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孝的故事1000字

孝的故事10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19 08:50:28

㈠ 誰有孝老愛親的故事(不少於1000字@!

1.孝感動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戲綵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卧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3. 鹿乳奉親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4.百里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5.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㈡ 以「百善孝為先」為題寫一篇1000字作文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所以現在現在才形成了我們龐大的「人類家族」。換一個角度講,父母就是活著的每一個人這輩子最大的恩人,對恩人,我們應該終生報答。古言道:「百善孝為先」。它是做兒女的必做之事。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備著這樣的優良傳統,古代的董永葬父,黃香溫席孟宗哭竹,足以讓人唏噓不已;而今的「敬老模範」譚之平也繼承了古代的美好品德,不同的年代,卻演繹著相同的「孝敬父母」的主題。其實,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說,孝敬父母就不一定非得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從生活中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可以盡到孝心,讓父母擁有安心、順心、稱心、開心、放心、真心、省心、舒心,這「八心」。我的父母很明理,但也很辛勞,我這個做兒女的也應該好好孝敬他們一下。他們累了,我去搬一張椅子請他們坐下歇息;他們渴了,我去倒一杯溫熱的茶滋潤父母乾涸的喉嚨;他們餓了,我去炒一盤「最拿手」的蛋炒飯……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不要以為父母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更不要對父母的辛勞視而不見,甚至斥聲指責。想想,一個對自己父母怨氣沖天的人,誰還能說他(她)是人呢?孝敬是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結晶;孝敬父母更是做人的本分,傳統的美德。看一個人的品德好壞,並不是看他(她)的衣著打扮,也不是看他(她)的金錢地位,而是看那個人有沒有一顆感恩 的心。以為只有會感恩,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才能用實際行動來感謝幫助過自己的人。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多姿多彩。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友,你會發現——生活真的好美!

㈢ 這就是孝,發現身邊孝的故事的作文1000字

我們怎能不孝
親愛的同學們,不知大家是否聽過一首韓紅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她那動人的歌聲背後,隱藏著這樣一個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廣西貴州麻嶺風景區,正運行在數十米高空的纜車突然墜落,36名乘客中有14名不幸遇難。而就在這悲劇發生時,一對年輕的父母,在纜車墜毀的瞬間,不約而同的用雙手托起了自己兩歲半的兒子。結果,兒子得救了,這一對年輕的父母卻失去了生命。是什麼救了這個孩子?是父母對孩子那偉大而無私的愛啊。
父母的愛,是我們失意的避風港,時時接納我們,包容我們,鼓勵我們。
父母的愛,是我們生命中的加油站,讓我們奮發向上,勇敢的接受任何挑戰。
從小到大,是誰用甘甜的乳汁養育了我們?是誰在深夜輕壓我們蹬開的被角?是誰頂著寒風送我們去學校?又是誰在我們的遇到挫折的時候把我們擁入懷抱?是我們的爸爸媽媽,他們生我們、養我們,他們用各種方式愛護我們,保護我們,造就我們。他們竭盡所能,不求任何回報,作為兒女,我們怎能不孝。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為了孟子的成長學習,不惜奔波、擇良而居,雖然辛苦,也無怨無悔。我們現在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他的祖國和人民。
古往今來,親人間通過捐腎延續病人生命的故事屢見不鮮,但絕大部分是父親或母親捐腎給年幼的子女,或是兄弟、姐妹間捐獻身體器官。在今天,一個名叫田世國的叔叔為了挽救68歲母親的生命,將他38歲健康又年輕的腎捐獻給了母親,他用自己「捐腎救母」的故事譜寫了一曲孝心之歌。聽了這個故事,我想我們都應該試著問一問自己,如果我們的父母長輩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能做到嗎?
是的,父母不曾要求我們回報什麼,難道我們就不應該為含辛茹苦的父母做些什麼嗎?讓我們想一想,是否昨天還曾和父母頂嘴,想一想回家後是否端坐桌前,等待父母端上香噴噴的飯菜,想一想我們有誰能記住父母的生日?我們不該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嗎?
盡一份孝心,也許是在父母生病時端上的一杯熱水,也許是用小手輕錘那日漸蒼老的脊背,也許是作業本上的優加紅星,也許是父母生日時的一句祝福。或許這些小小的孝心之舉,就可以讓父母感到一絲慰籍。我們能不能認真做好每件事,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讓父母少一些牽掛、少一些操勞,這都是表達孝心最好的方法,也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聲。
孝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一起把它傳承。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孝敬我們的長輩。讓我們對著爸爸媽媽大聲說: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㈣ 作文 發生在家裡的孝心故事800一1000字

