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民間故事名詞解釋從兒童角度

民間故事名詞解釋從兒童角度

發布時間: 2020-11-19 16:13:51

㈠ 關於民間文學的名詞解釋

【【【【【口頭詩學 】】】】】】】
其實,在沒有文字可資使用的環境下,如文字發明以前的遠古時期,甚或在今天仍然處於「無文字社會」的地方,詩歌大都是口頭傳唱的。這種詩歌,我們就叫它作口頭詩歌(oral poetry);關於這種詩歌的理論,也就叫做口頭詩學(oral poetics)。
「口頭詩學」在西方已有長足的發展。作為一種研究視角,也是一種方法論系統,從其產生之日起,就與「口頭傳統」(oral tradition)研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就是說,口頭詩歌與其他民間口頭文類或口頭表演樣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實際上,在口語交際還占據著信息傳遞基本渠道的地區,在許多「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體系中,詩歌的概念和分類,與我們所熟悉的分類系統就有相當的差別。比如,詩歌韻律的功用,有時更多地出於韻文體便於學習和記憶的特點,而並不總是出於音韻美感的考慮。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具有深意的是,對古典詩學法則的質疑,始於對口頭詩歌之獨特屬性的強調,而且首先發動自「古典學」(classic studies)內部。20世紀上半葉,西方學術界就年深月久的「荷馬問題」重新做出解答的嘗試,引發了對口頭詩歌法則的思考。歐美的文學研究家、人類學家、民俗學家等,都參與到口頭傳統研究的陣營當中,並逐步發展起整套的理論體系來。我們國內已經有所介紹的,有「口頭程式理論」(又作「帕里—洛德理論」Oral Formulaic Theory, or Parry-Lord Theory),「民族志詩學」(Ethnopoetics),以及對「口頭性」(orality)問題的研究等。
「口頭程式理論」把表演語詞中的「程式」(formula)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而發現程式的表達是口頭詩歌的核心特徵。程式的形態,在不同詩歌傳統中有不同的界定。但是有一個基本的特性,就是它必須是被反復使用的片語。這些片語的作用,不是為了重復,而是為了構造詩行。換句話說,它是在傳統中形成的、具有固定涵義(往往還具有特定的韻律格式)的現成表達式。這些表達式是代代相傳的,一位合格的歌手需要學習和儲備大量這種片語。程式的出現頻度,在實踐中往往成為判定詩歌是否具有口頭起源的指數。歐洲早期詩歌手稿的判定(如荷馬史詩和法國的《羅蘭之歌》),在很大程度上就使用了這種手段。程式的涵義,也比我們所想像的要復雜得多。在字面的涵義背後,還有「傳統性指涉」(traditional referentiality)。當荷馬形容某位優雅的女性用「肥胖的手」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往往認為荷馬「不恰當」地使用了這個片語。其實,在古希臘史詩傳統中,「肥胖的手」意味著「英勇地」。這種傳統性的指涉,是不容易通過閱讀文本就能明白的,尤其不容易通過詞典上的釋義就能弄明白的。這就等於說,口頭詩歌的闡釋,更多地依賴於該詩歌傳統所植根的那個文化土壤。而不能僅僅依據對文本本身的分析。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內許多民族的詩歌傳統中,都可以觀察到。以蒙古史詩而論,我們會發現其中有很多讓「讀者」感到突兀的表述。而這些表述,對於有經驗的「聽眾」而言,則根本不是問題。也就是說,那些史詩的受眾,那些置身傳統中的信息接收者,當然知道怎樣理解這些片語背後的傳統性指涉。
