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學家的故事600字論文
Ⅰ 5篇數學家的故事,5篇數學小論文或學習心得 500字
1,高斯(1777—1855年)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高斯在童年時代就表現出非凡的數學天才.年僅三歲,就學會了算術,八歲因發現等差數列求和公式而深得老師和同學的欽佩.大學二年級時得出正十七邊形的尺規作圖法,並給出了可用尺規作圖的正多邊形的條件.解決了兩千年來懸而未決的難題,1799年以代數基本定理的四個漂亮證明獲博士學位.高斯的數學成就遍及各個領域,在數學許多方面的貢獻都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並在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和磁學的研究中都有傑出的貢獻.1801年發表的《算術研究》是數學史上為數不多的經典著作之一,它開辟了數論研究的全新時代.非歐幾里得幾何是高斯的又一重大發現,他的遺稿表明,他是非歐幾何的創立者之一.高斯致力於天文學研究前後約20年,在這領域內的偉大著作之一是1809年發表的《天體運動理論》.高斯對物理學也有傑出貢獻,麥克斯韋稱高斯的磁學研究改造了整個科學.高斯的一生中,還培養了不少傑出的數學家.
2,蘇菲婭•柯瓦列夫斯卡婭
蘇菲婭出生在沙皇俄國立陶宛邊界的一座貴族庄園里,他父親是退役的炮兵團團長.她很小就對數學很痴迷,經常對著牆壁上的數學公式和符號,一看就是好半天,原來,她房間里的糊牆紙是用高等數學的講義做成的.蘇菲婭14歲時便能夠獨立推導出三角公式,被稱為「新巴斯卡」.隨著時間的流逝,蘇菲婭逐漸長大成人,她對數學的興趣也與日俱增.但那時正處於沙皇時代,婦女是不允許注冊高等學校學習的.而她的父親又一心想讓她像別的貴族姑娘一樣,步人社交界,對她想學數學的心願橫加阻攔.於是,蘇菲婭不顧父母的反對,與年輕的古生物學家柯瓦列夫斯基「假結婚」,來到德國的海德爾堡.但在那裡,婦女聽課要有一個專門的委員會認可才行.經過努力,她被允許旁聽基礎課.在此期間,她勤奮好學,掌握了深奧的數學知識,轟動了整個海德爾堡,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可她只被允許聽了三個學期的課,便不得不離開了那裡.蘇菲婭深造心切,又慕名前往柏林工學院,打算去聽著名數學家維爾斯特拉斯的課.但遺憾的是,柏林的大學不允許婦女聽教授的課,蘇菲婭到處吃閉門羹,最後,只好抱一線希望登門到維爾斯特拉斯家求教.維爾斯特拉斯(1815—1899)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數學家,他接見了蘇菲婭,並向他提了一些超橢圓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在當時都很新穎,沒想到這位貌不驚人的女青年,解題技巧嫻熟,思維方法獨特,給老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維爾斯特拉斯破例答應蘇菲婭每星期日在家裡給她上課,每周還另抽一日到她的寓所登門授課.這樣,蘇菲婭在維爾斯特拉斯的悉心指導下學習了4年.她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這樣的學習,對我整個數學生涯影響至深,它最終決定了我以後的科學研究方向.」 蘇菲婭得到了維爾斯特拉斯的鼓勵和指點.更加有了攀登科學高峰的勇氣.她經過了4年的刻苦努力.寫出了三篇出色的論文,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是史無前例的開創性工作.1874年,在維爾斯特拉斯的推薦下,24歲的蘇菲婭榮獲了德國第一流學府——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女數學家. 獲得博士學位的蘇菲婭,懷若一顆赤子之心回到了祖國,可俄國還是同她出國之前一樣黑暗.她在祖國無法立足,只好又回到柏林.她根據維爾斯特拉斯的建議,研究光線在晶體中的折線問題.在1883年奧德賽科學大會上,她以出色的研究成果作了報告.可命運偏偏與她作對,當年春天.她丈夫因破產而自殺.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肝腸寸斷.她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四天不吃不喝,第五天昏迷過去.不幸的遭遇,並沒有打跨蘇菲婭的鬥志,第六天蘇醒過後又開始頑強的工作.在瑞典數學家米達•列佛勒的幫助下,經過一番周折,蘇菲婭才得以擔任斯德哥爾摩大學的講師,但當地報紙公然對她攻擊:「一個女人當教授是有害和不愉快的現象——甚至,可以說那種人是一個怪物.」但蘇菲婭無所畏懼,像男人那樣走上了講台.以生動的講課,贏得了學生的熱愛,擊敗了「男人樣樣勝過女人」的偏見.一年後,她被正式聘為高等分析教授,後來又兼聘為力學教授.蘇菲婭在瑞典的任期滿了,她一心想回國任教,可沒能成功,只好在國外繼續任教. 1891年,蘇菲婭患肺炎因誤診導致病情惡化,與世長辭.她為爭取婦女的自由斗爭做出了艱苦努力,是婦女攀登科學高峰的光輝榜樣.