少年的時光伴隨著求學的喜怒哀樂,而其中有包含了父母的多少苦辣酸甜。父母常因我的歡樂而喜上眉梢,也常因我的煩惱而愁在心頭。我知道,父母是在盼望著我有一個好成績。
可是,我又能為他們做什麼呢?我不知道。
可就在昨天,我突然明白了。昨天,媽媽很累,我想:人們總是說捶腿可以緩解疲勞,我說:「您累了一天了,我給您捶捶腿吧。」「好呀!」我猜,媽媽正想著呢。於是,我就捶了起來。
「媽媽,疼嗎?」「不疼不疼,兒子捶得真好。」「那舒服嗎?」「當然,可舒服啦!」「我用力了。」我聽說用力效果更好,就用了力。這捶捶、那拍拍。媽媽更是不亦樂乎。這腿捶完,又捶那腿。「啪啪啪」地聲音一陣又一陣。「媽媽,你的哪條腿最疼?」「右腿。」媽媽回答。
這是,我想小錘子似的向媽媽的右腿發起「進攻」。
我先找到合適的力度,就開始「錘」。「媽媽,你哪裡疼,我多捶幾下。」我的「噓寒問暖」讓媽媽心情大好。
捶完腿後,我又給媽媽洗了腳。
我倒好水,問媽媽:「媽媽,這水燙嗎?」「不燙不燙,正好。」媽媽喜笑顏開。這時,我的心情也很好,只是累了些。我突然想起了媽媽平常乾的家務活比這要多出很多倍,我不禁說了一句:「媽媽,您辛苦了,我愛您!」說著,我洗起了腳。
這次,是我第一次給被人洗腳,也是洗的最盡心盡力的一次。
「兒子,你真是長大了。你的懂事,認真,進步,我都看在眼裡。加油,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那一刻,我明白了,有時孝順不需要豪言壯語,不需要物質,只需要一顆真心,一顆可以為長輩付出而不求回報的心!

㈤ 身邊的孝賢故事(500-1000字)

