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歷史人物故事600字
A. 急需一篇寫歷史人物的作文 600字
最近看了電視連續劇《傳奇皇帝朱元璋》,感慨良深。 朱元璋出身佃農,從小放牛,7歲那年,父母、大哥均死於瘟疫;17歲出家當和尚,到25歲那年,寺廟又遭官軍焚毀;朱元璋走投無路,終於參加了反抗元朝統治的起義軍;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再加上一點運氣,朱元璋在義軍中脫穎而出,最後竟至黃袍加身,成為一個布衣皇帝的「傳奇」。 在稱帝前長達16年的艱苦轉戰中,朱元璋做到了深謀遠慮,謙虛謹慎。他在戰略上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正確方針,同時牢記「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做了不少好事。據清人谷應泰在《明史記事本末》中記載,朱元璋在准備攻取鎮江時,就曾再三告誡部下說:我自起兵以來,從未妄殺無辜,你們一定要體會我的良苦用心,破城之日,千萬不要放火、搶掠、殺人,違反者處以軍法,縱容者也要處罰。佔領鎮江後,朱元璋還特地命徐達訪請當地能人秦從龍,後來又親自到鎮江,「謁孔子廟,分遣儒士告諭鄉邑,勸農桑。」及至做了皇帝以後,朱元璋也採取了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他曾對劉基說:「寬民必當阜民之財,息民之力。不節用,則民財竭;不省役,則民力困;不明教化,則民不知禮義;不禁貪暴,則無以遂其生。」劉伯溫聽了他的這番話,感動得贊嘆道:「此所謂以仁心行仁政也。」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欲行仁政的皇帝,卻又對孟子主張「民貴君輕」的言論極為反感,卻又非常善於實施陰謀而不動聲色,卻又在懲處官吏時極盡殘暴株連之能事,卻又經常因自己的猜忌多疑和刻薄寡恩而陷入孤獨和痛苦之中。和許多皇帝一樣,他也在登位後立即陷入「殺功臣」的怪圈,把「兔死狗烹」的慘劇演到了極致——只剩下一個湯和,趕緊戰兢兢告老還鄉,才保全了一條小命。在震驚全國的胡惟庸和藍玉兩個大案中,他竟殺了將近四萬人。這種空前的恐怖統治,這種復雜的雙重性格,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動機和情感邏輯所造成的呢? 顯然,這正是在封建專制體制下「權欲」無限膨脹所必然導致的結果。從起初連生存權都得不到保障的一無所有,到登上皇位權傾天下,還要想著為「家天下」的繼承者削除「權杖」上的「芒刺」,這其中的發展規律,必然推動整個極權體制運轉成一部瘋狂的「絞肉機」,使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括那些後宮的女人們,毫無例外地無法逃脫要麼「吃人」、要麼「被吃」的命運。 人民大學的毛佩琦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講到「胡藍兩案」時說,明清兩代都有人懷疑他們的所謂「謀反」實為子虛烏有,而他則乾脆斷言是兩起「冤案」,這就和電視劇中所展現的故事情節大相徑庭了。當然,電視劇如此演繹謀反與平叛的故事也並非毫無根據,因為在《明史記事本末》中,也記載了「胡藍」意欲謀反的種種「蛛絲馬跡」,按照這些線索來編劇,顯然可以加強戲劇性,從而對觀眾有更大的吸引力。 盡管迷失在歷史迷霧中的「胡藍」事件真相難明,但照我看來,他們的「反」或「未反」,並不影響封建統治下君臣關系的本質。在那樣一種非人的制度中,人性都已嚴重地扭曲變形。皇帝對權臣不可能完全放心,勢必經常在信疑之間游移;權臣對皇位也未必毫不動心,只是要看實現篡位的可能性有多大罷了。皇上所謂「愛」卿如命者,臣下所謂「愚」忠至死者,即使真的曾經有過,那也只是個別的現象,「非典型」的現象而已! 陳寶國在這部電視劇中,終於剎住了在《大宅門》中形成的表演慣性,擺脫了「白景琦」的影響,比較成功地塑造了這位傳奇皇帝的復雜形象。演到後來,我看他已經「入戲」很深,感同身受地體驗到專權者「高處不勝寒」的孤獨、疑懼和痛苦了。但徐帆所演的馬皇後,卻成為一個概念化的形象,當然這首先是劇本的問題,不過徐帆的說白也確有毛病,總給人不自然的感覺。後宮的另幾個女人,倒是演得各具特色,尤其是達蘭和金菊,我認為是演得很好的。
B. 歷史人物論文600字
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名著,裡面創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諸葛亮無疑是其中最為出色的一個。
