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故事讀後感100字
㈠ 自然正能量勵志故事集讀後感
正能量讀後感,近來提倡的最多就是正能量,擁有正能量才能夠積極向上。
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積極向上的希望,促使我們要不斷地追求以便讓生活變得更加圓滿更加幸福。正能量的表現原理是激發出積極向上的力量,可以使我們認識一個新的自我,讓我們變得更加的自信、更加的充滿活力,也就會更有安全感。
讀了《正能量》這本書只後我感覺到了一股股正能量在體內涌動著,溫暖著我的內心,驅散心中陰暗的負能量。書中所寫的很有道理正能量的勵志的句子,通過我對正能量讀後感和我的理解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改變生活中的小事情,讓自己更加具有人格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可以通過你的肢體語言傳遞給對方。與那些和動作生硬的人握手相比,那些和動作順暢自然的人握手的人感到更加快樂,與對方心裡上更加親近,認為這些人更加招人喜歡、態度隨和。
改變自己的不好的小習慣,讓和我們初次見面的人對我們印象更加深刻,同時野拉近與對方之間的距離。
還有生活中要學會微笑,微笑著面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嘴角輕輕上揚,體內瞬間就會充滿正能量。微笑使人感覺快樂,大笑能夠讓人興高采烈。笑容能夠治癒傷痕,讓人心理充滿陽光。快樂的與內心交談,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讓自己每天都活在快樂當中。
生氣對自己和別人都不好,它會讓你做出不應該做的傻事,胡亂的冒險,說出讓自己很快就會後悔的話,並且容易引發出一些不必的暴力行為。同時,生氣對你周圍的人也不好。它會讓你的人生處於糟糕的頻率上,把你拖入困境。當然平時如果你已經生氣了,有一個有效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要想浮躁的心平靜下來,就要想辦法表現得彬彬有禮,舉止平和!慢慢的你就能夠讓自己心態平,微笑的面對,積累正能量
㈡ 自然故事園讀後感(500字)
讀後感也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作文的一種形式。精品學習網為大家搜集了大地上的事情讀後感500字,希望提高大家的寫作水平!
葦岸的一生只留下寥寥十幾萬文字,這是因為他致力於描寫自然,追隨自然,同時融於自然。他以自然界變化的速度,以家鄉金黃的麥稈作筆,以清凌凌的河水為墨,隨四季輪回而寫作。
他的這些樸素的觀念使他成了一個素食主義者,使他開始懼怕新世紀工業大發展的到來,使他在自然和自身發展之間做著掙扎,也使他留下了這樣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們腳下這塊神奇的土地——自從人類漸漸從農耕社會走向遠離與土地接觸的生活,自從人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遺忘了她,毀滅著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葦岸與他人不同,他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通過感悟,他聽到了大地母親的哭訴,感受到了她的脈搏,理解她的痛楚。葦岸的筆下,轉述的是大地的傾訴。
葦岸已去,但大地上的事情還在發生著,等待我們去觀察、去感悟。
通過我們提供的大地上的事情讀後感500字,大家一定會對讀後感有新的認識,從而養成寫讀後感的好習慣!