舟山龍山社區龍山村的陳國芬,十幾年如一日,服侍年邁的公公和多病纏身的婆婆,同時照顧兩個無兒無女的叔叔,是村裡人公認的好媳婦。
1993年她剛出嫁,婆婆就已經生病了,多年來每個月都要掛鹽水。公公今年82歲,有個78歲的大弟弟,因為沒結婚一直跟著陳國芬家吃飯生活。後來陳國芬又把同樣無兒女的小叔叔接到了自己家,一同照料。丈夫樂佩章是一名船員,經常出海,幾個月才回一次家,照顧家裡四位老人的重擔自然落在了陳國芬一人身上。
原先,陳國芬和兒子住在定海,兒子在定海讀書,陳國芬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她會經常回老家看看老人們。但眼看著四位老人年紀慢慢大起來,身體狀況也逐年下降,陳國芬毅然辭掉了定海的工作,帶著小學畢業的兒子回家專心照顧老人。
陳國芬說,回家照顧老人才是最要緊的。回家後的陳國芬更忙了,一邊是龍山家裡的四位老人,一邊是在峧頭租房讀書的兒子。特別是在冬天時,兩頭跑的生活十分辛苦,但是陳國芬對老人的照顧絲毫未曾怠慢,反而關愛有加。
近年來,大叔叔得了白內障,兩眼發黑,看不到任何東西。在陳國芬夫婦的陪同下,大叔叔到醫院做了手術,住院期間,陳國芬喂飯換洗,比自己的親身女兒還親。出院後更是照顧得無微不至,飯菜花樣多,營養搭配均衡。由於眼睛不能受刺激,大叔叔每次出門,陳國芬都要再三叮囑,替他戴好帽子和眼鏡。
提起侄媳婦陳國芬,大叔叔樂品芳一度聲音哽咽抹眼淚:「有了侄媳婦,生活很好,活著沒悲傷了,她就跟自己的女兒一樣。」
德清乾元鎮環城北路60號,一幢普通樓房沐浴在陽光下,令人心生暖意,這便是下崗工人陳建華與哥嫂,用自己的房子來供養老人的地方。
那一年,83歲的老母親在家摔了一跤,造成骨盆骨折,一躺就是3年。期間請過4個保姆都無法照顧。無奈,建華和嫂子只好放下工作輪流服侍。 3年後,86歲的老母親,奇跡般地站起來了。
2008年春,陳建華找到哥哥陳建榮,提出利用家裡的房子辦養老院的想法。
5月,兄妹倆將兩家合買的三層樓房,進行了改建,先是接來兩位老人。哥哥負責後勤和食堂工作,建華負責接待、服侍和日常照顧。
3年過去了,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增加到6人,入住的老人也從當初的2人增加到40個床位。
上了年紀,總會有一些病,院里有位姓王的80歲老人,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看到老王的病歷卡,醫生都嚇一跳。她女兒對老人的身體更是擔憂,總是小心翼翼。
住進建華養老院後,陳建華隔一天就給老人量血壓、噓寒問暖,並根據老人當天的身體情況適當喂葯。現在老人的病情比較穩定,老人的女兒也放心了很多。
老人指著牆上的一本記事本對我們說,陳院長每天都要輪流給老人查身體,檢查完後就記錄在本子上,養老院里的每位老人,都有身體狀況的記錄。
自從辦了養老院,陳建華與他的哥哥嫂嫂,幾乎天天都在養老院里度過。「一天不在,心裡不放心啊。特別是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他們的吃喝拉撒睡,是放鬆不得的。這些都虧我嫂子,她承擔了大部分活。」
其實,陳建華也一樣。退休幹部周漣漪曾這樣寫信表揚:當這里的老人便秘時,是她不怕臟,小心地一點點幫助摳出。我的母親都把陳建華與她的嫂子叫成「囡囡」。
在嘉興市南湖區新嘉街道,屠錫忠兄妹8人,在母親患病的8年裡,寫下了48本護理日記,絕對是名副其實的「孝子孝女」。
1969年,父親去世。為了照顧孩子,母親只能上夜班,待他們睡著後才去上班,次日一早又匆匆趕回來。每個月,一大家子就靠著母親去面廠打工那29元的微薄工資過活。
1992年1月16日,母親摔倒了,查出腦部長了一個4×5厘米的良性腫瘤。不到一年時間,母親便雙目失明,大小便失禁,後又突發腦昏迷癱瘓在床,醫院發出了病危通知。
大哥屠錫琪提議以護理日記的方式,及時記錄和總結護理經驗。於是,1996年6月20日,第一篇護理日記誕生了。此後,母親一日三餐吃什麼、吃多少,每天幾時大小便、尿量情況、睡眠如何、翻過幾次身、多長時間擦一次身等內容,在護理日記中都有詳細記載。
時間一長,兄妹們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母親的護理方法:每天下午3時必須幫她摳大便,否則會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癲癇發作;一天兩袋牛奶不能少,其中一袋必須在凌晨時喂,否則母親會因為能量供應不足引起全身抽搐……
從1992年入院到2004年母親去世,他們先後10多次收到醫院的病危通知書,但從未放棄。不管醫生和鄰居親友如何勸說,兒女們總說:「母親只有一個,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百分百的努力。」
不管身在何處,他們心中都牽掛著母親,母親就像一股無形的向心力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南湖八兄妹的48本護理日記
甘做40位老人的「囡囡」
陳小銀,永康西溪鎮一位普通的山區婦女,九年如一日,悉心服侍爛腳的公公和痴病的婆婆。
1997年12月,陳小銀的丈夫走了,給她留下一個年僅10歲的兒子和年逾七旬的痴呆婆婆馬秀花。從此,家事全由陳小銀承擔,她既要下地幹活,又要洗衣做飯,還要給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一口一口地喂飯。
不少好心人見陳小銀心地好,就想幫她介紹對象。但是,因陳小銀堅持要帶著痴呆婆婆改嫁:「我寧願不嫁人,也不能拋下苦命的婆婆。」
後來,同村未婚村民蔣龍水被陳小銀的孝心深深震撼了,將她迎娶進門。
婆婆喜歡吃蛋糊,她就專門養了六七隻蛋雞和蛋鴨,每天蒸蛋糊給婆婆吃;婆婆喜歡吃豬肉、蘿卜、黃瓜、包菜,她就每天翻山越嶺跑10多公里的山路,到棠溪鎮上的菜市場上去買。
神志不清的婆婆每天滿村亂跑,陳小銀一看婆婆要出門,不管有多忙,都會馬上扔下手裡的活兒去找她。
近幾年來,婆婆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常常隨處大小便。陳小銀堅持每天為婆婆的卧室打掃衛生,以確保清潔,衣服沾了臟東西,她立刻拿去洗;房間弄臟了,她仔細拖洗干凈。每天早上都幫婆婆穿好衣服,幫她洗臉、梳頭,然後一口一口喂婆婆吃飯。晚上則幫婆婆解衣蓋被,半夜裡還常常要到婆婆的床前查看,生怕婆婆踢掉被子,受風著涼。
蔣龍水的父親蔣北海早在20年前就得了爛腳病,天天得洗腳塗葯。這幾年隨著年齡增大,各種病一天天多了起來,先後又得了膽結石、腎結石、小便排不出等毛病,躬身彎腰都比較困難。陳小銀每天晚上配好葯水,彎身為公公洗腳,並小心翼翼地塗上葯膏。

