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觀後感400字
㈠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200字左右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回助我打開了知答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㈡ 讀中國歷史故事有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李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中國歷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發表感想,對黃道婆這位歷史人物進行了歌頌.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於,小作者就故事談故事,視角不夠開放.建議在寫作之前,要靜下心來,列好提綱.
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 2006-12-19 14:19:00 | By:Hmily ]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㈢ 歷史故事讀後感,600字以下
1. 讀《狼牙山五壯士》有感
閱讀了《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後,我感覺到無比仇恨和對狼牙山五壯士的敬佩之情。
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福才、胡德林這五位壯士是
因為要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的任務而壯烈犧牲的。
五位壯士為了保護群眾和連隊主力堅定不移的新畏犧牲自己的精神,在文中, 一個「走」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有色,體現出了班長馬寶玉的態度之堅持,決定之果斷。「緊跟」一詞,也飽含了另外四位戰士的決心。他們明知道那時班長馬寶玉要把敵人引上絕路,不讓敵人找到群眾和連隊主力。還是全身熱血沸騰緊跟著班長。
在戰士們縱身跳下懸崖時,依然想到的不是自己或是自己的親人、家人,想到的而是自己祖國,喊著口號聲: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
這種高尚的愛國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的,因為這是英雄的中國人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每當我想起他們抗日戰爭時期的辛苦艱難和奮不顧身,與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相比較,不由臉就紅了。我們生活在這和平富裕的年代,不要我們去殺敵,只要我們能努力去學習
學習五壯士的不被打倒的精神,爭做祖國有用的棟梁,為國爭光。
狼牙山五壯士》讀後感
讀完《狼牙山五壯士》,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想了很多很多.
《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敘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勝利地完成了阻擊敵人,掩護人民群眾和連隊轉移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在彈盡糧絕,就要被敵人俘虜時,毅然跳崖,以身殉國,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樂章.
文中這樣一個片斷令我最感動:五壯士高呼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然後昂首挺胸,邁開大步,相繼跳下懸崖.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喊出了中國人的肺腑之聲.多麼偉大的五壯士啊!他們毫不畏懼,不怕犧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每當回想起五壯士驚人的壯舉 我就感到非常慚愧.我作為一名少先隊員,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就退卻,有時甚至就放棄了.而狼牙山五壯士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赴湯蹈火,為國捐軀.我遇到的這點困難與他們相比算得了什麼 再說正是因為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麼去為祖國做貢獻呢 我又怎麼能對得起先烈們的英靈呢 我羞愧萬分,不斷地責備自己.我們作為新中國的少先隊員應該以先烈們的精神為動力,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做跨世紀的接班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
五壯士的英雄壯舉正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是中華兒女的楷模;他們的英雄氣概將浩氣長存,他們的英勇事跡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覺,我心中聳立起一座雄偉而庄嚴的豐碑,上面鐫刻著狼牙山五壯士的名字: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讓我們永遠記住1941年秋日的這一天吧.狼牙山五壯士向我們展示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將光照千秋