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歷史上,諸葛亮憑借隆中對博得劉備賞識,又在曹兵南下,劉備大敗的時候,請出了吳兵幫助劉備打敗了曹操。進而奪取四郡,又進入西川,打敗了劉璋。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把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並多次出兵攻打魏國,最後死而後已。被封為武鄉侯、丞相、錄事尚書和司隸校尉等職。謚號「忠武侯」。
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被進一步美化,成為一個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的人物。他的出場就頗具神秘色彩。劉備策馬越潭溪,偶遇水鏡先生司馬德操。經過司馬徽和後來的徐庶的推薦,劉備才知道卧龍先生諸葛亮,然後就三顧茅廬。三國演義這點十分精彩,連帶著介紹了諸葛亮的幾乎所有親戚朋友,只是留了龐統一家,為後文做伏筆。而神仙一般的諸葛亮,一出世就幫助劉備分析了天下大事,奠定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後,更是出神入化。在曹兵未來以前,便提前徵兵御敵。曹兵來以後,諸葛亮用一套神秘莫測的辦法火燒博望,火燒新野,兩把火燒得曹軍聞風喪膽。當陽一戰,劉備九死一生,這個時候,諸葛亮挺身而出,隨魯肅來到東吳,請求援兵。東吳諸雄,在諸葛亮的面前黯然失色。雄才大略的孫權、機智的周瑜、老辣的張昭、朴實的魯肅等等,都被諸葛亮刷的團團轉。之後,諸葛亮更是一葉扁舟離開東吳。
孫劉失和後,諸葛亮幫助劉備粉碎了東吳的種種陰謀。並且開始籌劃幫助劉備入川。從接納張松,到警示龐統,最後自己入川,扭轉乾坤,終於收降馬超,進而得到西川。然後,幫助劉備守住漢中。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蜀漢的頂樑柱。當時,蜀漢內外交困。諸葛亮先聯合東吳,再南征孟獲。萬事具備,開始北伐。在北伐以前,還寫了那篇膾炙人口的《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請再讀讀這篇文章,陳壽、羅貫中以及毛氏父子都知道,沒有任何文章能比這篇文章更能體現出武侯的性格志向,所以都收錄了這篇文章。我才華不及他們,更必須在寫武侯的文章里,收錄這篇感人肺腑的文字。
諸葛亮在歷次北伐當中,身先士卒,足智多謀,高瞻遠矚。但因為種種原因,北伐並沒有成功。比如馬謖失街亭、孟達大意被司馬懿打敗、糧草不支、李嚴撒謊、苟安流言等等。最終諸葛亮因為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
諸葛亮死的時候,還任命了兩朝丞相,即蔣琬和費禕。所以在這兩個人還活著的時候,蜀漢還威而不亂。這兩個人死後,董厥樊建就差遠了。諸葛亮死後,還計斬魏延,死諸葛嚇退活司馬。
這就是羅貫中,或者說毛氏父子為諸葛亮杜撰的一生。看來是很完美了,但是許多看三國演義的人都是一上來特別喜歡諸葛亮,後來漸漸的就不喜歡諸葛亮了。或者說對演義有一定了解的人,就不太喜歡諸葛亮這個角色了。這可能是演義作者始料未及的。
作為諸葛亮,我們可以看一看杜工部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的對於諸葛亮的定位比演義作者好的多。諸葛亮本來就是一個悲情英雄,這樣的人必定不是完美的。比如項羽,這個人就是優點缺點同樣明顯,這樣的悲情人物,能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同,而三國演義所設計出的完美悲情人物,就顯得漏洞頗多。
第一,諸葛亮既然料事如神,那麼為什麼在街亭這么重要的位置派出馬謖呢?譬如王平、吳懿就能勝任這個位置,還即忠又勇。反過來講,演義美化的神一樣的諸葛亮,在知人善任上,頗有問題。
第二,演義描寫的諸葛亮過於神話,這反倒不像是一個人。小說能吸引觀眾,一般都是讓觀眾能在主人公身上找到共鳴,而諸葛亮這位主人公,顯然不是能讓人共鳴的主人公。
第三,諸葛亮本來是個很忠厚老實的,至少是個好人,不會去害人。三氣周瑜雖然寫的精彩,但在全局的角度看,絕對是敗筆。還有諸葛亮和諸葛瑾本來是一對關系很好的兄弟,各為其主卻不互相干涉,但是演義里卻也被迫勾心鬥角。諸葛亮如果連對自己的兄弟都不好,怎麼可能對劉備這么好?
