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名人故事作文孔子
Ⅰ 要一些我啟迪的名人故事(孔子、耶穌 、蘇格拉底等),寫作業用。要短小精煉的。。。。
【蘇格拉底】一天,蘇格拉底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成熟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他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後,就陸續走進了麥地。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以為最大的麥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突然,大家聽到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鍾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 ;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確的判斷。因為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彷彿也是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了那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麥穗拿在手中,才是實實在在的。
【耶穌】耶穌在海上走來,使徒以為是魔鬼,不禁害怕起來,問道:「主啊,是你嗎?」耶穌微笑不語,只管走了過來。使徒越發恐懼,不停發抖,以為魔鬼來害他。直到耶穌走到他的面前,放下帽子,滿目慈愛地看著他,他才停下語無倫次的求免。使徒抓住耶穌的腳踝:「主阿,原是你阿!」耶穌一邊拉起他,一邊說到:「你既信我,為何卻要疑惑呢?」使徒抓住耶穌的腳踝說:「主阿,原是你阿!」
【孔子】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孔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Ⅱ 踐行孔子義利觀的名人故事
義利問題是人類社會關於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分配的一個重大問題,因此,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以不同方式對此進行的不同討論,這就是有名的義利之辨。現略舉數例如下,以見一斑。
1.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孔子主張愛人,墨子也主張愛人,但孔子主張愛有差等,墨子主張愛無差等;孔子主張仁,墨子也主張仁,但孔子 的仁是愛有差等的仁,而墨子則主張兼愛的仁。這是他們思想上原則件的區 別。墨子不贊成孔子的推己及人,而主張愛人如己,主張利他,主張公利, 反對私利。他認為,義就是利,義利是一致的,都是為天下人所亨受的。墨子說「義,利也」,這個利就是「國家百姓人民之利」,而不是私人之利, 所以他主張「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他認為愛不是空的,愛的實際內容就是利。仁者愛人,主要就表現 在為天下人謀利,不做妨害人民利益的事。他特別反對浪費,主張節約,而 節約又不是寡慾,主要是為了能經常滿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可見墨子的思想 境界很高,可惜曲高和寡,不是當時社會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2.荀子的「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荀子既重視義,也重視利,認 為義利二者乃人之下可或缺的常情。但在實行中,對義利二者,荀子也是把 義放在第一位,所以他說:「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那麼「其所以求之之道」異在哪裡呢?異就異在君子以義 在先,小人以利在先。所以,荀子又說:「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上面講的是個人,大而至於就一個國家而言,亦然,那就是「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以上繼承了孔子儒家思想並在唯物主義 方面有所發展的思想家荀卿關於義利的觀點和孔子的觀點大體相同,且更為明確。
3.盂子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盂子繼承了孔子的義利觀,但更發展了孔子重義的思想,甚至迴避言利,有點過頭。梁惠王問盂子:「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聽到利字很反感,立刻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尖銳地用「仁」「義」把梁惠王提出的「利」頂回去,表面上看似乎盂子只要仁義,不要利,很迂腐。對當時社會政治的實際情況作些了解,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盂子並非「無 的放矢」,也不能說是迂腐。當時朝政腐敗,國與國之間相互爭奪,戰爭頻 繁,田園荒蕪,民不聊生,正像盂子所說的那樣: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又說: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是一幅多麼凄慘的民不聊生、飢寒交迫、死亡相繼的、令人目不忍睹的暴政圖啊!在這種慘痛的情景前,孟子大聲疾呼行仁 義,有何可厚非呢?!孟子講的仁義不是空話,而是有內容的,用現在的話 講,盂子說的仁義實相當於實行開明政治以解救人民於苦難。