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戰國故事讀後感450

戰國故事讀後感450

發布時間: 2020-11-20 21:49:04

Ⅰ 戰國故事讀後感400字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占據了五百多年的信使和半信使時代的歷史,似乎經歷了一場浩劫,那是個國際動盪不安,戰爭不斷的年代。齊晉秦楚吳——春秋五霸,經過相互殘殺,逐君殺君,封國吞並,殺戮不斷,在前五世紀的時候,齊楚燕韓趙魏秦——這戰國七雄並立,各國還是都歷經了國王被誅殺或放逐動-亂過程,領土也是擴了又減,削了再增,貌似一片山河破碎風飄絮凋零社會。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學思想卻得到了空前繁榮的發展,諸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除道法儒三大家思想流派外,農學葯學軍事學都有史無前例的著作,對中國影響最為深遠的詩,《詩經》 《離騷》也形成在那個年代,在當時並不算強大的魏國,教育卻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京城擁有一大批文人說客,只可惜魏國國君不能知人善用,後來這兒走出了一大批國各的宰相大尉,那時雖是戰亂,卻人人呼吸著自由的空氣,不只是國王們無暇顧及還是另有所圖,各類學術研究自由辯論,留下了很多重要的作品,許多都是後人不能及的。在後來漢朝統一中原,儒家逐漸成為正統的兩千多年的帝制王朝下,再也沒有出現類似的文學-潮流,學術爭論此起彼伏的呼聲也沒有之前那麼強烈,恐怕到得了思想解放的今天也可媲美一番。一些天才似的人物,蘇秦,管仲,都是一流的宰相之才,軍事家孫臏龐涓,伍子胥,范蠡,這些少有的先知遠見者,這些人都讓那個充滿禍亂的春秋戰國時代蒙上了一層傳奇色彩。
而後來儒家學說的興起卻以一種無法理解的方式迅速蔓延,孔丘當時的政治生涯並不得志,而他所在的魯國卻恰到好處的滋養了這位教育巨子,魯國保有當時最為完好的宮廷禮儀系統,著作最多,這無疑是儒教的來源。法家的思想已近現代的法律雛形,可仍然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不僅在於孔丘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宣傳得當,還是在於這種默認的帝制宮廷的正統,禮教的天然屏障,為帝王服務的紀實性,可自此以後,其它各家的呼聲就逐漸銷聲匿跡,這種崇古尚古的風習自此而來,那些所敘說的黃帝炎帝的理想中的賢人聖人也被人慢慢接受,但中華民族的思想從此便被禁錮了,再也沒有第二個百家爭鳴的學術綻放的時代了,不敢想像當時中國如果能始終保持這一趨勢,那麼中國的文化水平該有多高呵,當然歷史不可能重來的

Ⅱ 求一篇3000字的大學語文馮諼客孟嘗君讀後感或者故事

讀《馮諼客孟嘗君》有感
從《馮諼客孟嘗君》也不難看出,馮諼作為一個普通的門客,漸漸得到孟嘗君的重視和厚待,可以看出戰國時期社會「重士」的風氣興盛。後來孟嘗君叫他去收債,馮諼卻召集百姓毀掉債券,回來就跟孟嘗君說為他買了「義」。後來孟嘗君真的感到為他買了「義」,以民為本方能得到民心。也正是「重士」和「以民為本」讓孟嘗君安穩地做了幾十年的相國。

一、戰國「重士」的時代風氣

孟嘗君利用豐厚的財產招賢納士,在諸侯之間享有重士、愛士、養士、用士的盛贊。他熱情好客,平等待人,不分貴賤、國別。當然孟嘗君的門客並非全是雞嗚狗盜之徒,也確有富於政治遠見和才能的人。馮諼就是其中的一個。孟嘗君把馮諼安排在三等門客里,給予普通食客的待遇,吃粗茶談飯。過了十幾天,馮諼倚著柱子,彈著自己帶來的劍唱道:「長劍啊!我們回去吧!這里沒有魚吃。」總管告訴孟嘗君,孟嘗君說:「就給他魚吃吧,給他二等門客的待遇。」過了一段時間,馮諼仍彈著寶劍唱道:「長劍啊!我們回去吧!這里沒有車子坐。」孟嘗君又給了他車子,給他一等門客的待遇。這就是「重士」的經典表現!