2. 《狼牙山五壯士》讀後感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讀完《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我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感受。五壯士為了不讓敵人發現自己的部隊,跳崖身亡。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了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馬寶玉、 胡德林、宋學義、葛振林和胡福才五位英雄為掩護群眾和部隊撤退,毅然地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子彈沒有了,他們就拿石頭砸。在敵人的主力部隊到來時,班長馬寶玉用盡力氣將最後一枚手榴彈投出去,頓時在敵人部隊中央炸開了花。可日偽軍發現了他們已經沒有子彈,蜂擁向山頂沖來,並叫到「捉活的,捉活的!」 馬寶玉等人為了不讓日偽軍捉活的,寧死不屈,砸碎槍後壯烈跳崖。敵眾我寡,他們從不在乎,僅五人卻幹掉了150多個敵人。他們永遠是我們祖國的驕傲,民族的自豪。後來,狼牙山五壯士的犧牲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受到聶榮臻司令員的高度評價,他說:「他們身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優秀品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是呀,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是我們的榜樣。
想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太姥爺。他當時是德高望重的村長,然而,就在這時,鬼子的「大掃盪」開始了。他們抓住我太爺爺的衣領,問道:「死老頭兒,八路藏哪兒?糧食藏哪兒?」太姥爺一搖頭,好像根本沒有怕他們的意思。這一搖頭不要緊,可激怒了小鬼子,大聲呵斥道:「說!不說就斃了你!」「哼!你們甭想從我嘴裡知道任何東西!我不會告訴你們的!」太爺爺的語氣中帶著點憤怒,說。小鬼子氣的跳起來,「活埋,活埋,我就不信他不說!」幾個士兵把他拖到事先挖好的坑裡,而太爺爺卻始終不肯透露半點消息,任憑鬼子怎樣折磨他。······土越積越多,太奶奶站在一旁看著干著急,不過她明白,太爺爺是為了共產主義事業而犧牲。這,值得······至今,我姥姥那裡還留有一張發黃的證書:我太姥爺的烈士證書。
五壯士和我太姥爺一樣,他們以大局為重,寧肯現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也要為中國共產黨的利益著想。那種民族氣節,犧牲精神讓我難忘,也讓我更加發憤圖強!假如我是小小的房子,那我也要頂天立地,不怕風吹雨淋;假如我是一株小樹苗,那我也要開花結果,成為成為國家的棟梁。我要從小事做起,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3. 《狼牙山五壯士》讀後感
《狼牙山五壯士》是五年級上學期課文里的一篇文章。文章敘述了1941年秋,五位抗日英雄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的轉移,毅然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子彈沒有了,他們就用石頭砸;敵人近在眼前了,為了尊嚴,他們毅然跳崖,以身殉國,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樂章。
今天,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我再次重溫這篇文章,深為勇士為了祖國、為了革命事業不怕困難大義凜然的革命精神所深深地感動,聯想到自己,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少先隊員,在學習在遇到的困難所採取的態度,真的好愧疚!
記得有一次,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遇到了一道難題,想了半天,仍想不出來,那時,夜已很深了,我懶著再去想它,於是,我便把這題空著,心想:反正明天老師會評講,那時照老師說的抄進來不就得了?神不知,鬼不覺,輕松又省事。我為自己的小聰明盡沾沾自喜起來。但沒想到,我正把自己推進了一個深淵,一個一旦掉進去就上不來的深淵!遇到困難,我總是這樣一次又一次自圓其說,一次又一次地原諒自己。直到期末考的時候,我這個平時門門成績100的學習委員,各門平均成績才84分!甚至數學科才80分。那時,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定下心來,更不敢相信自己的小聰明盡如此不堪一擊!這就是面對困難退縮的結局!
回想起自己對待學習的態度,再看看五壯士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敢於赴湯蹈火的精神,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多麼不應該呀!無數革命先烈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才換來了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麼去為祖國做貢獻呢?我又怎麼能對得起先烈們的英靈呢?
今天,當我重溫烈士的偉績時,我只覺自己的無知與渺小,只覺得手中那隻有幾十頁的書的分量是那樣沉重,我羞愧萬分!先烈們,你們放心吧,如今我已覺醒,我一定要以你們為榜樣,接過你們的槍,不怕困難,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富強!
點評:這是一篇讀後感,小作者用那獨特細膩的筆調,寫出了自己在學習問題上的驕傲,通過與課文《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對比,深感自己的無知與渺小;也從此認識到只有不怕困難,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才能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了才能參加祖國的建設。
《狼牙山五壯士》讀後感
讀完《狼牙山五壯士》,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想了很多很多.
《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敘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勝利地完成了阻擊敵人,掩護人民群眾和連隊轉移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在彈盡糧絕,就要被敵人俘虜時,毅然跳崖,以身殉國,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樂章.
