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四個小故事讀後感
㈠ 陶行知教育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讀後感]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陶行知教育讀後感。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著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里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當今時代知識更新快速,過去那種在學校里十幾年所學到的知識畢業後受用一輩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這也是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那麼,什麼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按照他的思想,首先,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校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更多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讀後感《陶行知教育讀後感》。現談談自己對生活即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1)生活化的教育內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孩子的實際需要,適合孩子實際發展的,是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否定一切資源。 (2)生活化的教育環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於孩子理解和接受。 (3)生活是活的教育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孩子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深刻體會和認真學習。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今天,我開始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這里有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和經典的用糖果教育學生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雖然都不長,卻給了我很多的啟示。陶行知以畢生的精力,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會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才會成為有用之才。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一個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他認為傳統的傳授方法有問題,要進行改革。他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教學生學,教師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必須一面教一面學。這正是我們現在教育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去探究,有學習的主動性,自己去發現問題,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以恰到好處的點撥和指導,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的終身性的學習。教師和學生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雙方,他們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直接影響到有效教學的進展。首先,教師和學生都要確立有效教學的責任意識。對教師來說,要具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切實做到愛教樂業,獻身教育,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使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同時教師一定要好學不倦,博學多聞,精通教學業務,使自己在課堂教學中能得心應手,游刃有餘,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對學生來說,要有學習的興趣、愛好和動力,具有向前進,向上進,非自己努力向前進、向上進不可的精神,不斷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其次,要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要確立教師在有效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願違。特別是望著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要努力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懷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㈡ 小小陶子讀後感