孟子提倡的仁 義的實際內容,就是仁愛的 (仁)、公平合理的(義),對人民有實際利益的行政措施。這個措施,且看盂子自己是怎樣說的: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 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村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樹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矢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又是一幅多麼令人興奮的古代民 樂圖啊!這幅圖就是盂子提出的仁義措施的結果。孟子這里反對的利是指什 么呢?這個利就是指的「王何必曰刊」的利,其內容和結果就是孟子說的「庖 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就是「上下交爭利,而國危矣」。 盂子在這里根據當時具體情況,用對比的方法,一面用造福於民的「仁義」, 一面用反對殘害人民的所謂「利」,來告誡政治上不清醒的梁惠王,望他改 過,從歷史的觀點來看他這樣講是有道理的。可見孟子對梁惠王的告誡,思 想很清楚,實現起來才真有利,並非空話。這就是孟子關於義利之辨的見解。
4.董仲舒的「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准也不能否 認人要吃飯才能活下去,別的可以說謊話、空話,只有吃飯問題總得說實話。 因此毫不奇怪,即使信神信鬼的董仲舒也不得不說:「天之生人也,使人生 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在最實際的吃飯問題上,他就不得不承認「利以養其體」、「體不得利不能 安」,但涉及到抽象思維問題(例如仁義道德等),他就信口開河、語實「疏 闊」了,「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就是明證。且看南宋 的葉適是怎樣批評這句話的。他說:仁人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此語初 看極好,細看全疏闊。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義光明。後世儒者行仲舒之論。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耳。再看清朝顏元對此的 評論,他說:世有耕種而不謀收獲者乎?世有荷網持鉤而為計得魚者乎?…… 這不謀不計兩不字,便是「老無」「釋空」之根。……蓋正誼便謀利,明道便計功,是欲速,是助長,全不謀利計功,是空寂,是腐儒。葉適、顏元對 董仲舒義利之辨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打中了董仲舒這位儒家虛玄浮空的要害。董仲舒關於義刊之辨的思想不僅大大落後於孔子,而且大大篡改了孔子 本義。
5.宋明理學派的「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為簡約計,特把宋明 理學派放在一起談,雖然其中有程朱理學派、陸王心學派等等之分,但在義利問題上實屬大同小異。宋明理學派的主要特點就是把義利完全隔離、對立 起來,例如程顥說: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義利本來是統一的、密不可分的,沒有利也就沒有義,沒有義也就沒有利。 按程顥的意見,義利則水火不相容,有利則無義,有義則無利,這既悖理, 也不符合事實。朱熹學了董仲舒的手法,表示「口鼻耳目四支之欲,雖人之所不能無,然多而不節,未有不失其本心者」。這是在不吃飯就活不下去的 事實前面,不得不講這句過門話,接著他就道貌岸然地大講其所謂理學了。 他說: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又說:學者須是革盡人慾,復盡天理,方始是學。王守仁也說:學者學聖人,不過是去人慾而存天理耳。朱熹、王守仁這里講的「天理」就是「義」,講的「人慾」就是「利」。 他們二人所講的話無論從內容上、文字上、口氣上都如出一轍,實際上和程 顥一樣,都認為義和利兩者不能並存,好像一個人只要講天理就可以不要人 欲也能生活了。其實,沒有人慾,不滿足一定的人慾,人也就不存在了;沒 有人,還有天理嗎?這難道不是普通人都能明白的道理嗎?人類社會的發展 就在乎不斷發展和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 (包括精神生活),而現在理學派居 然想出一個理學,說是要滅人慾,這不顯然和社會發展歷程背道而馳嗎?理 學派的人很多,因為是大同小異,其他人的話就不一一列舉了。
6.顏元的「義 中之利,君子所貴也」。清朝思想家顏元(1635—1704)對孔子以來兩千餘年間關於義利之辨提出了一個較全面、較合理的見解,似乎這也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此問題討論的一個「小結」。今後 對此問題,如果還有提出討論之必要,那就是另一個歷史階段的事了,即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科學的先進理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展新的討論, 結出新的成果,指導新的實踐。顏元兼顧義利,而又強調「義以為利」,這 比孔子的義利觀又前進了一步。他說:……利者義之和也……義中之利,君子所貴也。顏元根據「利者義之和也」的精神,為孟子批駁「王何必曰利」的「利」字作了合理的解釋。他說:「孟子極駁利字,惡夫搞克聚斂者耳, 其實,義中之利,君子所貴也。」意思就是說,孟子在梁惠王面前大聲疾呼 反對「王何必曰利」的「利」字,其原因和目的是厭惡朝政腐敗和貪官污吏 (掊克聚斂者),而不是反對合乎義的利。前已講過,盂子仁義的實際內容 就是實利和實惠。可見顏元的態度是公正的。顏元斥責董仲舒,認為他提出的「正其誼不謀其利」和「明其道不計其功」為「空寂」「腐儒」之見。