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讀人物故事讀後感600字

讀人物故事讀後感6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19 12:00:28

㈠ 陳舊人物讀後感600字

陳舊時代與不朽精神
——讀葉兆言《陳舊人物》有感

寫在前面

知道葉兆言已經很久了,但是一直不知道他的祖父是何許人也。讀罷這本書,更加對這位在書中多次出現、與許多大師交往甚密的老人著迷。請友人幫我上網查一下,友人看了搜索的結果之後,遲疑了一下,告訴我三個字:葉聖陶。
有了祖父這一特殊的「條件」,有過「從游於大家之門」的經歷,葉兆言對於那些活躍在上個世紀的文人自然會別有一番解讀。
在《後記》中,他寫道:「陳舊人物,既代表人的陳舊,也試圖把『陳』當作動詞,展覽一下幾個老掉牙的前輩。」在我眼中,葉先生不僅「展覽」了那幾個老前輩,而且重現了那些逝去的時光,揭示了文人與時代的糾葛,彰顯了那些「老掉牙」的文人身上的不朽精神。

(一)陳舊時代

書中記述的時代集中於三個時期:抗戰,新中國前期和「文革」。在我看來,葉兆言展現了一幅上個世紀的人文景觀長卷,用獨特的方式書寫了一部小型文化史。
在《梁啟超》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政治小說的誕生和發展;《林琴南》則展現了新文化運動初期保守派的抗爭;《劉吶鷗》和《穆時英》論述了「新感覺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成敗之處;而《周瘦鵑》《范煙橋》記載了「鴛鴦蝴蝶派」的命運……作為作家,葉兆言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歷史,他也將犀利的文學批評寓於人物敘述之中。在《劉吶鷗》中,他對劉的創作有這樣一段評論:
「郁達夫筆下的因為苦悶而沉淪的故事,到了劉吶鷗這里,苦悶沒有了,是否沉淪也無所謂,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放縱……要在劉吶鷗的小說中找到『新的力量的暗示』,那是『雞蛋里挑骨頭』,而『不健全的、糜爛的』生活,倒是隨處可見。」
「新感覺派」文學的失誤被葉兆言一語道破。
也許是無心之舉,葉兆言這種寫法,讓教科書上那段文學史充滿生氣。《陳舊人物》的創作方法,想必會對文學史的研究工作者有所啟發。
此外,在這些陳舊的時光中,我們往往會體會到文人與時代(尤其是一時代之政治)的糾葛,而他們的無奈徒令我們嘆息。
《蘇青》中這樣寫道:
「蘇青是在敵偽時期成名的,有人給她按上了漢奸的罪名……抗戰勝利後,屬於蘇青的那個時代也結束了……到了解放以後,蘇青這樣的女作家便幾乎成了怪物。」
在這里,文人的處境猶如一個毛線球,被時代所撥弄,無還手之力。處境如此,其思想亦如是。
葉兆言在《顧頡剛》中寫道:「邯鄲學步是五十年代的人文景觀,一代知識分子失去根本,找不著北。」面臨意識形態的沖擊,無論是像馮友蘭一樣選擇改變,還是像陳寅恪一樣選擇執著地踽踽獨行,抑或像顧頡剛一樣以年老體衰為借口抵抗,思想受到威脅是知識分子最大的恐懼,都會令他們受到深深的內傷。文婧女士在為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寫的《後記》中說類似的一句話:
「有人選擇背叛自己的良心,有人不能禁受這種精神上的乾坤逆轉,選擇了死亡,更多的人,用他們的半生經歷了一場精神上的幻滅。」
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中說,知識分子的公共角色應當是局外人。王瑤亦曾評價魯迅:「魯迅先生是真正的知識分子。什麼是知識分子?他首先要有知識;其次,他是『分子』,有獨立性。否則,『分子』不獨立,知識也會變質。」陳寅恪也說過「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何其難也!何其悲也!引領中國人民走向幸福和諧的中國共產黨應該引以為鑒!