㈥ 關於孝的作文,1000字,還有關於孝的資料

百善孝為先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但我寒心的事還是有發生。沒想到的是居然是發生在我的家裡。 我們家的人都是「火炮」。一點芝麻大小的事都能成為點燃的硝煙。吵起架來,誰也攔不住。我姐姐今年17歲嘞,正值青春期,青春期的暴躁在她的身上可體現出來。我媽媽今年40歲嘞,愛嘮嘮叨叨的,不過這是母親的通病吧。這兩個碰在一起,就像天雷碰地火,不炸個稀里嘩啦還不行。這不,又吵起來了! 媽媽說嘞一句:女兒啊,你房間的地板很久沒擦嘞,要擦啦!自己找個時間擦擦吧! 姐姐立刻不耐煩起來:哎呀,這種事我知道啦,羅里吧唆的干什麼啊! 你這人怎麼這樣啊,我又不是罵你…………老媽還沒有說完,老姐就插進來說嘞一句:別廢話嘞吧,我自己知道就行嘞。 你這是在和母親說話嗎?母親明顯有點兒生氣嘞。可老姐卻還沒有停炮的痕跡:那要我怎麼說啊?老姐說的聲音大過了老媽 說話要好好說話,怎麼能大喊大叫的?我平時怎麼教你的……老媽又開始羅嗦嘞。 過了許久母親說完話嘞,手上的碗也洗完嘞,一下子安靜嘞下來。我暗暗預感到:這是暴風雨之前的寧靜。房間的門打開嘞,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換好了衣服,沖著媽媽大喊道:好嘞吧,說夠了吧?我說不過你我還躲不過你嗎? 說完,走下嘞樓梯,穿好了鞋,「嘣」的一聲,門被重重的關了起來。世界一下子就寧靜嘞下來。出去不給我回來!母親大吼道… 之後家裡一片寧靜,我也無奈的搖頭,畢竟我也看過很多次嘞,不以為然嘞,等到幾分鍾姐姐肯定就會回來嘞。 半個小時後還不見他的蹤影,這可有些奇怪嘞,嘿,一般這個時候他就該會回來啊, 母親的臉上露出不一般的神色,我猜她肯定在擔心姐姐。 「兒子,打個電話給你姐,看看她在那?」媽媽說道。 「她電話在我的手上,她沒有帶」我回答道。 「這個死丫頭,電話也不帶,打給她同學看看有沒有和同學在一起。」老媽想出這個辦法讓我試試。 「喂,您好,請問我的姐姐有沒有和你在一起?……。」我幾乎把這句話說嘞好幾十遍嘞,可得到的都是同一的回答:沒有。媽媽臉上的神色更加沉鬱嘞,頭上又添加嘞幾片愁雲。在房間里走來走去,似乎安靜不下來,嘴裡還一直不停的念叨著:「這死丫頭會到哪去啊?有沒有和同學在一起…」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 鄰居也被母親的腳步給吵醒嘞,問母親發生嘞什麼事,母親把事情的起因結果全都一五一十告訴嘞她。「不行,我要出去找她!」母親突然想到嘞什麼就匆匆的出了門。鄰居也出門幫母親找姐姐。我就留在家裡,等待姐姐同學的消息。 晚上十一點,姐姐還沒有回來,母親先回來了,母親問我有什麼消息么?我搖了搖頭。母親放開嘞我,獃獃的坐著。我看到母親的眼裡閃爍著淚花,卻不知道怎麼去安慰他,忽然一個電話打嘞進來,是姐姐的同學打來的,說姐姐在她的家裡。母親聽完後臉上露出一點兒開心的神色,總算可以確定姐姐在哪,掛嘞電話,母親長舒了一口氣。頭上的愁雲也不知所蹤了。 十二點,姐姐回來咯,她並沒有和媽媽說話,徑直走向了房間,母親並沒有上前去問原因,而是低這頭向自己的房間走去,半夜我起來上廁所,聽見媽媽在低聲哭泣。我想這肯定給母親帶來很多的打擊。 回到房間里,我在想,這種事森美會發生在我的家裡呢?這件事過後,母親和姐姐的關系淡了許多,姐姐半個月都沒有叫一聲媽媽。 「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斯《二十四孝圖》,故堪稱國之重寶鹿乳奉親,卧冰求鯉等等的故事都說明人要有「孝」的概念,生命是孝的本質,孝是思想的基礎。,「百善孝為先」是我國古代民族遺留下來的古訓,孝乃白事之前提,認為判斷一個人的品質好還是壞,孝是一個重要的品德。孝敬父母更是我巍巍中華的美德。每一個人都應該孝敬父母。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古時候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百善孝為先」。現在的社會潮流變化得越來越快,有的人受社會潮流的影響,因為各種理由不孝敬老人,許多老人被子女拋棄、虐待。但是這些不孝順老人的人有沒有想過,你的父母不僅生了你,還辛辛苦苦地把你們養大,他們用無盡的母愛來包容你,指引你,幫助你,而現在他們老了,你們連基本的關心和撫養都做不到嗎? 我曾經看過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主要講:有一個很老的老人,他眼花耳聾,膝蓋不停地哆嗦著,他兒子和兒媳婦把他趕下飯桌,讓他用木板吃飯,老人的孫子看見了,也想用木板給他父母做碗,讓父母老了以後用。父母知道後,明白自己錯了,把老人接上了飯桌和他們一起吃飯。答案補充
。第二個故事講:一個男人很討厭他的父親,讓他的父親帶著一條毛毯出去「闖闖」。這時他不會說話的兒子居然說:「父親,你不必給爺爺一條毛毯,給他半條就行了。剩下的半條請你好好收藏起來,等我長大後可以把它給你們,讓你們到外面闖闖」。孩子的父母認識到錯誤,趕緊留住了老父親。 從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的模範,所以父母在做各種事情時都請考慮一下:「我這么做會不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例外還可看出,父母是必須受到尊重的。我在《今日說法》的電視節目中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人把他80歲的老父親趕進了一個小木房,不給吃,不給喝,老人全靠鄰居的幫助才得以生存。我看了以後很生氣,長輩們都應該被尊重,何況是自己的父母呢?現在為了維護老人的合法權利,已經有許多相關的法律出台了,不過,我相信,老人更希望看到的是自然流露出的真情,而不是被法律所迫的的親情。 在這里,我向那些不關心老人的人呼籲:「關愛你的父母吧,他們為你付出太多太多!