[小小陶子讀後感]《小小陶子》讀後感五(3)班徐明昊這是一本用可以與孔子相提並論並且是中國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和故事來教育我們的書,小小陶子讀後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做真人,封面上這句話就是已經讓我明白這本書的真理的意境。這本書分為四單元,每單元有四課,每一課的開頭都是一句陶爺爺的經典名言。如: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還有:要樂干必須抬頭,抬頭才能樂干。我主張要精神煥發,快快活活地干,也就是要抬頭樂干,不要埋頭苦幹。陶行知這種覺得學習是樂趣的精神值得我們的學習,如果我們能真的像陶行知說的一樣,那就真的好了。《小小陶子》的故事也很精彩。如泰勒斯巧量金字塔、大樹底下小樹長不好、他用雙肩撐起一片藍、每天四問…這些故事用簡潔的語言來教育我們是種好方法。尤其是"每天四問",我想我們都要這樣問自己。還有一篇"聰明來自勤奮",這篇文章講述了孔子的勤奮好學的精神。尤其是最後一句話引人注目: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他在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契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啊!一本聖賢好書!讀陶行知的故事有感五(3)馮李瑤陶行知爺爺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家,教育家。他雖然出身貧困,但勤奮刻苦努力,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金陵大學,後留學伊利諾。他還有一句座右銘;我是中國人,要為中國做貢獻。曾經開辦了第一所鄉村師范小學的人就是他;陶行知。陶行知爺爺因腦溢血死於1946年,沉痛的事情讓我們記憶猶新,久久的在腦中回盪,盡管陶行知爺爺離開世界已半個世紀了,盡管我們並不與陶行知爺爺在同一時代,但通過高大的身影里的故事後,我們似乎能夠感覺到他的聲音,看到他的身影,難怪連毛澤東也稱他\'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記得在《傳家寶》這個故事中,講了陶行知爺爺的傳家寶是一把剃頭刀,這把剃頭刀體現了陶家勤儉,節約的美德。陶行知爺爺節儉一生,就是受到良好家風的影響。所以,我們也應該從小就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做一個像陶行知爺爺一樣的人。小時候到現在我老是不勤儉節約,每次吃東西都浪費了一點,不懂得糧食來自不宜。現在開始我要節約每一口糧食。向陶行知爺爺學習,以他為榮。了解陶行知的收獲五(3)蔡夢穎經過這幾天對陶行知生平事跡的了解,我受益非淺。知道了陶行知是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生創辦了好幾所學校,為了讓農民能更好的發展農業,陶行知把平民教育辦進了農村。為了推行鄉村教育,陶行知創辦了曉庄師范。為了推行普及教育,陶行知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抗戰期間,陶行知又為苦難兒童創辦了育才學校。抗戰勝利,陶行知為了推行民主教還創辦了社會大學。陶行知不僅是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還是傑出的革命家。1933年,在陶行知先生的鼓勵下,"新安旅行團"行遍了大江南北,宣傳抗日,宣傳愛國。1946年,陶行知不顧個人安危參加上海大同大學舉行的"反內戰,要和平"的演講會。在李公朴和聞一多相繼遇害的情況下,陶行知沉著地說:"我等著第三槍。"因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陶行知抓緊工作,因疲勞過度最終病逝於愛棠新村。陶行知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他深愛著的祖國於人民。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茅盾稱他為"戰斗的巨人",郭沫若稱他為"一代人師",宋慶齡稱他為"萬世師表",毛澤東稱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愛國愛民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我。在學習中,我要克服膽小的毛病,學會於人交流、積極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讀後感《小小陶子讀後感》。學會反思,常動腦、動手、動筆,做到"讀活書,用活書,反對讀死書,做書獃子"。長大以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陶行知故事有感五(3)班謝鑫陶行知爺爺是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他非常重視國民教育,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貢獻。一次,他拿到了一萬多元的稿費,拿回家鎖在櫃子里。管理家務的妹妹看見了,想讓他把錢的四分之一留給家裡補貼用。可是,陶行知爺爺卻斷然拒絕了,並對他妹妹說,這錢要用來辦一個學校,不能自己用。當時陶行知的家庭並不富裕,一萬多元對陶行知的家庭是十分關鍵的,可見,陶行知是多麼熱愛教育事業阿!又一次,學生高纓想去書店看書,可是不知道路,於是他就找陶行知先生,請陶行知和自己一起去書店看書,陶行知很快的回答他說,現在還不行,我的襯衫還沒干,一個小時後你再來好嗎?高纓聽了心裡覺得很奇怪,先生不是很喜歡跟同學在一起嗎,今天這是怎麼了?於是高纓不高興的走了,過了一個小時,陶行知穿著還沒干透的白襯衫跟著高纓一起去書店了。後來,高纓才知道陶行知為了他們這些孩子,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為了辦學,他把自己的大衣和褲子都送到當鋪去了。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這使我知道了為了辦學,陶行知付出了自己的一切。陶行知爺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長者和先生,他為我國的教育事業付出了畢生的精力,我們都永遠懷念他!