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朱德的故事
A. 英雄事跡的故事朱德作文
千餘名士兵駐扎銀
一個村莊,成了一個大吃點東西。起初,由於地主老財散布謠言,再加上村民們不知道紅軍,很多人放棄他們的家園,以躲避,逃生的機會的人關閉大門,提高食物盤一時的麻煩。朱得皸長嚴格的紀律,使士兵們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有一天,兩名士兵村裡一個家庭的南部,鎖上了門,聽說村裡逃到家庭以外的親屬。我看到了一個南瓜在其家門口的大框架棚,非常強,掛揭示黃艷艷兩個大南瓜,小戰士認為:?人不是生活在,怎麼買它太高一名士兵說:「這兩個南瓜切,我寫了錢後,送出一記。」然後切開南瓜,寫一張紙條,「買二南瓜,後來支付。 紅軍。「回到貨架上。一天晚飯時,朱吃香脆南瓜吃飯,當被問到誰買了瓜真的很好,他不知道南瓜無需支付。他呼籲人們從背包里帶了銀元,嚴肅的口氣兩名士兵,說:「人不是,也不能白吃」不必還錢將兩個士兵,兩名士兵以為做了件好事,但它已被人詬病的頭,頓時面面相覷,所以當他們回過神來,排耳語了幾句,他們身邊已經站了起來,然後興沖沖他們只是去。除了
後村紅軍幫助村民打掃院子,挑水打柴。一個叔叔病了,還另一次軍事埃德蒙頓傳頌在村後派出了醫生為他診斷......一件好事。村民們消除誤解,事實上,地主丑聞揭露陰謀,村民們逃回,開門到每家每戶在村裡,渴望做一些事情,幫助紅軍,已派出食品送菜,已經派他的兒子幫助小戰士,魚水是一個真正的親軍民啊。村南說,家庭瓜籽的村民叫亮,與他的妻子和孩子回到家裡,一切依舊,很開心。兩個南瓜剛剛過去的架子上,他認為:家中一樣,二是南瓜讓小偷偷走了罷工,也不把它當回事,村裡在會上表示,他無意對這個問題,有兩個戰士的思想無情野蠻批,可他們真的不相信。
日,梁的妻子貨架准備削減南瓜葉子煮豬上,不經意間看到的是切掉的南瓜莖用一個小袋子有紅色布扎,他檢查了一下包裡面有銀的金閃耀有一個小紙條,但他不能讀,急忙到村裡讓她的丈夫,看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老鄉:買兩個瓜發送一條銀色的紅軍村子裡的人突然都想要來,有的竊竊私語梁突然漲得通紅,捶胸頓足,大聲說:「。我很困惑啊,本來以為是小偷偷走了一個南瓜,沒想到紅軍哥紀律,買東西付錢,一塊銀元可以買很多的南瓜呀。 「然後,他拉著一起找到朱也過服龍銀一也,第二,兩個戰士想道歉朱德軍長興奮地對他們說:」。這是紅軍應該做的。銀色你留著,作為修正來自於我。 「回到家裡,梁做所有的雞蛋,鴨蛋和家禽裝滿籃子,上面用紅色的紙,上面寫著」擁軍愛「,三男子興高采烈丹趙揆禮物到美國一起,聽說前一天去紅軍,他專門跑到生豬屠宰大的獎勵。
紋波。梁啟超的「銀元的故事」流傳在村裡,支持軍隊在十字口埃德蒙頓福鼎成為時尚,蔚然成風。後來,作為一個詩人寫了主題曲「南瓜蒂長銀」的詩句依然贏得了省,而畫家為題材的畫也得了獎。此後,精美時尚擁軍愛民頓在福鼎市永春十字口代代相傳,有總是太多相對
B. 作文:朱德愛國的感人故事
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剛麻麻亮,朱德軍長又帶領部分紅軍戰士和赤衛隊員到寧岡龍市挑糧。
這天,朱軍長像往日一樣精神飽滿,穿著一身灰布軍裝,背著斗笠,扎著腰帶,打著綁腿,穿著草鞋下山去。來到龍市,戰士們有的用籮筐擔,有的用口袋背;沒有工具的戰士索性脫下長褲,把褲口扎緊,把糧食裝滿兩條褲腿,往肩上一搭一樣方便。這樣,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嶺,穿行在井岡山的蜿蜒山徑上。
那年,朱德軍長已經40多歲了。他頭戴斗笠,挑著滿滿一擔糧和年輕的戰士們一道走著。大家想:朱軍長晚上忙著思考作戰大計,白天還要挑糧,這可會累壞他。他們商量一起到朱德軍長面前提「抗議」,勸他少挑些。朱軍長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說:「同志們,今天我們來比比賽,看誰最先趕到黃洋界上的大槲樹那兒!」一聽說比賽,戰士們勁頭來了:「好啊!誰先到大槲樹誰是英雄!」一個戰士靈機一動說:「朱軍長,比賽可以,但有個條件。」朱軍長問:「什麼條件?」戰士說:「你年紀大,不能挑那麼多,分給我們一點。」朱軍長一聽,爽朗地笑起來了:「那可不行!」說著,挑起擔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陣笑聲。
中午時分,隊伍趕到黃洋界大槲樹下休息。黃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勢險要雄偉,一邊是高山峻嶺,一邊是萬丈懸崖。這里雲海翻湧時如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故黃洋界又稱「汪洋界」。休息時戰士們議論開來了,七嘴八舌地說,勸也勸不住,講也講不過,怎麼辦?最後大家叫一個機靈的小戰士把朱軍長的扁擔「偷」來藏起來了。戰士們認為這樣朱軍長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軍長砍來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實的扁擔,並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大字,從此,他的扁擔再也沒人「偷」了。戰士們看到朱軍長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滿臉是汗,軍裝濕透了,扁擔壓得彎彎,感動不已。這時,山道上響起一陣陣歌聲:
