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的故事大學讀後感
『壹』 海倫凱勒讀後感
《海倫·凱勒》讀後感
司徒街小學 徐嘉欣
今天我們學習了《海倫·凱勒》這篇課文,我很感動.海倫·凱勒是個命運對她不公平的人,在她一歲半的時候,由於生了一場重病,導致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學到這里,我的心都揪起來了,厄運怎會降臨到她的頭上,老天真是太不公平了 一個人與這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了,從此要面對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這是多麼痛苦的事啊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不幸的小海倫遇到了家庭教師安妮·沙利文,是沙利文老師讓海倫學會了閱讀,書寫和算術,學會了用手指"說話",讓海倫增強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學到這里,我又為海倫感到高興,更被海倫堅強不屈的精神所感染.海倫如飢似渴地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1900年海倫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1904年大學畢業.
海倫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等都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海倫還把她的一生獻給了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世界輿論的贊揚,聯合國曾發起向"海倫·凱勒"學習的世界運動.
是呀,我們的確要向海倫學習,學習她那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她並沒有因小時候耳聾,眼瞎而退縮,而是勇敢的向前進.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我們要做生活的勇敢者.
讀《海倫·凱勒傳》有感
上派初級中學九(5)班 蘇 瑞
凌晨的天空中,有幾點閃耀的星光,不住地顫抖著.月光是多麼皎潔,星光是多麼的寧靜,在這迷人的夜色中,我的心充滿了對海倫·凱勒的敬佩.
習慣於每天用眼睛看東西,用耳朵聽聲音,用嘴巴與人交談的我們,並不覺得這一切的可貴.但是,如果一個人眼睛瞎了,耳朵聾了,而且由於"聾""盲"的缺陷,妨礙了語言的學習,進而變成"啞",那麼,這樣的生命是多麼灰暗而寂寞啊!
面對這樣的不幸,我們是認命地活下去,獨自吞咽生命的苦果,還是整日怨天尤人,憤世嫉妒 應該說這兩種人生態度都是消極而悲觀的.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絕大多數的人遇到這樣的生命困境,往往會失去奮斗的勇氣,只是被動地接受一切.
然而,也有人並不如此,海倫·凱勒就是這樣一個人.
《海倫·凱勒傳》的主人公海倫·凱勒,在出生十九個月後,因為生病失去寶貴的聽力和視力.她的發聲器官雖然沒有受損,卻因為無法接受到學習與模仿的刺激,所以不會說話,變成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重度殘疾兒.
幸好她的父母並沒有放棄她,她們為了她找到了一位優秀的老師——安妮·莎利文小姐.莎利文老師不但打開了海倫的心靈之窗,更改變了她的一生.從只會用手語表示意思到可以獨立閱讀至用口與他人交流,海倫付出了比同齡人多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努力.也正因為這樣,她在20世紀初期,順利地從美國哈佛大學分校雷得克利夫學院畢業.後來,海倫·凱勒竟成為出色的演說家,而且出版了許多著作.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於條件的好壞,而在於有沒有奮斗的精神.平時,有些人總以條件差,困難多等作為沒有取得成績的理由,但是,和海倫比,這些困難是多麼微不足道呀!一個人只要有胸懷遠大的理想和奮斗的目標,就會有無窮的力量,九不會被客觀原因所束縛,就能夠發揮自己的主管能動性,創造條件,主宰自己的命運.海倫不就是這樣的嗎
看了這篇名著,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指導老師:周宗鎖
讀《海倫·凱勒偉大的一生》有感
前幾天,我重新閱讀了一本經典的書,書名叫《海倫 凱勒偉大的一生》,當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面,我就被吸引住了: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小時候,我常聽老師說起這篇文章,這次終於又一次看到了這本書,我便認真地讀了起來.書中主人公海倫憑著一顆堅強的心,最終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殘志不殘.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身體健壯,體格健全的,有著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條件,卻缺乏堅韌不撥的毅力.因此,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示是:
一,要正確地對待困難,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困難.遇到困難時,不要害怕退縮,而要想方設法地將困難克服,戰勝困難的過程也正是自己進步的過程.