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應該努力學習,來報答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爺爺!《小小陶子》讀後感五(3)班沈夢瑩《小小陶子》讀後感真是讓我受益匪淺,讀完後我沉思良久,深感陶校長真不愧是大教育家呀,他要求學生每天從健康、學問、工作、道德四方面問一問自己,並以此來激勵和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每日四問,把我們平時看似不經意的許多壞習慣都問了出來。比如,"因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體,我們才有本錢去尋求幸福,實現崇高的理想。"讀到這里,我不禁臉紅了,想起前些日子的一件事:那天我在家吃午飯,一看桌上全是蔬菜,而且沒有一樣是我喜歡吃的,我立刻撅起嘴,偷偷地把飯倒進鍋里,把爺爺夾給我的菜放回盤子里,下午餓著肚子去上學了。幾天過去了,有一天早晨起床的時候,我突然感到暈頭轉向的,心裡難受極了,爺爺摸摸我的頭說:"哎呀怎麼發這么高的燒!"結果中午又接我去看病,醫生對我說平時要加強營養,不要挑食。唉,挑食真是既讓我損害了健康,又耽誤了學習。"要想自己的學問有進步,就要專心致志,就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這里不僅說到了怎樣做學問,而且也說到了一個人的意志力。讀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年級時,我當語文課代表,上課不專心致志,成績一降再降,最後被撤職了。現在我上課認真聽講,遇到難題再也不退縮,主動迎頭而上,一一克服,終於在學習上有了很大的進步,當上了英語組長。關於意志力,不僅體現在學習上,也體現在生活中。有一次,我和媽媽去爬紫金山。開始時天下著毛毛細雨,當我們爬到一半時雨越來越大,好在媽媽多長了一個心眼帶了一把傘,要不然早就成了落湯雞了。看著越下越大的雨,原來熱鬧的山道上已經沒有人了,媽媽想不爬了,可我說"不"。終於我們冒雨到達了山頂。雨停了,太陽出來了,它好像為我堅持到底而歡呼。"每天四問"是我們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鍾。如果我們每天都這樣地問問自己,這樣激勵和鞭策自己,我們就一定能在健康、學問、工作、道德有長足的進步。我也每天"四問"五(3)班徐天翔最近,我看了一篇名叫《陶校長的演講》的文章。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講稿,他要求學生每天從健康、學問、工作、道德四方面問一問自己,以此激勵和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演講稿言真意切,充分體現了老一輩教育家對學生的關懷和愛護。陶校長在演講稿中提到"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體,我們才有本錢去尋求幸福,實現崇高的理想。否則一切都將是空的。"我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我從小就體弱多病,三天兩頭要去醫院看病。每當我吃著醫生配的苦苦的葯,看著同學們在操場上歡快地玩耍,我羨慕極了,我多麼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個身健康的身體!怎樣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呢?健康的身體,離不開自覺持久的鍛煉,離不開科學合理的生活和作息。我決定按照陶爺爺的方法去做,相信一段時間後,我一定也會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麼要這樣問?"這是陶校長在演講稿中提到的第四個問題,"因為道德是做人之本。根本一壞,即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當我讀到這些的時候,不由想到了去年震驚全國的一件校園殺人案。案件中的主人公--馬加爵,他是雲南某大學的一位學生。他能進入大學讀書,可見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然而他卻因為自己一時的不滿而動手殺了人,殺人後,他還逃離了學校。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最終他還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假若他能按陶爺爺說得去做,每天問一問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我想:他就不會去殺人,不會把自己好好的前途就這樣斷送掉了。難道他忘記了自己到學校里,除了要學習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學習做"真人"?我要大聲地告訴我身邊的每一人,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需要每一個人既要講究"公德",又要講究"私德",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就好好學習做一個"真人"吧!我相信如果我們每天能從健康、學問、工作、道德四方面問問自己,我們就能在這些方面上取得長足的進步,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小小陶子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㈢ 陶行知四塊糖的讀後感500字 急求
讀了《陶行知的「四塊糖」》首先我知道了陶行知是個在中國的教育界有首很大的傑出、家喻戶曉的人。
這個故事具體講的是陶行知在育才小學當校長時發生的一件事:有一次,陶校長看到一位男生用泥土咂另一位男生,陶校長當場制止了男生,並讓他下課去校長室。下課了,男生立刻來到校長室,而陶校長卻遲到了。接著,陶校長分四個理由與原因依次發給了男生四塊糖,理由1:能遵守時間,按時來到校長室。理由2:很尊敬陶校長。理由3:男孩有「正義感」。理由4:男孩能承認錯誤。接著,陶校長把他送出了校長室。
陶校長真不愧為著名教育家,從「四塊糖」使男生認識到錯誤,使男生以後遇到事情的時候,想想對不對得起陶校長的那「四塊糖」啊!