同志哥,扁擔閃閃亮,朱軍長帶頭挑糧上井岡;井岡兵強馬又壯,糧食充足裝滿倉;消滅白狗子,分田又分糧;保衛根據地,人民得安康……
C. 我們們的朱德爺爺作文
游濱江公園
暑假裡的一天下午,爸爸和媽媽帶我去濱江公園玩。
一進門,我就看見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氣派的大門左邊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右邊是一排挺拔的大樹,像列隊的士兵歡迎著我們的到來。走到大道的盡頭左拐,穿過一條鵝卵石的小路,我們就來到了江邊,波濤洶涌的江面上,一條條大船好像在激烈地比賽,偶爾傳來的汽笛聲,和波濤拍打岸灘的聲音,組成了一支交響曲。
離開江邊,我們信步走到了兒童沙灘,盡情地玩了一會兒玩具,鞋子里滿是沙子也不覺得難受。接著,我們來到音樂噴泉。白天噴泉不開,但我看見有許多小朋友在池子里游泳,我多麼想下水痛痛快快地游一場呀,可惜,我沒帶泳衣,又不好意思光著身子下水,只好站在淺水處沖了沖腳,羨慕地望著他們。
跟著爸爸,我們又來到了一個小湖邊,在湖心的亭子上坐下休息。亭子很大,坐在亭中放眼望去,湖中是挨挨擠擠的碧綠的菱葉,湖邊翠綠的垂柳,倒映在水中,這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不禁陶醉了。
「該回去了。」爸爸的話把我驚醒了,我只好依依不捨地離開濱江公園,和爸爸一起回家。我在心裡默默地說:再見了,濱江公園,我很快還會再來的。
我愛美麗的濱江公園
每當節假日,我總是興高采烈的和家人們一起坐上豪華氣派的城市公交車,迫不及待的來到儀隴新縣城的濱江公園里玩耍。
濱江公園與嘉陵江唇齒相依,它的外側是堅如磐石的防洪大堤,大堤頂部立起了排排墨黑色的石柱,石柱間鑲嵌了不計其數的石碑,能工巧匠用他們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在石碑上雕刻了奇花異草圖案,雕刻了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雕刻了儀隴這塊人傑地靈的紅土地上可歌可泣的歷史和名勝古跡。更引人注目的是長篇巨著朱德爺爺的故事和矗立在紅色經典廣場朱德爺爺的銅像,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遊客前來瞻仰。
濱江公園中段,一座氣勢磅礴的新大橋橫跨江面,一條蜿蜒曲折的新公路伸向遠方。清澈透明的江水與雄偉壯觀的大橋相映成趣,昔日的天塹變成了通向都市的康莊大道。大橋上車水馬龍,行人如織 ,登上寬闊平坦的大橋極目遠眺,可將全城美景盡收眼底。
一望無際的濱江公園里新栽了五花八門的風景樹,新栽了浩如煙海的斑竹林,新栽了婀娜多姿的花圃,新栽了不勝枚舉的果樹。這里翠草叢生、濃蔭蔽日,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在園林中完全被新栽的樹木和花草包裹,不露一絲痕跡在外。鬱郁蔥蔥的花木形成了道道密不透風的圍牆,把一個若大的公園分隔成了千千萬萬個綠色的小島。人行其中,如在畫中。
我在濱江公園里自由自在的遊玩,放飛我的心情,放飛我的理想,觀賞波濤洶涌的江水,撿拾五光十色的貝殼,欣賞爭奇斗艷的鮮花,聞到沁人心脾的草香……
這里是昆蟲的王國。白天,好看的蝴蝶翩翩起舞;夜晚,蟲叫蟬鳴的合唱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這兒是鳥兒的家園。那成雙成對的喜鵲,在濃密的林海中縱情歌唱;點水雀不時從碧波盪漾的嘉陵江里偷偷摸摸地竄進樹林中歇憩;小巧玲瓏的打漁雀從江水中叼起自己的「勝利果實」,小心翼翼地穿行於林間;黃豆雀成群結隊地在樹枝上跳來跳去;畫眉鳥則旁若無人似的敞開它清脆悅耳的歌喉,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它的歌謠。在一棵棵高大的樹木上,鳥族們修築了成千上萬個窩巢,它們在此遮陽避雨,餐風飲露。
這兒更是人們休閑的樂園。天熱了,全城的人都來園林里歇涼。特別是夏天的傍晚,人們吃過晚飯後,都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里,這兒簡直是人山人海,音樂聲震天動地,歌唱聲此起彼伏,叔叔阿姨們在濱江大道邊的廣場上跳起了歡樂的舞蹈,爺爺奶奶們也打起了剛柔相濟的太極拳。嘉陵江陣陣清風拂面,這個全天候的免費「空調」真讓人感到神清氣爽。在雕龍畫鳳的涼亭中,一群人正在一本正經地「擺龍門陣」(即講故事),講的人眉飛色舞、津津有味,聽的人心馳神往、如醉如痴,只見他們有時氣得摩拳擦掌,有時又笑得前俯後仰……捉迷藏的小朋友在自己的領地里個個玩得歡天喜地、忘乎所以,濱江公園里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