二,盡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有位名人曾說過:"什麼是不容易 不容易是把每天應做的事每天都堅持做.什麼是不簡單 不簡單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是啊,如果能按上面說的去做確實是十分難.做一件事,堅持一天很容易,堅持二天也很容易,但天天做到卻很難.因為這不僅需要恆心,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而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更是難上加難.因為這不僅要上述的兩點,還要有做事認真仔細的好習慣.如果我們能辦到這兩點,就能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得到進步,得到提高.
三,要有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海倫在巨大的打擊以及困難面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樂觀向上的心態去面對,使自己得到信心.
四. 她讓我明白了生命是多麼的可貴,生活是多麼的美好.這三天對我來說是短暫的,但對一個象海倫那樣的殘疾人來說真是奢望,但她憑著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毅力,使無數的人們看到了她的光明世界.
我有這一本好書做我的良師益友,相信我以後的日子會過得更充實.這三天的光明,對我們這些四肢,五官都健全的人來說,是何其地珍貴!當傷心失落,怨天尤人時,當無所事事,空虛寂寞時;當挫折重重,停步不前時,請看看這"三天的光明"吧,我們該有多麼地羞愧!
想成為和海倫凱勒一樣的人我真想成為和海倫凱勒一樣不屈不撓,奮發向 上的殘疾人。 如果我成為了一個像海倫凱勒一樣的聾啞殘疾 人,我一定要感受一下在這黑暗無聲的歲月里,海 倫市怎樣發奮向上,刻苦讀書的,與此同時,我也 要感受一下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感受,如果我真的 與世隔絕了,面對死一般的沉寂,我一定會以海倫 為榜樣,對生活充滿信心,積極向上,不斷追求生 命的珍貴。在我的世界裡,也有很多像海倫一樣的 殘疾人,但是,他們對生活卻沒有信心,只好露宿 街頭,向路人乞討,如果我是一個聾啞人,我一定 會好好學習,允吸知識的甘霖,如飢似渴的學習, 像一個真常人一樣走下去,雖然我雙耳失聰,但我 可以用自己的心靈來傾聽世界,傾聽大地的感受, 我雖然雙目失明,但我可以用心靈感受一切,輕輕 撫摸大自然,這難道不和正常人一樣了嗎,如果我 成為了一個聾啞人,我一定會讓自己更加勇敢,更 加讓生命充實,讓大家傾聽我的心聲,如果我成為 了一個聾啞人,我要向沙利文老師那樣,服務殘疾 人,把自己更多的愛傾注在殘疾人身上。 我真想成為海倫凱勒,那不是應為我想要名垂 青史,而是想要學習你的精神。
『貳』 有沒有關於《信心決定成敗》的讀後感的作文
很多人把成敗歸咎於命運的安排,這其實一個極其消極的態度,成敗取決於自己是否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是否付出了努力。命運對於每個人的安排都是公平的,機會對於大家都是平等的。
電視連續劇《亮劍》李雲龍師長曾經說過:「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麼強大就算對方是天下第一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確實是這樣的,這就是亮劍精神,是一種氣勢 也是一種自信 現在的人很多對自己沒有自信心,認為自己沒有機會,其實不然 ,機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關鍵是你看你什麼樣去把握, 去創造機會, 曾經在一本雜志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海倫·凱勒(1880-1962),美國女學者,生於亞拉巴馬州的小鎮塔斯康比亞,1歲半時突患急病,致其既盲又聾且啞。在如此難以想像的生命逆境中,她踏上了漫漫的人生旅途…… 人們說海倫是帶著好學和自信的氣質來到人間的,盡管命運對幼小的海倫是如此的不公,但在她的啟蒙教師安妮·莎利文的幫助下,頑強的海倫學會了寫,學會了說。小海倫曾自信地聲明:"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得了優等成績。4年後,海倫手捧羊皮紙證書,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海倫熱愛生活,她一生致力於盲聾人的福利事業和教育事業,贏得了世界輿論的贊揚。她先後完成了《我生活的故事》等14部著作,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海倫·凱勒以她永不言敗的自信,鍥而不舍的執著。把握機會創造機會最終取得的了成功。她那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被譽為人類永恆的驕傲。
