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我想看小故事大到立

我想看小故事大到立

發布時間: 2020-11-19 09:55:50

A. 我想要一些政治小故事(請快點,我有急用,拜託了!對了故事不要太長短一點,幾十個字就OK了)

【寓言典故】殺龍妙技
朱泙漫變賣了家產,帶了一千兩黃金去拜支離益為師,學習殺龍的技術。轉瞬三年,學成歸來。有人問他究竟學了什麼?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的頭,怎樣踩住龍的尾,怎樣從龍頸上開刀等,一一表演給大家看。大家問他,什麼地方有龍可殺呢?他這才大悟:原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這樣東西,他的本領是白學了。
[教學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質能力的體現。但人們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觀存在:要殺龍,就首先要有龍的存在。這正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魚雁
齊國有一戶田姓人家,在家大擺筵席。客人中有獻上魚和雁作為禮物的。主人看了很高興:「一天對我們真優厚啊!你看,這些魚兒、雁兒,不都是為我們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嗎?」客人們聽了隨聲附和。座中有一位鮑家小孩,才十二歲,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人也是天地萬物中的一種。由於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強食的情況,但並沒有什麼上天註定誰為誰生的道理。人類選擇可吃的東西做食品,這些東西難道是上天特地為人類創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難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來給它們做食物的么?」
[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唯心主義和有神論者總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傑作」,否認人類社會的客觀物質性。而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物質世界發展的高級階段。鮑家小孩的話,難道不能有力地說明這一點嗎?

【寓言典故】畫鬼最易
有一個客人為齊王繪畫。齊王問他:「畫什麼東西最難呢?」他說:「畫狗畫馬都是最難的。」齊王又問:「那麼畫什麼東西最容易呢?」客人說:「畫鬼最容易。因為狗和馬人們天天看得見,天天擺在面前,要畫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於鬼呢,無影無形,誰也沒見過,不擺在人們面前,誰也不能證明它不象鬼,所以畫起來就最容易了。」
[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這個寓言說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類的東西,鬼神之類的東西,無非是人們主觀想像,並非客觀實在。社會的產生,既不是什麼神靈的傑作,也不是人的意識的創造,而是客觀世界自身力量長期作用的必然結果。

【寓言典故】從象箸推去
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箕子見了十分擔憂。他認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會用陶罐土碗盛飯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來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絕不會來盛小米蔬菜,務必裝象尾豹胎一類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會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錦衣、居大廈。這樣下去,享受的慾望就會不斷的擴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來填飽一個人的慾望,國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紂王最後就亡了國。因此,所謂聖人就是見微知著,從端倪推測後果。
[教學內容]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簡要分析]未來事物是將來才出現的,但人們可以想像未來事物的狀態,對事物發展的趨勢作出預見,對自己將要採取的行動提出計劃方案。這樣的意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箕子的擔心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象箸」推出來的,是「從端倪推測後果」,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齊宣王問孟子說:「我聽說周文王的獵苑足足圍了七十里,有沒有這樣的事?」
孟子說:「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難道真有這么大嗎?」
「當時老百姓還嫌太小呢。」
齊宣王嘆口氣說:「我的獵苑只圍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為什麼呢?」
孟子說:「文王的獵苑雖然方圓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進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這獵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來齊國,問明了禁令才敢入境,聽說大王的獵苑不準百姓砍柴拾草,不準隨意進出,殺死一頭麋鹿,就要判成死罪。這不是設下了一個方圓四十里的陷阱了嗎?人民嫌它太大,難道不合情理嗎?」
[教學內容]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簡要分析]人們對同一個客觀事物進行思考,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會有正誤之分,就主觀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場不同、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面對同一個獵苑,齊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階級立場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雞賊
有個人專門偷鄰居的雞。有人勸告他:「快不要偷了,這是不道德的。」他說:「我決心痛改前非,不過我偷癮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難。這樣吧,從今天起我減少到一月偷一隻,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應及早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教學內容]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簡要分析]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錯的,為什麼不及時改正、還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錯了人
東鄰人家的岳母死了,殯葬的時候需要一篇祭文,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師幫寫一篇。塾師便從古本里規規矩矩的抄了一篇,沒想到誤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禮正在進行的時候,識字的人發現這篇祭文完全弄錯了。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責問老師。塾師解釋說:「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無論如何不會錯,只怕是你家死錯了人。」
[教學內容]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簡要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故事中的主人公卻一切以本本為准,照抄照搬,而對眼前的客觀實際卻根本不看,最終鬧出了一個大笑話。

