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中國民間故事
⑴ 傳統過年的神話故事簡短
春節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⑵ 關於春節的民間故事梗概
以前有個叫「年」的怪物,頭長尖角、兇猛異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會爬上岸,吐食牲畜傷害己命。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這一年,從村中來了一個銀須飄逸、目若朗星的老者。半夜「年」闖進村,正准備逞凶時,突然傳來「噼噼啪啪」的炸響聲,那位老者披上紅袍呈現在「年」的面前,「年」渾身戰栗,逃回了海里,再夜不敢進村了。這就是過年的傳說和爆竹的來歷,後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過年的習俗越來越豐厚了。
⑶ 中國的春節的民間故事是什麼
中秋節原是豐收的家人。在中國農業社會,農民在豐收的季節里,總是大事慶祝一番。這個家人之所以成為佳節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有關。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多餘的太陽,解救百姓於水火這中。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將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後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後羿外出後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後,身體立刻飛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後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後異,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後,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來源:中國網)
⑷ 中國民間故事年獸主要內容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
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2、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
⑸ 春節民間故事
靈橋
從前,寧波老江橋橋頭有一座三聖堂。三聖堂里有三尊菩薩:坐在中間的是縣官老爺,左邊是南洋客人,右邊是皮鞋匠。傳說這橋與三聖堂有關。
過去,三江口上沒有橋,來往行人全靠一隻大木船擺渡過江,擺一渡要蠻多辰光,來往人多,交關勿方便,碰到刮風落雨漲大潮,弄勿好還要翻船。渡口旁邊有一間草棚棚,主人是個皮鞋匠,其手藝蠻好,工鈿還比別人便宜,客人等擺渡,常常在草棚前歇歇腳。
一日,來了一個南洋客商,右手提著一隻小箱子,要想擺渡,渡船還沒回過來,就到皮鞋攤去補皮鞋。皮鞋剛剛補好,渡船靠岸了,其急急忙忙穿好皮鞋,搶上幾步,軋上了渡船。
天暗下來,皮鞋匠收拾鞋攤,發現鞋攤旁邊放著一隻小巧的手提箱,其忖:「十有八九是日里來補鞋的那個客人錯落的。」就提起箱子,隨手打開一看,呆煞了,原來裡面都是金銀珠寶,鋥亮鋥亮。其忖:介多寶貝失落在這里,那個客商要急煞,沒辦法送回,還是等其自己來取吧。
第二日,皮鞋匠跟平常日腳一樣,擺出皮鞋攤,一邊做生活,一邊留心過往客人,一直等到夜,仍沒看見這位客商回轉來。就這樣等了一日又一日,過了一月又一月,一等等了三年多。