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都要經歷一些挫折與失敗的,失敗與挫折並不可怕,每次的失敗都是一種經驗,一種通往成功的基石。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自己把握自己,無論旁人什麼樣嘲笑,什麼樣鄙視,都一如既往的往前走,永不退縮,綜觀古今中外的一些成功人士,[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發明家愛迪生、數學家華羅庚、文學巨匠魯迅,世界乒乓冠軍鄧亞萍、世界電腦王國的主宰比爾·蓋茨等等]在他們的童年時代智商並非有過人之處,甚至被眾人認為是低能兒,可是他們立大志,有自信、努力拚搏,終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他們的成功,證明了 「天才出於勤奮」。這句成功的格言。
奧格斯特·史格勒說:「在真實的生命里,每樁事業都由信心開始,並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只有不畏強手,勇於探索,敢於攀登,具有不屈不撓的進取信心,立足於現實,邁著堅實的腳步,一步一個腳印,一路一程收獲。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迎難而上就一定會成功的。
『叄』 急需一篇大學英語讀書筆記,要求800字左右,高手求解!
為生命畫一片樹葉
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希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里講了個故事:病房裡,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里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溫馨提示: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珍惜生命,不懼挫折
有個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內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後快走不動了。爸爸就從兜里掏出5枚硬幣,把一枚硬幣埋在草地里,把其餘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說:「人生有5枚金幣,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現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點點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來,這樣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們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將來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著,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讓你的金幣沒有用就扔掉。」在父親的鼓勵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長大後,阿巴格離開了家鄉,成了一名優秀的船長。
秘訣: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澤地。
