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故事一百個讀後感350
A. 科學家故事i00個讀後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下是讀後感寫作方法:
讀後感的格式(簡單的說):
第一段 把書中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
第二段 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哪哪比較好,我有什麼樣的看法。
第三段 聯系實際生活,把書里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麼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怎麼樣,我學到了什麼。
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出來了
當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
但是 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首先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最後,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B. 科學家的故事(350字)
愛因斯坦逃學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C. 科學家100個故事的心靈感悟
暑假裡我讀了必讀書目《葉永烈講述科學家故事100個》這本書。它是由著名作家葉永烈寫的。這本書獲得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鼎力推薦。
讀了《科學家故事100個》我從心裡佩服這些勤奮勇敢、知難而進勇於探索的科學家們。如神匠——魯班,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妙手神匠——華佗,昆蟲迷——法布爾,發明大王——愛迪生,飛機兄弟——萊特等等。他們都是受人崇敬的人。
你知道華佗嗎?華佗是安徽亳州人,他四處行醫。幫百姓治病,在三國時代,華佗就救過一位武藝高強的人,他叫關羽,關羽的手臂被毒箭射中,毒已入骨,這時華佗就前來幫關羽消毒,他用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華佗用刀刮骨,窸窣有聲。不一會兒,毒就刮盡了。這個故事就是刮骨療傷,華佗真是神了,在技術落後的三國時代,他就用開刀的方法治病,華佗先用麻醉葯給病人喝下,再拿著小刀,劃開病人右下腹,切去盲腸,再用消過毒的線縫上,病人就沒事了。這種在古代用開刀的方法治療疾病,那是多麼先進的技術,華佗竟讓做到了。
華佗還創造了五禽戲,可以修身養氣。他每天堅持做五禽戲,50歲還能翻山越嶺。
《科學家故事100個》是人人受益的必讀書目,讓我了解了許多科學家的事跡,和他們不怕犧牲也要追求真理的精神。
科學家故事100個讀後感(二)
大家可曾有過這樣的疑問,是誰發現了哈雷彗星?是偉大的科學家哈雷。是誰發明了地震儀?是偉大的科學家張衡。是誰寫出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是偉大的醫葯學家李時珍。
讀了《科學家故事100個》這本書讓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華羅庚。他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數學家,在昆明西南聯大做過教授。
剛才說過,華羅庚是一個自學成才的數學家,他因為家境貧寒,交不起學費,就休學了,但是他仍不放棄對數學的渴望,每天都要看將近十個小時的數學書。後來,華羅庚不幸染病,終生殘疾。他在貧病交加中刻苦自學,一邊幫媽媽打理店鋪,一邊勤奮的學習。終於,他成為了一個精通數學的人,做了清華大學的一位「窮教授」。
華羅庚酷愛數學,無論工作到多晚,他總不會忘記看數學書,埋頭鑽研數學題目,常常鑽研到深夜。
科學上的每一個真理都是在經歷無數次的挫折、失敗之後才得出的。所以我們要正視挫折,正確對待挫折,只有這樣,才能讓挫折變成我們走向成功的階梯。華羅庚以一種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不求名利的精神,獻身於他所熱愛的數學研究事業。他拋棄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錢、名利、地位。最終,他的事業成功了。
華羅庚爺爺曾用過這樣的詩句,總結自己的治學經驗:「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幹是第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他又對青少年一代寄託了莫大的希望,曾寫道:「發奮早為好,苟晚休嫌遲。最忌不努力,一生都無知。」
科學家是多麼勤奮,惜時如金;科學家是多麼勇敢,知難而進;科學家是多麼謙遜,永不滿足;科學家是多麼好學,孜孜不倦;科學家是多麼堅定,扞衛真理……讓我們向他們致敬,學習吧!