我愛景色如畫、秀色可餐的濱江公園,它是儀隴縣城獨具特色的風景線,它是我們休息遊玩的好樂園!
清早,我和爺爺一起到濱江公園去玩。我們一進大門就聞到陣陣清香,順著清香走去,我們來到草坪,看到一朵朵不知名的小花忽然從地下冒出來,兩旁的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藍藍的天空舞動著許多風箏,有金光閃閃的火鳳凰,有活靈活現的小蝴蝶,有憨態可鞠的豬八戒……一陣微風輕輕吹過,它們在空中盡情的玩耍。
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有的圍成圈兒在拉二胡,唱京劇,自得其樂;有的正興高采烈的在玩健身器材;有的坐在公園一角的石凳上靜靜地看書……一切顯得那麼熱鬧,有那麼安靜。
一年之季在於春,我們都在春天裡種下了一顆顆希望的種子,等待著它結出豐收的果實。
D. 紅星照耀中國中朱德的感動故事或細節概括
《紅星照耀中國》中朱德出現在第十篇第四章「關於朱德」:
朱德出生在一個貧苦的佃農家庭,他親生父親對他很兇,過繼給大伯父,大伯父對他如親生。他六歲時每天走三里路去私塾讀書,他的名字是他誕生時父母給起的,奇異的巧合,"朱德"兩個字正好是「紅色的品德」的意思。
當時中國民間流傳他有各種各樣的本領:四方八方能夠看到百里以外,能夠上天飛行,精通道教法術,在敵人面前呼風喚雨,相信他刀槍不入,還有死而復活的能力。
斯諾通過別人口中得知,朱德貌不驚人————一個沉默謙虛說話輕聲有點飽經滄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結實,胳膊和雙腿都像鐵打的一樣,年過半百,究竟多大誰也不知道。
朱德愛護部下天下聞名,喜歡運動也喜歡讀書。朱德在戰術上,能跟戰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觸,因而獲得他們的信任;作戰不管大小,事前要查勘地,精密計劃一切,細心處理一切,親自領導部隊;堅持要從一切角度對敵人的陣地有清楚的了解。
(4)小學生作文朱德的故事擴展閱讀:
作者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於誕生。
E. 朱德幫助老百姓搬糧食的作文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李家(今丁家)一個佃農家裡,孕育他的是一位平凡得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農家婦女——鍾氏。20世紀50年代成長的青年人,都在中學語文課本上讀過朱德撰寫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延安為一個沒有名字的母親開追悼會1944年2月15日,勞累了一生的朱德母親鍾氏仙逝,享年86歲。由於戰爭期間的郵路受阻,這個噩耗傳到延安已是早春三月了。老家來信說,鍾老太太病逝,得突然,十分安詳,沒有痛苦。雖然說得如此輕松,但仍令朱德悲傷不已。他一個人坐在炕頭默默地吸煙,眼淚在他剛毅的臉上流淌。為了表達對母親的哀思,他一個多月沒有刮鬍子。他還在延安的《解放日報》上發表了悼文《回憶我的母親》。他說:「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朱德母親逝世的消息傳到延安,從中央領導人到廣大群眾都為鍾老太太崇高的品德和無私的精神所感動。經毛澤東主席同意,四月份中央機關在楊家嶺大禮堂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中共中央的輓聯上寫道:「八路功勛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興」;毛澤東同志寫的輓聯是:「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劉少奇、周恩來等同志合挽:「教人成民族英雄,舉世共欽賢母範;畢生為勞動婦女,故鄉永葆好家風」。負責婦女工作的蔡暢同志在追悼會上講了話,號召解放區的婦女們向鍾太夫人學習,學習她終身熱愛勞動、勤儉持家的高尚美德。鍾老太太生於1858年,祖上是漂泊四方的藝人,到父輩時才定居四川省儀隴縣。她嫁給朱德父親朱世林的時候,朱家的生活也很艱難,住的是被地主廢棄的破倉庫,以租佃地主的土地耕種為生。鍾氏進了朱家的大門,在不停地勞作的同時,不停地承擔著生兒育女的義務。她是用畢生最無私、最刻骨銘心的愛,澆灌著兒女歲月而枯竭自己生命的母親!鍾氏生育朱德時,才28歲,卻已是四個孩子的母親了。當時,朱家三世同堂,十幾口人居住在地主丁邱川廢棄的一幢破倉屋裡,光線昏暗。朱德的姐姐15歲時就出嫁了。大哥代歷比他大四歲,二哥代鳳比他大兩歲。朱德也按朱家自己這一輩份以代字排名,取名為代珍。作為母親,鍾氏對家庭子女的情感是自發而平凡的。她每天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飯,然後到地里幹活,種田、種菜、挑糞等,樣樣都少不了。回到家後,又要挑水、做飯、喂豬、養蠶,晚上還要在昏暗的油燈下紡線,一直到深夜。由於鍾氏的勤勞、聰慧,一家人的生活還能勉強維持下去。鍾氏親手紡出的線,請人織成布,染上顏色。