日常生活中,老師也是這樣,我們做錯事,不但不批評我們,而且想一些辦法告訴我們事情的嚴重性,使得我們以後不會再去做那些事。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是啊,陶校長正是用他的名言與他的「四塊糖」去「教人求真」,教人去「學做真人」。
㈣ 《四塊糖果的故事》談感受
這篇我考試時看過。
敢於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的,都是有責任心的人。
而且陶行知先生並沒有不分青紅皂白批評處罰學生,而是採用獎勵的方式教育學生,使學生自己認識錯誤,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式
㈤ 讀《四塊糖果的故事》有感
許多人都知道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塊糖果」的故事。他在育才小學當校長時,一天發現一個學生用泥塊砸同學。他當即予以制止,並令這個學生放學後到校長辦公室來。剛一放學,這位同學就等在辦公室門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塊糖果獎勵他按時來到這里;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獎勵他在不讓他打人時能立即住手。第三塊糖則獎勵他正直,不讓同學欺負女學生,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這時,這位同學哭了,說: 「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陶先生滿意地笑了,隨即又掏出一塊糖遞過去,獎勵他能正確認識錯誤。
那個學生本來做錯了事,心想可能要挨訓,但陶先生卻找出那麼多優點,還立即給予獎勵,讓那位學生一番感動之後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他如果採取的是生硬說教的方式,就有可能讓學生產生抵觸甚至對抗情緒。由此可知,教育的方式是大有講究的。
陶先生的這種激勵法還在於其及時性。他的四塊糖果在他每說一個好處後就獎出一個,真可謂獎當其時。無論是贊賞、獎勵還是批評,都是一種精神上的觸動,應當立刻去做。一旦時過境遷,感受淡了,效果上就要打折扣。
其實,這種獎當其時不僅對孩子需要,對於成年人也同樣重要。美國有家名叫福克斯波羅的公司,創業初期在技術改造上遇到難題。一天晚上,一位科研人員興沖沖地闖進正在苦思冥想的公司總裁的辦公室,說他已經找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總裁聽罷他的陳述,覺得構思奇妙,非同一般,便想立即嘉獎他。但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東西,後來在抽屜里找到一根香蕉,躬身遞給了這位科研人員。這位科研人員十分高興地接受了。從此, 「金香蕉獎」便誕生了。用一隻香蕉獎勵作出貢獻的人,在常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但這正體現了教育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法,即獎勵要正當其時。
獎當其時,就是對一個人好的行為或好的方面及時通過物質或精神手段給予激勵和強化,從而形成一種推動力,並產生一種示範效應。這種方法對於任何一個人、一個群體都是需要的。
㈥ 陶行知的故事讀後感400
陶行知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代又一代。我認真閱讀了《走進陶行知》這一本書。從中,我受益匪淺。
最令我深感的是《點石成金》這篇文章。《點石成金》的情節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徒弟們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著地下一堆石塊,石塊立刻都變成了黃澄澄、亮閃閃的金塊。徒弟們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土地說:「沒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東西吧!」徒弟們紛紛撲到黃金堆里去翻揀,只有一個徒弟沒有去拿金塊,而是靜靜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緊盯著師傅點石成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挑選一塊金子呢?」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總會用完的,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作為學生,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現成的知識,隨著年代的發展,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在追求學問的大道上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光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
我們求學必須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只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永無境地去探求知識,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強。
㈦ 陶行知教育故事讀後感
《陶行知的故事》讀後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調皮搗蛋,不盡人意的學生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該怎樣做才能做到葯到病除?我千萬遍地質問自己。後來,我靜下來仔細一想,終於悟出一個道理: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耐心,給予他的愛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會隨我所願,成為一名好學生呢?我從來都沒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總是盯著問題、缺點以及背後的苛求,改變,統統把缺點掃除,以便適應我的眼光,我的標准,我的高度。現在想實在是羞愧難當,但是,我已經有了期待的信心:愛的教育一定能夠使這一些粗糙的小草變成一棵香草,香氣怡人,芬芳撲鼻。把每個孩子都當成一塊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礫中的金子,把「指責、批評、抱怨」,努力換成「啟發、賞識、激勵」,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一片充滿生機、充滿真誠和愛意的美好天地。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走進校門,看到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頓時感覺很放鬆,因為他們對我來說就象顏料盒裡那五彩繽紛的顏色,象畫紙上那美麗的風景。