【寓言典故】餘桃啖君
衛國有一道法律:誰偷坐了國王的馬車,就要被砍去雙腳。那時,彌子瑕很受國王寵愛。一天深夜,鄉下有人跑來報告彌子瑕,說他的母親得了重病。彌子瑕跑到宮里,偷來了國王的馬車,星夜趕回鄉下去了。國王聽到這件事後稱贊說:「真是一個難得的孝子,為了母親,忘記了自己會受到砍腳的刑罰。」又一次,彌子瑕倍著國王在果園遊玩,彌子瑕吃到了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著吃剩的半隻桃子送到國王面前,請他品嘗。國王笑著說:「彌子瑕是真正的愛我啊!只想到讓我嘗嘗甜頭,忘記了剩桃上還沾著他的口水。」過了幾年,彌子瑕漸漸失去了國王的寵愛,得罪了國王,國王說:「當初你偷駕我的馬車,狂妄之極;又讓我吃你的剩桃,藉此侮辱我,該當何罪?」彌子瑕的行為並沒有改變,而以前被認為是賢惠,後來卻因此而獲罪。只在於國王的愛憎改變了。
[教學內容]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簡要分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故事中的國王則完全是以個人好惡來判斷是非,沒有從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出發,肯定會禍國殃民。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他疑心是鄰家的兒子偷的,就很注意他,總覺得他走路、說話等動作態度無處不象是一個偷他斧頭的人。不久,老頭兒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頭。他再留心鄰家兒子的動作態度,就沒有一處象是偷斧頭的人了。
[教學內容]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簡要分析] 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該有認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見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對齊宣王說:「你有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遊玩。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室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樣辦呢?」齊王說:「和他絕交。」孟子又說:「假如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級,那應該怎麼辦呢?」「撤掉他。」「假如一個國家裡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應該怎麼辦呢?」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的地方去了。
[教學內容]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簡要分析]人往往對別人身上的缺點看得很清楚,卻往往對自己的缺點、錯誤認識不清,或文過飾非。而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第二課 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
【寓言典故】圍魏救趙
魏國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急抽齊國求救。齊大將田忌准備率軍趕去趙國,謀士孫臏勸阻說:「要解開雜亂糾紛,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鬥之人,不可舞刀弄槍。避實就虛,給敵人造成威脅,邯鄲之圍便可自解。如今魏軍全力攻趙,精兵銳卒勢必傾巢出動,國內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將軍不如輕裝疾奔魏都大梁,占據險要,攻其虛處。敵人必回自救,這樣,我們便能一舉解開邯鄲之圍,又可乘魏軍疲憊之際,一鼓殲之。」田忌按照孫臏的布置進行。魏軍果然慌忙回師,行到桂陵地面,齊軍殺出,大敗魏軍。邯鄲之圍解也。
[教學內容]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簡要分析]為什麼齊軍攻打魏國首都大梁,而趙國邯鄲之圍即解呢?因為趙、魏、齊三國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即聯系。
【寓言典故】莫如殺人
有個人喜歡談輪回報應,逢人就勸說要積德,不要殺生。因為佛經上說過,殺什麼,來世就會變成什麼;殺牛變牛,殺豬變豬,即使殺一隻螻蛄、螞蟻,也莫不如此。有下個姓許的先生說:「那麼都不要殺,最好去殺人。他不是說殺什麼變什麼嗎?那麼今生殺人,來世還變人,不是好得很碼?」
[教學內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簡要分析]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在認識某一事物時,既要看到它的產生是有客觀原因的,又要看到它還會引起一定的結果。佛教中的輪回報應,其實是某些人主觀想像出來的,在這個寓言中變得如此的不堪一擊。