當時,各諸侯國對「士」往往都採取寬容的政策,允許學術自由。無論在戰國早期魏國的「西河之學」,或是戰國中期齊國的謖下學宮,還是戰國晚期呂不韋以三千門客編撰《呂氏春秋》,所實行的學術政策都是寬容的。各諸侯或大夫為了逐鹿中原,統一中國,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紛紛養士,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有「重士」的社會現象,比如齊桓公設庭燎招士。齊桓公當政的時候,士的階層開始活躍於政治舞台上,他們既有文化知識,又有統治才能,其中不乏濟世安邦的人才。具有敏銳政治眼光的齊桓公率先注意到這一新動向,意識到霸業能否實現,關鍵在於能否招攬到天下的人才,能否得到新興的士階層的支持,於是在管仲的輔佐下,採取種種措施,招士養士。

到了戰國,「重士」風氣更是興盛。由於戰國諸侯對「士」的寬容政策,「士」就好象自由的鳥那樣,可以「擇木而棲」,從而促進了各國的人才流動。如戰國初期的魏文侯草賢禮士,他周圍有一大批知識分子。戰國中期,齊威王、宣王之時,在都城臨淄西門外設謖下學宮,招探天下文人學士,在那裡講學和著書立說.議論朝政。後來的「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不吝珍珠重寶,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各國賢士也賓隨而至,養士多達幾千人。其中齊國的孟嘗君養士最為著名。孟嘗君繼承父業後,就大興土木,修蓋房子,招待天下豪傑。只要投奔他的,他全者收留。戰國後期秦國的呂不韋,也有食客三千,多為有一技之長者,「士」中許多優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為卿相,如商鞅、吳起等,學術活動也受到鼓勵和資助。

當時齊國經濟發達、政治開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齊國君王給予士人的優厚物質待遇。比如號稱「稷下之冠」的淳於髡有功於齊,被貴列上卿;孟子被列為客卿;荀子則是「三為祭酒」、「最為老師」。[1]於是,吸引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學派匯集稷下。劉向《別錄》記載說:「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下也。」稷下學士是為田齊君王們的政治需要,製造輿論、設計藍圖、擬定典章制度。同時,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學者利用齊國提供的良好的環境與條件,潛心研討,互相爭鳴,取長補短,豐富和發展了各自學派的學說,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大融合。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中,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

能真實地反映了戰國縱橫家之世的時代風貌和時代精神的要數《戰國策》了,其從天子公卿諸侯君臣轉換到新興的知識階層──「士」身上來,把戰國策士赤裸裸的反叛傳統、追求功名富貴和競爭奮發、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整個戰國時代,是「士」人縱橫馳騁於政治舞台的時代。據《戰國策齊策》記載:燕國攻打齊國,險些滅亡齊國。閔王出逃被殺。田單力挽狂瀾,據守即墨城,反擊燕軍,收復失地,後來擁立太子庸為襄王,田單自己做了相國。《戰國策齊策》還記載:貂勃常誹謗田單是小人。田單卻把他舉薦給齊襄王,倆人成了莫逆之交。這就是「襄王尊田單」的故事,「重士」的風氣可想而知。由於當時「重士」風氣興盛,社會流行還「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識。在封建社會里,士能如此,不失為一種美德,是值得稱頌的。但是封建社會是家天下,所以統治者與士的關系只能是知與被知、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

