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編一個成語故事400字
狐狸當法官 --------成語「鵲巢鳩占」「狐狸尾巴」的故事 狐狸當上了法官,常專有人暗地裡送屬東西孝敬他。一天,狐狸剛收下斑鳩送來的喜鵲蛋,喜鵲就找上門來了。狐狸趕快用尾巴把喜鵲蛋遮住。喜鵲向狐狸告狀,說斑鳩偷了他的孩子又佔了他的房子。要求法官大人主持公道。狐狸聽了,眯起小眼睛說:「據我所知,斑鳩是老實人啊,他只會在竹林里捉蟲子,怎麼會偷你孩子又占你房子呢?你不要誣告好人啊!」喜鵲大聲喳喳地申辯:「我說的全是事實,怎麼反說我誣告!」狐狸說:「那好啊,你拿出證據證人來。」喜鵲說:「現在社會上大家都在說『鵲巢鳩占』,你難道還沒聽到?」這時圍在喜鵲後面看熱鬧的兔子、青蛙們,都齊聲說:「我們都可以作證:鵲巢鳩占,鵲巢鳩占!」狐狸聽了又緊張又生氣。瞪大眼睛,翹起尾巴,說:「不準咆哮公堂!」喜鵲看到了狐狸身子後面的喜鵲蛋,驚叫起來:「我的孩子!」 兔子、青蛙們說:「那是斑鳩剛送的,露出『狐狸尾巴』啦!」
Ⅱ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10篇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一:兵不厭詐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二:濫竽充數
爸爸在《成語故事》這本書中給我讀了濫竽充數的故事,它講的是戰國時,齊宣王很喜歡聽吹芋,但他喜歡聽大家一齊吹,那裡面有個南郭先生混在裡面,不會吹但裝成會吹的樣子。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他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和他的父親不一樣,他喜歡聽一個人吹,南郭先生聽說以後,急忙收拾行李逃回了家。
爸爸說,這個成語故事是告訴人們,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矇混一時,但是無法矇混一世,他們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諷刺了混入內行,冒充有本領而無真才實學的人。社會需要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真才實學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刻苦學習鑽研,努力拚搏得來的。「濫竽充數」的人在事業上、學習上混,只是暫時的、短暫的,最後還是要被時代前進的洪流所淘汰。
爸爸問我,你在平時的學習中是甘當「濫竽充數」的南郭,還是做奮力搏擊的雄鷹?二者必擇其一。我想,南郭先是好混,最後還是混不下去。我要努力、刻苦、頑強學好知識,掌握本領,做一個真才實學的人。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三:守株待兔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腳下住著一個農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裡幹活,特別辛苦。
有一天,農夫正在地里幹活,突然一隻野兔從草叢里跑了出來,野兔因見到有人而受到了驚嚇。它拚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顆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便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頓。第二天,農夫照舊在地里幹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麼專心了。
他幹了一會兒就朝草叢里瞄一瞄。聽一聽,希望再有一隻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幹了一天活,該鋤的地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有見到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後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但農田裡的苗因為他而枯萎了。農夫因此成了別人議論的笑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否則終將一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謝謝大家!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四:玉汝於成
張載年輕時喜歡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賞他的才學,勸他說:「讀書人有自己的事業可做,何必非要談兵呢?」張載便專心致志做學問。後來張載中了進士,先後當過幾任地方官,因為他敢於直言,觸犯了執政大臣,49歲就辭官回家,在家讀書治學。
