時,孩子們悄悄離家去找紅軍,但找了一天也沒找到。

白匪團長帶領匪徒闖進了村子,屠殺了全村人,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了為親人報仇的種子。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

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白匪團長。紅孩子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2、《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晉察冀根據地的狼牙山區大舉進犯。當時,七連奉命在狼牙山一帶堅持游擊戰爭。經過一個多月英勇奮戰,七連決定向龍王廟一帶轉移,把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的任務交給了六班。

為了拖住敵人,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把沖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斗,讓敵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那個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的滿腔怒火。

戰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掄個一圈,好使出渾身的力氣。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綳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

戰斗進行了很久,敵人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在崎嶇的山路上,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屍體。

五位壯士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任務,准備轉移。面前有兩條路:一條通往主力轉移的方向,走這條路可以很快追上連隊,可是敵人緊跟在身後;

另一條通向狼牙山的頂峰的棋盤陀,那裡三面都是懸崖。走哪條路呢?為了不讓敵人發現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

帶頭向棋盤陀走去。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他們知道班長要把敵人引上絕路。

五位壯士一面向頂峰攀登,一面依託大樹和岩石向敵人射擊。山路上又留下了許多具敵人的屍體。到了狼牙山峰頂五位壯士居高臨下,繼續向緊跟在身後的敵人射擊。

不少敵人墜落山澗,粉身碎骨。班長馬寶玉負傷了,子彈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裡還剩下一顆手榴彈。他剛要擰開蓋子,馬寶玉搶前一步,奪過手榴彈插在腰間,猛地舉起一塊大石頭,大聲喊道:「同志們!用石頭砸!」

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山坡上傳來一陣嘰里呱啦的叫聲,敵人紛紛滾落深谷。

又一群敵人撲上來了。馬寶玉嗖的一聲拔出手榴彈,擰開蓋子,用盡全身氣力扔向敵人。隨著一聲巨響,手榴彈在敵群中開了花。

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喜悅。班長馬寶玉激動的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

說罷,他把那支從敵人手裡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後走到懸崖邊上,像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壯烈豪邁的口號聲: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

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5、《草原英雄小姐妹》

蒙族少女龍梅與玉榮是一對小姐妹。一天,她們利用假日自告奮勇為生產隊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風雪。羊群經不住暴風雪的襲擊,順著風勢越走越遠。

姐妹倆冒著刺骨的風雪,一路保護著受驚的羊群。龍梅為救一隻埋進雪裡的羊和玉榮、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榮時,發現妹妹光著一隻腳在走路,那隻光腳已凍成了坨子了。

龍梅急忙脫下自己的靴子給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凍在了腳上,脫不下來。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凍僵的腳,背著她艱難地往前走,走著走著,終於倒了下去。

由於鐵路工人和尋找她們的公社書記等人及時趕到,姐妹倆和羊群都安全脫險。龍梅和玉榮受到了共青團中央的表揚。

㈥ 紅色革命故事200字

1、黃繼光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在戰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葯用光的情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黃繼光的英雄壯舉,獲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高榮譽——他被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黃繼光最後長眠於沈陽市北陵烈士陵園。

2、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國軍一座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時左腿負傷,仍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過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葯包,以自己的身體充當火葯支架。隨著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敵軍的暗堡被炸毀,董存瑞用自己寶貴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3、王二小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沫源縣出現了一位全國聞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犧牲時才七歲,在日本鬼子掃盪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幹部,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幹部和老鄉脫離了危險,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王二小的動人事跡很快傳遍了解放區,每一個老鄉都含著眼淚,歌唱二小放牛郎,《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跡。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創作了後來傳唱全中國的著名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4、八女投江的抗日小英雄王惠民

1925年生於黑龍江省林口縣刁翎鎮的四合村。因父親「王皮襖」參加「抗聯」並任第五軍軍部副官,房屋被日寇燒毀。她和弟弟妹妹們跟著媽媽到處躲避日偽漢奸的追捕,王惠民12歲時就隨父親上山參加「抗聯」第五軍。不久,她爸爸英勇犧牲了,小惠民在戰場上表現更加英勇。1938年10月下旬在烏斯渾河激戰中,她為祖國的解放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獻出寶貴的生命,當時只有13歲。

