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的小故事30字
Ⅰ 母親節的由來及故事
母親節是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母親節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在古希臘神話中存在著很多神仙,話說在每年的一月八日這一天,古希臘人都要向希臘眾神之母瑞亞致敬,以表示他們對眾神的尊敬。
到了古羅馬時期,這些致敬活動的規模就變得更大,慶祝盛況往往會持續達三天之久。17世紀中葉,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大大的推動了文化的交流,母親節也就順勢流傳到了英國。
英國人便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輕人將回到家中,給他們的母親帶上一些小禮物。
1876年,美國人安娜·賈維斯夫人在一禮拜堂講授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時,講到南北戰爭中捐軀的英雄故事後,她進行祈禱時說:「但願在某處、某時,會有人創立一個母親節,紀念和贊揚美國與全世界的母親。」
1913年5月,美國眾議院一致通過決議,號召總統以及內閣、參眾兩院和聯邦政府的一切官員一律在母親節期間佩戴白色石竹花。
1914年,美國國會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並要求總統發布宣言,號召政府官員在所有的公共建築物上懸掛國旗。緊接著,威爾遜總統昭告全國公民也在自己的住宅上掛國旗以表達人們對美國全體母親的熱愛和尊敬。
此後美國總統每年都要發表一篇內容相同的宣言。此後,母親節便在各國開展。
Ⅱ 母親節傳說故事
在遼寧南部平原上,有一座2000多年的古城——鮁魚圈熊岳城。在熊岳城東那片碧綠如海的果林中,有一座山,孤峰突起。山頂有一青磚古塔,遠遠望去,宛如一位慈母,眺望遠方,盼兒早早歸來。這座山就叫望兒山,它有著一個催人淚下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灘。海邊有一戶貧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十分疼愛兒子,一心盼望兒子勤奮讀書,將來學業有成。為了供兒子讀書,她白天下地耕種,晚上紡紗織布,辛苦勞作。兒子也很聽母親的話,決心苦學成才。母子苦熬了十幾年。這年,朝廷舉行大考,選拔人才,兒子決定進京趕考。
臨行前,母親對兒子說:「孩子,你安心去考吧,考上考不上,都要早早回來,別讓娘擔心啊!」兒子說:「娘,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地考,一考完就回來,您就等著我的喜訊吧。」兒子乘海船赴京趕考去了。母親晝耕夜織,等待兒子歸來。但是,一直沒有兒子的音訊。母親著急了,就天天到海邊眺望。一年,兩年,三年... ...南飛的大雁秋天去了,春天又回了。母親的頭發都花白了,卻不見兒子的身影。七年,八年,九年... ...夏天的烈日火辣辣,冬天的寒風呼呼吹,母親的臉上布滿了皺紋,可她每天望見的仍然是煙波浩淼的大海,來去匆匆的船帆。可憐的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對著大海呼喚:「孩子呀,回來吧!娘想你,想你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年邁的母親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也沒有盼到兒子歸來。
原來,他的兒子早在赴京趕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在母親佇立盼兒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讓母親灑下的淚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溫泉,滋潤出無數紅艷艷的蘋果;鄉親們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把那拔地而起的獨秀峰叫做「望兒山」,在山頂建了慈母塔,在山下修了慈母館,好讓子孫後代緬懷母親的平凡而偉大的恩情。至今,鮁魚圈人民還保留著敬母愛母的古風。在每年五月「母親節」這天,都要開展各種敬母愛母活動。不少人還在慈母館內為自己的母親立碑銘志,以表達對母親的崇敬。
Ⅲ 《母親節的禮物》主要故事情節
主要故事情節是長發女孩送給母親禮物,利用幻想和童話表達對母親的愛意。
《母親節的禮物》是2010年9月1日21世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保法。
內容簡介
本叢書匯集了中外童話寓言故事。在篇目的選擇上,注重童趣和美育的高度融合,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受到情商教育。
有趣的故事配上靈動的插畫,再加上邀約中國頂尖級的少兒電視節目主持人陳燕華和鞠萍,以及來自美國的「中國通」愛華(Charlotte Macl nni S)分別用漢語和英語給孩子們講述書中的精彩故事,配以擬聲和背景音樂,使本套書引人入勝,童趣盎然。
圖書目錄
「小歌迷」吱吱
鮮花報紙
母親節的禮物
圓月亮,彎月亮
蠶寶寶的小屋
愛當保姆的紅狐狸
腦子
Ⅳ 母親節的故事,小段!