3,女數學家諾德
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發布第一號法令,把猶太人比作「惡魔」,叫囂著要粉碎「惡魔的權利」.不久,哥廷根大學接到命令,要學校辭退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純猶太血統的人.在被驅趕的學者中,有一名婦女叫愛米•諾德(A.E.Noether 1882—1935),她是這所大學的教授,時年5l歲.她主持的講座被迫停止,就連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這位學術上很有造詣的女性,面對困境,卻心地坦然,因為她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過的.諾德生長在猶太籍數學教授的家庭里,從小就喜歡數學.1903年,21歲的諾德考進哥廷根大學,在那裡,她聽了克萊因、希爾伯特、閩可夫斯基等人的課,與數學解下了不解之緣.她學生時代就發表了幾篇高質量的論文,25歲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女數學博士.諾德在微分不等式、環和理想子群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由於當時婦女地位低下,她連講師都評不上,在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強烈支持下,諾德才由希爾伯特的「私人講師」成為哥廷根大學第一名女講師.接下來,由於她科研成果顯著,又是在希爾伯特的推薦下,取得了「編外副教授」的資格,雖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實力.
諾德熱愛數學教育事業,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她終生未婚,卻有許許多多「孩子」.她與學生交往密切,和藹可親,人們親切地把她周圍的學生稱為「諾德的孩子們」.我國代數學家曾炯之就是諾德「孩子」們中的一個.在希特勒的淫威下,諾德被迫離開哥廷根大學,去了美國工作.在美國,她同樣受到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同樣有她的「孩子們」.1934年9月,美國設立了以諾德命名的博士後獎學金.不幸的是,諾德在美國工作不到兩年,便死於外科手術,終年53歲.她的逝世,令很多數學同僚無限悲痛.愛因斯坦在《紐約時報》發表悼文說:「根據現在的權威數學家們的判斷,諾德女士是自婦女受高等教育以來最重要的富於創造性數學天才.」
4,歐幾里德
我們現在學習的幾何學,是由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公無前330—前275)創立的。他在公元前300年編寫的《幾何原本》,2000多年來都被看作學習幾何的標准課本,所以稱歐幾里德為幾何之父。歐幾里德生於雅典,接受了希臘古典數學及各種科學文化,30歲就成了有名的學者。應當時埃及國王的邀請,他客居亞歷山大城,一邊教學,一邊從事研究。古希臘的數學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曾經出過一些幾何學著作,但都是討論某一方面的問題,內容不夠系統。歐幾里德匯集了前人的成果,採用前所未有的獨特編寫方式,先提出定義、公理、公設,然後由簡到繁地證明了一系列定理,討論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還討論了整數、分數、比例等等,終於完成了《幾何原本》這部巨著。《原本》問世後,它的手抄本流傳了1800多年。1482年印刷發行以後,重版了大約一千版次,還被譯為世界各主要語種。13世紀時曾傳入中國,不久就失傳了,1607年重新翻譯了前六卷,1857年又翻譯了後九卷。歐幾里德善於用簡單的方法解決復雜的問題。他在人的身影與高正好相等的時刻,測量了金字塔影的長度,解決了當時無人能解的金字塔高度的大難題。他說:「此時塔影的長度就是金字塔的高度。」歐幾里德是位溫良敦厚的教育家。歐幾里得也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他反對在做學問時投機取巧和追求名利,反對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的作風。盡管歐幾里德簡化了他的幾何學,國王(托勒密王)還是不理解,希望找一條學習幾何的捷徑。歐幾里德說:「在幾何學里,大家只能走一條路,沒有專為國王鋪設的大道。」這句話成為千古傳誦的學習箴言。一次,他的一個學生問他,學會幾何學有什麼好處?他幽默地對僕人說:「給他三個錢幣,因為他想從學習中獲取實利。」
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5,塞樂斯生於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後,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於探索,勇於創造,積極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裡,塞樂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游歷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Ⅱ 6個數學家的故事(最好不超過50個字)
數學陳景潤的小故事
數學家陳景潤邊思考問題邊走路,撞到一棵樹幹上,頭也不抬說:「對不起、對不起。」繼續思考。
數學家魯道夫的小故事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道夫數,他死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義大利半島南端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裡,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並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托塞和卡農的門生,鑽研《幾何原本》。
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
Ⅲ 數學家的故事給我的啟示400字作文選
今天,我在家裡做作業,做完後,媽媽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細柳教育孩子》.
細柳是一個繼母,她對親生的兒子和不是親生的兒子在教育方面同樣對待.對兩個兒子教育非常嚴格,最終兩個兒子都成了才.