這種家織布有銅錢那麼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老二、老三接著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鍾氏就是這樣終日忙碌著。過多的生育,繁重的勞動,缺衣少食的生活,使這位年輕的母親過早地露出蒼老、憔悴。額頭上、眼角邊的皺紋記錄著她的滄桑歲月。朱德後來在向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談起母親時說:「她比一般婦女要高大一些、強壯一些,褲子和短褂上,左一塊右一塊都是補丁,兩只手上伏顯著粗粗的血管,由於操勞過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頭發在後頸上挽成一個發髻,兩只大大的褐色眼睛裡充滿了賢慧,充滿了憂愁。」朱德說:「沒有盡到孝心,讓母親受了苦。」朱德的童年生活是極其悲苦的。父親朱世林有四個兒子,由於生活的艱辛和精神上的壓抑,有時抽點旱煙、喝點酒,性情暴躁,使朱德從懂事的時候起就很懼怕他。母親鍾氏,性情溫順,為人賢惠,雖然不識字,卻明達事理。在朱德的心目中,他最崇敬的親人就是自己的生母。他常對康克清說:「要問我這一生有什麼遺憾的話,就是沒有盡到孝心,讓母親受了苦。」 在舊中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是農民,而農民中最苦的又要數農婦。她們除了勞動、生兒育女,沒有任何個人權利。朱德在回憶母親的文章中寫道:「母親一共生了13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8個,以後再生下的被迫溺了。這在母親心裡是多麼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啊!母親把8個孩子一手養大成人。可是她的時間大半被家務和耕種佔去了,沒法多照顧孩子,只好讓孩子們在地里爬著。」1919年,朱德在滇軍(後改為靖國軍)擔任旅長期間,曾經接全家二十幾口人到瀘州居住。但是,由於父母勞動慣了,離開土地就不舒服,還是回了家。父親就在回家途中與世長辭,孤單的母親回家繼續勞動。1943年,朱德在延安收到侄兒來信說:「祖母今年已有85歲,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飲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見你一面,聊敘別後情景。」外甥的家信也說:「外祖母大人因年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過了一年,鍾老太太就一聲不響地走了。她臨終的前幾分鍾還在鍋台做飯,突然覺得不舒服,倒下身就再沒有起來。中國有句名言:「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由於肩負著民族的重任,也由於戰爭環境,朱德沒有時間侍奉老母,對他來說,確實是一件遺憾的事。1966年11月,當一位義大利記者問朱德:「你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什麼」朱德毫不猶豫地說:「我沒能侍奉老母,在她離開人間時,我沒能端一碗水給她喝。」但是,他母親對他毫無怨言,她支持兒子的事業,並不冀求兒子給家裡什麼資助。當他得知自己的兒子擔任了八路軍總司令時,仍不輟勞作,自食其力,她惟一的所求是在餘生能見上兒子一面。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一年,四川鬧災荒,赤地千里,哀鴻遍野。朱德從來延安投奔革命的老鄉那裡得知這一情況後,非常掛念家鄉年邁的老母。身為八路軍總司令,每月只有五塊大洋的薪水,就只好求助往日的同鄉摯友。他在抗日前線的山西洪洞縣,悄悄地給在四川瀘州的好友戴與嶺寫信求助。信是這樣寫的:與嶺老弟:我們抗戰數月,頗有興趣,日寇雖佔領我們許多地方,但是我們又去恢復了許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敵人後方北平區域去。日夜不停地與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勝利,差堪告訴你們。昨鄧輝林、許明楊、劉萬方等隨四十一軍來晉,已到我處,談及家鄉好友,從此話中知道好友行跡,甚以為快,更述及家中近況,頗為寥落,亦破產時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顧及他們。唯家中有兩位母親,生我養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歲乏食,恐不能度過此年,又不能告貸。我十數年實無一錢,即將來亦是如此。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貳百元中幣,速寄家中朱理書收。此款我亦不能還你,請你作捐助吧!望你收到復我。此候 近安朱德11月29日於晉洪洞戰地戴與嶺接信後,當即籌足了200元,送到朱德的家裡。這封信現藏於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滿紙質朴的語言,體現了革命者無私無畏的坦盪胸懷和廉潔清正的高貴品質,也深蘊著朱德牽掛熱愛母親的情深。