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換位思考
⑴ 求關於換位思考的論點10個 故事10個 名言3條 急 5月2日前要的
[小故事一 ]
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牧人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天,牧人將豬從畜欄里捉了出去,只聽豬大聲號叫,強烈地反抗。綿羊和奶牛討厭它的號叫,於是抱怨道:「我們經常被牧人捉去,都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 的。」豬聽了回應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分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分我的命啊!」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是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的。因此,對他人的失意、挫折和傷痛,我們應進行換位思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關心他人。
[小故事二 ]
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但你把我當成你,我把你當成我,這樣就換了位,再思考一下……
一對夫婦做車去游山,半途中下車。聽說後來車上其餘的乘客沒有走多遠,就遇到了小山崩塌,結果全部喪命。女人說:咱們真幸運,下車下的及時。男人說:不,是由於咱們的下車,車子停留,耽誤了他們的行程。不然,就不會在哪個時刻恰巧經過山崩的地點了……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諒解,諒解是理解的一個方面,也是一種寬容.我們都有被"冒犯","誤解"的時候,如果對此耿耿於懷,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或許能達成諒解.一般說來,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都是可以諒解的.諒解是一種愛護,一種體貼,一種寬容,一種理解!!
[小故事三 ]
父親講,一次他去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輕女士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他進去後才鬆手。父親向她道謝,女士說:「我爸爸和您的年紀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這種時候,也有人為他開門。」聽了這話,我心裡熱熱的,聯想很多。
我不信冥冥中的上帝,但我堅信自然中的法則。「換位思考」就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法則。
換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教諭。古往今來,從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馬太福音》的「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們,說著大意相同的話。
真理的身上布滿傷痕。換位思考是人類經過長期博弈,付出慘重代價後總結出的黃金法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社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傷右手,我們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和果。克魯泡特金在《互助論》中證明:只有互助性強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對人類而言,換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
故事4
過去有一個農民在田間勞動,感到非常辛苦,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感到更是苦不堪言。他每天去田裡勞動都要經過一座廟,看到一個和尚經常坐在山門前的一株大樹樹陰下,悠然地搖著芭蕉扇納涼,他很羨慕這個和尚的舒服生活。一天他告訴妻子,想到廟里做和尚。他妻子很聰明,沒有強烈反對,只說:「出家做和尚是一件大事,去了就不會回來了,平時我做織布等家務事較多,我明天開始和你一起到田間勞動,一方面向你學些沒有做過的農活,另外及早把當前重要農活做完了,可以讓你早些到廟里去。」
從此,兩人早上同出,晚上同歸,為不耽誤時間,中午妻子提早回家做了飯菜送到田頭,在廟前的樹蔭下兩人同吃。時間過得很快,田裡的主要農活也完成了,擇了吉日,妻子幫他把貼身穿的衣服洗洗補補,打個小包,親自送他到廟里,並說明了來意。廟里的和尚聽了非常詫異,說:「我看到你倆,早同出,晚同歸,中午飯菜送到田頭來同吃。家事,有商有量;講話,有說有笑,恩恩愛愛。我看到你們生活過得這樣幸福,羨慕得我已經下決心還俗了,你反而來做和尚?」
這則故事不僅表現農民的妻子聰明賢惠,還有一個換位思考的道理在裡面。換位思考,是自我學習的好方法。也就是與人處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全面考慮問題,這樣看問題比較客觀公正,可防止主觀片面;對人要求就不會苛求,容易產生寬容態度;對自已能將心比心,做到知足常樂。
