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名人故事獲諾貝爾獎

名人故事獲諾貝爾獎

發布時間: 2020-11-19 22:41:57

❶ 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的名人事跡

(1)陳景潤為了證實哥德巴赫猜想,他自學了英語、德語,乃至俄語。無論酷暑還是寒冬,陳景潤都要花上十幾個小時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證實哥德巴赫猜想時,光演算的草稿紙都裝了幾麻袋。

他將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寫入了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中。《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一經發表後,立馬引起了國際數學界人士的重視。

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高度評價了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並將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寫入書中,給其命名為陳氏定理。

(2)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3)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他年青時就生患絕症,然而他堅持不懈,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科學家。 霍金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

他在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動了自然科學界,並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

(4)馬雲,阿里巴巴這個18個人50萬資金的網路小作坊,8年之後變成了世界最大的B2B商業網站;當年西湖裡隨波逐流的小舢板,8年之後變成了太平洋里的一艘中國互聯網航空母艦;當年那個普通的英語老師,8年之後變成了世界級的網路公司掌門人。

(5)鄧亞萍,她出生在乒乓球世家,她的父親鄧大松曾經是河南省乒乓球隊選手。從鄧亞萍兩歲多開始,父親常常把鄧亞萍放在他的自行車上,帶著鄧亞萍到工人俱樂部看他們打球。鄧亞萍5歲起跟隨父親學打乒乓球,父親則給她制定了—套不同於常規的訓練方法。

開始,鄧亞萍拿的是橫拍,由於鄧亞萍個子長得慢,胳膊短,第二年起便讓她改打宣拍。鄧亞萍從小打球就特別認真。在鄧亞萍成長的道路上遇到過很多困難。

因為個頭矮,省隊不要她,這些情況父親都跟鄧亞萍說了,鄧亞萍明白了父親的意思:別人說你不行,你就要自己爭口氣,要加倍苦練才行,所以鄧亞萍從小就很乖,訓練特別能吃苦。

(1)名人故事獲諾貝爾獎擴展閱讀: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哥德巴赫1742年給歐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但是哥德巴赫自己無法證明它,於是就寫信請教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幫忙證明,但是一直到死,歐拉也無法證明。 因現今數學界已經不使用「1也是素數」這個約定,原初猜想的現代陳述為: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把命題"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記作"a+b"。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二個素數的和,或是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

屠呦呦,女,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資料參考:網路_哥德巴赫猜想

網路-屠呦呦

❷ 獲諾貝爾獎的人 事跡

1、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居里夫人

波蘭裔法國女物理學家、化學家居里夫人(Marie Skodowska–Curie ,1867年11月7日— 1934年7月4日)67,榮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1911年的化學獎。她也是法國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的第一位女教授。

1911年瑪麗·居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Ra)和釙(Po),分離出鐳,同時研究這些標志性元素的化學本質及其化合物。

(2)名人故事獲諾貝爾獎擴展閱讀:

莫言 經典語錄 

1、無論多麼落寂和蒼茫,那些身影總會過目不忘。 

2、總在不經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縱然發現光景綿長了十六個年頭。

3、我把你們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記憶之下。

4、提筆伏案之年,窗邊,是心靈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5、有些人,在不經意間,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設法,都忘不了。

6、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是在愛情中學習愛,在失敗中總結經驗,以更好的姿態重新愛。

❸ 關於尊重老師的小故事

1.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2.1903年,居里夫人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鐳。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從而,她享有盛譽,博得了人們的敬仰。可她對她過去的老師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語老師最大的願望是重遊她的出生地——法國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蘭到法國的一大筆旅費,回鄉的希望總是那麼渺茫。居里夫人當時正好住在法國,她非常理解老師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師的全部旅費,還邀請老師到家裡做客。居里夫人的熱情接待使老師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裡一樣。

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台上跑下來,穿過捧著鮮花的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著她走上了主席台。這位老年婦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這動人的情景所感動,熱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熱淚。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當她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之後,仍舊沒有忘記曾經傳授給她知識的老師。

3.華羅庚成名不忘師恩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成名之後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師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老師。他在金壇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台就座,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4.魯迅對啟蒙老師壽鏡吾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

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一次,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辦婚事,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魯迅在日本還拜章太炎先生為師學文字學。章太炎先生逝世後,他連續撰文兩篇紀念。

