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國王的故事
『壹』 關於所羅門王智慧的故事
根據一位學者的研究,傳說中以智慧和公平著稱的所羅門王,有一個我們更為熟悉的尊稱———埃及法老。他那流傳千古的寶藏,很有可能來自於盜墓者。
兩場古代官司
在遙遠的古代,幾乎是在同一時期、同一地區,發生過兩場官司。不過,一場發生在傳說里,卻名垂千古,一場發生在現實中,卻默默無聞。
傳說中,兩個婦人帶著一個嬰兒來到國王面前,都聲稱自己是孩子的母親,眾人難以分辨。國王想了想,說:「那就把孩子劈成兩半吧!」一個婦人點頭答應,另一個則哭著說:「我不要孩子了!」國王馬上宣布:「她才是真正的母親!」
這位君主就是古猶太國的所羅門王。他以智慧和公正聞名於世,即使到現在,英國國王的加冕典禮上,還要伴以歌頌所羅門王的合唱。
與此同時,所羅門的近鄰———古埃及王國發生了一場真實的官司。
古埃及王國分成上、下兩部分,兩者在聯合王國的外衣下,始終明爭暗鬥。當時的法老定都在下埃及,在塞桑克一世執政時期,發生了一系列嚴重的盜墓案。上埃及歷代法老的墓地———國王谷,有十個前朝王陵被盜挖,屍體身上的金箔、手裡的珠寶、墓中的隨葬品,甚至連石棺都不翼而飛。
國王谷的主管和上埃及首都的市長受到審問,盡管有證據顯示他們非常可疑,可最後罪名卻被推到不知名的「小偷」身上。
盜墓囤積來寶藏
現代考古學發現,這種盜墓活動愈演愈烈,幾十個法老墓被洗劫一空。奇怪的是,盜墓者們卻繞過了塞桑克一世的兩位直系祖先陵墓。而且一些贓物,居然在這位法老的陵墓中冒了出來,這只是巧合嗎?還是說明那些盜墓行為,根本就是下埃及法老指示的?顯然,後者的可能性較大。
兩場古代官司,涉及到兩位國王,一位是英明睿智,一位是出奇貪財,可是,一位新派考古學家拉爾夫·伊利斯卻說:他們其實就是同一個人———所羅門王。
在故事裡,所羅門王建立了強大而富有的國家,囤積大量金銀珠寶,這就是「所羅門王寶藏」。後來,寶藏所在地成為千古之謎,給後代的小說和電影提供了絕佳素材。
很多學者認為,那隻不過是神話而已。但根據拉爾夫的研究,如果把所羅門王和埃及法老看成一個人,確切地說,是古埃及和猶太聯合王國的國王,那麼,關於所羅門王如何強大、富裕的傳說,就變成了真實的歷史。
「所羅門王寶藏」里的金銀財寶,很多可能都來自於盜墓,但是,它們很快被揮霍殆盡,殘余的一些也被後來的侵略者搶走。寶藏,就跟它的擁有者一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考古風暴驚世駭俗
這種「聳人聽聞」的觀點,出自《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這是「拉爾夫考古風暴系列」的第五部。作者拉爾夫·伊利斯遍訪各大洲的考古現場,查閱了大量最艱澀的歷史文獻並得出了自己自成體系的獨特結論,幾乎全盤改寫了作為西方文化基礎的宗教歷史。
國內宗教考古學方面的專家評論道:「作者以其豐富的神學、埃及學、猶太學、考古學、語言學和天文學知識,對《聖經》等西方歷史事件做出了大膽的全新詮釋,勾勒出一幅背離正史的生動畫卷,令人耳目一新,啟迪無限思維。」
『貳』 阿凡提和做罐人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寒假裡,我讀了一篇有關阿凡提的故事——《國王尋找智慧》,受到的啟發是:智慧是靠勞動得來的。
故事裡說到,國王聽說阿凡提很有智慧,便找到阿凡提,說要他幫國王尋找智慧。阿凡提便帶國王來到一片荒地,讓國王拿著鋤頭挖地。國王以為這樣便能挖到智慧,便拚命干起來。可是很多天過去了,也沒挖到智慧,國王生氣地問阿凡提,智慧在哪兒啊?阿凡提告訴國王:智慧得種去長成後才能收到,國王只好跟著阿凡提幹了一年。
到了糧食成熟的時候,獲得了豐收。這時國王又對阿凡提說:「糧食吃起來容易,可腫起卻難得很啊!可是智慧在哪兒啊?」阿凡提笑著對國王說:「你已經找到了一條最重要的智慧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只有辛勤勞動,才能得到收獲。智慧是靠勞動才能得到的。
『叄』 找智慧講的是什麼故事
國王很想得到智慧,因為老百姓都說他是一個無能之輩,他自己也認識到這一點。
