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古代學生和老師的故事作文

古代學生和老師的故事作文

發布時間: 2020-11-21 00:20:07

⑴ 古代學生報答老師故事

古代感恩的故事:

1、魯宣公二年,宣子在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打獵,住在翳桑。他看見一人非常飢餓,就去詢問他的病情。那人說:「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宣子就將食物送給他吃,可他卻留下一半。宣子問他為什麼,他說:「我離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還活著。現在離家很近,請讓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給她。」

宣子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為他准備了一籃飯和肉。後來,靈輒做了晉靈公的武士。一次,靈公想殺宣子,靈輒在搏殺中反過來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脫險。宣子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

宣子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時,他不告而退。這個知恩圖報的故事後來成為典故,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就引用了它: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2、《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潦倒時,在城下釣魚,漂洗絲絮的老婦中有一位見他飢餓,便拿飯給他吃,一連幾十天如此。

韓信感激,說將來一定會報答她。她卻凜然說:「男子漢連自己都不能養活,我伶憫公子才會送飯,哪裡圖什麼報答!」韓信以後作楚王時,找到那位漂母,贈她千金。

3、《世說新語》中顧榮應邀赴宴,見烤肉者垂涎,便將自己的那份讓給他吃。同席者恥笑顧榮,他說:「一個人整天在烤肉,怎能讓他連烤肉的滋味都嘗不到呢?」

後來戰亂四起,他逃難南遷。每到危難之際,總有一個人隨身保護他,顧榮問起原因,才知道他就是當年的「受炙人」。

4、投我以木桃中報之以瓊瑤出自《詩經》中的「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從「木桃」到「瓊瑤」,只是一枚感謝的種子而已——緣於愛與被愛。這之間連接的不過是一份心意罷了。

或許,木桃對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報之以瓊瑤,也未必就是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聲由衷的「感謝」吧。

⑵ 古代老師教學生的故事

1、張伯苓先生以身作則戒煙

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1919年之後相繼創辦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他十分注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並且身體力行,為人師表。

一次,他發現有個學生手指被煙熏黃了,便嚴肅地勸告那個學生:「煙對身體有害,要戒掉它。」沒想到那個學生有點不服氣,俏皮地說:「那您吸煙就對身體沒有害處嗎?」

張伯苓對於學生的責難,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喚工友將自己所有的呂宋煙全部取來,當眾銷毀,還折斷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愛的煙袋桿,誠懇地說:「從此以後,我與諸同學共同戒煙。」果然,打那以後,他再也不吸煙了。

2、皮爾 保羅校長「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一定會是紐約州的州長」,一句普通的話,改變了一個學生的人生。

此話出自美國紐約大沙頭諾必塔小學校長皮爾保羅之口,話語中的「你」是指當時一名調皮搗蛋的學生羅傑羅爾斯。小羅爾斯出生於美國紐約聲名狼藉的大沙頭貧民窟,這里環境骯臟、充滿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

因此,他從小就受到了不良影響,讀小學時經常逃學、打架、偷竊。一天,當他從又窗檯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台時,校長皮爾保羅將他逮個正著。出乎意料的是,校長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誠懇地說了上面的那句話並給予語重心長的引導和鼓勵。

當時的羅爾斯大吃一經驚,因為在他不長的人生經歷中只有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說他可以成為五噸重的小船的船長。他記下了校長的話並堅信這是真實的。

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象一面旗幟在他心裡高高飄揚。羅爾斯的衣服不再粘滿泥土、羅爾斯的語言不再骯臟難聽、羅爾斯的行動不再拖沓和漫無目的。在此後的40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51歲那年,他終於成了紐約州的州長。

3、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果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

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4、永不凋謝的玫瑰

在前蘇聯的一所學校,校園的花房裡開出了美麗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學前來觀看,但都沒有人去採摘。

一天清晨,一個四歲的小朋友(就讀於該校幼兒園)進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當她拿著花走出花房時,迎面走來了該校的校長。校長十分想知道小女孩為什麼要摘花,便彎下腰親切地問:

「孩子,你可以告訴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給誰的嗎?」

「送給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訴她學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這就摘下來送給她看,希望她早點好起來,等奶奶看完了之後我會把花送回來。」

聽完孩子的回答,校長的心顫動了。他牽著小女孩的手,從花房裡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說道:「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5、「我離不開我的學生」

1989年王平接任財三1班(86級1班)的班主任。 這個班有幾個出名的搗蛋鬼,組織紀律特別差,不是遲到就是早退,不是上課講話就是抄襲別人作業,在班上造成極壞的影響。

再加上當時正遇上國家經濟調整,企業三年不招工,他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畢業後怎麼辦?一種強烈的危機感使大家不能安心學習。這個班的學生人心很渙散,期中考試成績下來不及格的人數竟高達50%。

