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歷史故事讀後感400字

歷史故事讀後感4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19 18:31:35

A. 長春歷史故事讀後感400字

光陰輪回,六十年滄桑巨變。共和國始終把握著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民族復興的航向,在歲月的時空中穿梭而行。今日之中國,政通人和,物阜民豐;今日之中國,活力迸射,一派生機;今日之中國,踔厲風發,砥礪前行。
歷數輝煌成就,串連夢想榮光,我們發現一條「鐵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與其歷史主動性的選擇緊密相連。
近代中國給出了兩大課題: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上下求索。各種主義和主張出場了,紛紛破滅了;各種政黨和組織登台了,紛紛退出了;各種道路和方式探索了,紛紛碰壁了。20世紀初以來,為了實現兩大歷史任務,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選擇了改革開放。
俯仰60載,潮起錢江兩岸,浙江兒女一路踏歌而來。在極富傳奇色彩的「中國故事」中,浙江人民揮就了瑰麗華彩的一章。
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牽手。

B. 歷史故事讀後感400字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這樣一篇文章《我和我的祖國》,這篇文章闡述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發展歷程,以及汶川地震中顯現的偉大的民族精神,還有中國為了迎接世博會所作出的努力。通過這篇文章,我看到了祖國的強大,也被作者那深深的愛國情懷所感動。 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民這樣在千年的歷史上對人類作過巨大貢獻。 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民這樣經歷過深重的苦難和屈辱。 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民這樣不屈不撓,堅忍不拔,英勇頑強。 與古國歷史共光輝的炎黃子孫,幾千年的拼搏奮斗,使中華民族始終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四大發明做貢獻,萬里長城振國威,蘇軾堅貞不屈,岳飛精忠報國,李時珍嘗盡百草,徐霞客踏遍山河,林則徐虎門銷煙,董存瑞勇炸碉堡……我們這個千年古國,歷史故事之多,如同海浪揚波,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卻給朋友們講的不多。你們知道,我國13億人口,半數以上誕生在新中國,當你們的父輩——五六十年代的少年兒童說起自己當年的生活和知道的故事,你們覺得陌生。而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21世紀的主人,應該知道、應該記住偉大的新生的共和國的腳步。 1949年新中國誕生,使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苦難中走向新生。東方的雄獅從沉睡中覺醒了,在這片貧窮與落後的土地,幾代人艱苦奮斗,經歷了勝利與曲折,有多少人為它獻出了青春和生命,才建立起今天你們看到的正在走向繁榮富強的祖國。 共和國的腳步,走過了不平凡的路程——45個春春秋秋,16425個日日夜夜,多少壯麗輝煌的事跡,多少為國為民的典範,我們只在這本小書里講了45個真實的故事:百萬農奴的翻身、川藏公路的建成、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聯合國確立我國合法席位以及大慶鐵人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從不同側面幫助你們了解這段歷史是前無古人,艱苦卓絕的社會主義創業史,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發振興,不斷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今後待你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再慢慢地了解它,理解它。希望你們能從這本書中吸取營養,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長大以後,去譜寫共和國歷史的新的輝煌篇章。

C. 《外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400字

我讀過的書中印象最深的是《中外歷史故事》這本書能讓我們知道很多中外的歷史讓我們走岀中國,走向世界,書中精選了40餘篇中外歷史故事,如:尼羅河的禮物、埃及艷後、七大奇跡、《岳飛精忠報國》和《楊業抗遼》……真讓我增長了許多知識。
讀了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歷史成就;也讓我們重溫了大的歷史事件。另外,也讓我積累了許多好詞好句,並多了一些感受,明白了一些道理。
記得笛卡爾說過:一句關於讀書的名言「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莎士比亞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岳飛從小勤奮好學,並且練了一身好武藝,岳飛19歲的時候,有金兵侵略宋朝,岳飛為了國家的安定,就去當兵了,他的母親在他身後刺了「精忠報國」這四個字。後來當岳飛領著士兵最後沖刺時,皇上卻聽了奸臣的建議,讓岳飛退兵,岳飛回來後,嘆息道:「十年的戰爭,就這樣結束了江山是很難保了,說完岳飛淚流滿面岳飛回到朝廷後,奸臣秦檜串通皇上,把他關進了大牢,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年僅39歲的岳飛殺害了,岳飛滿懷愛國之心,以不怕死的精神,精忠報國、奮勇殺敵、屢立戰功。

D. 《中外歷史故事》讀後感400字

今天,我在家裡有了譯本故事書,故事書的名字是《中外歷史故事》其中最讓我專感動的是棄子救國這個屬故事。
講的是敵人把大將軍羊侃的兒子給抓住了!敵人在城下大喊:「羊侃你看見了嗎?真是上天助我,你的兒子成了我的俘虜拉!哈哈哈哈……」羊侃大聲說:「我羊侃為了效忠國家殺了我的兒子有算什麼?」說完扭頭就走。後來羊侃為了效忠國家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看完這篇故事我想到羊侃在國家和兒子有難時選擇了國家,選擇可大意顧全大局國家有他這樣的棟梁真是難得啊!羊侃的品質和德行及高尚的。羊侃值得我們大家進陪我們應該向他學習那種對國家的忠心對社會的那種精神。他是我們心中的大英雄!!!
在我們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也很多》比如原來三峽地區居住的居民,為了三峽工程的順利開工,為了國家的大業,他們依然舍小家顧大家,半到了別的地方去居住,背井離鄉,他們的做法去羊侃大英雄相同,人民不會忘記他們,國家也不會忘記他們的!!!

