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莫言的故事800字

關於莫言的故事8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19 06:35:08

1. 莫言的生平事跡。以及勵志小故事

一、事跡內容介紹: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3年擔任網路文學大學名譽校長。 2014年12月,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0]2017年11月,莫言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12月,憑借作品《天下太平》,獲「2017汪曾祺華語小說獎」中的短篇小說獎。

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復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4]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

二、勵志小故事:(部隊生活讓他正式走上文學道路)

「在一片掌聲里,我不知怎樣地上了台。我頭暈,心跳,快要死了似的。」這是21歲的莫言剛剛參軍之後,作為新兵代表上台講話時的心情。當他接到入伍通知書後,村裡的一位復員老兵告訴他,要想在部隊迅速站穩腳跟,就得寫一封決心書。他記住了這位老兵的教導,一到兵營就趕緊寫了決心書,他獲得了這個上台講話露臉的機會。

1976年,念完稿子的莫言走下講台,聽到班長低聲對他說:你這個混蛋,徹底完了!他懵了,已經無心觀看接下來的文藝演出。回到宿舍後,追問班長到底是怎麼回事。班長說,「那凳子是首長坐的,你也配坐?你不站著講話,竟敢像首長一樣坐著講! 」

在新兵大會上講話後不久,莫言被「發配」到了渤海邊的黃縣。除了站崗就是下地幹活,與原來的農村生活相比,沒有更好,反而更差。站崗的枯燥生活中,他開始了文學創作。1984年秋天,解放軍藝術學院由著名作家、後任總政文化部長的徐懷中將軍領銜,創建了文學系。莫言當時是總參下面一個學校的副連級教員。

他報名參加了幾輪考試,也獲得了通過。但不知何故,他沒在規定的時間來軍藝報到。按規定,他就不能錄取了。看著他茫然無措的樣子,系主任徐懷中把他叫去,問他寫過什麼東西?莫言忐忑地從包里摸出1982年發表在河北保定的一個文學雜志《蓮池》上的小說《民間音樂》遞過去。徐懷中仔細地看起來。

看完,他用異樣的神情望著面前的年輕軍官說:「很好呀!報到吧!」就這樣,莫言這匹「千里馬」,讓「伯樂」徐懷中一眼相中,正式走上了文學道路。

(1)關於莫言的故事800字擴展閱讀

人生的「第一次」:

一、第一次用筆名「莫言」

在童年孤獨的環境下,莫言慢慢地學會了想入非非。這是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許多美妙的念頭紛至沓來。童年的莫言躺在草地上理解了什麼叫愛情,也理解了什麼叫善良。然後就學會了自言自語。

有一次莫言對著一棵樹在自言自語,母親聽到後大吃一驚,她對父親說:「他爹,咱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了?」後來莫言長大了一些,參加了生產隊的集體勞動,進入了成人社會,他在放牛時養成的喜歡說話的毛病還是給家人帶來了許多的麻煩。母親痛苦地勸告莫言:「孩子,你能不能不說話?」

「我當時被母親的表情感動得鼻酸眼熱,發誓再也不說話,但到了人前,肚子里的話就像一窩老鼠似的奔突而出。話說過之後又後悔無比,感到自己辜負了母親的教導。所以當我開始我的作家生涯時,我自己為自己起了一個筆名:莫言。

我本名是管謨業,中間的「謨」,左右兩部分拆開來,便是莫言二字。也是告誡自己要少說話。但事實證明,我一句話也沒有少說,而且經常在一些特別庄嚴的場合,說出實話來。」後來,莫言寫了一部小說叫《四十一炮》,裡面就有一個愛說話「炮孩子」,其中也有他自己的個人經歷。

二、第一次發表小說《春夜雨霏霏》

童年的苦難,成就了莫言的今天。說起莫言的處女作,不得不提《春夜雨霏霏》。1979年秋天,當莫言從渤海灣調到狼牙山下,在一個訓練大隊里擔任政治教員時,便寫小說往《蓮池》寄。「寄過去,退回來,再寄過去,又退回來。」終於,有一天,他收到了《蓮池》的一封信,說希望他能去編輯部談談。「我激動得一夜沒合眼。第二天一大早,就搭上長途汽車趕到保定市。」