(二)不朽精神

展現了那些「陳舊人物」生活過的時代之後,葉兆言給我們留下的是那些前輩們不朽的精神。
先扯幾句閑話。近幾年來,對民國人物的推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市面上關於民國人物的書也層出不窮。我看過其中的一些文章,感覺太多的書都止步於「獵奇」,只是去描寫錢鍾書的背功如何了得,只是去描述葉公超說出那句「I will put a pot of shit over your head」時的狀況等等。這樣的文章,和那些供人娛樂的小報無異,沒有什麼養分。追慕前人,最重要的應當是追慕前人高貴的品質與清潔的精神。
《陳舊人物》正展現了這些老前輩的不朽精神!
你也許聽說過李叔同的風流倜儻,在書中,你還能看到看到這樣的李叔同:
「李叔同的優點就是認真,從來不恃才傲物,自以為是,他做別人的老師,不是僅靠自己的才華折服人,而是以身作則,處處嚴於律己,用實際行動教育弟子。」
你也許聽說過張大千畫假石濤的軼事,在書中,你還能看到這軼事背後的東西:
「張大千畫假石濤的功夫,得力於兩方面,一是迷戀,一是苦練。凡事不迷戀,通常好不到哪裡去。第一流的藝術家,好歹都得有些神經病,都得有些常人眼裡的不正常。愛是藝術的源泉,如果不真心喜歡,張大千絕對畫不出那種能以假亂真的石濤。」
還有他們:
「換句話說,從一開始他(顧頡剛)就有充分的理由停止學術活動,然而只要一息尚存,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我祖父最看重的朋友,不是寫小說的作家,而是能有耐性做學問的學者。」
……
現在我們常常在反思,在如此優越的學術環境下,為什麼我們近些年來的學術水平還是大大低於那些在戰火紛飛中、在連一張平靜的書桌都容不下的條件下治學的學者的水平。答案想必就是那些陳舊人物身上的不朽精神。
在我看來,這是這本書最大的意義。
(特別鳴謝:廈門大學 王育鵬)

