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齒寒故事的讀後感
Ⅰ 文言文《唇亡齒寒》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
那就是
弱小的勢力相依為命
應該聯合對抗外敵
否則
會死得很慘
說白了
就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蹦不了這個也跑不了那個
Ⅱ 「唇亡齒寒」的故事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弱小的勢力相依為命 應該聯合對抗外敵
否則 會死得很慘
Ⅲ 唇亡齒寒故事概括
唇亡齒寒,漢語成語。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釋義:唇沒有了,牙齒就寒冷。比喻雙方息息相關,榮辱與共。
【出自】:春秋時流行的一句諺語。見於《左傳》、《墨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傳·僖公五年》中晉獻公向虞國借路伐虢,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虞君說,虞虢兩國像嘴唇和牙齒之間的關系,唇亡則齒寒,但虞君未聽勸告最終也為晉所滅。
【成語大意】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輔,頰骨也;車牙床也;頰骨在外,牙床在內,不可一日離也,故曰相依。唇,口緣也;齒,當唇之牙也;唇在外,齒在內,唇亡則齒自寒。(《宮之奇諫假道》)
【成語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消滅虢(guo,在陝西寶雞)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大夫荀息建議,把獻公的美玉和寶馬,送給虞國國君,請求借道。晉獻公接受了。
虞君見禮物,很高興,答應借道。大夫宮之奇阻止說:「不行啊!虞國和虢國就象牙齒和嘴唇的關系,沒有了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唇亡齒寒)。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幫助,萬一虢國被消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君不聽。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回來時順便又消滅了虞國。
「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Ⅳ 文言文《唇亡齒寒》讀書筆記
唇亡齒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解釋〗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關。
〖出處〗《左傳·哀公八年》:「夫魯,齊晉之唇,唇亡齒寒,君所知也。」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Ⅳ 「唇亡齒寒」講述的是怎樣的故事,進而告訴人們什麼
成語出處《左傳·哀公八年》:「夫魯,齊晉之唇,唇亡齒寒,君所知也。」
【典故】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2]
【寓意及出處】
唇亡齒寒的意思是指嘴唇沒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用來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一方受到打擊,另一方必然不得安寧。這則成語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現在人們經常用這個詞語來形容兩方具有依存的關系,誰都離不開誰。
Ⅵ 讀《唇亡齒冷》有感
讀《唇亡齒寒》有感
前幾天,我讀了《唇亡齒寒》回,我印象很深。
《唇亡齒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答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有時由於某一事物的消失,就會失去另一事物存在的條件,看不到這一點,孤立靜止地看待事物是要做錯事情的。但是現在有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面,有的即使看到了,也往往不會用。所以就會像故事中的「虞公」一樣——被別人欺騙。
這個故事中發生的事情,也許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並不是很多,有的人就認為我們不用去了解它,但是我不這樣認為。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會有很多類似的事情,可能有時候我們沒有留意,但是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不可忽視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人生道路的漫長,幾十年的時間。在如此漫長的人生道路中,難免會發生些事情,我可以藉助這個道理把他們做得更好。
所以我會留意這個道理和生活中其他的道理,因為這些經驗是隨時能用的。觀察,永遠是我們的夥伴。
Ⅶ 唇亡齒寒的故事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1.《寫字本B冊》(第12課),簽名。
2.完成《練習冊》(第12課)一~五大題,口述第六大題,簽名。
3.熟讀第12課,用所給詞語,將兩個故事的內容和自己的看法給家長聽。
(1)《亡羊補牢》:丟失 羊圈 窟窿 勸告 後悔 趕緊 結結實實
(2)《揠苗助長》:巴望 焦急 筋疲力盡 一大截 枯死
4.復習第12課詞語,並抄寫下列2句寓意,簽名。
(1)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能接受勸告,及時補救,就不算晚。
(2)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會將事情辦壞。
5.按常規要求預習第13課《畫楊桃》,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肅」、「而」,並在書上作好記錄(部首、除部首幾筆、頁碼),簽名。
[五角星]請1~24號同學於今明兩日上傳書面作業至此作業區,其他同學自願為主,截止時間明天晚上7點。
[五角星]第12課《寓言二則》的復習ppt已上傳,供大家參考復習
[五角星]推薦閱讀:《語文綜合學習》(p88~99)《中流砥柱》、《唇亡齒寒》、《驚弓之鳥》、《腳踏實地》
Ⅷ 唇亡齒寒給我們的啟示
唇亡齒寒的啟示: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形容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棄其一就會影響到另一半,因為它們是共存亡的。 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棄其一就會影響到另一半,因為它們是共存亡的。 弱小的勢力相依為命應該聯合對抗外敵.事物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只要沒有了一個,另一個必定會慘敗。只有相互依存,才可以生存更久。要把目光放遠。
唇亡齒寒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的近鄰有虢、虞兩個小國。晉國想吞並這兩個小國,計劃先打虢國。但是晉軍要開往虢國,必先經過虞國。如果虞國出兵阻攔,甚至和虢國聯合抗晉,晉國雖強,也將難於得逞。 晉國大夫荀息向晉獻公建議:「我們用屈地產的名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為禮物,送給虞公,要求借道讓我軍通過,估計那個貪戀財寶的虞公會同意為我們借道。」晉獻公說:「這名馬美玉是我們晉國的兩樣寶物,怎可隨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寶物暫時送給虞公,還不是等於放在自己家裡一樣嗎!」晉獻公明白這是荀息的計策,便派他帶著.名馬和美玉去見虞公。 虞國大夫宮之奇知道了荀息的來意,便勸虞公千萬不要答應晉軍借道的要求,說道:「虢虞兩國,一表一里,唇亡齒寒,輔車相依,如果虢國滅亡,我們虞國也就要保不住了!」這里的「輔」是指面頰,「車」是指牙車骨。面頰和牙車骨,是一表一里,互相依存的,所以叫做「輔車相依」。嘴唇和牙齒,也是表裡相依的,嘴唇如果不存在了,牙齒失去掩庇,就要受寒,所以叫做「唇亡齒寒」,也叫「唇齒相依」。 可惜目光短淺、貪財無義的虞公,竟不聽宮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晉國的陰謀欺騙,不但答應「借道」,而且願意出兵幫助晉軍,一同去打虢國。宮之奇預料祖國將亡,無法挽救,只得帶著家小,趁早逃到曹國去了。 這樣,晉獻公在虞公的「慷慨幫助」下,輕而易舉地把虢國滅亡了。晉軍得勝回來,駐扎在虞國,說要整頓人馬,暫住一個時期,虞公還是毫不戒備。不久,晉軍發動突然襲擊,一下子就把虞國也滅亡了,虞公被俘,屈地產的名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晉獻公的手裡。
Ⅸ 中華上下五千年唇亡齒寒讀後感
我最近讀了一本名叫《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書,它帶給了我許多歷史知識,讓我受益匪淺,
其中我最喜歡《唇亡齒寒》這個故事了,它講了春秋時期晉國十分強大,想吞並周邊的兩個小國,但那兩個小國團結合作,一起對抗晉國,晉國很難取勝。一天,晉國有個大夫想了個一箭雙雕的計謀。用錢收買其中一國的大王,讓他不要幫助另一個國家對抗他們,然後逐個擊破,就這樣,這兩個小國都被滅了。
「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如果那一國的大王不那麼貪財,和另一國一起對抗晉國,就不會被滅了。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