E. 歷史故事的讀後感

《歷史的選擇》是一本告訴我們為中國成立而犧牲的戰士,還有一些些古老的歷史。每當我看到犧牲的戰士們時,我就淚流滿面。中國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90年的光輝歷程。90年來,是中國領導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寫下了彪炳千古的光輝詩篇;是中國領導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走上了改革還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開創了宏圖偉業;是中國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讓黃土地不斷創造奇跡,讓世界驚嘆中華巨變……我們凝望黨旗,在心中築起一道新的長城。那就是,樹立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跟著偉大的黨,信心滿懷地迎接燦爛的明天。
翻開中國的歷史,回到到八十五年前,中國開始編織鮮艷的黨旗——這是一面代表中國人民紅火歲月的旗幟,這是一面代表真理與光明的旗幟,這更是一面滲透著無數黨員為追求真理和民族希望灑下獻血的旗幟。
有多少紅軍,從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也沒有向組織要求過什麼。總以自己真誠的心履行為黨奉獻了一生的承諾,以自己無私奉獻的精神,將自己的命運同黨偉大的理想綁在了一起,為革命實業奉獻青春甚至生命而無怨無悔。他們是黨員的一份子,是為民族解放而浴血奮戰眾多優秀中華兒女的一份子。回顧八十五年的滄桑與光輝,多少中國人和革命戰士在這面鮮艷的黨旗下,歷盡艱辛,改造著我們偉大祖國的歲月山河。
歷史的煙塵掩蓋不住歲月的風雨,當年的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力。無數的革命先輩將我們新一代的種子撒向了人間,綻開了一片絢麗的色彩。還記得在那個血色彌漫的歲月里,他們在風雨中生存。此時,是中國以傲然之氣擔當天下之大義。在血與火的考驗下,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前赴後繼、英勇戰斗。是中國領導全國人的封建中國,走向一個人民當家的新中國。是黨領導人民在苦難中撐起一片藍天,使我們民族的希望重現在世界的東方,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巍然屹立。
翻開新中國的史冊,一步波瀾壯闊的畫卷躍然紙上。黨一直帶領人們在振興中華的道路上堅持不懈。類似的馬克思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代表我們國家的重要思想,像綻放於灰色天空下的明星,引導著我們。在黨的帶領下,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祖國從一窮二白,人民幾乎吃不飽穿不暖,直到改革開放,全國實現小康進步有力的向更好的生活邁進。在這其中出現在多少優秀的中國員,又出現了多少一心為民的人民公僕。他們像蠟燭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為黨和人民奉獻自己的的一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了黨的光輝,感動著我們的內心,點燃了我們心中對黨和祖國的熱愛。
戰爭年代如此,和平建設年代也如此。今天和歷史同樣都告訴我們:「沒有,就沒有新中國」!
回味歷史,心潮隨我們的黨走向更好的明天。是歷史的選擇讓我們新一代展現更美好的未來。是歷史的選擇讓我們明白了新中國的光輝,所以我們要從我做起,好好學習,以便以後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

F. 隨便一個歷史故事讀後感,400字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我被楊時和游酢尊師重道虛心求教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 我要學習楊時和游酢尊敬老師的品格。老師帶領我們在遨遊知識的海洋,和我們一起編織夢想。是老師教我們知識,是老師教我們寫字,是老師教我們做人。老師一天天變老,我們一天天長大,老師把他(她)的青春年華獻給我們。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呀!我們要尊敬老師,關心老師,在老師累的時候給老師端一杯熱茶,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只有這樣,才能讓老師對我們的付出有所回報,讓老師對我們的關愛有所報答。並且要保持虛心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在虛心的同時,還要懂禮貌,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們就應該去請教他人,只有虛心人才會不斷進步,只有禮貌,才會得到他人的肯定。在求學路上,不但要虛心,還要禮貌。反之,你不禮貌,不好好對待他人,就沒人願意幫助你。在求學路上,不僅要虛心求教,同樣文明禮貌也是相當重要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G. 史記故事 讀後感 400字左右

史記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作的,司馬遷(前145—?),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夏陽龍門(今陝西韓城南)人。司馬遷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就這樣,史記塑造了一個一個的經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漢高祖劉邦,春秋首霸齊桓公還有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
在中國歷史上史記 後漢書 漢書 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這是我最喜歡的故事,卧薪嘗膽,這是卧薪嘗膽的節選,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H. 急求歷史故事讀後感,需四百字以上。快~~~~~~~~~~~~~

一、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二、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48640659.html?si=4
http://..com/question/112137443.html?si=7

PS:第一個樓主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更改。那個書名也可以不要。

I.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J. 中外歷史故事讀後感400字

哇!碰巧我們要寫600字的。。。鄧小平的,我只有閱讀筆記,你看看有沒有用吧。
在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又飽含深情地說:「對我們的祖國要熱愛,讓我們的國家發達起來。」在鄧小平的話語中,流露出了他對人民和祖國的一片赤誠之心。
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面對一些人對改革開放的指責和質疑,擲地有聲地指出: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慣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鄧小平莊重,嚴肅的話語中,無不體現了他改革國家道路、強國富民的決心,他為國為人民的利益著想,全都印在了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心中!
他以88歲高齡先後又赴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發表了這份人心,鼓舞鬥志的南方談話,撥開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迷霧,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 體現了鄧小平高度的責任感,這些都是他為國奉獻的標志啊!
(這個閱讀筆記而已,我是在網上找到《論鄧小平南方談話中所蘊還的愛國主義思想》,你自己有興趣就看看吧,會有心靈感的,另外卡爾•馬克思也蠻好寫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