㈡ 讀巴金的故事有感600字

同大多數其他女生的閱讀取向相異,我常讀一些喘著時代氣息的舊書。因為那樣的閱讀總是可以讓我回到書中的時代,看著書中的人物嬉笑怒罵,似乎我與他們的命運也是息息相關的——我喜歡歷史,喜歡融入歷史的感覺,喜歡跳出歷史的感覺,書里書外,不斷拾取歷史的哀歡。而巴金先生的《家》正是這樣一本披著賦有濃厚時代色彩的蓑衣的書,在我看來,它與我所看過的諸如《月牙兒》、《陽光》、《雷雨》、《啼笑因緣》、《金粉世家》、《京華煙雲》、《像霧像雨又像風》等等小說相比,有著最厚重的歷史感,最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悲愴的人物命運,深刻的社會反思,時而令人潸然淚下,時而令人怒發沖冠。我無意貶低其他大師的傑作,那些書,也是我所愛,書中的人情冷暖確也賺盡了無數痴男怨女的眼淚。而《家》中糾纏了「男歡女愛」,糾纏了「兄弟情誼」,糾纏了「祖命難違」,其人情味之純、生活味之濃不得不讓我矛盾地感嘆:為何我不能有如此般離奇的經歷呢!?幸好我沒有存於那樣的亂世啊!
我初讀《家》的時候是在某個暑假,那時還是行將升入高三的緊張時期,一日在家中復習得累了,於是翻箱倒櫃折騰起來,當時純粹是因為大腦疲憊想要尋找點怪誕參雜驚喜的感覺,如同你翻找一本很久沒有用過的壓箱底的證件或證書時,偶然發現一張靜躺於那的一張百元大鈔,那種感覺真是太奇妙了。我沒有找到百元大鈔,卻找到了那種奇妙的感覺:摸出了一本不薄不厚的平裝書——《家》,著者巴金。翻開這本書後,我就忘記了才看完高考復習指導之類書的疲憊,振奮的靈魂踏入了高姓大公館中。
開篇時,巴金對高公館的描寫是這樣的:「有著黑漆大門的公館靜寂地並排立在寒風里。兩個永遠沉默的石獅子蹲在門口。門開著,好像一隻怪獸的大口。裡面是一個黑洞,這裡面有什麼東西,誰也望不見。」在寒徹骨的壓迫感籠罩的同時,我有一種感覺,似乎「巴金」其實是一個女性作家,「她」筆法之細膩與柔和頗有張愛玲之范,畢竟,在現代文壇,男作家反以女性名字為筆名的事兒屢見不鮮,巴金也許是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呢!後來求證得知的事實讓我對巴金先生甚是增添了幾分敬佩,男性作家練就這樣的筆法,實在難得。再後來,我「追星」般查閱巴金先生各種資料,竟讓我驚喜地發現,巴金的本名具有淡雅素麗的女性色彩:李堯棠,如「林語堂」的名字一樣動聽。再深究下去,竟讓我又撞見一個有趣的「曾經」!巴金,李堯棠,的確也用過女性名字作為筆名——「歐陽鏡蓉」,當然,那是在1934年巴金同國民黨白色恐怖斗爭時為了發表《愛情三部曲》之三《電》的一個策略,這是外話。
巴金不愛憑空捏造,他總是將對現實生活中的觀察和感受轉化為跳動的人物和故事。像他說的,「《家》裡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書中那些人物卻都是我所愛過的和我所恨過的。許多場面都是我親眼見過或者親身經歷過的。」《家》中的覺新正是以巴金的已逝大哥為生活原型的,他在書中的種種無時無刻不在反映巴金的深切痛惜之情。縱觀全書,巴金真是「愛對了人」、「恨對了人」!也許我是受了作者的影響,又或者因為我本身是一個很傳統的人,高家三個少爺中,我最愛且最恨的就屬覺新。愛他太好,恨他太好!這樣的好使得他成為全書中最為悲哀的一個悲劇性人物。他有著雙重人格,他新舊參半,他人道、善良、忠厚、仁愛、他懂風情、有學養、會思考、有靈氣,他性情溫和、處事穩重、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尊敬長輩、疼愛妻兒、關愛弟妹,他同情「下等人」,他有血有肉!在我看來,覺新所有的「懦弱」全都源於他的這些優點,在那樣一個封建禮教吃人的時代,他所有「懦弱」的行為又怎能完全歸咎於他呢?他也是一個受害者!他最愛梅芬,卻盡心不負瑞鈺;他愛護兄弟,卻極力不忤長輩;他也想義無反顧,但為了那個家,他委曲求全。這樣一個人物,怎能不讓人心生憐愛呢!?相比他的兩個弟弟,他的矛盾更加彰顯他的真實。
二弟覺民的性格介於大哥覺新和三弟覺慧之間,他比覺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後,又比覺慧多了遇事、抉擇時的沉著和穩重。但這樣一個或許有點「中庸」的人,在三兄弟中,最讓我厭惡:他雖嚮往民主自由,卻不好參加學生運動;他是一個完美的鬥士,反對包辦婚姻,卻跨不過階級的鴻溝、忘不了主人與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龍人的慘叫求饒聲中,他表現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時候看起來倒有趣味,現在卻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們的痛苦,算不了什麼。我是一個倡導「要麼max,要麼min,絕不選擇mid」的人,在我的眼裡,覺民才是真正的懦弱和迂腐,他的懦弱反映在他的行動上,他的迂腐折射在他的思想上。這樣的人,要麼完全沉淪,要麼主動升華,浮於湖面,只怕永無自由暢快呼吸的時日。
也許很多讀者最喜歡的就是三弟覺慧,他大膽、熱情、叛逆,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熱心辦刊物(《黎明周報》),宣傳進步思想;他是高公館的三少爺,卻同情下層人物,大膽向女婢鳴鳳示愛,勇於反對封建束縛;他敢於怒斥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反對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這樣一個典型的才華橫溢、激情四射的富家子弟,且在他身上上演了「王子與灰姑娘」的浪漫愛情故事,哪一個妙齡女子不會對鳴鳳心生艷羨呢?我想,在我們父輩的青春時代里,必定有無數少女對覺慧這個形象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但是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我對覺慧的感覺平平,如果真遇到這樣一個「真命天子」,我有機會成為一個灰姑娘的話,也絕不會對他「投懷送抱」——至多一個「投桃報李」吧!仔細分析覺慧的人物特徵,我還是「嫌棄」他過於幼稚了,雖說可愛,但終歸不能為守護所愛的人「盡忠職守」,鳴鳳跳湖自盡,我認為覺慧是有一定的責任的。當然,他被巴金先生賦予的「新力量」寓意不可置疑。
《家》中除了這三兄弟,還有三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芬、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每次讀到這三個女子在為各自的命運做抉擇時,我在心中就暗暗與她們一起面對:「她一定要『這樣』啊!她一定不要『那樣』啊!」結果,梅芬鬱郁而終,瑞珏難產而死,鳴鳳投湖自盡,這些女子的結局哀婉欲絕、催人淚下。而巴金在對這些關鍵情節的刻畫非常注重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整個閱讀過程中,我就像個隱身的人,站在整個場景的面前,看著他們無語凝噎,看著他們撕心裂肺,心裡也跟著痛恨高老太爺,痛恨封建禮教。
當然,小說中還有一個值得所有讀者慶幸的人物,而且還是女性,那就是琴。她與其他三位女子形象不同,她主張男女平等,主動要求到覺慧的學校去學習,她與覺民大膽戀愛,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爭,因衛道們的妥協和同盟軍的支持,最終逃脫厄運。「難道因為幾千年來這條路上就浸飽了女人的血淚,所以現在和將來的女人還要繼續在那裡斷送她們的青春,流盡她們的眼淚,嘔盡她們的心血嗎?」「難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嗎?」「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琴已經發出這樣的疑問了,她不平地叫起來,她的呼聲得到了她同代的姊妹們的響應。——這個人物的塑造真是大快人心,我心中所有的陰霾因為琴的存在而又消除了,希望的曙光因為她而展現!或許,老一輩的男權思想和封建思想被這部小小的作品小小地打擊了一下吧!?我心中暗喜。後來,我在研讀巴金先生關於《家》的其他文章時看到,他在《關於〈家〉(十版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中曾寫道:「我只願琴將來不使我們失望。在《家》中我已經看見希望的火花了。」我想代表所有女性,尤其是那些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女性,向已逝的巴金先生道一聲謝,感謝您所有宣揚自由平等的心靈傾訴!
六百字太少.不足以形容他老先生.如果你是學生.請抄給老師看....絕對原創手打!.謝謝!