口頭詩歌的特點當然不會僅僅體現在語詞層面上。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口頭詩歌的詩法特點,還體現在這樣一些地方:一個是「聲音范型」(sound pattern)的引導作用很強。句首韻是蒙古詩歌的主要特徵,歌手在表演當中,會受到句首韻韻式的引導。他在表演中的口誤,很多都和這種引導作用有關。民間歌手在即興創作時,這種特點體現得更為充分;第二個是平行式(parallelism)的大量使用。在漢語傳統中,排比、對偶等手法,是民間歌手特別喜愛的手段,這當然也是一類平行式;第三個是句式的高度「儉省」(thrift)。有學者經統計發現,荷馬當屬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口頭詩人之一,他所嫻熟運用的新句式,在數量上其實比較有限,從另外一個方面說,就是但凡他有現成的表達方法,他就絕不試圖尋找所謂「新穎」的表達句式;第四個是表述的「冗餘」(rendance)。也就是說不避重復,不嫌冗贅。對於書面閱讀而言,這很難接受;但對於聆聽而言,就不是什麼不能忍受的折磨,恰恰相反,這還是長處:在時間線中順序排列的語詞,只有通過這種反復出現,才能夠在聽眾心目中建立起各個單元之間的緊密關聯。
再進一步說,口語思維與書寫思維有很大的差別。(文字社會與非文字社會)文盲和非文盲對事物的認識和分類,有很大的差別。文盲的概念世界, 更多地與他們自身的經歷和實踐有關系,而不是來自於推理。文盲的思維和表述特點,大略而言,可以歸結為:添加而非遞進,聚合而非分析,冗贅或「復言」,保守和傳統化,貼近人文生活世界,對抗的格調,設身處地和參與,動態平衡性,情境化而非抽象等等(關於這個問題的精彩討論,見Walter Ong的專著Orality and Literacy: 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 New York: Methuen, 1982,節譯見《基於口傳的思維和表述特點》,載《民族文學研究》2000年增刊)。有了對這種出自口傳的思維和表述特點的深入分析,再去理解口頭詩歌的若干屬性時,就會容易一些。
口頭詩學還在許多地方,發現了原本沒有引起人們注意的、但確實是意味深長的問題。譬如,在表述單元的設定上,就有明顯的不同。以西方詩歌為例,文人作品中較多地出現「跨行連續」(enjambement)的現象,而在口頭詩歌中,歌手更多地使用「詩行」作為一個表述單元,或者按照蒙古史詩歌手的說法,一個詩行較多地與「一口話」相重疊。這個詩行,不是文人概念世界中的那個整齊排列的印刷字元串,而是在表演中,與韻律、音樂、步格等緊密結合著的單元。
這就又牽涉到表演的問題。表演中的韻文文本,多數時候也會按照格律的要求,形成相對嚴整的韻律節拍。那些詩行,至少「聽上去」相當規整。可是文字化了的文本,看上去就很不整齊了。在表演的場境中,歌手往往靠拉長母音的音調,從而在韻律上找齊。或者換句話說,那些個「看上去」很不整齊的詩句,在「聽上去」卻未必不整齊。字詞數量和節拍之間,有一定的緩沖彈性。
從創作環節上看,大型口頭詩歌的「創編」,通常都是在表演現場即興完成的。每次表演的文本,都是一個與以往表演的相同敘事有直接關系的新文本。因而,它既是傳統限定中敘事的一次次傳演(a song),又是充滿了新因素的「這一首歌」(the song)。每一次表演的文本,都和其他表演過的文本所或潛在的文本形成「互文」(intertexts)。
口頭詩人的創作、傳播、接受過程,是同一的,這就為口頭詩歌,帶來了另外一些新的特質。譬如,口頭詩歌的創作過程,有聽眾的直接介入,有現場聽眾的反應所帶來的影響。聽眾的情緒和對表演的反應等,都會作用於歌手的表演,從而影響到敘事的長度、細節修飾的繁簡程度、語詞的誇張程度等等,甚至會影響到故事的結構。聽眾的構成成分,也會影響到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定位。比如,在為不同族群的聽眾講述故事時,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敘事詩的表演者會調整故事的主人公和故事的結構,以迎合不同的族群。
晚近的研究表明,在口頭詩歌和書面(文人)詩歌之間,也並不總是橫亘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在不少社會中,都可以觀察到不同類型的歌手,他們置身於傳統之中,又受到當代教育的某些影響,受到書面文化的某些影響,從而在敘事當中多少運用了書面文學的某些規則,其作品也多少具有書面文學的某些特質。總之,與其說口頭詩歌和文人詩歌之間是兩極對立的關系,倒毋寧說它們之間是從一端到另外一端的譜系關系,其間有大量的中間過渡類型。
隨著口頭詩學研究的深入,晚近的學術發展出現了新的態勢。傳統的、長久被奉為典律的評判文學價值的尺度,遭到了質疑——那些總結自書面文學的詩歌美學法則,拿來說明口頭文學,是否合用?究竟是誰,運用了怎樣的權力(authority),出於怎樣的原因,決定著哪一類的詩歌才能進入人類文學寶庫的作品名錄?為什麼在這個名錄中,幾乎看不到那些同樣偉大的口頭藝術作品呢?

