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及意思
㈠ 孔子的小故事
1、發憤忘食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2、鳴鼓而攻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准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3、以強凌弱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
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
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4、東家之丘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5、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㈡ 孔子的故事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2)孔子的故事及意思擴展閱讀:
主要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8]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㈢ 孔子論語及故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富有和顯貴是人們所嚮往的,不用正當的方法獲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貧困和低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通過正當的方法拋棄它,君子不擺脫。
君子離開了仁德,怎樣還能成就自己的名聲呢?君子不會在哪怕是一頓飯那麼短的時間里遠離仁德,緊急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頓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3)孔子的故事及意思擴展閱讀:
主要內容: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
㈣ 孔子的故事和簡介!!
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漢族。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四書》中。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征在生下孔子。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稱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 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偉大的思想。
㈤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冉有曾告訴過孔子:「不是不喜歡你講的道理,就是實行起來力量夠不上呢。」孔子說:「力量夠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來,也還罷了;可是你現在根本沒想走!」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個痛快人,孔子曾說他三言兩語就能斷明一個案子。有一次,孔子開玩笑地說:「我的理想在中國不能實現的話,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願意跟著我的準是仲由了。」子路當了真,便歡喜起來。孔子卻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沒有什麼可取的了!」這就是子路的脾氣。孔子對他們說的話,都是對症下葯.
孔子對其他弟子也同樣有中肯的批評。顏淵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為顏淵太順從他了,便說道:「顏回不是幫助我的,因為他對我什麼話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張全面發展的,如果單方面發展,他認為那就像只限於某一種用處的器具了,所以說:「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樣。」可是子貢就有陷於一偏的傾向,所以他就批評子貢說:「你只是個器具啊!」子貢問道:「什麼器具呢?」孔子說:「還好,是祭祀時用的器具。」意思是說,從個別的場合看來,子貢是個體面的器具,卻沒有注意到全面的發展。
孔子注重啟發,他善於選擇人容易接受的機會給予提醒。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發憤求知,我是不開導他的;如果一個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鑽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覺困難的時候,我也不會引導他更深入一層。譬如一張四方桌在這里,假使我告訴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點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餘的三隻角也是方的,我就不會再向他廢話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來的想法上更進一步。子貢有一次問道:「一般人都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不夠。」子貢又問:「那麼,一般人都不喜歡這個人呢?」孔子說:「也不夠。要一切好人都喜歡他,一切壞人都不喜歡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虛心的榜樣來教育弟子。他曾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什麼的,我不過是喜歡古代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很勤懇、很不放鬆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說:「三個人一塊兒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師。」還說:「我知道什麼?我什麼也不知道。有人來問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們提的問題弄清楚,我盡我的力量幫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後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後做什麼?」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麼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願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你現在能做到的!」
㈥ 孔子故事
1、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3、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4、受困陳蔡
吳伐陳、楚救陳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5、藏書始祖
孔子於68歲返回魯國,開始整理圖書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國最早的圖書整理者,相傳他整理《詩經》、《尚書》等文獻,並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