一天,國王聽說自己的百姓中有位叫阿凡提的很聰明。於是,他便帶著大臣去拜訪阿凡提。
國王見到阿凡提後,便問題:「聽說你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你的智慧是從哪裡學來的呢?能不能告訴我?」
「那是我不辭勞苦地尋找來的。」阿凡提回答道。
「尋找來的?」國王有點不相信。
「這是真的,我的國王。」
「快告訴我,你是從哪兒尋找來的?」
「如果您有興趣,您明天扛著一把鋤頭,跟我走就是了。」
這下國王可高興了,他真的打算隨阿凡提去尋找智慧,裝滿他那愚蠢的腦袋,並帶兩箱留給他的兒子哩。
第二天,國王令大臣幫他扛著一把鋤頭,隨阿凡提上路了。
他們走呀走,終於來到了一塊荒灘上。阿凡提脫掉上衣,對國王說:「到啦!陛下,請您脫下上衣,掄起鋤頭挖吧,這里滿地都是智慧。」
國王只得照辦,他挖呀挖,可是挖了大半天也不見一點智慧,手也起了許多泡,這下國王可火了,大聲地向阿凡提叫道:「怎麼還不見智慧?阿凡提?」
阿凡提卻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的陛下,您就挖吧!今秋開出這片荒地,明春種上智慧,夏天就有了收獲。」
「那不是糧食嗎?」國王問。
「是的。」阿凡提說,「如果沒有老百姓用汗水換來的糧食,您今天怎麼會缺乏智慧,又怎會跟我來尋找智慧呢?」
『肆』 誰能幫我找一個智慧故事比如:《田忌賽馬》、《撈鐵牛》。字數必須在50-100之間。
田忌賽馬
公元前四世紀的中國,處在諸侯割據的狀態,歷史上稱為「戰國時期」。在魏國作官的孫臏,因為受到同僚龐涓的迫害,被齊國使臣救出後,到達齊國國都。
齊國使臣將他引見給齊國的大將軍田忌,田忌向孫臏請教兵法,孫臏講了三天三夜,田忌特別佩服,將孫臏待為貴賓,孫臏對田忌也很感激,經常為他獻計獻策。
賽馬是當時最受齊國貴族歡迎的娛樂項目。上至國王,下到大臣,常常以賽馬取樂,並以重金賭輸贏。田忌多次與國王及其他大臣賭輸贏,屢賭屢輸。一天他賽馬又輸了,回家後悶悶不樂。孫臏安慰他說:「下次有機會帶我到馬場看看,也許我能幫你。」
當又一次賽馬時,孫臏隨田忌來到賽馬場,滿朝文武官員和城裡的平民也都來看熱鬧。孫臏了解到,大家的馬按奔跑的速度分為上中下三等,等次不同裝飾不同,各家的馬依等次比賽,比賽為三賽二勝制。
孫臏仔細觀察後發現,田忌的馬和其他人的馬相差並不遠,只是策略運用不當,以致失敗。 孫臏告訴田忌:「大將軍,請放心,我有辦法讓你獲勝。」田忌聽後非常高興,隨即以千金作賭注約請國王與他賽馬。國王在賽馬中從沒輸過,所以欣然答應了田忌的邀請。
比賽前田忌按照孫臏的主意,用上等馬鞍將下等馬裝飾起來,冒充上等馬, 與齊王的上等馬比賽。比賽開始,只見齊王的好馬飛快地沖在前面,而田忌的馬遠遠落在後面,國王得意地開懷大笑。 第二場比賽,還是按照孫臏的安排,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馬與國王的中等馬比賽,在一片喝彩中,只見田忌的馬竟然沖到齊王的馬前面,贏了第二場。 關鍵的第三場,田忌的中等馬和國王的下等馬比賽,田忌的馬又一次沖到國 王的馬前面,結果二比一,田忌贏了國王。
從未輸過比賽的國王目瞪口呆,他不知道田忌從哪裡得到了這么好的賽馬。 這時田忌告訴齊王,他的勝利並不是因為找到了更好的馬,而是用了計策。 隨後,他將孫臏的計策講了出來,齊王恍然大悟,立刻把孫臏召入王宮。孫臏告訴齊王,在雙方條件相當時,對策得當可以戰勝對方,在雙方條件相差很遠時, 對策得當也可將損失減低到最低程度。後來,國王任命孫臏為軍師,揮指全國的軍隊。從此,孫臏協助田忌,改善齊軍的作戰方法,齊軍在與別國軍隊的戰爭中因此屢屢取勝。
蛤蟆戲龍的故事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中國東漢時期,首都洛陽及附近地區經常發生地震。據史書記載,從公元89年到140年的五十多年內,這些地區發生地震達三十三次。其中119年發生的兩次大地震,波及范圍達十多個縣,造成大批房屋倒塌,人畜傷亡,人們對地震都十分恐懼。皇帝以為這是得罪了上天,因此增加人民賦稅,用來舉行祈禱活動。當時有一位科學家叫張衡,對天文、歷法、數學都有很深的研究。張衡不相信關於地震的迷信宣傳,他認為地震應該是一種自然現象,只是人們對它的認識太少了。鑒於這種情況,他加緊了對地震的研究。