文中這樣一個片斷令我最感動:五壯士高呼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然後昂首挺胸,邁開大步,相繼跳下懸崖.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喊出了中國人的肺腑之聲.多麼偉大的五壯士啊!他們毫不畏懼,不怕犧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每當回想起五壯士驚人的壯舉 我就感到非常慚愧.我作為一名少先隊員,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就退卻,有時甚至就放棄了.而狼牙山五壯士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赴湯蹈火,為國捐軀.我遇到的這點困難與他們相比算得了什麼 再說正是因為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麼去為祖國做貢獻呢 我又怎麼能對得起先烈們的英靈呢 我羞愧萬分,不斷地責備自己.我們作為新中國的少先隊員應該以先烈們的精神為動力,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做跨世紀的接班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
五壯士的英雄壯舉正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是中華兒女的楷模;他們的英雄氣概將浩氣長存,他們的英勇事跡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覺,我心中聳立起一座雄偉而庄嚴的豐碑,上面鐫刻著狼牙山五壯士的名字: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讓我們永遠記住1941年秋日的這一天吧.狼牙山五壯士向我們展示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將光照千秋.
㈣ 讀····(歷史故事)有感
讀《中外歷史故事》有感
歷史是一個個曲折蜿蜒的故事編織成的,而故事又圍繞著一位位流芳百的偉人。他們用與眾不同的行為在歷史這本書上留下了醒目的一筆。難忘歷史,難忘偉人!是他們在短暫的人生中印下了許多輝煌的足跡。
《中外歷史故事》敘述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大開這本歷史之書,一篇篇的傳奇故事印入你的眼簾。那盪氣回腸的文字、處變不驚的人物、波瀾壯闊的場景,一定會讓你心馳神往,回味無窮。
而諸葛亮七擒孟獲正是這本歷史故事書上的典型故事,也讓我念念不忘。
諸葛亮七擒孟獲講述了文中諸葛亮憑借他的智謀把起義的孟獲七擒七縱,使孟獲不得心服口服。
讀完文章後,我深有感觸:
天地間最廣闊的不是天空,不是大海,更不是沙漠,而是人的胸襟。
有寬廣的胸襟是交友基礎的條件,有了它就能結識一些友人,但想與朋友結下深厚的情感還得彼此以誠相待,將心比心。諸葛亮就是使用了這個方法。他七擒孟獲,實際上擒的不是孟獲的人,而是孟獲的心!
回眸歷史,展望現在,知心朋友千里難尋。而且人與人之間也缺少了信任,缺少了真誠。酒肉朋友也因此愈發多了出來。如今真是人人勢力眼,只看衣服不看人。
天涯何處覓知音,我們要懂得珍惜朋友,用誠待朋友。豆角開花藤牽藤,朋友相處心連心。讓我們用心底最真誠的呼喚去對待每一個朋友,每一個知心朋友。使他們知道,無論天涯海角,總會有一個朋友日日牽掛著你,想念著你。與你心連心,情跟情。
史 驛——讀《江陰歷史故事》有感
千古一地,留史一方。
江陰,古稱暨陽,又稱芙蓉城,歷來因地處咽喉要沖而被看重,所謂「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江尾海頭,對山鎖江,雖無龍蟠之形,卻有虎踞之勢。於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多少存亡興廢之事、翻天覆地之人,帶著滾滾歷史塵囂,在這里曾停駐片刻。