故事5
在足球王國巴西,不會踢足球的男孩子,絕對不會招人喜歡。在那裡,富人的孩子有自己的足球場地,窮人的孩子也有窮人的踢足球方式。球王貝利就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里,他的父親是一個因傷退役、窮困潦倒的足球隊員。
貝利從小就顯現出非凡的足球天賦,他常常踢著父親為他特製的「足球」——用一個大巧若拙號襪子塞滿破布和舊報紙,然後盡量捏成球形,外面再用繩子捆緊。貝利經常光著黑瘦的脊樑,在家門前那條坑坑窪窪的小街,赤著腳練球。盡管他經常摔得皮開肉綻,但他仍然不停地向著想像中的球門沖刺。
漸漸地,貝利有了點名氣,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常常跟他打招呼,還給他敬煙。像所有未成年人一樣,貝利喜歡吸煙時的那種「長大了」的感覺。
終於有一天,當貝利在街上向人要煙時被父親看見了。父親的臉色很難看,貝利低下頭,不敢看父親的眼睛。因為,他看到父親的眼睛裡有一種憂傷,有一種絕望,還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怒火。
父親說:「我看見你抽煙了。」
貝利不敢回答父親,一言不發。
父親又說:「是我看錯了嗎?」
貝利盯著父親的腳尖,小聲說:「不,你沒有。」
父親問:「你抽煙多久了?」
貝利小聲為自己辯解:「我只吸過幾次,幾天前才……」
父親打斷了他的話,說:「告訴我,味道好嗎?我沒抽過煙,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味道。」
貝利說:「我也不知道,其實並不太好。」貝利說話的時候,突然綳緊了渾身的肌肉,手不由自主地往臉上捂去,因為,他看到站在他眼前的父親猛地抬起了手。但是,那並不是貝利預料中的耳光,而是父親把他摟在了懷中。
父親說:「你踢球有點天分,也許會成為一名高手,但如果你抽煙、喝酒,那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你將不能在90分鍾內一直保持一個較高的水準,這事由你自己決定吧。」
父親說著,打開他癟癟的錢包,裡面只有幾張皺巴巴的紙幣。父親說:「你如果真想抽煙,還是自己買的好,總跟人家要,太丟人了,你買煙要多少錢?」
貝利感到又羞又愧,眼睛裡澀澀的,可他抬起頭來,看到父親的臉上已是淚水縱橫……後來,貝利再也沒有抽過煙。他憑著自己的勤學苦練,終於成了一代球王。
多年以後,貝利仍不能忘懷當年父親那溫暖的懷抱,他回憶說:「父親那溫暖的一個擁抱,比給我多少個耳光都更有力量。」
小故事6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
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
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小故事7
他打完仗回到國內,從舊金山給父母打了一個電話,「爸爸,媽媽,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請你們幫我一個忙,我要帶我的一位朋友回來。」
「當然可以。」父母回答道,「你們見到他會很高興的。」
「有些事情必須告訴你們,」兒子繼續說,「他在戰鬥上受了重傷他踩著了一個地雷,失去了一 只胳膊和一條腿。他無處可去,我希望他能來我們家和我們一起生活。」
「我很遺憾地聽到這件事,孩子,也許我們可以幫他另找一個地方住下。」
「不,我希望他和我們住在一起。」兒子堅持。
「孩子,」父親說,「你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這樣一個殘疾人將會給我們帶來沉重的負擔,我們不能讓這種事干擾我們的生活。我想你還是快點回家來,把這個人給忘掉,他自己會找到活路的。」
就在這個時候,兒子掛上了電話。
父母再也沒有得到他們兒子的消息。然而過了幾天後,接到舊金山警察局打來的一個電話,被告知,他們的兒子從高樓上墜地而死,警察局認為是自殺。
悲痛欲絕的父母飛往舊金山。在陳屍間里,他們驚愕地發現,他們的兒子只有一隻胳膊和一條腿。
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
——馬克思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論語·衛靈公》
當我們愛別人的時候,我們也希望別人愛我們。
——盧梭
責人之心責已,恕已之心恕人。
——《增廣賢文》
也許過去會使你傷感,但只要好好把握現在,就能使過去傷感變為久遠的回憶。——陸逸冬
時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但它又是每個人都消費得起的。無論是世界首富不是淪落街頭的乞丐,時間對他們都是公平的。—陸逸冬
時間不能在空想中流失,讓我們抓住現在,創造美好的未來。——陸鑫婭
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它給抓住它的人繁華和美好,給放棄它的人鄙陋與無奈。——陸鑫婭
尹航 分別浪費了 給我吧。。~-~
⑵ 誰有關於'換位思考'的哲理文章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諒解,諒解是理解的一個方面,也是一種寬容.我們都有被"冒犯","誤解"的時候,如果對此耿耿於懷,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或許能達成諒解.一般說來,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都是可以諒解的.諒解是一種愛護,一種體貼,一種寬容,一種理解!!