故「予嘗矯其偏,改雲正其誼而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他的弟子李對董 仲舒的「正誼」、「明道」,也駁斥說:「……事不求可,將任其不可乎? 功不求成,將任其不成乎?……『世有持弓挾矢而甘心於空返者乎?』……」 顏元對二程、朱熹等宋代理學家的義利觀尤為不滿,說他們拾起董仲舒「正 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衣缽,空談心性(他們以為這就是義),不講實事、實利,以至「誤人才,敗天下事……」。他們只要人讀書「靜坐」, 「……必欲人讀天下許多書,是將道全看在書上,將學全看在讀上」,於是 「讀書愈多愈惑,審事機愈無識,辦經濟愈無力」。又說:「千餘年來,率 天下入故紙堆中,耗盡身心氣力,作弱人、病人、無用人者,皆晦庵 (即朱熹)為之。」宋明兩個王朝的覆滅,不能不說是與宋明理學特別是關於義利 之辨的空疏荒謬有關的。以上顏元著重批判和糾正了董仲舒和二程、朱熹宋明理學家對於義利之辨的空疏之談,澄清了義利問題上的錯誤觀點,把義利 兩者融合一起而統一起來。用現在的語言講,就是用公平合理的准則 (義) 來分配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利)。顏元作為封建社會的學者,能在封建社會的義利問題上提出這個意見,是很可貴的,是可以和孔子、荀子等提出的 義利觀綜合起來,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加以繼承和發揚,注入新血液,為 新社會服務的。
好學是促進品德修養的關鍵
孔子認為,人必須好學,只有好學,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道 德水平,才能對道德觀念特別是仁有正確的認識。他要他的弟子們學文、學 詩、學禮、學道,其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仁,樹立起行仁的自覺性。孔子主張「下學而上達」,即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要求從灑掃應對、進退 周旋這些日常禮儀中,體會其精神,從而上達於仁,認清什麼是仁的本質、 仁的表現,確立道德修養的方向。然而只有對仁、禮的知識,還遠遠不夠, 還必須培養好仁好禮的道德情感。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又說:「仁者安仁。」 做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能限於知仁, 更要好仁、樂仁、安仁。這就是說把仁作為自己的人生觀,行仁則安寧,不 行仁則不安樂。能做到這點,仁對於人來說就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在的 東西了,求仁就不再是一種手段(譬如說達到名利)而是最終目的了。這樣, 即使終身困苦也不會離開仁了。孔子還看到,要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仁、 禮,乃至終生堅持仁、禮,必須樹立堅定的意志,「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個普通的人只要樹立了道德意志,那就是任何力量也不能動 搖的。他可以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道德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學習和實踐。孔子說:「好仁不 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仁、 知、信、直、勇、剛等都是美德,但如果不通過學習把握它們的實質、度量, 一味地講仁愛,重然諾,逞果敢……那就是走到事情的反面,變善為惡,變 好為壞。孔子在實踐封建道德規范上,一生都在努力。十五歲有志於學,三 十歲有了對仁的認識和堅守仁的信心,因而能「立」;四十歲知道了仁的豐富內容,堅信不疑;五十歲知道仁乃是天 賦使命;六十歲能隨時辨別事物是否合乎仁的原則;七十歲以後心仁合一, 因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之所以能達到這樣高的道德境界,能堅定 不移地確立了仁的人生觀,就是因為他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孔子所謂學, 本身即包括實踐──行的內容。他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可以說學不僅指理解、研討的 工夫,諸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且指實踐的功夫,即所謂篤行。一 個人如果只學、問、思、辨而不行,決不能被看作好學的人,有道德的人。
孔子提倡修身,不僅是要使自己及弟子們獨善其身,更重要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所以他決不要求弟子們只是「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或者低頭拱手空談仁義,像宋明時代一些理學家所做的那樣,而是讓他們在修身的同時聯系政治,學習治國之道。他把修身與治國統一起來,把它們看作同一過程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或不同方面。因此他的學生們在具有較高 道德水準的同時,學會了多方面的才能,有的能做行政長官,有的能管賦稅, 有的能帶兵打仗,有的能辦外文,有的能做典禮司儀。這一點應該說是孔子 理論與實踐 (學與行)相結合的倫理思想的高明之處。在修養的工夫中,孔子很重視自我省察。因為孔子不光看重行為的效果,更看重行為的動機,而動機的好壞,主要地是依靠行為者自己去檢查。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又說:「已矣乎,吾未見能見過而內自訟者也。」 又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他主張看見不好 的人和事,要檢查自己是否也有同樣錯誤;自己有了過錯要進行自我批評(「內 省」,「內自訟」);經過自我檢查,感到自己的行為無愧於心,才會有真 正的快樂。在他的教育之下,弟子曾參每天都做自我省察,他的名言是:「吾 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孔子認為朋友之間的相互影響,對於修養也有重要意義。他主張「里仁」 ──與仁人住在一起;擇友──認為「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朋友切切」──朋友之間相互批評;特別是「就有道而正焉」──到道德高 尚的人那裡去求得匡正。 總之,孔子的好學精神和學行一致精神,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
