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過大西洋的小故事
❶ 關於探險的小故事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船隊開始了遠航,從而最終第一次證明了大地球形說。
1519年9月20日晨,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城外港桑盧卡爾港,隆隆的炮聲送走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奇異的遠航。
當歐洲人把大西洋走得不再陌生時,他們還不知太平洋的存在,這個比大西洋古老得多的地球上最大的水體卧伏在亞洲之東、美洲之西的巨大海盆上,那時還不曾有一個歐洲人闖入過。16世紀初,西班牙探險家從巴拿馬西岸的高山上,發現了新大陸和亞洲之間,有一個宏偉的大洋,歐洲人叫它「大南海」。
遠航之夢
第一輪的探險熱開始了,歐洲的探險家們紛紛吵嚷著要去美洲尋找通向大南海的海峽,他們相信一定有一條這樣的海峽存在。在那些躍躍欲試的人中,有一位名叫麥哲倫的葡萄牙軍人,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跟隨遠航艦隊到達過馬六甲海峽,並在奪取這個東方交通命脈的戰斗中,為葡萄牙建立過功勛。因為這些忠臣的欲血拚殺,葡萄牙最終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和馬六甲城。但是,當麥哲倫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時,除了身上的戰傷和一個跟隨他的馬來亞奴僕亨利外,一無所有。他來到國王面前,講述自己的遠航知識,希望效力於國家並得到重任,可曼紐爾國王傲慢地拒絕了。
麥哲倫想組建船隊去東方尋找香料群島,傳說那裡神奇的熱帶風光十分美麗,還有數不盡的財富。他思忖香料群島的位置,它在東方海洋之東端,按地球是圓形之理論,哥倫布向西航行的路線應是正確的,只要在美洲找到那條通向大南海的海峽,進入神秘的大南海,再向西一直航行下去,就能到達香料群島。麥哲倫為自己的計劃歡欣鼓舞,他帶著這個偉大的西航計劃來到鄰國西班牙。西班牙國王立刻答應為這個被他的祖國拋棄的葡萄牙人組建遠航船隊。麥哲倫被授予海軍上將、艦隊統帥和未來他所發現的全部島嶼與大陸的總督之職。
漫長的征程
麥哲倫的船隊由5艘艦船組成,共256人。在最初幾天的航行中,海上風平浪靜,他們利用輕快的東北信風和赤道海流航行。兩個月之後,船隊橫渡大西洋,到達巴西。
麥哲倫站在南美海岸,苦苦思索著那條神秘海峽,它應該在南美的某個地方,他久久地遙望著那長無盡頭的蠻荒的海岸線,似乎聽到神秘海峽的召喚,那鯨歌一般悠揚蒼涼的召喚聲就在遠天飄搖著。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起航沿南美海岸南行。船隊一連走了幾個月,所到之處仍然是堅固的陸地,根本沒有海峽的影子。而麥哲倫的固執簡直令人不可理喻,他命令船隊放慢速度貼著海岸航行,不放過一個海灣,對它們進行仔細地勘測,想在冬天來臨之前找到海峽。冬天就在這緩慢的航行中到來了,吼叫的寒風連同翻捲起的刺骨的大浪一起擊打著艦船,海岸荒涼得不見一隻野獸。
船員們漸漸失去了耐心,在南緯49度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麥哲倫決定停止航行,在此過冬。船隊中埋伏的奸細認為時機已到,便四處煽動起來,說麥哲倫找這條海峽,就像哥倫布在大西洋里找中國和印度一樣荒唐可笑。面對眾多的反對聲,麥哲倫堅定地回答:「我絕不會後退半步,除非我死了,我一定要找到通往大南海的海峽,到達香料群島。」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場叛亂開始了,麥哲倫方寸未亂,他憑著軍人的果敢和機智迅速平定了叛亂。他將為首的分子或處死,或驅逐,但寬恕了參與叛亂的水手們。如此一番整治,船隊里再沒有誰反對他了。
春天到來時,船隊向南開拔,人們默默無言,不知前方等待著他們的是什麼。行到南緯52度,船隊進入一個深遠的海灣,船員們的眼前一亮,半年以來,他們看到的一直是荒寂的海岸,凄冷昏暗的海灣,而這里完全是另一番天地。兩旁起伏的群山覆蓋著皚皚白雪,顯得壯麗無比,這岩石峭壁夾持的昏黑的水道是通向大南海的入口嗎?麥哲倫站在甲板上,整個人沐浴在冰雪氣息之中,他彷彿又聽到那鯨歌一般悠揚的召喚聲,船隊踏上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之路。他們在那處大海灣里走了一個多月,1520年11月22日,一條海峽閃現在前方,這就是他們歷盡千辛萬苦找到的神秘海峽,後人稱它為「麥哲倫海峽」。
船隊平靜地駛過海峽,他們的眼前忽然出現了一片巨大的水域,一片開闊無比的大洋,這是歐洲人從未蒞臨的地球上的另一個海,最大最古老的海。艦船升起西班牙國旗,向著大洋鳴禮炮致意。從這一天起,人類終於弄清了自己星球的模樣,在這顆星球上,世界大洋都是相連的,陸地不能也不可能分割它們。麥哲倫船隊駛入一望無際一無所知的大洋,海上風平浪寧,多麼太平的一片大洋!麥哲倫於是親切地將這片大南海稱為「太平洋」。這便是太平洋名稱的由來。
船隊在太平洋上航行了許多日子,一天,他們在一個島上拋錨,面對岸上聚集的大量土人,麥哲倫命令自己的馬來亞奴僕亨利先上岸去打探一下情況,亨利走到土人中間,這是海洋探險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亨利竟然聽懂了島民們的話語,那是他本民族的語言,這些土人都是他的同胞,亨利揚起頭,淚水在他的面頰上流淌,從多年前離開蘇門答臘,跟隨麥哲倫從印度到歐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他整整繞了地球一周,回到了家鄉。之後不久,也就是1521年4月27日,麥哲倫在與菲律賓群島中的馬克坦島土著人沖突時,中箭死去。1522年9月8日,船隊中的維多利亞號回到桑盧卡爾港。