這次進城,莫言「見到了我永遠不敢忘記的毛兆晃老師。」毛兆晃先生當時是《蓮池》的編輯,他認為莫言的稿子有一定基礎,但希望作者能拿回去改改。莫言感到稿子不好改,就乾脆另起爐灶另寫一篇送到了編輯部。

沒想到,「毛老師看了,說還不如第一篇好呢。」毛先生的話對莫言打擊很大,但莫言還是對編輯老師保證,願意繼續改。「我把前後兩篇小說糅到了一起,又送到了編輯部。毛老師說這一次改得很好。不久就在《蓮池》上發表了,頭條,這就是我的處女作《春夜雨霏霏》。」

莫言說,他最早的5篇小說都是在地區級刊物《蓮池》上發表的,對這本雜志他充滿了感情,「它對於我永遠是聖地」。

2. 關於莫言的事跡

1955年2月17日 生於山東高密,童年時在家鄉小學讀書,後因文革輟學,在農村勞動多年。1976年加入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
他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1981年 開始創作生涯,發表了《枯河》、《秋水》、《民間音樂》等作品。
1986年 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1991年 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魯迅文學院創作研究生班並獲文藝學碩士學位
1997年 以長篇小說《豐乳肥臀》奪得中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大家文學獎」,獲得高達十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1997年 脫離軍界,轉至地方報社《檢察日報》工作,並為報社的影視部撰寫連續劇劇本。
2000年 《紅高粱家族》獲亞洲周刊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2001年 《檀香刑》獲台灣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最佳書獎。
2001年6月4日受聘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授。
2002年至今任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導師。
2003年《檀香刑》獲第1屆鼎鈞雙年文學獎。
2003年11月受聘為汕頭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
2005年 再次失手茅盾文學獎。《四十一炮》獲第2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獲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05年,獲義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
2006年 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說《生死疲勞》獲頌福岡亞洲文化大獎。
2006年11月28日受聘為青島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莫言以十年34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引發廣泛關注。2007年9月11日,中國作家富豪榜創始人吳懷堯策劃發起【中國作家實力榜】,由包括朱大可、謝有順、陳曉明在內的十位文學評論家共選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華、史鐵生、阿來和王安憶以6票同居次席。
2007年7月出版散文集《說吧,莫言》。這套書分為三卷,約100萬字,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歷程。
2008年 《生死疲勞》獲第2屆紅樓夢獎首獎。
長篇小說《四十一炮》系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最終入圍作品。
2008年11月8日,受聘為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駐校作家。
2009年3月,受聘為濰坊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名譽院長。
2009年開始使用新浪微博,一共發微博28條,1043056粉絲,關注5人。
2009年12月,出版長篇小說《蛙》,創作手法別具一格,小說由四封長信和一部話劇構成,講述了一個鄉村婦產科醫生的人生經歷,表現一個時代的難和痛。

當代著名作家莫言文學作品《蛙》
2011年3月,應邀成為軍賦文學院特約作家。
2011年8月,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2011年11月,受聘請為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2011年11月24日下午,中國作家協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投票選出中國作協第八屆全委會副主席,莫言當選副主席。
2012年5月受聘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
北京時間2012年10月11日19:00,莫言因其「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獎金約750萬元人民幣,且免稅。
2012年10月13日,青島科技大學領導馬連湘等人赴山東高密對莫言先生表示祝賀。英國衛報等世界媒體為英國讀者介紹了莫言的書目
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院院長、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導師、濰坊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名譽院長、青島理工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軍賦文學院首席作家。

3. 莫言發表得獎感言時講的七個小故事

1、小學三年級看苦難展覽

上世紀六十年代,莫言上小學三年級,學校組織參觀一個苦難展覽,學生在老師引領下放聲大哭。莫言為了能讓老師看到他的表現,不擦臉上的淚水。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裡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

他睜著大眼看著,眼睛裡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後,莫言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為。為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

多年之後,當莫言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莫言悟到一個道理,就是: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2、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

莫言跟隨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撿麥穗,看麥田的人來了,撿麥穗的人逃跑了,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看守人搧了她一個耳光,母親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他們的麥穗,揚長而去。

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神情絕望,多年後,那個看守麥田的人變成一個老人,莫言在集市上碰見他,莫言想沖上去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他,對他說:那個打她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3、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

一個中秋節的中午,家裡難得地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家門口,莫言端起半碗紅薯干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干,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

莫言氣急敗壞地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干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莫言,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老人碗里。