5、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㈦ 紅色故事50字左右

一、農忙

1942年年底,轟轟烈烈的延安大生產運動開始後,毛主席更忙了。他有個習慣,喜歡晚上辦公,有時一忙就是一個通宵。這樣,毛主席的睡眠時間就越來越少了。大生產運動期間,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還要和中央機關的同志們一塊去參加勞動。

那時,熊雲在中央機要科當譯電員,他們跟主席一塊住在棗園。棗園有一排窯洞,用兩道牆隔成了三個院,主席住在北邊的院內,機要科住在中間的一個院里。

機要科的同志們見主席工作那麼忙,休息時間卻那樣少,很擔心他累壞了身體。趁主席到地頭去的當兒,他們幾個機要員一合計,就搶著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幫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笑,望著他們這一幫十六七歲的小青年,擺手示意不讓他們幫助,並說:「你們挖的地,不算我的勞動,親手幹才算自己的勞動。」

就這樣,毛主席用了幾個下午的時間,親手挖了兩畝多地,並在地上澆了水,上了肥,種上了西紅柿、辣椒等蔬菜。綠油油的蔬菜、豐碩的果實綴在枝頭上,把棗園的後山坡裝點得更加美麗了。

二、有轎車不做

延河畔響起的隆隆馬達聲和清脆的喇叭聲,吸引著延安軍民。警衛戰士們更是有說不出的高興:「這回毛主席外出開會再也不用騎馬走路了!」

老紅軍楊辛克,貴州松桃人。抗日戰爭時期,曾擔任毛主席的警衛員。後任抗大學員、八路軍129師358旅教育幹事、指導員、公安總局科長、豫西地區副專員、貴州省工業廳副廳長、省經委副主任。1983年6月,楊辛克同志向我回憶起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在延安坐車還是騎馬而引發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抗戰時期的延安,中央領導到哪裡都是騎馬或步行。一位華僑送給延安兩輛小轎車,警衛戰士們有說不出的高興:「這回毛主席外出開會再也不用騎馬、走路了!」可是沒料到,在分配車時,毛主席提出要考慮軍事工作的需要,照顧年齡較大的同志。

盡管大家都希望配給毛主席一輛轎車,可在他的一再堅持下,一台配給了主管軍事工作的朱老總,另一台配給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謝覺哉、林伯渠、吳玉章)。

三、毛主席對毛岸英「約法三章」

「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是毛主席對自己兒子的「約法三章」。一些領導幹部的腐敗,常常都是因子女而引發的,如果他們也用毛澤東的這個「約法三章」,黨內又何來因子女而產生的腐敗呢?田志芳,四川廣安人。

1933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曾任營長、團參謀長,建國後,曾任東北軍區後勤部車管處處長、沈陽軍區後勤部軍事代辦處顧問。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說的延安時期毛主席對兒了毛岸英嚴格要求的故事,對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機關大食堂吃晚飯時,田志芳發現新來了一位同志,高個、寬肩、體格健壯,著一身洗得乾乾凈凈的藍布軍裝,顯得很精幹。他發現這人有些面熟,在哪見過呢?尋思半天,可怎麼也沒想起來。吃完晚飯,田志芳來到楊家嶺溝口的花園。這里原來是個墓地,叫楊家墳。

中央機關搬到楊家嶺後,就在這里種上花草、瓜菜,便成了個小花園。這會兒,紅茸茸的雞冠花、紫幽幽的牽牛花、黃橙橙的南瓜連成一片,別有一番情趣。田志芳在一個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風文件准備看上兩頁。這時,只見自然科學院院長徐特立和一個青年慢慢走來,細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

他們一邊走,一邊親切交談,從他身旁走過。他連忙問身邊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誰啊?」「那是毛岸英同志,剛從蘇聯回來。」「毛岸英?」「就是毛主席的兒子。」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腦門,怪不得面熟呢,原來是毛主席的兒子。

可他又有了疑問:「怎麼毛主席的兒子還和咱們一起吃大灶?他剛從蘇聯回來,能吃慣咱這小米飯、山葯蛋?」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說:「毛主席一向對自己要求嚴格,給毛岸英『約法三章』,要他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啊,原來是這樣。過了一段時間,看不到毛岸英同志來大食堂吃飯了。