熱愛生命的故事 曾讀過一本契科夫的短篇小說集,第一篇小說叫作《打賭》。是寫—位法律學家與一位企業家在一次沙龍聚會中在談到一個新近被判十五年徒刑的囚徒時爭執起來。企業家認為在監獄里蹲十五年還不如判死刑的好;法律學家則認為活著總比死了好,活著就是希望。二人爭執不休,最後打起賭來,賭注是法律學家讓企業家把他關起來,十五年後如果法律學家不違約,企業家的全部財產歸法律學家所有。第二天早晨,法律學家便被企業家關進自己後花園的—間小屋,這間小屋只有一個送食物的小小窗口。法律學家蹲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屋裡開始過起監獄生活,企業家每天給他提供所要讀的書。時間一天天流逝,法律學家讀完了政治、經濟、哲學、科學、神學、文學大全,十五年的時間終於到了。這時的企業家因在生意場中失利,他知道時間一到自己便會變成一個窮光蛋,於是他決定在到期的頭天夜裡殺死法律學家。銀行家好容易打開那把十五年來從來沒有打開過的生銹的鐵鎖,發現法律學家正在殘燭前伏案熟睡,銀行家正欲趁機殺死這形同枯槁的法律學家時,卻發現桌上放著一封給他的信。信中說,他感謝企業家,十五年來他讀了許多書,這些知識將是他終身用不盡的財富,他還明白了許多道理。他決定不再要企業家的財產,他將於明天拂曉前破窗而出,自動毀約。銀行家看完信決定放棄殺死法律學家的念頭。第二天拂曉前法律學家果然毀約破窗而出,既保留了銀行家的財產,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這篇小說似乎包含了許多道理,熱愛生命,活著便是希望,應該是它的主題,世間一切事物中最可寶貴的就是生命。熱愛生命並不等於貪生怕死,「人生自古誰無死」?記得秋瑾有一首詩:「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尊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古今中外一切取得偉大成就的人都是懂得生命價值和運用生命價值的。一切正常人都是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當然在生活中不可能每一個人的死都重於泰山,然而卻不可以輕如鴻毛。人是不可以輕生的。我常常想起大仲馬的一句話,人類的全部幸福就在於希望和等待之中。活著是幸福,希望是幸福,等待是幸福。整個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是在為了人類的活著和追求幸福而運作,活著和幸福是人類的主題和目的:如果離開了活著和幸福,人類的—切便將失去意義。
在宇宙空間飛行過的宇航員,到南極去進行過科考的科學家,當他們遠離人類群,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面對廣袤無情的大自然和宇宙空間挑戰生命極限歸來的時候,他們悟透了一切,他們感受到了人類在面對大自然的時候是非常渺小和脆弱的。同時覺得生命又是非常可貴和偉大的,人類在面對生命的極限時要求生存是多麼地不容易,多麼地艱難。挑戰生命極限歸來的人們,他們認為人類生活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他們甚至認為人類的相互爭斗都是不應該的。只有失去過才知道擁有的可貴,然而生命不能作這樣的游戲,因為生命只有一次。那些挑戰過生命極限的人他們從生與死的邊緣走了過來,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和生活。由此便又想到傑克·倫敦那篇叫作「熱愛生命」的小說:兩個淘金人歷盡苦難和艱辛,從死亡線上掙扎過來的感人故事;使你覺得人的生命力是多麼強大,人的生存慾望是多麼強烈,人在死亡的邊沿才會深切感受到生的可貴。那麼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還有什麼理由輕生?還有什麼理由要無緣無故的離開這個人世呢?生命在其發展過程中是會遇到許多艱難困苦的,這恰好證明著生的可貴。生命是一切上層建築和物質世界的基礎,因為有了人類生命,才有了思想,才有了希望和追求,才有了這個五彩繽紛,像萬花筒一樣美好的世界。
生命面對時間和空間,正如古人所說「若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人生是短暫的,也是永恆的。人世間的生活才是實實在在的,有天倫之趣、朋友之誼、戀人之情,有理想、有美好、有追求、有夢幻,只有在人世間才能創造真正的美好天堂。珍惜生命吧,給人生唱一首贊歌。
在幾年前網球公開賽中,有了一個熱愛生命的故事。
最後一個關鍵的球,甲方發球,乙方接住,雙方成平局.可就在這時,一隻小鳥突然飛進場內,非常不湊巧的是,小鳥被高速飛行的網球擊中,當場墜地生亡.那位運動員不再關心比賽的輸贏.他沒有去接球,而是當著眾多觀眾的面,虔誠的跪倒在那隻小鳥面前,為自己的過失表示懺悔.
不要讓昨日的沮喪令明天的夢想黯然失色!