二、「以民為本」的時代風氣

《馮諼客孟嘗君》一文講到,後來馮諼為孟嘗君追債,反而把從百姓收集起來的債券銷毀掉,回來就跟孟嘗君說:「我用債券給你買回了『義』啊!」孟嘗君聽了,雖也覺得有點道理,但是很不滿意。現在既然木已成舟,也只得無可奈何地哼了一聲說:「先生,你算了吧。」過了一年,齊閔王覺得孟嘗君權力太大,又聽信了一些讒言,就罷了他的官。這時候,孟嘗君的三千門客大都離開了他,只有馮諼等少數人跟著他。他們一起跟著孟嘗君驅車往薛地走去,當他們走到離薛城還有100多里路的時候,只見薛城的老百姓扶老攜幼地夾道歡迎他們。孟嘗君看到這動人的場面,連忙回過頭來對身後的馮諼說:「這是你給我買來的民啊!我今日才見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就是「以民為本」的經典表現!。

以民為本,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眾是國家、社會的根本;民眾生活穩定了,國家才能安寧。從歷史的發展看,以民為本的重民思想萌生於西周,勃起於春秋戰國,先秦時期的許多思想家、政治家如周公、管子、老子、孔子、荀子、墨子等都先後有過不同論述,孟子更是提出「民為貴」的卓越見解和輕刑薄稅、制民以產、聽政於國人、與民同樂等具體措施,把傳統重民思想推向高峰。

最早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是管仲,齊國諸子都是管仲的信徒,自然都是人本主義者。管子十分重視和肯定人的價值,主張「十年樹木,終身樹人」。管子認為,人在萬物中是最有價值的,比起糧食、樹木這些有用之物來,人的價值最高;不重視人的社會地位的提高,不以人為「本」,則「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殘而國亡」[2]。因而要求執政者盡可能滿足人民謀求生存的願望和要求,多給人民以實惠。只有做到愛民、利民、富民、惠民,政順民心,令合民意,才能實現政通人和、長治久安的政治目的。孔子的仁學思想體系,就是在民本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仁者愛人」,是對人本主義的最高概括。「民貴君輕」是對人本主義的一種激進的注腳。

「以民為本」這一強音在戰國時期的大改革家商鞅那裡找到了雄勁的音符,「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荀子的《富國篇》則提出了以大力發展社會生產促進社會財富迅速增長保證人民豐衣足食為目的,如何對國民經濟進行管理的整套方針和方法。主張富國要與富民並舉,提倡「上下俱富」[3],強調「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4]。

孟子則強調仁政管理,其關鍵在於得民,而得民的根本則是得民心:「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5]儒家學說實質上是一種感化人心的哲學,強調關心人、尊重人,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調動人的積極性,顯示了濃厚的人本論的色彩。孟子對君臣關系的論述,也不是一味地強調「忠君」,而要求互相尊重。他對齊宣王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6]這也體現了孟子重視人格平等的超俗品格。

孟子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首先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7]的輝煌命題,將「民」的重要性置於國家的象徵--社稷和君主的地位之上。這是民本主義發展到戰國時代極激進的口號。人民是國家君主存在的根本,統治者必須為民謀福利,否則便可變置江山社稷和帝王君主。民心民意是衡量統治者政治得失和是否發動戰爭的標准。孟子也從夏桀、商紂喪權**的歷史教訓中得出結論:」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孟子主張實施仁政,反復強調社會的管理者要「輕刑薄稅,制民以產」。[8]他反對殘酷的剝奪、不義的征討,抨擊「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的極端利已主義。

也正因為這樣的風氣,戰國歷代開明君主、有識之士都把愛民、利民作為治國之道。民心向背,決定興亡。民心的得失向背,同國家的治亂盛衰息息相關,水能推舟,也能覆舟。也正如荀子所說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以民為本,就要求人與人的和諧:儒家的仁愛、墨家的兼愛,都肯定我與他人同類,主張人與人之間應當相愛。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荀子的「人生不能無群」、「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強調要使群居生活免於紛爭,趨於強勝,人們就必須各守職分而彼此和睦;只要社會各階層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能夠實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

綜上所述,從《馮諼客孟嘗君》,我們也不難看出,「重士」和「以民為本」已經風魔整個戰國時期,同時也正因為這兩個時代風氣,各個諸侯國迎來了學術的繁榮昌盛和社會的國泰民安。「尊重知識分子」和「以人為本」的思想對於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說,具有深遠的積極意義。