一日,這位客商果然來了,只見其走到鞋匠攤前面,對鞋匠說;「老師傅,儂手藝真好!我這雙鞋,是儂給我補的,穿了三年,還沒有破呢!」皮鞋師傅一看,趕快放下手裡生活,指指客人腳上穿的舊皮鞋,笑了笑,說:「客官儂好糊塗。算起來已經有三年另一個月了。」南洋客人說:「哎,一眼勿錯。」
「儂那次補鞋辰光,有啥東西錯落過?」
「有的。我有一隻小皮箱,好象是在這里等渡船辰光錯落的。」
「箱子里廂有啥東西?」
「金銀珠寶。」
鞋匠一聽馬上從屋裡拿出小箱子交給客人,南洋客人呆煞了,心忖:世上還真有介好心的人。連忙打開箱子一看,金銀珠寶一樣都勿少,交關感激,就拿出一串珠寶說:「儂真是個少有的好人。這眼東西算是我的一點心意,以後勿要再辛辛苦苦補鞋了,去開一爿皮鞋店吧。"鞋匠推開客人的手說:「客官儂勿要弄錯。如果我要這些東西,就勿會在這里等儂三年了。"客人一定要送,皮鞋師傅無論如何勿肯收。就這樣你送我推,一來一去,喉嚨越來越響,圍攏來看熱鬧的人也越來越多。這辰光,正巧縣官老爺路過這里,看見介多人圍在一起看熱鬧,也軋了進來,一問,是這樣一樁事體,就對這兩人說:「你們兩人勿要推了。我有個主意,你們看好勿好。這里江面寬,水勢急,行人擺渡交關勿方便,你們兩個推來推去,都勿要這筆錢,我看就在這里造一座橋吧,銀兩不夠,我也來湊個數。"聽了老爺的主意,看熱鬧的人都拍手叫好。南洋客人看見這個場面,乾脆把整箱珠寶都捐出來了。
就這樣,在三江口附近的奉化江上造起了一座大木橋叫老江橋,把城裡和江東的路接通,行人再也勿用擺渡了。後來為了紀念這三個人的功德,在橋頭造了一座三聖堂。
驚駕橋
寧波江東有座橋,叫驚駕橋,相傳是因乾隆尋父而得名。
乾隆登基之後,有一年微服私訪探民情,聽到百姓議論:當今天子勿是滿人所生,而是漢族大臣楊林之子。乾隆想探問又怕有損天子威嚴,思來想去總是猶豫不決,就皺著眉頭悶悶勿樂。回到宮里,奶媽李氏見皇上這副樣子,就試探道:「萬歲,儂是龍體欠安呀?往日回宮高高興興,今天為啥愁容滿面?」
乾隆聽了心裡一動,奶媽從小把我養大,一定曉得我的身世,就把私訪聽到之事,向李氏講了一遍,懇求李氏講出實情。李氏忖:我年紀老了,勿講真情皇上怕一生一世也勿曉得自己身世,就講了此事真情:原來,乾隆的父親是楊林,當時是丞相。皇妃和楊夫人同時分娩,皇帝實指望生個男孩,將來繼承皇位,皇妃偏偏生了個女孩,又得知楊夫人生的是男孩, 心生一計,就命楊林抱公子進宮,和公主一道過百日,再講楊林抱回兒子到屋裡,打開一看,眼睛青盯:抱回一個女孩!夫妻勿敢聲張,決定遠走高飛。第二日,楊林上殿奏本,聲稱年老體弱,來到浙江一帶隱居起來,乾隆聽罷不禁心中凄慘,淚如雨下。李氏急忙勸說:「萬歲,保重龍體要緊,如想雙親,可借南巡之機暗地尋訪,妥善安置。」
乾隆聽罷,覺得有理。第二日,就乘龍船到浙江,東打聽,西詢問,得知楊夫人想兒心切,終於憂慮成疾,離開人世,生父楊林更姓換名在天童寺出家。
乾隆又悲又喜,又思念心切,傳旨啟駕天童寺。一路浩浩盪盪,經過一座石橋時,突然從橋下沖出一個袈裟破舊、滿臉污泥的和尚,皇駕前兩匹馬因此受驚,把乾隆皇帝摔在地上。皇上跌倒那還了得!侍衛立刻把和尚抓起來,文武百官急忙把皇上扶起來。要在平時,皇帝早把和尚斬了,今天皇帝勿同尋常,仔細打量了和尚一番,問道:「儂為何擋駕?」那和尚知是當今皇帝,勿但勿跪,還高聲叫道:「儂為何人?」侍衛嚇煞了,這和尚吃了豹子膽,他們扭住和尚就要帶走,乾隆擺手制止,又問:「您老姓什麼?」和尚眼圈一紅:「善哉,善哉,貧僧姓木易,名二木也。」立時把身子轉了過去。乾隆心忖:木易合一為 「楊」,二木合一作「林」,豈非本人生父?乾隆勿動聲色,隨後暗暗派人為楊林造了一座楊王府,封其「楊王」,還親自去認生父。
因為馬在橋上受驚,乾隆為此摔了一跤,那座小橋後人就稱為「驚駕橋」。
它山堰
在鄞縣西鄉,有一條水波碧清的河流叫鄞江,鄞江中游橫著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它山堰。這個堰的建造,還有一段感人的傳說哩!