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裡卻高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面對會議室里的200個人,他問:"誰要這20美元?"一隻只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准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碾它。爾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臟又皺。"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並沒貶值,它依舊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
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骯臟或潔凈,衣著齊整或不齊整,你們依然是無價之寶。"
溫馨提示:生命的價值不依賴我們的所作所為,也不仰仗我們結交的人物,而是取決於我們本身!我們是獨特的--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
別看它是一條黑母牛,牛奶一樣是白的。
珍妮是個總愛低著頭的小女孩,她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有一天,她到飾物店去買了只綠色蝴蝶結,店主不斷贊美她戴上蝴蝶結挺漂亮,珍妮雖不信,但
是挺高興,不由昂起了頭,急於讓大家看看,出門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珍妮走進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師,"珍妮,你昂起頭來真美!"老師愛撫地拍
拍她的肩說。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贊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可往鏡前一照,頭上根本就沒有蝴蝶結,一定是出飾物店時與人一碰弄丟了。自信原本就是一種美麗,而很多人卻因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樂。 輪椅上的勇士
霍金是誰?他是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大約48小時後,他又回到了辦公室投入工作。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躍入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回答者: 雪琴蝴蝶 很多,張海迪、海倫.凱勒 有一個叫黃美廉的女子,從小就患上了腦性麻痹症。這種病的症狀十分驚人,因為肢體失去平衡感,手足會時常亂動,口裡也會經常念叨著模糊不清的詞語,模樣十分怪異。醫生根據她的情況,判定她活不過6歲。在常人看來,她已失去了語言表達能力與正常的生活條件,更別談什麼前途與幸福。但她卻堅強地活了下來,而且靠頑強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並獲得了藝術博士學位。她靠手中的畫筆,還有很好的聽力,抒發著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講演會上,一位學生貿然地這樣提問:「黃博士,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你有過怨恨嗎?」在場的人都暗暗責怪這個學生的不敬,但黃美廉卻沒有半點不高興,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寫下了這么幾行字:
一、我好可愛;
二、我的腿很長很美;
三、爸爸媽媽那麼愛我;
四、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五、我有一隻可愛的貓;……
海倫-凱勒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溫馨提示: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貌若天仙,還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頭來,快樂會使你變得可愛--人人都喜歡的那種可愛。
『肆』 我生活的故事讀後感500字
稍等
『伍』 寫一段海倫認真學習的讀後感
如果你雙目失明,看不見燦爛的陽光,看不見雨後的彩虹,你會傷心嗎?如果你雙耳失聰,聽不見鳥兒的歡唱,聽不見泉水的丁冬,你會痛苦嗎?如果你心裡有很多想說的話卻連一個音都發布出來,你會絕望嗎?而海倫。凱勒身患這三種疾病卻微笑地生活著。