「地形千瓣合,天塹一江分」。江陰古邑,鍾靈毓秀,文人墨客、忠良名臣顯名於此的必不少。徐霞客遠游八方,攀山探源、涉澗度壑;截木為杖、燃藤求光;訪漁樵所不及,勘校地理古籍,撰寫游記隨筆。感於斯人,江陰得其痴意。繆荃孫避仕隱居,搜簡集冊,編刊校訂,不甘困守學館,惟願圖書長存,又編纂史略、收錄方誌。張之洞、端方待之以師禮,與王壬秋、張謇、趙爾巽齊名。感於斯人,江陰得其精誠。閻應元、陳明遇誓死守城八十一天,殺敵七萬五千,剛烈死節,可敬可佩。感於斯人,江陰得其忠義。劉氏三傑,長兄治文,一代闖將;中兄修樂,開山宗師。感於斯人,江陰得其文采樂理。水存一段風韻,山橫一世忠烈,江陰兒女們,在自己的家鄉書寫歷史,讓歷史在江陰停駐。
「江陰天塹望無涯,廢壘猶存散似沙」。江陰要塞,扼守江口,國家多事之秋,諸位卑闔天下的豪傑領袖、心懷九州的熱血男兒,常有至江陰審勢度形、寄情抒懷的。辛棄疾左遷閑職,壯志難伸,於是上奏《美芹十論》,談兵用武,論道評政,亦一時之壯舉;孫中山慨然離職,督辦交通,南下一行,恰至暨陽,其豐采偉岸,其言辭懇切,其希冀殷深,當百代之美談;陳毅按兵江陰,以退為進,同時視察教育、踏勘渡口,立馬吟詩而去;譚震林指揮若定,率兵開辟錫虞抗日根據地,軍民攜手,抗擊日寇。豎碑銘願,修台紀情,這些在歷史長河中光彩耀眼的人物,親身拜訪過延陵古邑,讓歷史在江陰停駐。
然文筆殘峰、孔廟舊祠見證,江陰亦是數蒙兵災、曾經血雨腥風之地。清末「剃發令」推行至江南,激起江陰人民義憤,於是驅清吏、囚縣令。隨後清軍三十萬奉命圍城,彈丸之地,頓作瓦礫火場。城外清軍伏屍遍野,城內百姓流血十里。屋倒梁傾,草木焉存。城破之日,自殉者的遺體填滿水井、池潭。役畢,全城僅餘五十三人。軍閥混戰時期,在江陰開戰端十次,最慘烈不過「乙丑兵災」,兵匪橫行,草菅人命,槍林彈雨,壁盡洞穿,瓦盡震烈,老少相扶,哭號終日。死事之慘,華夏罕有。這是古城的不幸,但也是歷史的洗禮。古木逢春樹更榮,撫平了的創傷成為了深厚的積淀,成為了珍惜幸福、發憤圖強的理由。
江陰,渾如一個歷史的驛站,風塵劫數來來往往,留下無數題詠、公案、古跡供人憑吊,我輩過客,鑒史有懷,生為赤子,當盡心以報,因為歷史也有可能因我們而在此停留
㈤ 長春歷史故事讀後感400字
光陰輪回,六十年滄桑巨變。共和國始終把握著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民族復興的航向,在歲月的時空中穿梭而行。今日之中國,政通人和,物阜民豐;今日之中國,活力迸射,一派生機;今日之中國,踔厲風發,砥礪前行。
歷數輝煌成就,串連夢想榮光,我們發現一條「鐵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與其歷史主動性的選擇緊密相連。
近代中國給出了兩大課題: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上下求索。各種主義和主張出場了,紛紛破滅了;各種政黨和組織登台了,紛紛退出了;各種道路和方式探索了,紛紛碰壁了。20世紀初以來,為了實現兩大歷史任務,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選擇了改革開放。
俯仰60載,潮起錢江兩岸,浙江兒女一路踏歌而來。在極富傳奇色彩的「中國故事」中,浙江人民揮就了瑰麗華彩的一章。
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牽手。
㈥ 聽吳姐姐講歷史故事讀什麼有感400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讀後感
在上個學期該放寒假的時候,楊老師帶著幾個同學去了我們學校的圖書館里借了書,這些書的名字就叫做《吳姐姐講歷史故事》老師拿了兩種,一種寫的是唐五代,另一種寫的是隋唐。我拿的是唐五代。
我覺得《吳姐姐講歷史故事》這套書非常好看。作者用巧妙的語言講了許多歷史,讓歷史不枯燥了,並且讓我們學到了許多歷史知識。我看完了唐五代,就跟李子木換了書,看隋唐了。
隋唐給我的印象很深 。讀完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隋唐時的英雄,如:秦瓊、尉遲恭、程咬金、李世民、房玄齡等······還讓我知道了許多惡人,如:嫉妒心強的獨孤後、狡猾奸詐的楊廣······
讓我印象很深的是《新年的突襲》這一篇。這個故事講了:隋朝大軍一直想渡過長江去攻打陳軍,可是一直找不到時機。隋朝有一名大將叫做賀弼若。他趁著過年的時候,帶著隋軍悄悄地渡了江,去攻打陳軍。雖然陳朝人聽見有整軍上馬的聲音,卻懶得去查個究竟。就這樣隋軍就輕而易舉得拿下了採石。
之後,楊廣和楊素一起陷害了楊勇,使楊廣當上了太子。到了五百零四年的時候,隋文帝(也就是楊堅)得了重病,不久後又得知楊勇是被陷害的,准備廢掉楊廣。楊廣得知後就把文帝殺害了,楊廣登上了王位。之後,人民們不滿楊廣的殘暴,紛紛起義,最後楊廣被令狐行達用他的絲巾把他殺死了。之後,李淵得到了王位建立了唐朝。