㈦ 題目是孝老愛親1000字作文

中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就是孝,中華文明五千多年,孝道貫穿其
中,何為「孝道」?「善事父母為孝」,「子愛利親謂之孝」,因
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中國的孝道倡導的就是晚
輩對長輩的孝順,像「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一樣。
中國古代就有二十四孝,其中一篇「孝感動天」令我記憶十分
深刻,這篇故事講的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舜的故事。
舜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及繼母、異
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
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父親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
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
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
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
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
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孝是一種美德,更是一
種責任。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無
意間搜索,我看到了一起贍養糾紛的案例。兩位原告已是遲暮之年
,走路都已經顫顫巍巍。原告於1953年結婚後生育了兩男兩女
,即本案的四位被告,這四個人都是由兩位老人撫養成人,現都已
成家立業,修建了樓房,衣食無憂,經濟都很寬裕。可他們卻在兩
位老人年事已高,喪失勞動能力的時侯讓他們住在豬圈樓上,真是
讓人心寒不已。孝,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需要繼承和發
揚的,難道鬧上法庭就是他們對孝最好的詮釋嗎?不妨思考這個家
庭中子女與父母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子女與父母是要有多大的矛
盾才能讓他們如此安置年邁的父母而忘了父母曾經的生養之恩。原
因可能有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這幾條:(1)父母的忽略(2)
父母財產分配不均(3)與父母之間的隔閡。
雖然那案件最後已然完美解決,我卻並不認為這是值得慶賀的
事情。當贍養父母的問題鬧上法庭,當兒女與父母站在對立面時,
我深刻的懷疑親情是否還在,即使贍養問題最終得到解決那又怎樣
,父母的心已然凄涼。
何為「孝道」?--所謂孝道,百善孝為先,孝之以其道,只
有心懷孝道之人,最終才能收獲善果。俗語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
報。而父母給我們的,又何止是滴水呢?父母恩情深似海,他們給
我們的是整個大海,我們應該懂得回報,懂得孝道。今天作為中學
生的我們,不但是民族的未來,更是祖國的花朵,我們也要以孝為
本,自覺接受我國的傳統美德教育,這樣明天會更美好!