這就是著名的麥哲倫環球航行。麥哲倫——文明人類中最堅強的一員,完成了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旅行,證明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在人類還沒有從外太空觀測自己星球的時候,這名葡萄牙軍人在500年前就用勇氣和意志弄懂了地球的形狀
麥哲倫
麥哲倫1480年生於葡萄牙北部的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10歲左右進入王宮服役, 充當王後的侍從。16歲時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務的各項工作。 那時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也從印度返航並帶回了巨大的東方財富。 懷著對東方財富和遠洋探險的嚮往,麥哲倫1505年參加了海外遠征隊,從此開始了遠洋 探航的生涯。在這次遠征印度、馬六甲、馬來群島的過程中,為了與阿拉伯人爭奪貿易地 盤、取得亞洲南部海洋的霸權,遠征隊與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過幾仗,麥哲倫因而也 三度負傷。 麥哲倫傷愈後,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隻觸礁。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際,麥哲倫挺身而 出,帶領倖存的海員克服重重的困難,直到得到援救。由於這次事件,麥哲倫被提升為船 長,被留在了印度。此後,麥哲倫在印度和東南亞一帶參加了殖民戰爭,並在這一帶進行了 探索和游歷 他從實地了解到在東南亞群島的東面是一片汪洋大海。他堅信地球是圓形的,並猜測在 這片大海的東面,肯定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次環球探航。15 13年麥哲倫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請求國王允許他組織船隊進行環球探險,然而國王卻不理 睬他,絕望的麥哲倫只好在1517年離開祖國,投奔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要塞司令。要塞 司令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和魄力,不僅把女兒嫁給他,還向西班牙國王舉薦了他。麥哲倫的環 球航行的計劃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批准,與他簽署了遠洋探航協定。 按照協定,麥哲倫被任命為探險隊的首領,所率船隊的船隻由國家提供,航海費用由國 家負擔。探險過程發現的任何土地,全部歸國王所有,麥哲倫充任總督,新發現的土地的全 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歸麥哲倫所有。為了監督麥哲倫,國王又派了皇室成員作為船隊的副手。 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隻組成的浩浩盪盪的船隊,從 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港口出發,開始了環球遠洋探航。 經過兩個多月的海洋飄泊船隊,越過大西洋來到巴西海岸。船隊沿海岸向南繼續航行, 在第二年一月來到了一個寬闊的大海灣。 「海峽找到了!」「海峽找到了!」 海員們高興地歡呼起來,以為已到達了美洲的南端,可以進入新的大洋了。然而隨著船 隊在海灣中的前進,發現海水變成了淡水,原來此處只是一個寬廣的河口,這就是今天烏拉 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處。 船隊繼續向南前進。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剛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臨近冬季,風雪 交加,航行極其困難。月底,航隊來到聖胡利安港,並在這里拋錨過冬。 由於幾次探索海峽的失敗,大多數海員都感到灰心喪氣,有三個船長也借機反對麥哲 倫。麥哲倫設下計謀平定了這次叛亂,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廢的結局。 經過近5個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這個地區春暖花開的季節,麥哲倫又率領船隊 出發了。由於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沒,此時只剩下4條船了。 兩個月後,船隊在南緯52度處又發現了個海口。這個海峽彎彎曲曲,忽窄忽寬,港汊 交錯,波濤洶涌。麥哲倫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這艘船卻調轉船頭逃回了西班牙。麥哲倫 只好率領著剩下的3條船象鑽迷宮似的在海峽中摸索著前進。麥哲倫以堅強的意志率領船隊 前進。在這個海峽迂迴航行1個月後,他們終於走出海峽西口,見到了浩瀚的大海。向來以 沉著、堅定著稱的麥哲倫激動地掉下了眼淚。 為了紀念麥哲倫這次探航的功債,後人把這條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如果你打開 世界地圖,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緯52度的地方找到它。 船隊在這片大洋中航行了3個多月,海面一直風平浪靜。因此,他們就為它取了個名字 叫「太平洋」。 