母親留給朱德的寶貴財富母親教給朱德勤勞的習慣和生產的知識。20世紀50年代,不少國家翻譯出版了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寫的《偉大的道路》一書。在這部著作里,朱德向她介紹自己為中國人民謀求解放而英勇奮斗的歷程。他說:「我從小就是餓肚子長大的,因此,後來搞革命時,我就不大怕餓,好像根本不知道餓。講起幹活,也是一樣。我從小到大都幹活,所以後來做體力勞動時,我從來不覺得面子難看。走路也是一樣。成年以後,雖然有時有馬騎,可是一生之中差不多都是走路,經常幾個月、幾年長距離行軍,同我所指揮的戰士們一起走來走去。」井岡山時期,「朱德的扁擔」的故事廣為傳頌;延安時期,朱德推行「南泥灣政策」,號召軍墾屯田;60年代初的三年困難時期,朱德在中南海房前屋後開荒種植蔬菜雜糧……從中看出,朱德走上革命道路後,不管地位怎麼變化,熱愛勞動勤勞儉朴的習慣從未改變。這源於他母親的榜樣。母親教給朱德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朱德同志在回憶母親時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孩子越多,母親越苦。朱德母親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的農村婦女。隨著弟弟的降生,朱德就失去了吃奶的資格。由於母親的大半時間忙於家務和種田,便無暇照料孩子們。幼年的朱德,很少能在母親的懷中和手臂上甜甜蜜蜜地睡上一覺,幾乎是「野著」長大的。除了吃、穿、住以外,事事都要靠自己。整天在土裡滾,泥里爬。就這樣,在大自然的沐浴下,他竟然沒有得過什麼病。他回憶說:「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1900年前後,四川連年旱災,不少災民外出逃荒。他們經過村子時,挨戶乞討。鍾氏懷著對勞苦農民的同情——樸素的階級意識,拿不出可以救濟的糧食,就煮一鍋瓜菜糊糊,讓朱德送去。類似這樣的事例,朱德從小耳濡目染,使他也常常幫助年邁體弱的老人割草喂牛,幫助力氣不強的夥伴把柴草背回家。有一年除夕,朱家老小圍坐在火盆旁話家常,共同盼著明年有個好收成,盼著全家平安,六畜興旺、萬事如意。哪知地主丁閻王的管家提著燈籠,帶著打手闖進了朱家大門,惡狠狠地說:「你們姓朱的全家都在這里,好好聽著,我丁家老爺傳話,你們欠的租債一定要還清!你家租的田全部收回,已另外招客了。限你們明天就搬出丁家!」當晚,朱家被迫分家。祖父母帶著大伯等回大,朱德的父母帶著朱德的哥哥、弟弟、妹妹去陳家佃種新田。幾十年後,朱德回憶說:「這是我家最悲慘的一次遭遇。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朱德投身革命以後,繼承和發揚了母親不畏艱難、反抗強暴的優良傳統精神。當自己的兒孫們還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用淺顯的語言教育他們立志做一個普通勞動者,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當兒孫們漸漸長大了,他又教育他們:「對工作不要挑挑揀揀,干什麼都是為人民服務。」「不管幹什麼都要安心自己的工作。干哪一行,就把那一行搞好。」母親支持朱德走上革命道路。朱德一生,經歷了三種不同時代的生活,即滿清封建專制主義、辛亥革命後的中華民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共和國。據朱德自我介紹,在為尋找新的生活、追求真理而斗爭的漫長歲月中,母親還是十分贊同自己的所作所為。他說:「光緒三十四年(1908)我從成都回來,在儀隴縣辦高等小學,一年回家兩三次去看母親。那時新舊思想沖突得很厲害。我們抱了科學民主的思想,想在家鄉做點事情,守舊的豪紳們便出來反對我們。我決心瞞著母親離開家鄉,遠走雲南,參加新軍和同盟會。我到雲南後,從家信中知道,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外界交往的密切,朱德的視野也逐漸擴大了。「當我發現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時,我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絕了。母親就靠那30畝地獨力支撐一家人的生活。抗戰以後,我才能和家裡通信。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中華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裡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十年中間,我曾寄回幾百元錢和幾張自己的照片給母親。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
F. 朱德的故事10000字作文
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剛麻麻亮,朱德軍長又帶領部分紅軍戰士和赤衛隊員到寧岡龍市挑糧.