我也因他們的精彩而精彩。記得在課堂中的一個有趣的事情讓我感動:「孫崇玉,你今天表現的特別好」。他抬起頭對我害羞的笑了笑。(直直的看)「老師,你的這個牙快掉下來了。」「不是呀,我的這個牙就長的這個樣,排列不夠整齊,有點亂。」「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後按上假的呀,我爺爺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樣就好看了(自信的笑)。」「那他們年紀大了,我還很年輕,再說別人都說我這牙長的很可愛呀。」(不惑的樣子、搖頭)「我感覺……不好看!」嘿!這個小傢伙觀察能力還挺強,並且還很堅持自己的意見。我摸摸他的頭,忍不住笑了起來,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四塊糖的故事讓我敬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藝術,我曾經看過陶行知先生說過關於「四塊糖」的故事。陶行知找到犯錯誤學生身上的幾處優點,把糖「送」了出去。 第一塊糖,按時到陶先生辦公室的,守時。 第二塊糖,叫住手就住手,聽老師的話。 第三塊糖,幫助女同學,打抱不平,有正義感。 第四塊糖,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 在這樣的「優點教育」之下,學生能不進步嗎?陶先生在一件小事當中,找出學生這么多的優點,可見他時刻注意進行「優點教育」,擴大他們的優點,而不要只看到學生的缺點,而忽視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有的老師抓住學生的缺點,大做文章,這樣就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生活即教育,教育離不開生活。 優點能促成一種願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優點越來越大。一個孩子的優點得到了肯定和鼓勵。他可能在自己的優點之處有一番大作為。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朴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㈧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400字
走進陶行知 讀後感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讀罷《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覺得獲益匪淺。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覺到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熱愛,越是欽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動於他人格的偉岸。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規范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步施教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麼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那麼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怎樣實踐愛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認為,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縱,愛里要有嚴,尊重里要有教育。當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教師要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讓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正確前進的路。由此我認為,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為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為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當然,教師也會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冷靜下來,本著愛學生的心態,想想這些學生或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給他們撐起一片藍天時,也給我們的教育工作打開了綠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懷著對教育事業不懈的執著與滿腔的熱愛,在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三十多年中不斷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從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動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眾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說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是力的表現或變化。世界是力創造的,所以解決困難也必須拿力來才行。」「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這些陶行知親自闡述的教育思想,讀來耐人尋味,讓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學生死的知識,不如讓學生自己從實踐中去領悟……
不僅如此,陶行知還將「教學做合一」,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的說明,即教育現象的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自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