1521年3月初,在水盡糧絕、人人疲乏虛弱之際,航隊來到了富饒的馬里亞那群 島,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3月底船隊來到了菲律賓群島。當麥哲倫原來從馬六甲帶走 的僕人亨利用馬來語與當地土人對上話時,麥哲倫是多麼激動啊!他的環球航行的夢想終於 要實現了,他從西方向西航行終於到達了東方,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球的的確確 是圓形的。 為了征服這塊盛產香料的富饒土地,這個堅韌果敢卻滿懷野心的麥哲倫,企圖利用當地 部族間的矛盾來達到他的目的,然而在一次與當地部族的沖突中,麥哲倫被殺害了。最後, 麥哲倫的助手燒掉一條破爛不堪的船,帶領僅存的兩條船載滿香料越過馬六甲海峽,經印度 洋、過好望角,輾轉一年多,終於在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這時,整個船隊僅剩下 一條船與18名船員了。 從1519年9月到1922年9月,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們,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終 於完成人類的第一次環球一周的航行。麥哲倫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對後世航海和科學事業所 做的貢獻,卻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忘記的。
❷ 有一個故事,好想是一個女的橫跨太平洋還不是大西洋,之後途中遇到大霧,看不見方向,因此放棄了,讓隨行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下起了濃霧。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納島上,一個43歲的女人准備從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這名婦女叫費羅倫絲`查德威克。
這一次如果成功了,她就是第一個游過這個海峽卡塔林納海峽的婦女,在此之前,她是從英法兩邊海岸游過英吉利海峽的第一個婦女。
那天早晨,霧很大,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她幾乎看不到護送他的船。時間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過去,千千萬萬人在電視上看著。有幾次,鯊魚靠近她了,被人開槍嚇跑了。而她繼續在游。在以往這類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問題不是疲勞,而是刺骨的水溫。
15小時之後,她又累,又凍得發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他們都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麼也沒看不到。
幾十分鍾之後--從她出發算起15個小時了零55分鍾之後,人們把她拉上船。又過了幾個鍾頭,她漸漸覺得暖和多了,這時卻開始感到失敗的打擊,她不假思索地對記者說:"說實在的,我不是為自己找借口,如果當時我看見陸地,也許 我能堅持下來。"
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後來她說,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
兩個月之後,她成功地游過同一個海峽。她不但是第一位游過卡塔林納海峽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記錄還快了大約兩個鍾頭。
查德威克雖然是個游泳好手,但也需要看見目標,才能鼓足干勁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務。
❸ 名人讀書小故事(50字)
1.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❹ 大西洋底的故事
綁在鷹腳上的是能量源,邁克把它從鷹腳上面拿下扔後在水中爆炸了。水晶的入口在是一個藍色的光球內,有一個細微的裂縫,邁克摸進去的,後來蘇拔也跟著進去了。
水晶那一集是在第十集,鷹的那集是第五集。
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❺ 簡短的小故事
1、魯人賣鞋
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他想遷到越國去。友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的。」「為什麼?」「草鞋,是用來穿著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於赤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於披頭散發。憑著你的長處,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這樣,要使自己不貧窮,難道可能嗎?」
2、袋鼠的故事
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於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3、燒水的故事
老師問:「有個人要燒壺開水,生火到一半時發現柴不夠,他該怎麼辦?」
有的同學說趕快去找,有的說去借、去買。
老師說:「為什麼不把壺里的水倒掉一些呢?」。同學頓悟
4、友情的故事
貓和豬是好朋友。一天貓掉進大坑,豬拿來繩子,貓叫豬把繩子扔下來,結果它整捆扔了下去。
貓很郁悶的說:這樣扔下來,怎麼拉我上去?豬說:不然怎麼做?貓說:你應該拉住一頭繩子啊!