第四,人都是挑剔的,再完美的人物也會被挑出毛病。所以,在演義的角度說,捧諸葛亮的越多,打擊諸葛亮的人就越多,這也就是演義能夠流傳下來的原因。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諸葛亮智而近妖,劉備忠而近偽。」這句評論十分到位。也就是說,三國演義雖然完美的創造了諸葛亮,但是卻真的不如一個實實在在的諸葛亮讓人敬佩。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以諸葛亮為核心和紐帶,把三個國家的人物描寫的淋漓盡致。尤其是諸葛亮,三國演義把他的忠、智、義、情寫的相當到位,讓一個全新的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作者筆下栩栩如生。提到諸葛亮,人們就會想到足智多謀、鞠躬盡瘁這兩個詞語,三國演義的功勞毋庸置疑。戲劇舞台上也多借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的形象,把活生生的諸葛亮展現在我們眼前,比如失空斬。所以,在文學角度上講,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描繪相當成功,不僅僅創造了一個完美的諸葛亮,也創造了一個爭議的諸葛亮,使諸葛武侯不僅僅是一個偉人,也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名人,這就是雅俗共賞。三國演義不僅僅使自己流傳千古,也令諸葛亮萬世流芳。
C. 以走進歷史人物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記敘文
與古人對話
站在兵馬俑坑前,凝視著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兵俑,我彷彿回到了兩千多年前。據考證,那些兵俑都各有其原型,也就是說,如今我們看到的每個兵俑在兩千多年前都在我們今天看到的太陽下生活過。因此,站在兵馬俑坑旁,我彷彿看到了古人,彷彿在與他們對話。
我仔細地凝視著那些臉龐,那是兩千多年前的人啊。我感覺時光彷彿已經奇妙地把我和他們聯結到了一起。
那時刻,厚重的歷史宛如被風吹起的窗簾,讓我看到了,回到了遙遠的遙遠,讓我清醒而恍惚,腦袋裡彷彿被兵俑擠滿,又彷彿空盪盪的一無掛礙…… 我真想不顧一切地跳進俑坑,不顧一切地跑到兵俑前,彷彿如此我就能穿過時空的隧道,回到了兩千年前。我想跑上前去將每個兵俑都看個明白,他們是我的前輩,我的身上也流淌著他們的血液,我延續了他們的生命,但同樣地,也傳承了他們的痛苦。那種跳進去的感覺非常強烈,以至於我都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強迫症。
當然我並沒有跳進去,如果跳進去,我將被請進公安局。
我只有站在那裡,隔著空氣,隔著那咫尺的距離,與遙遠的古人對話。
我輕而易舉地跨越了兩千年的時光。
我有太多的問題要問他們,浩如煙海的問題:
你那時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你快樂嗎?你幸福嗎?你的肉體、心靈、靈魂飽受過怎樣的折磨呢?你們是否知道這折磨如同無形的磁場一樣也在我的身體里穿梭? …………
他們是否也有浩如煙海的問題要問我呢?
但他們是沒有生命的兵俑,怎麼能回答我的問題呢。
而且,即使靈魂又回到他們身上,我又能和他們說些什麼呢?他們又能與我說些什麼呢?
沒有什麼話題了,盡管話題多得如同紛亂的發絲。
沒有什麼話語了,盡管話語多得如同浩繁的星星。
只有一點我清楚地知道,也許,他們承受的肉體痛苦宿命般地流淌在我的精神里了,也就是說,一樣的痛苦,一樣的折磨,古人和我同樣程度地以不同的形式承受著,即他們肉體的痛苦與我精神的痛苦是等同的。
宿命!