如果真的太長.你看著刪除幾段吧...唉...

㈢ 童話故事讀後感600字

偉大的故事家安徒生編了一個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丑小鴨》。故事中的主角丑小鴨出生在一個鴨子的家庭,兄弟姐妹都長者一身金燦燦的羽毛,而它卻與眾不同,長者一身黑黝黝的羽毛,因此不受大家的歡迎,十分自卑。後來,它長成了一隻美麗的白天鵝。這個故事如果不仔細的閱讀,只會覺得它是一個普通的童話故事,要是好好的去體會它的意境,你就會認為裡面蘊藏著一個道理。童話中的丑小鴨因自己的外表醜陋,遭到了周期所有人對它的鄙視。可它並沒有在意,只管自己努力做事。慢慢地它長大了,憑著自己的才能,變成了一隻漂亮的白天鵝。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身處逆境時,不能消沉,不能自卑,要勇於奮斗,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處境。 我們的身邊也不乏有這樣的例子。我們班的同學丁天一,小學一年級時,成績不是很好,相貌也不突出,平時不大愛說話,沉默寡言,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同學。但他從沒放棄對自己的要求,努力學習,不恥下問,到了二年級時,他就象變了個人似的,一下子成了同學們中的佼佼者,成績名列前茅,受到了所有老師的稱贊。 其實,丑小鴨似的孩子是很多的,只要大家敢於磨練自己,勤奮學習,長大以後一定都會成為一隻只美麗的白天鵝。