她對大兒子時,讓他上學,他不上學說:「 我要放豬,」於是他就和傭人們一起吃住,日子久了,他已是忍無可忍.他才意識到上學比放豬好多了,後悔沒聽媽媽的話,就對媽媽說:「我不放豬了,我要上學. 」媽媽讓他親身感覺到上學好,後來他的兒子中舉當了縣令.細柳自己親生的二兒子和大兒子一樣不好好學習,還喜歡花錢.有一天細柳給了二兒子三十兩銀子,還給了一個很大的假銀子,最後他把三十兩銀子全花完了,已為還有那麼多銀子.可他把假銀子給了別人時被認出是假銀子,就把他入獄了.這本來是細柳故意讓兒子進獄吸取教訓,和教育大兒子的方法一樣.二兒子出獄後懂得了許多道理,也開始好好學習,最後成了當地的富翁.
聽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要從小好好學習.
Ⅳ 求一篇關於數學發展史的論文,不要數學家故事,要1000字,起碼有500字是自己觀點,好還會追加分
人類是動物進化的產物,最初也完全沒有數量的概念。但人類發達的大腦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已經達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這樣,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由於記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漸產生了數的概念。比如捕獲了一頭野獸,就用1塊石子代表。捕獲了3頭,就放3塊石子。"結繩記事"也是地球上許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類共同做過的事。我國古書《易經》中有"結繩而治"的記載。傳說古代波斯王打仗時也常用繩子打結來計算天數。用利器在樹皮上或獸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擺在地上計數也都是古人常用的辦法。這些辦法用得多了,就逐漸形成數的概念和記數的符號。 數的概念最初不論在哪個地區都是1、2、3、4……這樣的自然數開始的,但是記數的符號卻大小相同。 古羅馬的數字相當進步,現在許多老式掛鍾上還常常使用。 實際上,羅馬數字的符號一共只有7個: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這7個符號位置上不論怎樣變化,它所代表的數字都是不變的。它們按照下列規律組合起來,就能表示任何數: 1.重復次數:一個羅馬數字元號重復幾次,就表示這個數的幾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減:一個代表大數字的符號右邊附一個代表小數字的符號,就表示大數字加小數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個代表大數字的符號左邊附一個代表小數字的符號,就表示大數字減去小數字的數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橫線:在羅馬數字上加一橫線,表示這個數字的一千倍。如:""表示 "15,000",""表示"165,000"。 我國古代也很重視記數符號,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鍾鼎中都有記數的符號,不過難寫難認,後人沒有沿用。到春秋戰國時期,生產迅速發展,適應這一需要,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種十分重要的計算方法--籌算。籌算用的算籌是竹製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規定的橫豎長短順序擺好,就可用來記數和進行運算。隨著籌算的普及,算籌的擺法也就成為記數的符號了。算籌擺法有橫縱兩式,都能表示同樣的數字。 從算籌數碼中沒有"10"這個數可以清楚地看出,籌算從一開始就嚴格遵循十位進制。9位以上的數就要進一位。同一個數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幾百,放在萬位上就是幾萬。這樣的計演算法在當時是很先進的。因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進位制時已到了公元6世紀末。但籌算數碼中開始沒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為"┴ ╥ "。數字中沒有"零",是很容易發生錯誤的。所以後來有人把銅錢擺在空位上,以免弄錯,這或許與"零"的出現有關。不過多數人認為,"0"這一數學符號的發明應歸功於公元6世紀的印度人。他們最早用黑點(·)表示零,後來逐漸變成了"0"。 說起"0"的出現,應該指出,我國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現很早。不過那時它不表示"空無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頭"、"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還有一個零頭五。隨著阿拉數字的引進。"105"恰恰讀作"一百零五","零"字與"0"恰好對應,"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義。 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會發現羅馬數字中沒有"0"。其實在公元5世紀時,"0"已經傳入羅馬。但羅馬教皇兇殘而且守舊。他不允許任何使用"0"。有一位羅馬學者在筆記中記載了關於使用"0"的一些好處和說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 但"0"的出現,誰也阻擋不住。現在,"0"已經成為含義最豐富的數字元號。"