如此,在我的眼裡,他們是兵俑,但在他們眼裡,我何嘗又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兵俑呢?無上的自由,無上的尊嚴,掙脫鎖鏈的只屬於天空的翅膀,在綿延幾千年裡,什麼時候屬於過人的生命呢?他們沒有聲音,而我的聲音又在哪裡呢? 時光究竟把我流淌成了什麼呢?或者說把我變成、鑄造成、雕塑成、把我腦袋洗成、把我肉體壓成什麼呢?時光是否見證著我時尚的衣著其實也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用兩千多年前的泥土做成的兵俑的鎧甲呢?而兵馬俑的鎧甲,焉知不是我時尚衣著的另一種形態呢? 時光莫非是個圓圈么? 宿命,無奈! 離開兵馬俑,離開古人,回到喧囂浮華粉飾的生活,這種無奈的生活已將我曾經的熱血凝固、僵化成再也沒有自由意識的行屍走肉,比兵馬俑多的,也僅僅是一口氣。 當然,多的還是曾經熱血永遠也不會改變顏色的渴望。
D. 求一篇歷史人物傳記!(600字之內)不要太多啊!(急~~)
原文: 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父為任城尉,因家焉。少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客游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既而玄宗詔筠赴京師,筠薦之於朝,遣使召之(按:教材引文有誤,又漏引十餘字,今補正),與筠俱待詔翰林。白既嗜酒,日與飲徒醉於酒肆。玄宗度曲,欲造樂府新詞,亟召白,白已卧於酒肆矣。召入,以水灑面,即令秉筆,頃之成十餘章,帝頗嘉之。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時侍御史崔宗之謫官金陵,與白詩酒唱和。嘗月夜乘舟,自採石達金陵。白衣宮錦袍,於舟中顧瞻笑傲,旁若無人。初,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謫仙人也。」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為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白在宣州謁見,遂辟從事。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按:教材引文漏一「醉」字,今補)。有文集二十卷行於時。 (來源:《舊唐書·李白傳》) 譯文: 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少年時就有超群之才,志向宏大,氣度豁達,逍遙而有超然出世的心境。他父親做任城尉,全家就在那裡安家。李白少年時與魯中的幾個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逸在徂徠山,縱情歡歌豪飲,當時號稱「竹溪六逸」。天寶初年,外出到會稽游歷,與道士吳筠隱居在剡中。不久唐玄宗詔令吳筠去京城,吳筠把李白推薦給朝廷,朝廷派使者召見李白,並讓他與吳筠一起待詔翰林。此時李白已經嗜好喝酒,天天與幾個酒徒喝醉在酒店裡。玄宗譜出曲子,要編制樂府新詞,急忙召見李白,李白卻已在酒店醉倒了。召入宮中,用涼水噴灑他的臉,醒來後,立即叫他提筆作詞,很快就寫出了十多首,皇帝很贊賞他。李白曾經沉醉在宮殿上,伸腳叫高力士脫靴,因此被貶斥而離開了朝廷。於是他浪跡江湖,整天喝酒。當時侍御史崔宗之被貶官到金陵,常與李白一起飲酒並做詩唱和。他們曾經在月明之夜駕著小船,從採石到金陵。李白穿著宮錦袍,在船上極目遠望,縱情笑傲,旁若無人。當初,賀知章見到李白,贊賞他說:「這是天上貶下來的仙人啊。」安祿山起兵叛亂,玄宗逃到蜀地,在途中任用永王李璘作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李白在宣州請見,於是徵召他為李璘的從事。永王圖謀造反,起兵失敗,李白因此獲罪而被長期流放在夜郎。後來遇到大赦,才得以回來,最終因為飲酒過度,醉死在宣城。著有文集二十卷,流傳於世。
E. 中國古代歷史人故事600字左右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盪著象徵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兄弟,他懊惱曾經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裡。懷著深深的自責,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後人無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稜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F. 古代歷史人物600字作文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來,人們對他的爭論不斷,褒貶不一。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他不僅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無道的暴君。人們可以眾說紛紜,百家爭鳴,但面對歷史我們必須還以尊重和客觀的態度。我認為秦始皇有對有錯,有功有過,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時代功大於過。
在連綿不絕的900年春秋戰國之亂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是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僅用短短的九年時間,橫掃天下,因而,我國第一位前無古人的皇帝橫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贏政,也是他首創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帝國之先河。軍事上,「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長城——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徵,2000多年過去了,她依然光彩奪目,巋然不倒,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每一位中華炎黃子孫世代引為驕傲;依然是他——秦王贏政,政治上,「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從而,結束「烽火連三月」的無休止爭戰,開辟了天下一統的曠世新局面;還是他——秦王贏政,文化上,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不也是空前絕後,蔚為壯觀嗎?他所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哪一件不引以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不是嗎?「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嬌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倍受偉大領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歷史人物中,秦始皇首當其沖。凡此種種,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可見一斑。
然而,輝煌一時的秦王朝大廈卻只短短的14年便轟然瓦解。「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是什麼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天下已定,「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的秦始皇,「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因而,由於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為這位千古一帝的功過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筆和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價。
「創業容易,守城難」。當冷靜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過的同時,我們客觀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沒有秦始皇的不顧當時的國力和不惜勞動人民的血汗,也就築就不了今天依然閃爍著的「萬里長城」、「秦兵馬俑」之中華民族精神輝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許會就此消逝不存,也許秦王朝還能再存在一個又一個14年。因此,對於歷史人物功過自可評說,但必須尊重歷史,盡可能還以歷史人物一個基本真實面目。
G. 走近歷史人物——秦始皇作文,600字
論秦始皇的功與過
秦始皇是我國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
統一封建王朝。他一生是有功也有過的。秦始皇在位時期為統一中國
創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有不少的過失。有人說:「他功大於過,值萬人尊敬。」也有人說他過大於功,他在位時期,很殘暴,說他是秦暴
政,這就讓我們來說說他們的功過吧!