㈣ 名人故事讀後感 600字

簡愛讀後感記得《簡愛》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上天賜予的苦難承受不起就是懦弱」!這句話似乎道出了:苦難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夏洛蒂勃朗特顛覆了歷來漂亮公主與白馬王子的愛情故事,她讓從小寄人籬下的小簡一生經歷了常人所難以承受的苦難,當她終於可以和深愛的羅切斯特先生在一起的時候,命運又和她開了一個玩笑,羅切斯特先生不僅被大火燒傷了面部而且還雙目失明!她又一次的做出抉擇。生活賜予她太多的苦難,然而沉重的苦難沒有把瘦小的簡愛壓倒,反而讓她在困境中更加的堅強。她沒有因為自己的相貌醜陋而自卑自棄,更沒有因為生活賜予她太多的苦難而埋怨上帝的不公,而是有尊嚴有目標的過著自己的生活。我喜歡這個雖然瘦小、相貌醜陋但自尊、自愛、堅強的簡愛,在她的身上我看到真正的不屈不饒。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是會被人生路上的苦難所嚇倒!上天既然給了你苦難,相信你就有能力抗的起來,如果你不能,那隻能說是個人的毅力與容忍度的問題。因此,我不喜歡抱怨生活的人,喜歡抱怨生活的人,他的一生往往都過的不怎麼樣!並不是一開始就不好,而是隨著他抱怨的增加而形成的惡性循環。所以,不要抱怨路上遇到的苦難,而要選擇去戰勝它們!「苦難是人格的試金石,面對苦難的態度最能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內在的尊嚴」,簡愛每一次面對苦難時的抉擇正是她人格的昭顯。我從來都沒有害怕過苦難,因為我相信這世上的一切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相信自己的承受能力。有時候和父輩們聊天,他們無意中提到自己曾經歷的一些事情,在我看來他們真的是吃了天大的苦,而他們認為沒什麼,卻說看似難事,其實落在誰的頭上誰都可以熬過去的。他們告訴我:對於一件事情,如果你不把它當成苦難,它就不算是苦難,把一件事情看作是苦難,只是自己內心對它的外加定義而已!這樣說來,「苦難」——是人們選擇了它,還是它跟定了人們。不管是怎樣一回事,我們也不去追究。只希望人們身在困境中的時候能夠多掙扎一會,不要退縮,因為一切都會過去的。管家網 http://www.home31.com

㈤ 讀人物傳記一本寫600字讀後感

人物傳記讀後感之讀《居里夫人傳》有感

居里夫人,一個感動了全世界的名字。她朴實的身影,深深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所銘記;她激人奮進的故事,也被人們一遍又一遍地傳頌。
居里夫人出生時,她的祖國波蘭正遭受沙俄鐵蹄的蹂躪。知識分子的家庭背景,賦予了她良好的修養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當然也將知識精英的聰慧和堅韌毫無保留地遺傳給了她。開明和藹的雙親和五個孩子組成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盡管沙俄施行嚴厲的殖民統治,但身為小妹的她,還是幸福地度過了短暫的童年時光。
斯可羅多夫斯基夫婦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們今人借鑒。他們從未對孩子進行過什麼「啟蒙」,而是放開手腳,讓他們自由玩耍,去盡情地擁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時代埋下的種子。父親雖然是一名頗有才華的理科教師,卻從未刻意引導過孩子的興趣,他甚至不讓小瑪妮雅過早地接觸理科書籍,好讓她在上學後能夠全面地涉獵知識,從而逐漸找到志趣所向。當然,他對於孩子們的學業還是非常關心,並且要求嚴格的。至於母親,則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放棄了女校長的職務,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況下,她仍舊若無其事地操持家務,不遺餘力地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不讓年幼的他們過早地承受心理負擔。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義所在,它不僅是每個人成長的天堂,更是一個塑造人的殿堂。
後來,為了給姐姐籌措學費,年少的居里夫人飽嘗了世態炎涼。十七歲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離鄉,去外省當家庭教師,一當就是六年。這六年寄人籬下的生活,讓她逐漸意識到了社會的復雜,人性的復雜。失戀的痛苦經歷,更教會她該如何選擇終生伴侶,如何從本質上去認識一個人,透析一個人。這六年的磨難也教會了她如何面對挫折,使她在後來的實驗中敗而不餒,在經歷了風風雨雨後見到了繽紛的彩虹。
而居里夫婦的結合更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迸發出耀眼的人性光輝。在生活上,他們幾乎毫無要求。但在這兩名學者,對待科學研究卻是異常嚴謹,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在他們心中,科學是最神聖的,是屬於全人類的。「榮譽」和「財富」在他們面前顯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因此,他們無償地將鐳的提煉方法公諸於世,並把世界上第一顆純鐳捐獻給了國家,捐獻給了世界。
探求真理沒有捷徑可走,那必將是一條清貧而又寂寞的漫漫長路。若無足夠的毅力,千萬不要輕易涉足。最可怕的事莫過於知難而退,臨陣脫逃,繼而變成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學者。
不僅僅是對於科學而言,對於世上的所有事情,都是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而在等待收獲的這條漫漫長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二字。許多人因為一點挫折就打退堂鼓,也有人在失敗了幾次後,就拍拍蹭在衣服上的灰後,搖搖頭,退回去了。殊不知或許成功就僅僅離你是一步之遙,而你不願再走了;或許成功就在你身旁,而你不願側身尋找;或許成功就在你頭上,而你不願抬頭望望。殊不知一切的或許就在你回頭返回的那一刻,灰飛煙滅了。
朋友,不要灰心,不要放棄,成功其實離你只有一步之遙。