很早很早以前,鄞江的水是少有的寶水,用鄞江水灌溉田地,稻穀不施肥也會豐收。可是鄞江這條河流卻象一截斜倚著的竹筒,沒有支流,一直通到海,珍貴的鄞江水都白白流到海里去了,沿鄞江一帶幾十里方圓的莊稼因沒有水灌溉,都枯死了。遇到潦澇季節,海潮沿著這條直通的江道涌到上游來,無處排泄,莊稼都被海水淹死,人們也只能喝又苦又澀的海水。雖說鄞江水是寶,但人民卻飽受這條江的苦,大家背井離鄉,紛紛外出逃生。
這一年來了一位姓王的縣宮,他勘察鄞江,了解民情,決心不讓鄞江寶水白流入海,要用它灌溉附近十萬畝土地。王知縣貼出布告,決定開掘一條六十里長的內河引進鄞江水。
一聽到挖河引水的消息,百姓的勁頭可高啦,每戶人家自己買鋤置筐參加挖河,外流的逃戶回來了,遠地的農戶也帶著干糧來支援了。千萬個民工挖呀挖,整整挖了十年,一條從鄞江到鄞縣城裡(今寧波)的人工河挖出來了,大家跳呀笑啊,總認為大功告成了。
可是,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由於人工河太平坦,鄞江一放水,水向低流,江水一點也流不到人工河去,沿著原來傾側的江道流向海洋。千萬人工十年奮戰眼看著要白費力了,怎麼辦呢?王知縣苦苦思索,當地百姓群策群力,九十多歲的老人寧老太公想出了辦法,他建議在鄞江鎮西部新河與原江交叉地的它山旁造一座大堰,把原江截為兩段,攔住鄞江水,迫使它流入人工河。這個好主意,迅速得到知縣和百姓的贊同。
可是要在水流湍急,幾十丈寬的江面上造一座大堰,談何容易!最難的工程也是最主要的工程是打基樁,合抱粗的松木樁打下去,底下水流一旋,沙石松動了,直豎的木樁立即橫倒了,骨溜溜地隨水沖到海里去。這樣,打了三天三夜,幾十條木樁都漂走了,連一根也沒打成功,而根據規劃,至少需要打牢十根木樁才越做成大堰基礎。
人們又犯愁了,怎麼辦?寧老太公開口了:「辦法是有的,不過這不可能辦到。」
「人是萬物之靈,"老太公說,「人血是無價之寶。如果有人寧願犧牲性命,用人的熱血就可以把基樁凝固在江底。就只有這個辦法,但這需要有十個人的性命啊!如果有十個人肯流血,就拯救了我們方圓百里的千萬百姓,並可為世世代代的子孫造福。」
人們死靜死靜,人血打樁,這是獻出性命啊!
