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的科學名人故事
❶ 關於探索的名人故事
富蘭克林的故事
1746年,一位英國學者在波士頓利用玻璃管和萊頓瓶表演了電學實驗。富蘭克林懷著極大的興趣觀看了他的表演,並被電學這一剛剛興起的科學強烈地吸引住了。隨後富蘭克林開始了電學的研究。富蘭克林在家裡做了大量實驗,研究了兩種電荷的性能,說明了電的來源和在物質中存在的現象。在十八世紀以前,人們還不能正確地認識雷電到底是什麼。當時人們普遍相信雷電是上帝發怒的說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識之士曾試圖解釋雷電的起因,但都未獲成功,學術界比較流行的是認為雷電是「氣體爆炸」的觀點。
在一次試驗中,富蘭克林的妻子麗德不小心碰到了萊頓瓶,一團電火閃過,麗德被擊中倒地,面色慘白,足足在家躺了一個星期才恢復健康。這雖然是試驗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維敏捷的富蘭克林卻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電。他經過反復思考,斷定雷電也是一種放電現象,它和在實驗室產生的電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於是,他寫了一篇名叫《論天空閃電和我們的電氣相同》的論文,並送給了英國皇家學會。但富蘭克林的偉大設想竟遭到了許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電分家的狂人」。
富蘭克林決心用事實來證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陰雲密布,電閃雷鳴,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一道,帶著上面裝有一個金屬桿的風箏來到一個空曠地帶。富蘭克林高舉起風箏,他的兒子則拉著風箏線飛跑。由於風大,風箏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剎那,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一道拉著風箏線,父子倆焦急的期待著,此時,剛好一道閃電從風箏上掠過,富蘭克林用手靠近風箏上的鐵絲,立即掠過一種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呼喊:「威廉,我被電擊了!」隨後,他又將風箏線上的電引入萊顧瓶中。回到家裡以後,富蘭克林用雷電進行了各種電學實驗,證明了天上的雷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富蘭克林關於天上和人間的電是同一種東西的假說,在他自己的這次實驗中得到了光輝的證實。
風箏實驗的成功使富蘭克林在全世界科學界的名聲大振。英國皇家學會給他送來了金質獎章,聘請他擔任皇家學會的會員。他的科學著作也被譯成了多種語言。他的電學研究取得了初步的勝利。然而,在榮譽和勝利面前,富蘭林沒有停止對電學的進一步研究。1753年,俄國著名電學家利赫曼為了驗證富蘭克林的實驗,不幸被雷電擊死,這是做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血的代價,使許多人對雷電試驗產生了戒心和恐懼。但富蘭克林在死亡的威脅面前沒有退縮,經過多次試驗,他製成了一根實用的避雷針。他把幾米長的鐵桿,用絕緣材料固定在屋頂,桿上緊拴著一根粗導線,一直通到地里。當雷電襲擊房子的時候,它就沿著金屬桿通過導線直達大地,房屋建築完好無損。1754年,避雷針開始應用,但有些人認為這是個不祥的東西,違反天意會帶來旱災。就在夜裡偷偷地把避雷針拆了。然而,科學終於將戰勝愚昧。一場挾有雷電的狂風過後,大教堂著火了;而裝有避雷針的高層房屋卻平安無事。事實教育了人們,使人們相信了科學。避雷針相繼傳到英國、德國、法國,最後普及世界各地。
富蘭克林對科學的貢獻不僅在靜電學方面,他的研究范圍極其廣泛。在數學方面,他創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這兩種幻方性質特殊,變化復雜,至今尚為學者稱道;在熱學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爐子,可以節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稱為「富蘭克林爐」;在光學方面,他發明了老年人用的雙焦距眼鏡,戴上這種眼鏡既可以看清近處的東西,也可看清遠處的東西。他和劍橋大學的哈特萊共同利用醚的蒸發得到負二十五度(攝氏)的低溫,創造了蒸發致冷的理論。此外,他對氣象、地質、聲學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並取得了不少成就。