這天,朱軍長像往日一樣精神飽滿,穿著一身灰布軍裝,背著斗笠,扎著腰帶,打著綁腿,穿著草鞋下山去.來到龍市,戰士們有的用籮筐擔,有的用口袋背;沒有工具的戰士索性脫下長褲,把褲口扎緊,把糧食裝滿兩條褲腿,往肩上一搭一樣方便.這樣,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嶺,穿行在井岡山的蜿蜒山徑上.
那年,朱德軍長已經40多歲了.他頭戴斗笠,挑著滿滿一擔糧和年輕的戰士們一道走著.大家想:朱軍長晚上忙著思考作戰大計,白天還要挑糧,這可會累壞他.他們商量一起到朱德軍長面前提「抗議」,勸他少挑些.朱軍長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說:「同志們,今天我們來比比賽,看誰最先趕到黃洋界上的大槲樹那兒!」一聽說比賽,戰士們勁頭來了:「好啊!誰先到大槲樹誰是英雄!」一個戰士靈機一動說:「朱軍長,比賽可以,但有個條件.」朱軍長問:「什麼條件?」戰士說:「你年紀大,不能挑那麼多,分給我們一點.」朱軍長一聽,爽朗地笑起來了:「那可不行!」說著,挑起擔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陣笑聲.
中午時分,隊伍趕到黃洋界大槲樹下休息.黃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勢險要雄偉,一邊是高山峻嶺,一邊是萬丈懸崖.這里雲海翻湧時如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故黃洋界又稱「汪洋界」.休息時戰士們議論開來了,七嘴八舌地說,勸也勸不住,講也講不過,怎麼辦?最後大家叫一個機靈的小戰士把朱軍長的扁擔「偷」來藏起來了.戰士們認為這樣朱軍長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軍長砍來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實的扁擔,並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大字,從此,他的扁擔再也沒人「偷」了.戰士們看到朱軍長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滿臉是汗,軍裝濕透了,扁擔壓得彎彎,感動不已.這時,山道上響起一陣陣歌聲:
同志哥,扁擔閃閃亮,朱軍長帶頭挑糧上井岡;井岡兵強馬又壯,糧食充足裝滿倉;消滅白狗子,分田又分糧;保衛根據地,人民得安康……
G. 寫朱德的作文400字左右 謝謝
以身作則copy的朱德
以身作則——自古以來是優秀人物自我約束,自我提高的准則。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之一的朱德,就能處處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
在《朱德的扁擔》這篇文章中,作為總司令的朱德同志,經常穿草鞋,戴斗笠,和戰士們一樣爭著去挑糧。當年已經四十多歲的他,白天挑糧,晚上還要研究工作,是多麼辛苦啊!戰士們都勸他不要去,可他仍然堅持搶著挑。後來,大家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誰料,他又連夜趕做了一根扁擔!這樣一位可親可敬與戰士同甘共苦的司令,怎麼能不讓紅軍戰士心疼,怎麼能不讓紅軍戰士感動,怎麼能不讓紅軍戰士敬佩呢?
看了《朱德的扁擔》這篇文章後,使我聯想到現在。有人當了幹部,盛氣凌人,「官氣」十足;有人當了幹部,假公濟私,自飽私囊;有的人當了幹部,安排親戚家人進單位、進公司。這些人的行為多可恥啊!當然,我不是說當今社會沒有一個「朱德」,但我認為「違法亂紀」的人大有人在,他們沒有一點廉潔奉公的優良品質。朱德總司令是世代傑出人物的好榜樣。啊!朱德總司令,你是我們中國人民的光榮,你是以身作則、艱苦奮斗的象徵。
願我們偉大的祖國涌現出千千萬萬個像您一樣以身作則的偉大人物!