1880年6月27日,海倫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殷實的家庭里,就在她快一歲的時候,一場可惡的病魔無情地剝奪了海倫的視力和聽力,讓她變成了一個又聾又啞的孩子。這一切,就像一場噩夢,海倫今後將面對一個黑暗,無聲的世界,那是多麼可怕啊!幸而,海倫有一個慈愛的父母,海倫從小就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她幼小的心靈中,始終點燃著一盞明燈。
海倫七歲的時候,她得啟蒙老師沙利文小姐來了,帶來了一縷海倫才能看到的光明。沙利文小姐用自己獨特的方法教海倫學會了很多單詞。海倫發覺自己能夠寫作或者發出聲音。對於一個生活在無聲世界的人來說,再也沒有比這些更讓她興奮的了。她覺得整個世界變得從未有過的美好。每個白天,她都充滿了喜悅;每個夜晚,她都盼望著新的一天的到來。
海倫十歲那年,在郝拉先生的精心訓練下,海倫學會了說話。在海倫十六歲那年,海倫靜茹了劍橋女子中學進行了系統的學習。海倫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學習,經過艱苦卓越的努力,海倫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哈佛大學德克立夫學院的考試。在大學里,海倫額外付出成倍的時間記筆記和理解功課內容。終於,經過不懈的努力,海倫獲得了寶貴的大學學位,成為人類歷史上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位盲聾人。海倫一生寫了很多著作,如《我生活的故事》,《石壁之歌》,《走出黑暗》及《樂觀》等等。海倫的文章吸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她獨特的人生經歷感動並激勵著無數脆弱的心靈,也激勵著我奮發圖強,做一個堅強而又刻苦努力的人。
『陸』 我生活的故事讀後感
《我生活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life)是美國著名盲人教育家及作家海倫·凱勒的處女作。這本書不像《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它詳細地介紹和講述了海倫·凱勒21歲以前她與老師莎莉文小姐在一起的故事,並附上了海倫由小到大所寫的十幾封書信。這本書講了這個名叫海倫·凱勒的小姑娘因一場疾病讓她失去了她本該擁有的視覺、聽覺,僅能夠發出一點聲音。但她遇見了莎莉文老師,莎莉文老師耐心地叫海倫發音、認字,漸漸地,海倫藉助莎莉文老師的幫助逐漸讀了許多書籍,認識世界,以優秀成績從大學畢業,並最終成長為一個名垂青史的教育家及作家的故事。
試想這樣一個又聾又盲還有些啞的小女孩,後來居然變成通曉英、法、德、希臘和拉丁語五種語言,學識淵博的學者,這是一個多麼不可思議的奇跡啊!她的好學彷彿與生俱來,但讓她取得成就的根本性因素其實是海倫·凱勒面對困難險阻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超出常人的毅力。一個又聾又盲的人要想脫離黑暗走向光明,就要學會讀書認字。但學會認字和讀書,對於海倫來說,像登天一樣難,但是,海倫做到了。她學會識字,完全是靠用手觸摸莎莉文老師的嘴唇,用觸覺感受老師的發聲,這顯然不太准確,海倫就迫使自己反復練習這些句子,有時同一個發音甚至要練幾個小時。她的驚人毅力便是不再困難面前屈服,練習,練習,再練習。
考上大學後,教材沒有盲文版,海倫只能花比其他同學多上好幾倍的時間與精力提前預習和復習課本,同學們都在外面嬉戲,海倫對自己說「一個人要得到真才實學,就要獨自攀登那奇山險峰」,這種不畏艱難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對於正面臨小升初考驗的我們,難道不應該學一學嗎?
海倫·凱勒對學習如飢似渴,她抓緊每分每秒地讀書、吸取知識,對比這位又盲又聾的特殊學生,所有正常人,特別是我們這些同樣的學生,難道不該珍惜寶貴的時間嗎?海倫用這本經歷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無論是誰,都要好好珍惜眼前美麗的世界。
書後附錄的海倫寫的信件有她7歲時剛接受教育三個半月寫的,也有21歲時文筆成熟時寫的。無論是7歲時她那稚嫩的甚至沒有標點和署名的信,還是21歲時細膩深刻的文風,還是十幾歲時天真活潑的小女孩情感的流露,都表現出了海倫的樂觀豁達,和對世界的留戀和嚮往。在信中,她向老師、同齡人、成人朋友講述剛聽到的故事和新學習的美好事物,如蝴蝶、花朵,還有清泉,這些都是海倫笑對生活,堅強樂觀的最佳表現。這又令我深思,我們這些擁有海倫沒有的能力的人,還為何為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而感到傷心和消極呢?我們該好好接觸這個世界,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呀!
海倫·凱勒,這個傳奇才女,讓我深思,更讓我感動!