蒼蠅與宇宙飛船
令人討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 。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鰩能產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能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電器呈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幺,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的順風耳
「燕子低飛行將雨,蟬鳴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為與天氣的變化有一定關系。沿海漁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魚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預示著風暴即將來臨。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難去了。
原來,在藍色的海洋上,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 (頻率為每秒8—13次),總是風暴來臨的前奏曲。這種次聲波人耳無法聽到,小小的水母卻很敏感。仿生學家發現,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長著一個細柄,柄上有個小球,球內有塊小小的聽石,當風暴前的次聲波沖擊水母耳中的聽石時,聽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經感受器,於是水母就聽到了正在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
仿生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前甲板上,當接受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❷ 關於外國科學名人的科學故事
科學幻想之父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裡的一天,一位身材高大,長著紅色胡須的人來拜會法國教育部長。傳達的人員一看見他的名片,馬上滿臉笑容,搬過一把椅子來說道:凡爾納先生,您跑過那麼多的地方,一定很累了,請坐吧。」 儒勒·凡爾納,這位作家,確實應該是很累了。他多次環繞過地球——有一次用了80天。他在海底航行過數萬哩,他到過月球,他在地心探過險。他曾和非洲的土人、委內瑞拉的印第安人談過話。世界上幾乎沒有這位作家沒有到過的地方。
可是儒勒·凡爾納卻是一個不出家門的人。如果說他累了,那隻不過是由於寫字太多而手指痙攣罷了。四十年來他坐在亞眠(法國北部一城市)的家裡一座紅磚高樓頂的小屋中年復一年地揮筆寫作,每六個月寫出一本書。
凡爾納是一個對未來事物的偉大設想者。他在無線電發明之前就已經想到了電視,他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有聲傳真」。他在萊特兄弟造出飛機半個世紀之前已經設想了直升飛機。幾乎沒有一樣二十世紀的奇跡沒有被這位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人物預見到的:潛水艇、飛機、霓虹燈、導彈、坦克。毫無疑問,他是科學幻想之父。
凡爾納將日後出現的奇跡寫得那樣詳細准確,頭頭是道,以致許多學術團體對他所說的進行討論,數學家們對他舉的數字用幾個星期、幾個星期的時間去推算。
當他那本關於登月球的書出版時,有五百人自願要求參加下一次的遠征。