孔子的義利觀和中國歷史上的義利之辨
Ⅲ 中外名人成長故事――孔子讀後感
我最喜歡是李白的故事,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一次,學堂正在上課,他偷偷從學堂溜出來到河邊玩。剛到河邊,忽然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拿著鐵錐在石頭上磨來磨去,李白很驚訝,上前問老婆婆磨鐵錐干什麼。老婆婆回答說:「我在磨針」。李白又問:「 這么粗的鐵錐何時才磨成針啊?」老婆婆說:「只要有恆心,鐵錐也能磨成針。」李白聽完覺得很慚愧,從此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家喻戶曉的大詩人。
別的名人故事我就不再一一講述,但是這些名人之所以能夠成功,都是從小養成勤於學習,善於觀察和思考,博覽群書的好習慣。我們要向名人學習,從小養成好的習慣,不斷積累知識,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Ⅳ 名人小故事要孔子的
第一個故事: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啟示】
常言道:「眼見為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依就以往的經驗,而經 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
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須根據事實性、科學化作判斷,「經驗」、「眼見」往往是主觀的,不輕易的論斷才可避免許多的誤會。
第二個故事: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
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
「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
「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
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准了他的假。
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
> 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並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 顏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裡走。
>
> 路上,突然風起雲涌,雷鳴電閃,眼看要下大雨。
> 顏回鑽進路邊一棵大樹的空樹干里,想避避雨。
>
> 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心想,師徒一場,再聽他一次話吧,又從空 樹干中走了出來。
> 他剛離開不遠,一個炸雷,把那棵古樹劈了個粉碎。
>
> 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難道我還會殺人嗎?
> 顏回趕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了妻子住室的門栓。
>
> 顏回到了床前一摸,唉呀呀,南頭睡個人,北頭睡個人!
> 他怒從心頭起,舉劍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
> 他點燈一看,床上一頭睡的是妻子,一頭睡的則是妹妹┅┅
>
> 天明,顏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
> 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麼會知道要發生的事呢?」
>
> 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
> 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
>
> 顏回打躬說∶「老師料事如神,學生十分敬佩!」
>
> 孔子又開導顏回說∶「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塗了,不願再跟我學習。
> 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 輸了
> ,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呢?」
>
> 顏回恍然大悟,「撲通」跪在孔子面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
> 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學生慚愧萬分!」
>
> 從這以後,孔子無論去到哪裡,顏回就再也沒離開過他。
>
> 想想人類社會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只有強勢與弱勢!