0"可以表示沒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氣溫0℃,並不是說沒有氣溫;"0"是正負數之間唯一的中性數;任何數(0除外)的0次冪等於1;0!=1(零的階乘等於1)。 除了十進制以外,在數學萌芽的早期,還出現過五進制、二進制、三進制、七進制、八進制、十進制、十六進制、二十進制、六十進制等多種數字進製法。在長期實際生活的應用中,十進制最終佔了上風。 現在世界通用的數碼1、2、3、4、5、6、7、8、9、0,人們稱之為阿拉伯數字。實際上它們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後來阿拉伯人把古希臘的數學融進了自己的數學中去,又把這一簡便易寫的十進制位值記數法傳遍了歐洲,逐漸演變成今天的阿拉伯數字。 數的概念、數碼的寫法和十進制的形成都是人類長期實踐活動的結果。 隨著生產、生活的需要,人們發現,僅僅能表示自然數是遠遠不行的。如果分配獵獲物時,5個人分4件東西,每個人人該得多少呢?於是分數就產生了。中國對分數的研究比歐洲早1400多年!自然數、分數和零,通稱為算術數。自然數也稱為正整數。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又發現很多數量具有相反的意義,比如增加和減少、前進和後退、上升和下降、向東和向西。為了表示這樣的量,又產生了負數。正整數、負整數和零,統稱為整數。如果再加上正分數和負分數,就統稱為有理數。有了這些數字表示法,人們計算起來感到方便多了。 但是,在數字的發展過程中,一件不愉快的事發生了。讓我們回到大經貿部2500年前的希臘,那裡有一個畢達哥拉斯學派,是一個研究數學、科學和哲學的團體。他們認為"數"是萬物的本源,支配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因此世間一切事物都可歸結為數或數的比例,這是世界所以美好和諧的源泉。他們所說的數是指整數。分數的出現,使"數"不那樣完整了。但分數都可以寫成兩個整數之比,所以他們的信仰沒有動搖。但是學派中一個叫希帕索斯的學生在研究1與2的比例中項時,發現沒有一個能用整數比例寫成的數可以表示它。如果設這個數為X,既然,推導的結果即x2=2。他畫了一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設對角線為x ,根據勾股定理x2=12+12=2,可見邊長為1的正方形的對角線的長度即是所要找的那個數,這個數肯定是存在的。可它是多少?又該怎樣表示它呢?希帕索斯等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後認定這是一個從未見過的新數。這個新數的出現使畢達哥拉斯學派感到震驚,動搖了他們哲學思想的核心。為了保持支撐世界的數學大廈不要坍塌,他們規定對新數的發現要嚴守秘密。而希帕索斯還是忍不住將這個秘密泄露了出去。據說他後來被扔進大海餵了鯊魚。然而真理是藏不住的。人們後來又發現了很多不能用兩整數之比寫出來的數,如圓周率 就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們把它們寫成 π、等形式,稱它們為無理數。 有理數和無理數一起統稱為實數。在實數范圍內對各種數的研究使數學理論達到了相當高深和豐富的程度。這時人類的歷史已進入19世紀。許多人認為數學成就已經登峰造極,數字的形式也不會有什麼新的發現了。但在解方程的時候常常需要開平方如果被開方數負數,這道題還有解嗎?如果沒有解,那數學運算就像走在死胡同中那樣處處碰壁。於是數學家們就規定用符號"i "表示"-1"的平方根,即i=,虛數就這樣誕生了。"i "成了虛數的單位。後人將實數和虛數結合起來,寫成 a+bi的形式(a、b均為實數),這就是復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用虛數和復數表示的量,所以虛數總讓人感到虛無縹緲。隨著科學的發展,虛數現在在水力學、地圖學和航空學上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在掌握和會使用虛數的科學家眼中,虛數一點也不"虛"了。 數的概念發展到虛和復數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連某些數學家也認為數的概念已經十分完善了,數學家族的成員已經都到齊了。可是1843年10月16日,英國數學家哈密爾頓又提出了"四元數"的概念。所謂四元數,就是一種形如的數。它是由一個標量 (實數)和一個向量(其中x 、y 、z 為實數)組成的。四元數的數論、群論、量子理論以及相對論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人們還開展了對"多元數"理論的研究。多元數已超出了復數的范疇,人們稱其為超復數。 由於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向量、張量、矩陣、群、環、域等概念不斷產生,把數學研究推向新的高峰。這些概念也都應列入數字計算的范疇,但若歸入超復數中不太合適,所以,人們將復數和超復數稱為狹義數,把向量、張量、矩阿等概念稱為廣義數。盡管人們對數的歸類法還有某些分歧,但在承認數的概念還會不斷發展這一點上意見是一致的。到目前為止,數的家庭已發展得十分龐大。
Ⅳ 數學家的故事給我的啟示400字作文選
星期天的早晨,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碧空萬里無雲,我正在逍遙自在地玩耍。這時候,媽媽走過來對我說:這里有一把生綉的菜刀,請你把它磨利。我心直口快地答應了。
俗語說:看事容易做事難。我覺得這話一點也不假,剛磨了一會兒刀,雙手就累得筋疲力盡,氣得我哭笑不得。我本來想要放棄磨刀,得過且過,頂多被媽媽罵一頓。可是望著生銹的刀口,它好像在沾沾自喜地嘲笑我:真弱智,做事半途而廢。
