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故事700
① 《講名人故事,學高尚品德》的作文600至700字
這位儒家學派的「亞聖」要從法家的血腥中搶得一絲仁愛的地位,真的將仁愛的種子播撒如萬民的心中。不失為一位學術,何其不易.孟子為人很講原則,而者不可得兼。他大義凜然。他站在泰山之巔,四心伴身。但他志向遠大;有的為謀生存骨肉分離……仰不足以養父母。生,卻壯志未酬,無奈天下分久必合。」無論何時,有的窮困潦倒餓死街頭。即,流行著吞並,亦我所欲也,仍不屑努力與八方諸侯,貧困。在那戰亂紛飛的年代,肆虐著攻伐。游說不遂他便退以著書,普濟了天下,達則兼濟天下;遇事辨是非,俯不足以蓄妻子;遇錯明羞惡。孟子十分講原則。他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人皆有之的「本心」,充斥著暴力,他毅然詠頌出,為何他的眼中長含淚水我眼中的孟子孟子。孟子是博愛的。孟子作為亞聖;不愛妻妾之奉,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哪怕是生死關頭也要講求原則,義.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處處都體現著他憂國憂民的仁心;不需所識窮乏者得我,他萬念俱灰,決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四方游說諸侯施行仁政。面隊萬鍾的豐厚條件!他一生兩袖清風,他和藹可親,慈祥的面頰上總是返著一絲微笑,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儒生,因為他愛老百姓愛得深沉,亦我所欲也,終成《孟子》,萬鍾於我和加焉,一位先秦大家,政治教育大家,捨生而取義者也:他遇人知惻隱。孟子樸素的一生充滿了失望。但是他為天下萬民。真正做到了,俯視天下萬民,孟子最終放棄了: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無奈,使他成為了正人君子的典範:「生而有不用也,不求宮室之美;遇賢懂恭敬:貧則獨善其身
② 名人的故事700字有好的結尾和開頭
如今,電話走進了千家萬戶,你知道電話是誰發明的嗎?
貝爾,就是發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於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工電報,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面對面的交談。於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工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後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製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這里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明的專利人。
貝爾一生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他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連接到住宅、鄉村、工廠……這樣,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電話。今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實。
③ 有關奉獻的名人事例
1、白芳禮,從1987年開始,白方禮連續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直到他將近90歲。
2、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楊善洲他好書記楊善洲退休後義務植樹22年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3、高淑珍,14年間,她接收了近百名殘疾孩子,卻從未收過一分錢。慕名而來的孩子越來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裡地方有限,還債務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終說不出口。無論多麼艱難,她總是盡最大努力,讓孩子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
4、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超多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
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5、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④ 紅星照耀中國中主要人物形象
1、毛澤東:
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復雜的人。他有著中國農民的質朴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孩子氣地笑)。他是一個有相當深邃感情的人。
說話平易,生活簡朴,個人習慣和外表落拓不羈,有些人可能以為他有點粗俗。天真質朴同銳利機智和老練的世故結合。
他博覽群書,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研究。他有演講和寫作的才能,記憶力異乎常人,專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尋常。
對於工作事無巨細一絲不苟。他精力過人,不知疲倦,是一個頗有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戰略家。
2、周恩來:
他個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結實,盡管鬍子又長又黑,外表上仍不脫孩子氣,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於熱情。
他確乎有一種吸引力,似乎是羞怯、個人魅力和領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產物。他是中國人中間最罕見的一種人,一個行動同知識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純粹知識分子。他是一個書生出身的造反者。頭腦冷靜,善於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驗。他態度溫和。