4、最後悔的一件事

莫言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買白菜的老人一毛錢。算完錢莫言就去了學校。當莫言放學回家時,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母親並沒有罵他,只是輕輕地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5、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

莫言提著家裡唯一的一把熱水壺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飢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莫言嚇得鑽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傍晚時聽到母親喚他的乳名,從草垛里鑽出來,以為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也沒有罵他,只是摸著他的頭,發出嘆息。

6、頂撞老首長

莫言在部隊工作,一天晚上,在辦公室看書,一位老長官推門進來,看了一眼他對面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噢,沒有人?」莫言隨即站起來高聲說:「難道我不是人嗎?」老長官被頂得面紅耳赤,尷尬而退。為此事,莫言得意了許久,覺得自己是個英勇的鬥士,多年後,卻為此深感內疚。

7、八個泥瓦匠

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一場暴風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雷聲陣陣,眾人都膽戰心驚,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干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干過壞事,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

沒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

於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不願出去,眾人便將他扔出了廟門,結果哪個人剛被扔出廟門,破廟轟然坍塌。

4. 莫言的講故事的人讀後感150字以上

@老虎不吃飯飯: 作為一名講故事的人,莫言在這樣一個隆重的場合下接連講了好幾個故事。這些故事串聯到一起就是一個道德諷喻。他以一個小說家的方式而不是一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話題緊緊地拴在了故事上。沒有故事的人是可憐的,有故事講不出來是可憐的,沒故事可講卻硬要編個虛假的故事,是可憐的。
@老虎不吃飯飯: 苦難、人性、愛、理解與寬容,是莫言演講關鍵詞,他用這種方式與世界性普世價值對接,能夠寬容彼此價值差異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在不違背人性的前提下,人們應彼此寬解、尊重,而不是朝著別人扔石頭。那個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學扔過石頭的老單干戶,在他不斷的反思中,成為他小說中的人物。

莫言說到母親的言傳身教,他說到他母親的那些細節,很真摯。他是講故事的人,所以他沒有用一種說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觀念,來講他的文學創作。而是從自己的經歷說起,用故事說話,讓人從中看到他的善惡觀,道德觀,讓人看到他內心非常柔軟的部分,這是他自己的獨特的方式。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書很少涉及思想、理論,而是一直用經驗說話。講話中,能看到他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個回顧,我想這主要是出於西方世界可能還對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講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國內或華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對他的爭議。他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實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裡,我覺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采寫/新京報記者 於麗麗

莫言站在諾貝爾講台上,向全世界人講述了一個生存的和文學的故事。他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了他對自我、人生、社會、歷史的理解,以及民間故事與現代小說的關系。莫言在演講中呈現了現實經驗轉化為藝術經驗的過程。他的故事有三個來源:一是現實的殘酷經驗,如童年的苦難記憶。二是超越殘酷經驗的愛和悲憫,如母親的愛、東方哲學的啟示。三是故鄉流傳的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這些要素,通過他個人的奇思異想組合在故事結構中。他的故事,既是對殘酷現實生活的寫照,也是超越現實的殘酷性和人的局限性的通道,更是一個存在和靈魂的避難所。由此,實現了文學的超越性。這正是文學的根本價值和精神旨歸。新京報記者 張弘
許金龍(社科院外文所學者)
他離開不了高密的熱土
大江健三郎是在學校上的大學,而莫言是在民間上的大學。他最初的文學啟蒙來自他的母親和民間傳說,他通過母親來獲得這種啟蒙。他的母親代表著當地的邊緣文化,這種邊緣是相對於主流文化和中原文化,相對於權力中心和文化中心而言。所以他始終有一個冷靜觀察的視角,能跳出來審視這種文化。
在古希臘神話里,有一個大地之子的傳說,莫言的母親是大地,只要他站在大地上,任何人和神都傷害不了他。他離開不了高密的熱土,離開了就不是莫言了。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反映高密的鄉土人情。他對外國文學的吸收,只是技巧性的東西,不構成他的血肉和基因。文學像大河,外來文化能讓他漫出一點河堤,但主流始終是由高密當地文化、地理、歷史和民間傳說所造就的。新京報記者 劉雅婧
出自搜狐新聞> 2012年諾貝爾獎 > 諾貝爾獎消息 供參考

5. 莫言的小故事 400字左右

莫言全集!