為了幫助他們,王平老師在教育過程中,除了動之以情,還曉之以理。她用自己的師愛真情來縮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架設了師生之間思想交流的橋梁。

在學生就業方面,王平老師首先幫助大家認清形勢,正視現實,並多次組織他們討論,終於使同學們看到就業的路不只是國營企業這一條。同學們說得好,人的價值不在於找到一個好單位,而在於找到一個最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地方。

就業觀轉變了,危機感變成了緊迫感,消極變成了積極,壓力變成了學習的動力,期末全班考試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大面積教育的基礎上,對班級的差生王老師更是關懷備至。

柏建同學家住得較遠,加上交通不便,常常早飯來不及吃就到了學校。下課鈴一響柏建就迫不及待地沖到食堂窗口,排隊買早點,可往往不到下課鈴響心就不安了。

王老師看在眼裡,於是天天主動幫他買一份早點,為他安心學習創造了條件。看著冒著熱氣的早點和倒好的開水,柏建眼裡濕潤了。這件事雖不起眼,但卻深深地感動了他,使他後來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有一次,石小明同學急性闌尾炎突然發作,王老師得知後立即和班上的學生將他送進醫院,並親自為他掛號,陪他輸液,連中飯都沒有顧上吃,一直守護到下午三點多鍾。在石小明住院期間,王老師還經常買東西去看望他。石小明和他的家長看著王老師走路不便的身影,衷腸百轉,非常感動。

⑶ 古今名人與老師的故事有

1、理學家楊時:程門立雪尊師典範

「程門立雪」這一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能寫詩,八歲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游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

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2、儒商始祖子貢:尊師至誠孝道楷模

子貢,孔子傑出弟子。後棄官從商,成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歷來公認他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聖人孔子溘然長逝。

孔子死後,眾弟子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

後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後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聖徒。

3、民族英雄岳飛: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岳飛(謚號:武穆王),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南宋抗金名將,其軍事才能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

岳飛的老師名叫周同,據說他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後,每到初一、十五,岳飛都一定會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4、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師傳為佳話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國家要興望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

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

怎麼辦呢?在封建社會裡面,後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後妃、子女可以坐轎後,其它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

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

後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

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的面批評兒子說:「以後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5、周恩來向老師贈款

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 長張伯岑突患腦塞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治喪委員 會並送了花圈,白色緞帶上寫著:「伯岑師千古, 學生周恩來敬輓。」

張伯岑逝世後,總理一直惦記 著張家人的生活,1961年國家困難時期,總理給張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幣,並囑咐交際處要加倍關照 張夫人和子女。

6、一代偉人毛澤東:尊師重教光輝榜樣

人民領袖毛澤東, 深受全國各族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而他在尊師方面,也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毛禹居,毛澤東小時的私塾老師。1959年, 已是黨和國家主席的毛澤東重回故鄉韶山, 3

毛澤東親自向毛禹居老師敬酒,毛禹居老人說:「主席敬酒, 豈敢豈敢!」毛澤東卻說:「尊老敬賢, 應該應該! 」楊昌濟, 楊開慧的父親,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就學時的老師,毛澤東認為:楊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

他常在星期天和節假日到楊先生的住處登門求教, 討論問題,改正筆記,楊先生也特別器重他。

而徐特立老人是毛澤東一直非常敬重的另一位老師,1937年徐老60壽辰時, 毛澤東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賀信,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老師,您現在仍然是我的老師,將來必定還是我的老師。」1947年徐老70壽辰時,毛澤東又題詞「堅強的老戰士」送給他,表示尊敬和祝賀。

⑷ 古代和現代著名老師的事跡

1、顏回借梳

孔子周遊列國,路上看見一個婦人,頭上戴著象牙梳子。孔子就對他的弟子們說:「誰能把她的象牙梳子拿來?」顏回說:「我能取來。」

顏回到婦人跟前,跪著說:「吾有徘徊之山,百草生其上,有枝而無葉,萬獸集其里,有飲而無食,故從婦人借羅網而捕之。」那婦人笑了笑,就把頭上的象牙梳子取下來遞給顏回。顏回問:「夫人您不問原由,就把梳子給我,是為什麼?」

婦人說:「徘徊之山者,是您的頭;百草生其上,有枝而無葉者,是您的發;萬獸集其里者,是生了虱子;借網捕之,不就是借我的梳子嗎?所以我就把梳子借給你,這有什麼奇怪的呢?」