豬就跳下去,拿了繩子的一頭,說:現在可以了!貓哭了,哭得很幸福
5、農夫的故事
有人問農夫:「種了麥子了嗎?」
農夫:「沒,我擔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問:「那你種棉花沒?」
農夫:「沒,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
那人再問:「那你種了什麼?」
農夫:「什麼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❻ 航海故事……急求,要短一點不要太長
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航行和擴張,促使西班牙人積極尋找另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他們資助哥倫布一行從歐洲向西航行,結果到了美洲,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約1451—1506年),早年經歷不詳,大概是熱那亞人,世世代代從事毛紡織業生產,生活不富裕。1469年,18歲的哥倫布成為水手,經常在地中海和北海航行,隨船隊到過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和冰島一帶,熟悉地中海和東大西洋沿岸的航路。他讀過《馬可·波羅行記》,相信義大利地理學家托斯堪內里的地圓說,認為從歐洲向西航行同樣可以到達盛產黃金、香料的中國和印度,萌發了西航思想。1476年8月,哥倫布為一支熱那亞船隊護航,但在葡萄牙的聖維森提角附近海域遭葡萄牙和法國聯合艦隊的襲擊,哥倫布負傷落水,輾轉去里斯本。在葡萄牙期間,他與森特島(馬德拉群島)總督、著名航海家佩列斯特列勞的女兒結婚(1479年),得到岳父的手稿和海圖,又隨船訪問過黃金海岸的葡萄牙要塞米那。1484年,哥倫布向葡萄牙當局提出西航印度的建議,很快遭到拒絕,因為他們正忙於尋找繞道非洲南端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486年,哥倫布舉家遷往西班牙,希望西班牙國王支持他的西航計劃。經過許多周折,到1492年4月17日,即西班牙人攻陷格拉納達之後3個月,終於與西班牙國王簽訂著名的「聖大菲協定。」協定規定:西班牙國王是一切新發現土地的宗主和統治者,任命哥倫布為上述地方的總督、欽差大臣和海軍司令,有權獲得當地總收入的1/10。「聖大菲協定」的簽訂使哥倫布的西航計劃有了實現的可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帶領87名水手,分乘聖瑪麗亞號(130噸)、平塔號(90噸)、尼尼亞號(60噸)3隻船,從巴羅斯港出發。為避開逆流和風暴,船隊先向西南方向航行,9月初抵達加那利群島之戈梅臘島。9月8日,又從戈梅臘島出發,先向西後向西南航行,進入茫茫的大西洋。經過34晝夜的艱苦航行,終於在10月12日凌晨到達巴哈馬群島東南方的薩馬納島(當地人稱「瓜納哈尼」)。哥倫布當即以西班牙國王的名義將其佔領,命名為「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他認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並向他們查詢黃金產地。哥倫布一行繼續南下,於10月28日到達古巴。他們誤認為古巴是中國的一個貧瘠地方,那它的東方就是日本。哥倫布的船隊掉頭轉向東方,12月7日到達海地,見其山川秀麗,有如西班牙,遂命名為「小西班牙」(「厄斯巴紐拉」)。聖誕節那天,旗艦聖瑪麗亞號在海地北岸觸礁擱淺,哥倫布利用船體修建第一個殖民據點取名「聖誕城」,留下39人駐守。1493年1月16日,哥倫布率兩只船出發返航,3月15日回到巴羅斯港,受到隆重歡迎。5月底,西班牙國王頒布命令,任命哥倫布為新發現地方的海軍司令、欽差大臣和總督,正式頒發授銜證書。
遠航歸來半年以後,哥倫布組織第二次更大規模的西航。1493年9月25日,哥倫布率領1500多人,其中有傳教士、官員和想去海外發洋財的貴族,帶著槍只彈葯、家畜、種子和生產工具,分乘17艘船,離開加的斯港。他們到加那利群島後立即西南行,經20個晝夜到達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多米尼加島、瓜德羅普島和維爾京群島的波多黎各島,進行大規模的殖民掠奪。11月27日,船隊駛抵海地,發現他們建立的殖民據點已被印第安人夷為平地,留下的39人全被消滅。哥倫布率領西班牙殖民者開始向海地的印第安人徵收人頭稅,甚至加以屠殺或擄為奴隸。1496年3月,哥倫布從海地回到西班牙,由其弟巴塞羅繆代理總督職務。巴塞羅繆在海地南岸修建聖多明各城,作為西班牙殖民者統治西印度群島的首府。1498年5月,哥倫布組織第三次西航到達特立尼達島和委內瑞拉的奧里諾科河口,望見南美大陸。不久,他與西班牙政府發生齟齬,特權被取消,本人被逮捕押解回國。哥倫布獲釋後,又於1502年開始第四次西航,到達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1504年回到西班牙。
就在哥倫布西航期間,佛羅倫薩人阿美利哥·味斯普奇於1499—1502年間幾次去哥倫布到達的地方考察,回歐洲後出版一部游記,斷定那根本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陸」。1507年,德國學者瓦爾茨·米勒按照阿美利哥的說法,稱新大陸為「阿美利加」洲。哥倫布的錯誤糾正過來了,但加勒比海諸島至今仍稱西印度群島,美洲的原有居民一直被稱為印第安人。哥倫布的遠航開辟了從西歐通向美洲的新航路,結束了美洲的與世隔絕狀態,並為西班牙的海外掠奪和殖民統治奠定了基礎。