㈥ 雷鋒的故事讀後感600字的

雷鋒的故事讀後感

有一個人,從小就成了孤兒,飽經艱辛萬苦;有一個戰士,是把別人的利益看得很重,自己卻省吃儉用,並且總是戰斗在最艱苦的地方;有一個英雄,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個人,就是雷鋒。

雷鋒,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樸素、憨厚,為人老實,他助人為樂的事跡伴著風兒飄向祖國的大江南北,飄遍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飄進億萬華夏兒女的心中。今天,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再次拜讀了《雷鋒的日記》這本書。書中對雷鋒光輝短暫的一生進行了深刻的描述,讓我頗有感觸。

他的童年是辛酸的,他的家人相繼逝去,只剩他一人孤苦伶仃,長大後,他用自己的一番熱情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雷鋒叔叔的人生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在人生富有意義的轉折中,他毅然選擇了正義,選擇了真理,選擇了共產主義。雷鋒熱愛黨、熱愛祖國,堅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觀。我覺得他一生最突出的是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是毫無損人利己之心、自覺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書中,我處處都能看到雷鋒同志的節儉精神:在出差時,帶的是硬硬的饅頭;打球出了一身的汗,卻連一瓶汽水也捨不得買;還有雷鋒的那雙襪子,縫了又縫,補了又補,補丁一層一層,卻怎麼也不捨得買一雙襪子,戰友王大力送了他一雙,他卻捨不得穿,把新襪子包起來,繼續穿著那雙滿是補丁的襪子。他和戰士打完籃球,戰士們熱得汗流浹背,許多人去買汽水喝,唯獨他捧起水壺喝涼開水。他說:「喝白開水一樣解渴。」是他小氣嗎?不是,他是在節約每一分錢,把節約的錢用來幫助有困難的人。只要人民需要他,雷鋒是「一擲千金」的,聽說戰友王大力的媽媽生病了,又趕上洪水,便以王大力的身份寄去了20元錢;發了大水,他把自己辛辛苦苦攢的錢毫不猶豫地全部寄出去,足足有一百多元,當人們看到他那補滿補丁的襪子時,老團長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捐出一百元錢的同志卻穿著這樣的襪子呀!大家都看好了,這不是100元錢和一雙布滿補丁的襪子,而是一位同志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愛呀!」

雷鋒叔叔的許多事跡都令我感動:他助人為樂,為高尚的事業奮不顧身。一次,某地發生地震,他當場捐款200元,並迅速趕往受災現場慰問當地受災群眾。他走到哪兒,好事就做到哪兒。大壩搶修時,總能看到他在泥水中來回穿梭的身影;公路塌方時,總能聽到他剛勁有力的腳步聲。在火車上,一位旅客不舒服。雷鋒給他讓座,給她端茶送水,自己卻坐在冰冷的地面。他去醫院看病的路上,卻遇到風雨中一位老人帶著孫子去探親,就背起小孩和那位老人一起去,把他們送到親人家後,水都沒有喝上一口,又轉身鑽入了茫茫大雨中……不幸的是,在一次運送任務時 雷鋒叔叔不幸被一根大木樁擊中 為祖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年僅二十二歲。