那些後來受到啟發的人都樂於稱道他。海軍上將伯德在飛越北極後回來說,凡爾納是他的領路人。潛水艇的發明者西蒙·萊克在他的自傳的第一句話是:「儒勒·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氣球及深海探險家奧古斯特·皮卡德、無線電的發明者馬科尼和其他一些人,都一致認為凡爾納是啟發他們思想的人。法國著名的利奧台元帥有一次在巴黎對下議院講話說,現代科學只不過是將凡爾納的預言付諸實踐的過程而已。
這位作家已經活著看到許多他的幻想成為事實。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他說:「一個人能夠設想的事,就有另一個人能做出來。」
凡爾納在1828年出生於南特(法國西北一城市)附近。那時候,拿破崙死後不久,威靈頓正任英國首相,第一條鐵路才建造起不過5年,輪船橫渡大西洋還得帶足機器的補充品。
在他的當律師的父親的堅持下,凡爾納在18歲時去巴黎學法律,但他對此道不及對寫詩和寫劇本更有興趣,他為人機智,什麼也不在乎,天不怕地不怕。
有一次他參加一個上流社會的晚會,他突然溜走,順著樓梯欄桿滑下去。當他滑到樓下時撞在一位正在上樓的胖紳士的肚子上。凡爾納信口問道:「您吃過晚飯了嗎?」
那位紳士說他吃過了,吃的是南特做法的炒雞蛋。
凡爾納回了一句:「呸,巴黎沒有人會做那樣菜。
你會嗎?」胖紳士問。
「當然嘍,我是南特人呀。」凡爾納說。
「好,那就請在下星期三來吃晚飯,做一盤炒雞蛋。」
這就是凡爾納和《三劍客》的作者結交之始。與大仲馬的結識堅定了凡爾納從事寫作的願望。他和大仲馬合寫了一個劇本,得到一定成功。後來,在這位老前輩的鼓舞下,凡爾納決心寫地理方面的題材,而大仲馬則專門寫歷史小說。
凡爾納的第一部著作《氣球上的五星期》,15家出版商都將稿子退了回來。
一怒之下,凡爾納將稿子扔進火中,他的妻子從爐中將稿子搶了出來,再三勸說他再試一次。第16家出版商接受了這部作品。
《氣球上的五星期》成為一部最暢銷的書,並被譯成許多國文字。1862年,他年34歲已是一位名作家了。他辭去了交易所的工作,和出版商簽訂了一項合同,每年寫出兩部小說。
他的第二部作品是《地心游記》。書中的人物鑽進了冰島的火山口,經歷了無數驚險,最後順著熔岩流到義大利回到地面上來。這本書寫出科學上所知道或所能設想到地心的一切情況,並穿插了驚險情節。讀者們越看越愛看。
當他有了一個兒子後,凡爾納一家由巴黎遷居到亞眠。這時他已出了名,也有了錢。他買了一條當時最大的遊艇。他造了一所有高塔的樓房,塔上有一間像船艙一樣的小屋。這間屋裡擺滿了書籍和地圖,他就在這間屋裡度過他一生的後40年。
凡爾納最有名的著作可能是《八十天環游地球》。這本書最初是在《巴黎時報》上連續刊載。它的主人公福克為了要贏得一次打賭,爭分奪秒地趕路。這篇小說如此轟動一時,以致紐約和倫敦的記者每天都要用電報報告虛構的福克先生的所在地。
當時有許多人也在打賭福克會不會按時趕到倫敦。凡爾納以巧妙的手法寫得趣味生動。書中主人公從焚身殉夫的柴堆上救出了一個印度寡婦,和她發生了愛情,並且為了她幾乎耽誤了旅程;在穿過美國大陸時受到印第安人的襲擊;當他好容易趕到紐約時,他所要搭乘的那條駛往英國的輪船已是天邊外的一個小黑點了。
每一家橫渡大西洋的輪船公司都向凡爾納提出,如果他把福克先生安排在他們那一家公司的船上,就送作者一大筆錢。這位作家拒絕了,而讓書中主人公自己租了一條船。這條船中途燃料用盡,靠著燒甲板木料和艙內傢具完成了航程。福克先生回到倫敦,到達約定的俱樂部,離限期只差幾秒鍾。該書的結尾是這樣寫的:在第57秒時,客廳的門開開了;就在鍾擺擺動第60下之前,福克先生出現在面前,以沉著的聲音說:「先生們,我來到了。」
那是1872年的事。17年後紐約一家報紙派了一名女記者奈麗·布萊做了一次環球旅行去打破福克的記錄。她用了73天。後來由於西伯利亞鐵路的建成,那是凡爾納在許多年前就預言過的,一個法國人環游地球用了43天。
在《海底兩萬里》一書中,凡爾納創造了潛水艇「舡魚」號,那不僅是雙層外殼、電力推動,而且還能做到現代兩位科學家剛試驗成功的像美國海軍核動力潛水艇「舡魚」號首次做到的那樣,可以無限期地潛在水底。
凡爾納是一個極端愛國的法國人,卻對美國有深厚的感情。他的一件最寶貴的珍藏品是一封由克維特·羅斯福用白宮信箋寫給他的信。該信的結尾說:「我父親(西奧多·羅斯福,1901—1909年任美國總統)叫我轉告你,你的書他都讀過,並且極為欣賞。」
凡爾納一本最有預見性、但讀過的人最少的小說是《一個美國記者在公元2890年的日記》。書中的紐約名叫環球城,公路寬100碼,兩邊都是1000尺高的摩天大樓,氣候由人工控制,莊稼在北極生長。廣告放映在雲端上。書中主人公編的《地球先驅報》,擁有8000萬讀者。《先驅報》的記者將新聞從木星、火星、金星上轉播回來,人們坐在自己家中的起居室里就可看到各地發生的大事。