秦始皇年僅十三歲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扛起了秦國統一天下的使命,責任使他變得更早熟,更堅強,也變得更沉默了。他的處理果斷是成就一切的基礎,所以,果斷令他創下了不少的功勞。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及為了統一和鞏固統一而在軍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貢獻。
他的貢獻分幾件,詳細來講,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統一六國,他在統一六國中,首先把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然後當機立斷,作出了推進統一的重大決策。從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謀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統一中國。這是他的功勞之一。
他在統一中國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權國的政體模式。他首先創置了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其次,他創置了郡縣制度,取消原來的封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又增設四郡;郡設郡守,郡以下轄縣,縣有縣令,郡守縣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隨時調動。中央政府內設三公九卿,廢除世襲特權。中央及地方級官員實行流動,其任免升遷一切大權都操縱在皇帝手中。贏政建立的這種政體模式,對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政體模式雖然期間有小的變化,但基本上沒有脫離贏政設計的這一窠臼。從而說明秦始皇的功勞是非常大的,直至現在,也有不小的影響。這是他的功勞之二。
第三件功勞是,他為了鞏固新建立的統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為統一文字,以秦的圓形貨幣「秦半兩」為統一貨幣,以秦的度量衡為全國統一的計量標准。從而便利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還有他大興土木工程,修建了長城、阿房宮。為中國留下了震驚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兵馬俑」。這些都說明了秦始皇的功勞是巨大的。
但是一個人有功就會有過,何況是一國之君呢!作為一個專制主義的統治者,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尤其是為了加強思想文化上的統治而採取的殘暴措施,對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起著摧殘的作用,並開創了文化專制的先例。他焚書坑儒,刑法苟暴,濫用民力,大興土木,這些都是秦始皇的一大失。
總的來說,秦始皇一生五十年,但這五十年卻使秦始皇成為千古一帝。他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多民族國家,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並確定了郡縣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為這個文明古國屹立於古代東方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那麼,足以說明秦始皇的一生是功大於過的。
H. 包含歷史名人故事的作文(600字以上)急急!!~
「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個故事,《三國演義》中的重點篇章。小說寫赤壁戰前,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且夜觀天象,曹操不當身亡,考慮到曹操與關羽有恩,於是派關雲長把守華容道,留個人情與關羽做。小說又寫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二人雙敵趙雲,才使曹操得以逃脫;二笑笑出張翼德,又是張遼、徐晃二將抵擋張飛,使曹操再次脫險;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關雲長,且又在有一夫當關之險的華容狹路上,加之曹軍幾經打擊,此時已無力再戰,無奈,曹操只得親自哀求關羽放行,關羽念舊日恩情,義釋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三國演義》的上述描寫,並非全是憑空之筆。曹操從赤壁敗退,走的確實是華容道,但並沒有關羽;曹操在途中確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諸葛亮與周瑜智謀不足,而是笑劉備雖有計謀卻遲緩;曹操笑後確也出現了敵情,但已無驚無險。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計,索性又一把火燒掉所剩戰船,率軍經華容向江陵一路敗退。