孔子在整理文獻中,創立了揭示文獻「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錄學方法。為《詩》、《書》作序,或附於書後,或臨於書首,或另出單行,這在揭示文獻的內容上起重要作用。
孔子整理圖書所定的《六藝》,對漢代劉向、劉歆父子在《別錄》、《七略》書目分類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矣」。孔子通過國家的藏書,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歷史。
他所收藏的圖書主要以《詩》、《書》、《禮》、《樂》、《春秋》等。《公羊解詁》載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說明在編定《六經》時,廣泛搜集各國典籍。故後,「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
㈦ 孔子的經典故事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
磐對問項橐
昔仲尼,師項橐;
古聖賢,尚好學。
司馬遷《史記》有雲:「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伐陳。」公元前489年,楚、吳兩國陳兵陳國,兩軍對峙、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負函(今河南信陽)成為前線。居於負函的孔子師徒不得不告別於對他們禮遇有加、勤於問政的楚大夫葉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備前往楚國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麥浪翻滾,稻穀金黃。孔子帶著子路、子貢、顏回等高足,沿大別山經邾國准備前往郢都。他們乘著馬車,賓士在古棧道上。沿途風光,飽覽無余:農夫在田間荷鋤勞作,牧童在山間牧牛牧羊。一條條河流彎延曲折,清澈見底;一行行樹林綠蔭遮日,一片片竹林隨風搖曳;一座座村莊緊密相連,阡陌交通,雞犬之聲相間,間或聽到悠揚的笛聲在空中回盪。天黑了,他們便寄居在附近的村莊,或者找村民了解當時的歷史掌故、風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謠,或者舉辦講壇,探討宣講高深的「仁、義、禮、智、信」之道。有時也在某個村落駐足二、三天以采風。
一天,伴隨著陣陣蹄聲,漫漫塵煙,他們來到了新洲道觀河南面的舊街境內。只見大崎山似美女橫卧於藍天白雲之下,風高林茂;沙河漪瀾清清流水潺潺;獅子岩如猛獅踞伏,氣吞日月。這里山色迷濛,湖光瀲艷,鳥語花香,好一片人間仙境。走出街南不遠,車夫突然勒住韁繩,馬兒長嘯一聲,車子停下了。
孔子問道:「何故停車?」
車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擋道,夫子。」
「讓他們讓道。」
「小孩,你們見馬車來了,為什麼還不讓道?」子貢跳下車,沒好氣地說。
「憑什麼要我們讓道,你們不能走其它的道嗎?「一個似乎是領頭的小孩答道。
子貢怒目圓睜地吼道:「你知道這是誰的車嗎?告訴你,這是孔夫子的車!」
聽到子貢與小孩發生爭執,孔子無奈只得親自下車瞧個究竟。見到儀表堂堂、儒衫飄逸\舉止優雅的一位長者,小孩們毫無懼色,不以為然,繼續用石塊壘築他們的「城池」。
孔子撫摸著一個俊俏的小男孩的頭,和顏悅色地說:「小公子,請你們將石塊搬開,讓我們過去行嗎?」
小孩仰望著孔子說:「我們正在築城,恕難從命。」
「那好,我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答不出來,你就給我們讓道。」孔子思忖,要以「禮」服人,對小孩一視同仁。
「你出吧,」這個小孩心想,我是東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還能難倒我?
「你聽好了,」孔子問:「父母與夫妻熟親?」
「夫妻親。」小孩答道。
「不對,父母親。沒有父母哪有後代!」
「夫妻親,沒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們各執一理,誰也說服不了誰。「父母親」、「夫妻親」反復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從小撫育兒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傳道授業,那樣不操心!父母當然親。
項橐還之以顏色:夫妻也,恩恩愛愛,男耕女織,同眠共枕,相濡以沫,愛意綿長,白頭偕老,永不分離。一日夫妻還白日恩呢!當然夫妻親。
……。
孔子想,我孔丘名聞天下,稱聖華夏,今天還說服不了一個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轉念一想,「君子無所爭」,我氣度如海,有容乃大,不與小孩一般見識。便拿掉大儒的身價,搭躬施禮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禮了。我們有要事在身,萬望高抬貴手,給我們借道。」
小孩理直氣壯地說:「請問先生,自古以來,是城應讓車,還是車應讓城?」
子路說:「你這是什麼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戲!」
「就是城池!」
韁持了一會兒。小孩自知理虧,便問道:「你們有什麼要事嗎?」
「周遊列國,傳道授業啊。」孔子說。
「傳道授業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學,那您知道一些什麼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誇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麼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說:「天文地理無所不知。那我問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說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見,怎麼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靈機一動,接著問:「嫌看不風,天上的星星能看見,您說有多少顆?」
「天上的星星浩如煙海、多如牛毛,怎麼數得過來呢?」孔子為難地說。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陽只有一個,早晨像冰盤,晌午賽玉環,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說:「這個,這個……還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還望多多指教。」
小孩說:「指教不敢,我現在正忙著呢,咱們後會有期。」
這時弟子們都在嚷道:「師傅,咱們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後會有期!」心裡想著,這些知識還真沒好好研究過呢!隨即令車夫調轉車頭,繞道而行。
不料,行進約一公里後,因剛才轉彎過急,車軲轆折斷了。孔子無奈,讓子路到前邊的村莊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來到前邊的村莊,見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屋裡織布。子路恭敬地說:「大嬸,請向你借一件東西。」那女子還未等子路把話說完,已轉身從裡屋拿出一把鋥亮的斧子,「給你!」子路驚呀不已,她怎麼知道這是要借用斧子!婦人微笑著說道:「你不是要借一個「東西」嗎?『東』是東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鐵做的,『金』乃鐵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著斧子跑回停車處,並將剛才的事情訴與孔子。
孔子聽後,慨嘆不已。剛才遇一聰穎孩童,現又遇一村婦,不僅樂於助人,還十分聰敏。不禁贊曰:楚乃藏龍卧虎之地也!