Ⅲ 《漢林達歷史故事選》讀後感350字

是林漢達歷史故事吧

《中國歷史故事集》還能不能延續林漢達的寫法往下編?1978年雪崗進入中少社,重新編這套書,當得知林漢達先生有部近50萬字的《三國故事新編》的手抄遺稿後,雪崗產生了一個想法:對林先生的遺稿進行縮減改寫,編一本《三國故事》。1981年4月,8萬字的《三國故事》問世,林漢達的夫人很激動地說:「這正是漢達的東西。」編輯部、各界人士和林漢達親友的認可給《中國歷史故事集》的續編續寫帶來了希望。又過了30年,深諳林漢達寫作特點和語言風格的雪崗退休之後,才開始動筆把後五本,清朝、南北朝、宋朝、明朝和清朝寫了出來。著急的讀者問,時間是不是太長了?
雪崗說:「時間長是社會環境造成的,也是我們工作環境造成的。我想長也有長的好處。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呼聲很高的時候忙忙叨叨把這本書弄完,會是一個很遺憾的東西。當時思想僵化還沒有完全打破,我自己的思想桎梏也很大。林先生1957年曾經被打成『右派』,寫的時候就有很多顧慮,在《東漢故事》里其實有些痕跡。」
現在歷史讀物多如牛毛,《中國歷史故事集》有什麼特點呢?這套書主要取材正史,每冊精選二十多個故事,用絲線串珠的手法,把人物和事件串起來講,既重點突出又不使中斷,上勾下連,大故事套著小故事,渾然一體。敘述時採用帶有北京味兒的口語化的語言,如道家常,引人入勝。所以當年葉至善先生就說:「它不但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讀物,還是一部優秀的語文讀物。」
林漢達先生是寧波人,說話滿口寧波話,但是他寫出的東西倒是帶北京味。為了解民間的口語,他請一些相聲演員來家鑽研。林漢達先生對語言琢磨得非常細,比如寫手的動作,就有幾十個詞語:掐、捏、握、把……絕不重復。語氣則是平常說話、聊天的語氣。周有光先生曾經回憶在幹校的時候,林漢達先生和他討論語言的現代化,比如「揠苗助長」改成「拔苗助長」。林漢達先生認為通俗語言是非常有魅力的,比如口語中不說「遺孀」只說「寡婦」,上世紀三十年代曾經有一部好萊塢電影,翻譯成《風流寡婦》,如果翻譯成《風流遺孀》,恐怕對觀眾的吸引力就會大大降低。《中國歷史故事集》的語言也非常平實而吸引人。
口語也是在發展的,雪崗舉個例子,像「胡說八道」這是口語吧?但是清朝的時候,在旗的人不這么說,他說「別瞎說八道」。因為胡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統稱,所以清朝人非常忌諱這個胡。東北人現在也是說「瞎說八道」,不說「胡說八道」,所以雪崗在書寫的時候就讓漢族人「胡說八道」,讓滿族人 「瞎說八道」。
這套書的插圖請的都是名家,《春秋戰國》請的是劉繼卣先生,《西漢故事》請的是董天野,都是連環畫的大師,當年「北劉南董」指的就是他們二位。後七本請的是當代中年畫家張健。雪崗在續寫時候跟編輯部放了一句狠話:「如果你們插圖不用劉繼卣董天野的畫,而是用現在的電腦流水作業,寫完我寧願不出。」
隨著考古的新發現,這套書也做了一些修訂。比如《戰國故事》中關於蘇秦和張儀的故事,主要是根據《史記》的記載,但是後來的考古有了新的說法,考慮到林漢達先生已經去世,這次仍保留了原來的文字,同時做了注釋。
《中國歷史故事集》影響了幾代讀者,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央視百家講壇著名講師康震說就是這套書引導他走上了文史道路。小時候他數學總是甩尾巴,媽媽不讓他看故事書,只做數學題。有一天他在書店被《戰國故事》、《西漢故事》的插畫和故事深深吸引了,他跟媽媽說:「向毛主席保證,只要你給我買了這個書,我數學成績絕對排在前二十名。」這套書康震一直保留著,去年暑假還臨摹了劉繼卣先生的插圖《胡服騎射》。「劉繼卣插畫很講究,他對古代人穿什麼衣服,包括帽子上的纓都研究過,這兩本書對我後來考上大學中文系特別有幫助。」
雪崗和林漢達先生終生未曾謀面,卻因書結緣,這也算得上是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話