孫劉聯軍則水陸並進,尾隨曹軍,緊追不舍。 其實,當時曹操雖然戰敗,但面臨的形勢並不十分嚴峻。因為在赤壁交鋒之前,是曹操強大,孫劉弱小,孫權和劉備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挫敗曹操的強大攻勢,使曹操不得渡過長江,以保全自己的勢力范圍,或保證自己不被曹操消滅掉,在勝負未卜的情況下,他們沒有也無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敗退的路線上去設伏。所以,曹操在敗退的路上,雖後有追兵,卻前無伏軍。可是,在通向華容的道路上,卻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 《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山陽公載記》說:曹操戰船被燒,率軍從華容道步行而歸。華容道上一片泥濘,根本無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風,行走更加艱難。於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墊路,大軍才得以通過,而羸兵被人馬踐踏,深陷泥中,死亡無數。眼看大軍就要全部通過華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諸將本已狼狽不堪,見曹操大笑,十分不解,問曹操為何發笑。曹操說道:「劉備的才智與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計謀總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馬至華容道放火,我等必全軍覆沒了。」曹操話音剛落,接探馬報劉備追兵在後面開始順風點火。但曹操大軍已通過華容道,奔江陵而去。 《三國演義》寫曹操三次大笑,笑出三個英雄,是為了表現曹操雖奸詐,但不如諸葛亮神機妙算;寫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是為了表現關羽知恩圖報、義重如山的人格,均系作者欲神化諸葛亮與關羽二人的演義之筆,並非史實。曹操在奪取荊州後,馬不停蹄,率領二十多萬 水陸大軍順江東下。計劃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實現統一全國的宏願,可是他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驕傲輕敵,結果被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倉惶潰逃,敗走華容道。(史無此事,僅以《三國演義》論)[編輯本段]什麼叫華容道據《資治通鑒》注釋中的說法,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這里所說的華容,當然是指華容縣城。華容道也就是赤壁戰爭中曹軍逃入華容縣界後向華容縣城逃跑的路線 。古華容縣城在現監利縣城以北約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從曹操屯兵的地方烏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劃一條直線,華容城正好在這條直線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華容縣城是最捷徑的路線。而且當時華容縣城附近有曹軍的糧草倉庫,便於撤退中的將士補充草。 由於這一帶有古代的沼澤湖泊阻隔。從烏林到華容城沒有直路可走。曹軍只能沿江向西潰逃,進入華容縣境之後,再向西北折奔華容縣城。這樣就必須涉過大澤邊上的一片沼澤地帶。根據縣志記載,曹操逃到太平橋時,人馬陷入泥濘之中,不得不扔掉馬鞭,下馬步行,這里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險,坎坷難行」,曹軍「遇泥濘,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蘆葦、蒿草填路,「贏兵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南宋大詩人陸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經坐船經過這一帶。他寫道:「自是復無人居,兩岸葭葦彌望,謂之百里荒」。舟人雲:「自此陂澤深阻,虎狼出沒。未明而行,則挽夫多為所害」。距曹操兵敗960年之後,華容道一帶尚且如此荒涼,曹軍當時的艱辛狼狽之狀,就可想而知了。 華容道真正得到開發是從元代開始的。今日的華容道,已根本看不見昔日的荒涼,而是綠樹成蔭,道路兩側良田萬頃。稻穀飄香,荷花吐艷。傍晚,裊裊炊煙騰空而起,呈現出一派平原水鄉風光.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艾等。益州牧劉璋始受征役,遣兵給軍。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救合肥。權聞□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三國志 關張馬黃趙傳〉參考資料: 1.三國演義 2. http://..com/question/1997982.html