3、賀龍:
大個子,像只老虎一樣強壯有力。年過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在長征路上背著許多受傷的部下行軍。
土匪頭子;被國民黨報紙稱為「劣跡昭著」;率領村裡的幾個人襲擊收稅的,一把刀宰了他們,解除了他們的武裝。賀龍在哥老會中的名聲遍及全中國;他的口才很好;有很強的個人感召力
生活跟他的部下一樣簡單。他不計較個人財物——除了馬匹。他喜歡馬。
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謙虛。
一直忠於黨,從來沒有違反過黨的紀律。總希望別人提出批評,留心聽取意見。賀龍除了在軍事方面以外,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但是他並不是個無知的人。對有錢人仇視。
4、朱德:
他貌不驚人,沉默謙虛,說話輕聲,有點飽經滄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藹。身材不高,但很結實,胳膊和雙腿都像鐵打的一樣。
他已年過半百,也許已有五十三四歲,究竟多大,誰也不知道。
他的生活和穿著都和普通士兵一樣,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腳走路,整整一個冬天以南瓜充飢,另外一個冬天則以氂牛肉當飯,從來不叫苦,很少生病。
他喜歡在營地里轉,同弟兄們坐在一起,講故事,同他們一起打球。人乒乓球打得好,籃球打個「不厭」。
他向弟兄們講話往往脫下他的帽子。從朱德遠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尋共產黨這件事,可以看出他日後成為三次革命的領袖所具備的自發精神和堅定目標。
5、彭德懷:
他是個愉快愛笑的人,身體極為健康。他動作和說話都很敏捷,喜歡說說笑笑,很有才智,善於馳騁,又吃苦而勞,是個很活潑的人
他身經百戰,只受過一次傷,而且只是表面的。
生活節儉:同部下一樣,只有兩套制服。他不吸煙,不喝酒。遲睡早起。
很喜歡孩子,常有孩子跟著,脫棉衣給小號手。
6、徐海東:
面露笑容,臉漲得通紅,嘴裡露出掉了兩個門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種頑皮的孩子相。
身材仍很修長,四肢靈活,全身肌肉發達。他的每條腿,每條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過傷。
有一顆子彈從他眼下穿過他的腦袋又從耳後穿出,但他仍給你一個農村青年印象,好像剛從水稻田裡上來,放下捲起的褲腿,參加了一隊路過的「志願參加」的戰士的隊伍。門牙因為騎馬的事碰掉的。
是一位羞澀、內向的軍人。紅十五軍團軍團長,中國共產黨的軍事領導人中,恐怕沒有人能比徐海東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沒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徐海東是斯諾所遇到的共產黨領袖中「階級意識」最強的一個人——不論在態度上、外表上、談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事實上,除了賀龍以外,他大概是指揮員中唯一的「純無產階級」。離開鄂豫皖參加長征的時候,親屬被蔣介石殺害66人。
(4)歷史名人故事700擴展閱讀:
《紅星照耀中國》在於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斗爭,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他面對面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賀龍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紅軍將領,結下了或淺或深的交情。
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毛澤東。斯諾准確地把握到毛澤東同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民眾的精神紐帶。沒有人比毛澤東更了解他們,更擅長綜合、表達和了解他們的意願。這將深刻地制約著以後數十年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創作背景:
《紅星照耀中國》是作者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的寫作。
⑤ 讀中外名人故事有感(700字以上)
讀《中外名人故事》有感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許多名人的少年時期都是極其艱辛的,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磨難。《中外名人故事》這本書中,向我們講述了許多名人經歷了苦難最終取得偉大成就的故事,讓我體會到了世上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努力去實現它,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態度決定高度」。
《中外名人故事》一書中寫了許多名人成長的故事。博學多才的孔夫子,「讀萬卷書」走上了中國古代理想者、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道路,寫了著名的《論語》;音樂「天才」莫扎特,僅僅在世上生存了三十五年就去世了,用短暫的一生創作了70餘部音樂作品;兩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與林肯,出生不同,成就相同。羅斯福出生富裕,父親是一百萬富翁。而林肯卻恰恰相反,自幼喪母,家境貧寒。卻都取得了美國總統的成就……
名人有名人的執著,名將有名將的風采,才子又有才子的風范,他們不同的成長故事,同樣的名垂青史,這些都讓我懂得了:態度決定高度。
沒有堅持的努力就沒有成功的勝利。對呀,天才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智慧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才不是天生的,他們中有很多人用父母親叫他們放牛、放羊的時候,去學堂外面聽先生講課,用腦子把先生講的記下來,回去問問父母親人,自己琢磨,才走上了成材之路。沒有一個人是天生的偉人,他們無不是憑著頑強的「態度」,改變著殘酷的現實,堅持、堅持、再堅持,最終走上了成功的「高度」。
再想想自己,與他們怎能相提並論:我們有那麼好的學習條件,但我們中大部分人缺少像他們那樣的「頭懸梁,錐刺骨」的刻苦精神,所以我們大多數人一生碌碌無為。我六歲開始學習鋼琴,八歲就取得業餘六級證書,我計劃十一歲能得到十級證書,但現在看起來成功的希望不大,為什麼呢?關鍵還是沒有堅持下去。我想,名人之所以成才,是因為他們有執著的精神,永不改變的信念,不可攻破的自信啊!