「用我的血打樁!"老太公帶頭說,「誰願意跟上來?」
突然,從人群中站出幾十位後生,「我!」「我願意」幾十位後生紛紛報了名。人們不讓老太公獻身,勸說道:「太公,你年紀大,血脈不夠旺盛,樁基打好後還要你安排鋪石板,砌堰身。」最後在報名的後生中選了十名,說來也巧,他們的姓氏剛好是《百家姓》的前十個: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見到百姓們如此獻身精神,王知縣也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當天晚上,十位後生飲了血酒,對天起盟,結拜為異姓兄弟。
第二天,人血打樁開始了,只見岸兩邊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凡能走動的人都去了。
姓趙的大兄弟帶頭,第一個被綁在大松木的尖頭,他露著笑,隨著樁木徐徐沉入水底,巨大的錘頭敲擊著樁木頂端,樁尖粘著火熱的鮮血,牢牢釘在水底的沙石中。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紅波紋。第一樁成功了!人們哭啦。
第二位兄弟也含著笑捆在樁尖上沉下水去,筆直的木樁,隨著重錘敲打逐漸插入江底,水面上,又泛出鮮紅的一大圈。三位、四位、第九位兄弟也下去了,九根樁都打完了。潛入水底觀察樁基的人上來說,九根木樁根根筆直地插入沙石中,又深又牢固。
輪到第十位兄弟打樁了,他有點膽小,一想到死,又覺得害怕,極力想笑,但笑不出,變成一臉苦笑。他雖然也隨著樁木下水了,水面上同樣泛起一個個紅圈,樁子還是打牢了,可是有一點側斜,不象前面九個樁那樣筆直
巨大的條石壓在木樁上,一層層疊上來,整整疊了三十六層,共用了五千塊巨石。它山堰造好了,寶貴的鄞江水終於順從地流入人工開挖的內河,一直流到縣城的濠河頭,它灌溉著鄞縣西鄉的田地,咸苦的海水再也涌不進它山堰這座攔河大壩了。鄞西一帶,從此成了著名的米糧倉。
人們為了紀念這十位為公獻身的異姓兄弟,在它山堰的北岸造了一個它山廟,廟里塑著為民造福的十兄弟像。據說這十尊塑像,前九尊都是滿臉笑容,笑態可掬,而第十尊卻是愁眉苦臉的。
芸草夾書
天一閣藏書樓用芸草夾書防蛀,相傳,這芸草是人變的。
嘉靖年間,鄞縣錢家莊有一位錢員外,膝下只生一個女兒,名叫綉芸。綉芸生得眉清目秀,長到十六歲的辰光,不但會綉花,而且歡喜讀書、寫字、畫畫。
一天,綉芸聽到天一閣內有萬卷藏書,便立志要到天一閣去看一看,可是,日盼夜盼,總是不能如願。日子久了,綉芸慢慢得了心病,人變得面黃肌瘦,吃不落飯,困勿好覺。錢員外焦急萬分,細細一問,方知原委。錢員外想:我何不託人說媒,把綉芸嫁到范家去?主意打定,第二天便託人到范家說煤。
范氏打聽得綉芸才貌雙全,也就滿口答應。於是,沒有幾天工夫,范家就到錢家下聘定親。綉芸嫁到范家以後,小倆口恩恩愛愛,公婆見了也稱心如意。
真是光陰似箭,不知不覺數月過去,一天晚上,綉芸對丈夫提出要上天一閣看書的要求,丈夫一聽,為難地說:「范家有『書不出閣,女不上樓』的家規,你要上閣看書,這是辦不到的事啊!」
綉芸聽了丈夫的話,不覺心灰意冷,當夜就病倒了。從這以後,綉芸一天總要許多次來到庭院里,呆頭呆腦地望著天一閣藏書樓。望著,望著,不覺哭出聲來。她哭啊,哭啊,哭了三天三夜,淚水哭幹了,還是獃獃地站在那裡,變成了一塊人形的石頭。第二年春天,庭院里綉芸的淚水流過的地方,長出了青翠的絨草,說也奇怪,根根草葉朝著天一閣方向。
一天夜裡,綉芸的丈夫剛剛入睡。忽兒,庭園里響起了悅耳的琴聲,只見綉芸和一群美麗的仙子正在庭園里翩翩起舞。綉芸含著眼淚走到他跟前,說:「我生不能上天一閣看書,死後已變作芸草仙子,望你念往日夫妻之情,把庭園中的芸草帶上天一閣,夾在書中,以了卻我生前的心願。」說罷,悄然離雲。這時,丈夫急喊「綉芸」,一喊喊醒了,方知是夢。
第二天一早,綉芸的丈夫急急來到庭院,庭院里果然長滿了青翠的絨草,於是,他親自採集來,親自曬干,親自帶上天一閣,親自夾在一本本書中。說也奇怪,過了許多年,凡有芸草夾著的書,書都沒有被蟲蛀。從此,芸草夾書防蛀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朝里掛的御匾
餘姚市政府頭門口,掛著一塊匾,上面寫著「文獻名邦」四個金色大字。