㈢ 自然故事園讀後感400個字
今天,我看完了法布爾的《自然的故事》這本書。剛剛合上這本書時,卻發覺心中有許多的想法要說出來。
給大家推薦一下這本書吧!法布爾的書,大多都是些昆蟲的,這本書也不例外,這其中講到了許多昆蟲的故事。先說說螞蟻的牛,我們桌子上那一杯杯的牛奶,都是由擠奶工從一頭頭肥壯的奶牛身上擠出來的。螞蟻也不例外,他們也有擠奶工,有奶牛,甚至還有牧場。你還別不信,這大自然的奇妙,只有你見了才知道。
在螞蟻家族中,有各行各業的螞蟻:有木匠、保姆、搬運工等等。當然,也有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擠奶工。
我們的故事,就要從這螞蟻窩說起。在一個清新的早晨,擠奶工要出來工作了。只見在一棵棵接骨木樹的莖上,有一隻只的螞蟻在艱難的爬著,有的爬上,有的爬下。有一些爬上的攔住爬下的螞蟻們,好像詢問上面的情況。它們到底是要去干什麼呢?接骨木樹上有著無數螞蟻們的牧牛。那些向下的螞蟻剛剛榨了些牛奶裝在肚子里,帶給螞蟻窩里的工蟻們。
讓我們再看看那些牛,看看螞蟻們是怎麼樣榨牛乳的。我先告訴你們,不要以為那些牛像我們的牛一樣,對於它們。一片葉子就足以做一個農場了。
這些螞蟻們的牛——木虱,動也不動的緊緊地挨著,蓋滿了葉子的背面和柔軟的新枝。它們嘴上的吸管,比一根毛發還要精細,插入樹皮里,它們就可以一動不動的吸著接骨木樹的汁水。兩根管子,如果你看得仔細點,你可以在那裡面看到一點點甜蜜的汁水。這就是牧牛的乳房。我們的螞蟻,就踩在緊緊挨著的牧虱身上,四處尋找這種甜蜜的汁水,但是這些牧牛是非常吝嗇的,就像我們的奶牛一樣,需要擠出來。
而我們的擠奶工們呢?也有一種擠奶的辦法,它們用它們那柔軟的精緻的觸角,輕輕地觸碰著木虱的肚子,一大滴甜美的汁水從木虱的罐子里滴了出來。倘若在一隻木虱那裡填不飽肚子的話,螞蟻們就跑到其他木虱那裡,用同樣的辦法得到美味的小水珠,這種辦法幾乎次次湊效。
當一隻擠奶工填飽了肚子,便向螞蟻窩里走去。哪裡有許多餓著肚子的螞蟻們需要美味的牛奶。擠奶工在半路上遇到了一個木匠,他拉著一小枝稻草,拉的有好些時日了。他的肚子正空空的,需要擠奶工那甜美的牛奶。兩只螞蟻嘴對嘴,好像在親吻,這時,擠奶工從肚子里吐出一小滴牛奶,木匠馬上就吞了下去。它又有力氣拉這枝稻草了。就這樣,擠奶工每在路上碰見一隻飢餓的螞蟻,就把肚子里的奶汁吐出來一小滴,直到肚子里沒有奶汁時,它們又回到螞蟻們的牧場里,去榨牛奶了。
這就是蟻牛的故事,我剛看到這篇故事時,我甚至不相信這是真的,可是當法布爾這位知名的昆蟲學家這么細致的寫出來時,我不得不相信,這是真的。
這本書的名字叫《自然的故事》,自然裡面有很多大自然創造的奇跡,當然,也包括我剛說的那篇螞蟻的牛。
大自然創造的奇跡是那麼得令人不敢相信,人的那點發明和大自然的發明相比,簡直不足為奇。大自然的奇跡真是太多了。這位神奇的魔術師一定還有很多的秘密隱藏在大地中,而法布爾發現的這些奇跡應該只是秘密的一點點,更多的秘密還需要我們去發現,未來的法布爾也許就在我們當中。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學習。不過,首先要把法布爾的秘密研究清楚呀!所以,趕緊去書店買法布爾的書《自然的故事》吧!相信你一定會找到大自然更多的秘密的!加油!
