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華文化故事
Ⅰ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起讀書,成為好朋友,他們學成歸家後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再次相聚。兩年後的中秋,張劭殺雞備飯,家人們都說,都這么久了,他不會來的。張劭不以為意,到了中秋節,範式果然千里迢迢趕來,兩人把酒言歡。
在中國古代,傳頌著許多這樣的故事和人物,每每想起他們,都會心裡一暖。
Ⅱ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司馬光砸缸,著名歷史故事,發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講述司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於《宋史》。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的一聲,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聰明機靈,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被人們廣泛流傳。
Ⅲ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
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
魏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起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3)圖說中華文化故事擴展閱讀:
一、背後故事
辛亥革命爆發後,周恩來帶頭剪去辮子,並接觸進步書籍,他讀光復會領袖章太炎的書和同盟會的雜志,讀康有為、梁啟超的文章。無論是章太炎難懂的古體文,還是梁啟超的近體文,周恩來都認真閱讀。
雖然進步刊物的思想側重各有不同,但樸素愛國的道理是一脈相承的。周恩來的眼界隨著閱讀拓寬,思想得到升華,對事物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所以,當其他同學還從未想過為什麼要念書時,周恩來已經明確地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意義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是要博覽群書,全面發展,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人才,努力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為富國強民而不懈努力。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不僅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升華,也是對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體現和拓展,是激勵人們奮發努力、不斷進取的強大動力。
Ⅳ 黃河對中國的重要性
1、黃河展示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
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
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2、黃河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根」.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3、黃河文化是我們名族驕傲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
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
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
(4)圖說中華文化故事擴展閱讀: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河
Ⅳ 關於黃河的資料
黃河是中國北方的一條大河,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中國第二長的河流。
黃河北源源於青藏高原巴彥哈拉山脈的一個分支——察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源於巴彥哈拉山脈各亞山北麓的卡吉曲,西源於星辰哈拉山西麓的經論證的宗列曲。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部流經中國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故又被稱為世界上最富含沙量的河流。然而,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對人類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之為「母親河」。每年將產生16億噸泥沙,其中12億噸將流入大海。其餘4億噸將長期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有利於種植的沖積平原。
(5)圖說中華文化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黃河的傳說——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
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Ⅵ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與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有什麼區別
在歷史范圍來:一個是總的,一個第斷代自的;在時間上一個是宏觀的,一個是局部的。另外,中國古代泛指很多,包括原始、奴隸、封建等多世紀的變延,而漢代多指封建社會。圖譜多是歷史與人類的文明物質遺產的凝華,所以是有區別點的。
參考,可追問
Ⅶ 舜的經典故事
舜作為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出生於公元前2100年左右,他是黃帝八世孫,名重華,字都君,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之一。根據一些歷史傳說記載,舜有一雙重瞳,善於制陶。後來得到四岳的推薦,經過重重考驗之後才得到堯的認可,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禪位給他。
雖說關於舜辛勤勞作感動上天的事情只是以惡搞傳說,但關於「舜柯天子坐龍亭,天下百姓享太平」的民謠卻一直流傳下來了。據說歷山中依然保留著「舜帝躬耕處」、「避雨石」、「釘鈀印」等遺跡供後人瞻仰。關於舜耕的的歷史傳說最早出現於《墨子·尚賢中》:「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後來在諸子百家著述中,都有一些關於舜耕歷山的傳說。真正讓後人知道舜是在到西漢,太史公當時在《史記·五帝本紀》的整理與轉述,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關於舜的歷史傳說。
Ⅷ 在中國有哪些愛國的人
1、 錢學森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當時任加利福尼亞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負責人的錢學森深為祖國的新生而高興。
他打算回國,用自己的專長為新中國服務。但那時候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家歸國不易,而錢學森的專長又直接與國防有關,美國千方百計要將他留下不讓他回國,他歷盡艱辛才終於回到祖國懷抱。
2、吉鴻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
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麼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
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3、華羅庚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4、朱自清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
人民對美國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就運來一些麵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麵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兩個月後,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5、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
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
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Ⅸ 對照中國遠古人類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說一說圖中原始社會後期文化遺址分布范圍
第一copy分布廣,我國的遠古人類分布在祖國的東南西北廣袤的土地上,天南海北都有發現!
第二,又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帶和長江中下游地帶,也就是黃河的支流所在地,渭水,洛水,汾水等等!
第三,總體是東部多於西部,中原多於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