讀著讀著,我不禁唱起了「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原作革命的螺絲釘,集體主義思想放光芒……」讓我們像雷鋒叔叔那樣,做一些平常的小事。因為在別人感到快樂的同時自己也會感到快樂。讓世界充滿關懷,世界才會更美好。我們當代的青少年更要學習雷鋒叔叔那種「螺絲釘」的精神,在學習上 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掌握好基礎知識 不可操之過急。遇到困難或不懂的難題時 更要像「釘子」一樣鑽懂、鑽透。讓我們趕緊行動起來吧!為自己開拓一片美好的明天!

㈦ 名人傳 讀後感600字

剛好有!我幫你`
《名人傳》讀後感
閱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深有感觸。羅曼·羅蘭是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名人傳》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後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著,最終成為了偉人。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煉!
在這三位偉人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貝多芬。他對音樂有火一般的熱情,先後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輝煌壯觀,充滿了幻想。但災難還是無情的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1802年,他意識到自己的聽力障礙已經無法治癒,並且會很快惡化。那意味著他可能再也不能進行創作了!這是多麼大的打擊啊!但他卻能頑強的和命運抗爭,這也許是他後期能寫出那麼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這種對生活對命運永不妥協的精神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這偉大不屈的靈魂讓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讓生活有了希望。
讀了貝多芬的故事,讓我聯想到了海倫凱勒——一個同樣有著堅強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樣是很不幸的,兒時的一場大病,讓她變成了一位又盲又聾又啞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裡,沒有色彩,沒有聲音,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命運的不公沒有讓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於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終成為十九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
貝多芬和海倫凱勒在生活中遭遇著不同的磨難,但他們卻有著同樣的精神——永不向命運屈服!這不僅讓我敬佩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作為21世紀的一名中學生,社會的競爭更加的激烈,我們的功課越來越多,學習上的困難也隨之增多,面對重重的困難與壓力,我們是不是也需要這種精神呢?是!在遇到難題時,在學習成績下降時,讓我們「借著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們的眼睛。」用堅定的信念去面對挫折,用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理想
2
《名人傳》是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的。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義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裡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最後,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夠記住貝多芬,並像貝多芬那樣活著。
3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拘泥於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名人傳》就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一流的傳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譯者,使這部作品很快即成為經典名著,時至今日仍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二十世紀的前半期是人類歷史上風雲激盪也苦難深重的時期,羅曼·羅蘭創作《名人傳》,傅雷先生翻譯《名人傳》,都是有感而為,是要從這些偉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戰斗的勇氣。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4
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米開朗琪羅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
《名人傳》描述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令我們啟示更多,獲得更多。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展開恢復20世紀文學崇高德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貝多芬從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斗爭,盡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了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為了奮斗,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為力。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聖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沖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斗爭和舍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著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為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為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著他們的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同享受我們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不是的,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裡獲得更大的啟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斗,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現在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我們的靈魂也被所升華為一種崇高。