餘姚被稱為「文獻名邦」,還是明朝嘉靖年間的事情。那時候,餘姚出了許多文人學士,如一母三閣老、五子六尚書、十八學士三狀元等。三閣老中有一個名叫謝遷,在朝為官清正,很受朝廷看重。有一次,嘉靖皇帝在他書房裡看到厚厚的一疊考卷,都是餘姚考生寫的文章,文章寫得很好,嘉靖皇帝看了一篇又一篇,心想:餘姚出過不少文人,現在又有許多好文章,人才確實不少,便問謝遷:「餘姚人都喜歡書?」
「是的,萬歲!」謝遷隨口應了一句。
嘉靖皇帝想到孔子、孟子的家鄉,都有一塊「文獻名邦」的匾額,也想賜一塊給王陽明的家鄉,而嚴嵩等幾個奸臣心裡妒忌,對嘉靖皇帝說:「謝遷的話,不能全信。」為此,嘉靖皇帝特意派了一個姓何的翰林,到餘姚來暗查察訪。
何翰林坐船到餘姚來,故意在船頭上掛了一塊木牌子,上寫「是書必通」四個大字。有一天,船到七里浦,岸上有個七八歲的孩童,大聲叫喊船停停,船停停。何翰林聽見了,便叫撐船的把船靠岸,將孩童叫到船里,問他有啥事?孩童指著船上的木牌說自「先生,『是書必通』,請問你有沒有讀過『通書』?」何翰林想,四書五經里沒有「通書」這一部書,但不好說不知道,只好說了聲:「自然讀過。」那孩童從身邊摸出一本書來說:「那麼請你背一背。」何翰林接過一看,原來是一本皇歷,就問:「你能背?」孩童說:「當然能背。」
「你先背來。」
孩童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的背了一遍。
何翰林一邊看書,一邊聽,等孩童背完,他也照樣從頭到尾背了出來。
那孩童又說了:「順背只能算讀過書,不能稱『通',要稱『通』,須要倒背一遍。」
何翰林聽了大吃一驚,說:「難道你能倒背?」孩童說:「請先生聽好。」說完,就照書倒背起來。何翰林拿著書邊聽邊對,果然一字不漏。這一來,何翰林只好認輸,並當著孩童的面,取下了那塊「是書必通」的牌子。心想,小孩子也有這樣的文才,另外的人更不用說了,他就不再察訪,連夜趕回京城回復皇帝說:「餘姚人果然有文才,有學問。」嘉靖皇帝聽奏後,賜匾的事就決定了。這時,謝遷已告老回鄉,慈溪的趙文華當了文華殿大學士,餘姚得了「文獻名邦」的匾額,他不服氣,但又不敢違抗聖命,就和幾個好臣商量,從中刁難。送匾的時候弄得冷冷清清,並且規定,匾要向里掛,不準朝外掛。
所以明朝以來,餘姚縣衙門的頭門口,一直掛著「文獻名邦」的匾額,但一直是朝里不朝外的。
天童寺
阿拉寧波東鄉的天童寺被稱為東南佛國,這個寺院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一千七百年前,有個後生,名叫義興,賣席過日子,生意勿好,三日倒有四日餓肚皮。有一年夏天,他賣席到東谷,走進山嶴,人涼蔭起來,一看,這地方四面是青山,還有一條小溪坑。義興看看是個好地方,就住下來,決心修身當和尚。
義興住下後,種種桃,種種菜,空落工夫就坐在草庵前念經。念啊,念啊,頭發念白了。有一天,玉皇大帝帶著太白金星在天上巡遊,巡過東谷時,看見從地面射上一道金光,往下一看,原來是一個老和尚坐在庵前修行。玉皇大帝交關感動,就派太白金星下凡,服侍老和尚。太白金星演化成一個十四、五歲的童子,每日為老和尚送菜送飯,義興和尚看看這個童子乖聰勤力,就收他作徒弟。
那年頭,正好司馬昭做皇帝。皇帝相信佛教,想拜一個得道高僧為師,到處尋不到,為此事悶悶不樂。有一天夜裡,皇帝在夢里看見一個童子對他說:「東南方向,有一個小茅庵,庵里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這個老和尚就是你要拜的高僧。」
皇帝蠻相信,第二天,馬上動身朝東南方向尋來。一尋尋到東谷,果然有一個草庵,庵里老和尚端端正正坐在庵前念佛,皇帝當即拜老和尚為師。這天中午,皇帝要離開草庵,老和尚送皇帝下山。這時童子站在庵前大聲地喊師父吃飯。皇帝回頭一看,吃了一驚。原來站在庵前的這個童子和夢中的一模一樣,連聲音也相同。心裡想:這難道是天意安排的嗎?我何不趁機將寺院造起來。
回到京城,皇帝就下了一道聖旨,要在東谷建造寺院。
過了幾年,童子看看寺院已經造好,老和尚也有人服侍了,就對老和尚說:「師父,我要走了。」老和尚說:「你辛苦了好幾年,如今寺院也快造成,你為何要走?」
童子只得從實說了:「我本是太白金屋,是奉玉皇大帝之命來服侍你,現在你已有人服侍了,我也可走了。」說著童子就不見了。
義興和尚為了紀念這個神童,就把造好的寺院取名為天童寺。
虎頭鞋