顏回把梳子拿回來,孔子聽了顏回借梳子的經過,便說:「婦人尚且這么聰明,何況你們當學生的呢?」

2、孔子勸和

過去,有兩個道學先生。一天兩人相遇,三句話一說,就爭論起來,各自認為自己是真道學,罵對方是假道學。互不相讓,爭論不下。於是,就去找孔子裁判。

孔子見他倆來了,連忙下階來,深深一鞠躬,說:「你們學理很大,何必一定相同?兩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學,孔子素來很敬仰,哪裡有假的呢?」

兩人一聽,都歡天喜地地走了。弟子們問孔子說:「先生為什麼把這兩個傢伙捧得這樣高呢?」孔子說:「這種人只要哄得他走,就夠了,惹他做什麼呢?」

3、孔子學琴

孔子向襄子學琴藝,一連十天都彈同一首曲子。襄子讓他換首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彈琴的技法。」一連三番,孔子都以「沒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為人」為由繼續彈奏同一首曲子。

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終於說「我知道作曲者的為人了,他皮膚黝黑,個頭高挑,目光遠大,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還有誰能這樣呢!」襄子深拜孔子說:「我老師曾說過這首琴曲是《文王操》。」

4、盧永根

2017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盧永根——天意憐幽草 人間重晚晴。

盧永根教授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這是他們畢生的積蓄,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

5、郭小平

2016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郭小平——暖帶入春風。

2004年,臨汾第三人民醫院院長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區的幾個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卻沒法上學,便和同事一起辦起了「愛心小課堂」,在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臨汾紅絲帶學校正式掛牌成立,2011年學校被列入正式國民教育序列。

⑸ 古代尊重老師的故事

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盪盪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後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後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裡,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後,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⑹ 你怎樣認為古代學生對老師尊敬的作文

尊師重教亘古不變
知識為人類開辟了認識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師則帶領我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教師的工作沒有轟轟烈烈的場面,只是在一方小小的講台上默默無聞地耕耘、澆灌,平凡而艱辛,卻蘊含著偉大,創造著神奇。人的成長成才離不開教師。一個沒有教師、沒有知識的社會,不過是一片貧瘠的荒漠。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歷史上,凡見有作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無不重視教育,尊重教師。古人雲:「三教聖人,莫不有師;千古帝王,莫不有師。」「不敬三師,是為忘恩,何能成道?」回顧從古到今先哲賢聖對尊師重教的精闢論述,應對我們有深刻啟示。

《禮記·學記》中指出:「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之敬學。」意為:教師受到社會普遍尊敬之後,教育才能得到重視,教育得到重視後人們才懂得努力學習。三者的關系互為前提。教師受到尊重意味著人們重視教育,人們接受教育就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會重視學習,尊敬老師。如此良性循環,古人對其認識是相當深刻的。

《呂氏春秋·勸學》中講道:「疾學在於尊師。」戊戌四君子譚嗣同在《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中也曾告誡世人:「為學莫貴於尊師。」《荀子·大略》中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深刻地闡明了國家興衰與重視知識、尊敬教師的關系。

《禮記·學記》中還指出:「凡學之道,嚴師為難。」意為:在所有做學問的道理中,尊敬老師可謂難事。尊敬老師是學生的本分,然而尊師難以持之以恆。初學尊師並不難,但是學生逐漸學有所成,甚至超過老師時,尊師就很勉強了。這也是有些人終不能成大氣候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應該尊敬老師。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來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才能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學風,有力地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鮑日新

尊重教師重在行動

尊重教師的勞動。教師的辛勤勞動體現在教學上,學生虛心學習,認真聽好老師的每堂課,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這是對老師最大的尊重。

尊重教師的人格。古人曰:「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教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作為學生應從心裡敬重老師,尊重老師的人格。學生和老師談話時,應主動請老師坐,若老師不坐,學生應該和老師一起站著說話。同老師談話,要集中精神,姿勢端正,雙目凝視老師,有不同看法時,可及時向老師請教、探討。要虛心接受老師批評,不可當場頂撞老師。

禮儀行事。見到老師應問好、行少先隊禮或鞠躬行禮;上下課要起立迎送;進老師辦公室時要輕輕敲門或喊報告,然後開門進去,行禮後說明來意;在老師辦公室、寢室不能亂翻動老師的物品;休息時間最好不打擾老師;到辦公室或老師家不宜逗留過久,辦完事應盡快離開等等。

程門立雪

尊師重教是我國傳統的禮儀美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尊師的動人故事。北宋時,河南洛陽的程顥、程頤倆兄弟既是著名的理學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們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長期在洛陽講學傳道,開創了宋代四大學派之一的洛學。