㈣ 自然的故事讀後感五十字以下
本書載錄的文章都是人與動物和自然的故事,共有77篇。這本書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中的兩篇:《海子爺與老雪狼》,這個故事訴說的是一個老人和一條狼有了感情,在冬天時,老人不小心掉進了海里的一個冰窟窿,這時,那條狼跑來,咬住他的衣袖想把他拉上岸來,拉了好久,狼的身體凍成冰雕了,顯示的畫面還是狼咬著老人的衣袖;《斑羚飛渡》,幾十頭羚羊為了通過一個六米寬的峽谷,老羚羊、年輕羚羊各一隊,老羚羊和年輕羚羊同時起跳,老羚羊的背正好出現在年輕羚羊的上方,年輕羚羊用腳用力一蹬老羚羊的背,年輕羚羊就落到對面的峽谷上了,就這樣,一對對羚羊騰空飛起,直到所有年輕羚羊都跳過去,空中銜接才停止。本書還有其他等等共77個令人無法忘懷的故事,我都一一看完。
這些文章是多麼精彩,多麼感人啊!在《海子爺與老雪狼》中,人和狼本應是敵人,卻能和諧相處,海子爺給老雪狼食物,老雪狼牢記恩情,並用生命回報。《斑羚飛渡》中,羚羊願意用一半生命換另一半生命,實在是感人!現在人類經常殘殺動物,捕捉鳥類,現在連動物都這么感人,人類還忍心殺害動物嗎?如果獵人看到這些感人的故事,還忍心舉起手裡的屠刀、獵槍嗎?
《感恩自然》寫的都是人與自然和動物的故事,建議大家都看看,品味品味吧!
㈤ 於曉東的《自然故事原讀後感怎麼寫
你好
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說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
㈥ 三國演義每回讀後感100字,7篇
<三國演義>看了某本書後,有不少感觸。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與秦穆公爭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後的「五胡入華」時代還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晉「淝水之戰」。
秦王苻堅,它是各有眼光有氣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輸了,加上其又是個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統漢人史學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難堪。若比較當時的前秦與東晉,就可以發現其實在苻堅統治的秦國,可以說是朝氣蓬勃,與唐太宗的氣度和架勢有得比。只不過在「淝水之戰」離奇失敗,就被人說胡人是敗類。
類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稱為「*雄」,似乎略帶貶義,的確,它是詭計多了點。而它南征失敗,又被人說成很不堪的樣子,在《三國演義》中就有不少這樣的觀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後,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我認為,曹操不會如小說中所說的沒用,只不過書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國,且次書以劉備開頭,讀者很自然的就把他當成主人翁,加上現在對劉備的仁慈之類的贊美太多,當然就把曹操發動的戰爭說成不仁不義的侵略。
仔細想想,武侯諸葛孔明幾次出征攻打魏國,不也是在侵略嗎?他以先帝遺命為由,討伐曹操收復中原,就成了愛國愛民的英雄了。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不是人?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誅之?他可能並不想發動戰爭,但1.不出祁山,發展困難。2.先帝遺命,怎敢不從?書中雖把諸葛亮神化了,卻不能改變歷史:卧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希望大家不要太過相信權威,不要被那些落後的思想觀念所蒙騙,有時該好好重思一下某些問題。
2-------------------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一
遠略高瞻屬武侯,奈何壽盡命天收。 煩將三顧茅廬義,便起獨滅漢室憂。
赤壁敗操引明策,成都扶備獻良謀。 至今提念仍心泣,雲雨翩翩空自流。
二
將星秋夜已收藏,魑魅紛紛蹈亂狂。 生不逢時難享受,命徒隨古怎憂傷。
池魚駁躍攪池暗,海日初升伴海光。 事主兩朝人贊譽,英雄從此姓名彰。
3----------------讀三國的時候,覺得人物形象很生動鮮明,有很多讓我覺得喜歡的人物,其中有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備.關羽……但是在這些人物中最喜歡的還是諸葛亮和曹操.
被稱為是儒家倫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學"."識"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內容,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隨著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尖絕"曹操是個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藝術典型家,作為一個陰謀家,他具有無窮的權勢和貪欲,與"仁義"的劉備形成鮮明的對照.他交織在陰險.奸詐.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權在握,則為所欲為 ,與諸葛等人的形象是鮮明的反叛,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汗獻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對手罵為"名為汗將,實為汗賊".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雖不為人喜愛,但也深刻的體現出當時的歷史環境!