1、哥倫布的航海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哥倫布年輕時就是地園說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熱那亞作過監獄的馬可.波羅,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倫布是個義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 波羅游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游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後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盡管如此,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2麥哲倫的航海故事: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船隊開始了遠航,從而最終第一次證明了大地球形說。
當歐洲人把大西洋走得不再陌生時,他們還不知太平洋的存在,這個比大西洋古老得多的地球上最大的水體卧伏在亞洲之東、美洲之西的巨大海盆上,那時還不曾有一個歐洲人闖入過。16世紀初,西班牙探險家從巴拿馬西岸的高山上,發現了新大陸和亞洲之間,有一個宏偉的大洋,歐洲人叫它「大南海」。
第一輪的探險熱開始了,歐洲的探險家們紛紛吵嚷著要去美洲尋找通向大南海的海峽,他們相信一定有一條這樣的海峽存在。在那些躍躍欲試的人中,有一位名叫麥哲倫的葡萄牙軍人,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跟隨遠航艦隊到達過馬六甲海峽,並在奪取這個東方交通命脈的戰斗中,為葡萄牙建立過功勛。因為這些忠臣的欲血拚殺,葡萄牙最終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和馬六甲城。但是,當麥哲倫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時,除了身上的戰傷和一個跟隨他的馬來亞奴僕亨利外,一無所有。他來到國王面前,講述自己的遠航知識,希望效力於國家並得到重任,可曼紐爾國王傲慢地拒絕了。
麥哲倫想組建船隊去東方尋找香料群島,傳說那裡神奇的熱帶風光十分美麗,還有數不盡的財富。他思忖香料群島的位置,它在東方海洋之東端,按地球是圓形之理論,哥倫布向西航行的路線應是正確的,只要在美洲找到那條通向大南海的海峽,進入神秘的大南海,再向西一直航行下去,就能到達香料群島。麥哲倫為自己的計劃歡欣鼓舞,他帶著這個偉大的西航計劃來到鄰國西班牙。西班牙國王立刻答應為這個被他的祖國拋棄的葡萄牙人組建遠航船隊。麥哲倫被授予海軍上將、艦隊統帥和未來他所發現的全部島嶼與大陸的總督之職。
麥哲倫的船隊由5艘艦船組成,共256人。在最初幾天的航行中,海上風平浪靜,他們利用輕快的東北信風和赤道海流航行。兩個月之後,船隊橫渡大西洋,到達巴西。
麥哲倫站在南美海岸,苦苦思索著那條神秘海峽,它應該在南美的某個地方,他久久地遙望著那長無盡頭的蠻荒的海岸線,似乎聽到神秘海峽的召喚,那鯨歌一般悠揚蒼涼的召喚聲就在遠天飄搖著。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起航沿南美海岸南行。船隊一連走了幾個月,所到之處仍然是堅固的陸地,根本沒有海峽的影子。而麥哲倫的固執簡直令人不可理喻,他命令船隊放慢速度貼著海岸航行,不放過一個海灣,對它們進行仔細地勘測,想在冬天來臨之前找到海峽。冬天就在這緩慢的航行中到來了,吼叫的寒風連同翻捲起的刺骨的大浪一起擊打著艦船,海岸荒涼得不見一隻野獸。
船員們漸漸失去了耐心,在南緯49度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麥哲倫決定停止航行,在此過冬。船隊中埋伏的奸細認為時機已到,便四處煽動起來,說麥哲倫找這條海峽,就像哥倫布在大西洋里找中國和印度一樣荒唐可笑。面對眾多的反對聲,麥哲倫堅定地回答:「我絕不會後退半步,除非我死了,我一定要找到通往大南海的海峽,到達香料群島。」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場叛亂開始了,麥哲倫方寸未亂,他憑著軍人的果敢和機智迅速平定了叛亂。他將為首的分子或處死,或驅逐,但寬恕了參與叛亂的水手們。如此一番整治,船隊里再沒有誰反對他了。
春天到來時,船隊向南開拔,人們默默無言,不知前方等待著他們的是什麼。行到南緯52度,船隊進入一個深遠的海灣,船員們的眼前一亮,半年以來,他們看到的一直是荒寂的海岸,凄冷昏暗的海灣,而這里完全是另一番天地。兩旁起伏的群山覆蓋著皚皚白雪,顯得壯麗無比,這岩石峭壁夾持的昏黑的水道是通向大南海的入口嗎?麥哲倫站在甲板上,整個人沐浴在冰雪氣息之中,他彷彿又聽到那鯨歌一般悠揚的召喚聲,船隊踏上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之路。他們在那處大海灣里走了一個多月,1520年11月22日,一條海峽閃現在前方,這就是他們歷盡千辛萬苦找到的神秘海峽,後人稱它為「麥哲倫海峽」。
船隊平靜地駛過海峽,他們的眼前忽然出現了一片巨大的水域,一片開闊無比的大洋,這是歐洲人從未蒞臨的地球上的另一個海,最大最古老的海。艦船升起西班牙國旗,向著大洋鳴禮炮致意。從這一天起,人類終於弄清了自己星球的模樣,在這顆星球上,世界大洋都是相連的,陸地不能也不可能分割它們。麥哲倫船隊駛入一望無際一無所知的大洋,海上風平浪寧,多麼太平的一片大洋!麥哲倫於是親切地將這片大南海稱為「太平洋」。這便是太平洋名稱的由來。