5.張樂平尊師

一個春雨霏霏的日子,漫畫「三毛」的作者張樂平一手撐雨傘,一手提蛋糕,去看望50餘年沒有見過面的小學啟蒙老師陸寅生。陸寅生曾經給張樂平出了個題目,指導他畫政治諷刺畫,這是張樂平學漫畫的開始。此事雖已過去50多年,但張樂平記憶猶新。

80多歲的陸老師把張樂平打量了一下,問:「你是誰?找誰?」張樂平說:「我是張平啊,現在叫張樂平。」陸老師興奮異常:「幾十年來難得你還想著我,真不容易啊!」張樂平說:「我的第一幅漫畫是您教我畫的,我一直沒有忘記您!」

❹ 中國現代名人有哪些

首先中國並沒有「數十億人口」,根據最新統計數字,中國香港人口743萬;中國澳門人口66.7萬人;中國台灣省人口2358萬人;中國大陸人口140005萬人。中國歷史上,也從未出現「數十億人口」的規模,解放前中國有四億五千萬人口;1950年達到5.44億人;1970年超過8億人口;1990年全國人口是11.55億;而2010年為13.41億人口。

年輕人對名人比較關注,中老年人對名人並不感冒,這主要是因為年輕人喜歡新鮮事物,而且沒有養家的煩惱,所以更容易關注此類事情,而中老年人更需要面對現實問題,所以對名人極少關注,這也是「名人」群體無法在中老年市場打開局面的重要原因。

❺ 居里夫人珍惜時間的故事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時間悄悄的就會從時間劃過,

就像是抓在手中的沙子,

抓的越緊卻流失的越快。

其實一個人的一生,

只有短暫的三天,

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已經過去,

明天尚未到來,

我們能把握的只有今天,

所以每一秒,

都很珍貴。

我只惋惜一件事,

日子太短,過得太快。

一個人從來看不出做成什麼,

只能看出還應該做什麼?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小的時候,

她的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玩耍。

但是她就像沒有看見一樣,

專心的用功讀書。

姐姐和同學打算試探她一下,

悄悄的在她身後搭了幾張椅子。

只要她一動,

椅子就會掉下來。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

居里夫人讀完了一本書,

椅子依然沒有倒下。

今日的努力是明天美好的基礎,

因此你片刻都不要放棄讀書,

若你放棄,也可能是一生的遺憾。

你不妨利用多餘的時間,

去讀一些對工作有益的書籍。

知識就是力量,

在讀書上下一番功夫,

興許會對你以後的發展有所幫助。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

只要願意擠,

總會有的」

——魯迅
魯迅一生只活了55歲,

可是他卻給我們留下了640萬字的文化遺產。

有人做了一個統計,

從魯迅1918年5月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後,

到1936年10月逝世,

他每年平均寫作35萬多字。

即使是過年過節,

魯迅也是和平常一樣辛勤的工作,

1925年的除夕夜,

他編成了一本《華蓋集》,

寫了1200字的《題記》;

