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大全觀後感
① 西遊記第19回讀後感500字 急!!!!!
西遊記第19回讀後感:
在這一回中,「男二號」——豬八戒終於也皈依佛門,成了唐僧的弟子,悟空的師弟。唐僧又多了一個「貼身保鏢」。但是,豬八戒的降服經歷卻不像悟空——帖子一揭,完事。降服豬八戒主要還是靠悟空和多年前就料到此事的觀世音菩薩。
但是重點在浮屠山唐僧受《心經》。李卓吾先生認為,學者著意《心經》。方不枉讀《西遊》一記,孤負了作者婆心。不然,寶山空手,亦付之無可奈何而已。
其中的這個段落,師徒三人要走時,唐僧又問烏巢禪師西去路途多遠?禪師說:「道路不難行,試聽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處。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野豬挑擔子,水怪前頭遇。多年老石猴,那裡懷嗔怒。你問那相識,他知西去路。」
三藏不解其意,老孫卻舉鐵棒望上亂搗,只見蓮花生萬朵,祥霧護千層。三藏見了,又批評悟空惹事,悟空說:「他罵了我兄弟兩個一場去了。」你道他是怎麼罵的?原來那野豬不是別人,正豬八戒;那多年老石猴也不是別人,正是孫悟空。這正是《西遊記》幽默滑稽富於童趣處。
在這一回中,孫悟空好不容易騙到了寶貝黃金繩,結果不懂得使用的訣竅不僅沒捆住妖怪,反被妖怪困住,被搜走了,之前好不容易騙來的另兩件寶貝在完全沒有掌握某件技能之前,不要輕易使用,否則很容易得不償失。陪個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像面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 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
寫觀後感注意:
1、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2、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
4、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② 壺關台中國成語故事鷸蚌相爭觀後感
二門
[釋義] 二:唯;門:修行門徑修行者唯入道途徑
[語] 《維摩詰經·入二門品》:我意者;於切言說;示識;離諸問答;入二門
[音] ;能讀作bú
[辨形] 二;能寫作兩
[近義] 必由路 獨二
[反義] 歪門邪道 左道旁門
[用] 現形容獨二般作主語、賓語
[結構] 偏式
[例句] 永遠能弄清自位;久久;弄清"~(茅盾)
[英譯] theonlyeffectivemeans
③ 成語故事紙上談兵觀後感
紙上談兵讀後感(篇1)
今天,我讀了《紙上談兵》成語故事,對這個成語,有初步的體會。
這個故事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有一個叫趙括的,自幼苦學兵書,談起帶兵打我的事頭頭是道,誰都說不過他。他認為自己能帶為打仗。可他爸爸說趙括只是紙上談兵,說什麼也不同意。當他的爸爸死後,有一次秦國攻打趙國,趙王任命他當大將軍帶兵迎敵。
趙括不根據實際情況,生搬硬套兵書上的話,制定作戰方案。不久,趙國被秦軍團團圍住,趙括在交戰中戰死,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常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光有理論知識是不行地,還要根據實際運用所學地的知識,生搬硬套,生吞活剝地去干,是註定要失敗的。
大凡讀史之人,都知道戰國時趙國有位「紙上談兵,臨戰身死」的「名將」趙括,其典型例子這里不再贅述。古人論兵講究「權不可預設,變不可先圖」,即靈活機變的作戰原則,最根本的就是「變通」。其實古人的兵法可用在生活中任何一個戰常古往今來,在嘴皮子上下功夫,因而練得,但有一些能說會道的人一旦付諸實踐,就捉襟見肘,什麼事情都處理不好了。有才乾的人不一定科班出身,這正如現在不能把有無文憑當作有無才乾的、有無學識、讀書多少的唯一標准。關鍵是要能學以致用,不能像趙括盡讀死書,談起兵法頭頭是道,打起仗來,什麼也就不懂了,最終落個身死疆常
《紙上談兵》主要寫了古時後有個人叫趙奢,趙括從小就讀兵書,因此,他談起用兵作戰,總是滔滔不絕。可他的父親卻說他只會說空話,沒有真本領,不會用兵,更不能當大將。有一次,秦國攻打趙國,趙王讓趙括當大將,代軍打仗,有人勸趙王說:「趙括兵書雖然讀的熟,但不會靈活運用,會壞事的。」趙王不聽。不久,在兩軍交戰中,令全軍覆沒,趙括也在交戰中陣亡。
這篇課文讓我感受到了趙括雖然兵書讀得很多,可是卻不會靈活運用,所以才會全軍覆沒。而趙王做事太魯莽,用人不當,也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
我掩卷沉思:不論做什麼,都不能只空談理論。只有聯系實際,活學活用,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去,才能將事情做好。
這個故事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有個人叫趙括自幼苦學兵書,談起帶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誰都說不過他。他認為自己能帶兵打仗。可他爸爸說趙括只是紙上談兵,說什麼也不同意。當他的爸爸死後,有一次秦國攻打趙國,趙王任命他當大將軍帶兵迎敵。剛上戰場就打了敗仗。因為,他只會理論,沒有經驗所以打不了勝仗。應該理論、實踐相結合,經驗豐富了才能打勝仗。
紙上談兵讀後感(篇2)
打開歷史的畫卷,那是一個金戈鐵馬、狼煙滾滾的時代。趙括的紙上談兵令我仰天長嘆!兩軍陣中,趙括死於亂箭穿身,悲哀!悲哀!
秦軍進攻趙國,趙王派廉頗為將迎戰退敵。秦軍幾攻不下,於是利用反間計,使趙王聽信饞言,調回廉頗,用上了趙括。
趙括是名將趙奢的兒子。從小諳讀兵書,跟父親學習兵法,談起用兵之道,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他從來也沒帶過兵打過仗。藺相如勸趙王,他雖然讀了許多兵書,可只會紙上談兵,要誤大事的。
尤其是趙括的母親,苦苦相勸趙王:「我兒趙括把用兵打仗看做兒戲,談起兵法,眼空四海,目中無人,用他為將,只怕趙軍會斷送在他手裡。」
趙括帶領四十萬大軍到達長平,廢除了以往廉頗的軍事部署,按自己的道道辦。並揚言:「若秦軍再犯,將他們殺得片甲不留。」
幾仗只後,趙軍中了埋伏,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
造成這樣的慘敗,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趙括雖「飽讀兵書」,但只會按圖索驥,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趙括斷送了四十萬大軍的性命,自己也死於非命。
我掩卷沉思後,心想,中國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十年寒窗,埋頭苦讀,有的勤奮專研,到頭來往往是南轅北轍,所學非用,難道這不是同樣的悲哀嗎?他們雖然擁有很多知識,但眼光只盯在「白領」和「高管」上,這讓我瞠目結舌。
現實一點吧!面對強烈的市場競爭,放下架子,更不要「孤芳」自賞,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迎接更美好的生活才是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