【寓言典故】破罐不顧
東漢末年,有個叫孟敏的人,買了一隻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連看也不看一眼,徑自走了。路人覺得奇怪,過去問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麼連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說:「罐子已經破了,看它又有什麼用呢?」
[教學內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簡要分析]正確把握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活動和自覺性和預見性。罐子破了,看看當然不能復原,但可從中吸取教訓,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後發生類似的錯誤,從而提高活動的自覺性。

【寓言典故】治駝背術
從前,山東平原城裡有位醫生,自稱善治一切駝背,手術簡便、價錢公道。有個人背駝得直里六尺,橫里八尺,聽說有這等神醫,連忙准備厚禮前來求治。醫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後跳上去就狠命踏將起來。駝背叫道:「你要殺死我啊!」這位醫生說:「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寫著專把駝背弄直,至於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教學內容]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簡要分析]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系,要求我們從整出發,在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中,綜合地考察對象,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以求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優目標。故事中的醫生,只管解決眼前的、局部的問題,而根本不管是否會妨礙長遠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寓言典故】打即不打
古時有個人,借了別人的錢,到期債主來討債了。欠債人說:「一切都是變化的,借錢的那個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因此,我不欠你的債。」債主發了脾氣,打了他,兩個人撕扭到了法庭。法官問欠債的人為何不還錢,他又把理由說了一遍。法官問債主為什麼動手打人,債主也說:「一切都是變化的,打人的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因此我並未打人。」
[教學內容]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簡要分析]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否認相對靜止,否認事物的穩定性,會走到何等荒謬的境地。

【寓言典故】嚇人的名字
大街上住著一位老漢,買了一個家僮,取名叫「善搏」,又弄來一條看門狗,取名叫「善噬」。從這以後,所有的客人朋友都不上他的家來了,整整三年。他很奇怪,就去問過去的朋友。朋友對他說:「你取的名字,又是善搏,又是善噬,誰還敢到你家去呢?老漢恍然大悟,回去就把這兩個名字改了。於是,賓客又往來如故了。」
[教學內容]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簡要分析]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要把握發展的概念,就必須明確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准。但有的人總喜歡從事物的名稱、旗號等表面形式上判斷新舊事物,常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以至受騙上當。其實名字和實質並不等同,故事中老漢的朋友太看重名字了,以名取人實屬可笑。

【寓言典故】楚人過河
楚國人想襲擊宋國,派人先去測量澭水的深淺並做好標志。但澭水突然大漲,楚國人不知道,依舊按原來的標志在深夜裡偷渡。結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軍萬分驚恐。原來測量時是可以渡過去的,現在河水已經上漲了,而楚國人還是按照舊的標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敗。
[教學內容]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簡要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應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河水時漲時落,不斷變化,人的認識也應隨之變化,絕不能停滯不前、頭腦僵化。否則必定會碰釘子。

【寓言典故】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個老朋友名叫虞任,有兩個女兒剛滿兩周歲。艾子見了十分喜歡,便為自己的兒子訂婚。虞任也很劉興,問:「你的兒子幾歲了?」艾子回答:「四歲。」虞任沉下臉來:「你要我的女兒嫁給一個老頭子嗎?」艾子不明他的意思:「為什麼呢?」虞任說:「你兒子四歲,我女兒兩歲,你兒子比我女兒大一倍年紀。倘若我女兒二十歲出嫁,你兒子不就已經四十歲了嗎?要是不幸我女兒二十五歲出嫁,你兒子不是已經五十歲了嗎?你不是想叫我女兒去嫁一個老頭兒嗎?」
[教學內容]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簡要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虞任之所以得出「幼女配老翁」的結論,是因為他沒有把小孩的成長如實地看成一個過程,而是看成了幾個點:女兒二歲時,艾兒四歲,相差一倍;女兒二十歲時,艾兒應該是四十歲。實際上女兒從二歲到二十歲,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她長了十八歲,同樣艾兒也長了十八歲,應該是二十二歲,而不是四十歲。