D. 《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300~400左右
愛迪生
愛迪生是英國有名的科學家,愛迪生小時侯很刻苦學習的。有一次,愛迪生的媽媽生病了好幾天,就叫愛迪生到菜市場上賣菜。愛迪生為了媽媽的健康而不上學了,去市場上賣菜,於是他想:「我帶幾本書去看,那不就是兩全其美的事情。」他到了菜市場上就是一邊賣菜一邊看書,他只集中精力地看書不管賣菜,反正別人付了錢就行也不管付了多少錢,菜也隨便別人拿。還有一次愛迪生製作電燈泡。他為了找一根燈絲尋遍了很多地方才找到它,他是在火車上賣報得錢買製作的材料的。有一次他在火車上做實驗一不小心打倒了兩瓶化學物品就著火了。被車長趕下來了,也把他的化學物品給扔了下來。於是,他就去找了一個小破屋做實驗屋,他不休不眠的做了好幾天,電燈實驗終於成功了。愛迪生就是這樣刻苦學習,才當上了英國有名的科學家,我要向特學習從小當愛科學,學科學,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
牛頓
伊薩克·牛頓,是17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是人類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個科學巨人之一。他在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的貢獻,都是劃時代的。
1642年12月25日,牛頓出生在英國一個叫烏爾斯索普的小村子裡,剛出生時極度衰弱,幾乎夭折。牛頓自幼喪父,與母相依為命。1661年,他進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學習。
1665至1667年間,牛頓已在思考引力的問題。一天傍晚,他坐在蘋果樹下乘涼,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他忽然想到:為什麼蘋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飛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和開普勒的三定律,進而思考:行星為何繞著太陽而不脫離?行星速度為何距太陽近就快,遠就慢?離太陽越遠的行星,為何運行周期就越長?牛頓認為它們的根本原因是太陽具有巨大無比的吸引力。
經過一系列的實驗、觀測和演算,牛頓發現太陽的引力與它巨大的質量密切相關。牛頓進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規律:凡物體都有吸引力;質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間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這就是經典力學中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根據牛頓的發現,可測定太陽和行星的質量,確定計算慧星軌道的法則,說明月亮和太陽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現象,並推導出克服地球引力、飛向太陽系和飛出太陽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們分別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並依次命名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牛頓不但驗證了前輩們的成果,而且為未來空間運載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確而權威的科學依據。
牛頓將其一生的成就寫在《自然哲學與數學原理》一書中。他發現了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創立了微積分數學。他後來在談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時說:「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頓於久病不醫中去世。據說在生命即將停止的時候,他的心情是坦盪而平靜的。英國詩人波普為他寫的碑銘說:「自然和自然的規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間;人帝說『讓牛頓降生』,使一切變得燦爛光明
E. 求300字科學家故事讀後感(3篇)
今天,我讀了《科學家瓦特的故事》。這本書告訴我們瓦特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小時候的他喜歡把玩具拆了又重新裝起來,他還很好學。有一次,瓦特在廚房看奶奶做飯,他發現正在沸騰的水讓壺蓋一會兒揭開,一會兒又蓋上。經過幾天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他終於明白了:原來是水蒸氣推動壺蓋跳動。利用這個原理,他發明了蒸汽機,為人類做出了貢獻。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要成為一名科學家,首先要勤奮好學,還要善於觀察,用心思考。它給我的啟迪是: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我們要充分地利用這兩件寶,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F. 《科學家故事100個》讀後感
網路一下,馬上知道
G. 《葉永烈講述科學家故事100個》讀後感怎麼寫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科學家故事100個》,這里所介紹的科學家可多了,而我最喜歡的要數愛迪生了。
愛迪生生於1847年2月11日,死於1931年10月18日,享年84 歲8個月零7天。他一生憑靠高度的智慧和驚人的勤奮,創造了 2000多種發明,也就是平均15天就有一種。正是這些發明,給當今世界增添了異彩,使我們享受到了它的智慧和福音。
俗話說,夢想是現實之母。每一個成就了偉大事業的人,都是一個夢想家。而他們所完成的工作,又是與他們的想像力、能力、毅力,與他們對理想的執著程度和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密切相關的,愛迪生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用了畢生的時間尋求機遇,把他的每一個想法付諸實踐,他抓住了大部分的機遇。在他身上,直覺和決斷能力得到了極好的發揮。
愛迪生為了人們能用上價廉物美的好燈泡,廢寢忘食地尋找各種燈絲。他算算他用過的耐熱材料,一、二、三、四、五.......竟足足有1600多種。後來,他發現竹絲燈絲能燃1200 多個小時,最後熄滅了。
熄滅了嗎?不,愛迪生的精神將永遠照耀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像愛迪生那樣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達目的不罷休、不怕困難的精神。他們雖然經歷了上百次的失敗,但是他們仍然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繼續……因為,天才是1% 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換來的。
H. 讀科學家的故事100個魯班有感
當我讀完這本書,我不禁為科學家門的熱愛科學和獻身科學而感到欽佩,從回刻苦的魯班答到第一位華人宇航員王贛駿這100個科學家沒有哪一位不是經過刻苦研究才成功的。
這讓我想到平時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麻煩事的時候,努力幾次不成功,就會知難而退,選擇放棄,和科學家們相比,我感到慚愧!這些科學家們是多麼的勤奮,惜時如金;科學家們是多麼的勇敢,知難而進;科學家們是多麼的謙遜,永不滿足;科學家們是多麼的好學,孜孜不倦;課學家們又是多麼的堅定,捍衛真理……
我知道,不是每個努力的人都能成為科學家的,但是不努力的人連希望都沒有,科學家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I. 《葉永烈講述科學家故事100個》讀後感怎麼寫
葉永烈講述科學故事,100個讀了以後,我深深的被科學的奧秘所震撼,我慢慢的喜歡上了科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