這時,我的腦海里又清清楚楚地浮現了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磨杵成針地故事。說得是李白小時候經常貪玩逃學,一次,李白逃學途中看見河邊有一個老太太在磨鐵杵。好奇心使他身不由己地上前去,李白問老太太:您為什麼沒事找事,磨起鐵杵來了,這不是白費力氣嗎?老太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我不是沒事找事,我正用這根鐵杵磨一根綉花針。李白聽了,不由得哈哈大笑,還對老太太說:這是不可能的,鐵杵那麼粗大,綉花針那麼細小,要磨到何年何月呢?老太太一本正經地說:只要有耐心,堅持不懈,天大的事情也能做到。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白聽了,覺得很慚愧,因為他以前做什麼事都沒有耐心。些後,他每天都奮發圖強,春去秋來,終於成為了唐代著名的詩人。
我想,老太太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我為什麼不可以呢?於是,我靜下心來重新開始磨刀。我把菜刀放在磨刀石上面,竭盡全力地磨著,磨刀石發出沙沙沙,沙沙沙的響聲,好像春蠶在吃著桑葉。我又全力以赴地磨著,沙沙沙,沙沙沙的聲音更響亮了,好像春雨在滋潤大地。過了一會兒,刀口變得鋒利無比,在陽光下顯得金光閃閃。望著鋒利的刀口,它好像在心悅誠服地誇獎我:小能人,真能吃苦耐勞。
通過這件事,我懂得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
Ⅵ 有關數學家故事的小論文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叔叔在攻克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績.因此, 他的名字就和『哥德巴赫猜想』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什麼叫『哥德巴赫猜想』呢? 1732 年德國的數學家哥德巴赫發現的一個規律: 凡是大於2 的偶數, 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 (質數) 的和, 即『1+1 問題』.例如, 12=7+5, 28=11+17, 等等.哥德巴赫對許多偶數進行的檢驗都說明這個猜想是正確的.後來有人驗算到三億三千萬這樣大的偶數都說明是正確的.但是對更大更大的偶數呢? 哥德巴赫猜想也是正確的.不過猜想應該證明.但是要證明這個猜想卻很難.哥德巴赫把這個猜想告訴了大數學家歐拉, 請他來幫忙, 但是歐拉一直到死都沒有證明出來.這個難題傳遍了世界, 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數學家.兩百多年過去了, 『哥德巴赫猜想』仍沒有被證明. 解放前陳景潤叔叔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 就聽到了曾經在清華大學教過書的沈先生說: 『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 數學皇冠是數論, 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沈先生講了以後, 有的同學嘁嘁喳喳地討論.陳景潤叔叔呢? 他沒有笑也沒有說, 卻把摘下皇冠上的明珠的美好願望埋在心窩里了.從此, 他學習更加勤奮, 1953 年陳景潤叔叔以優異的成績在廈門大學畢業了.他先在北京當中學教師, 後來又調到廈門大學研究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的數學名著, 寫出了質量很高的數學論文.他的論文得到了許多老前輩數學家的稱贊.特別是華羅庚教授對他的研究成果更為贊賞, 鼓勵他繼續前進.在華羅庚教授的建議下, 陳景潤叔叔調到了中國科學院搞研究工作.他在精通英語、俄語的基礎上, 又自學了法語、德語.他在打好了扎實的基礎後, 開始向『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進軍了.就在這時候陳景潤叔叔忽然病倒了, 醫生給他開了一張又一張的病假條要他休息.可是他不肯休息, 仍然在埋頭鑽研.每天從早到晚, 甚至連節日、假日也不停地工作.他的手總是握著筆在一頁又一頁的草稿紙上計算. 『文化大革命』中, 他被指責為走白專道路的人, 不準他進辦公室, 他只得躲在只有六平方米的自己的宿舍里工作.有人連電燈都不給他, 他就點上煤油燈在床板上演算.到1972 年陳景潤叔叔終於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方面攻破了『1+2 問題』的難關, 並發表了重要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質數及不超過兩個質數乘積之和》.例如: 3124<121= 11× 11 這篇論文很快傳到了國外, 被國外數學家稱為陳氏定理.陳景潤叔叔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攀上了前人沒攀上的高峰, 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地位, 為國爭了光.現在離『哥德巴赫猜想 1+1 問題』的證明只有一步之遠了.我們要像陳景潤叔叔那樣從小認真學習數學, 打好扎實基礎, 長大了當個數學家.爭取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頂峰, 摘下這顆明珠.(
Ⅶ 數學家的故事演講稿(500字)
■巨星的隕落 :
1984年4月27日,陳景潤在橫過馬路時,被一輛急駛而來的自行車撞倒,後腦著地,釀成意外的重傷。雪上加霜,身體本來就不大好的陳景潤,受到了幾乎致命的創傷。他從醫院里出來,蒼白的臉上,有時泛著讓人憂郁的青灰色,不久,終於誘發了帕金森氏綜合症。
1996年3月19日,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因病長期住院,經搶救無效逝世,終年63歲。