橫渠是個窮鄉僻壤,張載雖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夠維持生計,還必須省吃儉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掛在心上。每天起來,他一頭鑽進書房,關起門來,整日苦讀,時常思考問題而忘記吃飯和休息。深夜,妻兒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還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筆。遠近許多青年紛紛前來從師求學。有些學生家境貧寒,沒有學費,他反而補貼他們茶飯,和他們同甘共苦。
張載在一篇文章中說:「貧窮卑賤和令人憂傷的客觀條件,其實可以磨練人的意志,用來幫助你達到成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
「玉汝於成」是說象玉一樣愛護,來幫助你成功。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五:不恥下問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古代的一個教育家,還被人們稱為「聖人」。他為人學識淵博,但還是虛心地向別人學習請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廟祭祖,有不明的地方就向別人發問,旁邊的人看見了,忍不住說:「難道你不是聖人嗎?為什麼還要別人呢?」孔子聽了謙虛地說:「不懂就問嘛,有什麼不好呢?」
還有一次,一個弟子問孔子:「為什麼孔圉死後被人們稱為「孔文」呢?」孔子回說:「因為他不恥下問,還聰明好學呢!」
我讀完這兩個故事,才知道成語中的心不恥下問的意思是:即使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也不會覺的恥辱。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成績好的同學能放下架子虛心請教成績不好的同學,老師也能向學生請教,長輩能向孩子請教的好觀象,我覺得他們一點不會覺得恥辱,因為他們也有不恥下問的精神。毛主席也曾經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覺的是千真萬確的,我要緊緊記住這個真理。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六:買櫝還珠
春秋時候有個楚國人,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賣點錢,想盡了辦法。他用名貴的木蘭香木做了個木匣子,里邊裝上珍珠在大街上叫賣。立刻吸引來不少顧客,但沒有一個人來買。
一會兒走過來一個鄭國人,給了賣珠人許多錢,急忙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賣珠人,只托著木匣子走了。有許多看熱鬧的人都驚呆了。原來這個買主不是買珍珠的而是買木匣子啊!
這個故事設定的含義是: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七:一言為重
商鞅,姓公孫,名鞅,衛國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因幫助秦孝公實行變法,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被孝公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號商君,故又稱為商鞅。
公元前365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的新法將要公布時,為了讓人們相信新法必定施行,他在京都南門外,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聲言誰能將此木柱搬到北門,就賞給黃金十金。開始,人們不相信這是真的,沒有人響應。商鞅又宣布,誰能將木柱搬到北門,賞給黃金五十金。這時,有一個年輕人壯著膽子把木柱搬到北門,果真得到了五十金。這件事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百姓認為商鞅說話算數,都相信新法,服從新法。
宋朝的王安石極力主張改革政治,宋神宗在位時,他被任命為宰相,大力推行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等新法,但遇到重重阻力。在此種情形下,他寫了《商鞅》這首詩:「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決心,也說明了自己要像商鞅那樣,說話算數,取信於民,使新法繼續貫徹下去。