船隊在太平洋上航行了許多日子,一天,他們在一個島上拋錨,面對岸上聚集的大量土人,麥哲倫命令自己的馬來亞奴僕亨利先上岸去打探一下情況,亨利走到土人中間,這是海洋探險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亨利竟然聽懂了島民們的話語,那是他本民族的語言,這些土人都是他的同胞,亨利揚起頭,淚水在他的面頰上流淌,從多年前離開蘇門答臘,跟隨麥哲倫從印度到歐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他整整繞了地球一周,回到了家鄉。之後不久,也就是1521年4月27日,麥哲倫在與菲律賓群島中的馬克坦島土著人沖突時,中箭死去。1522年9月8日,船隊中的維多利亞號回到桑盧卡爾港。
這就是著名的麥哲倫環球航行。麥哲倫完成了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旅行,證明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
3、鄭和下西洋:為了宣揚明朝的國威,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招致各國來朝來貢。也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尤其是朝貢貿易,讓各國以朝貢的形式來中國做買賣。鄭和奉明成祖之命出使西洋,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一共七次。第一次在永樂三年(1405年)冬至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第二次在永樂五年冬至永樂七年(1409年)夏末,第三次在永樂七年九月至永樂九年(1411年)六月,第四次在永樂十一年(1413年)冬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七月,第五次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冬至永樂十七年(1419年)七月,第六次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春至永樂二十年(1442年)八月,第七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
鄭和船隊所到的主要地方有:渤泥(今加里曼丹)、滿剌加(今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彭亨(在今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舊港(今蘇門答臘島巨港)、三佛齊(今巨港一帶)、爪哇、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臘(今柬埔寨)、暹羅(今泰國)、榜葛刺(今孟加拉)、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科澤科德)、小葛蘭(今印度西海岸)、錫蘭山(今斯里蘭卡)、溜山(今馬爾地夫群島)、忽魯謨斯(今霍爾木茲,屬伊朗)、阿丹(今亞丁)、天方(今麥加)、木骨都束(今非洲東岸,索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馬里的布臘瓦)、竹步(今索馬里的朱巴河口一帶)、麻林(今肯亞的馬林迪)。總之,從1405到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前後二十餘年,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處到達了紅海的海口和非洲東岸,並且越過了赤道。
4鑒真東渡:鑒真俗姓淳於,生於唐武則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逝於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他是揚州江陽縣(今江蘇省揚州)人,14歲時進揚州大雲寺,從聞名天下的智滿禪師受戒學禪門。在名師的指引下,鑒真的學業突飛猛進。三年後,他離開大雲寺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學戒律,並受"菩薩戒"。他20歲時,由律宗法師弘景主持,他受了"具足戒"。此後,他不斷鑽研佛教經義,對律宗有很深的研究。733年,他被譽為江淮一帶的授戒大師,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為一方的宗首。
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鑒真回到揚州大明寺宣講戒律,聽他講經和由他授戒的弟子達四萬多人,這時,他已是學識淵博、威望很高的佛學大師了。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來到大唐。隨團前來的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受日本聖武天皇之命,約請鑒真東渡。從此,就開始了東渡日本的准備。