(此書中也有不少的戰役,其中赤壁之戰是最重要的戰役,也是小說的最精彩的戰役,戰線長,場面大,也最為突現作者藝術功力的筆墨,你們看了我的讀後感後可以將此書好好閱讀一下哦,真的,會讓人受益匪淺哦,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4-------------《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乾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乾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選編的歷史小說,這本小說的內容多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間書藝人所編,經羅貫中的整理和編輯後,就成了一本中外聞名的巨著,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
書中的情節是以沒落王族劉備為主導,故事是講述他在偶然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故事就這樣開始,而以其後約九十年的晉渡江滅吳為終,其中一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傳戶曉的故事,可見此書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閱讀的念頭。
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部小說的靈魂,主角劉、關、張三人在其漂盪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了仁、忠、勇三種典範的英雄氣概,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劉玄德攜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單騎」、「張翼德大鬧長板橋」等情節,而書中的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變數盡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維也被描繪成忠孝智義兼具的棟梁之才,而一代軍事家曹操由忠於大漢變到大奸大惡的險惡丞相的心理變化也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可見這部書對人物特徵刻劃之精細堪稱古代長篇小說之首,真千古奇書也。
而三國演義一書,由宋朝開始有書藝人用之作題材,只不過都總是沒有連貫性,不過何以我會言及書藝人?其實書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國演義中,最為所熟悉的都算是關羽了,關羽是書中最忠之人,而當代因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論任何讀書人,都會追求忠君愛國的境界,「忠臣是英雄」這個道理令關羽與有鬼神之智諸葛亮並列,可見書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顯,相對地,奸相曹操只因「挾天子,令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這個情況大抵只會出現在尊儒的宋朝。
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是無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沒有歷史價值,只不過歷史價值不在三國時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為三國演義是坊間的書籍,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了解當時的政治狀況,像張飛這樣的英雄出現,大抵是因為漢人在元朝時飽受欺壓,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為的英雄為之出頭,張飛才會由溫文儒雅寬大畫家、書法家被改成敢作敢為的大老粗,而「張翼德怒鞭督郵」一事就可完全表達百姓對元朝官員的強權欺壓有多大厭惡。
其實我還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必須讀中國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相比之下西遊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不過除了文學價值外,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極力推薦三國演義這一本好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演義>> 讀書筆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謚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系,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只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
三國演義》讀後感——為魏延鳴不平