『柒』 《我生活的故事》讀後感50字
看著這本書,我被海倫那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所感動。她在學習摸盲文的時候,如飢似渴,以至於自己的小手指都摸出血;她在學習說話時,一遍又一遍,夜以繼日的學習。看完了這本書,海倫很讓我震驚,這個世界上竟有這樣不屈不撓的人,如果我和她比,我當之有愧。她是生活在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的世界裡,而我卻生活在有聲有色的世界裡,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今後,我一定要學習海倫堅強的意志力,遇到困難不退縮、勇於接受挑戰、永不言敗的精神。海倫是我人生中的一個榜樣,她的那種精神激勵、鼓舞著我前進。
自己再刪點
『捌』 海倫凱勒的《我的人生故事》的讀書筆記誰有啊!請告訴我謝謝啦
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高燒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後來籍著她的導師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並且畢業於哈佛大學。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到傷害,從此以後,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後來,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七歲那一年,家裡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蘇利文老師。蘇利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蘇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的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一九六八年,海倫八十七歲去世,她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蘇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相關作品
* 奇跡締造者(台灣譯名:海倫凱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 我的生活
* 我的老師
海倫·凱勒好像註定要為人類創造奇跡,或者說,上帝讓她來到人間,是向常人昭示著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她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蘇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那一張靈巧的小嘴也不會說話了。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進了痛苦的深淵。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家裡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後,這樣寫道:「誰也難以想像我是多麼地驚奇和喜悅。對於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這時,海倫才9歲。
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裡,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因為每一條出口都已向他緊緊關閉。但是,海倫是個奇跡。她竟然一步步從地獄走上天堂,不過,這段歷程的艱難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她學發聲,要用觸覺來領會發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為此,海倫不得不反復練習發音,有時為發一個音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失敗和疲勞使她心力憔悴,一個堅強的人竟為此流下過絕望的淚水。可是她始終沒有退縮,夜以繼日地刻苦努力,終於可以流利地說出「爸爸」「媽媽」「妹妹」了,全家人驚喜地擁抱了她,連她喜愛的那隻小狗也似乎聽懂了她的呼喚,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倫出席了美國聾人語言教學促進會,並被安排到紐約赫馬森聾人學校上學,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沒過幾個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語交談;不到一年,她便讀完了德文作品《威廉·泰爾》。教法語的教師不懂手語字母,不得不進行口授;盡管這樣,海倫還是很快掌握了法語,並把小說《被強迫的醫生》讀了兩遍。在紐約期間,海倫結識了文學界的許多朋友。馬克·吐溫為她朗讀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說,他們建立了真摯友誼。霍姆斯博士在梅里邁克河邊幽靜的家裡為她讀《勞斯·豆》詩集,當讀到最後兩頁時,霍姆斯把一個奴隸塑像放在她手中。這個蹲著的奴隸身上的鎖鏈正好掉落下來,霍姆斯對海倫說: 「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倫的心中一陣激動,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海倫從小便自信地說:「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還得了優等成績,海倫懷著熱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學生活。
1904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里夫學院畢業。兩年後,她被任命為麻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為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後來,她又在全美巡迴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到了1921年,終於成立了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她一直為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海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她曾為這本書搜集了20年的筆記和信件,而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卻都在一場火災中燒毀,連同它們一起燒掉的還有布萊葉文圖書室、各國贈送的精巧工藝禮品。如果換一個人也許心灰意冷,可海倫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它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10年之後,海倫完成了書稿。她很欣慰,這本書是獻給安妮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
1956年11月15日,豎立在美國波金斯盲童學校入口處的一塊匾額上的幕布,由海倫用顫抖的手揭開了,上面寫著:紀念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文 ·麥西。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匾額,而是為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突出篇章的人們所設立的。的確,海倫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聯合國還曾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1968年6月1日,海倫·凱勒——這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贊歌的聾啞盲學者、作家、教育家,在鮮花包圍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正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言: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後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海倫、凱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參考資料:http://www.mingrenxiaoxiang.com.cn/html/mrdt/wh-gj/hailunkaile.htm