簡直不能想像這是凡爾納在100年前寫的書。
凡爾納的晚年不是很愉快的。學術界看不起他。盡管他是那個時代法國最博學的作家,他卻未被推選進入法國科學院。不幸的事接踵而來,他得了糖尿病,雙目失明,聽力日益衰退。他在最後一本書中的預言充滿了對暴君和極權主義的恐懼。
儒勒·凡爾納死於1905年。全世界都來參加他的葬禮,包括那些過去看不起他,背後議論他的30名法國科學院士,外交使節團和許多國王及總統的特派代表。
當時一家巴黎報紙的報道中有這樣兩句話,可能會為凡爾納所最欣賞:「這位講故事的老人死去了。這就和飛馳而過的聖誕老人一樣。
❸ 關於熱愛科學的文章、名人故事
瓦特(英 蒸汽機)、莫爾斯(美 有線電報)、弗萊明(英 青黴素)、萊特兄弟(美 飛機)
貝爾(美 電話)、漢斯菲爾德(美 CT)、古德伊爾(美 硫化橡膠)、倫琴(德 X射線)
貝爾德(蘇格蘭 電視)、費沃斯(美 維生素C)、愛迪生(美 電燈)、德萊斯(德 自行車)
富蘭克林(美 避雷針)、蘭德斯坦(奧地利 ABO血型)
❹ 十個關於名人的小故事簡述
1、孫康映雪夜讀
晉人孫康,家貧而酷愛讀書。夜晚,雖有時間卻買不起燈油,只好默默地回憶,消化白天學過知識。有年冬天,他半夜醒來,感到屋內並非漆黑無光,還能隱約約看到一些東西。
原來是皚皚白雪反映所致,這給了他啟發:何不借雪光來看書呢?於是雪夜,特別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孫康苦讀的好時光。由於勤奮好學,他終於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並當上了御史大夫。
2、頭懸梁
戰國時蘇秦,與魏人張儀同師鬼谷先生。他夜間讀書,苦心鑽研,睏倦欲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腳步上。
3、錦囊出珍品
唐朝「鬼才」詩人李賀,他的成功在於積累。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上錦囊,騎著毛驢,外出遊歷,觀察生活,一有靈感便記在紙上,放於錦囊中。
一天下來回到家中,將錦囊中積累的紙條拿出,在燈下選擇整理,將有用的紙條再存入另一個錦囊中供以後寫作用。
4、陶瓷積累知識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為了積累詩作素材,准備了許多陶罐,並分門別類的貼著標簽,整齊的放在一個七層的架子上。
他把平時收集到的資料按不同門類放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資料積累的可以寫作時,便函將陶罐倒空,將資料整理成文。
5、達•芬奇畫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
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
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6、左思立志
西晉文學家左思少年時讀了張衡的《兩京賦》,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決心將來撰寫《三都賦》。陸機聽了不禁撫掌而笑,說像左思這樣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賦》這樣的鴻篇巨著。
簡直是笑話;即使費力寫成,也必定毫無價值,只配用來蓋酒壇子而已。面對這樣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聽說著作郎張載曾游歷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門求教。
以便熟悉當地的山川、物產、風俗。他廣泛查訪了解,大量搜集資料,然後專心致志,奮力寫作。在他的房間里、籬笆旁、廁所里到處放著紙、筆。
只要想起好的詞句他就隨手記錄下來,並反復修改。左思整整花費了十年的心血,終於完成了《三都賦》。陸機在驚異之餘,佩服得五體投地,只得甘拜下風。
7、田家炳拿礦泉水的富翁
一位記者隨同一所受捐助的學校教師迎接一位捐助者,在機場為了解渴,大家買來礦泉水。剛喝幾口,飛機到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手中的礦泉水扔掉。