6. 莫言小時候的經典事例,要勵志的或者好學的

莫言小學時便經常偷看「閑書」,包括《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曉記》《三家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

莫言在小學五年級時因「文化大革命」輟學,在農村勞動長達10年,主要從事農業,種高粱、種棉花、放牛、割草。

在文革期間無書可看時,他甚至看《新華字典》,尤其喜歡字典里的生字。後來,莫言靠著《中國通史簡編》這套書度過了文革歲月,接著又背著這套書走出家鄉。

(6)關於莫言的故事800字擴展閱讀:


1976年,莫言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在部隊擔任圖書管理員的四年時間里,莫言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將圖書館里1000多冊文學書籍全部看過。他也看過不少哲學和歷史書籍,包括黑格爾的《邏輯學》、馬克思的《資本論》等。

1981年5月,莫言的小說《春夜雨霏霏》發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學雙月刊《蓮池》上,成為莫言公開發表的第一篇小說。

1982年,莫言被提為正排級幹部,部隊恢復授銜時,莫言被授予上尉軍銜,後被提為少校,為副師職幹部。1983年5月,莫言調到延慶總參三部五局宣傳科任理論幹事。

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懷中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現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創建文學系 他看到莫言的《民間音樂》後,十分欣賞,破格給了莫言參加考試的機會,莫言順利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7.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共60分 共1小題)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最後講了一個故事:有八


我們的假日不能被部門利益綁架
在媒體、網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推動下,除夕放假問題成為當下最熱的兩會問題,近日國務院已責成國家發改委、國家法制辦研究調查放假問題。
假日辦就此問題接受采訪時稱,假日辦代表著國家旅遊局、工商總局、文物局、統計局、廣電總局、鐵道部等14個部委工作,不可能單獨就假日調整之事作出答復,所有意見必須由14個部委一致通過後統一發布,調研結果也只有等14個部委聯合蓋章通過。(3月7日人民網)
本以為除夕放假的民意成為代表議案並得到國務院響應後,大有希望早日實現的,但看到假日辦「所有意見必須由14個部委一致通過」的回應後,立即感覺除夕放假的事沒了影兒,心立即涼了下來———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是我們的國民性,更是行政部門責任推諉和利益牽制習性。把百姓假日的決策權交給14個部委決策,除夕放假期待很可能在14個「和尚」的責任推諉和部門利益考量中化為泡影。
讓14個部委在除夕放假問題上都點頭,那是難上加難,因為14個部委在放假問題上的利益是不同的,有的會因放假受損,有的會因放假受益,有的雖無利損利失,但會增加不少麻煩。比如旅遊局,肯定是支持放假的,因為那會加長百姓的旅遊時間從而增加旅遊收入;鐵道部會反對放假,因為那會增加鐵路壓力,如今春運又不漲價了,增加壓力又不會增加多少利益;工商總局會支持,增加了節日就刺激了消費;統計局會反對,加長了節日就增加了統計部門的工作;建設部會反對,除夕放假了,誰還去「建設」了;公安部、衛生部會反對,因為放假增加了治安壓力和公共衛生事務……別小看除夕那一天假期,牽涉到的部門利益是非常廣的。
想讓除夕放假由14個部委一致通過、聯合蓋章,可想而知會有多難,每個部委肚子里都有一個主意。中國由於部委利益之爭而擱置的「民意」太多太多了,典型如反壟斷法,公眾呼聲強烈的反壟斷法之所以一再難產,正在於發改委、商務部、工商總局的利益之爭,都想當反壟斷的主管者、都想立符合本部門利益的反壟斷法,結果使反壟斷法始終難產;再比如燃油稅,養路費之所以一再違法徵收,燃油稅之所以總處於「擇機出台」狀態,正在於幾個部門的利益糾纏。更典型的是房價調控問題,公眾對房價高企那麼痛恨,幾輪房價調控之所以總陷入「空調」,也是幾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之爭,建設部門、銀行、地方政府、國土部門「各懷鬼胎」。倍受爭議的黃金周改革之所以一直停滯不前,不正源於14個部委的利益紛爭?
除夕放假問題不應交由14個部委裁決,不應讓百姓的假日需求被部門利益所綁架,耗散在部委的責任推卸和利益糾纏中,而應讓相關部委在假日上作出尊重傳統、順應民意的調整,民意永遠高於任何一個政府部門的利益。
公共部門本就是納稅人供養起來為百姓服務的,人們之所以願意納稅供養政府,是為了請「公僕」而不是為養一個凌駕於自己頭上給自己發號施令的僕人,百姓既然對除夕放假有強烈的需求,並成為一種大多數人的集體呼聲,成為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公共部門就應該盡力去滿足這種需求,而不應打「所有意見必須由14個部委一致通過」的官腔。
14個部委更應坐到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滿足公眾的除夕放假需求,為放假提供好服務,而無權根據自己的部門利益決定「放不放假」。