根據商鞅變法的故事和王安石的詩,人們便引申出「一言為重」這個成語,比喻說話算數,言行一致。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八:對牛彈琴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裡卻無動於衷,仍然一個勁地低頭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最後,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於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你不要生氣了!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後,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九:一毛不拔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項放踵,利天下,為之。
釋義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嗇自私。
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
差不多與墨子同一時期,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已」,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離滑厘問楊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干不幹?」
「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離滑厘又說:「假使能的話,你願意嗎?」
楊朱默不作答。
當時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願的。」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十: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Ⅲ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Ⅳ 編一個成語故事字數三百字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指鹿為馬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Ⅳ 關於成語故事的作文(解釋,出處,新編故事)400字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中華民族是個文化名族,成語就是文化民族的結晶之一,老師說每個成語都有名人故事。於是,我就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做了一次研究調查。
二、調查方法:
1. 查閱有關成語中名人故事的書籍,了解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2. 上網瀏覽,通過網上途徑,搜集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3. 閱讀報刊,了解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成語名人主要內容
書籍入木三分王羲之晉朝王羲之寫的字非常有力,相傳他在木板上寫字,刻字的人發現墨汁滲入木板已有三分了。
上網瀏覽程門立雪楊時宋代楊時在下雪天拜訪著名學者程頤,程頤暝目而坐楊時不敢驚動,在旁等候,程頤醒來時門後積雪已有一尺多深了。
報刊草船借箭諸葛亮東漢末年,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好十萬只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最後挫敗周瑜。
四、結論:
1. 成語里的確有名人故事,是有名人故事演變出來的。
2. 這些成語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習上和生活中都會運用到。
3.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中還有許多名人的品質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4. 這些成語都有一定的道理,激發我們努力學習,開發我們的道德思想更上一層樓。
Ⅵ 自編成語故事600字
涵義
荀令留香,亦做「留香荀令」。描述的人物是三國時期的謀士美男子荀彧專。
引申
該詞彙引申為形容屬美男子。
歷史
三國時期,荀彧為尚書令,稱為荀令君。荀令君人品正直高潔,是一君子,姿容也美,相傳他到別人家裡,走了以後,他曾坐過的地方好幾天都有香氣。
亦可參見「荀彧」、「荀令香」。
出處
《襄陽耆舊記》①卷五·劉弘:②性愛香,上廁常置香爐。主簿張[坦](垣)曰:「人名公作俗人,眞不虛也。」和季③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我何如令君?君何惡我愛好也。」[坦](垣)曰:「古有好婦人,[患](惠)而捧心嚬眉,見者皆以為好;其鄰丑婦法之,見者便走。公欲使下官退走耶?」
季和大笑,以是知坦。
①:襄陽耆舊記又名襄陽記,作者習鑿齒。
②:劉弘性愛香,此處省略主語。
③:劉弘字和季。
Ⅶ ,,新編成語故事350~400字
yì míng jīng rén
一 鳴 驚 人
楚莊王即位了三年,沒管理過國家大事。大臣伍舉很著急,進宮去對楚 庄王說:
「大王,我有個謎解不開,想請您猜一猜。」 楚莊王說:「您就說吧!」
伍舉說:「有一隻鳥停在南山上,三年來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緣故呢?」 楚莊王笑笑說:「三年不飛,為了讓翅膀長得堅強些;三年不叫,為了 看看周圍的情形。它雖然不飛,一飛起來就直沖雲霄[yún-xiāo];雖然不叫,
一叫出聲就讓人吃驚(一鳴驚人)。您放心吧,我知道您的意思了。」 又過了半年,楚莊王親自管理起國家大事來。他廢除了不合理的法令,
制定了新的法令;罷免了不稱職的大臣,請有學問的人來幫他辦事。楚莊王 把楚國治理得很好,後來成了各國君主的首領。
「一鳴驚人」用來比喻一個一向默默無聞的人,忽然有了使人吃驚的表 現。
sān rén chéng hǔ
三 人 成 虎
魏王[wèi-wáng]和趙王訂了和好的條約,要把兒子送到趙國的都城邯鄲
[hán-dān]去作抵押,派大臣龐蔥[páng-cōng]陪去。龐蔥臨走之前,對魏王 說:「如果有一個人報告大王說:大街上來了一隻老虎。大王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說:「我不相信。老虎怎麼會跑到大街上來呢?」 龐蔥接著問:「如果有兩個人說,大街上來了一隻老虎。大王相信不相
信呢?」 魏王回答說:「兩個人都這么說,我倒半信半疑了。」
龐蔥又問:「如果三個人都這么說,大街上來了一隻老虎。大王還相信 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說:「大家都這么說,我只有相信了。」龐蔥說:「老虎不會 跑到大街上來,這是誰都知道的。只因為三個人都這么說,大街上的老虎就 成了真的了。我想邯鄲跟大梁(魏國的都城)比宮里跟大街遠得多,只怕背 後議論我的人還不止三個,請大王仔細考查才好。」魏王點頭說:「我知道 了,您放心去吧!」龐蔥於是陪著魏王的兒子上趙國去了。後來果然有許多 人說龐蔥的壞話,魏王聽了果然相信了,就不讓龐蔥再去見他。
「三人成虎」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一個謠言因為說的人多了,聽的人
就信以為真,可以用「三人成虎」來比喻。
wéi hǔ zuò chāng
為 虎 作 倀
有個人被老虎吃掉了,變成了鬼。他做了鬼還非常怕老虎,自己願意給 老虎當差。老虎捉人吃的時候,他就跑在前頭,擋住人的去路。老虎把人咬 死了,他就把死人的衣服脫掉,讓老虎吃起來又方便,又痛快,他就這樣一 心一意地幫助老虎殺人。
「為虎作倀」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倀」是被老虎咬死的人變成的鬼。 故事當然是迷信傳說,這個成語可經常有人用,用來比喻有人把壞人當作主 子,專門幫助他干壞事兒。
跟「為虎作倀」意 思相同的成語有「助 紂為虐[zhù-zhòu-
wéi-nüè]」。「紂」是商 代最後一個王,是一 個暴君。「為虐」是殘 害百姓的意思。
wǔshí bù xiào bǎi bù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孟軻[mèng-kē]就是孟子,是戰國時候人。
孟軻來到魏國[wèi-guó],魏惠王常常請他進宮去談話。有一回,魏惠王 對孟軻說:
「我治理國家,真是費盡了心力。河內(在現在河南省濟源縣一帶)的 年成不好,我就讓河內的百姓搬一部分到河東(在現在山西省安邑縣[ān-
yì-xiàn]一帶)去,又把河東的糧食運一部分到河內去。河東的年成不好, 我也這么辦。我看鄰國的國君,沒有哪一個像我這樣操心的。可是鄰國的百 姓不見減少,魏國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軻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拿打仗來打個比方吧。戰鼓咚咚地敲起 來,雙方的刀槍一接觸,一些兵士丟了盔甲[kuī-jiǎ],倒拖著兵器就逃,有 跑了一百步站住的,也有跑了五十步站住的。跑在後頭的人因為自己只跑了 五十步,就譏笑[jī-xiào]跑一百步的人(五十步笑百步)膽子太小了,您 看可不可以呢?」
魏惠王說:「這怎麼可以呢?他也是逃跑呀,只不過沒跑到一百步罷了。」 孟軻說:「大王要是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用希望魏國的百姓比鄰國多 了。我看魏國跟別國差不多。豬狗在吃人吃的東西,大王不知道檢點;路上 有餓死的屍體,大王不知道開倉救濟。大王真想把國家治理好,就應該少打 仗,少派差,讓百姓能按時耕種,安排好農活,讓他們不再挨餓,不再受凍,
那麼天下的百姓都會跑到魏國來的。」
「五十步笑百步」就是從孟軻打的這個比方來的。兩個人犯了同樣的錯 誤,只是程度不同,其中一個以為自己的錯誤比較輕些,就譏笑錯誤比較嚴 重的人,可以說是「五十步笑百步」。
yè gōng hào lóng
葉 公 好 龍
葉公[古時念作 shé-gōng]最喜歡龍。他穿的衣服上綉著龍,戴的帽子上 鑲著[xiāng-zhe]龍。他住的房子,牆壁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diāo-zhe] 龍。這些龍都屈曲盤繞,張牙舞爪,真是又華麗,又威武。