【寓言典故】腌鴨生腌蛋
甲乙兩人頭一次吃到腌鴨蛋。甲驚訝地說:「奇怪,我每次吃蛋都是淡的,為什麼這種蛋卻是鹹的?」乙回答說:「我倒是個極明白的人,虧你問著我。告訴你,這咸鴨蛋,就是腌鴨子生出來的。」
[教學內容]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簡要分析]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不是人們從外部強加於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觀意識賦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腌鴨生腌蛋」中腌鴨與腌蛋之間並不存在這種聯系,而是這個人的主觀想像,故唯心主義觀點。

【寓言典故】專修皇冠
從前有個人靠制剪刀、打鐵皮為生。有一天,他碰到皇帝在郊外遊玩,跌壞了皇冠,便命他去修補。補好後,厚厚賞給他一筆銀子。回家途中,遇見一隻老虎卧在地上呻吟,見人來了,舉起一隻血淋淋的腳掌,原來腳掌上戳進了一根竹刺。他取出鐵鉗幫老虎拔出了竹刺,老虎立即銜來一條肥鹿作為報答。他回到家裡對妻子說:「我有兩樣技術,可立即發財。」於是他湊足了一大筆錢,把門面裝修一新,並掛起一塊大招牌,上面寫著:「專修皇冠,專拔虎刺」。
[教學內容]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簡要分析]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應該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故事中的主人公錯把偶然聯系當成了必然聯系,把希望寄託在了偶然事件上,結果肯定是一無所獲。這個寓言與《守株待兔》有異曲同工之妙。

【寓言典故】撥苗助長
宋國有個農夫,嫌苗長得太慢,把秧苗一棵棵都撥高了。回到家裡,疲憊不堪,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都長高了不少。」他的兒子跑到田邊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學內容]按客觀規律辦事
[簡要分析]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與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們的行動一旦違背了它的要求,必要受到懲罰。故事中的這個人,由於違背了客觀規律,結果只能是好心辦壞事,事與願違。

【寓言典故】富翁借牛
從前有個富翁目不識丁,卻喜歡自附風雅。有一次,富翁正在屋裡倍客,有人送來一張借柬,向富翁借一條牛去耕田。富翁拆開借柬,口中念念有辭地看了一遍,對借客點點頭說:「知道了,你小待片刻,等一下我親自來好了。」旁邊的人聽了,都捂著嘴暗暗好笑。
[教學內容]按客觀規律辦事
[簡要分析]規律的客觀性要求我們按規律辦事,做到實是求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懂裝懂,不知為知,難免鬧出笑話。

第三課 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寓言典故】擠牛奶
從前有個人因事要請客,准備擠些牛奶下來,用於招待。轉而一想:現在離請客還有一段時間,如果每天預先把牛奶擠下來,積多了,不便保存,容易變質,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暫時儲藏一下吧,到請客時再一次擠出來,又多又新鮮,豈不更妙。主意打定,主人便把母牛和那隻還在吃奶的小牛隔離開來,牛奶也不擠了。請客的一天到了,客人們紛紛光臨。主人把母牛牽出來派用場,卻什麼也擠不出來,牛奶全部幹掉了。
[教學內容]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簡要分析]本想得到又多又新鮮的牛奶,但結果卻是一點牛奶也沒有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只看到了牛奶容易變質、不易保存這一面,而沒有看到牛奶不擠要幹掉的另一面。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也就是矛盾。

【寓言典故】鎖箱捆籠
從前有個富翁擔心自己的財產被盜,便請人做了許多藤箱、木櫃、竹籠,把所有的金銀細軟都裝在里頭,又把每一隻箱籠櫃盒都用堅固的鐵鎖鎖得緊緊的,用結實的麻繩捆得死死的。鄉里人都就這個老頭聰明。然而有一天,一群小偷溜進了富翁的房間,把箱籠櫃盒背的背、挑的挑,席捲而去,決無漏物之虞。富翁的聰明之舉,實為強盜偷竊帶來了方便。
[教學內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 小故事大道理100字

小故事大道理100字(一):

欠著

乞丐:「能不能給我一百塊錢?」

路人:「我只有八十塊錢。」

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塊錢吧

大道理:有些人總以為是上蒼欠他的,老覺得老天爺給的不夠多、不夠好,貪婪之欲早已代替了感恩之心。

小故事大道理100字(二):

鑰匙

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成功人士的特點

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

鐵桿個性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

鑰匙說:"正因我最了解他的心。"

大道理: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唯有關懷,才能把自己變成一隻細膩的鑰匙,進入別人的心中,了解別人。

小故事大道理100字(三):

不必緊張

小明洗澡時不留意吞下一小塊肥皂,他的母親慌慌張張地打電話向家庭醫生求助。

醫生說:"我此刻還有幾個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時後才能趕過去。"

小明母親說:"在你來前,我該做甚麼?"