這本書非常好看,你一定要看哦!
㈦ 有關歷史故事的書籍讀後感
讀雨花石有感
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領我去過雨花台。雨花台在我腦海里的印象是連綿起伏的群山,鬱郁蔥蔥的樹木,鮮嫩碧綠的草地,濃郁芳香的百花陽。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那座高太、雄偉、壯觀的人物石雕,那時我有許多許多的事不懂,指著石雕問爸爸媽媽:「那位老爺爺是誰? 這位叔叔是誰? 還有那個小孩是誰?」爸爸媽媽說這些都是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啊』我眨巴著眼睛大的松樹下,我揀了一塊雨花石,殷紅殷紅的石頭上還有著美麗的花紋,我愛不釋手口爸爸說:「這殷紅的雨花石是烈士們用鮮血染紅的!\"當時我怎麼也聽不 這句話的含義,最近我 了《雨花台革命烈士故事》一書,書中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使我 得了許多許多。
在那災難深重的舊中國,先輩們為了人民的解放,為了建立新中國,對瘋狂的敵人迸行了英勇的斗爭,他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 雨花台烈士群雕上那一張張生疏的面孔,似乎和我慢慢地變得熟悉起來,我彷彿聽見惲代英烈士身中數彈躺在血泊里還在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 人民 放軍方歲仃我彷彿看見郭鳳韶烈士被捕後勇敢機智、堅貞不屈地和敵人作最後斗爭的壯烈場面。不屈的女戰士郭綱林~--~他們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此時,我小時候見過的雨花台又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我懂得扎什麼都懂了,那一棵棵高大的松柏,就是烈士們的化身, 那殷紅的雨花石里浸著千萬個烈士們的鮮血,成千成萬的烈士們去了,匆匆地去了,有的連一張照片也沒有留下, 然而,烈士們為了國家和民族勇於犧牲的精神,卻時刻激勵著我們奮發向上。
㈧ 讀歷史故事有感
2010年是中國偉人毛澤東誕辰117周年紀念日,在這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裡,有關於這位如此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與世界進程的人物的作品紛紛出版,其中曾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北京工作的BBC資深記者菲利普·肖特寫的《毛澤東傳》引起我濃厚的閱讀興趣。
每一代人都是特定經驗與偏見的俘虜,歷史變成了不斷被重新詮釋的過程。試圖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與人物變得困難。如果你置身其中,你可能會被自己的直接經驗所左右,而無法用更長遠、客觀的眼光觀察現實;但如果當你出生時,慘痛的悲劇早已過去,你獲得了新的觀察視角,卻又可能被一廂情願的抽象、膚淺所左右。沒有隱而未宣的資料,沒有刺激人心的陰謀論,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種距離感也使這本書獲得了其最重要的特色——如何在世界范圍內,用普遍性的意義來衡量毛澤東。
短短的20年間,毛澤東的故事仍不斷被談起。1980年代初,由於文革的傷痛,這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的聲譽受到了影響,鄧小平為他作出了七三開的評價。到了1990年代初時,他又重新獲得了普遍的贊揚,日漸加深的市場化進程造就的社會不公,使很大一批公眾忘記了歷史的傷痕,而懷念起毛澤東時代更公平的歲月;而當毛澤東110周年的誕辰紀念日到來時,紀念毛澤東成為了一種全國性的儀式,人們對於一段遙遠的、由信仰構成的歷史充滿情感。