有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這個故事跟老子一樣古老。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著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說明孔子是個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和建議的人
Ⅳ 名人故事孔子給我的力量
孔子給我的力量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Ⅵ 名人故事 勇擔重任 孔子讀 後感
德報怨的鄭庄公 俠客豫讓 虛心納諫的齊景公 聖人孔子 財神范蠡 木匠祖師魯班 復聖顏回 五投大夫百里奚 改革家商鞅 反對戰爭的墨子 憂國憂民的屈原 門客三千的孟嘗君 水利家李冰 秦代 一統天下的秦始皇 拜師學兵法的張良 一統天下的秦始皇 拜師學兵法的張良 揭竿而起的陳勝 楚霸王項羽 忍辱負重的劉邦 漢朝 造紙專家蔡倫 諧星東方朔 為國忘家的霍去病 回心轉意的司馬相如 忠貞不屈的蘇武 出塞和親的王昭君 神醫華佗 魏晉南北朝 遺世獨立的嵇康 青年才俊陸遜 勇除三害的周處 書聖王羲之 西遊第一人法顯 數學家祖沖之 無神論者范縝 四次出家的梁武帝 正直的史官高允 遷都的皇帝拓跋宏 俚族首領冼夫人 隋唐 能征善戰的李靖 以身垂範的長孫皇後 進藏和親的文成公主 詩仙李白 茶聖陸羽 名將郭子儀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宋朝 書畫家米芾 大文豪蘇軾 寧死不屈的楊業 梅妻鶴子的林逋 鐵面無私的包拯 英雄完顏阿骨打 愛國老將宗澤 女詞人李清照 精忠報國的岳飛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元代 一身正氣的文天祥 紡織能手黃道婆 明朝 保衛北京的於謙 潦倒才子徐文長 淡泊名利的唐伯虎 抗倭名將戚繼光 主動抗倭的瓦氏夫人 志在四方的徐霞客 雄才大略的努爾哈赤 身系國家的袁崇煥 奇女子柳如是 視死如歸的史可法 收復台灣的鄭成功 清朝 寫鬼故事的蒲松齡 最受寵的和孝公主 虎門銷煙的林則徐
Ⅶ 孔子的名人事跡
1、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2、有法律卻用不到才好
魯國有父子兩人打官司,季康子說:「殺掉他們。」孔子說:「不可殺。民眾不知道兒子狀告父親不是好事,已經很久很久了,這是上級官員的過錯啊。
如果上級官員有道義,那麼這樣的人也就不會有了。」季康子說:「治理百姓以孝道為本,現在殺掉一人而懲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嗎?」
孔子說:「不先用孝道來教化就採用殺戮的方式,這是暴虐地殺害無辜。三軍打了敗仗,不可因此而殺掉軍兵;訴訟之事處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罰進行懲罰。
上級官員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從善政,那麼,百姓就會順風而從。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順從善道,然後再設置刑罰來加以懲治,那麼,百姓就能知罪了。
幾尺高的牆,百姓不能越過;幾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兒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頂。這是因為循序漸進。如今的情況是,仁義已經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會不違背仁義呢?
《詩經》中說:『使民不會迷心性。』當初,君子引導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嚴暴戾之法,設置了刑罰卻可以不使用。」於是,狀告父親的兒子聽說了此話之後,就請求放棄狀告了。
3、知仙不為
一次,趙國國君趙襄子,率領十萬多人,在中山國一帶打獵。所到之處,草木踐踏,山林焚燒;方圓百里,人聲鼎沸,煙火飛揚。
這時,忽見一人從石壁中走出,並隨著煙火,徐徐上下。眾人見了,都以為遇到鬼物。火蔓延到別處,見他又從火中慢慢走出,所經過的地方,好象對他沒有任何阻礙。
趙襄子見了,覺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來,逗留片刻。那人悄然來到襄子近旁,如入無人之境。襄子細細觀察,發現他形色七竅象人。氣息聲音也象人。
於是,襄子很恭敬地問道:「請問先生,用什麼道術,使自己住在石中?用什麼道術,使自己入於火中?」只見那人目視遠方,漠然答道:「什麼東西是石?什麼東西是火?」
「噫!」襄子有點詫異,「適才,您出來的地方就是石,您進入的地方就是火呀!」那人聽了,微微低頭,看了一下襄子,然後,又抬頭繼續漠視遠方,半晌,回道:「不知!」隨後,飄然而去。
魏文侯聽說了這件事,便問孔子的弟子子夏說:「那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呀?」子夏迴文侯道:「在下據從老師那裡聽來的言教分析,那個人,大概是一個,已經心物融通的仙者。