㈨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我最喜歡的一個名人,就是陶行知,他是一位務實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故事讀後感。他的名言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反映了他獻身教育事業的偉大精神。陶行知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生活比較艱難,他很懂事,小小年紀就能主動幫助媽媽做許多事情。中午媽媽給他一個紅薯吃,他總要再硬塞一半到媽媽嘴裡。他真是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在現在的生活里,許多獨生子女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開張口,不知道報答父母。這些人和陶行知比一比,難道不感覺慚愧嗎? 等他再大一些時,父母送他去當地名師吳爾寬那裡讀書。他刻苦學習,不懂就問,知識面不斷擴大。作為一名學生,我們要向他學習,學習他那種奮發向上的精神,迎難而上,勇攀科學高峰。14歲那年,他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的座右銘。這表明他有遠大的志向和偉大的愛國精神。我們是炎黃子孫,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住一句話:我們的根在中國。我們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將來在祖國各行各業創建一片輝煌。要實現美好理想,從小就要打好基礎,否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調皮搗蛋,不盡人意的學生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該怎樣做才能做到葯到病除?我千萬遍地質問自己。後來,我靜下來仔細一想,終於悟出一個道理: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耐心,給予他的愛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會隨我所願,成為一名好學生呢?我從來都沒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總是盯著問題、缺點以及背後的苛求,改變,統統把缺點掃除,以便適應我的眼光,我的標准,我的高度。現在想實在是羞愧難當,但是,我已經有了期待的信心:愛的教育一定能夠使這一些粗糙的小草變成一棵香草,香氣怡人,芬芳撲鼻。把每個孩子都當成一塊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礫中的金子,把指責、批評、抱怨,努力換成啟發、賞識、激勵,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一片充滿生機、充滿真誠和愛意的美好天地,讀後感《陶行知故事讀後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走進校門,看到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頓時感覺很放鬆,因為他們對我來說就象顏料盒裡那五彩繽紛的顏色,象畫紙上那美麗的風景。我也因他們的精彩而精彩。記得在課堂中的一個有趣的事情讓我感動:孫崇玉,你今天表現的特別好。他抬起頭對我害羞的笑了笑。(直直的看)老師,你的這個牙快掉下來了。不是呀,我的這個牙就長的這個樣,排列不夠整齊,有點亂。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後按上假的呀,我爺爺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樣就好看了(自信的笑)。那他們年紀大了,我還很年輕,再說別人都說我這牙長的很可愛呀。(不惑的樣子、搖頭)我感覺……不好看!嘿!這個小傢伙觀察能力還挺強,並且還很堅持自己的意見。我摸摸他的頭,忍不住笑了起來,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幾年前就看到這個故事,當今天在教師學習的校本培訓課程《有效上課》上看到這個故事,我的感受更深了。故事說的是:有一次,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應邀到某地做一次關於教育的報告。報告開始,只見他拎著一個口袋疾步走上台,從口袋裡捉出一隻雞,然後在桌子上撒了一把米,接著將雞的頭使勁往桌子上按,可是雞就是不吃,一直在 叫,翅膀撲騰,雞爪狂抓······數分鍾後,他將雞放到地上,也撒了一把米,雞自由地走了一會兒後,開始悠閑地吃起米來。最後,他走到話筒前說了句報告完畢。全場愕然!在人們驚異的眼光中,他道出了教育的真諦,難道教育不是如此嗎?只有主動學習者,才是真正的學習者,任何外在的強制力都是無用的。是的,幾年前我也犯下了類似的錯誤,好在這幾年我已意識到。而現在我們有的老師還沒有意識到,仍然是一條道走到黑,結果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甚是可悲、可嘆!因為他不學習,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裡特點。不學習新知,而憑自己的高壓政策去強逼孩子學習,膽小聽話的孩子因害怕老師而去好好學習,固然暫時取得一定的好成績。但他們的心理是不痛快的,是壓抑的,是感到累的,學習是被動的。而對於那些膽大的,個性張揚的孩子,高壓政策只能物極必反,他們始終成績不夠理想,而且厭惡學習,視學習為極其痛苦的事。說到這里,有的人會說,你這樣說,那麼是不是我們對孩子的學習少關注一點,忙自己的事情,由他去。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現在獨生子女多,誰不想自己的子女憑著出色的成績,綜合能力強而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呢?因此大多數負責任的家長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他們不能看孩子有一點空閑的時間,一天到晚三句話不離學習倆字。孩子本來對學習挺感興趣的,但是長此以往,滿腦子都是家長的學習學習再學習,他們一提到學習就反感,就厭惡。就像一個喜歡吃桃子的人,一天到晚讓他吃桃子,長此以往,他一看到桃子不是欣喜,而是反胃。這和我們學習是一樣的道理。在我任教的上屆和這屆家長中,真有一些對孩子很負責任的家長,他們對孩子的那種愛,那種關心,為了孩子犧牲了很多的精神真令人感動。他們的孩子在他們的關心下,有的確實成績很好,令人欣慰!但有的卻不盡如人意。有的家長很委屈,也很傷心,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付出了這么多,孩子卻沒有取得優異的成績?是孩子智力不行,還是孩子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與其這樣,不如乾脆放棄算了。我要說的是,對於那些對孩子放任不管而致孩子成績不夠理想的家長來說,上述的家長是可敬的。孩子為什麼對學習反感,成績落後。就其原因,主要是你們採用了強逼的態度,孩子不是主動地學習,而是被動的學習。這樣一來,孩子當然不會有出色的成績。因此無論是作為一名老師,還是一名家長,我們必須了解孩子,運用我們的智慧,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覺自願的學習,只有這樣,我們的付出才有價值,才有回報。親愛的同仁和家長朋友們,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自覺自願的學習,用我們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