西方描繪毛澤東的作品的普遍特色,卻是中國的傳記作品最為缺失的角度。菲利普·肖特的這本著作最吸引人之處在於避免了60年代大多數西方學者將毛過分浪漫化與神秘化的傾向,是典型的記者化作品,敘述生動、注重個性與歷史畫面的結合,外國人的角度使那些習以為常的材料煥發出生機。對於歷史最有趣味的描述,絕非是將一切歷史事件視作想當然的、必然發生的結論,而應採取一種向前看的姿態。設想你處於與歷史人物相似的境地,面臨各種選擇的誘惑,並最終作出帶有偶然性的結論。毛澤東絕非那種天生的偉大領袖,在1911年時,他對於中國充滿不成熟的憧憬,18歲的湖南青年設想的中央政府是孫中山成為總統,康有為是總理,梁啟超則是外交部長。一直到1920年,他仍不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也沒有給他帶來足夠的沖擊,他是依靠被列寧批判的考茨基而非正統的馬克思獲知社會主義的。一直到1935年的遵義會議,中國革命似乎都不一定由他領導,來自蘇聯的年輕海龜派王明、博古才前途無量。他始終未能贏得革命的中心莫斯科的信任,一直到1949年,斯大林都更傾向於蔣介石。而毛澤東對於美國的感情則在相當大時間內都如此熾熱,1940年代延安的官方報紙對美國民主的贊美達到了巔峰,在抗戰勝利後,他與周恩來都如此想去美國會見杜魯門;而在某一段時間內,他如此地討厭教條主義,他厭惡別人將馬列主義變成金科玉律;對於共產黨僅僅通過三年戰爭就戰敗了國民黨,他自己都覺得吃驚,他原指望更長的時間……毛澤東的前半生比後半生更容易描述,因為資料更為充分,觀點更為多元,而他的後半生盡管更富戲劇色彩,對此的記載卻不得不千篇一律。與1949年前不同,私人的情感更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公眾生活,絕對的權力則使他的任何行動都被放大出來。也因此,人們對於他的私人生活作出了更多的猜測,渴望在其中發現更多的歷史課本無法言說的秘密與謀略。在世界性的領袖中,沒有比他的後半生更難把握的題材。由於對普遍性歌功頌德的不信任與遭受的苦難,知識分子在描述毛澤東的後半生時,往往又滑向了另一個極端。對此,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邁斯納曾作出過著名的判斷,即中國的主要工業能力、基礎設施,都是毛時代所建立的,這一切都為鄧小平的改革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過遠與過近,都難以使人理解歷史。老一代知識分子常常擔心,對於文革歲月的遺忘,使年輕一代很可能重演錯誤。距離毛澤東逝世已經28個年頭,伴隨著越來越多私人記錄的出現,那個時代的形象正在變得日益豐滿起來。雖然對於這位在世界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的全方位研究仍未開始,但重要的是,我們研究的態度必須發生轉變,新的作家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研究中的過分強烈的情感與道德因素。在這一點上,菲利普提供了某種示範。盡管,我在作品中常常迷失自己,也感受不到這本書的基本坐標與准則是什麼,但是,它讓我看到了一個人物相對完整的成長過程與其歷史背景,看到了一個人精神氣質的轉變過程。對於不理解毛澤東的新一代人來說,這本書至少值得一讀。
㈨ 長城中國故事觀後感 500字
長城,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見證了中國的歷史變遷,文化傳承。今天,我們面對長城,是與古人對話,與長城精神對話。國歌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的心目中,升華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和平,意志,勇氣和力量是中華民族兩千年文明史賦予長城這一偉大建築的內涵。蜿蜒萬里的長城鼓舞著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是繼《望長城》之後中國人又一次將鏡頭對准長城所創作的紀錄片。長城作為一座建築,之所以擁有這如此歷久彌新的藝術感染力,是因為它不僅展現著中國的建築之美,更是見證著中國政治經濟的歷史變遷,見證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國人將長城視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視為中國精神的代名詞。紀錄片通過板塊化的敘述,透過長城背後的中華歷史故事,向觀眾展現中國2000年歷史的滄桑變化。例如在第一集《裂變》中,影片講述了長城的誕生和長城早期的故事。