1932年的除夕夜,

他編成了《南腔北調集》,

寫了1000多字的《題記》

魯迅不僅珍惜自己的時間,

而且也不浪費別人的時間,

他說,

「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

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

倘若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

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

從古至今,

凡是成功者都是不肯滿足於現狀,

不斷為美好的生活做准備的人。

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好好珍視我們現在的生活,

不要浪費每一段光陰。

惜時如金,

惜時勝過金,

因為時間是無價的。

#時間# #心靈雞湯# #珍惜時間才能掌握人生#

4閱讀
搜索
惜時如金全文閱讀
三觀是哪三觀
五句勵志惜時詩句
惜時如金的名人有哪些
魯迅的兩棵棗樹寓意
十句珍惜時間詩句

❻ 名人在苦難中成長,事例

馬克西姆·高爾基
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過裝卸工、麵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高爾基像(20張) 在飢寒交迫的生活中,高爾基通過頑強自學,掌握了歐洲古典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只上過兩年小學的高爾基在24歲那年發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報》上的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小說反映了吉卜賽人的生活,情節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報紙編輯見到這篇來稿十分滿意,於是通知作者到報館去。當編輯見到高爾基時大為驚異,他沒想到,寫出這樣出色作品的人竟是個衣著襤褸的流浪漢。編輯對高爾基說:「我們決定發表你的小說,但稿子應當署個名才行。」高爾基沉思了一下說道:「那就這樣署名:馬克西姆·高爾基吧。」在俄語里,「高爾基」的意思是「痛苦」,「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從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為筆名,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後來,他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組織成立了蘇聯作家協會,並於1934年主持召開了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培養文學新人,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高爾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介紹到中國。他的優秀文學作品和論著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財富。列寧稱他為「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
蘇聯作家,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1904年9月29日出生於工人家庭。因家境貧寒,11歲便開始當童工。15歲上戰場,16歲身受重傷,25歲身體癱瘓,年僅32歲便去世。他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30年代蘇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魯迅
詳見網路

❼ 有關奉獻的名人事例

1、白芳禮,從1987年開始,白方禮連續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直到他將近90歲。

2、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楊善洲他好書記楊善洲退休後義務植樹22年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3、高淑珍,14年間,她接收了近百名殘疾孩子,卻從未收過一分錢。慕名而來的孩子越來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裡地方有限,還債務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終說不出口。無論多麼艱難,她總是盡最大努力,讓孩子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

4、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超多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

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5、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❽ 諾貝爾獎的名人事跡4個或以上,要簡短