㈧ 什麼是孝作文1000字左右

親愛的同學們,不知大家是否聽過一首韓紅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她那動人的歌聲背後,隱藏著這樣一個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廣西貴州麻嶺風景區,正運行在數十米高空的纜車突然墜落,36名乘客中有14名不幸遇難。而就在這悲劇發生時,一對年輕的父母,在纜車墜毀的瞬間,不約而同的用雙手托起了自己兩歲半的兒子。結果,兒子得救了,這一對年輕的父母卻失去了生命。是什麼救了這個孩子?是父母對孩子那偉大而無私的愛啊。

父母的愛,是我們失意的避風港,時時接納我們,包容我們,鼓勵我們。

父母的愛,是我們生命中的加油站,讓我們奮發向上,勇敢的接受任何挑戰。

從小到大,是誰用甘甜的乳汁養育了我們?是誰在深夜輕壓我們蹬開的被角?是誰頂著寒風送我們去學校?又是誰在我們的遇到挫折的時候把我們擁入懷抱?是我們的爸爸媽媽,他們生我們、養我們,他們用各種方式愛護我們,保護我們,造就我們。他們竭盡所能,不求任何回報,作為兒女,我們怎能不孝。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為了孟子的成長學習,不惜奔波、擇良而居,雖然辛苦,也無怨無悔。我們現在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他的祖國和人民。

古往今來,親人間通過捐腎延續病人生命的故事屢見不鮮,但絕大部分是父親或母親捐腎給年幼的子女,或是兄弟、姐妹間捐獻身體器官。在今天,一個名叫田世國的叔叔為了挽救68歲母親的生命,將他38歲健康又年輕的腎捐獻給了母親,他用自己「捐腎救母」的故事譜寫了一曲孝心之歌。聽了這個故事,我想我們都應該試著問一問自己,如果我們的父母長輩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能做到嗎?

是的,父母不曾要求我們回報什麼,難道我們就不應該為含辛茹苦的父母做些什麼嗎?讓我們想一想,是否昨天還曾和父母頂嘴,想一想回家後是否端坐桌前,等待父母端上香噴噴的飯菜,想一想我們有誰能記住父母的生日?我們不該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嗎?

盡一份孝心,也許是在父母生病時端上的一杯熱水,也許是用小手輕錘那日漸蒼老的脊背,也許是作業本上的優加紅星,也許是父母生日時的一句祝福。或許這些小小的孝心之舉,就可以讓父母感到一絲慰籍。我們能不能認真做好每件事,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讓父母少一些牽掛、少一些操勞,這都是表達孝心最好的方法,也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聲。

孝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一起把它傳承。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孝敬我們的長輩。讓我們對著爸爸媽媽大聲說: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第二篇:忠孝兩全以孝為先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過一則公益廣告,一位孝順的媳婦在忙碌了一天後,還為婆婆打好洗腳水,為婆婆洗腳,當年幼的孩子看見媽媽正在為奶奶洗腳時,自己也打好了洗腳水,一簸一簸的端到媽媽的面前說:「媽媽我也為你洗腳」。這一場景確實很令人感動,也讓人深省,我們長這么大到底為父母都做過些什麼?我們有幾個人能記住父母的生日?父母最喜歡吃的東西?父母的鞋碼?這些看似很微不足到的事,卻表現這我們是否對父母有一份孝心。

說起來也真夠慚愧的,以上的問題,我基本上都不能回答。其實現在像我一樣的人還真不少,母親節,父親節,父母的生日早已被各種各樣的洋節,眾多同學的生日所掩蓋了。爸爸媽媽每天在外忙碌的工作,已經很累了,回到家難道不想休息嗎?想,但是下班後還要絞盡腦汁的為我們想著,做著我們喜歡吃的飯菜,每年的生日爸爸媽媽都為我們過,但是我們長這么大有幾次是為父母過生日。更可悲的是,有的老人養育了一輩子的兒女,到頭來只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每個周末,兒女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應酬不回家探望,每個生日都會因為事業繁忙禮物到而人不到。那些自作聰明的兒女們以為給父母買套大的房子,裝上最好的家用電器,那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然而,父母們對那些高檔的產品毫無興趣,面對那些物質上的孝敬,父母們只能長嘆:「都忙啊!」對於老年人來說,物質上的需求都是次要的,而精神上的滿足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那些忙碌的兒女們就不能抽空陪陪父母?工作固然重要,但養育了我們的父母更重要,他們年輕時為我們能有好的生活奔波勞碌,而到老來,一個電話還讓他們守著預備的好的一桌飯菜無奈的嘆氣。