【【【【田螺姑娘】】】】
寧波民間傳說人物。原出《搜神後記》:晉安帝時,侯官人謝端,少喪父母,
無有親屬,為鄰人所養。至年十七八,恭謹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鄰人共愍念之,規為娶婦,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晝夜。後於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壺。以為異物,險以歸,貯瓮中。畜之十數日。端每早至野還,見其戶中有飯飲湯火,如有人為者。端謂鄰人為之惠也。數日如此,便往謝鄰人。鄰人曰:「吾初不為是,何見謝也?」 端又以鄰人不喻其意,然數爾如此,後更實問,鄰人笑曰:「卿已自取婦,密著室中炊爨,而言吾為之炊耶?」 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後以雞鳴出去,平早潛歸,於籬外竊窺其家中,見一少女,從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門,徑至瓮所視螺,但見女。乃到灶下問之曰:「新婦從何所來,而相為炊?」女大惶惑,欲還瓮中,不能得去,答曰: 「我天漢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權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婦,自當還去。而卿無故竊相窺掩,吾形已見,不宜復留,當相委去。,雖然,爾後自當少差。勤於田作,漁采治生。留此殼去,以貯米穀,常不可乏。 」端請留,終不肯。時天忽風雨,翕然而去。端為立神座,時節祭祀。居常饒足,不致大富耳。於是鄉人以女妻之。後仕至令長雲。今道中素女祠是也。
[編輯本段]【傳說一】
從前,有個孤苦伶仃的青年農民,靠給地主種田為生,每天日出耕作,日落回家,辛勤勞動。一天,他在田裡撿到一隻特別大的田螺,心裡很驚奇,也很高興,把它帶回家,放在水缸里,精心用水養著。
有一天,那個農民照例早上去地里勞動,回家卻見到灶上有香噴噴的米飯,櫥房裡有美味可口的魚肉蔬菜,茶壺里有燒開的熱水,第二天回來又是這樣。兩天,三天……天天如此,那個農民決定要把事情弄清楚,第二天雞叫頭遍,他像以往一樣,扛著鋤頭下田去勞動,天一亮他就匆匆趕回家,想看一看是哪一位好心人。他大老遠就看到自家屋頂的煙囪已炊煙裊裊,他加快腳步,要親眼看一下究竟是誰在燒火煮飯。可是當他躡手躡腳,貼近門縫往裡看時,家裡毫無動靜,走進門,只見桌上飯菜飄香,灶中火仍在燒著,水在鍋里沸騰,還沒來得及舀起,只是熱心的燒飯人不見了。
一天又過去。那個農民又起了個大早,雞叫下地,天沒亮就往家裡趕。家裡的炊煙還未升起,謝端悄悄靠近籬笆牆,躲在暗處,全神貫注地看著自己屋裡的一切。不一會兒,他終於看到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從水缸里緩緩走出,身上的衣裳並沒有因水而有稍微的濕潤。這姑娘移步到了灶前,就開始燒火做菜煮飯。
年輕人看得真真切切,連忙飛快地跑進門,走到水缸邊,一看,自己撿回的大田螺只剩下個空殼。他驚奇地拿著空殼看了又看,然後走到灶前,向正在燒火煮飯的年輕姑娘說道:「請問這位姑娘,您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要幫我燒飯?」姑娘沒想到他會在這個時候出現,大吃一驚,又聽他盤問自己的來歷,便不知如何是好。年輕姑娘想回到水缸中,卻被擋住了去路。青年農民一再追問,年輕姑娘沒有辦法,只得把實情告訴了他,她就是田螺姑娘。