這些故事在網上都可以查得到的,直接搜索諾貝爾獎名人事跡就能夠找到啦,下面我給你提供5個故事,不過這些故事的內容都有些偏長!
1. 她的名字叫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現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她已是76歲高齡的老人,仍在堅持上班,她每天早上9點准時到達自己的辦公室。
在很多人看來,像她這般年齡,早已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可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絲毫沒有休息的跡象,而是頻繁地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堅持寫作和教學,每天工作達十幾個小時。
埋頭耕耘,終有回報。她以卓越的學術貢獻,被授予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女性。
獲獎第二天,奧斯特羅姆依舊和往常一樣,准時出現在教室里,認真完成了兩個小時的授課,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
接著,請求采訪的媒體紛至沓來,但都被她婉言拒絕。她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話:「我從來都沒有想過得諾貝爾獎,我只是想做更多的研究。」
就算諾貝爾獎來臨,也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這才是人世間最波瀾壯闊的「心靜如水」!
2. 小小年紀的他,不光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還要承受心靈上的折磨,未來對於他來說,簡直一片黑暗。每每看到別人蹦蹦跳跳,活躍在運動場上時,他的心就如同被刀絞一樣難受。他覺得自己是這個世上最不幸、最可憐的人,活在世上,除了給父母和社會帶來拖累外,根本沒有絲毫的益處。關心他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不免嘆息,心想,這個孩子完了,也許一生都要依靠父母養活。
有一次,他絕望地對母親說:「媽媽,你讓我死了算了,我活著有什麼意義呢?只會給你們帶來麻煩。」
兒子的請求,讓母親的心都快碎了。說實在的,母親的心裡比他還要痛苦,因為孩子的不幸到了母親那裡,常常是要加倍的。母親的淚水在眼眶裡直打轉,但她強忍著沒讓它落出來,因為母親知道,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鼓舞和溫暖,而不是傷心和眼淚。母親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鄭重其事地問:「孩子,你聽說過上帝造人嗎?」
他點了點頭。
母親又接著說:「孩子,其實,上帝是很公平的,他造就了你這方面的優點,就一定會造就你那方面的缺點。比如,上帝賜予了你智慧的頭腦,就可能不會再賜予你漂亮的面孔;賜予了你強健的體魄,就可能不會再賜予你細膩的思想;賜予了你動聽的歌喉,就可能不會再賜予你敏捷的身手……因此,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優點,但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的缺陷。大可不必為自己的優點沾沾自喜,也大可不必為自己的缺陷自暴自棄。每個人都有他自身存在的價值,有的人在科學上作出貢獻,有的人在文藝上作出貢獻,有的人在體育上作出貢獻,有的人在建築上作出貢獻……雖然你的雙腿殘疾了,但那隻是上帝跟你開的一個小小的玩笑,相信他一定會在其它方面補償你的。」
聽了母親的訴說,他的靈魂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心裡立刻充滿了陽光,原來上帝沒有拋棄自己,活著是有價值的,是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從那以後,他不再為身體的殘疾自卑、煩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和學習。多年後,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並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他就是1914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獲得者羅伯特·巴雷尼。巴雷尼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隨便輕視自己,也不要向命運妥協,更不要輕言放棄,即使你是一個不完整的人。世上之事,沒有絕對的可能,但也沒有絕對的不可能,奮斗可以改變一切,可以彌補身體上的缺陷。
3.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黴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於臨床.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10年後,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黴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雖然這離生產青黴素還差得很遠,但弗洛里還是非常高興。一天,弗洛里下班後在實驗室大門外的街上散步,見路邊水果店裡擺滿了西瓜,「這段時間工作進展不錯,買幾只西瓜慰勞一下同事們吧!」想著,他走進了水果店。
這家店裡的西瓜看樣子都很好,弗洛里彎下腰,伸出食指敲敲這只,敲敲那隻,然後隨手抱起幾只,交了錢後剛要走,忽然瞥見櫃台上放著一隻被擠破了的西瓜。這只西瓜雖然比別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幾處瓜皮已經潰爛了,上面長了一層綠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著這只爛瓜看了好久,又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忽然對老闆說:「我要這一隻。」
「先生,那是我們剛選出的壞瓜,正准備扔掉呢?吃了要壞肚子的。」老闆提醒道。
「我就要這一隻。」說著,弗洛里已放下懷里的西瓜,捧著那隻爛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幾只好瓜也抱走吧,這只爛瓜算我送你的。」老闆跟在後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麼多的瓜啊,再說,要是把這只打爛了怎麼辦?」
「那、那我把剛才的瓜錢退給您吧!」老闆舉著錢追了幾步,但弗洛里己走遠了。老闆搖了搖頭,有些不解地望著這個奇怪的顧客遠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著這只爛西瓜回到實驗室後,立即從瓜上取下一點綠霉,開始培養菌種。不久,實驗結果出來了,讓弗洛里興奮的是,從爛西瓜里得到的青黴素,竟從每立方厘米40單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單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因這項偉大發明,弗洛里和弗萊明、錢恩分享了1945年的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