H. 寫朱德誕辰一百周年的作文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紀念朱德同志誕辰120周年,深切緬懷朱德同志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建立的歷史功勛,追思和學習朱德同志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鞠躬盡瘁的崇高風范,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開拓前進。
朱德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朱德同志是從一名愛國主義者、民主主義者成長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的。120年前的今天,朱德同志出生在四川儀隴一個貧苦佃農的家庭。那時,中國人民正處在深重的苦難之中,蒙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無數志士仁人前仆後繼地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朱德同志從青年時代就萌發了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立下了拯救民眾於水火的志向。「祖國安危人有責,沖天壯志付飛鵬。」這是朱德同志青年時代的豪邁誓言。1909年朱德同志進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不久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積極參加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活動。在辛亥革命時期的雲南起義中,在後來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中,朱德同志馳騁疆場,戰功卓著,成為滇軍名將。然而,辛亥革命和護國戰爭的勝利,並沒有能使中國擺脫黑暗。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和五四運動的興起,使朱德同志在徘徊和苦悶中看到了中國的希望。1922年,朱德同志遠渡重洋,尋求救國救民的革命真理,並在馬克思的故鄉——德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之一。從此,朱德同志義無反顧地走上為黨和人民事業而奮斗的偉大道路。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朱德同志先後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八路軍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並在黨內擔任重要領導職務。朱德同志身經百戰,歷盡艱險,功勛卓著,在每一個重大關頭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作出了傑出貢獻。
1927年8月1日,朱德同志參加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南昌起義軍主力南下潮汕失利後,朱德同志領導南昌起義軍余部進行整頓,沖破艱難險阻,為人民軍隊保存了革命火種。隨後,朱德同志和陳毅同志又領導發動了湘南起義,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和湘南農軍進軍井岡山,同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從此,「朱毛」紅軍,名揚天下。1930年至1933年,朱德同志和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等一起,領導紅軍先後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四次「圍剿」,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由於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考驗的緊急關頭,黨領導紅軍實行戰略轉移。在決定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遵義會議上,朱德同志堅決支持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為確立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長征途中,朱德同志同紅軍將士生死與共,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經受住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的考驗。張國燾進行分裂黨和紅軍的活動,朱德同志身處逆境,卻「臨大節而不辱」,對張國燾的錯誤行為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斗爭。朱德同志堅決執行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確方針,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統一,團結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最終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的會師。毛澤東同志贊譽朱德同志在這場復雜的斗爭中「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朱德同志懷著「與日寇決一死戰,復我河山,保我民族」的決心,率領抗日將士揮師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朱德同志堅決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團結抗戰,力挽狂瀾,為挺進敵後、開辟華北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1940年,朱德同志從太行前線回到延安,協助毛澤東同志領導各敵後根據地的抗日戰爭。為克服陝甘寧邊區的嚴重經濟困難,朱德同志響應毛澤東同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親自指導和推動大生產運動,倡導培育了「南泥灣精神」,成為人民軍隊的一個光榮傳統。1945年,朱德同志在黨的七大上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系統總結了黨領導抗日戰爭的基本經驗。