中國古代自有忠孝難兩全的說法,但不是也有許多像岳飛,木蘭一樣的傑出代表做到了忠孝兩全嗎?試問他們沒有對父母的孝心為前提,又何來對國家的忠誠,又怎麼會成為一代愛國志士,巾幗英雄呢?曾參以孝為一切道德的根本與總和,以孝統帥一切倫理道德。認為孝不只是個人行為和治理家庭的准繩,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基本綱領,是天經地義、永恆普遍的基本原則。與如今科技進步發達的社會相比,似乎古代人們對「孝」的理解更為深刻。為了增強現代學生的孝道觀,中國科技大學的以為老師還特意為大家布置了一項特殊的「寒假作業」,那就是讓同學們回家為父母洗腳,但是能完成「作業」的同學卻很少,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很奇怪,有些不好意思,覺得似乎太形式化了。不錯,它的確是一種形式,但它是種可以衡量我們給予父母的愛是不是也像父母給予我們的愛那麼多的一種形式。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為父母洗腳,那並沒有什麼不好意思;我們可以為他們過生日,即使沒有任何禮物;我們可以陪他們好好的吃一頓飯,即使沒有大魚大肉;我們也可以了解父母的鞋碼,為他們買雙鞋子,即使它不是名牌。這些平凡的事,當我們真正用心去作了以後就能體驗到它的不平凡了。

忠孝兩全,以孝為先。現在的人們總是對國家有著這樣那樣的抱負,但是卻很少對父母盡孝,對父母之孝是對國家之忠的根本,沒有實現對父母的孝道就很難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負。我們也會有為人父母的一天,我們不希望自己孤度終老,那麼從現在起,關心自己的父母,盡可能的為他們多做些事,做好下一代最好的老師。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㈨ 什麼是孝作文1000字左右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但我寒心的事還是有發生。沒想到的是居然是發生在我的家裡。我們家的人都是「火炮」。一點芝麻大小的事都能成為點燃的硝煙。吵起架來,誰也攔不住。我姐姐今年17歲嘞,正值青春期,青春期的暴躁在她的身上可體現出來。我媽媽今年40歲嘞,愛嘮嘮叨叨的,不過這是母親的通病吧。這兩個碰在一起,就像天雷碰地火,不炸個稀里嘩啦還不行。這不,又吵起來了!媽媽說嘞一句:女兒啊,你房間的地板很久沒擦嘞,要擦啦!自己找個時間擦擦吧!姐姐立刻不耐煩起來:哎呀,這種事我知道啦,羅里吧唆的干什麼啊!你這人怎麼這樣啊,我又不是罵你…………老媽還沒有說完,老姐就插進來說嘞一句:別廢話嘞吧,我自己知道就行嘞。你這是在和母親說話嗎?母親明顯有點兒生氣嘞。可老姐卻還沒有停炮的痕跡:那要我怎麼說啊?老姐說的聲音大過了老媽說話要好好說話,怎麼能大喊大叫的?我平時怎麼教你的……老媽又開始羅嗦嘞。過了許久母親說完話嘞,手上的碗也洗完嘞,一下子安靜嘞下來。我暗暗預感到:這是暴風雨之前的寧靜。房間的門打開嘞,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換好了衣服,沖著媽媽大喊道:好嘞吧,說夠了吧?我說不過你我還躲不過你嗎?說完,走下嘞樓梯,穿好了鞋,「嘣」的一聲,門被重重的關了起來。世界一下子就寧靜嘞下來。出去不給我回來!母親大吼道…之後家裡一片寧靜,我也無奈的搖頭,畢竟我也看過很多次嘞,不以為然嘞,等到幾分鍾姐姐肯定就會回來嘞。半個小時後還不見他的蹤影,這可有些奇怪嘞,嘿,一般這個時候他就該會回來啊,母親的臉上露出不一般的神色,我猜她肯定在擔心姐姐。「兒子,打個電話給你姐,看看她在那?」媽媽說道。「她電話在我的手上,她沒有帶」我回答道。「這個死丫頭,電話也不帶,打給她同學看看有沒有和同學在一起。」老媽想出這個辦法讓我試試。「喂,您好,請問我的姐姐有沒有和你在一起?……。」我幾乎把這句話說嘞好幾十遍嘞,可得到的都是同一的回答:沒有。媽媽臉上的神色更加沉鬱嘞,頭上又添加嘞幾片愁雲。在房間里走來走去,似乎安靜不下來,嘴裡還一直不停的念叨著:「這死丫頭會到哪去啊?有沒有和同學在一起…」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鄰居也被母親的腳步給吵醒嘞,問母親發生嘞什麼事,母親把事情的起因結果全都一五一十告訴嘞她。「不行,我要出去找她!」母親突然想到嘞什麼就匆匆的出了門。鄰居也出門幫母親找姐姐。我就留在家裡,等待姐姐同學的消息。晚上十一點,姐姐還沒有回來,母親先回來了,母親問我有什麼消息么?我搖了搖頭。母親放開嘞我,獃獃的坐著。我看到母親的眼裡閃爍著淚花,卻不知道怎麼去安慰他,忽然一個電話打嘞進來,是姐姐的同學打來的,說姐姐在她的家裡。母親聽完後臉上露出一點兒開心的神色,總算可以確定姐姐在哪,掛嘞電話,母親長舒了一口氣。頭上的愁雲也不知所蹤了。十二點,姐姐回來咯,她並沒有和媽媽說話,徑直走向了房間,母親並沒有上前去問原因,而是低這頭向自己的房間走去,半夜我起來上廁所,聽見媽媽在低聲哭泣。我想這肯定給母親帶來很多的打擊。回到房間里,我在想,這種事森美會發生在我的家裡呢?這件事過後,母親和姐姐的關系淡了許多,姐姐半個月都沒有叫一聲媽媽。「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斯《二十四孝圖》,故堪稱國之重寶鹿乳奉親,卧冰求鯉等等的故事都說明人要有「孝」的概念,生命是孝的本質,孝是思想的基礎。,「百善孝為先」是我國古代民族遺留下來的古訓,孝乃白事之前提,認為判斷一個人的品質好還是壞,孝是一個重要的品德。孝敬父母更是我巍巍中華的美德。每一個人都應該孝敬父母。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古時候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百善孝為先」。現在的社會潮流變化得越來越快,有的人受社會潮流的影響,因為各種理由不孝敬老人,許多老人被子女拋棄、虐待。但是這些不孝順老人的人有沒有想過,你的父母不僅生了你,還辛辛苦苦地把你們養大,他們用無盡的母愛來包容你,指引你,幫助你,而現在他們老了,你們連基本的關心和撫養都做不到嗎? 我曾經看過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主要講:有一個很老的老人,他眼花耳聾,膝蓋不停地哆嗦著,他兒子和兒媳婦把他趕下飯桌,讓他用木板吃飯,老人的孫子看見了,也想用木板給他父母做碗,讓父母老了以後用。父母知道後,明白自己錯了,把老人接上了飯桌和他們一起吃飯。