那個難倒孔聖人的小孩乃是項橐。《戰國策•秦策》雲:「甘羅曰:項橐七歲為孔子師。」俗文學作品《孔子項橐相問語》流傳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時候就傳到了日本、朝鮮、越南、俄羅斯等國。《三字經》中亦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好學。」
因之,孔子與項橐對問系千古美談。因湖北鄂東方言言某人喜歡巧舌爭辯為磨嘴皮子 故將孔項對問之地命名為磨嘴磐將孔子繞道修車的地方稱為回車埠,以紀其事。
2、孔子使子路問津
問津遺跡今尤在, 鐫得豐碑立古岑。
約一個小時後,馬車修好了。帶著「惟楚有才,楚地藏龍卧虎」 的喟嘆,孔子師徒一行繼續往舊街的東南方向馳行。約走了3公里,前邊一條山谷河流擋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闊,不知津口在哪兒。孔子一行躊躇岸邊,忽見河的上游有兩名身材高大頎碩的男子正在田間並頭而耕,便叫子路去問渡口之處。
子路來到那兩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問道:「先生,請問這條河流的渡口在何處?」
一農夫答非所問,反問道:「車上坐著的執轡的人是誰呀?」
「是孔丘。」 「是魯國的孔丘嗎?」 「是。」 「那麼,他應該知道渡口在何處。」 另一農夫又問道:「你又是誰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農夫說:「你看,天下哪兒都是一樣的動盪不安,誰可以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這種避人之人四處奔波,不如跟著我們這種避世之人還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僅未問到津口,反而還遭一番奚落、教訓,沮喪地回告孔子。孔子聽說後,悵然長嘆。說道:「人是應該有社會責任的,怎麼能夠隱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蒼生於不顧,而終日與鳥獸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話,那也用不著我孔丘四處奔波了。」
這兩位在田間耕作的農夫便是當時有名的隱者長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張入世,匡時濟世,「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隱者認為天下大亂,已無可救葯,只能自保。因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問津於長沮與桀溺,人們便將那條擋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稱作孔子河。在河流的兩旁,長沮、桀溺耕種過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壟,一邊稱之為長沮沖,一邊稱之不桀溺畈。
《論語》、《史記》對子路問津均有記載。
《論語•微子》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史記》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並進行了一番對話:「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而不輟。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據錢穆《論語新解》註:「長沮、桀溺兩隱者,姓名不傳。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邊,故取以名之。桀,健義,亦高大義。一人頎然而長,一人高大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問津於長沮、桀溺,眾說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亦傳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羅山縣有子路村,拓城縣、葉縣亦傳說有子路問津處,山東魚台亦有此說。子路到底在何處問津,無史籍記載。《史記》記載孔子自葉返蔡,見沮、溺耦耕使子路問津,其在葉在蔡,還是在新洲,也未詳細道明。《聖賢冢墓記》載:「黃城山即沮溺所耕處,下有東流,子路所問津處也。」明萬曆《黃州府志》雲:「按史記孔子自蔡如葉,注雲,葉有黃城山……古志載,縣以北十里有永安城,為楚所築,楚因當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團風縣地,與孔子河村南北毗鄰)正當官道,亦有黃山。」清光緒《問津院志》雲:「黃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黃山鋪,一名黃林墅。」按府志之說,葉有黃城山,而孔子河這個地方也有叫黃山的地名。黃城山、黃山僅一字之差,也許是後來簡稱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統一志》、清《湖廣通志》均載:「相傳孔子自陳蔡適楚,至此問津。」
據史料記載,約於西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間,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問津處」 石碑,淮南王劉安為紀其事,遂在當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廟,以供人祭祀,並徵召學士在廟內講學著書。石碑仍在,雖經年歷月,字跡依昭然,明代進士、書院主持人蕭繼忠有詩雲:「霧暗秦碑澀,雲生漢殿荒。」由此推斷,問津碑為秦時所立。原碑不知毀於何時,現僅存明人書寫的同文碑一塊。