當機會像一隻「爛西瓜」一樣被人扔在一邊,你若能發現它,並如獲至寶,那麼,恭喜你,你將獲得成功。
4.
1941年2月12日,倫敦一家大醫院收治了一個43歲的警察——一個已處於休克狀態的垂危病人。專家們經過會診後,認為他的敗血症已經非常嚴重,不可能挽救了。於是,正在研究青黴素的佛羅理醫生,決定「死馬當作活馬醫」,把這個警察作為用青黴素治病的臨床試驗的第一個病人。
一針青黴素打進去了,往後是每隔3個小時再打一針。奇跡出現了:24小時後,病情有了明顯好轉;第3天,警察的意識已經清楚;第5天,病人想吃東西了。可是到了第6天,佛羅理培養的青黴素已經用完,整個倫敦也再找不到這種有效的葯物了。佛羅理眼睜睜地看著警察的病情再度惡化,最後死去了。
這次治療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可能有人認為是失敗了,因為病人最終還是死了。可佛羅理醫生卻認為是成功的,他從警察病情的變化中看到了青黴素的威力。他敏感地意識到,弗萊明醫生發現的這種物質將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將有可能去挽救千百萬人的生命。
弗萊明發現青黴素,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梅利醫院當醫生。這個47歲的中年人正在起勁地研究對付葡萄球菌的辦法。人們受傷後傷口化膿,原因之一便是葡萄球菌在搗蛋。弗萊明在一隻只培養皿里培養出葡萄球菌,然後再試驗用各種葯劑去消滅它們。這個工作已花費了他幾年的時間,至今仍一無所獲——這個葡萄球菌實在是個難對付的傢伙!
9月的一天早晨,弗萊明發現其中一隻培養皿里竟長出了一團青綠色的霉毛。顯然,這是某種天然黴菌落進去造成的。這使他感到懊喪,因為這只培養皿里的培養物沒有用了。弗萊明正想把這發了霉的培養物倒掉,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把它拿到顯微鏡下去看看。
「啊!」弗萊明一看顯微鏡,情緒馬上激動起來了:在霉斑附近,葡萄球菌死了!這是不是他夢寐以求,已追尋了好幾年的葡萄球菌的剋星呢?弗萊明立即動手大量培養這種青綠色的黴菌,將培養液過濾,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結果,葡萄球菌在幾小時之內全部死亡。將濾液沖稀800倍,再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它居然仍能殺死葡萄球菌!
弗萊明把這種培養液叫做青黴素。接下來,他又做了病理試驗,把青黴素注入小白鼠體內,結果什麼影響也沒有,證明青黴素對動物無毒害。他又在家兔的眼睛裡滴入這種液體,也沒有發現異常現象。
1929年6月,弗萊明把自己的發現寫成論文,發表在英國的《實驗病理學》季刊上。可是,你可能想像不到,這篇論文竟未能引起醫學界廣泛的重視。有人認為青黴素的性質很不穩定,不值得深入研究。弗萊明本人也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再繼續研究下去。剛剛出世的青黴素被打入了冷宮。
1938年,英國醫生佛羅理和錢恩在研究溶菌酶的時候,從文獻中發現了弗萊明的文章。這引起了他們的高度注意,立即著手繼續弗萊明當年的研究。這在科學史上被認為是青黴素的第二次發現。
佛羅理和錢恩將弗萊明發現的液狀黴素,經過過濾、濃縮、提純、乾燥,終於得到了一種黃色粉末。經過許多次實驗,他們證實了青黴素的葯效極高,把它稀釋50萬倍仍能有效地殺滅細菌,這是一種極有臨床價值的新型抗菌葯。他們並在1941年進行了第一次青黴素治病的臨床試驗,這次試驗我們在前面剛提到過。
但是,當時提取青黴素的方法很不理想。從100公斤的青黴菌培養液中所提取到的青黴素,只能剛剛夠一個病人的一天治療用量。靠這種方法來生產,需要大量的財力和物力。那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沒有力量進行這種昂貴的生產研究,而戰爭又急需大量的高效抗菌葯。
在英國的請求下,美國承擔了這一任務。結果發現,生長在爛甜瓜表面的菌種最好;用玉米粉調配的培養液最利於繁殖;在24℃的溫度下最利於大量生產。這3個條件都不難辦到,青黴素終於大批量生產起來,成為一種價格便宜的特效葯物了。
1945年,青黴素先後二次發現的有功之臣——弗萊明、佛羅理、錢恩,一同榮獲了本年度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有人在評論青黴素的發現時說:「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可以說是既偶然又幸運。這個發現是由3個因素偶然地同時出現所造成的。」這里指的因素之一是落到弗萊明的培養皿中的黴菌,恰好是分泌青黴素的;因素之二是培養皿中的細菌,恰好是能被青黴素殺滅的;因素之三是恰好弗萊明本人在做實驗,若是旁人,幾乎可以肯定會按常規扔掉這只混有「雜菌」的培養皿的。
這種說法不能說一點道理都沒有。然而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這是與弗萊明幾年來的苦心尋覓分不開的,與他歷來的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分不開的。正如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所說:「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
5.
房間里空空的,一本新書也沒有。他才知道是做了一個好夢。他想:總有一天,我會有夢里那麼多書的。
上學路上,他又經過那個麵包坊。一陣陣的奶油麵包香味直撲鼻孔,他使勁地咽著口水。
麵包坊的老師看見他走過來,親切地招呼他:「小伯爾,今天想吃什麼麵包?我這里有奶油麵包、火腿麵包,還有新來的葡萄夾心麵包。」
小伯爾真想吃一個香噴噴的麵包,但他喜愛的新書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個謊:「謝謝您,我已經吃過了。」說完,他拔腳跑了起來。他想趕快離開這兒,逃離那陣陣香味帶來的巨大誘惑。
老師在講台上講著數學題,可小伯爾的肚子在唱「空城計」了。早上沒吃麵包,現在肚子里空空的。小伯爾在心裡說:「肚子,你別叫了,我要買一本新書呢。等我把新書買回來,一定把你喂得飽飽的。」
就這樣堅持了三天,他終於存夠了買一本新書的錢。他把鐵罐里的錢倒出來,仔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足夠買一本新書了。」他自言自語道。他把錢又放回鐵罐中,抱著小鐵罐朝書店走去。
來到書店,他大聲地對書店裡的店員說:「阿姨,我要買一本新書。」
店員奇怪地看著他,說:「孩子,你有那麼多錢嗎?」
「我有,阿姨你看。」說著,他把小鐵罐高高地舉了起來,搖了搖,鐵罐里的硬幣發出清脆的響聲。
「你哪來那麼多錢呢?」店員不相信似的問他。
「我省下來的麵包錢呢。」
店員嘆了口氣,說:「可憐的孩子。」說著,她便去書架上拿了小伯爾最喜愛的《格林童話》。
買了新書,小伯爾別提有多高興了。他把新書緊緊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裡,他找了一張牛皮紙,小心地把書的封皮包起來。他把新書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聞著書頁中散發的油墨芳香。「這本書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書了。」他有點不敢相信似地喃喃自語著。晚上他把新書放在枕頭底下,美美地睡著了。
長大以後,愛書的小海因里希·伯爾終於成了一個寫書的人,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❾ 樂觀對待挫折的名人事例