天上的龍聽說葉公喜歡龍,真下來找他了。他的頭才伸進窗口,尾巴已 經甩[shuǎi]到了堂上。這一下可把葉公的魂都嚇掉了。他臉色刷[shuà]白, 回頭就逃。原來他喜歡的並不是真的龍。
「葉公好龍」就是從這 個故事來的。「好」是「喜 歡」的意思。有人嘴上說喜 歡某件事情,實際上並不 這樣,甚至還害怕某件事 情,可以比喻作「葉公好 龍」。
dōng shīxiào pín
東 施 效 顰
西施是春秋時候有名的美女。據說她就姓施,家住在若耶溪西岸,所以 大家管她叫西施。若耶溪東岸也有個姓施的姑娘,長得很難看,大家管她叫 東施。
東施聽人家說西施長得漂亮,一心要跟西施學,西施怎麼打扮,她就怎 么打扮,西施怎麼走路,她就怎麼走路。有一回,西施得了心疼病,她皺緊 了眉頭,走起路來雙手按住了胸口。人家看見了說:「這姑娘真可憐見的。」 這句話傳到東施的耳朵里。她以為人家又在誇西施的模樣兒好看,便學 著西施,也皺緊了眉頭,雙手按住了胸口。人家看見了可並不說她漂亮,反
而說:「這姑娘干嗎裝模作樣,看了真叫人害怕。」
「東施效顰」和「效顰」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效」是「學樣」, 「顰」是「皺眉頭」。從前人以為美人皺了眉頭就越加俊俏。故事本來的意 思是醜人不知道自己丑,硬要學美人的模樣,結果越學越丑。這個成語的意 思也是這樣,如果用來說自己,就表示謙虛,說自己的根底差,學人家的長 處沒學到家;如果用來說別人,就譏笑別人不自量力,硬要跟人家學,結果 越學越糟。這不是對別人的善意的批評。
zài zuò féng fù
再 作 馮 婦
晉國[jìn-guó]有個打虎的能手,叫馮婦。後來,他說他要做善人了,發 誓不再殺生,當然也不再打老虎了。
有一天,馮婦乘著馬車來到郊外,看到許多人在追趕一隻老虎。老虎被 逼到山腳下的一個角落裡,沒有路可以逃,回過頭來,張牙舞爪對著追趕他 的人。大家看老虎還這樣兇猛,都不敢近前。
有人看見打虎的馮婦來了,就跑過來請他。馮婦捲起袖子,跳下車來, 奔上前去,三拳兩腳就把老虎給打死了。大家都稱贊馮婦又為人們除了一害, 可是也有人譏笑馮婦,說他自己發了誓自己不遵守,
「再作馮婦」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意思就是再做一次馮婦,也就是像 馮婦那樣,再干一次自己說過不再乾的事情。用這個成語來說自己,含有受 人邀請或囑托,不得不再乾的意思;用這個成語來說別人,含有譏諷別人習 性難改,說了話不算數的意思。
「負嵎[fù-yú]」也是從這個故事來的,「負」就是背靠著的意思,「嵎」 就是山的角落。敵人被追趕到無路可逃的時候,還死不投降,有人幹了壞事 被揭穿了,還死不承認,都可以說是「負嵎」。因為他們就像故事裡的老虎 那樣,逃到了山的角落裡,還要回過頭來反撲追捕他的人。為了說得清楚一 些,可以把「負嵎」寫成「負嵎頑抗[fù-yú-wán-kàng]」。在這里,「頑」 是「死硬」的意思,「抗」是「抗拒」的意思。「嵎」可以寫作「隅」。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爭 先 恐 後
王良是春秋時候有名的駕車能手。趙襄子[zhào-xiāng-zǐ]請了他去,跟 他學駕車的本領。王良教得很仔細,趙襄子學得很用心。趙襄子學成了,跟 王良比賽駕車。誰知道比了三次,趙襄子換了三次馬,都落在了後頭。
趙襄子不大高興,對王良說:「您教我駕車,沒把本領全教給我。」 王良說:「我的本領全教給大王了,可是大王沒好好地運用。駕車最要
緊的是讓馬和車配合得很好,駕車的人要把心思全放在調理馬上,這樣才能 跑得快,才能跑遠路。可是大王落在後頭的時候,只怕趕不上我;跑在前頭 的時候,只怕讓我給趕上。本來比賽嘛,不是跑在前頭就是落在後頭。大王 把心思全放在我身上,還有什麼心思來調理馬呢?這才是大王落後的原因。」 「爭先恐後」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故事原來的意思是一個人參加什麼比 賽,不能只擔心自己的名次先後,而忘記了在比賽中盡量發揮自己的技能。 現在用這個成語,只是怕落後要爭先的意思。
wēi ruò lěi luǎn
危 若 累 卵
晉靈公[jìn-líng-gōng]只貪玩樂,有一回,他命令手下的人築一座九層 的高台。許多大臣勸晉靈公不要這樣浪費人力物力。晉靈公非常生氣,說: 「誰要是阻攔我,我就把他殺了。」嚇得大家都不敢作聲。有一個大臣叫荀 息[xún-xī],他想了個法兒,進宮去對晉靈公說:
「大王,我會玩一個把戲,您想不想看?」 晉靈公沒想到荀息這老頭兒也會玩把戲,就說:「你會玩什麼呢?」 荀息說:「我能拿十三顆棋子搭成一個台,再在台上堆九個雞蛋。」 晉靈公想,這些滴溜滾圓的東西怎麼堆得起來呢?就叫人把棋子和雞蛋 拿來,要荀息堆給他看。荀息蹲下身子,先把十三顆棋子平鋪在地上,再把 五個雞蛋豎在棋子上面。這五個雞蛋有棋子墊著,倒還勉強能站穩。荀息又 用三個雞蛋堆第二層。這可不容易了,雞蛋又圓又滑,一個不小心就滾了下 來。荀息搭了一次又一次,終算又勉強搭成了。他再把最後一個雞蛋非常小
心地放到堆兒尖上去。 晉靈公看得眼珠子都瞪直了,嘴裡不由得說:「好險哪!好險哪!」 荀息把最後一個雞蛋放穩了,站起來說:「這不算什麼,比這更險的事
兒還有的是呢!」
晉靈公驚奇地問:「還有更險的事兒?你說說看。」 荀息說:「就是大王要築九層高台的事兒唄。築這座九層高台,百姓得
花三年工夫。這三年裡頭,男的不能耕田,女的不能織布,大家吃的穿的從