I. 抗戰歷史人物故事(要少的)600字的!急急急急急急!!!!
氣吞山河 八女投江
1938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一百多人,在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畔陷入日軍的重重包圍之中,處境十分危險。
在這緊要關頭,婦女團指導員冷雲和胡秀蘭、楊貴珍、安順福、郭桂琴、李鳳善、黃桂清、王惠民7位戰士,毅然承擔了掩護大部隊突圍的重任。她們搶佔有利地形,集中火力向日軍射擊,日軍主力被吸引過來了,大部隊順利突出了重圍。
這時,敵人發現狙擊他們的只有八名女戰士,立即嚎叫著往上沖,妄圖將她們活捉。冷雲等八人沉著應戰,多次擊退日軍的沖鋒。發狂的日軍用機槍狂亂掃射,把女戰士們逼到河邊。女戰士們仍舊頑強地同敵人進行戰斗。最後,子彈用完了。只剩下三顆手榴彈。冷雲對戰友們說:「同志們!我們抗聯戰士絕不做俘虜!現在咱們只有涉水過河,能活著過去,我們繼續戰斗;過不去,寧肯死在河裡,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獻身是我們最大的光榮!」
聽了這番話,女戰士們熱血沸騰,她們堅定地回答道:「咱們寧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她們把最後三顆手榴彈扔向敵群,然後,手挽著手,義無反顧地走進冰冷刺骨的烏斯渾河。
愚蠢的敵人追到岸邊,氣急敗壞地怪叫:「回來!金票大大的,生命的保障!」然而,八位女戰士頭也不回,高唱著《國際歌》,為祖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選自《中國魂》326頁)
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晉察冀根據地的狼牙山區大舉進犯。當時,七連奉命在這一帶堅持游擊戰爭。經過一個多月英勇奮戰,七連決定向龍王廟一帶轉移,把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的任務交給了六班。
為了拖住敵人,六班的五個戰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撤退,把大批敵人引上狼牙山。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把沖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長馬寶山沉著地指揮戰斗,讓敵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付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象那個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滿腔的怒火。戰士宋學義擲一顆手榴彈就把胳膊輪一圈兒,好使出渾身力氣。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綳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戰斗進行很久,敵人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在崎嶇的山路上,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屍體。
五位壯士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任務,准備轉移。面前有兩條路:一條通往主力轉移的方向,走這條路可以很快追上連隊。可是敵人跟在身後,容易暴露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另一條是通向三面懸崖的蓮花瓣、棋盤陀頂峰。走哪一條路呢?為了保護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把敵人引上了絕路。
五位壯士一面向頂峰攀登,一面依託樹和岩石向敵人射擊。山路上又留下了許多敵人屍體。他們把敵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懸崖的狼牙山頂峰。
五位壯士居高臨下,繼續向敵人射擊。不少敵人墜落山澗,粉身碎骨。這時候班長負傷了,子彈打完了,只剩下胡福才手裡一顆手榴彈。他剛要擰開蓋子,班長搶前一步,奪過手榴彈插在腰間,猛的舉起一塊磨盤大的石頭,大聲喊道:「同志們,用石頭砸!」頓時,石頭象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山坡上傳來一陣嘰哩呱啦的叫聲,敵人紛紛滾下深谷。
又一群敵人撲上來了。班長嗖地一聲拔開手榴彈,擰開蓋子,用盡全身氣力擲向敵人。隨著一聲巨響,手榴彈在敵群中開了花。
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人民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班長胡寶玉激動地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說罷,他把那支從敵人手中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後走向懸崖,象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昂頭挺胸相續從懸崖往下跳去。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的壯烈豪邁的口號聲: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
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選自《黨史軍史故事選》135-136頁)
殲敵600餘
14勇士最後跳崖壯烈犧牲