3. 渡河落水山間曬
一時風欺竹,
連江雨送秋。
魚游浪影沉,
曬書佚事留。
長沮、桀溺雖歸隱山林,但並不閉目塞聽,他們知道:魯哀公曾問過孔子:「魯國之亂,源於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為何越明白越亂呢?」請孔子指點「迷津」。 孔子當時答道,「因為你只是明白一國、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見孔子是知而不迷。長沮的話中隱語:孔子既知魯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別人打聽。他們來到渡口,見有一老翁在擺渡。子路說:「船夫,請將我們渡過河。」
「行,請駕好馬車,都上船。」船夫用竹桿吃力地撐著,馬兒在水中隨著木船過河,馬兒會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風驟起,木船在波濤中顛簸搖晃,船兒忽高忽低,象一個醉漢似地立不穩,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馬車經不住這種顛簸,伴著風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師徒等人眾都成了落湯雞,掉入水中,衣服全濕透了。人落水問題還不太嚴重,這時的南方還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書,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書!」
民間有諺:孔夫子搬家??全是書。孔子一生發奮好學,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走到哪兒都攜帶著很多書。
古時的書,其實都是一些竹簡上刻或書寫的篆字,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後許多年。
在眾人的一番折騰下,馬車被推上了岸,書也被撈上來了。但是,那些書全被水浸濕了。孔子心中焦急,四處張望,欲找一個曬書之所。還是顏回年輕,眼尖,「瞧!對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無倚,獨凸而立,頂部平坦潔凈,足有二畝見方。孔子憋皺的眉頭舒展了,此時秋高氣爽,陽光直照山頭,很好曬書。弟子們很快將被打濕的書搬到山頂,鋪開晾曬起來。周邊也沒有什麼人,子路、子貢、顏回也不顧斯文,脫掉長衫,擰干晾曬。
經歷了剛才的一番折騰,孔子站在山頂,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長嘆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這兒沒有橋,此處要是有一座橋就好了,過往行人就不會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隨後,孔子師徒落坐於兩丈多長的長石上,稍事休息,以等書曬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種種不幸,不禁發起牢騷,口裡念叨:在宋國的一棵大樹下習禮時,宋司馬桓魑欲殺師傅;在於野被陳蔡大夫圍困三日,粒米未進,很多人都餓病了;上午在舊街讓項橐毛孩戲弄,下午又人車落水,真是不幸,可謂「風刀劍樹嚴相逼」。
孔子寬解道:「天降大任於我等,實現周禮,天下歸仁,任重而道遠。忍飢挨餓,受苦受難,在所難免。我們必須堅韌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後已。」
孔子師徒當年曬書的山就在今問津書院的後邊,山勢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莊稼,被稱之為曬書山。孔子當年坐過的那塊長石被稱為「坐石」,周邊還有後來他們駐足講學時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硯石。墨池即離坐石不遠處的小溪,溪邊石黝如墨,故名墨池。臨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兩字,盡管年代久遠,仍依稀可辨。池邊一石,形如硯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氣變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4.千年一嘆孔嘆橋
氣節如山,千秋仰止宮橋近;
文章似海,百代淵源俎豆磬。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邊,望水興嘆,說此處若有一座橋就好了。孔子後來被稱之為聖人,但聖人不是神仙,孔子也不信神。「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孔子不言「亂、力、鬼、神」 即是證明,神可以點石成金(當然,神是不存在的)。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言,建一座象樣的橋是不容易的。
孔子河發源於大別山東南支的五雲山 是一條綿長十多公里的山間小河 周邊山崗林立 林茂竹密 松濤陣陣 鳥語聲聲 田壟縱橫 村莊聚落。她流經清清沙河、舉水,匯入萬里長江,奔向無涯大海。千百萬年來,流水潺潺,不舍晝夜,從上古流過春秋,又從春秋流到如今。她因為曾留下孔子的足跡,因孔子發出過千年一嘆,而更加令人神奇嚮往,而承載著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千八百多年後,孔子的夙願,以及世世代代一河兩岸民眾的期盼變成了現實。明萬曆年間,孔子及儒學思想的崇拜者、歸安進士、黃岡知縣茅瑞徵遂孔聖人之願,在此修築了一座大橋,並命名為孔嘆橋。茅瑞徵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知縣,縣志稱他「於水利、郵傳備極經畫,有大功於民」。