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制.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系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即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⑶ 關於換位思考、律己寬人的名人故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故事一 ]
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牧人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天,牧人將豬從畜欄里捉了出去,只聽豬大聲號叫,強烈地反抗。綿羊和奶牛討厭它的號叫,於是抱怨道:「我們經常被牧人捉去,都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 的。」豬聽了回應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分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分我的命啊!」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是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的。因此,對他人的失意、挫折和傷痛,我們應進行換位思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關心他人。
[小故事二 ]
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但你把我當成你,我把你當成我,這樣就換了位,再思考一下……
一對夫婦做車去游山,半途中下車。聽說後來車上其餘的乘客沒有走多遠,就遇到了小山崩塌,結果全部喪命。女人說:咱們真幸運,下車下的及時。男人說:不,是由於咱們的下車,車子停留,耽誤了他們的行程。不然,就不會在哪個時刻恰巧經過山崩的地點了……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諒解,諒解是理解的一個方面,也是一種寬容.我們都有被"冒犯","誤解"的時候,如果對此耿耿於懷,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或許能達成諒解.一般說來,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都是可以諒解的.諒解是一種愛護,一種體貼,一種寬容,一種理解!!
[小故事三 ]
父親講,一次他去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輕女士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他進去後才鬆手。父親向她道謝,女士說:「我爸爸和您的年紀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這種時候,也有人為他開門。」聽了這話,我心裡熱熱的,聯想很多。
我不信冥冥中的上帝,但我堅信自然中的法則。「換位思考」就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法則。
換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教諭。古往今來,從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馬太福音》的「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們,說著大意相同的話。
真理的身上布滿傷痕。換位思考是人類經過長期博弈,付出慘重代價後總結出的黃金法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社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傷右手,我們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和果。克魯泡特金在《互助論》中證明:只有互助性強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對人類而言,換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
⑷ 關於「換位思考」的名人例子有哪些
1、宋代兩位文豪蘇軾和王安石雖然政見不同,但是不影響兩人的交往,他們就是很要好的朋友。兩人經常月下對飲,清流賦詩,在一起舉筆渾灑。但蘇軾本性放盪不羈,心直口快。一次,蘇軾去宰相王安石家中拜訪,趕上王安石不在屋內。蘇軾碰巧看王安石新詩中一句「明月當空叫,黃犬落花心」,不免冷笑道:明月怎能叫呢?黃犬豈能落在花心?於是將詩改了,並未顧及他人感受。後來,王安石彈劾並貶了蘇軾。流放途中,蘇軾發現在偏遠地區,人們將一種昆蟲稱為黃犬,將一種鳥兒稱作明月,不覺大悟,後悔誤解了王安石。試想,若蘇軾等王安石回來問個明白,顧及到王安石的感受,既維護了兩人友誼,又免受貶謫之災。所以,學會做他人,換位思考,就顯得十分的重要。
2、西晉睿帝在田原荒蕪,糧食大旱,飢民苦不堪言之時,竟向眾大臣詢問:他們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粥呢?這樣事不關己的口氣,完全不顧及移民百姓的存活,終導致西晉王朝的覆滅。一個不顧及百姓死活的王朝,還能維持多久?如果睿帝可以做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思考問題,急百姓飢苦之所急,制定有效的賑災方案,戰勝困難,也許司馬家族的歷史就會改寫。否則,國將不國,桀紂和始皇不亦如此嗎?