態度決定高度!《中外名人故事》讓我懂得了:只有良好的態度,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有成果,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
⑥ 中外名人探險故事(3條)(700字)
馬克·波羅:走進中國
探險成果: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一
時 間:始於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夥伴還沉迷於彈子游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一起騎馬從義大利旅行到中國。現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彷彿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一切都那麼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一樣的犀牛…
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游記》。後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一名義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佛迪南·麥哲倫:環球旅行
探險成果:進行了第一次環球航行
時 間:始於1519年
在佛迪南·麥哲倫的時代,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通過環球旅行來證明這個事實。於是,證明地球形狀這件事,就成了麥哲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怕的暴風雨幾乎使他的船隊覆沒。由於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飢。3年過去了,只有5艘船勝利到達終點,就是這些船帶回了第一批環球航行的勇士們。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於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他曾與獅子搏鬥並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並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後,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並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後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夥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彷彿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羅德·阿蒙森:到達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南極
時 間:1911年
在向北極航行的途中,羅德·阿蒙森突然決定前往南極。因為他認為,比起考察已經被開發的土地,成為首先到達南極的人更「酷」。「我將在那裡戰勝你!」阿蒙森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他的競爭者——正在前往南極途中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著雪橇在冰雪覆蓋的荒原上滑行。事實證明,這簡直是絕妙的主意。因為,斯科特選擇了小馬做交通工具,結果糟透了,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後,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個星期到達南極。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哥倫布年輕時就是地圓說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熱那亞作過監獄的馬可.波羅,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倫布是個義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波羅游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幺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麼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需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游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後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
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你可以借鑒參考一下!
⑦ 那裡有商界名人的小故事要600~700字的!
李嘉誠、俞敏洪、牛根生都是年輕時學習條件差,家境貧寒,你去網上查查他們的事跡吧。
⑧ 現代名人的勵志故事和啟示700字
在中國達人秀的現場,劉偉空著袖管走了上來,坐到鋼琴前.那首《夢中的婚禮》響了起來.曲子結束,全場起立鼓掌.當評委高曉松問他這一切是怎麼做到的時候,劉偉說了一句:「我覺得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著.」
命運給了劉偉一個美妙的開局,卻迅速地吹響了終場哨.對劉偉而言,10歲時的記憶,永遠是那麼殘缺不全,1997年,10歲的劉偉因觸電意外失去雙臂.「怎麼觸電的?其實我自己是記不起來了,我的這部分記憶已經丟失.」劉偉說,根據別人的說法,劉偉家附近有一個簡陋的配電室,牆是用土砌的,很矮,一翻就能進去,裡面的電線裸露在外.3個孩子玩捉迷藏,劉偉往牆上爬的時候,觸到了高壓線.醒來的時候,劉偉已經徹底的失去了雙臂.「當時我的腦袋一片空白,傻了.」劉偉描述著自己當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