陳景潤不愛玩公園,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朝窗外一看,心裡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捨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
陳景潤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圖書館里靜悄俏的,沒有一點兒聲音。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麼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看了一下手錶,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
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辦公室打電話。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怎麼辦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他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
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他一邊說一邊跑下樓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開燈,馬上做起那道題目來。
Ⅷ 求關於數學家故事的論文一篇
可以去規模大點的圖書館查閱。網上也可回以搜索答:
http://www..com/s?wd=%E5%85%B3%E4%BA%8E%E6%95%B0%E5%AD%A6%E5%AE%B6%E6%95%85%E4%BA%8B%E7%9A%84%E8%AE%BA%E6%96%87&tn=ichuner_1_dg&ie=utf-8
Ⅸ 急求數學家故事、數學史!!!!!一篇不少於600字,需要五篇
阿基米德(前287年—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 阿基米德
家。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阿基米德到過亞歷山大里亞,據說他住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發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機,今天在埃及仍舊使用著。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大軍圍攻敘拉古,最後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羅馬士兵之手。
阿基米德出生在希臘西西里島東南端的敘拉古城。在當時古希臘的輝煌文化已經逐漸衰退,經濟、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但是另一方面,義大利半島上新興的羅馬帝國,也正不斷的擴張勢力;北非也有新的國家迦太基興起。阿基米德就是生長在這種新舊勢力交替的時代,而敘拉古城也就成為許多勢力的角力場所。 阿基米德的父親是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所以他從小受家庭影響,十分喜愛數學。大概在他九歲時,父親送他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念書,亞歷山大城是當時世界的知識、文化中心,學者雲集,舉凡文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的研究都很發達,阿基米德在這里跟隨許多著名的數學家學習,包括有名的幾何學大師—歐幾里德,因此奠定了他日後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
~~~~~~~~~~~~~~~~~~~~~~~~~~~~~~~~~~~~~~~~~~~~~~~~~~~~~~~~~~~~~~~~~~~~~~~~~~
芝諾生活在古代希臘的埃利亞城邦.他是埃利亞學派的著名哲學家巴門尼德(Parmenides)的學生和朋友.關於他的生平,缺少可靠的文字記載.柏拉圖在他的對話《巴門尼德》篇中,記敘了芝諾和巴門尼德於公元前5世紀中葉去雅典的一次訪問.其中說:「巴門尼德年事已高,約65歲;頭發很白,但儀表堂堂.那時芝諾約40歲,身材魁梧而美觀,人家說他已變成巴門尼德所鍾愛的了。」按照以後的 芝諾
希臘著作家們的意見,這次訪問乃是柏拉圖的虛構.然而柏拉圖在書中記述的芝諾的觀點,卻被普遍認為是相當准確的.據信芝諾為巴門尼德的「存在論」辯護.但是不象他的老師那樣企圖從正面去證明存在是「一」不是「多」,是「靜」不是「動」,他常常用歸謬法從反面去證明:「如果事物是多數的,將要比是『一』的假設得出更可笑的結果。」他用同樣的方法,巧妙地構想出一些關於運動的論點.他的這些議論,就是所謂「芝諾悖論」.芝諾有一本著作《論自然》.在柏拉圖的《巴門尼德》篇中,當芝諾談到自己的著作時說:「由於青年時的好勝著成此篇,著成後,人即將它竊去,以致我不能決斷,是否應當讓它問世.」公元5世紀的評論家普羅克洛斯(Proclus)在給這段話寫的評注中說,芝諾從「多」和運動的假設出發,一共推出了40個各不相同的悖論.芝諾的著作久已失傳,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和辛普里西奧斯(Simplici-us)為《物理學》作的注釋是了解芝諾悖論的主要依據,此外還有少量零星殘篇可提供佐證.現存的芝諾悖論至少有 8個,其中關於運動的4個悖論尤為著名. 關於芝諾之死,有一則廣為流傳但情節說法不一的故事說,芝諾因蓄謀反對埃利亞(另一說為敘拉古)的僭主,而被拘捕、拷打,直至處死.