諸葛亮無疑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了,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前後知天下事,左右曉天文地理。但讀來讀去,心中總有一個結不能打開:他為什麼老是要和魏延過不去呢?在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後,我還是覺得魏延應該算是三國里的一個悲劇人物了,因此覺得有必要為他說上幾句,鳴鳴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見,也希望能一起來談談。
我個人認為,在三國里,魏延是一個深明大義、識時務的俊傑。想當年劉備攜民渡江投奔襄陽,劉琮拒不開門,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並砍死守門將士,要放劉備進城來。因文聘殺出阻攔,且劉備和諸葛亮並不領情,沒有進城,魏延只好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後關公戰長沙,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大戰幾百回合不分勝負,兩人頓有惺惺相惜之意。韓玄欲以外通內連之罪處死黃忠。在關鍵時刻,還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責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然後一刀砍下韓玄的人頭,投拜關羽。可見魏延對劉備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撓的。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臣,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還想當然地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所以要絕後患。這真是無稽之談!照此邏輯,所有的叛兵降將都應該推出斬首。最後還是劉備出來打圓場,救了魏延。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卻影響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諸葛亮麾下奮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諸葛亮取了西川,論功行賞時,連歸順不久的馬超也被封
為「五虎上將」之一,而和黃忠一樣資格的魏延,卻被排斥在「五虎上將」之外。這就大大地傷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出了一個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秦川。應該說,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如果諸葛亮能夠採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議,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以一部出隴右牽制魏軍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襲長安,是能夠一舉定秦川的。但諸葛亮卻過於謹慎,堅持所謂「十全必克而無虞」之道,坐失良機。反過來還譏諷魏延:「你以為中原就沒有比你聰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管叫你有去無回!」結果諸葛亮還是傾舉國之兵走隴右大道正面攻擊,六齣祁山,無功而返,自己也累死於征戰途中。此其二也。
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後事時,託付楊儀主持全局工作,將兵法傳與姜維。此時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楊儀當魏延鬧情緒時可相機處死他。而魏延這邊正氣鼓鼓的: 論資格,他最老;論功勞,他最大;論文謀武略,他不輸楊儀、姜維,而到頭來這把年紀,還得聽小輩調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舉動: 放火燒了蜀軍回撤的棧道,揚言要擒殺楊儀。最後還是楊儀和馬岱合力斬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劇性的命運結局,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關系。古人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諸葛亮卻始終對魏延抱有成見,而且還當著魏延的面說一些不利於團結穩定的話。無論魏延怎樣沖鋒陷陣、屢立戰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久而久之。魏延心裡總憋著一股火,諸葛亮對後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導火索,當諸葛亮死後就爆發出來。
讀了《三國演義》,它讓我獲益匪淺,《三國演義》是說東漢末年,由於漢獻帝無能,使吳、蜀、魏三國鼎立,其中我最欽佩趙雲和張飛,最瞧不起袁紹。
趙雲長坂坡單騎救主,連戰幾十員曹將,救出糜竺等將。他武藝高強,在千軍萬馬中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勢不可擋。張飛一喊,聲如巨雷,曹軍嚇得個個兩腿發軟,又一喊,嚇得曹操不由自主地後退一步,又大喝一聲,竟把曹將夏侯傑嚇得膽肝破碎,一頭栽到在馬下。
而袁紹卻沒有一點主見,在官渡之戰中,竟然會聽郭圖的建議,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結果大敗而歸。從此一病不起。