這時他們看到大富翁從飛機上走下來,手中拿著的似乎是一隻空瓶子——瓶底只有一口水。大富翁下飛機後和大家談笑風生,隨著他手的晃動,礦泉水發出輕微的聲音。
直到他坐上前來接他的車子,還沒有扔掉瓶子。車里有水,有人就遞給他一瓶,可他擺擺事實手,直到喝完那瓶中剩下的最後一口水。
才放下瓶子,接過滿瓶的礦泉水。這位大富翁就是香港知名實業家、慈善家田家炳。20年來為慈善事來捐款10億元人民幣。
8、許嘉璐欠了學生半堂課
許老師上課都提前到教室,然後站在那裡一講就是50分鍾。只有一次例外,他進教室後表情很凝重,講了20多分鍾後說:「實在對不起,同學們,今天我不能講下去了。
因為陸達松先生病危,他是我上大學時得益最多的老師,也是章太炎的再傳弟子,我必須馬上趕過去。這種情況下,我站在這里也魂不守舍,講不下去了,只好欠同學們半堂課了。
以後我會找機會補上的。」說完,許老師就走了。於丹說,許老師走後,同學們都哭了。大家都能理解許老師的心情。
他本來就不願耽誤我們的課,所以沒有調課,堅持要給我們上課,然而,他對老師的感情又使他難以堅持。
9、被認為是傻子的科學家
本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童年時並不顯得聰明,3歲時才學會說話,父母因而認為他是一個傻子。上學後,有位老師對他父親說:「你的孩子將是一事無成」,甚至勒令他退學。
16歲時,他報考蘇黎世大學,又因成績差而名落孫山。但他並不恢心。通過勤奮學習,成了傑出的物理學奠基人。曾有青年問他是怎樣成功的,
他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學習、工作,Y代表好的學習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
10、日積月累終成偉業
革命導師馬克思,為寫《資本論》,閱讀了1500多種書,在書中引用了十幾個學科、數百個作者的觀點,留下了一百多本讀書筆記。
列寧在《列寧全集》中引用自已看過的書竟達1.6萬多冊。他在研究帝國主義專題時,讀了148本書、49種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寫下60多萬字的札記。
❺ 關於科學家的事例
牛頓被蘋果砸中。被蘋果砸中之後,仔細觀察,蘋果是做自由落體運動。那麼蘋果落地的時間是
t^2 = 2gh. 也就是說高度一定, 落到地面的時間是一定。
2
/6
牛頓拿起蘋果,向前拋。如果水平拋的話蘋果落地的時間與初始速度無關。時間還是t.
3
/6
牛頓發現,他的力氣要再大一點, 蘋果水平速度更快,這樣就不得不考慮地球的半徑問題了. 時間t就會長一點. 見圖.
4
/6
牛頓思考的結果是, 力氣更大了. 大到可以把蘋果拋到超過地球半徑的距離. 這時就可以發現, 蘋果好不容易碰到半徑的地方了, 但是蘋果向前移動的速度還在, 蘋果居然落不下來了. 時間t, 變成無限大了
5
/6
之後, 牛頓考慮地球半徑來計算蘋果落不下來的初始速度. 那麼就是第一宇宙速度了. V1=7.9公里/秒.
6
/6
蘋果速度太快, 其實是在做離心運動, 做離心運動要有離心力, 那這個力是哪來的呢?這就是萬有引力了。
計算方法就簡單了. 如下:
mg=GMm/r^2=mv^2/r
mg=mv^2/r
所以v^2=gr
R地=6.37*10^6m,g=9.8 m/s^2
v= 7.9 km/s
注意事項
我不是牛頓, 只是通過蘋果能想到這些還是比較合理的.
這個在普及生活常識, 可能用不到, 但還是指導你思考問題的方法.
所有的結果, 是在理想狀態下, 不考慮其他外力的因素.
內容僅供參考並受版權保護
舉報/反饋
25
不喜歡
專業評測空氣凈化器哪個牌子好?凈化...
專業人士深度解析十大空氣凈化器排名分享使用心得,效果...
wechato.com廣告
桐鄉開鎖公司電話 就選平安開鎖小胡...
小胡桐鄉開鎖公司電話,專業開鎖,有備案,證件齊全...
15067329132.com廣告
相關推薦
when與while有什麼區別
01:11
45.4萬人看過
如何製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思維導圖?
6.8萬人看過
理文編輯_學術論文_學術潤色,科研成果輕松與國際接軌
北京精銳理文文化傳..廣告
水筆斷水怎麼辦
9870人看過
如何區別lots of和a lot of的
01:12
8.3萬人看過
be動詞的一般過去時
7896人看過
sometimes和some times的區別是什麼?
01:14
33.8萬人看過
阿里巴巴-作文書 小學生,高品質印刷,銷量高!