張衡細心觀察和記錄每一次地震現象,用科學的方法分析了發生地震的原因。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公元132年,張衡製造出了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個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取名「地動儀」。
這架「地動儀」是用青銅鑄造而成的,形狀象一個圓圓的大酒壇,直徑近一米,中心有一根粗的銅柱子,外圍有八根細的銅桿子,四周澆鑄著八條龍,八條龍頭分別連著裡面的八根銅桿子,龍頭微微向上,對著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每條龍的嘴裡含著一個小銅球,每個龍頭的下面,蹲著一隻銅蛤蟆,它們都抬著頭,張大嘴巴,隨時都可以接住龍嘴裡吐出來的小銅球。哈蟆和龍頭的樣子非常有趣,好象在互相戲耍。人們就用「哈蟆戲龍」來形容「地動儀」的外貌。按照張衡的設計,如果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地動儀」的銅桿就會朝哪個方向傾斜,然後帶動龍頭,使那個方向的龍嘴張開,小銅球就會從龍嘴裡吐出來,掉到蛤蟆嘴裡,發出「當」的一聲,向人們報告那個方向發生了地震,以便政府做好搶救和善後工作。
公元133年,洛陽發生地震,張衡的「地動儀」准確地測到了。此後四年裡,洛陽地區又先後發生三次地震,張衡的「地動儀」都測到了,沒有一次失誤。但是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等人發現,向著西方的那條龍嘴裡的小銅球,掉進了下面哈蟆的嘴裡,但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動,於是一些本來就對「地動儀」持懷疑態度的學者就說「地動儀」不準,只能測到洛陽附近的地震。過了三、四天,洛陽西部甘肅省的使者來了,報告那裡發生了地震。這時候,人們才真正相信張衡的「地動儀」不僅是「哈蟆戲龍」,而是真正有用的科學儀器。從此以後,中國開始了用儀器遠距離觀測和記錄地震的歷史。
兩桃殺三士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公元前7世紀時的中國,諸侯國並列。當時齊國有三位武士田開強、古冶子 、公孫捷,三人英勇善戰,被人們稱為「三勇士」,很受齊國國王的寵愛。久而久之,三勇士挾功自傲,橫行霸道,目中無人。這時有一個陰謀家陳無宇便想乘機把三勇士收買過去,推翻國王,奪取政權。
齊國的相國晏嬰眼見惡勢力擴張,內心十分擔憂。為了國家的安定,晏嬰決 定尋找機會除掉這三個勇士。可是憑他一個書生怎樣能么能殺掉國王信任的三個武士呢? 有一天,齊國的鄰國魯國的國王來訪,齊國國王在王宮設宴款待他們一行。 晏嬰、三勇士和文武百官都列席作陪。晏嬰見三勇士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驕態 ,心中便有了主意。 宴席進行到一半,晏嬰上前奏請國王,讓他到國王的花園里摘些桃子來宴請貴客,國王同意了。於是晏嬰到王宮後面的花園里摘了六個桃子回來。這六個桃子,兩國國君各吃了一個,兩國的相國各吃了一個,最後剩下兩個桃子。晏嬰提議國王,讓兩旁的文武官員各自報功,誰的功勞大就把桃子賞給誰。
國王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可以增加宴會的喜慶氣氛,便要求他的文武官員各自述說自己的功勞。 這時,三勇士中的公孫捷首先站出來說:「從前我陪國王打獵時,曾親手打死一隻老虎,解了國王的圍,這算不算功勞大?」晏嬰說:「這個功勞大,應該受賞賜。」於是,國王賞給公孫捷一隻桃,公孫捷感到很得意。
三勇士中的第二位勇士古冶子見狀,搶著站起來說:「打虎不算什麼,我當 年在黃河的驚濤駭浪中殺過一頭大龜,救了國王的命,這功勞可不比公孫捷小。」國王聽了,覺得他說得很對,於是把剩下的桃賜給了第二位勇士。