在《三國演義》中,使我領悟到戰士並非要在戰場上廝殺,要以德服人。劉備的仁慈厚道、曹操的胸懷大志、關羽的智勇雙全、趙雲的重情重義、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學習。我現在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
㈦ 自然故事園讀後感(500字)怎麼寫
今天,我看完了法布爾的《自然的故事》這本書。剛剛合上這本書時,卻發覺心中有許多的想法要說出來。
給大家推薦一下這本書吧!法布爾的書,大多都是些昆蟲的,這本書也不例外,這其中講到了許多昆蟲的故事。先說說螞蟻的牛,我們桌子上那一杯杯的牛奶,都是由擠奶工從一頭頭肥壯的奶牛身上擠出來的。螞蟻也不例外,他們也有擠奶工,有奶牛,甚至還有牧場。你還別不信,這大自然的奇妙,只有你見了才知道。
在螞蟻家族中,有各行各業的螞蟻:有木匠、保姆、搬運工等等。當然,也有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擠奶工。
㈧ 大自然里的故事讀後感怎麼寫
我看完了法布爾的《自然的故事》這本書。剛剛合上這本書時,卻發覺心中有許多的想法要說出來。
給大家推薦一下這本書吧!法布爾的書,大多都是些昆蟲的,這本書也不例外,這其中講到了許多昆蟲的故事。先說說螞蟻的牛,我們桌子上那一杯杯的牛奶,都是由擠奶工從一頭頭肥壯的奶牛身上擠出來的。螞蟻也不例外,他們也有擠奶工,有奶牛,甚至還有牧場。你還別不信,這大自然的奇妙,只有你見了才知道。
在螞蟻家族中,有各行各業的螞蟻:有木匠、保姆、搬運工等等。當然,也有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擠奶工。
我們的故事,就要從這螞蟻窩說起。在一個清新的早晨,擠奶工要出來工作了。只見在一棵棵接骨木樹的莖上,有一隻只的螞蟻在艱難的爬著,有的爬上,有的爬下。有一些爬上的攔住爬下的螞蟻們,好像詢問上面的情況。它們到底是要去干什麼呢?接骨木樹上有著無數螞蟻們的牧牛。那些向下的螞蟻剛剛榨了些牛奶裝在肚子里,帶給螞蟻窩里的工蟻們。
讓我們再看看那些牛,看看螞蟻們是怎麼樣榨牛乳的。我先告訴你們,不要以為那些牛像我們的牛一樣,對於它們。一片葉子就足以做一個農場了。
這些螞蟻們的牛——木虱,動也不動的緊緊地挨著,蓋滿了葉子的背面和柔軟的新枝。它們嘴上的吸管,比一根毛發還要精細,插入樹皮里,它們就可以一動不動的吸著接骨木樹的汁水。兩根管子,如果你看得仔細點,你可以在那裡面看到一點點甜蜜的汁水。這就是牧牛的乳房。我們的螞蟻,就踩在緊緊挨著的牧虱身上,四處尋找這種甜蜜的汁水,但是這些牧牛是非常吝嗇的,就像我們的奶牛一樣,需要擠出來。
而我們的擠奶工們呢?也有一種擠奶的辦法,它們用它們那柔軟的精緻的觸角,輕輕地觸碰著木虱的肚子,一大滴甜美的汁水從木虱的罐子里滴了出來。倘若在一隻木虱那裡填不飽肚子的話,螞蟻們就跑到其他木虱那裡,用同樣的辦法得到美味的
㈨ 日記 讀《自然之道》有感 100字
讀了《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我明白了:自然之道是不能隨意改變的,如果改變了,對一切生物都會造成傷害,所以它是怎樣的就應該怎樣。
《自然之道》講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作者和七個同伴及一個向導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去了大海。他們剛上島就發現了一個大龜巢,剛好有一隻幼龜怕出來了,一隻食肉鳥發現了它,准備吃它時,七個同伴中的一個把那隻幼龜救了出來,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洞里其它的幼龜一隻接一隻地從巢穴里爬出來,他們才明白,原來那隻幼龜是「情報員」,它只是為了引開敵人,而保護其它的兄弟姐妹們好離巢奔向大海。現在這么多幼龜一起出來引來了一大堆食肉鳥,雖然人類把帽子摘下來,將幼龜放進帽子里,可還是犧牲了幾只幼龜。向導悲嘆地說:「要不是我們改變了自然之道,那麼也不會傷害更多的生命。」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改變了自然之道。就拿那些果農做例子吧,本來水果要自己慢慢生長,成熟,可是那些果農們為了早日賺到錢,就給果樹上噴生長劑、催長劑、增甜劑等,然後人吃了就會吃出病來,慢慢地還會有變異基因的出現,真是太可怕了!
其實我也曾經改變過,我把鳥抓進鳥籠里,奪去它的自由,它每天只能從籠子里仰望天空,看到自己的同伴自由自在地飛翔著,當我明白後,我打開了鳥籠放走了它,讓它重返藍天,我很開心我明白了這個道理。
我們誰也不能改變自然之道,改變了,那麼我們人類我們的星球將會很快被毀滅。
㈩ 《竺可楨大自然日記》讀後感
《竺可楨爺抄爺的自然日記》襲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爺爺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我了解到了他誕生於1890年,從1917年就開始向堅持寫記錄天氣情況的日記了,一直沒有中斷過。他平時無論在旅途中,還是在病床上,他的氣象日記都能堅持完成。直到他往世的前一天他仍然習慣的伸出手想親手寫下日記,但是他已經拿不動筆了,就只好口述,讓家人記錄:「1974年2月6日,晴轉多雲,最低氣溫零下7攝氏度……」。這是他的最後一篇日記,還是這樣的一絲不苟,多麼令人感動啊。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用在了工作上共寫了篇日記,多麼了不起呀!
讀完後,我被他那鍥而不舍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竺可楨在忙碌的工作中還堅持寫日記,真教人佩服,而我有時作業做不完或一生病就不再寫日記了,和他一比差別真是太大了,自己想一想真是太不應該了。怪不得竺可楨爺爺能成為一位著名的氣象學莢冬光憑這個數字就能看出他工作認真的態度和高度自覺的精神,這一點我更應該他學習。在以後的學習中,我一定要腳踏實地的學習,長大後要像竺可楨爺爺一樣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