1688.com廣告
excited和exciting的區別是什麼
01:07
11.7萬人看過
頒獎詞怎麼寫
00:57
36.3萬人看過
瞬間動詞和延續性動詞轉換
02:28
3.3萬人看過
well 和good有什麼區別
00:52
39.3萬人看過
論文投稿網站2020期刊,新版面 ,見刊快,可查稿!
新疆興銳致遠文化傳..廣告
分析比喻修辭手法的作用
1646人看過
初中生應該怎樣預防校園欺凌
01:29
2753人看過
others和the others的區別?
00:57
38.2萬人看過
如何作任意長直線的垂直平分線
00:38
5002人看過
作文提綱怎麼寫
02:00
45.9萬人看過
❻ 有關創新的名人故事
1、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他和徒弟們只好上山用斧頭砍木,當時還沒有鋸子,效率非常低。一次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
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
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
這兩件事給了魯班很大啟發。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桿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
魯班想到了鐵片,便請鐵匠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
2、五易畫風的白石老人
齊白石,本是個木匠,靠著自學,成為畫家,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名畫家的長處,改變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地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
80歲以後,他的畫的風格再度變化。據說,齊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仍然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為成熟,形成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3、司馬光跟大家在後院玩耍,有個小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都嚇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4、哥白尼的「日心說」
在教廷、頑固派等保守勢力的威脅下,哥白尼不懼強權,堅持真理。提出了改變世界的」日心說「。哥白尼的偉大成就,不僅鋪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學的道路,而且開創了整個自然界科學向前邁進的新時代。從哥白尼時代起,脫離教會束縛的自然科學和哲學開始獲得飛躍的發展。
5、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❼ 關於珍惜生命的名人故事
珍惜生命的名人故事:
一、張海迪的故事
張海迪自幼失去了自胸部起下半身的知覺,但在這種情況之下,她仍然 以堅強的意志戰勝了病魔,取得了健全人都很難取得的博士學位。她的精神支柱就是保爾·柯察金珍惜生命的偉大精神。在自幼得了嚴重的糖尿病的情況之下,仍然以堅強的意志堅持學習,並且每天自己注射葯物。
就是在病情加重住進醫院時,也堅持學習文化知識,最後,他竟獲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由此可見,在我們現在的學習和生活中,珍惜和愛惜生命的崇高精神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們現在的學習和生活中,雖然不能向那些人一樣做出一些大事來,但珍惜生命仍非常重要。
二、桑蘭的故事
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突遭重創的少女卻以她依照明亮的目光和燦爛的笑容引領著人們走入了珍愛生命的信念中。
從跌倒的那一刻起,便不再有體操冠軍,不再有平靜輕松的生活,甚至也很難再有無拘束的奔跑和行走,可17歲的桑蘭卻坦然擦去父母親友的淚水,她說:「別難過,我會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似乎,只用一個「堅強」還不足以形容這個女孩子的超凡之處,因為這個詞里多少夾雜著些被動和無奈的成份,而「勇氣」則不同,它能讓人產生更堅定和更富挑戰的聯想。而對突然的變故,不放棄生活、不放棄希望、不放棄追求,都絕不僅是說一句簡單的「熱愛生活」就能輕易達到的。
三、法拉第的故事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年輕時體質較差,加上工作緊張,用腦過度,身體十分虛弱,多方求治也不見效。後來,一位名醫給他進行了檢查。醫生並沒有給他開葯,只送了一句話:「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名醫。」
法拉第細細品味這句諺語,悟出了其中的奧妙。從此,他經常抽空去看馬戲和喜劇。精彩的表演,總是令他開懷大笑。他還到野外和海邊渡假,調劑生活,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久而久之,法拉第的身體逐漸地康復了。法拉第珍惜自己的生命,創造生命的奇跡。
四、女作家的故事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
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後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
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於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五、海倫凱勒的故事
海倫·凱勒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一個聾盲人要脫離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認字讀書。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
海倫是靠手指來觀察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觸覺來領會她喉嚨的顫動、嘴的運動和面部表情,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她為了使自己能夠發好一個詞或句子,要反復的練習,海倫從不在失敗面前屈服。當別的同學在外面玩耍的時候,她卻在花費很多時間努力學習。
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並從中得到知識。她共寫下了14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