當時,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楊時又被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同窗向程頤請教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為了不驚醒老師,兩個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上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同窗卻還立在雪中。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我們一些校長經常感慨「校長難當,教師難管」。難在何處?難在管理的是具有活的思想的人。 校長和教師都是做與人交往的工作,所不同的是教師的工作是對思想、智力、身體等方面處於發展期的青少年兒童。而校長的工作主要是對各方面相對成熟的成人。校長是一所學校的主心骨,如何激發教師內在的活力和工作熱情,使之對工作具有責任感和成就感,並使他們保持良好的心態去投入工作,是一位校長成熟與智慧的表現。 《青年文摘》上一篇文章《寬容之樂》中說:「如果我們能體悟到各自互異的本質,便會對彼此互異感到快樂,這種快樂可以穩定人心。」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差異,在所處的教師群體中,校長要允許、尊重、理解、並適應各人差異的存在。 在我的管理理念中,主張為教師創造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學校管理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實現的,一般的人在與人交往中可以憑個人意志來促成或拒絕。但是校長與人交往是不能單憑自己的主觀意志來選擇的,校長要理解教師,又要善於因人而異(當然不是無原則的遷就),在交往中去發現問題,然後去處理和解決問題。 一名好的校長應該有一種超脫的心態去對待矛盾與問題,以一顆寬容之心去對待教師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失誤。我校一位青年教師因調課安排與教務處主任發生沖突,一氣之下一掌將主任的辦公桌拍壞。一些同志認為非給處分不可,我認為不應簡單地處分去解決問題,應給青年人多一些寬容。通過個別談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不對並承認錯誤,然後再給予適當的經濟處罰,既達到教育本人,又達到教育群眾的目的。恰當的工作方法可以使有過者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而不會因此影響工作。 校長的工作總被一些相對立的人、事、物所困擾,如果總希望將之全部排除,是不切實際的。當我們感慨「校長難當,教師難管」時,是否可採用換位思維去體諒「教師難當,學生難教」的教師心態呢?近年來有關教師心理素質的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調查表明有相當部分的教師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教師面對學生時,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就不可能產生動好的教育效果。如何為教師創造一個心情愉快的工作環境,值得校長們去研究與探索。要知道正反對立是自然界的規律和道理,如果你能從處理和解決這些對立關系的矛盾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那就是境界的升華。 學校的工作只有做到校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融洽團結,才能形成合力、產生高效。要做一個成功的校長,首先要做一個謙虛、熱忱、大方、寬容的人。尊重教師,理解教師,那麼你一定會深受教師的擁戴,激發起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共同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育人環境,為辦好學校奠定堅實的基礎

⑺ 古代老師和三個學生寫一篇200字作文

老師,您太辛苦了,我喜歡的幾句話是:老師,我的好老師您太辛苦了!讓我們這些學生為您做點什麼吧!老師,我的好老師您太辛苦了!讓我們這些學生出點力
吧!………
老師是多麼辛苦啊!在我們已經進入夢鄉的時候,而您還在燈光下批改作業。在我們下課玩耍時,您卻在辦公室里備課。我的好老師,上課時您教我們知識,讓我們
明白父母用心血和汗水把我們養大。雖然有時您會讓我們做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但您也會和我們一起答題。一篇篇課文是您帶我們去讀去提問題,和我們一起答題的
人也是您———老師。一本本書是您讓我們去學去讀。我想長大以後一定要考上大學,也當一名人民教師。
我們都在老師的培養下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我愛我的老師!

⑻ 關於老師和學生關系的古文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 韓愈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⑼ 古代和現代的贊揚老師的故事

一、尊師至誠孝道楷模

端木賜,字子貢,孔子傑出弟子。後棄官從商,成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歷來公認他為「儒商始祖」。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聖人孔子溘然長逝。孔子死後,眾弟子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

後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後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聖徒。

二、放下九尊之軀尊師

漢明帝劉庄,東漢第二位皇帝。博士桓榮是漢明帝做太子時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的尊敬,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桓榮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三、程門立雪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游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

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四、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毛澤東,字潤之,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1937年初黨中央由保安(今志丹縣)遷來延安適逢徐特立60大壽毛澤東草席未暖就發起為徐老祝壽的活動。1月31日夜,毛澤東整整工作了一個通宵。2月1日黎明警衛員見他一夜沒合眼有一次來請他消息他說:「我顧不上休息喲,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是我的老師,也是大家的老師徐特立的壽辰!我還要寫賀詞呢!」

說著,他提筆寫了封長信。信中,他熱情地頌揚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並寫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五、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

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

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⑽ 古代感恩老師的故事

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
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
時發生的事.
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盪盪地從碣石向東
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
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
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
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
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
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靠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
經去世了.
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
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
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
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
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
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
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
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
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
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著幫老
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
可教矣!5天後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後天剛亮,
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裡,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
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後,雞剛打
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
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
有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
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
"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
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
說完飄揚而去.
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
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
謀.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