在長城誕生的春秋戰國時代,這些偉大的城牆,曾經在諸侯國之間構建秩序。但隨著統一大軍的腳步,列國之間的長城被陸續拆除,一個新的統一政權,即將開啟大一統的帝國時代。在這一時期,長城,開啟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全新格局。隨著影片的發展。觀眾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長城內外,族群的遷徙自古而今不斷的進行著。而長城,經歷了千百年歲月的洗禮,見證了人類為避免戰爭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長城邊的絲綢之路連接了長城內外的經濟,更是促進了長城內外的文化交流。由此可見,長城拒絕征服,但從未拒絕交流。保衛和平,保護文明,保障交流是長城永恆的主題,也是長城精神的一種體現。
紀錄片在表現其哲理性的同時,也注重其人文性和藝術性的表達。人,才是歷史的主體。編導深深的抓住了這一點,利用了大量的人工搬演,再現了那段歷史時期。周幽王,秦始皇,衛青,一個個歷史形象在影片中用影像生動的表現出來。他們與長城有著不解之緣,而長城也見證了他們給歷史留下的深刻印記。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是長城給後人留下的教訓,而秦始皇時期,中國人民用汗血鑄成的長城,又見證了中國人的意志,勇氣和力量。梅景田、張寶田、吳立新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展現著長城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表達。他們的堅持,勇氣感染著觀眾,使觀眾與長城有了更深的情感牽絆。無論是高清攝影機航拍下的長城,還是3D動畫製作下的長城,展現的都不僅僅是長城的壯美,更是體現了偉大的長城精神。在具有藝術性的影像中,觀眾重新審視長城所經歷的兩千年文明史,終於發現一個古老而深刻的秘密,正是這道偉大的長城,造就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造就了經久不衰的長城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把長城內外各民族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中華民族自在的民族實體,並取得了大一統的格局。這種自在的民族實體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強的壓力下,形成了一個休戚與共的自覺的民族實體,長城,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
長城,這道蔚為壯觀的建築奇跡,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與辛勞的成果。如今,現代中國人的智慧與情感,依然與古老而滄桑的長城緊密相連。古老長城的烽火台上,狼煙不再升起,曾經的鼓角爭鳴,刀光劍影早已褪卻,今天,蜿蜒在中國北方大地之上的長城,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而長城精神——和平,意志,勇氣和力量,也必將隨著世界文化的融合和發展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力量。
㈩ 讀《歷史故事園下》有感500字
歷史是不可能重復的,但歷史又是一面鏡子,這似乎是古往今來都承認的道理。在這部書所收集的故事中,我們不難找到一些有借鑒的東西;在一些優秀的歷史人物身上,我們也可以找到某些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至今仍有一定教育意義。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還了解了荊軻刺秦王的壯舉;辦事公平,執法嚴明,受到當地百姓稱贊的好宰相狄仁傑;為世界醫學界做出卓越貢獻的明醫李時珍;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著名詩人李白、白居易;大貪官和砷;大發明家祖沖之;女皇帝武則天;發明了地動儀的著名天文學家張衡;姜太公釣魚;堯舜讓位;大禹治水;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