青年非常喜歡田螺姑娘,後來他們就結了婚。
螞蝗精非常喜歡田螺姑娘,看到田螺姑娘和農民這么好,很妒忌,決定搶走田螺姑娘。於是假扮算命先生從她瞎眼婆婆那裡騙去田螺殼,有了田螺殼田螺姑娘就被螞蝗精收到他的洞內出不來了,農民和他們夥伴為救田螺姑娘去螞蝗精的洞中卻被螞蝗精打敗,後來他們想了個辦法用鹽撒在螞蝗精身上,螞蝗精最怕就是鹽了,終於痛苦的死去。
田螺姑娘和農民過著幸福的日子,一年後生了一個胖小子,轉眼5、6歲在河邊玩水嬉戲,後被同伴的小朋友罵是田螺精的孩子,「垛,垛,垛,哪阿母田螺殼,叮,叮,叮,哪阿母田螺精。」,他兒子聽了人家的話,把他母親的殼藏起來了,田螺姑娘就再也變不回田螺了。
[編輯本段]【傳說二】
晉朝時,侯官縣有個名叫謝端的孤兒,很小父母就去世了,好心的鄰居收養了他。謝端忠厚老實,勤勞節儉,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不想再給鄰居添麻煩,就自己在山坡邊搭建了一間小屋子,獨立生活了。因為家中一貧如洗,所以他一直沒有娶妻子。鄰居們很關心他,幫他說了幾次媒,都沒有成功。
謝端也沒有因此而失望,仍然每天日出耕作,日落回家,辛勤勞動。一天,他在田裡撿到一隻特別大的田螺,心裡很驚奇,也很高興,把它帶回家,放在水缸里,精心用水養著。
一天,謝端照例早上去地里勞動,回家卻見到灶上有香噴噴的米飯,櫥子里有美味可口的魚肉蔬菜,茶壺里有燒開的熱水,他想,一定是哪個好心的鄰居幫他燒火煮飯。
沒想到,第二天回來又是這樣。兩天,三天……天天如此,謝端心裡覺得過意不去,就到鄰居家去道謝。他走了許多家,鄰居們都說不是他們做的,何必道謝呢?謝端心想,這一定是鄰居好心腸,硬是一再致謝。鄰居們笑著說:「你一定是自己娶了個妻子,把她藏在家裡,為你燒火煮飯。」謝端聽了心頭很納悶,想不出個頭緒來,於是想探個究竟。
第二天雞叫頭遍,謝端像以往一樣,扛著鋤頭下田去勞動,天一亮他就匆匆趕回家,想看一看是哪一位好心人。他大老遠就看到自家屋頂的煙囪已炊煙裊裊,他加快腳步,要親眼看一下究竟是誰在燒火煮飯。可是當他躡手躡腳,貼近門縫往裡看時,家裡毫無動靜,走進門,只見桌上飯菜飄香,灶中火仍在燒著,水在鍋里沸騰,還沒來得及舀起,只是熱心的燒飯人不見了。
一天又過去。謝端又起了個大早,雞叫下地,天沒亮就往家裡趕。家裡的炊煙還未升起,謝端悄悄靠近籬笆牆,躲在暗處,全神貫注地看著自己屋裡的一切。不一會兒,他終於看到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從水缸里緩緩走出,身上的衣裳並沒有因水而有稍微的濕潤。這姑娘移步到了灶前,就開始燒火做菜煮飯。