做長輩的為啥要給剛剛出生的兒孫穿虎頭鞋?這有來歷。
深山冷嶴有老虎,經常下山吃人,鬧得人心不寧,提心吊膽,家家戶戶都把小孩關在屋裡,不讓出門。
當時有一個聰明的小媳婦,對三歲兒子交關中意,歡喜給他穿戴打扮,花了三天三夜的時間,給孩子做了一雙「虎頭鞋」。孩子穿上這雙鞋,交關高興,整天在外奔跑、玩耍。
一天傍晚,山裡的老虎又到村裡來找吃食,一見村邊有個小孩在玩,就一躍向他撲上去。當老虎按住小孩時,看到小孩的兩只腳,心裡想:咦,我的孩子在窩里,咋會跑到這里來?就輕輕地放了他。小孩不懂事,也不害怕老虎,見自己腳上穿的鞋和老虎的頭一樣,想起娘在給他穿鞋辰光說的一句話「咬、咬、咬。」就一邊「咬、咬、咬」地大叫,一邊仰面朝天,雙腳用勁亂踢。這時,老虎正低下頭,用舌頭愛撫孩子,孩子的一隻小腳剛好踢著老虎的一隻眼睛。老虎忍著痛又想:啊呀,這不是我的孩子,這只小虎比我還厲害,它准能吃掉我。嚇得掉頭拚命向山裡逃去了。從此,老虎就不敢下山來吃人了。當人們曉得這個原因,都學著這個聰明媳婦的樣,給自己的孩子綉上一雙虎頭鞋,穿在腳上防老虎傷害。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歷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
新年,傳統的舊歷年則稱春節。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歷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
「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
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
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
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歷二十四
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
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
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
在我國,還列入了國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
歷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
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
「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
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
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
歷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⑹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春節
春節傳說故事
傳說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象往年都忙著收拾東西准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⑺ 春節的傳統故事
除夕守歲的來歷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以上便是傳說中除夕守歲的來歷。
⑻ 春節期間的民間故事。字數必須要在五十字左右。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里啪啦」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