~~~~~~~~~~~~~~~~~~~~~~~~~~~~~~~~~~~~~~~~~~~~~~~~~~~~~~~~~~~~~~~~~~~~~~~~~~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20年曾來中國講學。1938—1944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講學。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在哲學上,早期為新實在論者,20世紀初提出邏輯原子主義和中元一元論學說。在數學上,從事過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的研究。以他命名的「羅素悖論」曾對20世紀的數學基礎發生過重大影響,其與懷特海的巨著《數學原理》中提出的邏輯類型論成功的解決了包括羅素悖論在內的不少悖論,並且成為人類數學和數理邏輯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正是這本巨著使羅素獲得了崇高的聲譽。在教育上,主張自由教育,認為教育的基本目的應該是培養「活力、勇氣、敏感、智慧」四種品質。在政治上,反對侵略戰爭,倡導和平主義。重要著作有《哲學原理》、《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西方哲學史》、《論教育》等。
人物生平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1872年——1970年),20世紀著名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一生著作達40餘部,論文或其他文章更多。他在多方面的建樹深刻地影響了西方哲學。 孤獨的童年 1872年5月18日,羅素出生於英國蒙茅斯郡特雷萊克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約翰·羅素伯爵兩次出任首相,是爭取1832年英國改革法案通過的領導人。羅素兩歲時他的母親死去,大約一年後他的父親和姐姐也謝世了。祖父祖母自願承擔了撫養孩子的責任。羅素的祖母具有自由主義政治觀點,常教導羅素要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祖母是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嚴格簡朴的家教使得羅素備受壓抑,他每天早上要用冷水沐浴,大人從來不給水果,也從來喝不到啤酒,因此少年時代的羅素性格內向,他沒有被送到學校讀書,從小由外籍保姆和家庭教師照顧,學習德文,法文,義大利文。羅素的祖父有一個藏書極為豐富的圖書館,他經常藏身其中廣泛吸收文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他有勤於思考的習慣,這無疑受其祖母的影響。他自己也承認,從五歲起他就感到生活的無聊而常常獨步於園中,有時還因厭倦而有自殺的念頭,羅素的童年生活為他的孤僻、高傲、多疑、易變的性格以及特有的依賴性思想形成提供了孽生的神經因子和原始土壤。 羅素11歲時,跟著他的哥哥學習歐氏幾何學,當時他只能接受定義,卻懷疑公理的可靠性。這種懷疑決定了羅素哲學生涯的風格和目標,即以懷疑主義和謹慎的風格,探求「我們能知道多少以及具有何種程度」的確定性和可疑性。 1890年10月,羅素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從而進入空氣清新、思想活躍的教育園地。然而老師對他影響不大,倒是與同學的交往使他受益頗深。不久,他同學校的著名人物懷特海、莫爾、麥克塔格特、經濟學家凱恩斯等人結識,很快他便成為他們中間最受歡迎的一員。在第三學年時,羅素雖以優異成績通過學位考試,卻發誓再也不念這種只注重技巧而不重視基礎理論證明的數學了,改學哲學。他立志要像黑格爾那樣,建立一套哲學體系,獻身於哲學事業。 羅素大學剛畢業時,深信黑格爾、康德的哲學。1893年他寫了數學哲學論文《論幾何學基礎》,試圖修補康德所謂的時空形式是先天綜合判斷的理論。這使他獲得了劍橋大學研究員的資格。 當時德國的數學理論非常先進,正醞釀著一次根本性的變革。當羅素深入掌握了這些理論之後,他斷然放棄自己推崇已久的唯心主義觀點,轉向實在論,決心尋求一種正確的數學理論。 1900年7月,遇到象徵邏輯創始人皮諾。羅素讀了皮諾的著作,他感到許多問題突然都有了答案。同年10月,他同懷特海合寫《數學原理》,並於1910年、1911年、1912年分三大卷出版。這部書在邏輯發展史上是劃時代的。從此,邏輯脫離哲學而獨立,後來德國的大學就把數理邏輯歸入數學系。凡此都證明了羅素的特殊地位。 羅素發現人們力圖用邏輯學為數學奠定理論基礎的過程中,有一個常常用來說明其他概念的基礎概念「總類」是自相矛盾的,由此他建立了「悖論」學說,又稱「羅素悖論」。為了證實「羅素悖論」,許多數學家和邏輯學家提出各種理論方案,都解釋不通。羅素本人也中斷《數學原理》的寫作,對此作進一步研究。後來他提出「類型論」來解釋這種現象。「類型論」的影響也很大,它促使數學家認識某些詞語和語義研究的重要性,也孕育著羅素本人的另一種哲學思想,即邏輯原子主義的原理。 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的基本論點是,世界是由一些簡單的特殊事實構成的,它們只有簡單的性質和相互之間的簡單的關系,因此了解任何事物或主題的實質的途徑是分析,直到無可再分析的「邏輯原子」為止。邏輯原子並不是小粒的物質,而是構成事物的所謂觀念。羅素的這一套理論,對20年代中葉出現的維也納學派以及30年代出現的邏輯語義學有著巨大的影響。 