醫生說:"給小明喝一杯白開水,然後用力跳一跳,你就能夠讓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時刻了。"

大道理:Takeiteasy!放簡單些,生活何必太緊張?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何不坦然自在的應對。同樣是一個人,放鬆的狀態和緊張狀態下解決問題的潛質大不相同。

小故事大道理100字(四):

後生可畏

小男孩問父親:"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

父親回答:"當然啦!"

小男孩問:"電燈是誰發明的?"

父親:"是愛迪生。"

小男孩又問:"那愛迪生的父親怎樣沒有發明電燈?"

大道理:喜愛倚老賣老的人,個性容易栽跟斗。權威往往只是一個經不起考驗的空殼子,尤其在現今這個多元開放的時代。

小故事大道理100字(五):

體諒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向嘮叨不停:慢些。留意!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快鏟起來,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哎唷,鍋子歪了!

「請你住口!」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

「你當然懂,太太,」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大道理:學會體諒他人並不困難,只要你願意認真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

小故事大道理100字(六):

風景

在故宮博物院中,有一個太太不耐煩地對她先生說:我說你為什麼走得這么慢。原來你老是停下來看這些東西

大道理: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結果失去了觀看兩旁美麗花朵的機會。

小故事大道理100字(七):

理由充分

一輛載滿乘客的公共汽車沿著下坡路快速前進著,有一個人後面緊緊地追趕著這輛車子。

一個乘客從車窗中伸出頭來對追車子的人:"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

"我務必追上它,"這人氣喘吁吁地說:"我是這輛車的司機"

(大道理:有些人務必十分認真發奮,正因不這樣的話,後果就十分悲慘了!然而也正正因務必全力以赴,潛在的本能和不為人知的特質終將充分展現出來。)

小故事大道理100字(八):

手環

有一個歐巴桑在首飾店裡看到二隻一模一樣的手環。

一個標價五百五十元,另一個卻只標價二百五十元。

她大為心喜,立刻買下二百五十元的手環,得意洋洋的走出店門。

臨出去前,聽到裡面的店員悄悄對另一個店員說:看吧,這一招屢試不爽。

大道理:試探如餌,能夠輕而易舉的使許多人顯露出貪婪的本性,然而那常常是吃虧受騙的開始。

小故事大道理100字(九):

志願

同樣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作文中說他們將來的志願是當小丑。

中國的老師斥之為:「胸無大志,孺子不可教也!」

外國的老師則會說:「願你把歡笑帶給全世界!」

大道理:身為長輩的我們,不但容易要求多於鼓勵,更狹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義。

小故事大道理100字(十):

酒窩大道

有兩個台灣觀光團到日本伊豆半島旅遊,路況很壞,到處都是坑洞。

其中一位導游連聲抱歉,說路面簡直像麻子一樣。

而另一個導游卻詩意盎然地對遊客說:諸位先生,我們此刻走的這條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窩大道。

大道理:雖是同樣的狀況,然而不一樣的意念,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態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決定權在你。

小故事大道理100字(十一):

出門

古時候,有兩個兄弟各自帶著一隻行李箱出遠門。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將兄弟倆都壓得喘但是氣來。他們只好左手累了換右手,右手累了又換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來,在路邊買了一根扁擔,將兩個行李箱一左一右掛在扁擔上。他挑起兩個箱子上路,反倒覺得簡單了很多。

大道理:在我們人生的大道上,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我們是不是都知道,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