Ⅳ 春秋戰國一個故事的讀後感四百字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我的感想: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東西只有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有更正確更深入的認識,單憑我們在學校書本上所學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那才是硬道理.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Ⅳ 一篇關於歷史書籍的讀後感,800字以上

這個寒假我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准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Ⅵ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後感660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是從春秋到三國的歷史故事合集.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我國的歷史故事.本書講了五個系列:《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這本書里介紹了很多歷史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對應著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
這本書有許多許多的故事有「春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等等。每一篇文章都是林漢達的心血,每一個故事都是他一生的知識結晶。記錄了歷史上一件件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一些成語典故。每一個章節都寫得栩栩如生,讀起來不那麼枯燥,都是那麼活靈活現。我也在其中領會到一些道理。比如說第一篇故事「千金一笑」這篇故事出現在兩千七百多年一前,講述了一個周幽王為了看到褒姒的一笑,點燃了烽火台,引起了戰爭,最後周幽王的兒子就是周平王帶兵打退了敵兵,大家封他為天王的故事。這故事恰好反映了現代人們的心態,為了自己的私慾,毀了自己的一生。還有一篇故事也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人們常稱的管鮑之交,現在形容人們之間最真誠的友誼,就像是管鮑之交一樣,其實這也是有歷史典故的。這個事件發生在鄭國,那時候鄭國很強大,當時也有不少的諸侯國,像齊、魯、宋、衛、陳等等。鄭庄公在鄭國為國賣力,憂國憂民,又是很能乾的國君,他跟許多人有來往,而且很多人都很尊重他的意見,連周朝的天王都怕他三分,拿他沒奈何。他一死,四個兒子都要搶奪君位,鬧得鄭國沒有一天太平的日子,每天都雞犬不寧。最後老四繼承了君位,鄭國就漸漸衰弱下來了。齊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他的母親是魯國人,另一個叫公子小白,母親是莒國人。這兩個公子的師傅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他們是古時候最要好的朋友,然後他們互幫互助,把兩位公子的關系弄好了,都有了很大的成就。從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友誼的重要性,人們不能失去友誼,只有互相幫助才能像管仲和鮑叔牙一樣取得更大的成就。
讀了這本書後,我了解了中國的一些歷史和典故,豐富了我的知識;同時我也懂得了許多道理,也讓我在寫作方面有所長進.我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故事書,推薦大家也去讀讀這本有意義的書.

Ⅶ 戰國故事讀後感

讀完《戰國故事》這本書後,我了解了很多兵法,也知道了很多典故,更了解了許多書里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孟嘗君、平原君、藺相如、孫臏等,他們總是能在緊急關頭想出妙招,解決問題。書里還有許多能征慣戰的大將軍,如燕國的樂毅、秦國的白起、趙國的廉頗等,他們在戰場上帶領軍士奮勇拼殺,毫無懼色,攻下了一個個城堡,取得了一個個勝利。中國的歷史故事是多麼悠久、多麼深厚,那麼多的歷史人物,真是讓我感到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可當你走進故事當中,用心細細品味中國5000年的歷史時,你就會覺得這些故事和人物中蘊藏了許多道理,讓你百看不厭,在陶醉在緊張、精彩的故事中時,更加喜歡上中國的歷史,也更為今天的中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Ⅷ 戰國七雄的成語故事讀後感100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回他,自認為是天下無答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我的感想: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東西只有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有更正確更深入的認識,單憑我們在學校書本上所學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那才是硬道理.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