3、柏拉圖的三個弟子曾經向老師求教,不知道怎麼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柏拉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帶徒弟們來到一片麥田,讓他們在麥田中行走的時候,每人選摘一支最大的麥穗,不能走回頭路,而且只能摘一支。三個弟子中的第一個弟子還沒走幾步就摘了自認為是最大的麥穗,結果發現後面還有更大的;第二個弟子一直是左顧右盼,東挑西撿,一直到了終點才發現,前面幾個最大的麥穗已經錯過了;第三個弟子吸取前兩位教訓,當他走了路程的1/3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麥穗,再走1/3時驗證是否正確,等到最後1/3時,他選擇了屬於大類中的一支美麗的麥穗。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其實更應該學會思考,學會換位思考。當我們手握麥穗在麥田裡尋找下一個更大的麥穗時,難道我們不也是別在手中的麥穗?我們也被某個人攥在手裡,站在麥隴上,左顧右盼,那雙尋找幸福的眼睛,迷失在一片金黃之中,唯恐自己失去了最大的麥穗,到最後,只有倉促採摘,而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4、同是一朵花擺在面前,會有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感懷;也會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舂泥更護花的深刻。同是一輪明月掛在夜空,張若虛會吟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思索;李太白會嘆出床前明月光,已是地上霜的鄉愁。你能苛責寄人籬下的林妹妹的傷懷?你能否認落紅護花的事實?你能責怪張若虛是無病呻吟?你能不屑李白得鄉情?恐怕都不能吧。所以才要學會換位思考,去體會一朵花的豐富內涵,去感受原來如此多情的同一輪月。
5、拿破崙·希爾是世界著名的勵志成功大師。有一年,他需要聘請一位秘書,於是在幾家報刊上登載了一則廣告。結果應聘的信件如雪片般飛來。但這些信件大都如出一轍,比如他們的第一句話幾乎是一樣的:「我看到您在報紙上的招聘秘書的廣告,我希望可以應徵到這個職位,我今年某某歲,畢業於某某學校,我如果能榮幸被您選中,一定兢兢業業。」 拿破崙·希爾對此很失望,正琢磨著是否放棄這次招聘計劃時,一份信件姍姍來遲,讓拿破崙·希爾一下子驚喜不已,認定秘書人選非她莫屬。
她的信是這樣寫的:「敬啟者:您所刊登的廣告一定會引來成百乃至上千封求職信,而我相信您的工作一定特別繁忙,根本沒有足夠時間來認真閱讀。因此,您只需輕輕撥一下這個電話,我很樂意過來幫助您整理信件,以節省您寶貴的時間。您絲毫不必懷疑我的工作能力與質量,因為我已經有十五年的秘書工作經驗。」
後來,拿破崙·希爾說:「懂得換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考慮問題,並能切實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這個世界就是你的。」
⑸ 歷史上因為換位思考而成功的名人事例
歷史上因為換位思考而成功的名人事例:
1、葉聖陶
葉聖陶先生在教育子女要多為他人著想過舉一一個例子:一位父親讓兒子遞給他一支筆,兒子隨手遞過去,不想把筆頭交在了父親手裡。
父親就對兒子說:「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著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類物品更是這樣,決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著人家。」
⑹ 換位思考的名人例子
1、美國著名企業家柯林頓的故事。
美國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蕭條,在這次蕭條中,有90%的中小型企業都倒閉了,一個名叫柯林頓的開的齒輪廠也近乎倒閉。柯林頓為人十分真誠,寬厚善良,慷慨體貼,交了很多朋友,而且和客戶們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在這困難的時刻,柯林頓想要找那些朋友、老客戶出出主意、幫幫忙,於是就寫了很多信。可是,等信寫好後他突然發現自己原來連郵票都買不起。柯林頓想如果自己都買不起郵票,那別人肯定也不捨得花錢買郵票回信給自己,那麼自己就得不到幫助。
於是柯林頓賣了自己家裡的東西,買了很多郵票,在向朋友寄信的時候,也在心裡附上兩美元,作為回信的郵票錢,這樣一來他就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回信,而且他的朋友和客戶收到信後,都大吃一驚,因 為2美元遠遠超過了一張郵票的價錢。每個人都被感動了,他們回想了柯林頓平日的種種好處和善舉。這之後,柯林頓就收到了訂單,還有朋友來信說想要給他投資,一起做點什麼。柯林頓的生意很快有了起色。在這次經濟蕭條中,他是為數不多站住腳而且有所成就的企業家。
2、柏拉圖和他的三個弟子的故事。
柏拉圖的三個弟子曾經向老師求教,不知道怎麼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柏拉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帶徒弟們來到一片麥田,讓他們在麥田中行走的時候,每人選摘一支最大的麥穗,不能走回頭路,而且只能摘一支。
三個弟子中的第一個弟子還沒走幾步就摘了自認為是最大的麥穗,結果發現後面還有更大的;第二個弟子一直是左顧右盼,東挑西撿,一直到了終點才發現,前面幾個最大的麥穗已經錯過了;
第三個弟子吸取前兩位教訓,當他走了路程的1/3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麥穗,再走1/3時驗證是否正確,等到最後1/3時,他選擇了屬於大類中的一支美麗的麥穗。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其實更應該學會思考,學會換位思考。當我們手握麥穗在麥田裡尋找下一個更大的麥穗時,難道我們不也是別在手中的麥穗?我們也被某個人攥在手裡,站在麥隴上,左顧右盼,那雙尋找幸福的眼睛,迷失在一片金黃之中,唯恐自己失去了最大的麥穗,到最後,只有倉促採摘,而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3、著名勵志大師拿破崙的故事。
拿破崙·希爾是世界著名的勵志成功大師。有一年,他需要聘請一位秘書,於是在幾家報刊上登載了一則廣告。結果應聘的信件如雪片般飛來。但這些信件大都如出一轍,比如他們的第一句話幾乎是一樣的:「我看到您在報紙上的招聘秘書的廣告,我希望可以應徵到這個職位,我今年某某歲,畢業於某某學校,我如果能榮幸被您選中,一定兢兢業業。」 拿破崙·希爾對此很失望,正琢磨著是否放棄這次招聘計劃時,一份信件姍姍來遲,讓拿破崙·希爾一下子驚喜不已,認定秘書人選非她莫屬。