這時,三勇士中的最後一位田開強坐不住了。他牢騷滿腹,講述了自己領兵攻打敵國,俘虜敵人五百多人,為國家強大立下了赫赫戰功。然後問國王,他的功勞夠不夠大。國王無奈,安慰他說:「你的功勞確實很大,可是你說得太遲, 桃子已經沒有了,下次再賞賜你。」
田開強聽不下去,覺得自己為國征戰反倒受了冷落,而且在眾目睽睽下受到侮辱,氣憤之間,當場拔劍自刎而死。 第一位勇士公孫捷見狀,也拔出劍來說:「我功勞小而受到賞賜,田將軍功 高而沒有得到賞賜,這確實不合情理。」說話之間,順手一劍也自殺身亡。這時,剩下的勇士古冶子跳出來說:「我們三人曾經發誓同生死,今天他們二位已死 ,我怎麼能獨自活著呢?」說完,也自殺了。
說話之間,三位勇士都自殺身亡,齊國的國王連阻止都來不及,所有的來賓 也都嚇得目瞪口呆。晏嬰以他的智慧,僅僅用了兩只桃子,就殺掉了三個英勇的武士,巧妙地除掉了國家的隱患。
http://gb.chinabroadcast.cn/chinaabc/
『伍』 阿凡提的故事之——國王的智慧這個故事說明什麼
愚蠢的人總自以為是
『陸』 中外智慧故事精選好詞好句好段
從前有個年輕的國王,想娶一個聰明的王後,就出了三個謎語,聲稱哪個姑娘能猜出來,就娶她做王後。這三個謎語是:日出和日落之間有多少路?天和地之間有多少路?虛和實之間有多少路?
過了三天,有個姑娘來到王室,對國王說:」日出和日落只有一天的路程,因為日出到日落就是一天的時間;天和地之間等於眉毛和眼皮之間的距離,因眉毛抬起看見天,眼皮垂下見著地;虛和實之間僅有四指寬,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耳和眼之間不過四個手指。」
國王很滿意她的回答,就娶她為王後。
一天,國王對她說:」除我之外,你不能將智慧獻給他人,否則你要永遠離開我!」
王後沒法,只得服從。後來,有個衛士觸犯了國王,國王要殺他,王後不忍,就出價主意,幫助衛士開脫。
國王得知後十分生氣地說:」你違背了我的規定,現在必須永遠地離開我,除了王冠和寶座,你認為心愛的東西都可以拿走。」
王後要求分別之前再一同吃一頓飯,國王答應了她的請求。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王後把他灌醉,摘下他的王冠,用馬將他馱回娘家去。
國王醒來,問她為什麼將他劫來,她說:「這是您的旨意,除了王冠和寶座,我可以拿走我心愛的東西。陛下,您就是玻心愛的東西呀!」
國王很感動,便和她一起回到了王宮。
唐太宗時天下大治,盛極一時。這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是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後的輔佐分不開的。
長孫皇後知書達理、賢淑溫柔、正直善良,不但氣度寬宏,而且機智過人。
一次,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後,怒形於色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徵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
長孫皇後柔婉地問明了緣由後,未說什麼,只是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後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頭下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
她的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一頭霧水,不知她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因而吃驚地問:「什麼喜事值得這樣?」
長孫皇後一本正經地回答:「臣妾聽說只有明主才會有直臣,魏徵是個典型的直臣,由此可見陛下是個明君,故臣妾要來恭祝陛下。」