謝端看得真真切切,連忙飛快地跑進門,走到水缸邊,一看,自己撿回的大田螺只剩下個空殼。他驚奇地拿著空殼看了又看,然後走到灶前,向正在燒火煮飯的年輕姑娘說道:「請問這位姑娘,您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要幫我燒飯?」姑娘沒想到謝端會在這個時候出現,大吃一驚,又聽他盤問自己的來歷,便不知如何是好。年輕姑娘想回到水缸中,卻被謝端擋住了去路。謝端一再追問,年輕姑娘沒有辦法,只得把實情告訴了他。原來,這位姑娘是天上的水素女。天帝知道謝端從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見他克勤克儉,安分守己,所以派神女下凡幫助他。水素女又說道:「天帝派我下凡,專門為你燒火煮飯,料理家務,想讓你在十年內富裕起來,成家立業,娶個好妻子,那時我再回到天上去復命。可是現在我的使命還沒完成,卻被你知道了天機,我的身份已經暴露,就算你保證不講出去,也難免會被別人知道,我不能再呆在這里了,我必須回到天庭去。」謝端聽完神女的一番話,感謝萬分,心裡很後悔,再三盛情挽留水素女。水素女主意已決,臨走前,水素女對謝端說:「我走以後,你的日子會艱苦一些,但你只要干好農活,多打魚,多砍柴,生活會一天一天好起來。我把田螺殼留給你,你可以用它貯藏糧食,能使米生息不盡,殼里的稻穀都不會用完。」正說話時,只見屋外狂風大作,接著下起了大雨,在雨水空濛之中,水素女講完最後一句話飄然離去。
感激神女的恩德,特地為她造一座神像,逢年過節都去燒香拜謝。而他自己依靠勤勞的雙手和神女的幫助,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幾年之後,他娶了妻子,並向仕途發展,中舉當上縣令。
謝端為了感謝水素女,立了廟,就是今天的素女祠。
[編輯本段]【傳說三】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原野上有些微風。快樂的孩子們在小溪中嬉戲,他們把打撈上來的田螺放在草叢中,又追逐一群游魚。離開了水的小田螺乾渴難耐,它努力地朝岸邊的方向挪去,太遙遠了,正午的陽光灸烤著大地,一陣陣的灼熱令它昏死過去……一雙大手托起了它,在寬大的掌心中睜開微弱的眼睛,他正憐愛地凝視著它,徐徐放入水中,然後離去。
這是個鋤歸的路人。
獲得生命的小田螺心懷感激,但它只是一隻田螺而已,它不懂得表達但懂得銘記。因那一刻深情的凝視,從此,它不再是一隻簡單的田螺,它聽見了自己的心,那裡有一個深刻的願望。
於是,歷經千辛萬苦的田螺來到了神靈的面前,它祈求,願用所有的來生換取與恩人相守相望的緣分,盡管他們的相遇是在遙遠的未來。神答應了。
水中的歲月並不安寧,大雨沖刷,乾涸龜裂。小田螺一次次遷徙。它保存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靜待日月,靜待真情。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繽紛的花朵點亮了原野,依舊是一個無比炎熱的午後,他踏著陽光樹影而來,掬一捧清冽的溪水送入口中,他終於看見水裡的田螺。他把它帶回去,放在水缸里。
所有的期待,春暖花開。
當他發現這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原來是一隻田螺時無比驚訝,她羞澀地傾訴著自己的愛戀,眼裡閃著幸福的淚花。這對於田螺姑娘來說太不容易了,一萬年方修得人形,再有一萬年才修得七情六慾,終於可以站在所愛的人面前,流下第一滴眼淚。
這是幾千年來從村莊里流傳下來的玫瑰色的神話,是幻想的花朵,它帶領心靈飛越密密匝匝的凡俗。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初的等待,在花開花落時,我們的一生便因等待而美好。
如果,那是一份纖塵不染的真情。