她的信是這樣寫的:「敬啟者:您所刊登的廣告一定會引來成百乃至上千封求職信,而我相信您的工作一定特別繁忙,根本沒有足夠時間來認真閱讀。因此,您只需輕輕撥一下這個電話,我很樂意過來幫助您整理信件,以節省您寶貴的時間。您絲毫不必懷疑我的工作能力與質量,因為我已經有十五年的秘書工作經驗。」
後來,拿破崙·希爾說:「懂得換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考慮問題,並能切實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這個世界就是你的。」
⑺ 換位思考的故事,誰知道啊
重要意義
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制.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系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即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並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
編輯本段應用實例
小故事1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 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 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小故事2
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牧人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天,牧人將豬從畜欄里捉了出去,只聽豬大聲號叫,強烈地反抗。綿羊和奶牛討厭它的號叫,於是抱怨道:「我們經常被牧人捉去,都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 的。」豬聽了回應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分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分我的命啊!」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是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的。因此,對他人的失意、挫折和傷痛,我們應進行換位思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關心他人。
小故事3
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但你把我當成你,我把你當成我,這樣就換了位,再思考一下…… 一對夫婦坐車去游山,半途中下車。聽說後來車上其餘的乘客沒有走多遠,就遇到了小山崩塌,結果全部喪命。女人說:咱們真幸運,下車下的及時。男人說:不,是由於咱們的下車,車子停留,耽誤了他們的行程。不然,就不會在哪個時刻恰巧經過山崩的地點了……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諒解,諒解是理解的一個方面,也是一種寬容.我們都有被"冒犯","誤解"的時候,如果對此耿耿於懷,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或許能達成諒解.一般說來,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都是可以諒解的.諒解是一種愛護,一種體貼,一種寬容,一種理解!!
小故事4
父親講,一次他去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輕女士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他進去後才鬆手。父親向她道謝,女士說:「我爸爸和您的年紀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這種時候,也有人為他開門。」聽了這話,我心裡熱熱的,聯想很多。 我不信冥冥中的上帝,但我堅信自然中的法則。「換位思考」就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法則。 換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教諭。古往今來,從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馬太福音》的「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們,說著大意相同的話。 真理的身上布滿傷痕。換位思考是人類經過長期博弈,付出慘重代價後總結出的黃金法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社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傷右手,我們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和果。克魯泡特金在《互助論》中證明:只有互助性強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對人類而言,換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
小故事5
過去有一個農民在田間勞動,感到非常辛苦,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感到更是苦不堪言。他每天去田裡勞動都要經過一座廟,看到一個和尚經常坐在山門前的一株大樹樹陰下,悠然地搖著芭蕉扇納涼,他很羨慕這個和尚的舒服生活。一天他告訴妻子,想到廟里做和尚。他妻子很聰明,沒有強烈反對,只說:「出家做和尚是一件大事,去了就不會回來了,平時我做織布等家務事較多,我明天開始和你一起到田間勞動,一方面向你學些沒有做過的農活,另外及早把當前重要農活做完了,可以讓你早些到廟里去。」 從此,兩人早上同出,晚上同歸,為不耽誤時間,中午妻子提早回家做了飯菜送到田頭,在廟前的樹蔭下兩人同吃。時間過得很快,田裡的主要農活也完成了,擇了吉日,妻子幫他把貼身穿的衣服洗洗補補,打個小包,親自送他到廟里,並說明了來意。廟里的和尚聽了非常詫異,說:「我看到你倆,早同出,晚同歸,中午飯菜送到田頭來同吃。家事,有商有量;講話,有說有笑,恩恩愛愛。我看到你們生活過得這樣幸福,羨慕得我已經下決心還俗了,你反而來做和尚?」 這則故事不僅表現農民的妻子聰明賢惠,還有一個換位思考的道理在裡面。換位思考,是自我學習的好方法。也就是與人處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全面考慮問題,這樣看問題比較客觀公正,可防止主觀片面;對人要求就不會苛求,容易產生寬容態度;對自已能將心比心,做到知足常樂
⑻ 急!!!!!換位思考的道理論據急!!!!!!!!