中國的母親花———萱草
萱草,在我國一向有「母親花」的美稱。遠在《詩經、衛風、伯兮》里載: 「焉得
諼草,言樹之背?」諼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憂草,背,北,指母親住的北房。這
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到那裡弄到一支萱草,種在母親堂前,讓母親樂而忘憂呢?母親住
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愛,如孟郊的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
母依堂前,不見萱草花。」葉夢得的詩雲:「白發萱堂上,孩兒更共懷。」萱草就成了
母親的代稱,萱草也就自然成了我國的母親之花。
Ⅳ 母親節的故事
1876年,美國還在悲悼南北戰爭的死者。安娜·查維斯夫人(Anna Jarvis)在禮拜堂講授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講到戰役中捐軀的英雄故事後,她進行祈禱時說:「但願在某處、某時,會有人創立一個母親節,紀念和贊揚美國與全世界的母親。」
查維斯夫人為她的禮拜堂服務超過25年,當她在72歲逝世時,41 歲的女兒安娜,立志創立一個母親節,來實現母親多年前祈求的心願。安娜先後寫信給許多有名望的人物,要求他們支持設立母親節,以發揚孝道,初時反應冷淡,但她不氣餒,繼續向各界呼籲.1907年5月12日,安德烈衛理教堂應安娜之邀為母親們舉行一個禮拜儀式。隔年,此儀式在費城舉行,反應熱烈,終於獲得維州州長的支持,並於1910年宣布在該州設立母親節。1911年,慶祝母親節的活動已經開展得非常廣泛,不僅席捲美利堅合眾國的每一個州,而且連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一些國家也都開始慶祝這個節日。美利堅合眾國人還把宣傳母親節的傳單用十種不同文字印發到各國去,以便擴大影響。此後幾年中,慶祝母親節運動的熱潮有增無減。1912年,美利堅合眾國專門成立了母親節國際協會。1913年5月,美利堅合眾國眾議院一致通過決議,號召總統以及內閣、參眾兩院和聯邦政府的一切官員一律在母親節佩戴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利堅合眾國國會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並要求總統發布宣言,號召政府官員在所有的公共建築物上懸掛國旗。緊接著,威爾遜總統昭告全國公民也在自己的住宅上掛國旗以表達人們對美利堅合眾國全體母親的熱愛和尊敬。此後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每年都要發表一篇內容相同的宣言。此後,母親節便在各國開展。
Ⅵ 給我講講母親節的故事
母親節的故事:
不知從何時起,也許是在步入青春年華之時,往日,與母親的竊竊私語早已被如今的煩雜瑣事所替代;往日,與母親的心手相依早已被如今的回家偶顯客套所轉換。總之,與母親的親密接觸是愈來愈少了。難道是我們長大了,不願再被母親當小孩一樣寵著?還是認為自己已經真正獨立,而不再需要母親的呵護?還是只顧自己的小家,忘記了母親其實才是自己真正的大家?
母親是一個自立自強的人,從不甘於落後別人。不論是操持家務,還是勤勞耕種,總是早早地趕在別人前面。做在別人前面。母親很少有求於人,她覺得但凡自己能辦到的,努力去做沒有做不成的。她的好強,她的堅韌,她的育子,使得地里的莊稼一年比一年豐收。家裡一年比一年溫馨,孩子一個比一個爭氣。每聽到別人對她的誇獎,就看到母親略黑滿是皺紋的臉上,似乎都舒展開來,略帶自豪的笑讓我感覺母親在那一刻才會覺得自己一生的付出是那麼的有價值。
母親對我們的教育更是嚴格理性,沒有大家長的霸道,沒有無理智的訓斥。有的是懂得用實際行動來感化你教育你。事實證明,母親的教育是成功的。在那個拿輟學很不當回事的年代,母親用她溫暖的愛,做起了我們學習的堅強後盾,很讓她高興的是,她的孩子們沒有辜負她的期望,同時也完成了她沒能上成大學的遺憾。
我漸漸從母親身上感受到了人必須要自立自強,靠別人不如靠自己,不論到什麼時候,這句話對我們都非常有用。時至今日,這種性格在我身上已完全體現,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覺得自己能過去。這一切,都是因為母親。
無論是在外求學,還是結婚生子,母親都要我要善待別人,只要善待別人,別人才會善待自己,尤其是現在只要母女談心,母親總不忘囑咐一句,要善待婆婆,善待婆家每一個人,因為那也是你的家。要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對他們。老人都不容易,別任性耍小孩子脾氣,遇事多考慮,要寬容大度,孝順老人。才能給下邊的弟弟弟媳們立個好榜樣。我一一照做了。結果是我收到了更多人對我的愛。親如一家。
感謝母親給了我生命,感謝母親給了我生活的指引,感謝母親教會了如何做人,感謝母親教會了如何去生活。
你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多想靠近你,告訴你其實我一直都懂你。雖然我已長大,但我更想像小時候一樣,鑽在你的懷里,閉著眼感受你手指劃過頭發的甜蜜。
並不是只有在母親節這天才要「特別」去關心母親,365天里,每一天都是母親節。希望我的母親能天天快樂,日日幸福!也祝福全天下所有母親,節日快樂幸福!
Ⅶ 母親節故事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Ⅷ 關於母親節的由來的小故事
母親節,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意義為感恩母親。
母親節的傳統起源於古希臘。在專一月八日這屬一天,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瑞亞(英文:Rhea、Cybele,希臘文:宙斯、波塞冬、哈德斯、得墨忒耳、赫拉和赫斯提亞的母親,故稱眾神之母)致敬。到古羅馬時,這些活動的規模就變得更大,慶祝盛況往往持續達三天之久。
當然,古時人們對女神的崇拜只不過是一種迷信,它同今天人們對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德國的母親節
此外,據聞德國的母親節是希特勒設定的,日期為希特勒母親的生日。這個節日既是對女性的尊重,也有鼓勵女孩子多做生育的意味。
盡管關於母親節的由來與傳說以及日期,有不同的說法,但母愛無國界,大家對母親的愛也無國界和日期之分。
Ⅸ 母親節的故事短一點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