第一次東渡日本,鑒真和弟子祥彥等21人從揚州出發,因受到官廳干涉而失敗。第二次東渡他買了軍船,采辦了不少佛像、佛具、經疏、葯品、香料等,隨行的弟子和技術人員達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長江口,就受風擊破損,不得不返航修理。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觸礁而告失敗。 公元744年,鑒真准備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溫州途中被官廳追及,強制回揚州,第四次東渡又沒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鑒真進行第五次東渡,他從揚州出發,在舟山群島停泊三個月後橫渡東海時又遇到台風,在海上漂流了14天後,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縣。在輾轉返回揚州途中,弟子祥彥和日本學僧榮睿相繼去世,鑒真本人也因長途跋涉,暑熱染病,雙目失明。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十五日,日本第10次遣唐使歸國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備真備、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等准備回國,他們同到揚州延光寺參謁鑒真,並約其同行。鑒真雖已66歲高齡,且雙目失明,但為了傳教授戒,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及文化交流,便應允了日方懇請。 十月二十九日晚,鑒真及弟子工匠等24人從揚州出發,與日本遣唐使船隊會合。 鑒真帶去的物品有如來、觀世音等佛像8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7種、華嚴經等佛經84部300多卷,還有王羲之、王獻之真跡行書等字帖三種。經過千難萬險,終於於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抵達日本九州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兒島縣)。十二月二十六日,鑒真等一行在日僧延慶的引導下進入日本太宰府,並於次年(公元754年)二月一日,航達日本遣唐使船隊的始發港難波(今日本大阪附近)。二月四日鑒真到達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舉國上下盛大的歡迎,皇族、貴族、僧侶都來拜見。
三月,吉備真備以敕使身份向鑒真宣讀了天皇的詔書:"大和尚遠涉滄波,來到我國,朕不勝欣慰,自今以後,授戒傳律都由大和尚擔任。"四月初,在東大寺設戒壇,由鑒真登壇主持,先後為太上皇聖武天皇、皇太後、皇子及400餘位僧人授戒。756年,孝謙天皇任命鑒真為大僧都,統理日本僧佛事務。758年卸任,被尊稱為"大和上",恭敬供養。759年,鑒真率弟子仿揚州大明寺格局設計修建了唐招提寺,至今仍存,被視為日本國寶,對日本建築藝術有重要影響。以後,鑒真在此授戒講經,把律宗傳至日本,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鑒真雖雙目失明,但能憑記憶校對佛經。他還精通醫學,憑嗅覺辨草葯,為人治病。留下一卷《鑒上人秘示》的醫書,對日本醫葯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帶到日本的中國佛經印刷品和書法碑帖對日本的印刷術、書法藝術有很大影響。 763年鑒真在日本招提寺內圓寂。寺內至今還保留著鑒真的坐像,這也是日本的國寶。鑒真在日本10年,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受鑒真弟子思托等的委託,在鑒真圓寂後的16年,日本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的著名文學家真人元開寫了《唐大和上東征傳》。書中詳盡描述了鑒真六次東渡航海的艱苦歷程,使後人了解了唐朝時中國、日本的造船術和航海術。
❼ 探險的小故事
麥哲倫的故事
死亡剝奪了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 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 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
哥倫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於1451年出生在義大利的熱那亞港,14歲時就到海上生活。他通過對地圖和書本的學習和研究後確信,向西橫越大西洋航行能到達亞洲。
探險家的故事
羅阿爾德·阿蒙森是最早飛越北極的兩位探險家之一。1926年,他和義大利探險家烏姆伯托·諾畢爾乘飛艇繞行北極兩圈。在兩年後另一次北極上空的飛行中,諾畢爾的飛艇與另一飛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則在尋找諾畢爾的過程中失蹤。
張騫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他的使 命是幫助該地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
張騫是第一位橫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國人,後來是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玄奘的故事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古奇人--徐霞客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
❽ 關於紙飛機飛躍大西洋的故事有沒有詳細一點的介紹!