【【【【【【原始文化 】】】】】

原始文化
primitive culture
早期人類學者的詞典中,原始文化指無書面語言、相對孤立、人口少、社會組織和技術比較簡單以及一般說來社會文化變革進展緩慢的民族的文化。這類文化的歷史和神話憑藉口頭世代相傳,這項任務很可能由受過特殊訓練的某個人或某一群人擔任。「原始」一詞在20世紀日益被用來與人類社會及其組織和產品相聯系,並被人們認為是殖民精神的殘餘,由此產生了人類學。曾有人認為「原始的」一詞,連同其近義語野蠻、文字史前期、城鎮史前期等均意味著∶與「高級的」文化相比,這種原始狀態的文化處於文化發展前期。當代的人類學者則認為這種假設過於簡單化,而不願採納。此外,早期的作家們常常使用這類詞來暗示這些民族在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都處於低級狀態。某些學者採用「無閱讀和寫作能力的」一詞以避免否定評價的涵義。然而,由於一種文化在論述另一種文化時所表現的固有的局限性,所有這類用詞是否恰當,均尚無定論。評價一部人類學詞彙是否客觀,其尺度應當如何,至今仍爭論不休。

㈡ 名詞解釋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出現和流行的學術名詞,是指民眾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裡傳承、傳播、共享的口頭傳統和語辭藝術。從文類上來說,包括神話﹑史詩、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民間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曲藝等。

㈢ 名詞解釋「中國四大民間故事」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主要有梁祝,孟姜女,白蛇傳,牛郎織女,四大故事敘述了古代民間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古代人民對自由愛情的渴望,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㈣ 兒童視角的名詞解釋

兒童視角是一種「抄小說藉助於兒童的眼光或口吻來講述故事,故事的呈現過程具有鮮明的兒童思維的特徵,小說的敘述調子、姿態、結構及心理意識因素都受制於作者所選定的兒童的敘事角度」的有意味的敘事策略。

兒童視角是一種敘事策略,也是一種獨特的話語表述方式,「兒童」一詞的外延要大於通常所說的「兒童」,它傾向於敘事中感覺過程的心理特徵,在特定的敘事文本中彰顯更多的是它的敘事學功能。這類的敘事方式(兒童視角)使之一度成為中國現代作家所青睞和熱衷的創作技巧選擇。

(4)民間故事名詞解釋從兒童角度擴展閱讀

兒童視角按照敘述人的個體成長階段分類,主要與成人視角相對而言。以兒童作為故事敘述者,展現兒童眼中所攝取的世界,兒童的心靈所感受到的世界及兒童所理解的世界。以兒童敘述人所攝取的世界組織成全部作品,它可以是一部作品的唯一視角,也可以與成人視角共存於一部作品中。

兒童視角作為一種敘述學上的劃分,它的全部特點即兒童眼光、情緒、思維及經驗的特點。兒童的經驗世界完全是單純稚真的,兒童思維呈現形象性和直觀性。兒童就像原始初民一樣,和成人世界有一道屏障相隔,非理性是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主要區別。

㈤ 從創作者角度,兒童故事分為哪三種

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民間故事:是一種流傳於民間,具有一定傳奇性和幻想成分的題材廣泛的敘事性口頭文學形式。--烏茲別克民間故事《阿凡提的故事》
2、改編故事:以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為依據而改編的適合兒童閱讀欣賞的故事,也稱文學名著故事。--李庶根據英/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譯寫了《大人國和小人國》。
3、生活故事:取材於兒童的生活,反映發生在他們身邊的生活事件的短小故事,分為寫人為主和寫事為主的生活故事。--蘇/奧謝耶娃《平常的老太太》、俄/列夫.托爾斯泰《李子核》
4、歷史故事:以史實為依據編寫而成的,適合兒童欣賞和聆聽的故事,是歷史和文學相結合的產物。--田之《晉國故事》、朱仲玉《中國歷史故事》

㈥ 名詞解釋 童話

童話釋義:

兒童文學的一種。根據兒童的特點,通過幻想、誇張和擬人化的手法來展開情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情節神奇曲折,語言淺顯生動,富有童趣。

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像、誇張和象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童話又往往採用擬人的方法,舉凡花鳥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以及傢具、玩具都可賦予生命,注入思想情感,使它們人格化。

而且還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由作家創作的,著名的有丹麥的《安徒生童話》,德國的《豪夫童話》,英國的《王爾德童話》。

另一類是在人民群眾口頭流傳,後經有心人搜索、整理而成的,著名的有《格林童話》,如《白雪公主》、《小紅帽》、《灰姑娘》等,都選自於它。

(6)民間故事名詞解釋從兒童角度擴展閱讀:

童話故事最初是傳統口述民間故事的一部分,通常會被講述的具戲劇性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世代相傳。因此,童話的歷史難以考證。尤其是早期不識字的說書人所說的故事,通常都沒有任何書面紀錄可供後世參考。

最早有以文字形式流傳的童話故事是在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自此之後童話故事開始在寫作形式的文學作品中出現,諸如公元100至200年間阿普列烏斯(Apuleius)所著《金驢記》(The Golden Ass)出現的愛神與美女(Cupid and Psyche)或是公元200至300年間印度的《五卷書》,但由故事本身無法得知這些故事是不是反應當時當地社會所流傳的民間故事。

許多證據顯示許多之後童話故事集里的故事都是根據民間故事重新編寫而成的。這些故事合集通常根據更古老的民間故事而來,像是《一千零一夜》、《吸血鬼的故事》(Vikram and the Vampire)及《彼勒與大龍》(Bel and the Dragon)。

除了這些合集之外,中國的道家哲學家,像是《列子》與《莊子》,也都將一些童話故事以他們的表現方式出現在他們的哲學思想中。而在較廣泛的定義中,《伊索寓言》(公元前六世紀)是西方世界第一本著名的童話集。

㈦ 名詞解釋「兒童小說」

兒童小說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嚴格意義上的兒童小說指的是以塑造兒童形象為中心、以廣大兒童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散文體的敘事性兒童文學樣式。因此,它要求有以兒童形象為中心的人物形象或以兒童視角所表現的成人形象、以兒童行為為中心而串連的故事情節、以兒童生活的背景和場所為主的環境描寫。但一般意義的兒童小說的概念比較寬泛,常指從兒童觀點出發,充滿兒童情趣,能充分滿足兒童審美需求,符合兒童好奇、好動的心理行為特徵,以社會生活為內容,幻想性、故事性很強的散行的敘事文學樣式。