哪兒來呀!到頭來弄得民窮財盡,百姓怎麼能不怨恨大王呢?要是鄰國乘這 機會來攻打咱們,還要弄得國破家亡。那時候,您在這座九層高台上還能望 見些什麼呢?」
晉靈公聽荀息這么一
說,嚇了一大跳,就下命令停 止築台。 「危苦累卵」就是從這個 故事來的。「若」是「像」, 「累」是「堆起來」,「卵」是 「蛋」。情況非常危險,可以說 「危若累卵」。
shǒu zhū dài tù
守 株 待 兔
有個人在田裡耕地。忽然跑來一隻野兔,一頭撞在田邊的大樹上,折斷 了脖子死去了。那個人高興極了,把野兔拾了起來。他從此放下了鋤頭,坐 在大樹下等著,希望再有野兔跑過來自己撞死在大樹上。野兔當然不會再來 了,那個人的田地可荒蕪[huāng-wú]了。
「守株待兔」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株」在這兒就是「樹」。這個成 語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比喻有人把偶然發生的事情當作經驗,還牢牢守
住不放。一個是比喻有人不願切實地工作,妄想得到意外的收獲。
shā jī qǔ dàn
殺 雞 取 蛋
有個老太婆,養著一隻母雞。這母雞可是個寶貝,他每天下一個黃燦燦 的[huáng-càn-càn-de]金蛋。老太婆每天能撿到這么一大砣[tuó]金子,什麼 事兒也不用干,日子還過得挺闊氣。她閑得沒法兒,就天天守著她的寶貝雞, 只盼望他早點下蛋。
有一天,母雞照例又下了一個金蛋。老太婆把金蛋托在手上,心裡想: 「這寶貝雞一天只下一個金蛋,真叫人等得悶氣。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里 的蛋一古腦兒取了出來吧。」
老太婆拿定主意,真把這寶貝雞宰了。沒想到打開肚子一看,一個金蛋 也沒找著——長成的金蛋已經下完了,新的金蛋可還沒長成。
「殺雞取蛋」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為了急於得到某種利益,毀壞了產 生這種利益的根本,可以說是「殺雞取蛋」。意思相似的成語有「竭澤而漁
[jié-zé-ér-yú]」——汲[jí]幹了池塘里的水捕魚。評論 |
Ⅷ 成語故事400字左右
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來件叫做和氏璧的寶自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Ⅸ 400字左右的成語故事,要易懂。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准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到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Ⅹ 成語故事作文 400字
古時候,有一個學者叫蘇秦。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為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發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後來又離鄉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
經過一年的學習,蘇秦認為自己已經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別老師和同學,去闖盪天下。但是一年後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他只能穿著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爛骯臟不堪,滿臉塵土。妻子見他這個樣子,搖頭嘆息,繼續織布;嫂子見他這副樣子扭頭就走,不願做飯;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還暗暗笑他活該!
蘇秦看到家人這樣對待他,十分傷心。他關起房門,不願意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為我不爭氣,沒有好好學習。」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憤讀書。他每天讀書到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著了。第二天醒來,都後悔不已,但又沒有什麼辦法不讓自己睡著。有一天,讀著讀著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著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
家人見到這樣,有些不忍心,勸他說:「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虐待自己啊!」
蘇秦回答說:「不這樣,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已經很有學問了。他又開始出去闖盪天下,這一次終於事業有成,很有心得,開創了自己輝煌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