8. 莫言和他的媽媽的故事的作文

我們都是聽故事長大的,有些人長大以後變成講故事的人。他用自己的故事來表達對人生社會的種種看法。用自己的故事來歌頌真善美,揭露和鞭撻假惡丑。

這就是會講故事的莫言。他將故事從高密鄉講到了全中國,如今又講到了全世界。從此地球人都知道中國有個會講故事的人叫莫言,都喜歡聽他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

他講故事的才能可不是與生俱來的,這與他的母親分不開。人說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女人,而莫言,他的後面是他的母親,一個裹著小腳的不識字的女人。

莫言從小長得丑,話多,所以高密鄉的左鄰右舍當年並不是很喜歡他。但是他不在乎,因為他喜歡聽故事,鄉里有說書的,他就逃學追著說書人走村串鄉,四處去聽人家說書,回來就給母親講。

無數個夜晚,母親在煤油燈下做針線活,莫言就在旁邊聲情並茂地把聽來的故事講給母親。開始母親也嫌煩,但是聽著聽著,母親就入迷了。因為在講的過程中,莫言加進了自己的想像。他任意發揮,將故事講得出神入化,不僅吸引了母親,也吸引了家人。家人圍著他,聽他神乎其神的大講特講。就這樣,母親和家人的喜歡,成就了一個會講故事的莫言。他就用集市上說書人的方式,用爺爺奶奶,村裡老人講故事的方式,講出了自己的諾貝爾文學獎。

後來莫言輟學了,母親沒有逼著他返回課堂,而是容許他去傾聽大自然的故事,「用耳朵閱讀」人生社會這本大書。不識字的母親,只是每天靜靜地在燈下聽他講故事。

母親的傾聽成就了莫言,所以他說他最想感謝的人是他的媽媽。他專門寫書獻給他的母親也獻給天下所有的母親,這就是《豐乳肥臀》。我已經買了一本,准備這個月看完。

9. 根據莫言所講的八個泥瓦匠的故事寫一篇800字議論文

《會唱歌的牆》描寫的是作者莫言的故鄉——高密東北鄉。文章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莫言對家鄉的熱愛。「如果挖一塊這樣的黑泥,用力一攥,你就會明白了這泥土是多麼的珍貴。」故鄉的泥土定然是珍貴的,哪怕它再普通、再古老、再充滿苦難,也是我們的鄉土,我們心靈的港灣。
為什麼,鄧稼先放棄了美國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回到中國?為什麼,居里夫人在功成名就之後,把所有的獎金都捐給了戰爭中的法國?為什麼,在汶川大地震時,無數走出汶川在外打拚的遊子,都不約而同地回到了危險的家鄉?因為故鄉在心中的分量最重,故鄉連接著人們炙熱的心!
作為一個遠離了家鄉,在重慶讀書的學生來說,一提到家鄉,我心中總有一種奇特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那一節政治課,政治老師在電腦上給我們展示了各班同學的政治作業——新聞評論。當放到一位同學的作業時,我一下子愣住了——「梁平發生了……水災?」我小聲叫起來。那可是我的家鄉啊!我的心被揪了起來,臉上失去了原有的表情,神情也恍惚了。直到周末,得知家鄉並沒有出現特別大的異常狀況後,我那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下來。

10. 莫言講故事的人最後三個故事有什麼寓意嗎

表達的意思是損人利己」被公認為邪惡,但這個「人」被定義為「個人」、「少回數人」或「敵人」,這個己答被定義為「多數人」、「集體」、「國家」和「民族」的時候,「損人利己」就會披上美麗的道德外衣,大家都可以毫不虧心地去做。人權的基本善就是那座為我們遮風避雨的破廟,漠視他人的權利必導致自己權利的不保,犧牲個人最終不能增益集體的利益——因為集體是由個人組成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