後來,在國民黨向解放區大舉進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來了。他的臉變黑了,身體也瘦了。一打聽,原來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兒子派到最艱苦的山區,上「勞動大學」去了。

在那兒,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身為領袖的毛澤東同志,對自己的子女嚴格要求,使邊區軍民很受教育。由於黨的領導同志都這樣以身作則,所以,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風。

四、董存瑞

1948年5月1日,第11縱隊從朝陽地區西進,兵鋒直指熱河省會承德的北部屏障隆化城。25日,隆化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擔任爆破組長。

在全連戰斗動員會上,董存瑞代表全班表決心:「我就是死後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們把隆化拿下來。」戰斗開始後,他帶領戰友們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

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此時,離發起總攻僅15分鍾。在這關鍵時刻,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

前進中他左腿負傷,仍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呀!」將暗堡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五、張思德

1944年初,張思德響應黨中央大生產運動的號召,主動報名參加中央機關組織的生產小分隊,到離延安70多里的安塞縣生產農場,被選為農場副隊長。同年7月,進安塞縣山中燒木炭。他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裡最苦最累,他就出現在哪裡,每到出炭時總是最先鑽進窯中作業。

9月5日,天下著雨,張思德帶著突擊隊的戰友們照常進山趕挖新窯。中午時分,炭窯在雨中發生崩塌。危急時刻,張思德一把將戰士小白推出窯口,自己卻被埋在坍塌的土裡,戰友得救了,張思德卻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

㈧ 紅色經典故事400字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農歷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里,幼時在村私塾就讀,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有一件事情讓老師記憶猶新:有一天,楊靖宇在學校學習(學習情況已無從考證),突然聽見外面有人大叫,原來是老張被幾個兵痞打。於是他們就出來圍觀。忽然,有一個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聲:「你們太欺負人了!」於是,所有的學生都跟著嚷道。一個兵痞聖氣凌凌地說:「怎麼拉?他得罪我們了,就該挨!」於是,那個高個子男孩一揮手,說:「上。」幾十個學生就連打帶趕地把他們趕出了學校,救了老張一命。那個高個子男孩就是楊靖宇。
那幾個兵痞不甘心,覺得太丟臉。於是第二天,他們又叫來更多的兵痞,氣勢洶洶地來到學校。一進學校,就嚷著要找昨天那個高個子男孩。校長急了,就一個勁地道歉。兵痞不聽。在這時,楊靖宇爬到房子上,拿著火柴,對兵痞說:「知道這是什麼么?是洋火!你們不走,我就把房子燒了。」校長也趕忙說:「誒,我們也管不住他。你們還是走吧,這孩子,你們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會燒。房子燒了,你們頭也不會饒你們。快走吧。」於是,兵痞們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㈨ 紅色革命故事作文400字4年級

我最感動的革命故事
在戰爭中,多少優秀的中華兒女,為了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灑熱血回,做出犧牲!在他們答背後,有著多少個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其中江姐的故事讓我最感動!
「1948年6月14日,由於叛徒的出賣,講解不幸被捕,被關押在在重慶渣滓洞監獄。在這里江姐受盡了國民黨軍統特務的各種酷刑,老虎凳、吊索、帶刺的鋼鞭、撬棍、電刑……甚至竹簽插進十指的指尖。特務望向從這個年輕的女共產黨員身上打卡缺口,已破獲重慶地下黨組織。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江姐始終堅貞不屈!」「你們可以打斷我的頭,要組織是沒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大小的考驗。竹簽是用竹子做的,動產黨員的意志是用鋼鐵鑄成的!」
我每當從書中讀到這些時,都熱淚盈眶,多麼剛強的意志啊!這堅貞不屈的精神,這堅強不曲的品格,感人肺腑,直打動人的心窩!她的品質讓我想起了象徵中華民族的梅:以梅象徵堅貞不屈,梅的枝幹蒼勁挺秀,寧折不屈,被人用來象徵剛強不屈的意志。而迎風斗雪開放的梅花,則最先給人間透露春的氣息。這不正是形容江姐的毅志嗎?
多麼難忘的故事,多麼感人的品質!讓我們借上清明,為她深深鞠上三躬!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