1942年冬,日軍對魯中根據地進行「掃盪」。山東軍區特務營奉命掩護軍區機關和群眾突圍。先後斃傷日偽軍600餘人,全營最後只剩下14名戰士,被敵人壓縮在對崗山東端,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跳崖犧牲。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590頁)
劉老莊八十二勇士
1943年3月17日夜,侵佔淮海區沭陽城的日軍沿沭淮公路南下,泗陽的敵人向東進發,東海、灌雲之敵進入淮海區腹地高溝、楊口、漣水之敵越過鹽河向西,各路敵人都指向一個目標:駐在六塘河北岸張圩一帶的淮海區黨委和軍分區領導機關。包圍圈在緊縮著。進軍最快的一路淮陰城出擊的敵軍。這一路由日軍第六十五師團長親自率領,共有三個步兵大隊,一個騎兵大隊,約三千餘人,並配有平射炮、野炮。翌日拂曉,敵人已深入淮海根據地五十華里,再有一個小時即可到達張圩子。敵人十分猖狂,情況萬分危急,張圩子處於暴風雨來臨之前的緊張狀態之中。
駐守在敵人進軍路線上劉老莊的新四軍第三師第十九團的二營四連深知眼前張圩子的危險處境,為了使領導機關安全轉移,毅然主動要求擔任機動地阻擊敵人。這個連隊,無論是人數還是武器裝備,和敵人相比相差十分懸殊,但為了領導機關的安全,他們決心死戰到底。戰士們摩拳擦掌,機槍脫下槍衣,子彈推上膛,把手榴彈的蓋子全都揭開,揣在身上……隊伍沿著交通溝伸出去,等待敵人的到來。
敵人進逼上來了,一眼望去,敵騎兵在公路上飛馳,步兵在後面狂奔,掀起的塵土彌漫著天空。戰斗立刻打響了,鬼子兵人喊馬叫,發動了沖鋒,馬蹄急驟,刀光閃爍,步兵像黃蜂一樣攢動著,來勢十分兇猛,一枚枚手榴彈在敵群中開花,打得敵人人仰馬翻,鬼哭狼嚎。戰士們在浴血苦戰,敵人被阻,不能前進。日已過午,激戰仍在持續著。敵人無數次的沖鋒都不能奏效,他們便集中所有小炮、野炮、重機槍向我軍陣地轟擊、掃射,四連陣地上火光沖天,硝煙彌漫,彈片、泥土與血肉紛飛,已分不出哪裡是戰豪,哪裡是平地。正在這危急時刻,戰士們的彈葯消耗盡了,而兄弟部隊被敵人阻隔,又不能趕來增援。連長白思才命令把武器都破壞掉,留著步槍裝上刺刀,准備和敵人最後決斗。指導員李雲鵬大聲疾呼,號召所有共產黨員和全連戰士,絕不做敵人的俘虜、准備迎接敵人最後一次沖鋒。
四連從拂曉戰斗到黃昏,度過了極度緊張、殘酷、悲壯的十二小時,戰士們用鮮血和生命堅守著陣地,他們不停地廝殺著,直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滴血。敵人遲鈍地沿著交通壕走過去,只見壕溝里躺著八十二名新四軍英勇無畏的戰士,每一寸土地都灑滿了戰士們的鮮血,交通壕里,沒有一支完整的步槍、機槍全都折斷了,砸碎了。敵人看到這一切,真是心驚膽戰,日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此戰斃傷日軍170餘人。
就在這時,六塘河北岸的領導機關,跨過縱橫如織的河網,從張圩子安全轉移了。四連戰士可歌可泣的業績,是一首英雄的詩篇,他們為民族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戰後,新四軍的戰友們同聲哀悼,決心踏著烈士們血跡前進,誓為烈士們報仇雪恨,淮海人民為永遠紀念這些抗日的英雄們,就在交通壕邊修起了一座高大的陵墓,墓碑的正中寫著「八十二烈士之墓」,墓地的周圍栽滿了松柏,掛滿了鮮花和輓聯,淮海區領導人之一的李一氓作了一副輓聯:
由陝西,到蘇北,敵後英名傳八路;
從拂曉,到黃昏,全連苦戰殉劉庄。
戰後,劉老莊,又送82名優秀青年參加新四軍重新組建了這個連隊,新四軍第3師命名第四連為「劉老莊連」。現在,「劉老莊連」仍然保持八十二人的特殊編制
J. 化為歷史人物作文600字
在我的腦海中,有許多印象深刻的歷史人物:劉邦、項羽、曹操、諸葛亮、岳飛、鄭成功、戚繼光……其中讓我最感動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諸葛亮姓諸葛,字孔明,道號卧龍先生,人稱卧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軍事家。他一生追隨劉備,多次為劉備打仗時出謀劃策,幫助劉備取荊州,得馬超,破許昌……一生為蜀國立下的功績不計其數,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為報答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由於大將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歲時去世,死前留下了一個圖本和以後出事的應對措施,幫助蜀國在他死後仍然像以前那樣興旺了一陣子。
諸葛亮一生經歷過許多大的戰爭,且計謀大部分是諸葛亮出的。比如說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狹窄,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想方設法的要除掉諸葛亮。這時正值秋日,在許昌整頓了一年的曹軍現已精神煥發,准備駕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消息,本想全力抗曹,但是軍中卻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計,讓諸葛亮趕造十萬支箭,若十日內沒有完成,便軍法處置。然而諸葛亮並沒有抱怨,而是說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諸葛亮說大話,於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諸葛亮把從魯肅那裡借來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滿了草人,並下令向曹軍水寨進發。這一天正好有霧,曹軍的視線不好,錯把草人當成了士兵。霎時間,曹軍朝草船萬箭齊發,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條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上輕而易舉湊齊了十萬多支箭,周瑜啞口無言,計劃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