㈧ 名詞解釋 兒童生活故事

兒童生活故事:以兒童為主人公的關於在生活里發生的種種故事。

㈨ 名詞解釋 :兒童故事

兒童故事目錄
含義特徵傳說寫作原則相關區別編輯本段含義指具有故事基本特徵的內容單純、篇幅短小,與兒童的接受相適應,供兒童閱讀和聆聽的敘事性文學體裁。編輯本段特徵完整連貫——英/凱瑟琳《煎餅帽子》生動有趣——法/艾斯庫迪葉《雲端掉下一隻烤雞來》語言口語化和生活化——德/鮑圭埃特《一封信》編輯本段傳說民間故事:是一種流傳於民間,具有一定傳奇性和幻想成分的題材廣泛的敘事性口頭文學形式。——烏茲別克民間故事《阿凡提的故事》改編故事:以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為依據而改編的適合兒童閱讀欣賞的故事,也稱文學名著故事。——李庶根據英/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譯寫了《大人國和小人國》。生活故事:取材於兒童的生活,反映發生在他們身邊的生活事件的短小故事,分為寫人為主和寫事為主的生活故事。——蘇/奧謝耶娃《平常的老太太》、俄/列夫.托爾斯泰《李子核》歷史故事:以史實為依據編寫而成的,適合兒童欣賞和聆聽的故事,是歷史和文學相結合的產物。——田之《晉國故事》、朱仲玉《中國歷史故事》[1]謎語故事:以耐人尋味的故事做謎面,並於其中隱藏謎底的故事。——《誰是大隊長》動物故事:取材於動物世界,以動物為主人公,描寫它們的生態、習性,或借動物形象象徵人類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故事。——「解釋型」朱新望《小狐狸花背》;「象徵寓意型」《麻雀和老鼠打官司》、俄/屠格涅夫《小鵪鶉》偵探故事:由柯克.道格拉斯、海莉娜.帕克聯合主演的同名電影《[2]》吉姆是一位嫉惡如仇的刑警,一次在審訊因搶劫、挪用公款被抓的西乃達,因審不出結果,還遭到他的恐嚇,於是他狠狠的揍了西乃達一頓。西乃達在呻吟中喊著湯姆.夏克貝帝的名字,從而引起了吉姆的懷疑。當西乃達的律師指責他的作法時並告訴了他要知道湯姆.夏克貝帝就去找其妻梅莉。其妻梅莉在十年前曾與湯姆.夏克貝帝有過一段戀情,並為他打過胎。吉姆知道此事後非常苦惱。後來沉思中的吉姆沒有防備歹徒把身邊警員的槍搶去,他站起來瘋了般的向歹徒沖去,結果被槍打死。兒童小故事:兒童小故事指具有故事基本特徵的內容單純、篇幅短小,與兒童的接受相適應,供兒童閱讀和聆聽的敘事性文學體裁。兒童故事一般具有完整連貫,生動有趣,語言口語化和生活化等特徵。[3]睡前故事:睡前故事就是專門在小孩睡覺之前給小孩講的故事,這類故事統稱睡前故事,一般適合2~6歲的小孩。睡前故事一般都是以童話為主題,故事的情節一般不會有過於激烈的情節,且大多數都以美好的結局結尾。在孩子睡覺之前,通過爸爸媽媽給寶寶講故事,將寶寶慢慢帶入夢鄉,不僅能讓寶寶體驗故事中的情節,更讓寶寶覺得有一種安全感,讓寶寶知道寶寶即使在睡覺的時候也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和保護。[4]編輯本段寫作原則1 、 從現實生活中取材:兒童喜歡親切與熟悉的故事、現實生活能觸發創作靈感、現實生活的題材最真實感人。2 、 寫出趣味,放棄說教。3 、 情節直線推進,確保層次清晰分明:層遞式、循環式、連環式、對照式。4 、 為了確保故事內容層次清晰分明,全篇故事敘述的「章法」要務求完備。所謂章法,就是起、承、轉、合。編輯本段相關區別兒童故事與兒童小說的區別兒童故事大都站在旁觀者的立場,比較客觀地敘述事件的進程;兒童小說則可以有更多的主觀情感注入作品。兒童故事的價值在於故事本身,重視的是精彩事件的敘述結構;而小說的價值則在於人物和主題,重視的是典型人物的塑造和主題的深度。兒童故事講究的是講故事的技巧;而兒童小說為要加強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效果,則必須更注意精雕細刻的描寫。換言之,故事是粗線條的;小說則是精細的。[5][6]

㈩ 神話故事的名詞解釋

神話故事民間文學的一種。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傳說。其產生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種精神寄託、人類的嚮往和宗教的實化展現,對後世的文學藝術有深遠的影響。
人類最早的故事往往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因為當一個民族漸漸發展,開始對世界和自己的來源問題感到疑惑並做出各種不同的解答時,這正標志著文明的產生。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現代人看來,都是些似乎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可是,對初民來說,卻是合理的解釋。他們對這些「神話」不斷地進行不自覺的闡釋和發揮,一代傳一代,他們都堅信這就是宇宙、人類、自然萬物的起源。神話反映了原始人對宇宙、人類本身的思考及解釋。什麼是神話?馬克思做過很精彩的闡釋:「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的實際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因此,神話可以說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它往往藉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
神話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開辟神話、自然神話和英雄神話。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