㈩ 求一篇關於《孝》的議論文,1000字

我們的生命、思想;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一切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所以,我們不能不孝敬父母。

從古至今,流傳著很多崇尚孝順的人和事。他們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們孝順雙親的事跡,都成為千古美談!薄太後的兒子漢文帝劉恆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身為帝王的漢文帝,其實完全沒必要事事親力親為,只要一聲令下,什麼都可以做好。可是,他做了。至少他沒有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帝王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嘗不是呢?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他從不抱怨,總是恭順對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份孝心足以感動每個人。

劉恆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顯赫,但是,他們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劉恆雖然身為皇帝,但他侍奉母親的舉動讓我們深受感動,而王祥可以視自己的養母為親生母親對待,以德報怨,更是讓人感動,他們孝順父母的一言一行,難道我們不應以他們為榮嗎?

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平常一句問候,一個愛的眼神,一句感激的話語,都能讓父母高興很久。當父母的生日到來時,即使說一句生日快樂,父母的心裡都會很高興的,當父母生病了,如果拿一點葯,父母也會覺得開心,當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時,如果為父母倒杯水,父母都會覺得再累也願意,當父母傷心的時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孝順父母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總會與他人相識,產生親情、友情、戀情,其中濃的化不開,砸碎骨頭連著筋的唯有父母親情。所以,不管貧窮也好,富貴也罷,孝順父母是我們做兒女應盡的責任。

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償還的,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開始為了我們而奔波忙碌,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他們寧可自己苦,也不肯讓我們受苦,他們對我的愛,是無盡的,偉大的,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是他們讓我們可以享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是他們讓我們過的如此快樂,難道,我們不應該報答他們嗎?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