(2)我想看小故事大到立擴展閱讀

道理引證解釋

事理;事物的規律。

①《文子·自然》:「用眾人之力者, 烏獲 不足恃也;乘眾人之勢者,天下不足用也。無權不可為之勢,而不循道理之數,雖神聖人不能以成功。」

②唐 韓愈 《京尹不台參答友人書》:「人見近事,習耳目所熟,稍殊異,即怪之,其於道理有何所傷?」

③宋 曾鞏 《<張文叔文集>序》:「是時文叔年未三十,喜從余問道理,學為文章,因與之游。」

④清 沈德潛 《說詩晬語》卷上:「 白樂天 詩能道盡古今道理,人以率易少之。」

⑤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我聽說曾大先生非常懂得喝茶的道理。」

規矩;情理;理由。

①《漢書·鄒陽傳》:「竊聞長君弟得幸後宮,天下無有,而長君行跡多不循道理者。」

②《三國志·魏志·杜恕傳》:「夫糾擿姦宄,忠事也,然而世憎小人行之者,以其不顧道理而苟求容進也。」

③宋 歐陽修 《答西京王相公書》:「其言乖謬,不合道理。」

④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大官人可多帶銀兩,只說與老身做買賣,其間自有道理。」

⑤《花月痕》第四七回:「大抵做人,總要懂點道理,有個器量,難道武夫不吃飯么?」

⑥毛澤東 《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二:「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歸大道理管著。」

處理事情的辦法、打算。

①宋 王明清 《揮麈錄餘話》卷二:「俊道:『若番人探得知,必來夾攻。太尉南面有 張相公人馬,北面有番人,太尉如何處置?』 張太尉 冷笑:『我別有道理。』」

②明 馮夢龍 《量江記·皇甫醉遁》:「將軍醉得這箇模樣,不如大家扶他上馬,逃回金陵,再作道理。」

③ 吳組緗 《山洪》二八:「這樣研究了半天,還是得不出結論,只好暫時用戚先生的主張,等以後斟酌情形,再作道理。」

④明 施耐庵《水滸》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徑劫單身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我卻有個道理對他,只是在這里安不得身了。

.闡揚稱說某種教義。

漢 劉向 《列女傳·周南之妻》:「生於亂世不得道理,而迫於暴虐不得行義,然而仕者,為父母在故也。」

道術;法力。

《封神演義》第三七回:「今有張桂芳,以左道旁門之術,征伐西岐。弟子道理微末,不能治伏。」

道里;路途。

①宋 周邦彥 《汴都賦》:「據偏守隅,則無以限西方之貢職,平道理之遠邇。」

②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上因修《一統志》,令天下皆具輿地圖冊,以考疆域道理之遠近,皆聚於統志館中。」