不會寬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貝爾奈。
――題記
寬容是一種美德,但是怎樣才能夠做到真正的去寬容別人呢?我想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學會換位思考。
當你學會換位思考的時候,就會在遇到問題時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然而只有我們做到這些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更多的理解別人,寬容別人。在生活中,要學會換位思考,當與同學發生矛盾時,化干戈為玉帛,重建良好的友誼,當遭遇挫折時,不妨化消極為希望,陽光就會向你微笑。當我們學會並做到換位思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生活其實很美好,每一天的心情都是很好的。
「一千個讀者眼中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話真是精闢。不錯,你也許會認為哈姆雷特是個只熱衷於胡思亂想而怯於實踐的懦夫,而我卻讀認為他那句「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深刻至極。
讀書如此,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生觀,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身份決定了思考角度的不同。或許兩個人的思想會有沖突,但請設身處地的為對方想一想,湧入內心的埋怨或是憤怒便會消失。正如讀者眼中的哈姆雷特,誰能說出哪一個絕對正確?不能,所以要容納對方的觀點,換位思考,才能獲得對方這部喜劇更透徹的認識。
同是一朵花擺在面前,會有「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感懷,也會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舂泥更護花」的深刻。
同是一輪明月掛在夜空,張若虛會吟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思索,李太白會嘆出「床前明月光,已是地上霜」的鄉愁。
你能苛責寄人籬下的林妹妹的傷懷?你能否認落紅護花的事實?你能責怪張若虛是無病呻吟?你能不屑太白得鄉情?恐怕都不能吧。所以才要學會換位思考,去體會一朵花的豐富內涵,去感受原來如此多情的同一輪月。
學會換位思考,你就不會面若冰霜的從那雙乞求的手旁走過,今天會多一個果腹的乞丐。學會換位思考,你就不會嘲笑路上的清潔工,你會有一分「勞動光榮」思想的支撐。學會換位思考,就不會再見朋友反目成仇。或許,學會換位思考,天若有情天亦老!
只是,換位思考不是輕飄飄的四個字,學會它要有寬廣的胸懷,要有博大的氣度,要有體貼入微的一顆心。
如果你已經准備好,請拿出虛懷若谷的胸襟,學會換位思考,你會發現,世界原本可以如此美麗,生活原本可以如此豐富,精神原本可以如此充實。
1+1=?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計算方式,而得出的結論、答案也有所不同,數學家為了證明1+1=2而窮盡了半生的精力。有人說:「1+1=3是作家。1+1=2是數學家。1+1=0是哲學家」。太對了,數學家是實事求是,那是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作家喜歡在原來的故事上進行加工,誇大事實,
筆下生輝;哲學家是正反兩個方面看問題的弊和利同在,所以歸零。 設想作家、數學家、哲學家們坐在一起討論1+1=?的話題時,相信他們都會拿出自己認為答案正確的依據,可是彼此之間卻互不信服。基於他們僅是處於自己所在的位置去看待同一個問題,因為位置的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看法,看法不同就會得出結果的差異。放眼整個社會也是一樣,一件事因為處理的人不同,那麼使用的方式也可能有差異,得出來的結果也許更有差別。
換位思考、世事無絕對。每一件事情都是有雙面性的。當我們遇到與他人意見各異,不妨也換位思考一番,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某些問題,切身處地的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以及所處的環境來處理問題,有可能某些我們眼看無法調和的沖突,在我們「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因為我們的換位思考而進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請學會,換位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