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美德故事讀後感
1. 《溫暖一生的100個美德故事 》讀後感
仙人掌的花語叫做堅強!
仙人掌,外剛內柔之心.
在造物之初,是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
她嬌嫩如水,稍一碰便失去生命。上帝於心不忍,在她的心上加了一套盔甲,堅硬如鐵,上面還有傷人的鋼刺。
從此,再也沒有人能看到仙人掌之心了。凡是接近她的生物都會鮮血淋漓。
很久之後,又一位勇士要鏟除這惡物。劍出刀落,它變成了兩半,從中卻是鮮綠色的液體。
原來,那是被封住的仙人掌之心,由於無人了解的寂寞,化成了滴滴淚珠。所以,仙人掌具備的美德是
——堅強
2. 中華美德故事讀後感有哪些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是《華美德故事》這本書講了許多小故事,有講愛國守法的,明禮誠信的,團結友善的,勤儉自強的,還有敬業奉獻的。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我應該向書上講的那些人學習,對老師尊敬,上課認真聽講,努力學習知識。對父母應該孝順,經常幫助他們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自己料理好自己的生活。互相幫助,同學有困難應該盡力幫助他們,有缺點不嘲笑他們,沒人陪他們玩時,我應該和他們一起玩。對老人應該孝敬,如在公共汽車上,應該主動給老人讓座。我們還應該愛我們的祖國,小時候好好學習,長大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麗,吸引更多外國遊客。在平時生活中應該遵守諾言,要是做不到要盡快對那個人道歉,勇於承認錯誤。
這本書中的故事很精彩,使我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3.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何謂仁?
博愛者為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
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何謂義?
忠孝者為義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何謂禮?
尊眾者為禮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何謂智?
建功者為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何謂信?
守約者為信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4. 教孩子學會做人的美得故事 讀後感
美德故事讀後感
美德使人變得更美,美德使生活更豐富多彩,今天,我就讀了一本關於美德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美德故事》。
《美德故事》這本書分為九類,分別是誠實守信、善良仁愛、勤儉節約、堅韌勇敢、勤勞實干、謙虛好學、正直真誠、孝敬父母和注重他人。這本書是通過很多神話故事、詩篇、寓言、童話等豐富題材,讓我逐步地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讓我從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中認識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價值,使我展望人生的道德觀。
在這本書中,最令我受教育的是「曾子殺豬」這一文,文章介紹了曾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去趕集,兒子非要跟著去,妻子害怕兒子惹麻煩,所以就騙兒子說:「你只要不跟我去趕集,媽媽回來就給你殺豬吃。」兒子一聽便乖乖的呆在家裡,妻子回來後曾子拿著菜刀就要殺豬,妻子很捨不得,便請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的說道:「做人不能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就應該做到,要不還有什麼資格去教育孩子。」後來他們真的把豬給殺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記得有一次,我答應媽媽今天不會看電視,我還是趁著媽媽出去的時候,偷偷看電視。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參考參考吧,採納
5. 美德小故事讀後感
寒假裡,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殺豬》一文,文章介紹了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去賣布,為了使兒子不惹麻煩,所以她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賣布,我回來後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鬧著去了。妻子回來後,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妻子很捨不得,便哭著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地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肉,就不應該後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言而無信,所以我今天要為兒子做個旁樣。」於是曾子把豬殺了。他的兒子長大後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答應別人的事也沒有及時做到,為這事沒少惹爸爸媽生氣。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答應了回來後要寫一篇日記的,可是我卻沒有寫,一拖再拖,企圖矇混過關。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懷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6.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忠孝廉恥勇讀後感400字,急急急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然而,一旦國民能夠「有恥」和「自律」,就會自覺自願地按照社會規范和法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
另:中國人向來講究「四維八德」,其中「禮、義、廉、恥」組成「四維」;而「八德」系「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因其有八字,固稱做「八德」。也有「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為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宜,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准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並發揚光大。
、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信」: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
7. 讀了美德少年連志綺怎麼寫讀後感
[讀《中華美德故事》有感]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好書,書名是《中華美德故事》,讀《中華美德故事》有感.這本書講了許多古代傑出人物的美德故事.如溫席侍母、陸績懷橘、曹操自勉、苗嶺女傑等,還有許多名人,有劉恆、於謙、司馬遷等.這本書里的人物個個都很有美德:閔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騫的後母很壞,冬天不讓他穿暖,還經常打罵他.這事被他父親知道了,他父親要把後母趕走,閔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騫還為她求情;王祥的後母對他很不好,但他卻不記恨後母,還非常孝敬她.有一次,後母生病了,想吃鮮魚,但那時候是冬天,已經沒有鮮魚賣了,於是,王祥就到了河邊,脫掉衣服,用自己的體溫使冰融化,終於捉到了兩條鯉魚,讀後感《讀《中華美德故事》有感》.讀了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在學校里,我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跟同學斤斤計較,過意不去,甚至鬧別扭、吵嘴;在家裡,我和好朋友一起玩耍,又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發生不愉快.和書里的人物相比較,我想,我真是心胸太狹窄了!記得有一句話這樣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那時候我知道退讓一下,我和同學、好朋友之間就不會發生那些不愉快了.的確,待人要寬容,同學能在一個班級里學習是一種緣分,人與人能成為好朋友,更是一種緣分.和善待人、寬容待人,是我們從小就要學會的.這是做人的根本.
〔讀《中華美德故事》有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8.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忠孝廉恥勇讀後感,八百字的。獨一無二的。
讀《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有感
近日,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部好書,它向我們講述了許多歷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勝,它既增長了我的歷史知識,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啟發。
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浩翰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可圈可點的歷史人物。這部書通過一個個歷史人物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勤奮好學、熱愛祖國、自強不息、誠信不渝、勤勞節儉、尊師敬老等種種中華傳統美德。
書中《勤奮好學》篇講述了一些歷史人物勤學苦練、刻苦讀書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個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個謙虛好學的學生。他向師襄子學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練呀練呀,連續幾個月,從清晨練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後終於領悟到樂曲的深奧之處,連老師也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戰國時代的縱橫家蘇秦每次讀書到深夜,倦意襲來時,就拿起錐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發奮苦讀,使學業大進,終於成功地說服六國君主,合縱攻秦。還有西漢大學者匡衡鑿壁借光、元代大畫家王冕痴狂學畫、明朝文學家宋濂抄書苦讀,等等。這些故事我很喜歡,也從中知道了一個道理:只有勤學苦練,付出艱辛的汗水,才能獲得成功。
歷史上那些很有學問、事業輝煌的人,都具有勤奮好學的優良品德。他們在生活很困難、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能夠咬緊了牙關,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讀書,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習和發揚的傳統美德嗎?
勤奮好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品德。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過程中,要發揚孜孜不倦、勤學好問的精神,才能讀好書,才能自強、自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書山有路勤為徑」,我們只有艱苦跋涉,奮勇攀登,才能到達一個又一個知識和品德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