茅瑞徵及孔子河周邊的民眾慷慨捐資,請來最好的工匠准備動工,促成此義舉。四百年前,鋼筋、水泥等建築材料還未發明,從哪兒去弄上好的建築材料呢?這里又發生了一個神奇的故事。
就在眾人躊躇之際,一位白發飄飄、有仙風道骨的長者來到了村莊。他對村民指點迷津道:「要修成此橋,非用龍骨不可。」村民詫異,「從哪兒找龍骨呢?」只見他拿起羅盤依地而卦,隨即指著南方一塊長形壟崗說:「此地似龍形,必可得龍骨。」眾人依言,來到壟崗,掘地一瞧,果見一塊塊的青石,天然生成,堅硬碩長,每根長逾十米,重約萬斤。抬出地面後,一數,共十六根。
據當地的村民講,壟崗就是現在的麻石山,離此有十來里遠。當時既沒有拖拉機,更無起重機,要將十米長、五噸重一根的石塊搬運到工地,並使其不受損,談何容易!修橋補路,行善積德,附近的年輕後生踴躍來到壟崗,個個虎背熊腰,身強力壯,都是乾重活的好手,一點數,正好有三十二人。
十六根石塊,三十二個壯漢,也是一種天緣的巧合,再多一個人則嫌擁擠,再少一人則嫌力量不足。說來也怪,其中有一根石頭,眾人使出渾身力氣怎麼也搬挪不動。這時,地仙又飄然而至,向眾人解釋道:「此乃龍脊,不可妄動。」眾人依言而行,留下龍骨,重新填埋好,將其餘的十五根抬走,而此橋的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上面鋪陳五根石樑,正好只需十五根。
大橋修築告竣,孔子之願遂矣。鄉民因此得益,再也不用涉足過河,再也不用擺渡了。至今,村民們還說,孔嘆橋托聖人之福、沾龍體之光,故持有神靈,失足和落水者很少,就是偶有人失水,也未見摔傷和溺死者。
如果你沿著當年孔子的足跡,來到孔嘆橋游覽觀光,你會為400年前的工程而驚嘆。
整座橋全為青石壘砌而成,塊塊青石,稜角分明,大而沉,穩而牢。長22.8米寬2.25米高2.52米.其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之間鋪裝五根石樑一共十五根。令人稱奇的是這根根石樑每根都是一整塊碩長厚實修鑿整齊。以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設備搬運和起吊最令人不可思議也是一個謎。可以想像當時的工匠的智慧是很高的橋的質量是超凡的歷經幾百年承載過幾多人和物她依然巍然聳立。
傳說歸傳說,無神論者只相信科學。舊街本身建材資源豐富,有大理石廠。建設京九鐵路新洲段,石材都是就地取材。風水學中也有科學的成份,只是用古老的方法作過一些勘探罷了,外加一些神玄。就當時的搬運設備而言,重達5000公斤的石塊,應是集眾人之力,並輔之以馬車、人力車之類的設備而一塊塊搬運到工地。中華民族是文明古國,長城、故宮、都江堰等浩大工程都體現了先人的傑出智慧,孔嘆橋也是其中一例。
5、之乎也者之字山
一望穹窿氣象殊,轍環曾此暫馳驅。
蒼松夜撼蛟龍影,怪石朝蹲虎豹軀。
氣壓東山堪小魯,靈通泰岱可觀吳。
登臨不盡中秋興,到處春風是舞雩。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仁者壽」(《論語•雍也》)。仁者愛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出發點和歸宿,也是他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他在推行其學說和思想的同時,也十分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立志以仁,寄情以山,怡情以水,要象高山那樣崇高偉岸,象水那樣悠然安詳,洗滌著世間的污濁。孔子在新洲度留期間,就曾多次流連於山水之間,思考著匡時濟世的偉業,欣賞著風光無限的美景。
一天早晨七、八點鍾,孔子師徒來到曬書山散步,他們一邊哼著美妙的韶樂,一邊欣賞著周邊的景緻: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掛。秀麗的村姑在河邊揮舞著木杵,有節奏的搗衣聲和著嘩嘩的流水聲,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動人的樂聲;四濺的水花,在陽光的照射下象晶螢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遠看阡陌人家,雞犬之聲相聞,吹煙四起,直入雲霄。往東邊的山脈一瞧,只見青翠的山巒自北向南,綿延千里,透著一種靈氣,恰似一個「之」 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點」。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點不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向那個山頭,只見那捧泥土飛向空中,越變越大,飄落在那座山頂上,形成了之字的一點。子路等人驚叫道,「這下就似一個完整的之字了。」
之字山的傳說,美妙而神奇。漢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勢,似牛、似馬,象文、象字,充滿著美感。親臨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你就會頓悟之字山的奧妙與神奇。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講經台上講學,聽者有五、六十人,眾學子正聽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
遷於喬木;
嚶其鳴矣,
求其友聲。
……。
突然,一輛馬車馳來,從車上下來兩名信使,他們徑直來到孔子面前。孔子見官差來到,便停止了講學。官差帶來了葉公的信函。孔子拿著閱讀,函雲:
孔夫子敬啟:吾國國君不幸於昨日崩歿,楚國政局有變,前昭王聘書不便踐約,深祈海涵。特遣使以告,並順送旅資五千,萬望笑納。
夫子高深學問,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吾輩將永遠尊崇。
後會有期,他日定當覲見拜教。
即頌時祺!
楚人沈諸梁頓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實,楚國的失約,昭王逝世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賢妒能,從中作梗之故。讀罷葉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他一直視楚昭王為明君,泱泱楚國,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亂世的民眾,將是天之大幸。為了謁見楚昭王,他們師徒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在陳國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卻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師徒結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辭別楚國,來到了衛國,在衛國又居住了三年,為衛出公參政。
㈧ 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2喪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3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為之」, 這段故事雖無孔子,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4子見南子
南子,衛靈公的夫人,宋國人,富有風情,緋聞頗多。南子也是一個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來了,得好好見一見,《史記》說:(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就是"子見南子"。按理,這一次會見,不過是極普通的一個追星族與名人的見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對此予以記載,其奧妙何在?
這是因為子路不悅的緣故。
子路這人也怪,自己的老師去見了一個漂亮的女粉絲,有什麼值得小題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悅肯定有其道理,況且,因子路不悅,導致他的老師竟然反復對天發誓:"天厭之"。
5.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 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帽子)。」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准了他的假。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並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風起雲涌,雷鳴電閃,眼看要下大雨。顏回鑽進路邊一棵大樹的空樹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心想,師徒一場,再聽他一次話吧,又從空樹干中走了出來。他剛離開不遠,一個炸雷,把那棵古樹劈個粉碎。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難道我還會殺人嗎?
顏回趕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了妻子住室的門栓。顏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頭睡個人,北頭睡個人!他怒從心頭起,舉劍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他點燈一看,床上一頭睡的是妻子,一頭睡的是妹妹。
天明,顏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麼會知道要發生的事呢?」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打躬說:「老師料事如神,學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開導顏回說:「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塗了,不願再跟我學習。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呢?」
顏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學生慚愧萬分!」從這以後,孔子無論去到哪裡,顏回再沒離開過他。
寓言:狂喜勿語,語必浮誇;暴怒勿言,言必傷人。
㈨ 關於孔子的小故事
有次孔來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源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9)孔子的故事及意思擴展閱讀
常言道:「眼見為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依就以往的經驗,而經 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