1968年6月1日下午,海倫·凱勒在睡夢中去世了,享年87歲。凱勒小姐在出生後18個月的時候就失聰失明成了個聾啞人,然而卻奇跡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倫·凱勒1880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一個聾盲人要脫離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認字讀書。而從學會認字到學會閱讀,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倫是靠手指來觀察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觸覺來領會她喉嚨的顫動、嘴的運動和面部表情,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她為了使自己能夠發好一個詞或句子,要反復的練習,海倫從不在失敗面前屈服。
從海倫7歲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學院的14年間,她給親人、朋友和同學寫了大量的信,這些書信,或者描繪旅途所見所聞,或者傾訴自己的情懷,有的則是復述剛剛聽說的一個故事,內容十分豐富。在大學學習時,許多教材都沒有盲文本,要靠別人把書的內容拼寫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預習功課的時間上要比別的同學多得多。當別的同學在外面嬉戲、唱歌的時候,她卻在花費很多時間努力備課。
海倫能夠走出黑暗,達到那麼高的學術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頑強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循循教導是分不開的。她說「我的老師安妮·曼斯菲爾德 ·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獲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師教她認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個名字,也是老師教她知道什麼是「愛」這樣抽象的名詞。海倫幼年得病致殘後,變得愚昧而乖戾,幾乎成了無可救葯的廢物,但後來她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確實是個奇跡。可以說這個奇跡有一半是海倫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創造出來的,是她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倫什麼,總是用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或是一首詩來講清楚,她的教育經驗十分豐富,教育方法也與眾不同,她從不把海倫關在房間里進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課堂教育。
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還喜歡戲劇演出,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並從中得到知識。她21歲時,和老師合作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後的60多年中她共寫下了14部著作。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116886.html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節選)
(美) 海倫·凱勒
我們誰都知道自己難免一死。但是這一天的到來,似乎遙遙無期。當然,人們要是健康無恙,誰又會想到它,誰又會整日惦記著它。於是便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有時我想,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那該有多好啊!這就更能顯出生命的價值。如果認為歲月還相當漫長,我們的每一天就不會過得那樣有意義、有朝氣,那樣充滿熱情。
我們對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對待自己的各種天賦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盲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後失明、失聰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聰目明的人卻從來不好好地利用他們的這些天賦。他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無任何鑒賞之心。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一旦失去了的東西,人們才會留戀它。人們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如果讓每個人在他成人後的某個階段瞎上幾天、聾上幾天,黑暗將使他們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教會他們真正領略喧嘩的歡樂……
請你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將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後,太陽再也不會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將如何度過你那寶貴的三日?你又會讓你的眼睛停留在何處?
『玖』 海倫凱勒21歲發表了我的處女作巜我生活的故事》對嗎
是的,《我生活的故事》是海倫凱勒21歲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二年級讀書時,和安妮·莎利雯老師一起合作寫的第一本書。
望採納。
『拾』 《我生活的故事》(海倫·凱勒)讀後感
讀《我生活的故事》有感
在美國的歷史上,有著這樣一位女教育家——他由於小時的一次發燒,成為了一個集盲、聾、啞於一身的殘疾人。這就是海倫·凱勒。她寫的《我生活的故事》,更是轟動美國,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買到了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講了海倫·凱勒從出生只知道考入哈佛的事情。與其說這本書是一個自傳體還不如說這本書是在描寫海倫·凱勒那種頑強的精神。因為,此書給我了太大的震撼與太多的啟發。
海倫·凱勒從小雙目失明,我很難想像她是如何走過這一生的。她的經理讓我明白了要珍惜自己,自己的一切一切。
我為自己沒有什麼生理上的缺陷而感到慶幸,我想:我們有了一個完整的自我,比起產繼任我們又多了一件,我是不是應該回報老天給我們一個完整的自我,答案是肯定的。那又會提到另一個問題——怎樣回報,其實為人類作貢獻就是對老天最好的回報!
海倫·凱勒在書中說到:「那時大學中的許多課本都沒有盲文的翻譯,都是由老師在手上給我皮鞋,所以,當其他人在外面玩耍時,我還在家中預習。」這一句話,使我深受感動,一個盲人,竟有鋼鐵般的遺志,即便是沒有生理缺陷的人,又有幾個能做到呢?
海倫的一生不知經歷了多少磨難,而他卻說她是快樂的,他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內做到了最好,他並沒有遺憾。也許人生即使這樣的,只要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內做到了最好,只要自己努力了,那麼世界將是一片光明。
我們並不像海倫那樣有生理缺陷,並且我們的起跑線都是一樣的,我相信我們只要努力了,只要用心去做了,就會坐到最好。其實,世界上沒有黑暗的地方,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點亮了一支照亮前方的蠟燭,只要盡力了,蠟燭就會越來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