這樣的人,外物不能傷,游於金石,蹈於水火,也都無所阻礙。」「哦!那你為什麼不這樣呢?」文侯笑著問。子夏搖搖頭:「這要凈心欲,絕智思才可以。我哪裡能做得到?不過說說道理而已。」
「那你們的老師,為什麼也不這樣呢?」文侯好奇地接著問。「我們的老師啊,他是屬能做得到,不去做的人。」子夏欣悅地答道。「這又是為何呢?」文侯不禁追問。
看著有點急切的文侯,子夏笑著說:「老師是為了我們呀。想想看,如果老師也象那位仙者一樣,一問三不知,那麼,一旦我們有什麼疑問,有什麼危難,要怎麼辦呢?」文侯聽到這里,大悅。
聖人們來到這個世間,為了直接、有效地幫助我們,不惜犧牲自己身體的逸樂,與我們同甘共苦,同赴危難。所以,易曰:聖人吉凶與民同患。菩薩說:地獄不空,我不成佛。
4、孔子學琴
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
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5、兩小兒辨日
一天,孔子向東游歷,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是什麼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些,而中午時離人近些。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孔子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您十分有智慧呢?」
Ⅷ 名人讀書的故事(如孔子「韋編三絕」)
樂此不疲
東漢光武帝劉秀每天臨朝處理政務,從早忙到晚,還經常將文武大臣們召 來講論經書義理,直到半夜才休息。皇太子勸他說:「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 之福,願頤精神,優游自寧。」光武帝說:「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開卷有益
宋太宗趙胤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召集文人學者編寫了卷帙浩繁的百 科全書《太平御覽》。該書編成後,盡管國事繁忙,宋太宗還是堅持每天閱覽三卷。有時因 事耽誤了,他還要在閑暇時再補上。有人認為他實在太辛苦了,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 為勞也。」後來,「開卷有益」就成為鼓勵人們刻苦讀書的至理名言。
讀書如攻堅
在學習中,許多人視難題為敵人,視讀書為攻堅。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提 出「八面受敵」法,將學習對象當作敵人從八面分割包圍。此法曾受到毛澤東贊揚。毛澤東 在30年代也說過,學習中要「攻書」,把書本上艱深的問題看作敵人的堡壘,堅決攻下來。 董必武在詩中曾寫道:「學習當如卒過河。」也是提倡用進攻精神讀書。集中表達了這一觀 點的還有葉劍英的詩:「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王安石的指點
北宋時,有位讀書人很喜愛杜甫的詩,自己專門模仿杜詩寫了不少習 作,但都感到不能令人滿意。他向當時的著名文學家王安石請教說:「杜甫的詩為什麼那樣 精深神妙呢?使後世之人難以超越他。」王安石答:「杜甫寫詩的決竅不是已經在他的詩中 說出來了嗎?」那人問:「是什麼呢?我怎麼不知道?」王安石說:「杜詩中說:『讀書破 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兩句,不是說得很清楚了嗎?」那人恍然大悟。此後他刻苦讀書,在 寫詩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書巢
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陸游一生酷愛讀書,他晚年時體弱多病,仍勤讀不輟。他將自己 的 住室命名為「書巢」,題寫了「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的聯句以明夙志。朋友 問他為什麼取巢為名,他回答說;「我的房子里到處是書,或者放於籍內,或者置於桌上, 床上鋪的是書,枕的也是書,信仰四顧,沒有無書之處。」朋友進屋一看,果然到處都堆著 書,一不小心還碰倒了一摞書。朋友不由得笑著說:「真是個書巢啊!」
Ⅸ 孔子的名人事跡
孔子的「每事問」
蘇秦苦讀
屈原放米
扁鵲神技救太子
華佗的麻醉葯
晏子巧諫齊王
孫武鐵面練兵
勾踐忍辱嘗糞便
項羽年少志大
善忍的劉邦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東方朔搶飲仙酒
不沾污點的司馬遷
張衡的天體模型
「我要救活他」
諸葛亮獻策
曹操吃「雞肋」
陳壽拜師
王羲之誤吃墨汁
王獻之畫牛
祖沖之量車輪
天下的鏡子
孫思邈的土方
李白夢筆生花
「胸有成竹」的吳道子
懷素的練字紙
李賀寫詩
白居易以詩揚名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司馬光睡「警枕」
歐陽修以獲畫地
晏殊應考
……
Ⅹ 孔子寫過哪些名人故事提目
孔子寫過的名人故事有子貢有顏回,他這些很出名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