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後說得甚是在理,於是怒氣頓消,魏徵也得以保住了地位和性命。
在一次宴會上,唐太宗對王琺說:「你善於鑒別人才,尤其善於評論。不妨從房玄齡等人開始,都一一作些評論,評—下他們的優缺點,同時和他們比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們優秀?」
王琺回答說:」孜孜不倦地辦公,一心為國操勞,凡所知道的事沒有不盡心盡力去做的,在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齡。常常向皇上直言不諱地建議,並且認為皇上的能力德行比不上堯舜,這方面我比不上魏徵。文武雙全,既可以在外帶兵打仗做將軍,又可以進入朝廷搞管理擔任宰相,在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報告國家公務,詳細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轉達下屬官員的匯報,能堅持做到公平公正,這方面我不如溫彥博。處理繁重的事務,解決難題,辦事井井有條,這方面我比不上戴胄。至於批評貪官污吏,表揚清正廉明,疾惡如仇,這方面與前面提到的幾位比起來,是我的長處。」
唐太宗非常贊同他的話,而大臣們也認為王琺完全道出了他們的心聲都說這些評論是正確的。
從王琺的評論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團隊中,每個人都各有所長;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對這些人用其所長任命最適當的職位,使其都能夠發揮自己的專長,進而把國家治理得繁榮昌盛。
『柒』 外國哲學寓言,講一個巫女給國王賣三本智慧之書,嫌貴,燒了兩本,還是按最初的價格賣了,誰知道故事名
出自羅馬史我給你找找
根據索維《羅馬史》的記載,邱米的西俾爾女巫出售《聖書》九卷,索價甚昂,國王嫌貴,拒絕了她, 女巫焚毀三卷,一年後她又以剩下的六卷出售,索價如故。國王又拒絕了她。她又焚毀了三卷。一年之後, 她又以剩下的三卷出售,索價照舊。國王購買之。藏於卡彼托爾朱必特神廟地下石盒中。聖書載有各種神 諭,國家發生危難事情時,元老院即查閱
這就是是羅馬歷史上神秘的西俾爾聖書,甚至導致了多次大戰。
如果你下載羅馬史pdf格式可以在25頁看到
『捌』 那一個故事是講一個國王讓大臣精簡書本的
很久以前, 一位國王非常信任自己手下的一位充滿智慧的大臣。這位大臣的口頭禪是:「很好,這是件好事。」
有一天,國王在擦拭寶劍時,不小心將自己左手的小指頭割斷了,智慧大臣聞訊趕到皇宮。見到國王正在包紮鮮血淋淋的左手,智慧大臣的口頭禪又來了:「很好, 這是件好事。」國王的傷口正疼得厲害,聞言頓時大怒,下令將他關進大牢。智慧大臣仍然說:「很好,這是件好事。」
幾個月後,國王到森林裡狩獵,國王著迷於追逐一隻羚羊,無意間竟然穿越了國界,進入了食人族的地盤。食人族將國王及隨從的大臣全都抓了起來,見到國王服飾 華麗,巫師便決定用國王來獻祭。正要舉行祭禮的時候,巫師突然發現國王左手少了一根小指頭。根據食人族的規矩,肢體不全的人是不能用來獻給祖先的。當下酋 長大怒,將國王逐了出去;而那些跟隨的大臣一個也沒有活著回來。
九死一生的國王回到宮中,想起了智慧大臣的話,連忙下令將他從牢里釋放出來。國王深覺在他割斷小指頭時,智慧大臣所說的話頗有道理,並為了這幾個月的冤屈向他道歉。智慧大臣還是那句口頭禪:「很好,這是件好事。」
國王說:「你說我少了根小指頭是件好事,我相信。但是我關了你這么久,讓你受了這么多苦,難道對你也是件好事?」智慧大臣笑著點點頭:「當然是件好事!如果我不是在牢里,一定會陪您去打獵,那麼我今天就回不來了。」
賞析: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只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一切都會苦盡甘來。 名字叫<這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