1、斯蒂芬·威廉·霍金的事例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在患病癱瘓後,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態度。在他患病後,曾有6次非常近距離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

一次霍金演講結束後,一位女記者沖到演講台前問道:「病魔已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大師的臉上充滿了笑意,用他還能活動的3根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後,顯示屏上出現了這樣四句文字:「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這個記者的提問後,他又艱難的打出了第五句話:「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現場頓時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2、羅納德·威爾遜·里根的事例

里根是美國的第40任總統,他的樂觀和自信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這種性格來源於他的少年時代。當里根還是一個小男孩兒的時候,有一次,父母把他鎖在一間堆著馬糞的屋子裡,要他體驗一下生活的艱辛。一段時間後,父母有些放心不下,就到屋裡去看他。哪料到,他非但沒有哭鬧,反而興致勃勃地鏟著那些馬糞。他對著驚訝的父母興奮地說道:「周圍這么多馬糞,我知道,在這附近的什麼地方,准有個小馬駒!」

這個尋找小馬駒的男孩兒就在樂觀的情緒中一天天長大,雖然他的家庭從未富裕過,甚至在蕭條時期幾乎破產,但在里根的記憶中,生活大都是幸福美好的。即使是在總統大選中遇到挫折,前景黯淡時,里根仍保持著他的樂觀。

3、亨利·福特的事例

汽車巨子福特在年輕時擔任過工程師的職務。有一次他帶隊修築一條河堤,不料突然來了場暴風雨,大水淹沒了所有的機器設備,辛苦構築的工程也全遭摧毀。當洪水退去之後,工人們望著遍地的泥濘與東倒西歪的機器,不禁悲出中來。「你們怎麼都哭喪著臉?」福特笑著問大家。「你自己瞧!」他們哭喪著臉說道:「遍地都是泥濘。」「我怎麼沒瞧見?」他爽朗地說。「這不是嗎?還有那裡!」工人指著滿是泥漿的機器,不解地說。

福特回答說:「我只看出蔚藍的晴空,那上面沒有一片泥巴,即使有,泥土又如何抗拒陽光的照射呢?不久泥土就會結塊,我們就可以重新開動推土機了,不是嗎?」福特的樂觀帶動了工人們,大家一起又投入到緊張的勞動中去了。

拓展資料:

樂觀,意思是遍觀世上人、事、物,皆覺快然而自足的持久性心境。樂觀是一種向陽的人生態度。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味地沉入不如意的憂愁中,只能使不如意變得更不如意。「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既然悲觀於事無補,那我們何不用樂觀的心態來面對人生呢?

用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可看到「青草池邊處處花」,「百鳥枝頭唱春山」;用悲觀的態度對待人生,舉目只是「黃梅時節家家雨」,低眉即聽「風過芭蕉雨滴殘」。一個心態正常的人可在茫茫的夜空中讀出星光的燦爛,增強自己對生活的自信,一個心態不正常的人讓黑暗埋葬了自己,且越葬越深。

用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就要微笑著對待生活,微笑是樂觀擊敗悲觀的最有利武器。無論生命走到哪個地步,都不要忘記用自己的微笑看待一切。微笑著,生命才能征服紛至沓來的厄運;微笑著,生命才能將不利於自己的局面一點點打開。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