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故事讀後感600
Ⅰ 霍金的故事讀後感450字
「當你面臨著死亡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可貴的,你有許多的事情待完成。」這是誰的座右銘?誰是《時間簡史》的作者?誰在二十一歲時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誰在六十五歲時許下有生之年能上太空的願望?誰被許多人譽為自愛因斯坦以來最聰明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就是我的書中好友-史蒂芬霍金博士。
霍金在二十一歲時被診斷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醫生預估他活不過三年,但意志力堅強的他,並沒有因此向命運低頭,反而立志要造福人群。十年一眨眼過去 了。霍金依然活得自在。他不但在劍橋大學擔任教授,更十分熟練地利用眼球的轉動操作語音合成器,活出他不向病魔低頭,繼續悠遊於浩瀚無際的物理世界裡。三 十年後,他出版有名的物理書《時間簡史》,這本書振奮了世界,也造成了科學界的轟動。霍金告訴大家: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的做事,什麼事做起來都能易 如反掌、探囊取物。」
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這不取決於天賦,完全是個人努力程度不同的結果。霍金的故事時時刻刻提醒我,成功與否取決於努力程度,而不是天賦。 唯有努力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他不屈不撓、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激發我的心智,他不但是我意志力的導師,更是閱讀中最能啟發我的好摯友!
Ⅱ 寫一篇讀後感
我喜歡的中國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魯迅先生了。這本書當年出版時擬訂的名字是《舊事重提》,想來是魯迅先生嫌題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書中,當然也有魯迅先生一貫的諷刺辛辣,但更多的,卻是一種老年人回憶往事時的脈脈溫情。
書中的十則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這故事,當時,中國在鄰邦日本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沒有來由地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讓我想起在郁達夫先生的《沉淪》中,那個在心中默默呼喚著「祖國啊,你怎麼不快點強大起來,你的兒女在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這種國人,希望祖國強大而不去努力,只是無助地祈禱,讓人不僅憐憫他。但是那些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裡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作者在此則中更著力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作品的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贊揚與牽掛。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輔導,是希望將日本精湛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的人們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事實上,魯迅先生留日學醫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將醫術還原到了它本來面目——為著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而不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為目標,著實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著不斷地「寫為『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一次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圖》,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養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圖》,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陰影,使其覺得「白發的祖母,是和我不兩立的人」!嗚呼,封建禮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圖》,和《風箏》(《吶喊》魯迅)所想表達的實際大同小異,這可以說是舊中國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這難道不是中國的弱點所在嗎!
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的脊樑」,以筆作槍,字字擲地有聲,這本《朝花夕拾,雖是回憶性的散文集子,但絲毫不改其風貌,對於作品中所指出的舊中國的弊端,我看過後猶觸目驚心,一面慶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國富強的年代,一面又下定決心,盡我所能不讓悲劇重演。
在過往的日子裡,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太多屈辱的歷史,而如今,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身為未來棟梁的我們,怎能不為了中國而去努力呢?從《朝花夕拾》中,我驚見自己的影子,那麼單薄,那麼堅定的影子!
魯迅先生,中國正在崛起
Ⅲ 漢弗萊的故事讀後感
浩瀚的宇宙,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發掘探索,科學家們一步步邁向更遠處,他們孜孜以求,尋找著真理。
《
漢弗萊戴維
》就為我們介紹了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理論物理學家。主人公當然是斯蒂芬霍金。作者克里斯廷拉森將為我們介紹這個輪椅上的卓越科學家。讀完這本書,我們就會認視到一個全面而又真實的霍金。
作者將霍金從出生到老年的經歷和成就都寫得認真仔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2年1月8日,隨著一陣稚嫩的啼哭,霍金降生在牛津。後來的幾年裡,他有了兩個妹妹。受父親影響,11歲的霍金決定以科學為業。後來全家去了印度,他卻留在牛津與親戚漢弗萊一家生活。17歲時,他以優越成績考入了牛津大學。20歲時,他出現了病症,這年,他在牛津大學畢業,並以優的成績被劍橋大學錄取。他開始在薩馬指導下讀研,研究宇宙學和廣義相對論。1年後,他被確診患上肌萎縮性側所硬化症,預測兩年內死亡。這消息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他並未絕望,而是繼續學術研究,
在這本傳記中,我首先讀到了一個堅強樂觀的霍金,當他得知自己患病後,曾一度絕望,可他看到另一病床的白血病男孩死後,他感到自己的價值,發現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從此,他堅強地掙出了絕望,並竭盡所能地探索宇宙,他的事業道路也變得前景輝煌。
作為一名科學家,我卻讀到了幽默感,這本不屬於這一類人的詞竟出現在霍金的身上,在學術界內應是十分難得的,他曾與索恩在1974年關於天鵝X-1是否是黑洞打了傳奇式的一個賭,還立下字據,這冷嘲式的幽默感也讓人驚奇。
就這樣,我似懂非懂地讀完了《
漢弗萊戴維
》,雖說我不能理解他那深奧的學術研究,但我卻對科學知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也認識了一個真正的霍金,他教會我面對困難的勇氣,相信真理,相信科學,樂觀與自信。
想讓生命實現價值,就一定要堅持不懈,
Ⅳ 『』可怕的科學――力的驚險故事『』讀後感
哈里·波特是全球最暢銷的魔幻故事,迷倒了無數的青少年;霍金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們的身上,代表了兩種讓青少年著魔的魅力:快樂和科學。「可怕的科學」則是集這兩者為一身。
而「可怕的科學」還與霍金《果殼里的宇宙》同獲安萬特科學書籍獎的殊榮。這些耀眼的光環,使「可怕的科學」成為今年最受矚目的圖書,也最具「賣相」。安萬特獎則為「可怕的科學」作了來自科學界和讀者的肯定:這個被稱作「科普諾貝爾獎」的獎項,為包括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果殼里的宇宙》在內的科普經典贏得了全球的關注。更為關鍵的是,「可怕的科學」所獲的安萬特青少年獎,不僅由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提名,最終還由多位14歲以下的青少年評委評出。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此次傾全力引進《可怕的科學》叢書,除了為國內的小讀者(包括他們的爸爸、媽媽)奉上的一道豐盛的科普大餐,還為愛好科學的朋友提供一個了解世界科普讀物現狀,和全世界少年同步學習科學知識的機會。
長期以來,國內的讀者所能夠接觸到的科普類知識讀物大都以說教式或問答式為主要的知識傳播方式,這樣的圖書在普及知識時缺少過程,也就缺少閱讀樂趣。在這套書里,不但會見到令人仰慕已久的偉大科學家,像牛頓、愛因斯坦、法拉第、伏打、達爾文等,重溫他們的偉大發明,更重要的是還能夠了解到他們實實在在犯傻時的情形,比如,牛頓為了研究眼球的奧秘,差點用牙簽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富蘭克林因為害怕在眾目睽睽之下被閃電劈死,因此在進行著名的從閃電中獲取電的實驗時,帶著兒子偷偷地躲到了沒人的地方去了……除此以外,還可以從中認識許多新朋友,被吸進電燈泡里的倒霉的安迪、刻板教條的科學課老師———火花先生、總是粗心大意的教授布佐芙等等。《可怕的科學》給人一種強烈的感受:其實,科學從來都不枯燥,讀科學原來可以像讀驚險小說一樣讓人著迷! 這個,上面不夠你可以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