C. 我想看一些很感人的小故事。

在一個非常寧靜而美麗的小城,
有一對非常恩愛的戀人,
他們每天晚上都一起去看星星,
每個見過他們的人都向他們投來羨慕的目光。
可是有一天,不知為什麼那個女孩的眼睛失明了。
而男孩早已憔悴不堪了,但他仍苦苦地支撐著。
終於有一天,上帝被這個痴情的男孩感動了。
於是他決定給這個執著的男孩一個例外。
上帝問他:「你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作為交換嗎?」
男孩毫不猶豫地回答:「我願意!」
上帝說:「那好吧,我可以讓你的戀人復明,
但你要答應化作三年的蜻蜓,你願意嗎?
你這三年裡一句話都不能說,如果你做不到,你的戀人還會失明。」
男孩聽了,還是堅定地回答道:「我願意!」
天亮了,男孩已經變成了一隻漂亮的蜻蜓。
幾天後,女孩的眼睛真的好了,但是她並不快樂。
她四處打聽著男孩的下落,但沒有人知道男孩究竟去了哪裡。
女孩整天不停地尋找著,
然而早已化身成蜻蜓的男孩卻無時無刻不圍繞在她身邊,
只是他不會呼喊,不會擁抱,更不能再一起看星星了!
為了自己心愛的人,他只能默默地承受著她的視而不見。
夏天過去了,秋天的涼風吹落了樹葉,蜻蜓不得不離開這里。
於是他最後一次飛落在女孩的肩上。他想用自己的翅膀撫摸她的臉,
用細小的嘴來親吻她的額頭,然而他弱小的身體還是不足以被她發現。
轉眼間,春天來了,蜻蜓迫不及待地飛回來尋找自己的戀人。
然而,她那熟悉的身影旁站著一個高大而英俊的男人,
那一剎那,蜻蜓幾乎快從半空中墜落下來。
蜻蜓傷心極了,在接下來的幾天中,
他常常會看到那個男人帶著自己的戀人在海邊看星星,
而他自己除了偶爾能停落在她的肩上以外,什麼也做不了。
這一年的夏天特別長,蜻蜓每天痛苦地低飛著,
他已經沒有勇氣接近自己昔日的戀人。
她和那男人之間的喃喃細語,他和她快樂的笑聲,都令他窒息。
第三年的夏天,蜻蜓已不再常常去看望自己的戀人了。
她的肩被他輕擁著,臉被他輕輕地吻著,
根本沒有時間去留意一隻傷心的蜻蜓,更沒有心情去懷念過去。
上帝約定的三年期限很快就要到了。
就在最後一天,蜻蜓昔日的戀人跟那個男人舉行了婚禮。
蜻蜓悄悄地飛進教堂,落在上帝的肩膀上,
他聽到下面的戀人對上帝發誓說:我願意!
他看著那個男人把戒指戴到昔日戀人的手上,
然後看著他們甜蜜地親吻著。蜻蜓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上帝嘆息著:「你後悔了嗎?」蜻蜓擦幹了眼淚:「沒有!」
上帝又帶著一絲愉悅說:「那麼,明天你就可以變回你自己了。」
蜻蜓搖了搖頭:「就讓我做一輩子蜻蜓吧 ……」
上帝再一次被化身成蜻蜓的男孩感動了,
以後每天晚上的星星都特別的亮,但是只有蜻蜓自己看星星了 ……
有些緣分是註定要失去的,有些緣分是永遠不會有好結果的。
愛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但擁有一個人就一定要好好去愛他!!
當你經歷過愛與被愛,學會了愛,才會知道什麼是你需要的,
也才會找到最適合你,能夠相處一輩子的人。...
希望房主喜歡

D. 小故事大道理全集(真人真事)

1、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已經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

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

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

2、佛塔上的老鼠

一隻四處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頂上安了家。

佛塔里的生活實在是幸福極了,它既可以在各層之間隨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豐富的供品。它甚至還享有別人所無法想像的特權,那些不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隨意咀嚼;人們不敢正視的佛像,它可以自由休閑,興起之時,甚至還可以在佛像頭上留些排泄物。

每當善男信女們燒香叩頭的時候,這只老鼠總是看著那令人陶醉的煙氣,慢慢升起,它猛抽著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類,膝蓋竟然這樣柔軟,說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隻餓極了的野貓闖了進來,它一把將老鼠抓住。

「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我代表著佛!」這位高貴的俘虜抗議道。

「人們向你跪拜,只是因為你所佔的位置,不是因為你!」

野貓譏諷道,然後,它像掰開一個漢堡包那樣把老鼠掰成了兩半。

道理:人生中,很多人都有得意的時候,要客觀地想一想,別人對你畢恭畢敬時,是因為你自身的人格、學識,恩德,還是因為你臨時所處的位置。

3、皇帝的新裝

一位奢侈而愚蠢的國王每天只顧著換衣服,一天王國來了兩個騙子,他們聲稱可以製作出一件神奇的衣服,這件衣服只有聖賢才能看見,愚人不能看見。

騙子索要了大量財寶,不斷聲稱這件衣服多麼華貴以及光彩奪目,被派去的官員都看不見這件衣服,然而為了掩蓋自己的「愚昧」,他們都說自己能看見這件衣服,而國王也是如此,最後穿著這件看不見的「衣服」上街遊行,一位兒童說「他什麼也沒穿啊!」。

通過一個愚蠢的皇帝被兩個騙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見的——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裝,赤裸裸地舉行遊行大典的丑劇,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虛偽、奸詐、愚蠢的丑惡本質。褒揚了無私無畏、敢於揭假的天真爛漫的童心。

4、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5、塞翁失馬

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居住在靠近邊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許多匹良駒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

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

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徵兵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眾多。惟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