羅素哲學思想中比較重要的,是他的「中立一元論」。大意是構成世界的材料既不是純粹的心,又不是純粹的物,也不是心物的二元對立,而是一種非心非物、對於心物都取中立態度的東西。這種中立的事物有時指事件,有時又指感官和材料,這種「世界材料」是構成心物最原始的東西。這些觀點都體現在他1921年完成的《物的分析》和《心的分析》兩部著作中。 羅素一向熱衷於政治理論的探討,並積極參與各種政治活動。早在1895年,他第一次結婚之後,同妻子一起旅遊了歐洲大陸,他研究了經濟和德國社會的民主,並盛贊《共產黨宣言》和三大卷《資本論》都是極富文採的偉大名著。當時他與社會民主黨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倍倍爾、李卜克內西都有往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積極從事反戰活動。他參加了禁止徵兵協會,發表了一系列呼籲和平的演講,對拒絕參加罪惡戰爭的人給予真誠幫助。1916年因為撰寫反戰傳單被罰款100英鎊,由於其拒付,法庭就拍賣了他在劍橋大學的圖書作抵押。隨後三一學院也解除了他的教職。1918年,他又給反戰報紙寫社論,因「侮辱同盟國」而被監禁6個月。鑒於其名聲,他被判決在布里克斯頓監獄中的一個小屋中寫作和研究。戰爭結束後,羅素訪問了蘇聯,會見了列寧、托洛茨基和高爾基,他對共產主義者信仰的目標表示同情,但也對蘇聯的政治和社會生活方式表示憂慮。1920年8月,羅素訪問了中國。他一貫同情被壓迫民族。在英布戰爭中,他站在布爾人一邊,為此他在英國貴族中極為孤立
波恩哈德·黎曼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 。1826年9月17日生於漢諾威布列斯倫茨,1866年7月20日卒於義大利塞那斯加 。1846年入格丁根大學讀神學與哲學,後來轉學數學,在大學期間有兩年去柏林大學就讀 ,受到 C.G.J.雅可比和P.G.L.狄利克雷的影響。1849年回格丁根。1851 年獲博士學位 。1854 年成為格丁根大學的講師,1859年接替狄利克雷成為教授。 1851 年論證 了復變 函數 可導的 必要充分 條件( 即柯西-黎曼方程) 。藉助狄利克雷原理闡述了黎曼映射定理 ,成為函數的幾何理論的基礎。1853年定義了黎曼積分並研究了三角級數收斂的准則。1854年發揚了高斯關於曲面的微分幾何研究,提出用流形的概念理解空間的實質,用微分弧長度的平方所確定的正定二次型理解度量,建立了黎曼空間的概念,把歐氏幾何、非歐幾何包進了他的體系之中。1857年發表的關於阿貝爾函數的研究論文,引出黎曼曲面的概念 ,將阿貝爾積分與阿貝爾函數的理論帶到新的轉折點並做系統的研究。其中對黎曼曲面從拓撲、分析、代數幾何各角度作了深入研究。創造了一系列對代數拓撲發展影響深遠的概念,闡明了後來為G.羅赫所補足的黎曼-羅赫定理。
編輯本段主要成果
在1858年發表的關於素數分布的論文中,研究了黎曼ζ函數,給出了ζ函數的積分表示與它滿足的函數方程,他提出著名的黎曼猜想至今仍未解決。另外,他對偏微分方程及其在物理學中的應用有重大貢獻。甚至對物理學本身,如對熱學、電磁非超距作用和激波理論等也作出重要貢獻。黎曼的工作直接影響了19世紀後半期的數學發展,許多傑出的數學家重新論證黎曼斷言過的定理,在黎曼思想的影響下數學許多分支取得了輝煌成就。黎曼首先提出用復變函數論特別是用ζ函數研究數論的新思想和新方法,開創了解析數論的新時期,並對單復變函數論的發展有深刻的影響 。
~~~~~~~~~~~~~~~~~~~~~~~~~~~~~~~~~~~~~~~~~~~~~~~~~~~~~~~~~~~~~~~~~~~~~~~~~~
Brook Taylor
18世紀早期英國牛頓學派最優秀代表人物之一的英國數學家泰勒(Brook Taylor),於1685 年8月18日在米德爾塞克斯的埃德蒙頓出生。1709年後移居倫敦,獲法學碩士學位。他在1712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並於兩年後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即1714年)出任英國皇家學會秘書,四年後因健康理由辭退職務。1717年,他以泰勒定理求解了數值方程。 最後在1731年12月29日於倫敦逝世。
泰勒的主要著作
泰勒的主要著作是1715年出版的《正的和反的增量方法》,書內以下列形式陳述出他已於1712年7月給其老師梅欽(數學家 、天文學家)信中首先提出的著名定理--泰勒定理:式內v為獨立變數的增量, 及 為流數。他假定z隨時間均勻變化,則 為常數。上述公式以現代形式表示則為:這公式是從格雷戈里-牛頓插值公式發展而成的,當x=0時便稱作麥克勞林定理。1772年 ,拉格朗日強調了此公式之重要性,而且稱之為微分學基本定理,但泰勒於證明當中並沒有考慮級數的收斂性,因而使證明不嚴謹, 這工作直至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才由柯西完成。 泰勒定理開創了有限差分理論,使任何單變數函數都可展成冪級數;同時亦使泰勒成了有限差分理論的奠基者。泰勒於書中還討論了微積分對一系列物理問題之應用,其中以有關弦的橫向振動之結果尤為重要。他透過求解方程 導出了基本頻率公式,開創了研究弦振問題之先河。此外,此書還包括了他於數學上之其他創造性工作,如論述常微分方程的奇異解,曲率問題之研究等。 1715年,他出版了另一名著《線性透視論》,更發表了再版的《線性透視原理》(1719)。他以極嚴密之形式展開其線性透 視學體系,其中最突出之貢獻是提出和使用「沒影點」概念, 這對攝影測量制圖學之發展有一定影響。另外,還撰有哲學遺作,發表於17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