一個十歲小姑娘的紙飛機中途不停地越過大西洋,飛到了葡萄牙的波爾圖市,現在她又收到了她的紙飛機。
紙飛機驚人地飛躍了4200英里!
紙飛機不可思逸地飛躍大西洋是1999年6月26日開始的。當時小吉爾~拉維森把自己的家庭作業折成一支隱形轟炸機,把它拋到空中,小姑娘說:「這次作業我得了個0分。所以,我用這張紙折成飛機,一陣風把飛機吹上了高空「
兩個多月後的8月29日,葡萄牙魚夫卡咯斯正把捕獲的魚送到波爾圖倉庫時,一架紙飛機從空而降,撞上他的臉。
要不是卡洛斯太太瑪利亞懂英文,而吉爾的五年級老師要學生把家庭地址寫在家庭作業上,人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這件事。卡洛斯和瑪利亞把紙飛機放入信封,航空郵寄回給大西洋彼岸的吉爾。氣象學家說,可能是哈特勤斯角海灘上空盤旋的大風把紙飛機卷到高空的。一位氣象學家評論說:「風把重量很輕的東西卷到七八英尺高的上空不是不可能的。我猜測,這張紙被風吹到雲蹭上,然後稍微向南漂游,飄進氣流中,氣流帶著紙飛機飛速越過大洋,落到波爾圖海岸上。「吉爾的媽媽說,她已把此事的材料送到吉尼斯大全,希望很不快聽到迴音。
❾ 講一個父親在大西洋上發生的故事 好的追加
1948年,在一艘橫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親帶著他的小女兒,去和在美國的妻子會合。
海上風平浪靜,晨昏瑰麗的雲霓交替出現。一天早上,父親正在艙里用腰刀削(xiāo)蘋果,船卻突然劇烈地搖晃。父親摔倒時,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顫抖,嘴唇瞬間發青。
6歲的女兒被父親瞬間的變化嚇壞了,尖叫著撲過來想要扶他。他卻微笑著推開女兒的手:「沒事兒,只是摔了一跤。」然後輕輕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來,不引他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鋒上的血跡。
以後三天,父親照常每天為女兒唱搖籃曲,清晨替她系好美麗的蝴蝶結,帶她去看蔚藍的大海,彷彿一切如常,而小女兒卻沒有注意到父親每一分鍾都比上一分鍾更衰弱、蒼白,他看向海平線的眼光是那樣憂傷。
抵達的前夜,父親來到女兒身邊,對女兒說:「明天見到媽媽的時候,請告訴媽媽,我愛她。」
女兒不解地問:「可是你明天就要見到她了,你為什麼不自己告訴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兒額上深深刻下一個吻。
船到紐約港了,女兒一眼便在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的人群中認出母親,她大喊著:「媽媽!媽媽!」
就在此時,周圍忽然一片驚呼,女兒一回頭,看見父親已經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噴,剎那間染紅了整片天空。
屍體解剖的結果讓所有人驚呆了:那把刀無比精確地洞穿了他的心臟。他卻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覺。唯一能解釋的是因為創口太小,使得被切斷的心肌依原樣貼在一起,維持了三天的供血。
這是醫學史上罕見的奇跡。醫學會議上,有人說要稱它為大西洋奇跡,有人建議以死者的名字命名,還有人說要叫它神跡。
「夠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醫生,須發皆白,皺紋里滿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聲大喝,然後一字一頓地說:「這個奇跡的名字,叫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