㈧ 愛國英雄故事讀後感 600字

《紅岩》--讀後感

我懷著十分崇敬而又激動的心情讀完了《紅岩》這本書。〈紅岩〉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著。它描寫了眾多革命英雄: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雲峰英勇斗敵,舍己為人;江姐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劉思揚出身豪門卻投身革命;渣滓洞難友團結奮斗,敵人喪膽;白公館志士奮勇突圍,迎來黎明……所有這一切展現在我眼前,那是多麼讓恩激動、崇敬、悲憤、感嘆的畫面。
最令我難忘的是許雲峰將要被特務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寫:「死亡,對於一個革命者,是多麼無用的威脅。他神色自若地蹣跚地移動腳步,拖著銹蝕的鐵鐐,不再回顧鵠立兩旁的特務,徑自跨向石階,向敞開的地窖鐵門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階上,忽然回過頭來,面對跟隨在後的特務匪徒,朗聲命令道:「走!前面帶路。」面對著步步逼近的鬼門關,許雲峰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堅定,即使海枯石爛、天崩地裂,也不會動搖。江姐被粗長的竹簽釘入指甲縫間的刺骨鑽心的逼供,特務們為的是想從這位重要的共產黨員口中套出有關地下黨的重要機密,可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試想一下,在那潮濕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館,近乎窒息的地牢,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咽著發餿味的殘羹冷炙,拖拽著遍體鱗傷,強忍著舊膿新創襲來的陣陣裂痛……然而他們以常人無法想像的毅力頑強地與反動派抗戰到底!
對這些可敬可佩的戰士,國民黨反動派只能給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他們精神上的絲毫,反而更使他們的斗爭精神豐富起來!讀到他們的事跡,我無法自已,在他們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寫英語作文,花了不少時間卻只得低分,便泄氣了;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棄。沒有對學習、工作完全充滿熱情的我易被摧垮,總找借口說自己是個女孩。可如今,在紅岩英雄的光輝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鋪滿荊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們去開拓;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需要堅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 林間,群鳥爭鳴,天將破曉。 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解放戰爭勝利後的第一個黎明的描寫。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無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記了什麼叫英勇、堅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與火的歷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謝《紅岩》,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價值有了嶄新的理解,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英勇堅強的人!

㈨ 《中國民間故事》讀後感600字

如今,越多越多的人去閱讀欣賞外國名著,小說,散文,而漸漸忘記了屬於咱們中國自己的語言藝術,民族藝術,為了再次感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我閱讀了《中國民間故事精選》這本書。
一開始,我並不了解民間故事。這本書的導讀為我詳細地介紹了,原來民間故事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它的創作和傳播主要依賴於勞動人民之間的口耳相傳。而民間故事傳承的強大的力量,可以同風俗習慣相比擬,因為這是種靠行動、語言的集體傳承,所以具有著不可估量的生命力,民間故事中的很多篇章成了後是作家創作的靈感和源泉。
懷著一份期待與激動,我開始從第一個故事細細閱讀起,沒翻幾頁便被深深地吸引了。整本書,有我很小時候就知道,並且常常聽大人講的故事,比如狼來了,東郭先生和狼,這些故事雖然十分簡短,但卻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許多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無一不性格鮮明,惹人喜愛,而且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可以讓我們明白許多簡單的小道理。比如狼來了就讓我明白了小孩子不能撒謊,撒謊的後果就是羊都沒了,經濟造成嚴重損失。東郭先生和狼告訴我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我們不能輕易相信壞人,要時刻保持警惕心啊。書中也有許多讓我感到無比的故事,比如寶蓮燈,懂獸語的海裡布。寶蓮燈中,三聖母和劉彥昌這段超越界限,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的愛情讓我震撼。沉香為了拯救母親,不怕危險,歷盡千辛萬苦,更讓我感動。懂獸語的海裡布中的海裡布也讓我十分敬佩,他為了保證其他人的安全,不惜出賣了自己的密碼,後來拯救了其他人,卻犧牲了自己,成為了一尊石像。當然,也有許多我以前聞所未聞,讓我大長見識的故事,比如李白求師,李白乃一代詩仙,在文學領域上可謂無人可敵,可他居然也為了尋找高人請教而放棄了欣賞美景,等待了五天五夜,這種虛心請教,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佩服。
讀完整本書,我彷彿整個人已經融入了進去,去欣賞那些自然人文,同神仙鬼怪在一起。我也深深地被這些生命力頑強的故事所吸引,久久不能忘懷。我也相信,這些植根於民間的故事,可以口耳相傳,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㈩ 數學家的名人軼事讀後感600字!

你雅中的吧,我也是
這是我提問的得到的答案
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很長時間的編寫,終於寫成了《大明歷》,他上書皇帝,請求頒布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歷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但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衛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歷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不讓,和他唇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歷》沒有通過,後來在祖沖之去世後10年,《大明歷》才頒布實行。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為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他們何嘗沒有這樣的精神呢!
讀《數學家的故事》讓我更加喜歡數學,更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實,學習數學並不難,數學王子高斯曾有三大秘訣:1.善於觀察 2.善於動手 3.善於思考。其實,只要我們喜愛數學,就一定能學好數學!如果我們像數學先輩們那樣努力,數學一定又能有新的突破!
行不?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