解放戰爭中,朱德同志參與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協助毛澤東同志指揮各解放區軍民,先後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朱德同志不畏艱險,深入前線,有效解決了各兵種協同作戰、後勤補給、軍工生產等問題。朱德同志親自指導解放石家莊戰役,為組織奪取大中城市的攻堅戰積累了寶貴經驗。在戰略決戰和戰略追殲階段,朱德同志協助毛澤東同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指揮人民解放軍徹底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在中國大陸的統治,領導我們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朱德同志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立下了豐功偉績。
新中國成立後,朱德同志不顧年事已高,在黨、國家、軍隊的重要領導崗位上,殫精竭慮,奮斗不息,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初期,朱德同志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國家副主席,參與領導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建設。朱德同志是第一任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對黨的紀律檢查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為在執政條件下加強黨紀黨風建設積累了重要經驗。朱德同志十分重視國防現代化建設,在人民軍隊革命化、正規化建設和各軍兵種創建發展、軍事院校建設、部隊教育訓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1956年,在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朱德同志當選為黨中央副主席。從1959年至1976年,朱德同志連任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職務,主持了170多次人大常委會會議,為國家政權機構的制度建設、組織建設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嘔心瀝血,日夜操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朱德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波瀾壯闊的一生。朱德同志參加革命近70年,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幾個歷史時期,經歷過許多磨難和險境,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深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愛戴和崇敬。毛澤東同志稱贊朱德同志是「人民的光榮」。這是黨對朱德同志的最高評價,這是人民對朱德同志的最高評價。
I. 朱德的光輝事跡作文
一塊銀元
三千多名戰士駐扎一個村,吃飯吃菜成了一件大事。剛開始,由於地主老財造謠惑眾,加上村民對紅軍並不了解,許多人棄家躲避,來不及逃的人關門閉戶,籌集糧菜一時陷入了困境。朱德軍長嚴明紀律,讓戰士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一天,兩名戰士到村南一戶人家,大門緊鎖,聽說已逃到外村親戚家中。只見其家門口有一個南瓜大架棚,十分旺盛,棚上掛著兩個黃艷艷的大南瓜,小戰士心想:人家又不在,怎麼個買呢?太個子戰士說:「把兩個南瓜割下,我寫一張紙條,錢以後送來。」說完割下南瓜,寫了一張字條「買兩個南瓜,以後付錢。一~紅軍」.放在架上回去了。有一天晚飯,朱德吃到香酥的南瓜飯後,詢問誰買的瓜真是好吃時,他才知道南瓜沒有付錢。他讓人叫來那二位戰士,從背包里帶出一塊銀元,語氣嚴肅地說:「人不在,也不能白吃呀。」說完要二位戰士去還錢,兩位戰士原以為辦了一件好事,卻受到首長的批評,頓時面面相覷,等他們回過神來時,早已站在身旁的排長對他們耳語了一番,這時他倆才興沖沖地走了。
再說紅軍進村後,幫助村民打掃庭院、挑水劈柴。一位大爺病了,還派醫生為他診治……一樁樁軍愛民的好事在村裡傳頌著。村民們消除了誤解,事實戳穿了地主們造謠中傷的陰謀,外逃的村民回來了,村子裡家家戶戶敞開大門,爭相幫紅軍做事,有送糧送菜的,有送兒子來幫丁當兵的,真是軍民魚水一家親啊。又說村南那戶種南瓜的村民叫陳亮,他攜妻帶兒回到家裡,一切依然如故,十分高興。只是棚上兩個南瓜不見,他心裡想:家在就好,兩個南瓜算是讓賊偷了罷,也不把它當回事,在村民會上他無意說了這事,沒想到那二個戰士又狠狠挨了一頓批,可他們心裡不服氣哪。
一天,陳亮的妻子上棚割南瓜葉准備煮了喂豬,不經意間看見被割走的一個南瓜蒂上用紅布扎著一個小包,他拿下來一看,裡麵包著一個金閃閃的銀元,還有一張小紙條,可他不識字,急忙拿到村裡給丈夫看,只見字條寫著:「老鄉:買2個瓜送上一塊銀元。一一紅軍』』村裡人頓時都聚攏過來,有的竊竊私語。陳亮頓時面紅耳赤,捶胸頓足,大聲說:「我好糊塗啊,原以為南瓜被賊偷了,沒想到紅軍大哥紀律嚴明,買東西付錢,一銀元可買好多南瓜呀。」說完他拉著郭夫爺一起找朱軍長,一是把銀元還了,二是要向兩位戰士賠罪。朱德軍長激動地對他們說:「這是紅軍應該做的。銀元你留著,至於賠罪由我來吧。」回到家裡,陳亮傾其所有,把雞蛋、鴨蛋和雞鴨裝滿籮筐,上面用紅紙寫著「擁軍愛民」,一家三口人高高興興擔著慰問品走向美魁堂,聽說紅軍走的前一天,他還特地屠殺大肥豬前去慰勞。
一石激起千層浪。陳亮的「銀元故事」在村裡傳遍了,擁軍愛民在福鼎在橫口成了時尚,蔚然成風。後來,一位詩人以此為題材寫了一首《南瓜蒂上長白銀》的詩還在省里獲獎,而一位畫家以此為題材的國畫也得了獎。從此,擁軍愛民的優良風尚在福鼎在橫口在永春代代相傳,永遠相關於朱德的故事作文
J. 作文:愛國英雄的感人故事500字:朱德
朱德,作為我國革命領袖,紅軍第四軍軍長,曾多次偽裝成敵軍的官兵做內應,為南昌起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朱德的故事》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中國共產黨抵禦國民黨反動派的開始。朱德偽裝成南昌市公安局局長,潛入敵軍內部。他佯裝請南昌市各大領導、軍官吃飯,從而讓大部隊成功部署,使敵軍城內群龍無首。他為了使他的「客人」相信他,自己不帶任何武器,這是十分危險的。朱德請來的「客人」吃過飯就想走,可這時離共產黨大部隊預定的時間還有三、四個小時,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朱德靈機一動,以打麻將為由留住了這些危險的「客人」。他還故意輸了許多錢,以贏得「客人」的興趣。
朱德在此次特殊任務中表現的機智、勇敢,具有極大的意義。他不顧個人安危,深入虎穴,不帶武器,來到平日整天武槍弄棒的敵人身邊,依靠智慧贏得「南昌起義」的成功,獲得抗擊國民黨的開門紅。
朱德精彩的革命人生不僅表現在他的機智勇敢上,作為軍長他還對手下官兵非常關心,自己捨不得沾一點兒葷,卻親自買雞給一個體弱的哨兵補養身體。他從不擺長官架子,經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給士兵們吃。他真不愧為一代革命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